今天 我們該如何跟孩子談性(圖)
丁 安 繪 11月3日,泉州安溪一名17歲男孩在家中揮刀自宮,陰莖幾乎全部離斷。在就診時,他向醫生講述,因為陰莖經常勃起,所以才用刀子去割。經過手術,男孩已脫離生命危險。此事經媒體報道後,在寧波也引起廣泛關注和熱議。
有讀者說,十七歲少年因青春期生理反應產生恥辱感揮刀自宮,這樣的慘劇刺痛了多少人的心?一個健康的孩子不懂得成長給自己身體帶來的變化,這是教育的悲哀!
也有讀者說,17歲男孩因陰莖經常勃起,感覺很羞恥,在家揮刀自宮,這種事情出現在21世紀的中國實在令人震驚。它說明家長在孩子青春期做好心理輔導已經刻不容緩。
還有讀者說,每件荒唐的事情背後都有一個荒唐的理由。17歲男孩的悲劇告訴我們,對於性教育再不能「羞答答」了!
「性是什麼」困擾青少年
在寧波,寧波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尹幼明可以算得上是最受學生歡迎的性啟蒙學者。上周,她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許多孩子對性知識的無知讓人吃驚。
尹老師在一個學校講授性與生殖健康知識後,曾收到一位女生的求助簡訊。這位女生由於害怕同學知道她的秘密,拒絕電話溝通,堅持只能用簡訊交流。經過幾天的「對話」,尹老師終於搞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原來,女孩家境一般,平時和已有男友的姐姐一起睡。有幾次,她發現睡覺的被褥上有姐姐男友的精液。她害怕因此而懷孕,於是經常心神不寧,精神極度焦慮。
經過尹老師的開導,女生終於放下了心中的石頭。但這件事卻給尹老師留下了極深的印象。「由於對性知識的無知或是誤解,很多學生會產生性困惑,如果得不到引導,就很容易背上心理包袱,甚至自暴自棄。」
為了提高孩子們對性與生殖健康的正確認識,兩年前,在她的引導下,學院里一群90後大學生成立了青春健康同伴社,通過各種活動普及性與生殖健康教育,為同齡人解決各種難以啟齒的困惑。兩年間,青春健康同伴社的志願者已經發展到300多名,他們每個月都會去學校、社區或企業上課,糾正了許多青少年對性和生殖健康的錯誤認識。
性教育最好由家長啟蒙
尹幼明指出:「事實上,性教育最好始於家庭,但問題是,多半青春期的孩子都不願意和父母溝通。」
孩子為何不願對最親最近的父母傾訴「讓人臉紅的那點事」?尹老師說,問題還是出在父母身上。
對家長而言,對孩子的關心莫過於孩子最想吃什麼,成績怎麼樣。而孩子最想聊的話題卻是上網、遊戲和早戀。
有關專家曾對初中生進行了一組調查,結果證明了這一點。
調查數據顯示,22%的家長表示反對中學生之間的異性交往;61%的家長擔心孩子會交友不慎;只有8%的家長贊成孩子與異性交往。而學生中,20%的男生表示渴望接近異性;40%的女生表示渴望接近異性;17%的女生有比較喜歡的男生;36%的男生有比較喜歡的女生。
尹幼明說,家庭性教育必須以尊重、信任、平等為前提。原則是,不要簡單地跟孩子說不行,而是要正面告訴他們什麼是可行的。具體來說,家長應該重點抓住三點:
一是家庭性教育一定要自然大方。
許多兩三歲的女孩子會問,「為什麼爸爸和哥哥可以站著『噓噓』,而我不能?」聰明的媽媽,會讓女兒模仿哥哥站著尿尿,嘗試一下,結果當然是女兒尿濕了褲子,但是她還是不明白原因。媽媽就把茶壺灌上水演示給她看,拿茶壺嘴兒作比喻告訴她男孩和女孩的差別,孩子就懂了。
尹幼明說,家庭性教育千萬不能還沒開口,自己先紅了臉支支吾吾,要用平常的語氣講述,拿生活中最常見的東西比喻,這樣可以打消孩子的好奇心。
二是家庭性教育要抓住契機或者創造機會進行。
小學五年級的小明上了青春生理課,問爸爸「什麼是遺精」,爸爸顯然沒有心理準備,只能隨口回答:「就是尿尿。」雖然兒子沒有追問,但孩子疑惑的表情讓他覺得這樣回答不好,於是告訴了妻子。小明的媽媽是個老師,她也覺得丈夫回答欠妥,一直找機會糾正。有一次,她給自己的學生上完「第二性徵」課,回來就問兒子,想不想再聽一下上課的內容。兒子感興趣,母親就解釋道,「遺精」是成長過程中重要的一步,表示孩子正在長大成熟。「所以如果你遺精了,一定要告訴爸媽哦,兒子成人一定要慶祝一下的!」
尹幼明說,家庭性教育要像及時雨一樣解答孩子的困惑,顯而不露地把生命成長過程中所需的「養料」有效地輸送給孩子,告訴他們這是最自然的一步,每個人都會經歷。
三是不要對孩子的行為進行道德評價。
讀高中的女孩身體不適,到醫院一查,竟然懷孕了。母親輾轉一夜後做出了決定。第二天,她陪女兒到醫院,用自己的名字給孩子做了人流,並且以闌尾炎手術為由給孩子請了20天假。她瞞住了所有的人,包括女孩的父親,也沒有去驚動那個惴惴不安的男孩。
找了個合適的機會,母親和女兒推心置腹,「我像你這麼大的時候,也有過自己喜歡的男孩,我也以為會在一起,後來才明白,那只是因為我不知道自己可以變得更好,也不知道還會遇上你父親。」母親以自己的經歷告訴女兒,不能一葉障目,葬送了自己的夢想。
20天以後,女孩正常上學,和男孩約定,如果大學畢業後還覺得合適,就在一起,然後把所有精力轉移到學習上。兩年後,他們都考上了理想的大學。
尹幼明說,孩子出現問題以後,父母首先要做的是調整自己,不要把孩子釘在恥辱柱上,要多與孩子交流,讓孩子感受到家的溫暖,這樣孩子才有回頭的可能。推薦閱讀:
※孩子犯錯,怎麼教育?
※如何面對孩子過剩的虛榮心
※為什麼中國超級富豪們熱衷於將孩子送到國外?| 長報道
※超市這種牛奶其實是在忽悠孩子,家長別再上當了
※媽媽每晚用「手指」給孩子講故事,成了他最愛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