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三十論頌義貫 第四章 唯識性 唯識實性──真如性
第四章 唯識性唯識實性──真如性
論頌
此諸法勝義 亦即是真如
常如其性故 即唯識實性
注 釋
此諸法勝義:勝,殊勝,含超越凡俗之義。勝義,即勝義諦。勝義諦,隨法之淺深,約略有四種:
1.世間勝義──世間,指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世間法;雖然此等世間法之事相粗顯,亦有壞滅,然而此等法之究竟,卻唯有聖者方能如實了知,凡愚不能了,故稱其義為世間勝義。
2.道理勝義──即苦、集、滅、道四聖諦。以此四諦為聖者於聖道中知、斷、修、證的因果差別,且為無漏智境,故稱為道理勝義。
3.證得勝義──即二空真如,此真如理系依聖智所詮的空門而顯,故稱證得。又以其為凡愚所不能測知,故稱為勝義。
4.勝義勝義──即一真法界。成唯識論雲:此中勝義,依最後說,是最勝道所行義故,為簡前三,故作是說。謂:頌中的諸法勝義,指的是最後這一種勝義勝義一真法界而言,因為這是最殊勝之道所行境界,且是聖者內智所證者,故稱勝義中之勝義勝義勝義。
亦即是真如:真,真實;如,不變。真實不變,故稱為真如。成唯識論雲:真謂真實,顯非虛妄;如謂常如,表無變易。謂此真實,於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即是湛然不虛妄義。此謂:真是真實,亦即顯示此體不是有漏的計所執之虛妄性;如是如常,亦即表示此體亦非無漏的依他中之有為生滅變易。也就是說:這真實之體,在一切法位上是常如其性的,故稱為真如,即湛然不動、不虛不妄之義。又,真如尚有許多異名,例如大般若經卷三六○中,舉出真如、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等十二名。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則舉出真如、空性、無相、實際、勝義、法界等六名。此外,法華玄義、顯揚聖教論中,亦廣釋真如之義。
即唯識實性:承上,即此真如性,便是唯識之實性。而所謂唯識性,
有二種:
1.虛妄唯識性──即計所執性,是唯識性中之虛妄性。
2.真實唯識性──即圓成實性,是唯識性中之真實性。
唯識又有二性:
1.世俗唯識性──即依他起性,是為唯識性中之世俗性。
2.勝義唯識性──即圓成實性,是為唯識性中之勝義性。
是故知真如性即唯識之真實性,亦即圓成實性,而此性亦即是唯識性中之真實、勝義之性。
義 貫
此三性諸法所含之勝義,亦即是真如,此真如性之所以稱為真如者,因為其體真實,且恆常如其本性,無有改易故,故稱真如;此真如性即是唯識之實性。
詮 論
這四句偈本來是隨著前面的八句偈,繼續發揮三性之奧義,但為了表顯其重要性,故注者特將之別立一章。
本章可說是唯識三十論的最高潮點。若從唯識五位百法來看,亦是如是:百法中首先標出心法,亦即八識,為一切法之總本源,以一切法皆唯識所變;心法以下,其它心所法、色法、心不相應行法,皆是自心之所變現。故整個唯識學的架構主軸,是以心法諸識出發,經心所法、色法、心不相應行法,最後到達無為法,這就是唯識學最終的目標;亦即是,為令行者
由對有為的前四位心、心所、色、不相應之信、解、修、證,達於第五位的無為位。然而無為又有六種虛空無為、擇滅無為、非擇滅無為、不動無為、想受滅無為、真如無為,這之中,只有真如無為才是唯識行者所要到達的究竟目標。而法中之所以羅列其它五種無為,是要令行者知所抉擇,莫妄入歧途,以為是真修。是故當知,唯識一門的總目標,即在於實證真如。由以上所述,可知性相二宗,實是殊途同歸:因為性宗不但講真如,且以真如為最高之法,亦常將真如與本性合稱真如本性。又,若無真如,即無如來,以如來者,即是乘真如或如實之道而來,故稱如來。又,諸經論中,亦多言真如,如起信論言真如三昧等。又,成唯識論中明言,真如又名法界、實際,可知唯識所說,與華嚴、法華等大經所說亦無別,以華嚴經即是開演法界之奧義者。再者,相宗講唯識變_______,性宗講唯心現,其實是一般道理,只是方便不同以所對根機別故。又,華嚴經所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更是很清楚的將性相二大法門,會歸一處:第一句三界唯心,是性宗之法要;第二句萬法唯識,是相宗的法要。