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長城之陽關
陽關同玉門關一樣,都是漢長城的重要關隘,亦同是「絲綢之路」南路和北路的必經之地,在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地位。據史載:陽關在玉門關之南,南為陽,而北為陰,陽關因此而得名。 陽關是我國詩人經常吟誦的對象,最為著名的當屬唐代大詩人王維那首膾炙人口的《渭城曲》了。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古代詩人特別是唐詩中寫陽關的佳句很多,但大都是:「絕域陽關道,胡煙與塞塵,三春時有雁,萬里少行人」之類荒涼凄寂之作,使後人提及陽關,便會聯想到,一個幽靈往返,野獸出沒,荒涼而無邊無際的景觀。唯獨王維這首《渭城曲》描述出一幅柳色還青的春景。 詩人們筆下的陽關,在什麼地方呢?翻開中國史籍,漢、魏、晉、唐諸代對陽關皆有提及。晉和北魏還於此地置陽關縣。唐時在龍勒故地置壽昌縣,此時陽關還在使用。唐僧玄奘從印度取經歸國,就是進的陽關。詩人岑參也有:「二年領公事,兩度過陽關」之句,可是自唐以後,赫赫陽關竟史書絕記。陽關到底在哪裡的問題,亦同玉關門一樣,成了一個千古之謎。陽關為什麼突然失載呢?這一點歷史學家已經找出了答案,是由於自然條件的惡化之故。歷代戰爭和大規模的開荒屯墾,破壞了這裡的植被和水源,從而造成來自西南的風沙逐漸侵向東北。陽關綠州在無情地減小,人們抵擋不住風沙的危害,只好向東遷徙。大約在宋代,當陽關人全部遷出之後,陽關也最後被流沙吞沒了。 陽關到底在什麼地方呢?《新唐書?地理志》載:「又一路自沙州壽昌縣西十里至陽關故城。」壽昌城為漢龍勒縣故址,在今敦煌南湖鄉北工村,至今遺址猶存。壽昌城遺址以西,有一地叫古董灘,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人們認為古董灘便是陽關故址。 古董灘現為茫茫沙地,過去大風刮過,在沙間礫石地面上常有古物裸露,所以人稱此地為古董灘。據當地老鄉介紹,常拾到的是漢、唐古幣,和一些生產、生活用具及箭頭等。這裡以前還有一種質地細膩的陽關磚,磨光了可以制硯台。但是古董灘雖有這些遺物,然而沒有遺址,所以此地即是陽關之說始終難成定論。 1972年酒泉地區文物普查時,文物工作者由古董灘向西翻越14道沙梁,終於在人煙斷絕的沙漠之中發現了上萬平方米的一處城址。經過發掘,房屋排列整齊而清晰,並有斷斷續續寬厚的夯土城牆基址。還發現了漢五珠錢、銅箭頭、漢代灰陶片,以及耕地、窯址、水渠等大量遺物,遺迹。據文物工作者初步斷定,這就是古陽關遺址。1979年甘肅省博物館文物隊和敦煌縣文化館組成的漢長城調查組,又發現了由新發現的陽關城址至玉關門的長城。 陽關至玉門70餘公里,其間原有城牆相連接,今個別地方還有長城城牆遺址,長城遺址雖已很低矮,只有十幾至幾十厘米高,但烽燧遺址尚存幾十座。特別是古董灘南、北的數座烽燧保存尚較好,古董灘北墩墩山上,土坯夾蘆葦砌築的烽燧,尚殘高5米左右。這些長城遺址和烽燧證明了,這個新發現的遺址確是古陽關無疑,一個猜了近千年的歷史之謎至此總算有了正確的答案。 陽關遺址現為甘肅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甘肅省撥專款,在陽關遺址的墩墩山烽燧四周圈起了鐵柵欄,還建了房屋,派專人保護。 |
推薦閱讀:
※西大附中張萬瓊:此地一為別,鴻鵠萬里征
※老百曉在線★楊萬里★楊萬里的「直」與「曲」
※那個絕塵萬里而去的人,至高無上
※萬里長城,真的有萬里嗎?
※秋風萬里送行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