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從盱眙走出的北洋大臣——楊士驤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元月,楊世驤到職任山東巡撫不久,即撥白銀8萬兩,在原濟南農林試驗場(今山東省農科院一帶)的基礎上,「酌建講堂號舍」,創辦了山東高等農業學堂。民國二年該學堂改名為山東公立農業專門學校;民國十五年改稱國立山東大學農學院;1952年至1983年改稱山東農學院,1983年迄今稱山東農業大學。由此可以看出,楊士驤是山東高等農業學堂的積極籌劃者和直接創辦者。
《山東官報》為清末山東地方政府官報,系由楊士驤於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8月30日創辦,為山東省第一家官報。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六月,楊士驤實授直隸總督。為收攏直隸文人,重新把保定蓮池建成讀書治學之所,同年,進士、編修出身的楊士驤下令對保定蓮池加以修繕,親題「水東樓」、「觀瀾」二匾,同時撥銀四千八百兩交給時駐保定的直隸提學使盧靖,選擇在古蓮池園林東北隅水東樓北原養鹿的「鹿柴」處,蓋了一座二層四十二間的雙層西式圖書館小樓,佔地269平方尺,於1909年11月正式開館,是為直隸圖書館。這實際上是直隸(河北)省省立最早的圖書館。
楊士驤生在晚清時代,克服重重困難,大力倡行文化教育革新,興辦報業、創建學堂、派遣留學生,傳承、弘揚文化功不可沒。我國近代著名思想家宋恕曾說:「山左之有學務也,實始於建德尚書,然學務則萌於項城宮保,而益光大於今泗州中丞焉。蓋譬之漢營建章,項城時代為基礎時代,建得時代為棟宇時代,至今泗州時代則為千門萬戶時代矣。」
光緒二十二年(1897),兩名德籍教士在曹州巨野被義和團所殺,德國以此為借口出兵強佔膠州灣及膠州、即墨等地。楊士驤到任後,整飭曹州一帶,「行清鄉法」,嚴厲督捕「盜賊」,沿鐵路線地區的社會治安有了明顯好轉,使德人找不到沿線駐軍的口實。然後,他以隆重的禮儀與「德酋」談判,「以歡結之」,「漸以理勢開曉」,與之進行有理有節的鬥爭。《辛丑條約》簽定以後,八國聯軍相繼撤出京津地區。楊士驤趁勢進一步與「德酋」交涉,終於使「德人竟撤兵還我利權」。德軍首領「且請其國主賚楊以寶星也」。「寶星」是何物,不得而知,大概是勳章、紀念品之類東西,總之楊士驤在外交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功。
清宣統元年(1909年)6月26日,楊士驤猝卒於任上,終年僅49歲,歸葬於淮安建淮鄉。
楊士驤自輓聯:平生喜讀遊俠傳;到死不識綺羅香。
喪事由民國熊希齡內閣的交通總長、其弟楊士琦主持,靈前懸有這一則楊士驤生前撰題的自輓聯,弔客無不詫為奇談。楊夫人奇妒,楊士驤生平懼內,不談納妾事,僅納一妾,而且是楊太太陪嫁的丫頭,楊夫人亦竟不容。楊士驤一談起來神情抑鬱,道是自作輓聯,就是靈前所掛的這一則。下聯「羅綺」,原指美女的衣衫,此指美女。有人以為堂堂封疆大吏,作此不庄之語,殊屬「不成事體」,楊士琦卻有辯解,說是「如兄之志」。
給李鴻章算賬
據說,辛丑議和期間有一天夜晚,李鴻章睡不著覺,皺著眉頭在中庭散步想心思,楊士驤上前詢問原因,李鴻章說洋人開了一個賠款的賬單和我們算的數目不一樣,比我們算的多得多,不知是怎麼回事?李鴻章認為多賠些銀子還在其次,但為此事在談判桌上丟臉事大。楊士驤跪下一條腿說:「卑職懂得一點洋算。」李鴻章大為高興地說,「那你給我算一算。」楊士驤算的結果與洋人的數目相同。他解釋說:我們的演算法是用加法,利息是一年年加上去的,叫simple interest,而洋人用的是利滾利的演算法,叫compoud interest,所以他們算的比我們的多。李鴻章聽後豁然開朗,十分高興,認為楊士驤有真才學,堪以提拔重用。辛丑議和中,楊士驤為李鴻章出謀劃策,立下了汗馬功勞。李鴻章誇獎他「文字機變能應,卒莫如楊君者」,遂保舉他為直隸通永道,從而邁出他仕途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九月,李鴻章薨死京城。