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普通話」沿革
「普通話」這個詞早在清末就出現了。1902年,學者吳汝綸去日本考察,日本人曾向他建議中國應該推行國語教育來統一語言。在談話中就曾提到「普通話」這一名稱。1904年,近代女革命家秋瑾留學日本時,曾與留日學生組織了一個「演說聯繫會」,擬定了一份簡章,在這份簡章中就出現了「普通話」的名稱。1906年,研究切音字的學者朱文熊在《江蘇新字母》一書中把漢語分為「國文」(文言文)、「普通話」和「俗語」(方言)。經「五四」以來的白話文運動、大眾語運動和國語運動,北京語音的地位得到確立並鞏固下來。1949年新成立的北京中央政府確定現代標準漢語由國語改稱普通話。
現代漢語標準語,孕育於中原的中原官話(所以現代人讀唐詩宋詞元曲一般都能押韻),從《唐韻》到宋代《廣韻》是繼承,定於元明,是「官話」體系。明初定都南京,南京官話被推崇,以南京官話為官方語言,金陵雅音(以《洪武正韻》為規範)以古中原雅言正統嫡傳的身份被確立為中國漢語的標準音。朱棣奪取建文帝的帝位,遷都北平(改為京師,稱北京),以南京人為主、從全國各地遷徙數十萬貴族、富戶、民眾。以南京官話為主要基礎影響元大都語音,經歷明朝整個時代的過程,北京官話(異於北京衚衕音)初步形成。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自此,洛邑的語言就成為了整個東周時期雅言的基礎。孔子在魯國講學,他的三千弟子來自四面八方,孔子正是用雅言來講學的。《論語·述而第七》中說:「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2、秦朝具體用什麼語言無法考證。漢代國語為「洛語」,洛語承襲先秦時代的雅言。漢朝的漢語標準語稱「正音」、「雅言」,也稱「通語」。
3、西晉承襲漢代,以洛語為國語。永嘉之亂,洛京傾覆,東晉遷都建康,洛語與中古吳語結合形成金陵雅音,為南朝沿襲。
4、隋朝統一中國,定都長安,編《切韻》,以金陵雅音和洛陽雅音為基礎正音,南北朝官音融合形成長安官音(秦音)。唐承隋制。隋、唐國語為「漢音」,或「秦音」。隋唐都長安,並以洛陽為東都,此時中原及關中漢音在與各民族交融後已有所演變。唐代在《切韻》的基礎上,制定《唐韻》作為唐朝標準音,規定官員和科舉考試必須使用唐韻。
5、宋代在《唐韻》的基礎上,制定《廣韻》。而在北宋亡國後,南宋時代的劉淵又基於《廣韻》著《平水韻》。
6、元代定都在大都(今北京)。元代朝廷規定學校教學要使用以大都漢語語音為標準的天下通語。元代盛行雜劇和散曲,這是兩種接近口頭語言的新的文學形式。大都話成為近代普通話開始形成的最原始基礎。
7、明朝開始以官話為官方語言,以金陵雅言以古中原雅言為基礎(稱為「中州音」),形成漢語共同語系統,稱為「正音」,並深遠地影響到直至今天的中國語言形態。明永樂年間遷都北京後,南京話又成為當時北京語音的基礎。張衛東等學者認為「明代官話有南北兩支的差別」,而以南京官話為主導。
8、清朝定都北京,南京官話仍然是清初官場和知識分子階層的主流官話。雍正年間(1728年)清設正音館,確立以北京官話為國語正音,北京官話的地位迅速抬升。到清中葉後,北京官話的影響逐漸超過南京官話,最終在北洋政府時期以北京話為基礎確立國語標準音。1909年清政府把官話稱為國語。1911年清朝學部通過《統一國語辦法案》,以京音為準的官話為國語,取代原來明代官話《洪武正韻》的地位,並加大力度推廣。
9、辛亥革命之後,國語這個詞得到當時北洋政府的承認,成為民族共同語的稱呼。1913年,新建立的民國政府制定的老國音雖以北京音為主,但為了兼顧各地,仍具有南京官話的特徵,如有入聲等。1918年(民國7年)公布了第一套國家認可的國音「注音字母」,以「折中南北牽合古今」為原則,包括保持入聲特徵,主要由北京官話和南京官話混合提取創造。
10、1955年10月召開的「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和「現代漢語規範問題學術會議」期間,將漢民族共同語的正式名稱正式定為「普通話」,並同時確定了它的定義,即「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普通話標準音的主要採集地。「普通話」中的「普通」二字有「普遍」和「共通」的含義。
推薦閱讀:
※關於普通話和方言
※基礎知識對策(一)正確識記現代漢語普通話的字音
※[轉]普通話訓練需巧記
※普通話的「普通」
※因簡化而在普通話出現的多音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