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閱讀訓練1

文言文閱讀訓練1[考情領航]

2016年高考全國卷

2015年高考課標全國卷

2014年高考課標全國卷

甲卷

乙卷

丙卷

卷Ⅰ

卷Ⅱ

卷Ⅰ

卷Ⅱ

明史·陳登雲傳

宋史·曾公亮傳

明史·傅珪傳

宋史·孫傅傳

北史·來護兒傳

舊唐書·於休烈傳

明史·韓文傳

實詞(含文化常識)

√(3分)

√(3分)

√(3分)

√(3分)

√(3分)

√(3分)

√(3分)

斷句

√(3分)

√(3分)

√(3分)

√(3分)

√(3分)

√(3分)

√(3分)

翻譯

√(10分)

√(10分)

√(10分)

√(10分)

√(10分)

√(10分)

√(10分)

分析概括

√(3分)

√(3分)

√(3分)

√(3分)

√(3分)

√(3分)

√(3分)

專題提分一 會閱讀,推斷文化常識與重要實詞的含義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小題。康茂才,字壽卿,蘄人。通經史大義,事母孝。元末寇亂陷蘄,結義兵保鄉里。立功,自長官累遷淮西宣慰司、都元帥。太祖既渡江,將士家屬留和州。時茂才移戍採石,扼江渡。太祖遣兵數攻之,茂才力守。常遇春設伏殲其精銳。茂才復立寨天寧洲,又破之。奔集慶,太祖克集慶,乃帥所部兵降。太祖釋之,命統所部從征。明年授秦淮翼水軍元帥,守龍灣。取江陰馬馱沙,敗張士誠兵,獲其樓船。從廖永安攻池州,取樅陽。太祖以軍興,民失農業,命茂才為都水營田使,仍兼帳前總制親兵左副指揮使。從征武昌,皆有功,進金吾侍衛親軍都護。從大將軍徐達再攻廬州,克之,取江陵及湖南諸路。改神武衛指揮使,進大都督府副使。士誠攻江陰,太祖自將擊之。比至鎮江,士誠已焚瓜洲遁。茂才追北至浮子門。吳軍遮海口,乘潮來薄。茂才力戰,大敗之。搗淮安馬騾港,拔其水寨,淮安平。尋拔湖州,進逼平江。士誠遣銳卒迎斗,大戰尹山橋。茂才持大戟督戰,盡覆敵眾。與諸將合圍其城,軍齊門。平江下,還取無錫。遷同知大都督府事兼太子右率府使。洪武元年,從大將軍經略中原,取汴、洛,留守陝州。規運饋餉,造浮橋渡師。招來絳、解諸州,扼潼關,秦兵不敢東向。茂才善撫綏,民立石頌德焉。三年復從大將軍征定西,取興元。還軍道卒。追封蘄國公,謚武康。(選自《明史·康茂才傳》,有刪節)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明年授秦淮翼水軍元帥   授:被授予B.士誠已焚瓜洲遁 遁:逃跑C.吳軍遮海口,乘潮來薄 薄:輕視D.規運饋餉,造浮橋渡師 規:籌劃解析:選C。此題考查理解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薄」屬於常見的多義實詞,在這裡應該是「接近」的意思,引申為「侵略」。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廟號始於西漢,止於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的名號。一般開國的皇帝稱祖,後繼者稱宗。如本文中對朱元璋稱太祖,即為廟號。B.江陰因其在長江以南而得名。中國古代地名中多含「陰陽」二字,地名中的陰、陽表明了其在山、水旁的位置,如衡陽指在衡山之北。C.遷,在古代表示調動官職,一般指提陞官職,但有時也表示貶謫、放逐之意。文中取的是晉陞的意思。D.追封,死後封爵,也指後來補封。文中指的是康茂才死後被朝廷追封為「蘄國公」。解析:選B。此題考查理解文化常識在文中的含義。結合「江陰因其在長江以南而得名」可知,水之南謂之「陰」、水之北謂之「陽」;而「衡陽指在衡山之北」則錯誤,山之北應謂之「陰」,所以「衡陽」應在衡山之南。【參考譯文】康茂才,字壽卿,蘄州人。他精通經書史籍,孝順母親。元朝末年,寇賊亂黨攻陷蘄州,康茂才召集義兵保衛家鄉。因此而立功,由長官多次升遷為淮西宣慰司、都元帥。太祖渡江以後,將士的家屬留在和州。當時,康茂才戍守採石,扼守長江渡口。太祖多次派兵攻打採石,康茂才頑強抵抗。常遇春設下埋伏殲滅了康茂才的精銳部隊。康茂才又把軍寨移至天寧洲,又被攻破,康茂才只好逃奔到集慶。不久太祖又攻克了集慶,於是康茂才率領他的軍隊向太祖投降。太祖釋免了康茂才,並命令他仍統率舊部和自己一起出征。第二年,康茂才被任命為秦淮翼水軍元帥,駐守龍灣。康茂才攻取了江陰馬馱沙,打敗了張士誠的部隊,繳獲了一批船隻。康茂才跟隨廖永安攻打池州,攻取了樅陽。太祖因為戰事興起,老百姓喪失農作產業,為此,太祖任命康茂才為都水營田使,仍兼任帳前總制親兵左副指揮使職務。康茂才隨太祖征伐武昌,屢立戰功,晉陞為金吾侍衛親軍都護。康茂才和大將軍徐達一起再次攻打廬州,攻下廬州後,又奪取了江陵和湖南等地。康茂才改任神武衛指揮使,並晉陞為大都督府副使。張士誠進攻江陰,太祖帶兵反擊。到了鎮江,張士誠卻已焚燒瓜洲逃跑了。康茂才追趕敗兵到浮子門。吳軍攔住海口,乘海潮進犯。康茂才奮力進擊,大敗張士誠。搗毀了淮安馬騾港,攻克了張士誠的水寨,平定了淮安。不久,攻取湖州,進逼平江。張士誠派精銳部隊迎戰,雙方軍隊在尹山橋展開了激戰。康茂才手持大戟督戰,結果張士誠的軍隊全軍覆沒。康茂才和其他大將一起合圍平江,在齊門駐軍。攻克平江後又奪取了無錫。康茂才晉陞為同知大都督府事,兼任太子右率府使。洪武元年(1368),康茂才和大將軍徐達征伐中原,奪取汴州、洛陽,留守陝州。籌劃運輸糧餉,營造浮橋渡運兵卒,並招降絳、解等州,扼守潼關,陝西境內的元軍不敢向東進犯。康茂才善於安撫,百姓立碑歌頌他的功德。三年,康茂才再次和大將軍一起出征定西,攻取了興元。凱旋途中,康茂才病死。追謚為蘄國公,封號「武康」。[名師解讀]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是高考文言文閱讀的必考點。這裡的實詞,包含常見的文化常識類詞語和一般實詞。對這兩類詞語含義的理解,主要是結合具體語境對其含義進行推斷。文化常識類實詞,主要有以下幾種:古代官職名詞、科舉禮儀名詞、天文地理名詞、干支曆法名詞、典章制度名詞、文物器物名詞等。普通實詞即名詞、動詞、形容詞和數詞,這四類詞語要注意幾種情況: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通假字和偏義複詞。[問題發現]對文言實詞含義的推斷,常見問題有:①沒有一定的儲備,不知道詞語本來的含義和在語境中應有的含義。②古今意思不分,誤用今義解古義,或理解牽強附會。③對多義詞的義項選用把握不準,沒有結合相關語境理解。④不明活用類型,不會結合前後文和句子成分分析,片面孤立看待。[我的反思]突破點一 推斷文化常識的含義[例1] (2016·高考全國乙卷,節選)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的問題。公亮明練文法,更踐久,習知朝廷台閣典憲,首相韓琦每咨訪焉。仁宗末年,琦請建儲,與公亮等共定大議。密州民田產銀,或盜取之,大理當以強。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雖強,與盜物民家有間矣。」固爭之,遂下有司議,比劫禁物法,盜得不死。契丹縱人漁界河,又數通鹽舟,吏不敢禁,皆謂:與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後將奈何?雄州趙滋勇而有謀,可任也。」使諭以指意,邊害訖息。(節選自《宋史·曾公亮傳》)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首相指宰相中居於首位的人,與當今某些國家內閣或政府首腦的含義並不相同。B.建儲義為確定儲君,也即確定皇位的繼承人,我國古代通常採用嫡長子繼承製。C.古代朝廷中分職設官,各有專司,所以可用「有司」來指稱朝廷中的各級官員。D.契丹是古國名,後來改國號為遼,先後與五代和北宋並立,與中原常發生爭端。快速審題:1.審題干。抓住「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一項」等關鍵詞語。2.審選項。聯繫文本內容,結合平時的積累,逐字逐句閱讀選項,畫出疑惑點。確定要點:A項「居於首位的人」「含義並不相同」;B項「確定儲君」「通常採用嫡長子繼承製」;C項「指稱朝廷中的各級官員」;D項「改國號為遼」「先後與五代和北宋並立」。