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研究上的:裁剪與黏貼
因此,一般的說,只要在技術上(文字上)實現了可讀性,就基本上是可以通過審稿而得以出版。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在實際的期刊論文中,技術上實現了裁剪與黏貼的可讀性論文是占絕對的主導地位的。這是學術不端嗎?
要分情況。典型的做法是:從某個理論或是某幾篇論文中,直接把用到的那部分理論或公式裁剪下來,黏貼到論文中做為「理論基礎」;然後,再裁剪出另外幾篇論文的求解方法(或研究方法)經過自身的加工處理後,改頭換面的黏貼上去,由此形成論文的主體;最後就鼓搗出一個結論,同時又與某幾篇論文的結論對比,從而作出某種斷言。這類論文是學術不端嗎?
如果算是的話,那麼就別出版學術期刊了,因為這是論文的基本結構。你可以批判這樣的論文在思想上有問題,你也可以批判這樣的論文沒有新意,你也可以批判這樣的論文作者幾乎沒有做實際上的研究工作,你也可以直接的説這不就是裁剪加黏貼嗎,等等。把這視為學術不端取決於判斷者的標準。例如,給個百分比,40%以上算是抄襲性學術不端;我國研究生的實踐表明:玩玩文字遊戲,就可以馬上的把這個百分比顯著的降下來。
從而,以現實的科技論文結構來說,裁剪與黏貼是基本結構,是不能作為學術不端的。相反的,是學術性的傳承方法。對於世界學術名著上的深刻論述和公式,不就是被裁剪與黏貼了無數次的內容嗎?如果不容許此類內容進入他人的論文,那何來學術論文?
那麼,好的論文上的裁剪與黏貼有何特徵嗎?有!非常的突出的特徵是:1)是學術思想上的裁剪與黏貼,而不是文字技術上的(學術不端性的);2)這種順序的裁剪與黏貼是邏輯性的,是學術思想表達所要求的,是對前人研究給予足夠的重視和評價的必要裁剪和黏貼;3)此種裁剪與黏貼所得到的思想和推理結構是作者所做學術研究的結果展示,是有學術性目標的;4)有在學術上有價值的結論,而這是作者的貢獻(那怕是非常少的幾句話,或是個別公式)。
事實上,最有科學價值的論文是:把幾個相互矛盾的理論(或結論)用思想的剪刀來裁剪,爾後以作者天才般的學術推理邏輯必然性的粘貼在一起,最後形成一個無內在矛盾的、學術上論證有力(裁剪與黏貼完好)的論述,而在思想上或公式上消除這類矛盾。
當然的,這類論文必須裁剪與粘貼大量的學術理論或論文,而最終又要在有限的篇幅內表達,從而,文字上就必須高度壓縮或濃縮,採用原文字或原公式顯然是不現實的,從而也就只能是學術思想上的裁剪與粘貼。
總的來說,學術上的裁剪與黏貼是科學進步的必須,是學術傳承的必須。
就象是偽科學也模模擬科學一樣,形式上的模仿學術性的裁剪與黏貼就是技術性的裁剪與黏貼。此類論文是絕對不會產生任何科學價值的。有可讀性就是不錯了,至少表明裁剪與粘貼者有基本的常識。而連基本的常識也沒有的裁剪與粘貼類論文在期刊上也不是見不到,在學位論文中更是普遍現象。把此類現象全部的劃為學術不端嗎?
那是無法操作的。沒有現實性。
也正是由於這個特點,在技術上玩裁剪與黏貼的論文才得以大行其道,而把此類論文的發表期刊作為評價標準的流行於世界各國就是當代科學研究走向沒落的標誌。這理所當然的受到全球很多科學家的抵制。
但是,年青學者,尤其是高校學生,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除了玩技術上的裁剪與黏貼還能幹出什麼?要求他們完成學術上的裁剪與黏貼是對的,但是他們能實現嗎?
由此,只能就技術性裁剪與黏貼的可讀性來判斷作者是否做了那麼一點研究,是否具備基本的常識,如是,則取決於判決者採用的尺度了。
總而言之,把文字上的全盤考貝作為學術不端是沒有爭論的,把純粹的技術性裁剪與粘貼看成是學術不端也很容易的得到大多數學者得支持,而把思想上的全盤考貝作為學術不端就得不到多少支持者了,而簡單的把裁剪與黏貼看成是學術不端的特徵就是胡來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419-902242.html 此文來自科學網肖建華博客,轉載請註明出處。
推薦閱讀:
※蔡小蓀 > 學術觀點 四、心細智園 倡審時論治學說治法
※石頭剪刀布制勝策略背後實為嚴肅學術問題|石頭剪刀布
※黃元御中醫學術思想入門(193~196) 陰虛
※汪綺石「清金保肺」學術思想探述
※學術論文寫作與發表的八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