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漢學】漢學家顧彬南京對話再論文學「語言」問題
顧彬特彆強調當代中國文學的語言問題,他也向中國媒體表示「我是唯一總是強調語言的漢學家」。就此,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丁帆教授認為,顧彬所提出的語言的角度,在中國的批評界是很新的,也使國內批評界重新反思了文學界這幾十年來的許許多多的問題。
「我們中國人研究中國當代文學,我們從1979年提出思想解放、提出重新評價文學史、重新來研究當代文學,甚至我跟丁帆、王彬彬主編的《中國當代文學史新稿》對1949年以後的文學我們也批判得很厲害,但是我們卻忽視了語言的解放――重新學習中國語言的問題。」南京大學教授董健先生如是表示。德國作家曾經提出,1933年希特勒上台到1945年希特勒下台這十二年,德語遭到了污染、歪曲,他們要重新學習德語,「我回想我本人在60年代寫的文章,那是用污染了的語言。可是我們沒有察悟到,這一點我覺得給我觸動最大。我重讀賀敬之的《雷鋒之歌》,小說《歐陽海之歌》,重讀劇本《霓虹燈下的哨兵》、《豐收之後》、《年輕一代》……重讀了一大批作品,那種語言的污染確確實實是存在的。」
由此,作家畢飛宇提出了一個命題,「如何審視汪曾祺的特殊價值」?「我從來不覺得汪曾祺是一個特別了不起的大作家。但汪曾祺是一個特別有價值的作家。」畢飛宇說,汪曾祺即使在文革期間曾使用被污染的語言從事創作,但1976年之後回到了五四的傳統,從他的文字當中重新看到了中國文化的傳統,重新看到了民間生活。所以,畢飛宇提出,汪曾祺的了不起,其實是讀者在再次閱讀汪曾祺的過程中,內心隱含著一個凈化我們語言的自覺選擇。
儘管顧彬已經澄清「中國當代文學垃圾論」是媒體的斷章取義,但是,顧彬對中國當代文學水平整體評價不高,尤其對作家語言評價不高,卻是事實。此次,他又重申了自己的觀點,提出,古文功底差,使得中國當代作家作品的語言失去了傳統語言的韻味和力量;而現當代作家如果不會外語,就不能看外國原文作品,從而失去了文學創作的參照系。
但南京大學教授王彬彬提出,「提醒我們語言意識很重要,確實是重要的,但是不是就意味著我們的作家語言都不行呢?一個都不好呢?肯定是不對的」。作家蘇童認為,當代文學作品當中,延續語言傳統,甚至是發展了語言的作家依然是有的。他舉例說明,「比如賈平凹,無論是從他最早期的短篇也好,或者是從他近期的作品也好,他對母語的貢獻發展也很大。王安憶她在語言上也是非常自覺的,非常努力的。」
作家葉兆言更是直言道,「我覺得寫小說很簡單,寫小說你就是把小說寫好就行,寫好了你所有的理由都成立,寫不好所有的『一定啊』、『必須啊』都沒有意義。寫不好的話,會十門外語也沒有用,對文學史非常精通也沒用。」
「顧彬先生講到的外語問題說到底是一個隱喻,幾乎沒有可操作性。」華東師範大學教授范勁說,作家要學習外語,還有批評家要學習外語的意義實際在於,提醒我們要越出自身之外,越到另外一個層次、越到另外一種語言中去――姑且可以叫它「世界文學」的層次,但這跟作家具體的要不要學習語言其實已經不是一回事了。「作家即使不學外語,我們現代漢語同樣已經替他們完成了這個事情,因為漢語本身就是一個許多許多語言不斷地融合、不斷地向別的語言學習、融合、產生的過程。」
作家黃蓓佳更是直接提出,沒有在中國文化的浸潤當中,沒有在多年的生活當中,真是沒有辦法理解中國的文學語言的,所以,她對於顧彬所說的「從德國來看,孫犁的作品是垃圾,沒有人看,沒有人重視」很不理解,「孫犁小說語言當中那種水蒙蒙的東西,我覺得無論西方漢學家的水平有多高,也是很難能夠理解、能夠看得出來那種語言中的『水汽』的。」
南京大學教授許鈞認為,顧彬教授一直在用1945年以前的、歐洲的精英的古典的標準來衡量中國的當代文學,但如果僅僅從語言的藝術性,或者說美學角度來討論小說的時候,「那我覺得對於小說的其他功能,小說的很多整體性的評價,可能是很難顧及到的」。
所以,對於顧彬先生的拳拳之心,學者們表示尊敬,「他讓我們看到了中國文學處境的尷尬,以及中國文學在國際上與別人的期待的那種距離」,但是,「文學,始終是民族的文學,余華莫言有沒有價值,也不在於他在法國在美國多麼地受歡迎。」王彬彬說。
同時,學者們還提到了真正「垃圾化」的語言。「我在起點中文網看了好幾個點擊率最高、排在最前面的作品,那個語言幾乎是――真的是讓人難以忍受。但就是這種語言,就在我們的未來一代,比如80後、90後他們身上的影響,肯定是越來越大。」南京大學教授黃髮友憂慮的說。
推薦閱讀:
※現當代文學研究論文寫作
※漢語言文學專業論文題目匯總
※論文數據哪裡找?這些網站不能少!
※撰寫一篇高質量的科技小論文,要注意以下幾點
※Science一周論文導讀 | 2017年4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