組織答案: 現場糾偏:答案採樣 選A項或B項或D項評分細則 選對得3分,錯選、多選均不得分。滿分策略:1.分類識記。文化常識博大龐雜,識記的最好方法是分門別類。如官名、爵名、廟號、謚號,禮儀、科舉、典章制度、稱謂,紀日、紀年,天文、地理、文學、曆法等等。2.聯繫課內。高考對文化常識的考查,是由課內到課外的一個牽引拓展過程,許多知識來自課內,只要能把課文中出現的一些常識性的東西記牢,一般能輕易解答此類題目。如本題C項「所以可用『有司』來指稱朝廷中的各級官員」錯誤。根據《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召有司案圖」「有司」的注釋「官吏的統稱」可知,「有司」不限定是朝廷中的,也包括地方上的。3.語境推斷。對文化常識的考查,高考其實不主張「死記硬背」,所有考題,均與語境有密切的聯繫,可以根據前後語境推斷。【參考譯文】曾公亮明達詳熟公文法令,經歷處事久了,熟習明知朝廷台閣典章制度,首相韓琦常常向他諮詢。仁宗末年,韓琦請求立皇嗣,和曾公亮等人共同決定商議。密州百姓的田地中出產銀子,有的人盜取,大理寺以強盜論處。曾公亮說:「這是禁止挖掘的東西,挖取銀子雖然採取了偷盜的方式,與偷盜百姓家的財物還有所不同。」堅持爭論這事,於是交付有司辯論,依照竊取禁物法論處,盜賊最終沒有判處死罪。契丹派人在界河打魚,又屢次通行鹽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說:與契丹計較,將要製造事端。曾公亮說:「在事情一開始時不加禁止,以後將怎麼辦?雄州趙滋勇敢又有謀略,可以任命他(去解決這件事)。」派人告訴趙滋這想法,邊境的危害就平息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的問題。徐恪,字公肅,常熟人。成化二年進士。授工科給事中。中官欲出領抽分廠【注】,恪等疏爭。中官怒,請即遣恪等,將摭其罪,無所得乃已。出為湖廣左參議,遷河南右參政。陝西飢,當轉粟數萬石。恪以道遠請輸直,上下稱便。故事,王府有大喪,遣中官致祭,所過擾民。成化末,始就遣王府承奉。及帝即位,又復之。恪請如先帝制,並條上汰冗官、清賦稅、禁科擾、定贖例、革抽分數事,多議行。戶部督逋急,恪以災變請緩其事。御史李興請於鄖陽別設三司,割南陽、荊州、襄陽、漢中、保寧、夔州隸之。恪陳五不可,乃止。(《明史· 列傳第七十三》)【注】 抽分廠:宋元明對外國貨物以及國內土貨徵收的實物稅。亦稱「抽解」。「廠」,中國明代的特權監察機構、特務機關和秘密警察機關。如「東廠」「西廠」等。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官」,中官在古代含義較多。最初是古官名,後來還可指宮內、朝內之官。本文的「中官」指宦官,又稱閹人、內官、內臣等。B.「故事」,舊的典章制度。如「奉行故事」「虛應故事」。《六國論》中「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之下矣」中的「故事」即此意。C.「出為湖廣左參議」中的「出」指京官外調。《琵琶行》中的「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中的「出官」也是這個意思。D.「戶部」,中國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明清時期,戶部掌全國疆土、田地、戶籍、賦稅、俸餉及一切財政事宜,其內部辦理政務按地區分工而設司。解析:選B。B項錯誤,《六國論》中的「故事」是「舊事,先例」的意思。【參考譯文】徐恪,字公肅,常熟人。成化二年考取進士。授官工科給事中。中官想出掌收稅的部門,徐恪等上疏規勸。中官惱怒,請求立即驅遣徐恪等,想要搜集他的罪證,無所得才作罷。調離京城,任湖廣左參議,晉陞河南右參政。陝西饑荒,應當轉運幾萬石糧食。徐恪以路遠為由請求撥給與糧食等值的錢款,上下稱便利。按照過去的制度,王府有大喪,派中官致祭,經過之處騷擾百姓。成化末年,開始就地派王府承辦。到皇帝即位,又恢復過去的做法。徐恪請求按先帝舊制,逐一列出問題,上奏汰除冗官、清查賦稅、禁止科擾、制定贖例、革除抽分等幾件事,大多經討論而得以施行。戶部督責拖欠賦稅很急,徐恪以災變為由請求寬緩其事。御史李興請求在鄖陽分別設置三司,割南陽、荊州、襄陽、漢中、保寧、夔州隸屬它。徐恪陳述「五不可」,於是罷止。突破點二 推斷重要實詞的含義[例2]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的問題。王祐,字景叔,大名莘人。祐少篤志詞學,性倜儻有俊氣。晉天福中,以書見桑維翰,稱其藻麗,由是名聞京師。鄴帥杜重威闢為觀察支使。漢初,重威移鎮睢陽,反側不自安,祐嘗勸之,使無反漢,不聽。祐坐是貶沁州司戶參軍,因作書貽鄉友以見志,辭氣俊邁,人多稱之。仕周,歷魏縣、南樂二令。太祖受禪,拜監察御史,由魏縣移知光州,遷殿中侍御史。乾德三年,知制誥。六年,轉戶部員外郎。太祖征太原,已濟河。諸州饋集上黨城中,車乘塞路,上聞之,將以稽留罪轉運使。趙普曰:「六師方至,而轉運使以獲罪聞,敵必謂儲峙不充,有以窺我矣,非威遠之道也。俾能治劇者,往蒞其州足矣。」即命祐知潞州。及至,饋餉無乏,路亦無壅,班師,召還。初,祐掌誥,會盧多遜為學士,陰傾趙普,多遜累諷祐比己,祐不從。一日,以宇文融排張說事勸釋之,多遜滋不悅。及普再入,多遜果敗,與宇文融事頗類,識者服其先見。(選自《宋史·王祐傳》,有刪減)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祐少篤志詞學       篤:一心一意B.祐坐是貶沁州司戶參軍 坐:因,因為C.俾能治劇者,往蒞其州足矣 俾:使,讓D.多遜累諷祐比己 諷:譏諷,嘲諷快速審題:1.審文段。通讀全文,把握大致文意,尤其要注意考查的詞語所在的具體語境。2.審選項。結合具體語境,體會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注意有無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情況,準確確定一詞多義的義項。確定要點:A項「篤」,可聯繫「篤行之」,B項「坐」可聯繫「停車坐愛楓林晚」;C項可聯繫「俾眾周知」;D項可聯繫「鄒忌諷齊王納諫」。組織答案: 現場糾偏:答案採樣 選A項或B項或C項評分細則 選對得3分,錯選、多選均不得分。滿分策略:1.雙音詞推斷法。古漢語辭彙多單音節詞,現代漢語辭彙多雙音節詞。後者是在前者的基礎上演進而來,兩者之間絕大多數存在著一定意義上的聯繫。推斷某個單音節實詞的含義時可以將其擴充為雙音節詞,再依據語境取捨。2.字形分析推斷法。漢字中形聲字佔80%以上。形聲字由「形旁」與「聲旁」組合而成。「形旁」表義,「聲旁」表音。「形旁」往往能為我們推斷詞義提供有效信息。3.結構分析推斷法。對句子的語法結構進行分析,可以確定詞性,進而推斷詞義。古人為文往往追求對稱,處於對應位置的詞語,二者大多在意義上呈現出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對的情況,我們可以據此推斷詞語的含義。4.成語聯想推斷法。不少成語源自古籍,其中很多詞保留著古漢語辭彙的含義和用法,藉助我們熟知的成語,對閱讀材料中的文言實詞的詞義作推斷或印證,有時也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法。5.課文遷移推斷法。試題中考查的一些實詞,大多在課文中出現過,我們可以把在課文中學到的這些知識遷移到解題的實踐之中。如D項「諷」的含義,就是採用了「鄒忌諷齊王納諫」的「諷」的用法,解釋為「委婉告誡」。【參考譯文】王祐,字景叔,大名莘縣人。王祐年少時專心研究詞學,性格洒脫有英氣。後晉天福年間,通過書信見到桑維翰,桑維翰稱讚他詞藻華麗,因此聞名京城。鄴帥杜重威徵召他擔任觀察支使。後漢初年,杜重威移師鎮守睢陽,反覆無常內心不安,王祐曾經勸說他,讓他不要反叛後漢,杜重威沒有聽從。王祐因此被貶為沁州司戶參軍,於是他寫信給同鄉朋友來表明自己的志向,文辭氣概優異卓越,有很多人稱頌他。王祐在後周為官,歷任魏縣、南樂二縣的縣令。太祖接受禪讓,任命他為監察御史,由魏縣調任光州知州,又提升為殿中侍御史。乾德三年,任制誥。乾德六年,轉任戶部員外郎。太祖征伐太原,已經渡過黃河。各州的軍糧聚集上黨城中,車輛堵塞道路,皇上聽到這件事,將要按照拖延滯留加罪轉運使。