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 | 年俗⑨:農曆一月為什麼叫正月?春節五問考考你
小編最近為讀者們梳理了各種年俗知識,從名家筆下的年俗美文、到計日迎春的年俗日曆,濃濃年味兒里,想必您也能感受到濃厚的傳統文化了。今天,小編出5道題考考您:農曆一月為啥叫「正月」?「年關」有何來歷?福字能不能倒著貼?……答案在文中,看看您答對了嗎?
正月,又稱端月、孟春,是一年中的第一個月,夏朝的夏曆把元月作為正月。
正月的「正」字,應該讀作「改正」的「正」字音,為什麼人們卻把它讀作「長征」的「征」字音呢?到了秦代,因秦始皇姓嬴名政,「正」字的讀音同他的名字同音,犯了忌諱,就下令把「正月」讀作「正(征)月」。後來人們習慣了,就一直沿用到現在。
專家們表示,正月初一是中國人最為看重的春節,這天早上,家家戶戶的人們先要向長輩、朋友、鄰里致以新年問候和祝福。這一天,家家要準備新衣,以圖新年新氣象,來年交好運。此外,春節最講究的是全家人大團圓,在外地工作的人再遠也要趕回家過年,中國有句老話叫做,「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圖的就是在新年裡合家歡聚,幸福美滿。
每逢春節即將來臨之際,社會都流行「年關」的說法。關於「年關」的來歷,流傳多種說法,其中有一種說法最易被公眾所接受。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叫「年」,散居在深山密林中。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來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諸如吃「年夜飯」、全家人守歲等過「年關」的辦法。
「破五」是送年的意思,過了這一天,一切就慢慢恢復到大年三十以前的狀態。
「破五」的來歷至今眾口不一。據《封神榜》所說,姜子牙封神,把背叛他的妻子封為「窮神」,令她「逢破即歸」。神話傳說中,姜子牙的妻子是很讓人討厭的背夫之婦,所以人們就在正月初五這一天「破」她,讓她馬上回去。
舊時,初一到初五民間有很多迷信禁忌,如不得用生米做飯、婦女不能動針線、不能打掃衛生、不能打碎東西等。在過了初五之後,這些禁忌即告解除,所以把這一天稱為「破五」。
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以前,一般是不允許打掃衛生的,垃圾只能先放在屋裡的拐角處。特別大年初一,否則就會將好運氣掃沒。可到「破五」這天,卻非徹底地搞一回大掃除不可。在垃圾被掃出大門的同時,鞭炮也從屋裡放到了屋外。
大年初五這天,民間通行的食俗是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因為包餃子時,要用手一下挨一下地沿著餃子邊捏。據說,這樣可以規避周圍讒言。此外,有些地方餃子里還要包上錢、棗、糖等,寓意發財、好運早來、甜蜜和美。
「初一餃子初二面」。大年初一這天,幾乎家家戶戶都要吃餃子。
餃子的發明經歷了長期摸索,到三國時,《廣雅》出現的「形如堰月(半月)」的「餛飩」就是餃子,唐代《西陽雜俎》中又叫「湯中牢丸」。元朝稱餃子為「扁食」。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目食品,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喜氣的東西包到餡里,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
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蜜棗、花生、栗子、硬幣等包進餡里。吃到紅棗的人,來年的日子甜甜蜜蜜,吃到花生的人健康長壽,吃到硬幣的人財運亨通。
很多人喜歡將「福」字倒貼過來。倒貼福字,取其「倒」和「到」的諧音,意為「福到」了。在我國傳統民俗中確有這種說法,但不是說所有「福」字都要這麼貼,尤其是大門板上。
倒貼「福」字主要在兩個地方:一個地方是在水缸和土箱子(即垃圾箱)上,由於這兩處的東西要從裡邊倒出來。為了避諱把家裡的福氣倒掉,便巧用「倒」的諧音字「到」,倒貼福字。用「福至」來抵消「福去」,以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另一個地方是在屋內的柜子上。柜子是存放物品的地方。倒貼「福」字,表示福氣(也是財氣)一直來到家裡、屋裡和柜子里。
至於大門上的「福」字從來都是正貼。大門上的「福」字有「迎福」和「納福」之意,而且大門是家庭的出入口,一種莊重和恭敬的地方,所貼的「福」字須鄭重不阿、端莊大方,故應正貼。翻翻中國各地的民俗年畫,哪張畫大門上的「福」字是倒著貼的?如時下這樣,把大門上的「福」字翻倒過來,則必頭重腳輕,不恭不敬,有悖於中國「門文化」與「年文化」的精神。
(內容據新華網)
推薦閱讀:
※品讀:春節變形記
※天津民間春節習俗,最後一條太嚇人
※紹興春節習俗知多少
※民族習俗·赫哲族|如此不同!他們的春節原來這樣過
※新年著裝怎樣選購才更為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