他死後,楊士驤或題聯、或建祠、或為李母祝壽,所有這一切莫不滲透著他對其上司的緬懷之情。李公祠,位於山東濟南大明湖南岸,該祠佔地1400平方米,據民國有關書刊記載:祠內正殿供著李文忠公的神位,殿後有飛龍樓,樓後為覺漚亭,為楊士驤所建,後該祠改為辛棄疾紀念祠。1902年8月,八國聯軍交還天津城,袁世凱為李鴻章在天津建立祠堂,時署理山東巡撫的楊士驤題有一聯:曾陪丞相後車,暫籌筆不才,獲睹日月重扶之烈;又見神州大陸,創崇祠以報,足增雲霄萬古之光。上述對聯中溢出楊士驤對李鴻章高度讚美和深切懷念之情。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楊士驤任直督兼北洋大臣,一時炙手可熱,位極人臣,但他並沒因居顯官而把其先司李鴻章忘卻。李母壽辰時,楊士驤曾送賀聯:北牖萱榮,良辰衍慶;鹵池桃宴,令子承觀。
讓袁世凱避災
楊士驤與袁世凱也有極為密切的關係。袁世凱曾對人說:「天下多不通之翰林,天下翰林真能通的我眼中只有三個半,張幼樵、徐菊人、楊蓮府,算三個全人,張繼直,算半個。」
光緒二十九年(1903)春天,慈禧太后與光緒去謁拜清西陵,讓袁世凱隨駕,袁世凱特地派了兩名能員侍奉慈禧太后和光緒,其中就有楊士驤。史書記載:「楊士驤精於伺候,能博得慈禧太后極大的歡心。」1909年1月2日,袁世凱往內廷,走到殿廷的時候,早被買通的當值太監將他攔住,偷偷地對他說:「袁大軍機可不必入內,今日攝政王怒形於色,聽說嚴懲諭旨即下,恐怕對袁大軍機不利,宜早籌自全之策。諭旨如何嚴峻,則非我輩所能得知。」
袁世凱驚慌失措地回了家,然後在張懷芝的保護下前往天津。袁到天津,先至德國飯店,飯後至親信、直隸總督楊士驤衙門,住署後花園。楊士驤帶來了北京的消息,說「罪只及開缺,無性命之虞」。袁世凱聽後長舒了一口氣。第二天早車,袁世凱復回北京,其眷屬乘午車亦回京。「聞其來天津,一則與楊士驤有密商事件,一則支取銀行存款,匯往河南。至其眷屬來津,實因惶恐所至。」
同一天,袁世凱終於見到了那道上諭:「軍機大臣外務部尚書袁世凱,夙承先朝屢加擢用,朕御極後復予懋賞。正以其才可用,俾效馳驅,不意袁世凱現患足疾,步履維艱,難勝職任。袁世凱著即開缺,回籍養痾,以示體恤。欽此。」
同時,楊士驤和自己家的所有人打招呼,切不可說袁住署內。三天後的清晨,風蕭蕭,京城寒,袁世凱即攜眷屬回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袁回家後,其幕僚張一鏖已經逃避。袁家僕人見張逃,亦皆惶惶。後有問張何故逃避。張謂:袁宅內藏有快槍數百支,如果被緝出,其禍還了得?我等每月只得若干金,都是我們以心血與文字換來,無什麼交情可言,怎麼能與他共禍?問其知袁宅中藏此利器幹什麼用?張一鏖曰:我怎麼知道他的心思?
為老百姓請命
光緒三十年(1904)楊士驤就任山東巡撫,他輕車簡從,深入沿黃河在山東境內的水系和民間進行全面詳細調查,獲取大量第一手水文資料和沉痛的歷史教訓。楊士驤總結出黃河之所以不斷水患,除「淤高而堤薄」等原因外,「人禍大於天災」是根本,主要是負責水利的官員不稱職,朝廷所撥有限經費不能及時、有效地用在刀口上。有的水利官員本職工作沒做好,通過另外渠道易地做官。為此,他上書朝廷:獎罰分明。他在任期,總是「身巡河堤,歷賞罰」,使具體負責水利的官員不敢有半點馬虎,也使山東境內的黃河多年平安。
光緒三十三年(1907),楊士驤被授命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當時,北洋大臣尤為中外矚目。士驤一心治理,只是財政日減。於是計劃開支,周旋因應,還常有節餘,受到普遍稱讚。當時,永定河宣洩不暢,楊士驤上書撥銀款四十六萬餘兩,主持興修了永定河。宣統元年,楊士驤見百姓賦稅繁重,於是上疏,建議不得向民間濫派錢糧,朝廷下詔應允,革去百年積弊。可以看出,楊士驤一心為政,體察民情,頗有作為。
推薦閱讀:
※中國歷史賦
※古老吳姓 歷史輝煌
※余孚:重新認識馬克思主義(一)-關於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問題
※假如楚國當年這樣做,可能就沒端午節了!
TAG: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