趙普說:「六軍剛剛到達,而轉運使因為獲罪傳聞出去,敵人必定說我們儲備不充分,有用來窺探我們的依據了,這不是聲威遠播(威懾遠方敵人)的辦法。(如果)讓能夠處理繁重難辦的事務的人,前去此州就足夠了。」立即命令王祐為潞州知州。到潞州後,軍糧不缺乏了,道路也沒有堵塞。軍隊回來,召王祐回朝。當初,王祐掌管誥命,恰逢盧多遜擔任學士,暗中排擠趙普,盧多遜多次諷勸王祐依附自己,王祐不聽從。一天,王祐用宇文融排擠張說的事勸說盧多遜,盧多遜更加不高興。等到趙普再次進入朝廷,盧多遜果然身敗,與宇文融的事很相似,有見識的人都佩服王祐的先見之明。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的問題。胡宿,字武平,常州晉陵人。宿為人清謹忠實,內剛外和。登第,為揚子尉。縣大水,民被溺,令不能救,宿率公私船活數千人。以薦為館閣校勘,進集賢校理。通判宣州,囚有殺人者,將抵死,宿疑而訊之,囚憚箠楚不敢言。辟左右復問,久乃云:「旦將之田,縣吏縛以赴官,莫知其故。」宿取其獄繙閱,探其本辭,蓋婦人與所私者殺其夫,而執平民以告也。知湖州,前守滕宗諒大興學校,費錢數十萬。宗諒去,通判、僚吏皆疑以為欺,不肯書歷。宿誚之曰:「君輩佐滕侯久矣,苟有過,盍不早正?乃陰拱以觀,俟其去而非之,豈昔人分謗之意乎?」坐者大慚謝。其後湖學為東南最,宿之力為多。築石塘百里,捍水患,民號曰「胡公塘」,而學者為立生祠。(選自《宋史卷三百一十八·列傳第七十七》,有刪節)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將抵死,宿疑而訊之   抵:到達B.辟左右復問 辟:通「避」,避開C.宿取其獄繙閱 獄:案卷,卷宗D.乃陰拱以觀 拱:集中在一起解析:選D。D項「拱」的意思是「袖手」,可結合《過秦論》中「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句中「拱」的含義理解。【參考譯文】胡宿,字武平,常州晉陵人。胡宿為人清白謹慎,忠誠老實,內心堅強,外表平和。中舉後任揚子縣尉。縣裡發生水災,老百姓被淹死(不少),縣令不能拯救,胡宿帶領公私船隻救活了數千人。憑他人推薦做了館閣校勘,後升任集賢校理。任宣州通判時,有一個殺人的囚犯將被處死,胡宿懷疑判決有誤就重新審訊,囚犯害怕受刑不敢翻供。胡宿讓周圍的人退開後又問,很長時間後囚犯才說:「我早晨將要往田裡勞動,縣吏把我綁到這裡,我不知道是什麼原因。」胡宿拿來全部案卷(訴狀)查看,仔細探究原來的記錄,原來是一個婦女與姦夫合謀共同殺害了她的丈夫,卻捉住這個農民來誣告他。任湖州知州。前任太守滕宗諒大辦學校,耗費幾十萬錢。宗諒離任後,下屬官員都懷疑滕宗諒有貪污行為,卻不肯如實地記錄下來。胡宿責問他們說:「你們輔佐滕宗諒很久了,如果他有過錯,為什麼不早點指出糾正呢?卻暗中袖手旁觀,等他離開後便指責他,這難道是古人批評指責人的意思嗎?」在座的人很慚愧地道歉。這以後湖州的學校是東南地區辦得最好的,胡宿出力最多。(曾經)修築石塘百里,抵禦水患,老百姓稱之為「胡公塘」,文人們為他修建了生祠。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題。潘耒,字次耕,吳江人。生而奇慧,讀書十行並下,自經史、音韻、算數及宗乘之學,無不通貫。康熙時,以布衣試鴻博,授檢討,纂修《明史》。上書總裁,言要義八端:宜搜采博而考證精,職任分而義例一;秉筆直而持論平,歲月寬而卷帙簡。總裁善其說,令撰《食貨志》兼他紀傳,自洪武以下五朝稿皆所訂定。尋充日講起居注官,修《實錄》、《聖訓》。嘗應詔陳言,謂:「建言古無專責,梅福以南昌尉言外戚,柳伉以太常博士言程元振,陳東以太學生攻六賊,楊繼盛以部曹劾嚴嵩。本朝舊制,京官並許條陳。自康熙十年憲臣奏請停止,凡非言官而言事為越職。夫人主明目達聰,宜導之使言。今乃禁之,豈盛世事?臣請弛其禁,俾大小臣工各得獻替,庶罔上行私之徒,有所忌而不敢肆。於此輩甚不便,於國家甚便也。其在外監司守令,遇地方大利弊,許其條奏。水旱災荒,州縣官得上聞。如此,則民間疾苦無不周知矣。」更請許台諫官得風聞言事,有能奮擊奸回者,不次超擢,以作敢言之氣。二十三年,分校禮闈,稱得士,名益甚。既以布衣進,齒最少,又傲睨不能容人,因此忌者頗眾。議起,坐浮躁降調,遂歸。耒有至性,初被征,辭以母老,不獲命,乃行。既除官,三牒吏部以獨子請終養,卒格於議不果歸。逮居喪,哀毀骨立。少受學同郡徐枋、顧炎武。枋歿,睭恤其孤孫,而刻炎武所著書,師門之誼甚篤焉。四十二年,聖祖南巡,復原官。大學士陳廷敬欲薦起之,力辭而止。平生嗜山水,登高賦詠,名流折服。有《遂初堂集》。又因炎武《音學五書》為《類音》八卷。炎武復古,耒則務窮後世之變雲。當時詞科以史才稱者,汪琬、吳任臣及耒為最著。(選自《清史稿·列傳二百七十一》,有刪改)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含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職任分而義例一   一:統一,一致B.京官並許條陳 並:並且,而且C.以作敢言之氣 作:振作,提升D.卒格於議不果歸 格:停止,停留解析:選B。B項「並」,一概,一同,都。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布衣」本指布制的衣服,借指讀書人。古代富貴人家穿絲織物,書生穿麻、葛織物。B.「日講起居注官」是清朝的宮廷官職,負責記錄整理帝王的言行,作為撰修國史的材料。C.「超擢」指超越一級或更多等級而晉陞官員,一般用於特別有才幹或有特殊功勛的人。D.「詞科」是科舉名目之一,主要選拔學問淵博、文辭清麗、能草擬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解析:選A。「布衣」指平民,非讀書人,且平民穿麻、葛織物。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潘耒很有才幹。他天生聰慧,讀書一目十行,從經史、音韻、算數到佛教知識,沒有不精通的,後來參與朝廷《明史》的編輯修訂。B.潘耒敢於直言。他引用典故,指出不是言官而向皇帝進言被視為逾越職權的做法是錯誤的,請求放鬆禁令,讓群臣能夠進言勸諫。C.潘耒事母至孝。當初被徵召時,他以母親年老推辭;被授予官職後,三次上書吏部請求歸鄉奉養老母;母親去世,他因過分悲傷而異常消瘦。D.潘耒敬重師長。他年少時求學於徐枋、顧炎武,徐枋去世後,潘耒周到地撫恤徐枋的孤孫,刻印了顧炎武的著述,思想上師承顧炎武。解析:選D。D項從原文最後部分的「炎武復古,耒則務窮後世之變」可以看出「思想上師承顧炎武」分析不當。顧炎武主張復古,潘耒卻主張變革。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夫人主明目達聰,宜導之使言。今乃禁之,豈盛世事?譯文:  (2)既以布衣進,齒最少,又傲睨不能容人,因此忌者頗眾。譯文:  解析:這兩句話翻譯的重點是:「夫」,發語詞,不要與緊接的「人」字理解為「夫人」;「宜」,應該;「導」,引導;「乃」,竟然;「以」,憑藉;「齒」,年齡;「傲睨」,輕慢,看不起人。要注意語句暢通,沒有語病。答案:(1)皇帝您目明耳聰,應當引導群臣讓他們敢於進言。現在竟然下令禁止,難道這是安定興盛的朝代所應該做的事嗎?(2)潘耒憑平民的身份任官,年齡最小,又輕慢不能容人,因此忌恨他的人很多。【參考譯文】潘耒,字次耕,是吳江人。天生異常聰慧,讀書一目十行,從經史、音韻、算數到佛教知識,沒有不精通的。康熙時,以平民身份參加鴻博考試,被授予檢討的官職,編輯修訂《明史》。他曾給總裁上書,提出編纂史書的八個重要原則:應當廣泛搜羅採集,考證精當,分工明確而主旨、體例統一;書寫歷史不隱瞞、不誇大,真實地反映情況,發表議論要公正;所記時間要長,文字要簡短總裁認為他的觀點很好,讓他撰寫《食貨志》,兼及其他紀傳體史書,從洪武以下五任皇帝的史稿都是潘耒修編定稿的。不久擔任皇帝身邊的日講起居注官,修訂《實錄》、《聖訓》。潘耒曾應皇帝的詔命進言,說:「向皇帝進言自古就沒有專門的職責,梅福憑南昌尉的身份進言外戚,柳伉憑太常博士的身份進言程元振,陳東憑太學生的身份攻訐六賊,楊繼盛憑部屬的身份彈劾嚴嵩。我朝有舊規定,京官一概允許向皇帝進言。從康熙十年憲臣上奏請求停止後,凡不是言官卻向皇帝進言的都視為逾越職權。皇帝您目明耳聰,應當引導群臣讓他們敢於進言。