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試題100
針灸試題(1—10) A型題1.現存最早、最系統的針灸學專著是: A.《黃帝內經》 B.《靈樞經》 C.《針灸經》 D.《針灸甲乙經》 E.《足臂十一脈灸經》 答案 D2.《針灸甲乙經》的作者是: A.王叔和 B.孫思邈 C.皇甫謐 D.王惟一 E.滑伯仁 答案 C3.最早繪製彩色經絡圖的醫家是: A.王惟一 B.孫思邈 C.王冰 D.甄權 E.滑壽 答案 B4.我國由國家專門培養針灸醫師的朝代最早是: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E.明朝 答案 B5.第一個針灸銅人鑄造於: A.唐朝 B.金朝 C.宋朝 D.元朝 E.明朝 答案 C6.針灸學的理論核心 A.陰陽學說 B.五行學說 C.臟腑學說 D.經絡學說 E.子午流注學說 答案 D7.十二經別分布的特點是 A.離、合、出、入 B.離、合、入、出 C.離、入、合、出 D.出、入、離、合 E.離、入、出、合 答案 E8.腧穴可分為哪三大類 A.經穴,奇穴,阿是穴 B.經穴,奇穴,特定穴 C.十二經穴,經外奇穴,阿是穴 D.經穴,絡穴,奇穴 E.經穴,絡穴,阿是穴 答案 A 9.奇經八脈與十二正經不同之處,下述哪一項是錯誤的 A.沒有十二正經那樣的循環流注關係 B.沒有專屬的腧穴 C.無表裡配合 D.其走向除帶脈橫行外,都是自下而上運行 E.不直屬臟腑 答案 B 10.手足三陰經在四肢部的分布規律一般是 A.少陰在前,太陰在中,厥陰在後 B.太陰在前,厥陰在中,少陰在後 C.太陰在前,少陰在中,厥陰在後 D.少陰在前,厥陰在中,太陰在後 E.厥陰在前,少陰在中,太陰在後 答案 B11.按照今時骨度分寸規定,肘、腕橫紋之間的距離為 A. 十寸 B. 十二寸 C. 十二寸五分 D. 九寸 E. 十一寸 答案 B 12.下肢按骨度分寸法計算長為16寸的起止部位是 A.膝中至外踝 B.膝中至外踝上緣 C.膝中至外踝下緣 D.膝中至外踝尖 E.外膝眼至外踝 答案 D 13.任脈的生理作用主要是 A.通調沖、任 B.調節任、督 C.總調奇經八脈 D.調節陰經經氣 E.總調沖、任、督、帶 答案 D 14 督脈的生理作用主要是 A.調節陽經經氣 B.調節督脈、任脈 C.調節沖、任、督、帶 D.總調奇經八脈 E.總調沖、任、督脈 答案 A 15 與督脈發生聯繫的陰經是 A.足太陰經 B.手太陰經 C.足厥陰經 D.手少陰經 E.手厥陰經 答案 C 16 經絡學說中的「血海」,指的是 A.足陽明胃經 B.督脈 C.沖脈 D.任脈 E.足太陰脾經 答案 C 17 在奇經八脈中,治療多眠,常選用 A.陰維脈 B.陽維脈 C.沖脈 D.陰蹺泳 E.陽蹺脈 答案 D 18 經絡系統中能加強經脈之間在淺層相互聯繫的主要是 A.奇經八脈 B.十五絡脈 C.十二經別 D.十二經筋 E.十二皮部 答案 B 19 在十二絡脈中除……以外,都是向上循行 A.手太陰經絡脈 B.手太陽經絡脈 C.手少陽經絡脈 D.足厥陰經絡脈 E.足太陽經絡脈 答案 A 20 十二經筋是指 A.