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醫】我用大青龍湯的故事

「我第一次用大青龍湯也是被逼的……」兒子五歲那年放暑假的時候,跟著我在單位加班,當時天氣很熱,房間里開著空調,那天又買了很多冷飲。小孩子在房間里待不住,與另一個同事家差不多大小的孩子,大中午一起跑到室外太陽下玩耍,一會兒又滿頭大汗地跑回空調房間里,背對著空調吹,結果沒兩天,兩個孩子都突發高熱,體溫波動在39~40℃之間。因為孩子小,也問不出詳細癥狀,只見他面色不紅,精神不太好,不出汗,手足不冷,食慾不好,也不主動要喝水,舌紅赤。因為是夏天,我總是從暑熱證、少陽證等考慮,結果用了四五天各種湯藥,體溫絲毫沒有下降的意思,且出現心律不齊的現象,全家人都有點擔心了。「看來這次中醫不靈了,要看西醫去了。」我這麼想。因為兒子從小生病都是用中藥治療的,沒有因病打過一次針,輸過一次液。到了省人民醫院,做了心電圖,查了血常規,一切檢查結果都正常。大夫給開了一瓶消炎藥,藥名忘記了,價格倒是記得,50元,1995年時這一小瓶葯就50元,感覺挺貴的!回家吃了2 d葯,體溫還是不降。同時,我發現,那天晚上洗澡,孩子突然對我說:「洗澡水怎麼那麼冷!」而事實上他平常洗澡水一定會調得比這次要低。另外,他還沒食慾,就拿他平時喜歡的飲料讓他喝(不生病時是限量給的),本以為他會高興,結果他說:「你們不要說話了好不好。」再者,發熱後兒子晚上睡眠極不好。「兒子竟是大青龍湯證!」我心裡很著急,晚上睡不著,半夜突然恍然大悟:嫌洗澡水冷,聽別人說話都煩,這不就是「發熱惡寒、不汗出而煩躁」的大青龍湯證嗎?!外有風寒、內有鬱熱,與兒子病前的原因完全吻合!馬上起床配藥,好在家中備了很多常用中藥,結果缺一味石膏,沒辦法,用了黃芩替代,處方:生麻黃6 g,桂枝6 g,杏仁10 g,黃芩10 g,炙甘草5 g,生薑5片,紅棗4枚。煎好湯藥,待溫,叫兒子起床喝下,最多也就喝了100 mL。自己也不敢再睡,一旁觀察,結果兒子中間一次沒醒,一覺睡到天亮,估計葯已對證,體溫一定退了,一測,果然降到了36.5℃。激動得馬上拿起電話通知我的同事(她的兒子體溫也是一直不退),改用大青龍湯,也是1劑熱退。自此以後,才明白大青龍湯的方證,同時發現這種類型的發熱並不少見,臨床用起來比較得心應手了。掌握的指征就是:發熱,特別是高熱不退,惡寒(小兒喜歡厚衣蓋被),不出汗,面色暗,討厭人多聲音嘈雜,舌紅,大便比平時偏干,或大便次數減少。雖然方中有麻黃、桂枝等辛溫葯,只要對證,夏天一樣可以用。在具體運用時,一定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調好寒溫葯的比例。我通常生麻黃、桂枝用量5~10 g,特別是麻黃,沒有按原方的比例用;生石膏一般用30 g,杏仁用10 g。效果都還可以。記得後來兒子六七歲時大夏天得了水痘,高熱,渾身長滿了水皰,但是不出汗,面色不紅,舌紅,其他湯藥無效,最後還是用大青龍湯1劑熱退。2013年,南京老朋友的外孫女8歲,高熱1周不退,電話問診,符合大青龍湯方證,也是1劑熱退。朋友拿了我的處方去問管床醫生,問他為什麼不開這個方,結果醫生看了處方後回答說:「這個方子連我們主任都不敢用。」後來想想,要不是兒子發熱的經歷,我也不敢用。「一服汗者,停後服」因為方名中的一個「大」字,以及方後的一句話:「一服汗者,停後服。若復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把大家嚇住了。其實,張仲景交代得很清楚:「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只要汗出惡風的發熱不用,再減少麻黃的用量,安全性也就高了。這個方劑曾經被南京的一個藥物研究所看中,製成顆粒劑研究,單位同事感冒發熱用後效果很好,大家都會要一些備用。結果有位研究人員六七歲的小女兒(皮膚白皙、文弱)發熱,沒有辨清指征自行用藥,出現心率加快,自述「心口有一個小兔子在跳」,去西醫院急診處理後才得以解決。另外,大青龍湯用後若睡眠變得深沉,說明葯已對證;若用後失眠,通常不對證,當停用。用大青龍湯後,汗出熱退,要「停後服」,若繼續再服,確實有可能遇到仲景所說的「汗多」「遂虛」的情況,應當注意。這也是前年兒子發熱後用藥的體會,當時一碗大青龍湯喝下後,汗出熱退,感覺葯很有效,扔掉可惜,於是3 h後又喝1碗,結果大汗出,心慌氣短,沖服人蔘沖劑2包後緩解。作者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生院 史欣德
推薦閱讀:

養生321的文件夾【中醫養生】
中醫說|智齒到底拔不拔?
(3)?C鋼琴老師中醫講課69
中醫陰陽五行·相生相剋·學說
中醫必背 方歌

TAG:故事 | 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