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少鐳:皇帝的接班人為何不能先定
摘要ID:ipress
因為八卦皇帝的婚外戀,嚴譄被從寬咔嚓(見《一個地死海心的小秘書之死》);因為妄議政治,金從善被從快咔嚓(見《接班人才是大問題》)。殺了這兩個知識分子之後,乾隆意猶未盡。所以,金從善人頭掉地之後,僅僅九天時間,乾隆又發出一道上諭來。
接班人為何不能先定
乾隆四十三年九月十八發出的上諭,皇皇兩千多字,一開始就說:「朕歷覽諸史,今古異宜。知立儲之不可行。」先站在歷史高度,全面闡述了為何建儲不可行(見《清實錄·乾隆朝實錄》):首先,太子一立,爭端必起,朋黨必生。「往往釀成禍變,遂致父子之間,慈孝兩虧;家國大計,轉滋罅隙。」第二,漢制立嫡立長,弊端橫生。紂王立嫡,斷送了成湯江山。他如果立賢能的庶子微子,「商未必亡也」;周朝始立太子,「然至幽王時,太子宜臼即以讒廢」;漢武帝立太子劉據,「卒為江充構陷,致有巫蠱之禍」;唐太宗立太子李承乾,「亦為魏王泰讒構,竟以謀逆廢黜」;明成祖立朱高熾為太子,其弟高煦即就絞盡腦汁害他,搞得宮廷一片大亂,後來朱高熾雖然處處謹慎,得以保全,但因為驚嚇過度,當皇帝不到一年就死了……漢文帝最賢,並非嫡子,當時劉邦如果傳位給他,「何至有呂氏之禍」?同樣道理,李世民、朱棣都是牛人,唐高祖不立建成為太子,哪來玄武門之變?明太祖不立朱允炆為太子,又何來靖難之變?歷史上這些骨肉相殘、忠良遭害的悲劇,「此立嫡立長之貽害」。第三,我大清選定接班人的制度最科學、最先進。這制度概括起來五個字,就是「未豫定儲位」。康熙曾立嫡子胤礽為太子,但因「群小從而蠱惑,遂致屢生事端」,胤礽被二立二廢,最後才選定胤禛為接班人,是為雍正;雍正創立秘密建儲制,書乾隆名字(玄燁)「緘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扁內,而不豫宣示」。雍正死,軍機大臣宣詔,乾隆接班,風平浪靜。鑒於以上經驗教訓,乾隆在所立的四位王儲相繼死後,不再建儲,但是,這並不是我不立儲,而是「特不肯顯露端倪,俾眾人有所窺伺耳,此正朕之善於維持保護。天地祖宗,實鑒朕心。若子子孫孫,皆能以朕此心為心,則我大清億萬斯年,可永承天佑也」!接下來,乾隆幾乎是掏心窩子說話了,說我這麼殫精竭慮為大清江山著想,但天下臣民都不理解我,還以為我戀棧而不肯立儲,我實在太冤枉了!我登基的時候,就對天發誓,我爺爺康熙當了六十一年皇帝,我絕不敢超過他,到乾隆六十年,我「即當傳位皇子,歸政退閑」,歷史上像我當這麼多年皇帝的太少了,我並非對權力貪得無厭之人,讀通鑒時見唐宣宗、宋仁宗、宋英宗等皇帝,都曾因立儲而悶悶不樂,我還曾批評他們,怎麼可能跟他們一般見識?最後,乾隆指出,戀棧的皇帝,只知道享受,以當皇帝為樂,而不知道當皇帝之難。天下這麼大,百姓疾苦時刻放在我心上,我日理萬機,如果不是我這樣事事親抓,權力下放,其禍無窮,我怎麼敢片刻鬆懈?(非躬親總攬,則柄或下移,其弊將無所底止,豈能稍自暇逸。)等到退休那一天,我才可以「釋重負而圖真樂」,這樣的道理你們很難懂嗎?看來,乾隆畢竟還是真讀史的。讀完這上諭,是不是覺得,哇,當皇帝真不容易啊!明君在上,請收下我的膝蓋吧!先別跪,先來看看,乾隆殺了金從善並發以上諭旨的這一年,世界上其他帝國正在發生著什麼。
中國為何沒有啟蒙運動
乾隆四十三年,是1778年。這一年,在法國,也死了兩個異議知識分子。不過,他們不是路易十六殺的。1778年5月30日,弗朗梭阿·馬利·阿魯埃病逝。這一位,我們可以稱他為法國的嚴譄,為什麼?因為早在1717年,他也寫了八卦宮廷淫亂的詩文,而且是完全赤果果的描寫,路易十五一怒之下,將他投進巴士底,關了11個月——你沒看錯,只是關了11個月,而不是凌遲或「從寬斬決」。而且,在獄中,他還創作了讓他一舉成名的《俄狄浦斯王》。此後幾十年,他都在跟法國當局作鬥爭,並幾度入獄、被逐,就在逝世前三個月,84歲的他重返闊別多年的巴黎,引起全城轟動,受到民眾超帝王級的禮遇。這位「法國嚴譄」,有另一個我們熟悉的名字:伏爾泰,法國啟蒙運動始祖,也是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伏爾泰這名字的來歷,就源於他在獄中寫《俄狄浦斯王》的筆名。終其一生,伏爾泰都通過寫作來反對封建專制,宣揚自由平等,主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主張建立一個有言論自由、人權不受侵犯的制度。
