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母的功效】
【知母的功效】滋陰降火,潤燥滑腸。 治煩熱消渴,骨蒸勞熱,肺熱咳嗽,大便燥結,小便不利。 用於溫熱病,邪熱亢盛、壯熱、煩渴、脈洪大等肺胃實熱證。 知母有清熱瀉火除煩的作用。 與石膏配伍有協同之效,如白虎湯。 用於肺熱咳嗽或陰虛燥咳、痰稠等證。 本品有清瀉肺火,滋陰潤肺之效,常與貝母同用以清肺化痰止咳,即二母散。 用於陰虛火旺,肺腎虧所致的骨節蒸潮熱、盜汗、心煩等症。 知母有滋陰降火的作用。 常同黃柏相須為用,配入養陰葯中,如知柏地黃丸。 可用於陰虛消渴,症見口渴、飲多、尿多者。 本品有滋陰潤澡、生津止渴功效。 同天花粉、五味子等配合使用可增強療效,如玉液湯。 清熱瀉火:用於高熱煩渴,常配生石膏;用於肺熱咳嗽,常配貝母。 滋陰降火:用於陰虛之發熱、盜汗,常配黃柏、地黃。 ①《本經》:主消渴熱中,除邪氣肢體浮腫,下水,補不足,益氣。 ②《別錄》:療傷寒久瘧煩熱,脅下邪氣,膈中惡及風汗內疸。 ③陶弘景:甚療熱結,亦主瘧熱煩。 ④《藥性論》:主治心煩躁悶,骨熱勞往來,生產後蓐勞,腎氣勞,憎寒虛損,患人虛而口乾,加而用之。 ⑤《日華子本草》:通小腸,消痰止嗽,潤心肺,補虛乏,安心止驚悸。 ⑥張元素:涼心去熱,治陽明火熱,瀉膀胱腎經火,熱厥頭痛,下痢腰痛,喉中腥臭。 ⑦王好古:瀉肺火,滋腎水,治命門相火有餘。 ⑧《綱目》:安胎,止子煩,辟射工溪毒。 ⑨《本草求原》:治嗽血,喘,淋,口病,尿血,呃逆,盜汗,遺精,痹痿,瘈瘲。
【各家論述】 1.《神農本草經》:主消渴熱中,除邪氣肢體浮腫,下水,補不足,益氣。 2.《名醫別錄》:療傷寒久瘧煩熱,脅下邪氣,膈中惡及風汗內疸。 3.陶弘景:甚療熱結,亦主瘧熱煩。 4.《藥性論》:主治心煩躁悶,骨熱勞往來,生產後蓐勞,腎氣勞,憎寒虛損,患人虛而口乾,加而用之。 5.《日華子本草》:通小腸,消痰止嗽,潤心肺,補虛乏,安心止驚悸。 6.張元素:涼心去熱,治陽明火熱,瀉膀胱腎經火,熱厥頭痛,下痢腰痛,喉中腥臭。 7.王好古:瀉肺火,滋腎水,治命門相火有餘。 8.《本草綱目》:安胎,止子煩,辟射工溪毒。 9.《本草求原》:治嗽血,喘,淋,口病,尿血,呢逆,盜汗,遺精,痹痿,瘛蓯。 10.《醫學啟源》:知母,《主治秘要》雲作利小便之佐使,腎中本葯。上頭、引經皆酒炒。颳去毛,里白者佳。 11.李杲:知母,其用有四:瀉無根之腎火,療有汗之骨蒸,止虛勞之熱,滋化源之陰。仲景用此入白虎湯治不得眠者,煩躁也。煩出於肺,躁出於腎,君以石膏,佐以知母之苦寒,以清腎之源,緩以甘草、粳米,使不速下也。又凡病小便閉塞而渴者,熱在上焦氣分,肺中伏熱,不能生水,膀胱絕其化源,宜用氣薄味薄淡滲之葯,以瀉肺火、清肺金而滋水之化源。若熱在下焦血分而不渴者,乃真水不足,膀胱乾涸,乃無陰則陽無以化,法當用黃柏、知母大苦大寒之葯,以補腎與膀胱,使陰氣行而陽自化,小便自通。 12.《本草綱目》:腎苦燥,宜食辛以潤之;肺苦逆,宜食苦以瀉之。知母之辛苦寒涼,下則潤腎燥而滋陰,上則清肺金瀉火,乃二經氣分葯也;黃柏則是腎經血分葯,故二葯必相須而行,昔人譬之蝦與水母,必相依附。 13.《本草通玄》:知母苦寒,氣味俱厚,沉而下降,為腎經本葯。兼能清肺者,為其肅清龍雷,勿使僭上,則手太陰無銷爍之虞也。瀉有餘之相火,理消渴之煩蒸,凡止咳安胎,莫非清火之用。多服令人泄瀉,亦令人減食,此惟實火燔灼者,方可暫用。若施之於虛損之人,如水益深矣。蓋苦寒之味,行天地肅殺之令,非長養萬物者也。 14.《本草正》:古書言知母佐黃柏滋陰降火,有金水相生之義。蓋謂黃柏能制膀胱、命門陰中之火,知母能消肺金,制腎水化源之火,去火可以保陰,是即所謂滋陰也。故潔古、東垣皆以為滋陰降火之要葯。繼自丹溪而後,則皆用以為補陰,誠大謬矣。