經絡系統中能夠聯結筋肉、骨胳的部分。 B.聯屬於十二正經,行於體表不入內髒的一部分經脈 C.十二經脈之氣結聚散絡於筋肉關節的體系。 D.能夠保持人體正常運動功能部分的經脈。 E.經脈中與肌肉系統關係較密切的部分。 答案 C 21 病在經筋者,施治多選用 A.毫針 B.三棱針 C.火針 D.雷火神針 E.大針 答案 C 22 病在經筋者治療時一般取用 A.本經穴 B.皮部 C.絡脈 D.阿是穴 E.原穴 答案 D 23 經筋中具有總絡人體諸筋作用的是 A.足陽明經筋 B.足太陽經筋 C.足太陰經筋 D.足少陰經筋 E.足厥陰經筋 答案 E 24 外邪侵入機體,一般的傳注順序是 A.皮部孫絡經脈臟腑 B.皮部浮絡絡脈臟腑 C.皮部絡脈經脈臟腑 D.皮部孫脈絡脈臟腑 E.皮部經脈絡脈臟腑 答案 C 25 治療表裡經疾病,絡穴常與什麼穴配伍? A.郄穴 B.原穴 C.俞穴 D.募穴 E.合穴 答案 B 26 募穴的刺激點共有 A.12個 B.15個 C.18個 D.21個 E.24個 答案 C 27 下述有關募穴的概念哪項是錯誤的 A.是臟腑經氣匯聚的地方 B.均位於胸腹部 C.與內髒的高下部位相應 D.在各臟腑所屬的經脈循行線上 E.腑病取之,有「陽病引陰」之意 答案 D 28 八會穴是指哪些精氣所會聚的腧穴? A.氣、血、腦、髓、筋、脈、膽、女子胞 B.臟、腑、經、脈、氣、血、陰、陽 C.臟、腑、氣、血、筋、脈、骨、髓 D.氣、血、腦、髓、津、神、脈、絡 E.腦、髓、臟、腑、脈、膽、筋、骨 答案 C 29 下列特性穴中,治療急性病症應首先選用: A.原穴 B.俞穴 C.八會穴 D.八脈交會穴 E.郄穴 答案 E 30 在下列特定穴中,治療腑病應選用: A.五輸穴 B.原穴 C.絡穴 D.下合穴 E.郄穴 答案 D 31.骨度分寸法最早見於: A.《黃帝內經》 B.馬王堆出土的漢墓《帛書》 C.《針灸甲乙經》 D.《千金要方》 E.《難經》 答案 A 32.根據骨度分寸法,印堂穴至百會穴為: A.18寸 B.15寸 C.8寸 D.12寸 E.10寸 答案 C 33.用「一夫法」取穴,首見於: A.《黃帝內經》 B.《時後備急方》 C.《脈經》 D.《千金要方》 E.《千金翼方》 答案 B 34.下列骨度分寸錯誤的是: A.每一肋骨間折作1.4寸 B.第十一肋端至股骨大轉子為9寸 C.左右缺盆穴之間的寬度是8寸 D.歧骨至橫骨上廉為13寸 E.腋以下至季脅作12寸 答案 A 35.膝中至外踝尖的骨度分寸是。 A.19寸 B.16寸 C.13寸 D.18寸 E.12寸 答案 B 36.兩穴之間距離是8寸的穴位是: A.太淵至孔最 B.偏歷至曲池 C.足三里至豐隆 D.三陰交至陰陵泉 E.中極至中脘 答案 E 37.「一夫法」是將食、中、無名小指相併,四橫指的間距為3寸,其量取標準應按: A.食指遠端指節橫紋 B.中指遠端指節橫紋 C.無名指遠端指節橫紋 D.小指近端指節橫紋 E.以上都不是 答案 E 38.以兩手虎口交叉定取列缺,屬於: A.動作標誌取穴法 B.食指同身寸法 C.簡便取穴法 D.手指同身寸法 E.骨度分寸取穴法 答案 C 39.下列頭面部腧穴中,應合口而取的是: A.