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系中的「飛毛腿」
銀河系擁有1000億~4000億顆恆星,大部分的恆星的速度一般都在10萬千米/小時的數量級上。然而,近十幾年來,天文學家在銀河系中發現一些恆星運動速度快得離譜,速度超過了100萬千米/小時。因為速度太快了,這樣的恆星早晚有一天會擺脫銀河系的引力束縛,奔向星際空間。
天文學家把這種速度極快的恆星稱為超高速星。那麼,關於它們,有著怎樣的故事?
第一次瞥見
1988年,美國天文學家傑克·希爾斯就已經預測了超高速星的存在,但直到2005年,來自美國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中心的天文學家才找到第一顆超高速星。第一顆被發現的超高速星離銀河系中心大約有35萬光年,徑向速度(遠離星系中心的速度)為242萬千米/小時。
到目前為止,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20多顆超高速星。然而,天文學家現在還不太清楚銀河系究竟存在多少顆超高速星。他們估計應該有約1000顆超高速星,而銀河系至少有1000億顆的恆星,所以這是非常低的比例。
那麼,如何找到這些超高速星呢?事實上,天文學家可以測量任何恆星的徑向速度,辦法就是檢查其光譜。根據多普勒效應,當恆星向我們靠近或遠離時,它發出的光線的波長就會變短或變長,光譜中的譜線就會向藍端或紅端偏移。恆星運動速度越快,譜線偏移幅度就越大。此外,分析它們的光譜可以分析出它們實際的亮度,再與觀測到的亮度相對比,就能知道恆星的位置。
天文學家發現,幾乎所有已知的超高速星都屬於B型恆星。B型主序星通常呈現藍白色,質量為太陽質量的2~16倍,表面溫度高於1萬℃。因為B型主序星質量較大,燃燒氫的速度更快,其壽命只有幾億年,這意味著這些超高速星都是很年輕的。
此外,已知的超高速星大都位於銀暈——銀河系外圍由稀疏分布的恆星和星際物質組成的球狀區域,它們至少離銀河系中心有15萬光年遠。然而,銀暈那裡是一片死亡之地,只有一些球狀星團和一些小質量的年老恆星。很顯然,這些超高速星原本不在那裡產生的,那麼它們從哪裡飛來的?
幕後的「推手」
天文學家認為,這些超高速星原本在銀河系中心附近,但被位於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彈射了出去。一個簡單的情況是雙星系統接近黑洞的情況。如果兩顆恆星彼此圍繞,組成一個雙星系統,當它們接近某個超大質量黑洞時,黑洞可以捕獲其中一顆恆星。這顆接近黑洞的恆星速度會越來越快,根據牛頓第三定律(相互作用的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另一顆恆星會朝著反方向甩出去。這種效果類似於投石器一樣,而甩出去的恆星能獲得極高的速度,於是就成了一顆超高速星。
上面這種觀點,就是超高速星最有可能的形成機制。為了搞清楚銀暈中的超高速星是否真的來自於銀河系的中心,除了知道它們的徑向速度以外,天文學家還需要知道它們的自行運動。自行指的是單位時間內恆星走過的距離對於觀測者來說所張開的角度,單位通常是角秒/年(1度=3600角秒)。徑向速度再加上自行運動量,天文學家就可以推測出恆星在宇宙中的運動軌跡。
但在測量自行時,天文學家需要找一個相對更遠的物體當作參照物。對於超高速星的話,可以選擇遙遠的河外星系或類星體(一種非常遙遠的天體)當作參照物,但此觀測過程可能需要數年的時間。此外,儘管超高速星有著極高的速度,但是它們的自行小於0.001角秒/年。所以,為了準確測量超高速星的自行,需要使用精度更高的位於太空中的望遠鏡。
歐洲航天局在2013年發射的蓋亞太空望遠鏡,有能力準確測量它們的自行。天文學家根據獲得的觀測數據,就可以去確定這些超高速星最初的位置是否真的來自銀河系中心附近。
另類超高速星
天文學家認為,一些超高速星也可能是來自周圍的星系,比如大、小麥哲倫雲。大、小麥哲倫雲是兩個圍繞銀河系旋轉的小星系。而天文學家在大麥哲倫雲附近,就發現了一個編號為HE 0437-5439的超高速星。這顆恆星離銀河系中心約有20萬光年,是一顆B型主序星,年齡在3000萬年左右。通常認為,它是來自於大麥哲倫雲的恆星,並在誕生不久後就被甩出大麥哲倫雲。如果真的如此,那麼在大麥哲倫雲中也可能擁有一個超大質量黑洞。