夫知母以沉寒之性,本無生氣,用以清火則可,用以補陰,則何補之有?。 15.《藥品化義》:知母與黃柏並用,非為降火,實能助水;與貝母同行,非為清痰,專為滋陰。 16.《本草新編》:知母[1][2],味苦、辛,氣大寒,沉而降,陰也,無毒。入足少陰、陽明,又入手太陰。最善瀉胃、腎二經之火,解渴止熱,亦治久瘧。此物只可暫用,而不可久服。丹溪加入六味丸中,亦教人暫服,以瀉腎中浮游之火,非教人長服也。黃柏未嘗不入氣分,而知母未嘗不入血分也。黃柏清腎中之火,亦能清肺中之火,知母瀉腎中之熱,而亦瀉胃中之熱,胃為多氣多血之腑,豈止入於氣分,而不入於血分耶?是二葯不必兼用。 17.《本經逢原》:知母,《本經》言除邪氣肢體浮腫,是指濕熱水氣而言。故下文雲下水,補不足,益氣,乃濕熱相火有餘,爍灼精氣之候,故用此清熱養陰,邪熱去則正氣復矣。 18.《重慶堂隨筆》:知母,清肺胃氣分之熱,則津液不耗而陰自潛滋暗長矣。然仲聖雲,胃氣生熱,其陽則絕。蓋胃熱太盛,則陰不足以和陽,津液漸干,而成枯燥不能殺谷之病,其陽則絕者,即津液涸竭也,清其熱,俾陽不絕,則救津液之葯,雖謂之補陽也可。乃後人以為寒涼之品,非胃家所喜,諄諄戒勿輕用,輒從事於香燥溫補之葯者何哉!。 19.《本經疏證》:知母能益陰清熱止渴,人所共知,其能下水,則以古人用者甚罕,後學多不明其故。《千金》、外台》兩書用知母治水氣各一方。《千金》曰,有人患水腫腹大,其堅如石,四肢細,少勞苦足脛即腫,少飲食便氣急,此終身之疾,服利下藥不瘥者,宜服此葯,微除風濕,利小便,消水谷,歲久服之,乃可得力,瘥後可常服。其所用藥,則加知母於五苓散中,更增鬼箭羽、丹參、獨活、秦艽、海藻也。《外台》曰,《古今錄驗》澤漆湯,療寒熱當風,飲多暴腫,身如吹,脈浮數者。其所用藥,則澤瀉、知母、海藻、茯苓、丹參、秦艽、防己、豬苓、大黃、通草、木香也。其曰,除風濕,利小便,曰療寒熱當風,飲多暴腫。可見《本經》所著下水之效,見於除肢體浮腫,而知母所治之肢體浮腫,乃邪氣肢體浮腫,非泛常肢體浮腫比矣。正以寒熱外盛,邪火內著,渴而引飲,火氣不能化水,水遂泛濫四射,治以知母,是泄其火,使不作渴引飲,水遂無繼,蓄者旋消,由此言之,仍是治渴,非治水也。於此,見凡腫在一處,他處反消瘦者,多是邪氣勾留,水火相阻之候,不特《千金方》水腫腹大四肢細,即《金匱要略》中桂枝芍藥知母湯,腳腫如脫,亦其一也。《金匱方》邪氣水火交阻於下,《千金方》邪氣水火交阻於中,阻於下者,非發散不為功,阻於中者,非滲利何由泄,此《千金方》所以用五苓散,《金匱方》所以用麻黃、附子、防風,然其本質均為水火交阻,故其用桂、術、知母則同也,桂、術治水之阻,知母治火之阻,於此遂可見矣。 20.、《醫學衷中參西錄》:知母原不甚寒,亦不甚苦,嘗以之與黃芪等分並用,則分毫不覺涼熱,其性非大寒可知。又以知母一兩加甘草二錢煮飲之,即甘勝於苦,其味非大苦可知。寒、苦皆非甚大,而又多液,是以能滋陰也。有謂知母但能退熱,不能滋陰者,猶淺之乎視知母也。是以愚治熱實脈數之證,必用知母,若用黃芪補氣之方,恐其有熱不受者,亦恆輔以知母。 21.《本草正義》:知母寒潤,止治實火,瀉肺以泄壅熱,肺癰燥咳宜之,而虛熱咳嗽大忌。清胃以救津液,消中癉熱宜之,而脾氣不旺亦忌。通膀胱水道,療淋濁初起之結熱,伐相火之邪,主強陽不痿之標劑。熱病之在陽明,煩渴大汗,脈洪里熱,佐石膏以掃炎症;瘧證之在太陰,濕濁熏蒸,汗多熱甚,佐草果以泄脾熱。統詳主治,不外實熱有餘四字之範圍。
推薦閱讀:
※金錢草泡水喝的功效
※民間流傳石榴石的傳奇功效
※南瓜花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
※聞名世界的董氏消渴散神奇功效之處
※麥冬泡水喝有哪些功效和副作用?
TAG:功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