聽會 B.下關 C.耳門 D.聽宮 E.以上都不是 答案 B 40.斜刺的角度應為 A.15°左右 B.25°左右 C.35°左右 D.45°左右 E.60°左右 答案 D 41.胸椎棘突下的穴位針刺法是 A.直刺 B.斜刺 C.向上或向下平刺 D.向上斜刺 E.向下斜刺 答案 D 42.腹部下列穴位中除……外,都與臍在一水平線上 A.天樞 B.帶脈 C.大橫 D.盲俞 E.章門 答案 E 43.頭針療法臨床應用最多的是 A.神經系統疾病 B.中樞神經系統疾病 C.周圍神經系統疾病 D.小兒科疾病 E.臟腑疾病 答案 B 44.施灸程序應為 A.先上後下,先陽後陰 B.先下後上,先陰後陽 C.先中後上,先陽後陰 D.先中後下,先陰後陽 E.先腹後背,先下後下 答案 A 45.具有溫腎壯陽作用的間接灸是 A.隔蒜灸 B.隔鹽灸 C.隔姜灸 D.溫針灸 E.隔附子餅灸 答案 E 46.埋線療法常用於 A.痢疾、瘧疾、胃痛 B.胃潰瘍、哮喘、痿證 C.咳血、呃逆、喘證 D.痹證、中鳳偏癱 E.脫肛,痔瘡、面肌痙攣 答案 B 47.治療急性病證常用下列各類特定穴中的 A.原穴 B.絡穴 C.募穴 D.郄穴 E.俞穴 答案 D 48.原絡配穴法是指 A.本經的原穴與絡穴配伍應用 B.同名經的原穴與絡穴配伍應用 C.本經的原穴與相表裡的表經(或里經)的絡穴配伍使用 D.十四經中,任選某經原穴與某經絡穴配伍應用 E.以上都不是 答案 C 49 「開四關」指的是針刺 A.委中、足三里 B.合谷、內庭 C.太沖、合谷 D.三間、行間 E.曲池、內關 答案 C 50 下列哪組穴位不是俞、募配穴 A.肝俞配期門 B.心俞配巨閥 C.膀胱俞配關元 D.脾俞配章門 E.胃俞配中脘 答案 C 51.根據《素問?痿論》,痿證的治療取穴主要原則是 A.取足厥陰肝經穴 B.取足太陰脾經穴 C.取足陽明胃經穴 D.取足太陽膀胱經穴 E.取足少陰腎經穴與督、任脈 答案 C 52.針刺治療疾病的手法,總的歸納為 A.補虛瀉實 B.提插補瀉 C.開合補瀉 D.補法與瀉法 E.平補平瀉 答案 D 53.平補平瀉法是: A.既有補法成份,也有瀉法成份 B.既不是補法,也不是瀉法 C.以補為主,兼有瀉法 D.以瀉為主,兼有補法 E.進針後均勻提插、捻轉,得氣後出針 答案 E 54.迎隨補瀉法中的瀉法是: A.針尖逆著經脈,順經而刺 B.針尖順著經脈,逆經而刺 C.針尖順著經脈,順經而刺 D.針尖逆著經脈,逆經而刺 E.針尖垂直經脈,逆經而刺 答案 D 55.迎隨補瀉法中的補法是: A.針尖垂直經脈,順經而刺 B.針尖逆著經脈,逆經而刺 C.針尖順著經脈,順經而刺 D.針尖逆著經脈,順經而刺 E.針尖順著經脈,逆經而刺 答案 C 56.開闔補瀉法中補法的操作方法是 A.出針後不按針孔 B.出針時搖大針孔 C.邊出針,邊搖大針孔,出針後揉按針孔 D.出針後揉按針孔 E.以上都不是 答案 D 57.開闔補瀉法中瀉法的操作方法是 A.出針時按針孔 B.邊出針,邊搖大針孔,出針後揉按針孔 C.出針時不搖大針孔,出針後不按針孔 D.出針時搖大針孔,出針後不揉按針孔 E.以上都不是 答案 D 58.