但隨後,一些天文學家認為,HE 0437-5439仍有可能來自銀河系。根據逃逸速度計算,它應該是在1億年前離開銀河系的,但它的年齡看起來卻只有3000萬年,這是怎麼回事呢?天文學家認為,它本來是位於一個三顆恆星組合成的天體系統中,這個系統接近銀河系中心的黑洞時,黑洞捕獲了其中一顆恆星,另外兩個則組成了一個雙星系統並被彈射出去,遠離銀河系的中心。之後,雙星系統的一顆膨脹為紅巨星,使得兩顆恆星靠得更近。最終,它們合併在一起,成為了一顆藍白色的B型超高速星。
天文學家還認為,可能還存在著其他的超高速星形成機制。比如,一些超高速星可以藉助超新星爆發產生。在一個雙星系統中,如果兩顆恆星靠得比較近,質量較大的恆星變為超新星時,爆發產生的衝擊波可能會把自己與其伴恆星炸開,而那顆小質量的恆星就變為超高速星了。天文學家認為,這樣的雙星通常會出現在有新的恆星誕生的地方,例如年輕的星團中。
一個典型例子則是超高速星US 708。它是已知運動速度最快的超高速星,速度約為430萬公里/小時。但天文學家分析了其運動軌跡,認為它幾乎不可能起源於銀河系的中心。最新研究則認為US 708可能曾經是一對靠得比較近的雙星系統中的一員。而當US 708仍為紅巨星時,它的伴星已經成為白矮星。當白矮星從US 708的外層吸積氣體時,兩者的相對軌道改變。接著,白矮星的質量到達某個極限,開始坍縮並引發失控的聚變反應,釋放出極高的能量,成為一顆超新星,爆發的能量使US 708被高速彈射。
但是,天文學家認為,靠超新星爆發產生的超高速星是很少見的,大多數的超高速星可能仍是藉助超大質量黑洞而產生的。
未來的研究
你可能認為超高速星是隨機分布在天空中的,但事實並非如此。目前所發現的超高速星,其中有一半的超高速星位於天空中獅子座的那個方向上。這可能是因為某種因素導致了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偏向於某個方向驅逐恆星。
但這有可能是因為現有的觀測數據不足,畢竟現在天文學家還沒有完整地調查整個天空的情況。所以特別需要調查與獅子座相反的方向,即水瓶座那裡,是否也有超高速星。這樣就可以判斷超高速星分布是否南北對稱。
一旦完成這些調查,天文學家就可以使用超高速星來研究銀河系的其他特性。因為超高速星起源於銀河系中心,它們的運動軌跡應該是一條向外的直線。然而,一些天文學家認為,銀河系鑲嵌在一個橢球形狀的暗物質暈中。這意味著,超高速星的運動軌跡在暗物質引力的影響下會偏離直線。朝哪個方向偏離,偏離多少,取決於暗物質暈的形狀。如果天文學家能在整個天空找到200個左右的超高速星,然後精確測量它們的運動軌跡,那麼我們就可以知道暗物質暈對超高速星帶來了多大的影響,從中就可分析出暗物質暈的形狀究竟是什麼樣的。
此外,受現有技術的限制,現在找到的超高速星都是很大很亮的B型主序星。許多天文學家認為,可能存在許多低質量的超高速星,只是沒被我們發現。為了尋找它們,天文學家需要口徑更大的新一代天文望遠鏡。
一些天文學家設想得更遠,認為在數千億年的未來,超高速星可能是我們星系以外唯一可觀測的對象。那時,隨著宇宙的演化,所有的星系都會與周圍的星系合併為一個巨大的星系。如果宇宙繼續加速膨脹下去的話,那麼除了我們所在的大星系以外,其他的星系遠離我們的速度最終會超過光速,這樣我們就永遠看不見它們了,星系以外唯一可見的觀測對象,可能就是剛從我們的星系逃出的超高速星。那時,想了解宇宙的膨脹,主要就靠這些「飛毛腿」了。
小貼士
恆星的光譜類型
在天文學中,恆星可以依照光球的溫度分門別類。依照溫度由高到低,大部分恆星可以被分為O、B、A、F、G、K、M等類型。太陽屬於G型。
推薦閱讀:
※描寫水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銀河系高速恆星成暗物質線索
※李銀河之後希望再有代表提「賣淫除罪化」
※誰才是真正的銀河護衛者?
※【原創】銀河拍不好 可能是因為你不會用這個APP:stellarium(附下載鏈接)
TAG:銀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