現在竟然下令禁止,難道這是安定興盛的朝代所應該做的事嗎?臣請求放鬆禁令,讓大小臣子們都能夠進言勸諫,或許那些欺君罔上專為私利的人,就會有所顧忌而不敢肆意妄為。這樣做對於這些人是很不利的,但是對於國家卻非常有利。那些在朝廷外做地方官的,遇到地方上有大的利益與弊病,允許他們上奏。水旱災荒,州縣官要向上報告。像這樣,那麼民間百姓的疾苦就都知道了。」又請求允許台諫官可以根據傳言進諫,有能夠奮力抗擊奸惡邪僻的人,可以不按照規定越級提拔,來振作敢於進諫的風氣。康熙二十三年,主持禮部考試,被稱譽為善於得士,名聲更加顯著。潘耒憑平民的身份任官,年齡最小,又輕慢不能容人,因此忌恨他的人很多。非議的聲音漸起,因行事浮躁的罪名而降職外調,於是歸鄉。潘耒性情誠摯純厚,當初被徵召,他以母親年老推辭,沒有被批准,於是赴任。被授予官職之後,三次上書吏部以自己是獨子請求歸鄉奉養母親,最終沒有被批准而無法歸鄉。等到母親去世守喪時,因為過分悲傷而異常消瘦。年少時求學於同郡的徐枋、顧炎武。徐枋去世後,周到地撫恤徐枋的孤孫,刻印了顧炎武所著的書籍,對老師的感情很深。康熙四十二年,皇帝南巡,潘耒恢復原來的官職。大學士陳廷敬想推薦起用他,潘耒極力推辭而作罷。潘耒平生嗜好山水,登高賦詩吟詠,名流常被他折服。著有《遂初堂集》。又沿襲顧炎武《音學五書》而寫了《類音》八卷。顧炎武主張復古。潘耒卻主張變革。當時博學宏詞科以史才被稱道的,汪琬、吳任臣及潘耒最為出名。二、(2016·河南平頂山市高三第二次調研)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題。裴昭明,河東聞喜人,宋太中大夫松之孫也。父駰,南中郎參軍。昭明少傳儒史之業,泰始中,為太學博士。有司奏:「太子婚,納徵用玉璧虎皮,未詳何所準據。」昭明議:「禮納徵,儷皮為庭實,鹿皮也。晉太子納徵以虎皮二太元中公主納徵虎豹皮各一豈其謂婚禮不詳王公之差故取虎豹文蔚以尊其事虎豹雖文,而征禮所不言;熊羆雖古,而婚禮所不及;珪璋雖美,或為用各異。今宜準的經誥,凡諸僻謬,一皆詳正。」於是有司參議,加珪璋,豹熊皮各二。元徽中,出為長沙郡丞,罷任,刺史王蘊謂之曰:「卿清貧,必無還資。湘中人士倘須一禮之命者,我不愛也。」昭明曰:「下官忝為邦佐,不能光益上府,豈以鴻都之事仰累清風。」歷祠部通直郎。永明三年使虜,世祖謂之曰:「以卿有將命之才,使還,當以一郡相賞。」還為始安內史。郡民龔玄宣,雲神人與其玉印玉板書,不須筆,吹紙便成字,自稱「龔聖人」,以此惑眾。前後郡守敬事之,昭明付獄治罪。及還,甚貧罄。世祖曰:「裴昭明罷郡還,遂無宅。我不諳書,不知古人中誰比?」遷射聲校尉。九年,復遣北使。建武初為王玄邈安北長史、廣陵太守。明帝以其在事無所啟奏,代還,責之。昭明曰:「臣不欲競執關楗故耳。」昭明歷郡皆有勤績,常謂人曰:「人生何事須聚蓄,一身之外,亦復何須?子孫若不才,我聚彼散;若能自立,則不如一經。」故終身不治產業。中興二年卒。(節選自《南齊書·卷五十三》,有刪改)5.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晉太子納徵/以虎皮二/太元中/公主納徵/虎豹皮各一/豈其謂婚禮/不詳王公之差/故取虎豹文蔚以尊其事/B.晉太子納徵以虎皮二/太元中/公主納徵/虎豹皮各一/豈其謂婚禮不詳/王公之差/故取虎豹文蔚以尊其事/C.晉太子納/征以虎皮二/太元中/公主納徵虎豹皮各一/豈其謂婚禮/不詳王公之差故/取虎豹文蔚以尊其事/D.晉太子納徵以虎皮二/太元中/公主納徵虎豹皮各一/豈其謂婚禮不詳/王公之差故/取虎豹文蔚以尊其事/解析:選B。這段文字,語意不好理解,可根據重複的字詞在語句中的結構作用,以及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斷開。6.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博士是學官名,秦漢時是指掌管書籍文典、通曉史事的官職,後指學術上專通一經或精通一藝、從事教授生徒的官職。B.出,常常指官員離開家居地出任某個官職或京官外調為地方官員。本文的「出」指的是後者,相當於京官外放、外遷。C.祠部是東晉時設的以祠部尚書為主官、掌祭祀之事的官署。朝代不同,其主官有不同的稱呼,管轄的部門也有所不同。 D.我國古代常用的紀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年號紀年法、干支紀年法等,「永明三年」是用王公即位年次來紀年的。解析:選D。D項錯誤,「永明三年」是年號紀年法。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裴昭明見多識廣。太子結婚時用的納徵禮是玉璧和虎皮,有關官吏不清楚這樣安排的依據,裴昭明根據晉代納徵禮的規格標準解釋了原因。B.裴昭明潔身自好。刺史王蘊看到裴昭明很清貧,把湘中人士求職的饋贈禮物轉贈給他,但裴昭明為不連累長官的一世清名堅決回絕了此事。C.裴昭明為官嚴明。因為有出色的做官才能,歷任過好幾處郡官,曾擔任長沙郡丞、始安內史等職,敢於逮捕以四處吹噓迷惑民眾的「龔聖人」。D.裴昭明廉於財力。在他看來,除了自身必需之外,沒有必要為子孫留下財物,因此儘管有不少政績,但一輩子都不經營積聚產業,很貧窮。解析:選B。B項理解錯誤,原文中「湘中人士倘須一禮之命者,我不愛也」一事還沒有發生,是一種假設。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裴昭明罷郡還,遂無宅。我不諳書,不知古人中誰比?譯文: (2)明帝以其在事無所啟奏,代還,責之。譯文: 解析:這兩句話的翻譯,關鍵在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理解。「罷」,罷職;「諳」,熟悉;「比」,一樣;「誰比」,賓語前置句,與誰一樣;「在事」,在任職期間;「代還」,讓人替代他,命他回京;這是一個省略了很多成分的語句,需要補出;「責」,責備。答案:(1)裴昭明罷職回來,連住宅也沒有。我不太熟悉歷史,不知道古人中有誰和他一樣?(2)齊明帝因為他在任期間沒有章表上奏,所以讓人代替他的職位命他回京都,並且責備他。【參考譯文】裴昭明,河東郡聞喜縣人,是宋太中大夫裴松之的孫子。其父裴駰任南中郎參軍。裴昭明年輕時便傳授儒學和史學,宋泰始年間,任太學博士。有司奏報說:「太子結婚,納徵禮用的是玉璧和虎皮,不清楚這有什麼標準和依據。」裴昭明發表見解說:「周禮男方給女方送聘禮,把成雙成對的皮作為禮物陳列於中庭。這成雙成對的皮就是鹿皮。晉太子用兩張虎皮納徵禮,晉太元年間公主結婚時的納徵禮,用了虎皮豹皮各一張,大概是認為周禮中關於婚禮條款並不完備詳盡。王公之禮應有等差,所以取用花紋華美的虎皮豹皮,為的是使公主的婚禮顯得隆重。虎豹皮雖有彩色花紋,征禮並沒有說要用它;用熊皮作為禮物雖然很古樸,婚儀中並沒有說要用它;珪璋雖然很美,其用途卻各不相同。現在應當以古代的典籍為準則,凡是違離典籍的,都應當加以補充、糾正。」於是有司又多次討論,決定在禮品中增加珪璋和豹皮熊皮各二張。元徽年間,裴昭明出任長沙郡丞。任職完畢時,刺史王蘊對他說:「你很清貧,一定沒有回去的路費。湘中人士中如果有饋贈禮物給我而求職的,我是不會吝嗇的。」裴昭明說:「下官我愧為郡的輔佐,不能夠對長官您有所幫助為您爭光,怎能因為鴻都之事連累您清正的名聲呢。」歷任官職至祠部通直郎。齊永明三年,裴昭明奉命出使北魏,齊世祖對他說:「因為你有承擔重任的才能,出使回來之後,一定獎賞你做一個州郡的官員。」回來之後裴昭明作了始安內史。郡中有一個叫龔玄宣的百姓,說是神人傳給他玉印玉板書,不須用筆,只須對著紙吹氣就能現出文字,自稱「龔聖人」,以此來迷惑民眾。前後任郡太守對他很恭敬,而裴昭明把他逮捕入獄治罪。等到裴昭明任滿還都,貧困得幾乎一無所有。齊世祖說:「裴昭明罷職回來,連住宅也沒有。我不太熟悉歷史,不知道古人中有誰和他一樣?」提升他為射聲校尉。永明九年,又派他出使北魏。建武初年,裴昭明任王玄邈的安北長史、廣陵太守。齊明帝因為他在任期間沒有章表上奏,所以讓人代替他的職位命他回京都,並且責備他。裴昭明說:「我是不想和別人爭著執掌大權才這樣做啊。」裴昭明歷任過好幾處郡官,都有勤勞的政績,他常常對人說:「人生有什麼事需要積蓄財物呢?除了自身之外,你還需要些什麼呢?子孫如果沒有才能,我積蓄財物會讓他們給散失殆盡;子孫如果能夠自立,則不如使他們精通一種經書。」所以裴昭明一輩子都不經營積聚產業。齊和帝中興二年,裴昭明去世。