頭針感覺區的位置是在 A.運動區前移0.5厘米處 B.運動區前移1.0厘米處 C.運動區後移0.5厘米處 D.運動區後移1.0厘米處 E.運動區後移1.5厘米處 答案 E 59.呼吸補瀉法中補法的操作方法是 A.呼氣時捻轉,吸氣時提插 B.呼氣時提插,吸氣時捻轉 C.呼氣時出針,吸氣時進針 D.呼氣時進針,吸氣時出針 E.呼氣時捻轉提插,吸氣出針 答案 D 60.呼吸補瀉法中瀉法的操作方法是 A.吸氣時進針,呼氣時出針 B.吸氣時提插,呼氣時捻轉 C.呼吸時提插,吸氣時捻轉 D.吸氣時出針,呼氣時進針 E.吸氣時捻轉提插,呼氣時出針 答案 A 61.徐疾補瀉法中瀉法的操作方法是 A. 進針慢,多捻轉,出針快 B. 進針快,多捻轉,出針慢 C. 進針快,少捻針,出針慢 D. 進針慢,少捻針,出針快 E. 進針快,少捻針,快出針 答案 B 62.徐疾補瀉法中補法的操作方法是 A. 進針快,少捻針,出針慢 B.進針慢,多捻針,出針快 C. 進針慢,少捻針,出針快 D. 進針快,多捻針,出針慢 E. 進針慢,多捻針,慢出針 答案 C 63.捻轉補瀉法中補法的操作方法是 A. 捻轉角度大,頻率慢,用力輕 B. 捻轉角度小,頻率快,用力重 C. 捻轉角度大,頻率快,用力重 D. 捻轉角度小,頻率慢,用力輕 E. 捻轉角度小,頻率慢,用力重 答案 D 64.捻轉補瀉法中瀉法的操作方法是 A. 捻轉角度小,頻率快,用力重 B. 捻轉角度大,頻率慢,用力輕 C. 捻轉角度小,頻率慢,用力輕 D. 捻轉角度大,頻率慢,用力重 E. 捻轉角度大,頻率快,用力重 答案 E 65.發熱汗出,微惡寒,咳嗽痰稠,咽痛,口渴,鼻燥,脈浮數,舌苔薄黃治療配穴處方當用 A.大椎、曲池、合谷、十宣 B.大椎、曲池、合谷、外關、魚際 C.合谷、列缺、風門、風池、足三里 D.合谷、列缺、肺俞、太陽 E.風池、風府、豐隆、迎香、尺澤 答案 B 66.一患者雙下肢關節遊走性疼痛,腫脹,時有寒熱,舌苔黃膩,脈浮;治療 除對症取 穴外,整體取穴還應配 A.腎俞、關元 B.膈俞、氣海 C.商丘、足三里 D.大椎、曲池 E.膝眼、太溪 答案 B 67.一患者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張,兩手鬆撒,二便失禁,四肢逆冷,鼻鼾息微, 脈細弱。治療首選配方是 A.水溝、十二井穴、太沖、豐隆 B.水溝、行間、神闕(灸)、氣海 C.關元(灸)、神闕(灸) D.百會(灸)、膻中(灸)、大椎(灸)、水溝 E.水溝、十二井穴、復溜、內關 答案 C 68.治療陰虛牙痛,一般都在主穴的基礎上加用 A. 風池、腎俞 B.風府、太溪 C. 太溪、行間 D. 太溪、豐隆 E. 照海、陽池 答案 C 69.陰虛火旺所致鼻衄,其治療應取 A.風池、迎香 B.合谷、少商 C.內庭、上星 D.太溪、太沖、通天 E.以上都不取 答案 D 70.虛火牙痛除取合谷、下關、頰車外,還應配 A.外夫、風池 B.內庭、少海 C.太溪、行間 D.二間、足三里 E.太沖、內庭 答案 C 71.肝膽火旺之耳聾、耳鳴,下列各組配穴除……外,皆可協調配用 A.醫風、聽會 B.中渚、俠溪 C.太沖、丘墟 D.