▲伏爾泰同樣是1778這一年,7月2日,法國又有另一位啟蒙思想家逝世,他的名字,大家就更加耳熟能詳了:讓·雅克·盧梭。這位寫了《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以及《社會契約論》等著名啟蒙著作的思想家,首提「人民主權」的理論,並認為人民主權是不可轉讓、不可分割、不能代表的。
▲盧梭眾所周知,伏爾泰、盧梭,以及比他們早一些的首倡三權分立的孟德斯鳩,這些思想家所掀起的法國啟蒙運動,直接導致了後來的法國大革命,對整個西方近代文明、民主制度產生了深遠的、關鍵的影響。更巧的是,同樣也是1778年,美國的《邦聯條例》經各州批准後生效,邦聯政府正式建立。更不用說,在此之前百年,老牌帝國英國,就基本確立了旨在限制統治者權力的君主立憲制。那麼,曾經遙遙領先的中華文明,就沒有類似的啟蒙思想家嗎?也不是,早在法國大革命之前、差不多英國開始君主立憲的同時,中國也出了幾個啟蒙者,如黃宗羲(1610-1695)、顧炎武(1613-1682)、王夫之(1619-1682)等。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中認為,「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顧炎武則提出「以天下之權寄之天下之人」的共治主張;王夫之則反對帝王把天下作為私產,主張「以天下論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這些差不多同個時代的東西方啟蒙者,其理論也出奇的一致。其實,細想也不奇怪,按歷史發展規律,皇權專制發展到十七、十八世紀時,已接近「熔斷」點,這些人物和思想的出現,也是大勢所趨。但是,中國的啟蒙思想家們,為什麼沒有掀起一場類似法國那樣的啟蒙運動呢?稍懂點歷史就知道,這時候,積弱積亂的大明政權搖搖欲墜,李自成席捲中國,張獻忠在四川瘋狂大屠殺,多爾袞趁機入關,接下來又是嘉定三屠、揚州十日;滿清建政之後,康熙、雍正、乾隆將文字獄推向史無前例的高潮,屠刀之下,砍頭都算「從寬」,封口都難以保命,啟蒙思想?你跟我開幾個玩笑?
皇帝為什麼那麼難當
回頭再看乾隆的立論:只要解決好接班人制度,避免因接班而引起的權斗,大清江山就萬萬年。沒錯,所有的專制統治者,都掌握一套這樣的邏輯,這幾乎是無師自通的。問題是,他上諭中所舉的歷史上那些骨肉相殘、忠良遭害的悲劇,真是「立嫡立長之貽害」嗎?不是,正是王夫之所說的「天下一姓之私」之貽害。天下為公,共享共治,政府變統治為服務,民選民免,哪來的接班人之痛?天下為私,江山成為一家一姓之遺產,且只能傳給一人,那就不管你傳給誰、怎麼傳,都避免不了覬覦者篡位之想,甚至不惜骨肉相殘,父子互砍。當然,要求乾隆明白這樣的道理,那也太超前了。殺金從善前一天(九月初八),乾隆才向兩廣總督、廣東巡撫發出上諭,准許西洋人進京效力。但15年後,當馬戛爾尼率英國使團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尋找中西貿易可能時,卻因為乾隆非要人家下跪不可鬧得不歡而散,也因此關死了通商大門。既然江山是愛新覺羅家人打下的,面對統治者的自高自閉,嚴譄、金從善這些精神上的愛新覺羅家人,也就死不足惜了。所以,對於專制獨裁者來說,接班人問題,註定是無解的死結。皇帝為什麼那麼難當,因為皇帝太好當了。
作者:余少鐳騰訊·大家專欄作者,著有《現代聊齋Ⅰ-Ⅳ》、《造文字的反》及長篇小說《破月》等。
推薦閱讀:
※可汗的子孫
※宋太祖次子趙德昭:有皇帝之數 卻沒有皇帝之命
※為何中國古代這些千古一帝遠至秦皇漢武近至康熙,幾乎每位都會在自己的繼承人問題上事件頻發?
※紀曉嵐:給皇帝解悶的戲子
※漢文帝劉恆:一不小心就當上了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