由是可知,性相二宗並非敵對,而是方法不同,而且應是相輔相成的才對。令人可嘆的是,末世有些人,不明此意,以致使各自所習的性相二宗,互相水火,互相攻訐,各不兼容。如習性宗者,訕笑習相宗者,謂之瑣碎、刻細,專事分別名相,影響所及,易令人輕忽相宗,不欲修習之。至於習相宗者,則責性宗者之言浮誇、不精不當,甚至譏為:迷糊真如、籠統佛性。殊不知,這兩造之言,都有毀法、謗法之過。更有進者,近世有習唯識者為了反禪宗,甚或反整體的性宗,乃以提倡相宗為手段來打擊性宗,甚至有聲稱:唯有唯識學才是真正的佛法者。如此舉動,猶如有人以其右手打自己左手,不知佛所說的一切法,皆為如來之左、右手、及頭、身等,怎可自體互毆、自殘、互毀,而引以為快?而彼猶自以為是在弘揚正法?故知,習唯識者,若以唯識為本位,來打擊、破壞性宗,固是不對。反之,習性宗者,若以性宗為本位,而輕蔑、毀壞相宗,亦是不解佛意,違佛所教。再者,談到真如,前說之近世唯識學者古代之唯識學者則不然,多視性宗如寇讎,視真如如贅癰ㄩㄥ,常欲毀之以為快,而且常將弘揚真如法之性宗,貼上種種他們自創的標籤,如真常派、如來藏系等這些標籤都是末世佛學家的創作,且以鄙夷之心視之。筆者於初習唯識之初,讀彼等佛學家之書,不明究里,亦深為所動;後自深入,方發現:原來唯識學不但不反真如,而且連唯識學也講真如!唯識學不但講真如,而且真如也是唯識學中最高的道理、最終欲證的目標!不但如此,唯識學中不僅講真如,而且其所說之真如理,精審廣大、鞭辟入裡,比之性宗,絕不多讓。因為唯識學中所說真如,除了上面所說的六真如外,尚有十真如:
· 行真如──此真如為二空所顯,普存在於一切法。
·最勝真如──此真如具無邊德,於一切法為最勝故。
·勝流真如──由此真如所流出之教法,與其餘之教相比,為最勝故。
·無攝受真如──謂此真如無所系屬,非我執等所依取故。
·類無別真如──謂此真如類無差別,非如眼等類有異故。
·無染凈真如──謂此真如本性無染,亦不可說後方凈故。
·法無別真如──謂此真如雖多教法,然種種安立皆無異故。
·不增減真如──謂此真如離增減執,不隨染凈而有增減故。
·智自在所依真如──謂若證得此真如已,於無礙解得自在故。
· 業自在等所依真如──謂若證得此真如已,普於一切神通作業總持定門,皆自在故。
以上所列十真如,見成唯識論卷第九。此十真如,順次為從初地至十地,行十波羅蜜、斷十重障,而至菩提。成唯識論又雲:雖真如性實無差別,而隨勝德假立十種;雖初地中已能了達此一切真如,然而能現證之行猶未圓滿,為令諸菩薩圓滿此十真如之證,故後後依次建立。
以上為成唯識論中所開演之真如法。佛在解深密經中亦開示
七真如:
·流轉真如──謂有為法流轉實性。
·實相真如──謂二無我所顯實性。
·了別真如──唯識真如,謂染、凈法唯識實性。
·安立真如──謂苦實性。
·邪行真如──謂集實性。
·清凈真如──謂滅實性。
·正行真如──謂道實性。
唯識學乃前佛後佛所共說,故諸菩薩亦如是說。前佛指釋尊,後佛指彌勒尊:唯識學最根本的一經一論:解深密經及瑜伽師地論,即前佛後佛所說;一切唯識學皆從此中出。而此一經一論及其所流出之唯識論典,皆言有真如,經論中分明如是說,末世這些佛學家難道都沒看到這些經文?還是視而不見?為何他們在講述及批註唯識學時,偏要破壞佛及菩薩所說之法?真有如打著紅旗反紅旗,其居心何在?他們破壞真如,究竟對他們自己有什麼利益可圖?對眾生有什麼利益?須知真如法為一切佛法中最高之至理,若謗真如法,即是謗一切佛法,亦謗一切如來謗一切乘真如之理而來者,罪障極重。此輩中人,學習佛法,講論佛法、乃至在佛法中出家、批註佛經──然卻不信佛言,亦教人不信,疑謗經法,其為﹁師子身上蟲,反噬師子肉者乎?注者不才,在此希望一切佛弟子,若學佛法、看佛經,切切要信佛語,須知佛為不妄語者,佛語諦實,真實不虛。佛若妄語,便連五戒居士都不如,何況能成正遍知、無上正覺。是故萬萬莫隨末世愚妄之人,疑謗佛法,自誤猶可,尚誤他人,墮於無間泥梨。
第五章 唯識修行五位
後五行頌明唯識行位者,論曰:如是所成唯識性相,誰依幾位?如何悟入?謂:具大乘二種種性:一、本性種性,謂無始來依附本識,法爾所得無漏法因。二、謂習所成種性,謂聞法界等流法已,聞所成等熏習所成,具此二性方能悟入。
注 釋