豐隆、勞官 E.肝俞、太溪 答案 D 72.治療腸癰,下列穴位除……以外都可選用 A.上巨虛 B.天樞 C.地機 D.闌尾 E.丘墟 答案 E 73.治療實熱症咽喉腫痛應選用 A.大椎、身柱(溫灸)、風門、合谷 B.少商、尺澤、合谷、陷谷、關沖 C.太溪、照海、魚際 D.命門、腎俞、太溪、照海、湧泉 E.十宣、魚際、解溪 答案 B 74.治療肝膽火盛型目赤痛,除主穴外,應加用 A.行間、光明 B.太沖、丘墟 C.俠溪、行間 D.大敦、足臨位 E.俠溪、太沖 答案 C 75.風襲經絡所致太陽經頭痛的治療配穴處方應選 A.百會、通天、行間、阿是穴 B.後頂、天柱、崑崙、阿是穴 C.上星、頭維、合谷、阿是穴 D.率谷、太陽、委中、阿是穴 E.列缺、風池、百會、阿是穴 答案 B 76.治療偏頭痛的配方取穴是 A.天柱、崑崙、後溪、阿是穴 B.風池、俠溪、絲竹空透率谷 C.百會、風池、行間)阿是穴 D.上星、合谷、足三里、阿是穴 E.以上都不是 答案 B 77.治療肝陽上亢所致眩暈證的最佳配穴是 A.腎俞、風池、行間、俠溪、肝俞 B.脾俞、腎俞、關元、足三里 C.中脘、內關、解溪、豐隆 D.百會、氣海、曲泉、中脘、風池 E.神門、腎俞、太沖、足三里 答案 A 78.氣血不足所致眩暈證的治療主要取 A.心脾兩經穴 B.肝脾兩經穴 C.脾腎兩經穴 D.肝腎兩經穴 E.以上都不是 答案 C 79.治療心血不足之驚悸證除用安神定驚之腧穴外,還應配 A.神門、心俞、巨闕 B.膈俞、脾俞、足三里 C.肺俞、尺澤、豐隆 D.脾俞、三焦俞、氣海俞 E.腎俞、太溪、厥陰俞 答案 B 80.腹痛綿綿,時作時上,痛時喜按,大便或溏,神疲畏寒,苔薄白,脈沉細。治療取穴應首選 A.取督脈、足太陰經、手陽明經穴為主 B.取任脈、足陽明經穴為主 C.取背俞、任脈經穴為主 D.取足少陰經、足陽明經穴為主 E.取足厥陰經、足太陰經穴為主 答案 C 81.痰飲停蓄所致嘔吐,除取中脘、內關、足三里、公孫外,還應配 A.合谷、金津玉液 B.上脘、胃俞 C.膻中、豐隆 D.太沖、陽陵泉 E.下脘、璇璣 答案 C 82.肝氣犯胃所致嘔吐證的治療配穴應取 A.中脘、內關、公孫、足三里 B.中脘、內關、公孫、足三里、胃俞、上脘 C.中脘、內關、足三里、公孫、膻中、豐隆 D.中脘、內關、足三里、公孫、太沖、陽陵泉 E.中脘、內關、足三里、公孫,脾俞、章門 答案 D 83.胃脘脹滿,攻痛連脅,噯氣頻頻,或兼嘔逆酸苦,苔薄白,脈沉弦,其治療取穴當選 A.取足太陰脾經穴、足陽明胃經穴為主 B.取足厥陰肝經穴、足少陰腎經穴為主 C.取背俞穴、任脈經穴為主 D.取足陽明胃經穴、任脈經穴為主 E.取足厥陰肝經穴、足陽明胃經穴為主 答案 E 84.治療夢遺除選用大赫、志室、關元主穴外,還需加用 A.腎俞、太溪、足三里 B.心俞、神門、內關 C.氣海、命門 D.肝俞、太沖 E.中極、然谷 答案 B 85.腎虛腰痛的配方取穴是 A.腎俞、風府、委中、腰陽關 B.腎俞、委中、膈俞、崑崙 C.腎俞、志室、命門、太溪 D.腎俞、承山、崑崙、委中 E.以上都不是 答案 C 86.心脾兩虛之不寐證除取神門穴、三陰交穴外,還應配 A.心俞、脾俞、厥陰俞 B.