專題提分二 重理解,強化斷句、概括與分析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的問題。崔慰祖字悅宗,清河東武城人也。父慶緒,永明中為梁州刺史。慰祖解褐奉朝請。父喪不食鹽,母曰:「汝既無兄弟,又未有子胤。毀不滅性,政當不進餚羞耳,如何絕鹽。吾今亦不食矣。」慰祖不得已,從之。父梁州之資,家財千萬,散與宗族。漆器題為「日」字,「日」字之器流乎遠近。料得父時假貰文疏,謂族子紘曰:「彼有自當見還,彼無吾何言哉。」悉火焚之。好學聚書至萬卷鄰里年少好事者來從假借日數十帙慰祖親自取與未嘗為辭為始安王遙光撫軍刑獄,兼記室。遙光好棋,數召慰祖對戲。慰祖輒辭拙,非朔望不見也。建武中,詔舉士,從兄慧景舉慰祖及平原劉孝標並碩學。帝欲試以百里,慰祖辭不就。國子祭酒沈約、吏部郎謝朓嘗於吏部省中賓友俱集,各問慰祖地理中所不悉十餘事,慰祖口吃無華辭,而酬據精悉,一座稱服之。朓嘆曰:「假使班、馬復生,無以過此。」慰祖賣宅須四十五萬,買者云:「寧有減不?」答曰:「誠異韓伯休【注】,何容二價。」買者又曰:「君但賣四十六萬,一萬見與。」慰祖曰:「豈是我心乎?」少與侍中江祀款,及祀貴,常來候之,而慰祖不往也。與丹陽丞劉沨素善,遙光據東府反,慰祖在城內。城未潰一日,沨謂之曰:「卿有老母,宜出。」命門者出之。慰祖詣闕自首,系尚方,病卒。慰祖著《海岱志》,起太公迄西晉人物,為四十卷,半成。臨卒,與從弟緯書云:「常欲更注遷、固二史,采史、漢所漏二百餘事,在廚簏,可檢寫之,以存大意。《海岱志》良未周悉,可寫數本付護軍諸從事人一通,及友人任昉、徐寅、劉洋、裴揆,令後世知吾微有素業也。」又令以棺親土,不須磚,勿設靈座。(選自《南齊書》列傳第三十三)【注】 韓伯休,東漢人士,因賣葯三十多年從不接受還價而為世人所知。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好學聚書/至萬卷/鄰里年少好事者/來從假借/日數十帙/慰祖親自取/與未嘗為辭/B.好學/聚書至萬卷/鄰里年少好事者來從假借/日數十帙/慰祖親自取與/未嘗為辭/C.好學/聚書至萬卷/鄰里年少好事者來/從假借/日數十帙慰祖親自取/與未嘗為辭/D.好學聚書/至萬卷/鄰里年少好事者/來從/假借日數十帙/慰祖親自取/與未嘗為辭/解析:選B。此題考查文言文斷句。比較四個選項看,第1處斷句應在「好學」後,否則「至萬卷」則突兀沒有主語,排除A、D兩項。比較B、C兩項看,第3處斷句應在「假借」後,「來」後面不能斷開,「來從假借」的意思是「前來向他借書」,故排除C項。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崔慰祖出身官宦家庭,為人孝順。他的父親曾擔任梁州刺史、奉朝請。父親去世後他堅持不吃鹽,在母親的勸說下他改變了這種做法。B.崔慰祖家庭殷實富裕,仗義疏財。他的父親在梁州有很多財產,崔慰祖都分給了自己的族人,一些家用器物流散各地,他都不再索回。C.崔慰祖有才華,不善言辭卻能服眾。國子祭酒沈約、吏部郎謝朓及朋友曾經向崔慰祖詢問有關地理方面的問題,他的回答有理有據,令人折服。D.崔慰祖在歷史方面頗有研究,卻著述未竟。他想對司馬遷和班固的歷史著作再作注釋,因早逝未能如願,其《海岱志》也只完成了一半。解析:選A。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A項「他的父親曾擔任梁州刺史、奉朝請」張冠李戴,應為「他的父親曾擔任梁州刺史」,擔任奉朝請的是崔慰祖。【參考譯文】崔慰祖,字悅宗,是清河郡東武城人。父親崔慶緒,永明年間擔任梁州刺史。崔慰祖脫去布衣做官擔任奉朝請。父親亡故後他不再吃鹽,母親說:「你既沒有兄弟,也沒有子女。遇大喪不滅孝的本性,只是不應進食美味佳肴罷了,怎能斷絕吃鹽呢?我現在也不吃鹽了。」崔慰祖不得已而聽從了母親的勸告。崔慰祖的父親在梁州的資產家財有千萬,他都散發給同宗的族人。傢具器物都用漆寫上「日」字,這種有「日」字的器具,流散到遠近各地。崔慰祖整理了父親有關的租借文書憑證,對族侄崔紘說:「那些人有了錢,自然會將借去的歸還我;他們如果沒有,我說什麼呢?」於是便將人們的租借字據全都燒掉。崔慰祖愛好學習,收藏書籍達到萬卷。鄰居中有愛學習的青年都相隨著來向他借書,每天借書達到幾十卷,崔慰祖都親自取出給他們,從來沒有推託過。崔慰祖擔任始安王蕭遙光的撫軍刑獄,兼記室。蕭遙光喜歡下棋,多次召崔慰祖來對弈。崔慰祖總是推辭說下得不好,不是初一、十五就不來拜見。建武年間,詔令各地舉薦才士,崔慰祖的堂兄崔慧景推薦崔慰祖和平原郡劉孝標同為飽學之士。齊明帝想讓他管理一個方圓百里的小地方,以測試他的才能,崔慰祖推辭不就職。國子祭酒沈約、吏部郎謝朓曾在吏部省中聚集很多賓客好友,每人都向崔慰祖詢問十幾件地理方面不熟悉的事,崔慰祖口吃,語言不華美,但回答得有根有據具體而且精準,滿座賓客都稱讚而且心服口服。謝朓讚歎說:「假如班固、司馬遷再生,也不能超過他。」崔慰祖出賣自己的住宅,要價四十五萬,買的人說:「能否減點價?」崔慰祖說:「確實不同於韓伯休,怎麼容許有兩種價格?」買的人又說:「你只管標價四十六萬,一萬錢是送給我的。」崔慰祖說:「這難道是我的心愿嗎?」崔慰祖年輕時和侍中江祀是交情很深的朋友,等到江祀顯貴了,常來問候他,但崔慰祖不去他那裡。崔慰祖和丹陽縣丞劉沨一向要好,蕭遙光佔據東府造反時,崔慰祖正在城內。在城池還沒有被攻下的一天,劉沨對崔慰祖說:「你家中有老母親,應當趕快出城去。」於是命守門人放他出去,崔慰祖(出城後)就去朝廷自首,被囚禁在尚方,病死。崔慰祖著有《海岱志》,記載了從太公時起到西晉時止的人物,寫到四十卷,完成了一半。臨死時,寫信給堂弟崔緯說:「常想再注釋司馬遷、班固兩人的歷史著作,已搜集到《史記》、《漢書》遺漏未載的二百多件事,放在櫥櫃竹箱中,你可以整理好寫出來,以保存它的大意。《海岱志》確實不夠完善詳細,你可抄寫幾本,交給護軍各位從事每人一本,也給朋友任昉、徐寅、劉洋、裴揆等,讓後世的人知道我稍微有些清高的事業。」又囑咐讓棺材直接靠近黃土,不必用磚砌,不要擺設靈位。[名師解讀]文言文斷句和綜合分析是閱讀理解的常考題型,也是失分較為嚴重的題型。文言文斷句要遵循三個原則:一是不能割裂文意;二是停頓合理恰當,斷句不能過於零碎;三是不能產生歧義。文言文的分析綜合涵蓋三條要求:「篩選文中的信息」、「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從近年來命題的情況看,往往是對文言文所寫的人物、事件、情感、評價等要點的概括與分析。[問題發現]1.沒有正確理解文意或誤解文意,斷句後造成句子割裂,文意不通。2.不能根據文言句法、詞法斷句,造成誤判誤斷。3.只注意概括部分的表述,忽視對細節的分析;或只看細節的分析,忽視整體概括。4.對選項中的表述潦草對待,忽視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的準確對應。[我的反思]突破點一 文言文斷句[例1]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的問題。薛元超,薛收之子也。元超早孤,九歲襲爵汾陰男。及長,好學,善屬文。太宗甚重之,令尚巢剌王女和靜縣主,累授太子舍人,預撰《晉書》。高宗即位,擢拜給事中,時年二十六。永徵五年,丁母憂解。明年,起授黃門侍郎,兼檢校太子左庶子。元超既擅文辭,兼好引寒俊,嘗表薦任希古、高智周、郭正一、王義方、孟利貞等十餘人,由是時論稱美。後以疾出為饒州刺史。三年,拜東台侍郎。右相李義府以罪配流嵩州,舊制,流人禁乘馬,元超奏請給之,坐貶為簡州刺史。歲余,西台侍郎上官儀伏誅,又坐與文章款密,配流嵩州。上元初,遇赦還,拜正諫大夫。三年,遷中書侍郎,尋同中書門下三品。時高宗幸溫泉校獵諸蕃酋長亦持弓矢而從元超以為既非族類深可為虞上疏切諫帝納焉。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的文字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3分)A.時高宗幸溫泉校獵諸蕃/酋長亦持弓矢而從元超/以為既非族類/深可為虞/上疏切諫/帝納焉B.時高宗幸溫泉校獵/諸蕃酋長亦持弓矢而從元超/以為既非族類/深可為虞/上疏切諫/帝納焉C.時高宗幸溫泉校獵諸蕃/酋長亦持弓矢而從/元超以為既非族類/深可為虞/上疏切諫/帝納焉D.時高宗幸溫泉校獵/諸蕃酋長亦持弓矢而從/元超以為既非族類/深可為虞/上疏切諫/帝納焉快速審題:1.審文段。結合上文,可以看出,當時高宗駕幸溫泉打獵,諸蕃酋長也都拿著弓箭跟從。