後五行頌明唯識行位者:此論三十頌中,至此已說明了二十五頌。在此二十五頌中,前面的二十四頌是講成唯識相,後面這一頌是講唯識性,亦即真如性。可見如來所說法之常法:性相本不分,顯密本不分,禪凈本不分,只是廣略開闔有別。若於性宗根機之人,則為之說性宗之法,廣說性宗之理,然於其中亦含有相宗之法,不過只是略說,或點到為止而已;此為欲令眾生廣植善根,於如來所說一切法,不生偏執,而能通達故。例如楞伽經、首楞嚴經,皆以性宗為主,而兼及於相,因此這兩部經都是於性廣說,於相略說。至於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則是以相為主,以性為輔,因此都是於相廣說,於性略說。又如觀無量壽佛經十六觀經,即凈中有禪,然其中之禪理則點到為止,如經雲: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者即是無上禪之理。又如心經、法華經等經文之中或最後皆有咒,即是顯中有密,然而都是以顯為主,而其中密法則點到為止。如是可知,此唯識三十論因為是相宗之論,是針對相宗根機之人而說,故於相廣說,於性則較為略說。然因為本論中說:唯識實性即是真如性,故知本論於性雖未廣說,但其旨卻是會相歸性,以性是體,而相為用故。再者,唯識學中之所以廣說種種相,為欲令行者明了諸法之種種相狀,而導入諸法相之本元、本體;而一切法之總本體,即是真如。
唯識行位:即依唯心識觀而修行,其所歷的斷證之位階。
誰依幾位:誰,哪種人,何種資格之人;亦即修行此法之人,須具哪些資格?幾位,謂具備資格、起修之後,又有幾種位階?如何悟入:起修、入於唯識修行正位之後,又如何才能悟入究竟之唯識實性?謂具大乘二種種性:若要修行、悟入此法,須是大乘種性;至若凡夫
種性、外道種性、或二乘種性則不能修行、悟入此法。而所說之大乘種性,又須具足兩種條件:一、本性種性,二、習所成種性。本性種性:成唯識論則稱之為本性住種性。本性種性
之義,詳如下一條批註。
謂無始來依附本識,法爾所得無漏法因:即是從無始以來,本性依附在菩薩之根本識即第八識中,法爾自然所得的無漏法之種子因,此非由熏習而得,亦不是如今才有,所以稱為本性住種性。法爾,即法如是故;爾,如是,謂不由造作,非功用行而得,稱為法爾。
習所成種性:習,熏習。謂由熏習所成的種性。什麼是熏習所成的種性呢?茲如下釋。
謂聞法界等流法已:法界,即法界性,亦即法之本性。等流,等,等同;流,流類。即同等性質、同樣的源頭、同一類之法,謂聽聞到從法性流出的,而與法性同源、一類的教法。已,以後,之後。
聞所成等熏習所成:聞所成,即聞所成慧,簡稱為聞慧,是為三慧之第一項。等字,為表示用這聞所成慧而涵攝三慧:聞所成慧、思所成慧、及修所成慧。謂由前之聽聞法界性之等流法,再依聞、思、修三慧熏習本識,所成就之無漏種子,即稱為習所成種性。
具此二性,方能悟入:具,具備、具足。此二性,即上文所說的大乘二種種性本性種性及習所成種性換言之,也就是指大乘位
的大根器人。此謂唯有大乘之大根人方能悟入此唯識性,余根之人──如凡、外、邪、小等種種根器之人──皆於此無分。又,此二種性本性種性與習所成種性與真言密教中所言之本有與修生二種出世無漏善的用辭及意涵幾乎完全一致。若欲悟入唯識性者,則於此二種性,缺一不可:既須具備本性種性本具之善根,亦須具有習所成種性修得之善根;此二種都具足了,方能悟入唯識真性。
義 貫
後五行的頌文,是用來表明依於唯識而修行的種種修證階位者,論曰:如前所說如是所成
之唯識性以及唯識相,此中誰何種資格之人、依循幾種位階而得修證此勝法?又須如何才能悟入其道呢?答:謂若欲悟入此唯識性,必須具備大乘二種種性:第一種是本性種性,此謂
從無始世以來,本性依附於菩薩之根本識第八識中,法爾自然所得的無漏法因,稱為本性種性。第二種是謂習所成種性,謂聽聞法界性之等流法已含藏、顯示法界性,再依聞所成慧、思所成慧、及修所成慧等,熏習本識所成之種,稱為習所成種性。必須要具備大乘此二種性本有之性與修生之性,方能秉之而悟入唯識之實性。
推薦閱讀:
※唯識淺談 瑜伽行派略說
※成唯識論疏翼 第五冊 卷十 一、明伏斷
※09唯識三十頌講記(26-30)
※悲憤而後有學--歐陽竟無文集 第一編《佛學通論》唯識抉擇談
TAG:唯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