胃俞、行間、足三里 C.心俞、腎俞、太溪 D.心俞、脾俞、外關、合谷 E.肝俞、太沖、間使 答案 A 87.陽證水腫的針灸治療,除取水分、氣海、足三里、三焦俞、陰陵泉外還應配 A.合谷、水溝、腎俞 B.肺俞、大杼、合谷 C.脾俞、腎俞、中脘 D.肝俞、期門、陽陵泉 E.肺俞、外關、太溪 答案 B 88.肝腎虧損病證的治療取穴原則是 A.取任脈、背俞穴及足少陰經穴為主 B.取任脈、募穴及足厥陰經穴為主 C.取任脈、背俞穴及足大陰經穴為主 D.取督脈、募穴及足陽明經穴為主 E.取督脈、募穴及足太陽經穴為主 答案 A 89.下列穴位中適宜治療痰熱驚風的處方是 A.大椎、太沖、百會、風池 B.太沖、豐隆、水溝、十宣 C.神門、湧泉、印堂、中沖 D.合谷、豐隆、大椎、風府 E.印堂、神門、前頂、十二井穴 答案 B 90.腎氣不足所致的癃閉證配穴應選 A.陰谷、腎俞、氣海、委陽、三焦俞 B.中極、三陰交、足三里 C.中極、三陰交、陰陵泉、膀胱俞 D.關元、三陰交、膀胱俞 E.關元、復溜、膀胱俞 答案 A 91.老年習慣性便秘適當選取大腸俞、天樞、支溝、上巨虛外還應酌情加配 A.合谷、曲池 B.中脘、行間 C.神闕、合谷 D.脾俞、胃俞 E.小腸俞、下巨虛 答案 D 92.寒濕痢疾除取合谷、天樞、上巨虛外還應配 A.曲池、內庭 B.內關、內庭 C.氣海、陰陵泉 D.胃俞、關元腎俞 E.中脘、氣海、百會 答案 C 93.濕熱痢疾除取合谷、天樞、上巨虛外,還應配 A.中脘、氣海 B.中脘、內關 C.胃俞、關元、腎俞 D.脾俞、氣海、太溪 E.曲池、內庭 答案 E 94.百日咳痙咳期的治療取穴常用 A.風門、列缺、合谷 B.大椎、身柱、尺澤、豐隆 C.肺俞、脾俞、太淵、足三里 D.風池、合谷、肺俞 E.以上都不適宜 答案 B 95.下列哪一項不能用來治療疳積 A.針刺下脘、足三里 B.艾灸四縫 C.割治魚際部 D.皮膚針叩擊下背部、骶部 E.針刺商丘 答案 B 96.小兒遺尿,治療選穴主要選取 A.胱經背俞穴 B.任脈 C.任督二脈 D.任脈及足陽明胃經 E.任脈及背俞穴 答案 E 97.治療胎位不正的首選穴位是 A.三陰交 B.至陰 C.耳穴子宮 D.陰陵泉 E.足三里 答案 B 98.哪一穴位不能用於催乳 A.膻中 B.少澤 C.少商 D.耳穴內分泌 E.乳根 答案 C 99.月經推遲的治療配方取穴是 A.氣海、三陰交、太沖、太溪 B.氣海、三陰交、腎俞、行間 C.氣海、三陰交、交信、陰陵泉 D.氣海、三陰交、血海、歸來 E.氣海、三陰交、關元、大赫 答案 D 100.習慣性痛經針灸療效最好的時間是 A.行經前3~4天至經期後4天左右 B.痛經未發作時 C.行經前或行經後 D.行經期或行經後3~4天 E.堅持每日治療,需針灸三個月 答案 A
推薦閱讀:
※慢性咽炎來襲?針灸之道平息您的咽喉之痛!
※ 《普濟方·針灸》 > 卷十三背痛
※董氏針灸 | 【穴位篇·正筋正宗正士】
※針灸簡易歌訣 @ 酷北鼻 :: 痞客邦 PIXNET ::
※武老針灸精華錄(下)
TAG:針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