薛元超以為既然不是同一族類,很叫人擔憂,上疏竭力諫阻,高宗採納了。2.審選項。綜合四個選項看,「高宗幸溫泉校獵諸蕃」不能連在一起,「諸蕃」是修飾後面的「酋長」的;「以為既非族類」的主語是「元超」,故「元超以為既非族類」不可斷開。確定要點:「校獵諸蕃」與「酋長」不能斷開,「持弓矢而從元超」理解錯誤。組織答案: 現場糾偏:答案採樣 選A項或B項或C項評分細則 選對得3分,錯選、多選均不得分。滿分策略:1.弄通文意斷句。給文言文斷句,首先要閱讀全文,了解文意,這是斷句的先決條件,如果想當然地斷下去,就容易發生錯斷。通讀全文,抓住幾個關鍵的字詞翻譯以理解文段大意。2.利用對話標誌斷句。常以「曰」、「雲」、「言」為標誌,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寫出人名,以後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遇到對話時,應根據上下文判斷出問者、答者,明辨句讀。3.藉助文言虛詞斷句。古人的文章沒有標點符號,為了明辨句讀,虛詞就成了重要的標誌。尤其是一些語氣詞和連詞的前後往往是該斷句的地方。文言文,多用虛詞來表達語氣或感情。4.找出動詞,明確句意。古漢語中,句子多以動詞或形容詞謂語為中心。找出了動詞或形容詞謂語,也就區分出獨立的句子,明確了語句的意思,從而正確斷句。5.藉助名詞(代詞)斷句。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謂賓,而主語一般由名詞或代詞充當。名詞一般為文章陳述、描寫、說明或議論的對象,在它們的前後往往要進行斷句。6.藉助語法結構斷句。文言語法中有一些固定結構,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與……乎」、「為……所……」、「受……於……」等,根據這些結構也可斷句。7.藉助對比、對偶、排比、頂真等修辭和對稱句式斷句。文言中常有對偶句、排比句,抓住這個特點斷句,常能收到斷開一處、接著斷開幾處的效果。注意古文講究整齊對稱、行文中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數和相同的結構的特點。【參考譯文】薛元超是薛收的兒子。元超早年喪父,九歲世襲汾陰男爵。長大以後,好學善於作文章。太宗非常器重他,叫他娶巢剌王的女兒和靜縣主為妻,多次升遷授任為太子舍人,參預修撰《晉書》。高宗即位,升任給事中,這年二十六歲。永徵五年,為母親守喪解職,第二年,喪期未滿就起用為黃門侍郎,兼檢校太子左庶子。薛元超擅長文辭,又喜好引進寒門有才能的人士,曾經上表舉薦任希古、高智周、郭正一、王義方、孟利貞等十多人,由此被輿論讚美。後來因病離京任饒州刺史。三年,授為東台侍郎。右相李義府因為獲罪被發配流放到嵩州,按照舊制,被流放的人不許乘馬,薛元超上奏請求給他馬騎,因此獲罪貶任簡州刺史。一年以後,西台侍郎上官儀被殺,薛元超又因和他有文章往來關係密切,被發配流放到嵩州。上元初年,遇赦回來,拜授正諫大夫。三年,升任中書侍郎,不久被提升為同中書門下三品。當時高宗駕幸溫泉打獵,諸蕃酋長也都拿著弓箭跟從。薛元超以為既然不是同一族類,很叫人擔憂,上疏竭力諫阻,高宗採納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的問題。李崇,字繼長,頓丘人也。文成元皇后第二兄誕之子。襲爵陳留公、鎮西大將軍。高祖初,為大使巡察冀州。尋以本官行梁州刺史。時巴氏擾動,詔崇以本將軍為荊州刺史,鎮上洛,敕發陝、秦二州兵送崇至治。崇辭曰:「邊人失和,本怨刺史,奉詔代之,自然易帖。但須一宣詔旨而已,不勞發兵自防,使懷懼也。」高祖從之。乃輕將數十騎馳到上洛宣詔綏慰當即怗然尋勒邊戍掠得蕭勣人者悉令還之南人感德仍送荊州之口二百許人兩境交和,無復烽燧之警。在治四年,甚有稱績。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乃輕將數十騎馳到上洛/宣詔綏慰/當即怗然/尋勒邊戍/掠得蕭勣人者悉令還之南人/感德/仍送荊州之口二百許人/B.乃輕將數十騎/馳到上洛/宣詔綏慰當即/怗然尋勒/邊戍掠得蕭勣人者/悉令還之/南人感德/仍送荊州之口二百許人/C.乃輕將數十騎馳到上洛/宣詔綏慰/當即怗然/尋勒邊戍/掠得蕭勣人者/悉令還之/南人感德/仍送荊州之口二百許人/D.乃輕將數十/騎馳到上洛/宣詔綏慰/當即怗然/尋勒邊戍掠得蕭勣人者/悉令還之/南人感德仍送/荊州之口二百許人/解析:選C。先結合上文,大致把握這段文字的大意:李崇到任後的做法和結果,然後按照「用動詞關聯名詞、代詞法」初步斷開,最後再仔細判斷。【參考譯文】李崇,字繼長,是頓丘人,是文成元皇后二哥李誕的兒子。繼承爵位陳留公、鎮西大將軍。高祖初年,擔任大使巡察冀州。隨即用本官(陳留公)的身份代理梁州刺史。當時巴氏蠢蠢欲動,下詔命令李崇用本將軍(鎮西大將軍)的身份擔任荊州刺史,鎮守上洛,命令陝、秦二州派兵護送李崇到治所。李崇推辭說:「邊民失和,本是怨恨刺史,臣奉詔代任,邊民自然容易安定。只須宣讀一下詔旨就行了,不用勞徵調軍隊自衛,使人民心懷恐懼。」高祖聽從了。於是李崇率領數十個騎兵輕裝疾馳到上洛,宣讀詔令慰問邊民,巴氏當即安定。不久命令戍邊的軍隊,凡是擒捉到蕭勣一方的平民,全部送還。南人感激,也送還荊州的平民二百多人。雙方邊境安和,不再有戰爭警報。在任四年,很有政績。突破點二 概括與分析[例2] (2016·高考全國甲卷,節選)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的問題。陳登雲,字從龍,唐山人,萬曆五年進士,出鄢陵知縣,征授御史。出按遼東,疏陳安攘十冊,又請速首功之賞。改巡山西。還朝,會廷臣方爭建儲。登雲謂議不早決,由貴妃家陰沮之。十六年六月遂因災異抗疏,劾妃父鄭承憲,言:「承憲懷禍藏奸窺覬儲貳且廣結術士之流曩陛下重懲科場冒籍承憲妻每揚言事由己發用以恐嚇勛貴簧鼓朝紳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宮與太后家亦謹避其鋒矣,陛下享國久長,自由敬德所致,而承憲每對人言,以為不立東宮之效。干擾盛典,蓄隱邪謀,他日何所不至?」疏入,貴妃、承憲皆怒,同列亦為登雲危,帝竟留中不下。久之,疏論吏部尚書陸光祖,又論貶四川提學副使馮時可,論罷應天巡撫李淶、順天巡撫王致祥,又論禮部侍郎韓世能、尚書羅萬化、南京太僕卿徐用檢。朝右皆憚之。時方考選科道,登雲因疏言:「近歲言官,壬午以前怵於威,則摧剛為柔;壬午以後昵於情,則化直為佞。其間豈無剛直之人,而弗勝齟齬,多不能安其身。二十年來,以剛直擢京卿者百止一二耳。背公植黨,遂嗜乞憐,如所謂『七豺』『八狗』者,言路顧居其半。夫台諫為天下持是非,而使人賤辱至此,安望其抗顏直繩,為國家鋤大奸、殲巨蠹哉!與其誤用而斥之,不若慎於始進。」因條數事以獻。出按河南。歲大飢,人相食。副使崔應麟見民啖澤中雁矢,囊示登雲,登雲即進之於朝。帝立遣寺丞鍾化民齎帑金振之。登雲巡方者三,風裁峻厲。以久次當擢京卿,累寢不下,遂移疾歸。尋卒。(節選自《明史·陳登雲傳》)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陳登雲不畏權貴,彈劾貴妃之父。他出於對朝廷的忠心,即便對鄭承憲這樣的國戚,也大膽揭發對方為非作歹,包藏禍心,幸而皇上並未因此發怒。B.陳登雲敢於直言,檢舉多名重臣。他在朝既久,發現諸多問題,於是奏告一干大臣,其中有些人因此遭到貶職或罷免,以至朝廷大官們都很畏懼他。C.陳登雲上疏指出,選才慎於始進。他認為二十年來,剛直者很少被提拔進京,在朝者卻背公結黨,諂媚權貴,與其誤用後罷免,不如進用時慎重。D.陳登雲關心百姓,奏請救助災區。在他巡視河南期間,當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災情,皇上當即派遣寺丞鍾化民籌措錢款賑濟災民。快速審題:1.審文段。節選部分是陳登雲的傳記,主要記述了陳登雲不畏權貴、直言進諫、關心百姓等事件。2.審選項。此題考查概括分析,選項一般由兩部分組成,前半部分是概括,後半部分是分析,審題時要看概括是否準確,分析是否與概括對應,在文中有無依據。確定要點:A項對應要點是「劾妃父鄭承憲」「承憲懷禍藏奸窺覬儲貳……」「帝竟留中不下」;B項對應要點是「疏論吏部尚書陸光祖,又論……,論罷……」「朝右皆憚之」;C項對應要點是「二十年來,以剛直擢京卿者百止一二耳」,「與其誤用而斥之,不若慎於始進」;D項對應要點是「出按河南」「登雲即進之於朝」「帝立遣寺丞鍾化民齎帑金振之」。組織答案:  現場糾偏:答案採樣 選A項或B項或C項評分細則 選對得3分,錯選、多選均不得分。滿分策略:1.仔細閱讀原文,最好按人物的一個個小故事給文章分層。多問幾個問題,使文章的主要內容在自己的頭腦中順序化、網路化。2.要利用一切能利用的信息(明示的和隱藏的),包括命題者在本題中所提供的信息,對文段耐心地解讀,力求讀懂、讀透。3.細讀選項表述,快速固定四個選項在原文中的對應區域,比照兩者之間有無異同。尤其要注意細節,注意選項對原文的轉述是否等值,謹防「三非」(非其人、非其事、非其時)信息混入。如本題D項,「奏請救助災區」錯誤,屬於「非其事」,陳登雲只是把崔應麟裝入袋中的雁糞送至朝廷,並沒有「奏請」;另外,此處的「齎」是「賞賜,給予」的意思,不是「籌措」的意思。【參考譯文】陳登雲,字從龍,唐山人。萬曆五年(1577)進士。授職鄢陵知縣,召入朝中授為御史。出外巡視遼東,上疏陳述安定邊境的十條對策,又請求加速建立首功的賞賜制度。後改派巡視山西。回到京城,恰好朝廷大臣正在爭論立太子的事。陳登雲認為朝議不能早決定,是因為貴妃家人暗中阻撓這件事。萬曆十六年(1588)六月因發生災害上疏直言,彈劾貴妃的父親鄭承憲,說:「鄭承憲包藏禍心,覬覦太子之位,並且廣泛交結術士之流。以前陛下嚴厲懲罰科場冒名頂替之人,鄭承憲的妻子常常揚言事情是自己揭發的,用來恐嚇功勛權貴,以巧言迷惑朝中大臣。不但惠安遭受她的囂張氣焰,就是皇后與太后家也小心地避開他們的鋒芒。陛下治理國家已很久了,自是崇尚德行所致,而鄭承憲經常對人說,認為是不立太子的結果。干預阻撓立太子的盛典,蓄謀已久,以後有什麼事做不出來呢?」奏疏呈入,貴妃、鄭承憲都很憤怒,同僚大臣也替陳登雲害怕,但皇上最終把奏疏留下沒有下達。很久以後,他又上疏彈劾吏部尚書陸光祖,論告貶斥四川提學副使馮時可,論告罷免應天巡撫李淶、順天巡撫王致祥,又彈劾禮部侍郎韓世能、尚書羅萬化、南京太僕卿徐用檢。朝廷的大官都很怕他。當時,正好考選科道官員,陳登雲於是上疏說:「近來諫言官員,壬午以前害怕淫威,剛正的變柔順了;壬午以後拘於情面,正直的變為奸佞的了。其中難道沒有剛正的人,但禁不住抵觸排擠,大多無法安身。二十年來,因為剛強正直提升為京官的一百人中只有一二個人罷了。背棄國家利益培植黨羽,追逐權貴嗜好,搖尾乞憐,像所謂『七豺』、『八狗』之類,言官反而佔了一半。台諫是為天下主持是非的,卻讓人輕視侮辱到這種地步,怎能希望他不顧情面,公正地處理事情,為國除掉奸人、消滅敗類呢!與其因誤用而貶退,不如謹慎地考察舉薦。」於是條陳數件事獻給皇上。出外巡視河南。發生大饑荒,人相互吞食。副使崔應麟見到百姓吃湖澤中的雁糞,便裝入袋中給陳登雲看,登雲隨即送至朝廷。皇上立即派遣寺丞鍾化民分發庫銀賑恤百姓。陳登雲多次巡視地方,剛正不阿,執政嚴厲。因為久居此官位應當提升為京官,卻多次擱淺,於是他稱病辭官歸家。不久去世。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的問題。余應桂,字二磯,都昌人。萬曆四十七年進士。崇禎四年,征授御史。劾戶部尚書畢自嚴朋比,首輔周延儒納孫元化參、貂,受楊鶴重賂。帝方眷延儒,責應桂。未幾,賊陷登州,元化被執,應桂再疏劾延儒。帝怒,貶三秩視事,應桂引疾歸。七年還朝,出按湖廣,居守承天。捐贖鍰十餘萬募壯士,繕城治器,賊不敢逼獻陵。帝聞而嘉之。貽贖鍰【注】萬五千助盧象升軍需,而奏報屬城失事,具以實聞。帝以是知巡撫王夢尹詐,而益信應桂。十年,即擢應桂右僉都御史,代夢尹。江北賊勢日熾,總理熊文燦主撫。明年,降其渠劉國能、張獻忠,賊眾十餘萬萃麻城、黃安。應桂諭降馬光玉、賀一龍,未至,而遣將擊順天王等於黃福店,賊遂走黃安。會文燦至麻城,應桂請協擊,不從。文燦檄諸道兵合擊賊於茶山,賊逸於應桂所分地,文燦遂劾其後期誤軍。兵部尚書楊嗣昌以應桂曾劾其父鶴也,奏逮之。應桂乃陳撫剿始末,自己無罪,而詆文燦,帝不納。逮至,下獄。初,應桂貽書文燦,言獻忠必反,可先未發圖之。其書為獻忠邏者所得,獻忠騰牒鄖陽巡撫戴東旻,東旻聞之文燦,文燦再糾應桂。應桂再疏辨,帝亦不納。應桂竟遣戍。無何,獻忠果反,廷臣交章薦應桂。十六年,潼關陷,帝召問大臣。陳演言:「賊入關中必戀子女玉帛,猶虎入陷阱。」應桂叱之曰:「壯士健馬咸出關西,賊得之必長驅橫行,大臣安得面謾。」演股慄失色。督師孫傳庭戰歿,命應桂兼右僉都御史往代之。帝但遣京軍千人護行,餉但為軍前賞功之用而已。將至山西,則偽官充斥,逡巡不得前。帝責以逗遛,奪職。未幾,京師陷。應桂家居不出。久之,死於難。(節選自《明史·余應桂傳》)【注】 贖鍰(shú huán):贖罪的銀錢。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余應桂任御史期間清廉耿介,正直敢言。彈劾首輔周延儒收受賄賂,卻受到崇禎帝斥責。後來再次上疏彈劾,被連降三級,只好以養病為名辭官回歸故里。B.余應桂被重新起用,巡按湖廣。他捐贖鍰十餘萬兩,用以召募壯士,修繕城池,打造兵器;贈以贖鍰一萬五千兩,為盧象升緩解了軍需不足的燃眉之急。C.余應桂運籌帷幄,料事如神。被提升為右僉都御史,代替巡撫王夢尹。他遣將擊敗順天王於黃福店,又預料張獻忠日後必反,卻遭到熊文燦的再次彈劾。D.余應桂臨危受命,但無力回天。孫傳庭戰死,受命督師,卻只派一千人護行,給餉只夠軍前賞功所用。將至山西,卻赴任無地,不敢輕進,終被奪去職務。解析:選B。B項「緩解了軍需不足的燃眉之急」錯,「燃眉之急」屬無中生有。【參考譯文】余應桂,字二磯,都昌人。萬曆四十七年進士,崇禎四年,徵召授官御史。彈劾戶部尚書畢自嚴結黨營私,首輔周延儒收納孫元化的人蔘、貂皮,接受楊鶴大量的賄賂。皇上正眷顧延儒,就斥責了應桂。沒有多久,賊寇攻陷登州,元化被抓住,應桂再次上疏彈劾延儒。皇上發怒,貶三級官階辦事,應桂稱病回家。七年回到朝廷,出朝巡按湖廣,駐守承天。捐出贖罪的罰金十餘萬招募壯士,修繕城牆置備器械,賊寇不敢逼近獻陵。皇上聽說就嘉獎了他。送贖罪的罰金一萬五千資助盧象升的軍需給養,而上奏報告所屬城市發生意外的變故,都以實情上達。皇上由此知道巡撫王夢尹狡詐,而更加相信應桂。十年,就提升應桂為右僉都御史,代替夢尹。江北賊寇的勢力日益興盛,總理熊文燦主張招撫。次年,收降賊寇首領劉國能、張獻忠,賊寇部眾十多萬聚集麻城、黃安。應桂曉諭招降馬光玉、賀一龍,沒有來到,就派遣將領在黃福店攻擊順天王等人,賊寇於是逃向黃安。適逢文燦到麻城,應桂請求他協助攻打賊寇,沒有聽從。文燦發文令各路部隊在茶山圍攻賊寇,賊寇從應桂所分工負責的防地逃走,文燦就彈劾他沒有按期到達,貽誤了軍機。兵部尚書楊嗣昌因為應桂曾彈劾他的父親楊鶴,上奏請下令逮捕他。應桂於是陳述招撫征剿賊寇的經過,辯白自己無罪,而指責文燦,皇上不接受。逮捕到京城,關入監獄。起初,應桂寫信給文燦,說獻忠必反,可在他沒有發難時對付他。他的信被獻忠巡邏的士兵得到,獻忠發文給鄖陽巡撫戴東旻,東旻告訴文燦,文燦再次彈劾應桂。應桂再次上疏辨白,皇上亦不聽取。應桂最終被發配戍邊。沒有多久,獻忠果然反叛,朝廷官員紛紛上奏薦舉應桂。十六年,潼關陷落,皇上召見詢問大臣。陳演說:「賊寇進入關中,必然貪戀女人和玉帛,就像老虎落入陷阱。」應桂斥責他說:「勇猛的士兵和健壯的馬匹都出在關西。賊寇得到了,必定長驅橫行,大臣怎麼能當面胡說!」陳演雙腿發抖面孔變色。督師孫傳庭戰死,命應桂兼右僉都御史去代替他。皇上只派京城駐軍一千人護行,給餉只夠作為軍前賞賜功勞所用罷了。應桂將至山西,賊寇非法任命的官員到處都是,有所顧慮而不敢輕進。皇上責備他停留觀望,奪去職務。沒有多久,京師陷落。應桂住在家中不出來。過了很久,死於禍亂。一、(2016·山西太原市重點中學高三模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題。楊選,字以公,章丘人。嘉靖二十三年進士,授行人。擢御史,遷易州兵備副使。俺答圍大同右衛,巡撫朱笈被逮,超拜選右僉都御史代之。與侍郎江東、總兵官張承勛解其圍。憂歸,再起,仍故職。四十年擢總督薊遼副都御史。條上封疆極弊十五事,多從其請。以居庸岔道卻敵功,進兵部右侍郎。明年五月,古北口守將遣哨卒出塞,朵顏衛掠其四人。部長通漢叩關索賞,副總兵胡鎮執之,並縛其黨十餘人。通漢子懼,擁所執哨卒至牆下,請易其父。通漢者,辛愛妻義父也,選欲以牽制辛愛,要其子入質,乃遣還父。自是諸子迭為質,半歲而代。選馳疏以聞,自詡方略。選及巡撫徐紳等俱受賞。十月丁卯,辛愛與把都兒等大舉自牆子嶺、磨刀峪潰牆入犯,京師戒嚴。帝大驚,諭閣臣徐階曰:「朕東見火光,此賊去京不遠,其令兵部諭諸軍并力剿逐。」明日,選以寇東遁聞,為將士祈賞。帝疑,以問階。對曰:「寇營尚在平谷,選等往通州矣,謂追殺者,妄也。」帝銜之寇稍東大掠三河順義圍諸將傅津等於鄭官屯選遣副將胡鎮偕總兵官孫臏游擊趙溱擊之。臏、溱戰歿,鎮力戰得脫。寇留內地八日不退。給事中李瑜遂劾選、紳與副使盧鎰,參將馮詔、胡粲,游擊嚴瞻等,俱逮下詔獄。又二日,寇始北去,京師解嚴。初,諜者言寇將窺牆子嶺,部檄嚴待之,而三衛為寇導者紿選赴潘家口。寇已入,選、紳懼得罪,徑趨都城,屯東直門外,旋還通州。及遣鎮等御,又不勝。內侍家薊西者,嘩言通漢父子實召寇。帝入其言,益怒。法司坐選、紳、詔守備不設律斬,鎰等戍。帝諭錦衣朱希孝坐以縱通漢勾賊罪,復下選詔獄。選不承,止承質通漢父子事,且言事已上聞。希孝錄其語上,刑部如帝指論選死。即戮於市,梟其首示邊,妻子流二千里。紳論死系獄,詔及鎰等戍邊。帝雖怒選甚,但欲誅其身,法司乃並坐其妻子。隆慶初,始釋還。(節選自《明史·楊選傳》)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帝銜之/寇稍東/大掠三河/順義/圍諸將傅津等於鄭官屯/選遣副將胡鎮偕總兵官孫臏/游擊趙溱擊之B.帝銜之/寇稍東大掠/三河/順義/圍諸將傅津等/於鄭官屯選遣副將胡鎮偕總兵官孫臏/游擊趙溱擊之C.帝銜之/寇稍東大掠三河/順義/圍諸將傅津等/於鄭官屯選遣副將胡鎮/偕總兵官孫臏游擊趙溱擊之D.帝銜之/寇稍東/大掠三河/順義/圍諸將/傅津等於鄭官屯選遣副將/胡鎮偕總兵官孫臏/游擊趙溱擊之解析:選A。結合上下文,疏通大意,然後根據人名、地名可以斷開。這段文字的意思是:皇帝懷恨他。敵寇逐漸向東,大肆搶掠三河、順義,包圍諸將傅津等人於鄭官屯。楊選派遣副將胡鎮偕同總兵官孫臏、游擊趙溱攻打敵人。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御史,是中國古代一種官名。先秦時期,天子、諸侯、大夫、邑宰皆置,是負責記錄的史官、秘書官。國君置御史,自秦朝開始,御史專門為監察性質的官職,一直延續到清朝。B.憂,丁憂,原指遇到父母或祖父母等直系尊長等喪事,後多指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居喪。具體說來,此人從得知喪事的那一天起,必須回到祖籍守制二十七個月。C.丁卯,是干支紀年、紀日的方法。干支紀年使用十個天乾和十二個地支相配,組成六十干支,周而復始,循環往複,當六十干支輪迴一次時又稱之為一甲子。D.閣臣,明、清大學士的別稱。大學士入閣辦事,故稱。自朱元璋廢中書省、罷宰相,到明成祖正式設立內閣,並逐漸發展成為明代替代宰相制的政治機構。解析:選B。B項「有身份有地位的人」錯,應為「朝廷官員」。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楊選是嘉靖時期的進士。俺答包圍大同右衛,在巡撫朱笈被逮捕後,被破格提拔,代替朱笈。獨當大任,遂解大同之圍。B.楊選為總督薊、遼副都御史時,逐條上奏封疆極弊十五事,皇上多採納他的意見。因居庸岔道退卻敵人有功,被任命為兵部右侍郎。C.嘉靖四十一年副總兵胡鎮將通漢及其同黨十多人捉住,楊選以通漢的兒子來做人質作為釋放通漢的條件。從這時起通漢的諸個兒子輪流作為人質,楊選和巡撫徐紳等人都因此受到賞賜。D.皇帝因聽信傳言治楊選、徐紳、馮詔守備不設之罪,楊選不承認。皇帝雖然特別惱恨楊選,但只想誅他本人,法司則連帶問他妻與子的罪。隆慶年初,他的妻與子才被釋放回家。解析:選A。A項「獨當大任,遂解大同之圍」錯,應為「與侍郎江東、總兵官張承勛解大同之圍」。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通漢者,辛愛妻義父也,選欲以牽制辛愛,要其子入質,乃遣還父。譯文:  (2)選不承,止承質通漢父子事,且言事已上聞。希孝錄其語上。譯文:  解析:此題考查文言文翻譯,重點是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通漢者,辛愛妻義父也」判斷句式,「以」後補賓語「他」,「入質」,做人質;「承」,承認;「止」,通假字,通「只」;「質」,意思同「執」,抓,捉拿;「上聞」,使皇上知道,告訴了皇上;「錄」,記錄。要注意翻譯通暢,沒有語病。答案:(1)通漢是辛愛妻子的義父,楊選想用他來牽制辛愛,要求他的兒子來做人質,才遣還他的父親。(2)楊選不承認,只承認抓住通漢父子這件事,並說這件事已經報告皇帝知道。朱希孝記錄他的話呈上皇帝。【參考譯文】楊選,字以公,章丘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進士,授官行人。提升為御史,遷易州兵備副使。俺答包圍大同右衛,巡撫朱笈被逮捕,越級升楊選為右僉都御史代替他。與侍郎江東、總兵官張承勛解大同之圍。因父喪回家,再次被起用,仍然任原職。四十年(1561)提升他為總督薊、遼副都御史。他逐條上奏封疆極弊十五事,皇上多聽從他的請求。因居庸岔道退卻敵人有功,進官兵部右侍郎。第二年五月,古北口守將派遣哨兵出塞,朵顏衛抓住其中四人。部長通漢叩關索要賞賜,副總兵胡鎮將他捉住,並將他的同黨十多人捆縛起來。通漢的兒子恐懼,帶被抓住的哨兵到牆下,請求交換他的父親。通漢是辛愛妻子的義父,楊選想用他來牽制辛愛,要他的兒子來做人質,才遣還他的父親。從這時起通漢的諸個兒子輪流作為人質,半年換一次。楊選急馳上疏報告皇帝知道,並自誇有方略。楊選和巡撫徐紳等人都受到賞賜。十月十一日,辛愛和把都兒等人大舉從牆子嶺、磨刀峪毀牆入侵內地,京師戒嚴。皇帝大驚,告訴閣臣徐階說:「我看見東邊的火光,說明此賊寇離京城不遠,下令兵部告訴諸軍并力剿除驅逐敵人。」第二天,楊選報告皇帝敵寇向東逃遁,並為將士祈求賞賜。皇帝懷疑這件事,就問徐階。徐階回答說:「敵寇的軍營還在平谷,楊選等人往通州去了,說追殺敵人,簡直荒謬。」皇帝懷恨他。敵寇逐漸向東,大肆搶掠三河、順義,包圍諸將傅津等人於鄭官屯。楊選派遣副將胡鎮偕同總兵官孫臏、游擊趙溱攻打敵人。孫臏、趙溱戰死,胡鎮竭力作戰才得以逃脫。敵寇逗留內地八天不退走。給事中李瑜於是彈劾楊選、徐紳和副使盧鎰,參將馮詔、胡粲,游擊嚴瞻等人,他們都被逮捕下獄。又過了二日,敵寇才向北離去,京師解除戒嚴。起初,偵察的人說敵人準備窺探牆子嶺,兵部檄文要求嚴陣以待,而三衛為敵寇引導的人欺騙楊選說敵寇開赴潘家口。敵寇已經侵入,楊選、徐紳恐怕有罪,徑直趨向都城,屯兵東直門外,不久返回通州。等到派遣胡鎮等人抵禦敵人,又不能取勝。內侍住在薊西的人,紛紛傳說通漢父子實際召來敵寇。皇帝聽到這個話,更加惱怒。法司以楊選、徐紳、馮詔守備不設之罪按律論斬,盧鎰等人貶戍邊關。皇帝告訴錦衣朱希孝問楊選放縱通漢勾結敵寇之罪,又將楊選下詔獄。楊選不承認,只承認抓住通漢父子這件事,並說這件事已經報告皇帝知道。朱希孝記錄他的話呈上皇帝,刑部按皇帝的意思判楊選死刑。立即在市殺戮,梟首到邊關示眾,他的妻子兒女流放二千里。徐紳被判死罪拘囚在獄,馮詔和盧鎰等人貶戍邊關。皇帝雖然特別惱恨楊選,但只想誅他本人,法司則連帶問他妻子兒女的罪。隆慶年初,他的妻子兒女才釋放回家。二、(2016·廣東廣州市畢業班二摸)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題。牟子才,字薦叟,井研人。八世祖允良生期歲,淳化間盜起,舉家殲焉,唯一姑未笄,以瓮覆之,得免。子才少從其父客陳咸,咸張樂大宴,子才閉戶讀書若不聞見者,見者咸異之。嘉定十六年舉進士。時丁大全與宋臣表裡濁亂朝政,子才累疏辭歸。初,子才在太平建李白祠,自為記曰:「白之斥,實由高力士激怒妃子,以報脫靴之憾也。力士方貴倨,豈甘以奴隸自處者。白非直以氣陵亢而已蓋以為掃除之職固當爾所以反其極重之勢也彼昏不知顧為逐其所忌力士聲勢益張宦官之盛遂自是始其後分提禁旅,蹀血宮廷,雖天子且不得奴隸之矣。」又寫力士脫靴之狀,為之贊而刻諸石。屬有拓本遺宋臣,宋臣大怒,持二碑泣訴於帝,乃與大全合謀,嗾御史交章誣劾子才在郡公燕及饋遺過客為入己,降兩官,猶未已。帝疑之,密以槧問安吉守吳子明,子明奏曰:「臣嘗至子才家,四壁蕭然,人咸知其清貧,陛下毋信讒言。」帝語經筵官曰:「牟子才之事,吳子明乃謂無之,何也?」眾莫敢對,戴慶炣曰:「臣憶子才嘗繳子明之吳子聰。」帝曰:「然。」事遂解。蓋公論所在,雖仇讎不可廢也。未幾,大全敗,宋臣斥,誣劾子才者悉竄嶺海外,乃復子才官職,提舉玉隆萬壽宮。帝即欲召子才,會似道入相,素憚子才,僅進寶章閣待制、知溫州;又嗾御史造飛語目子才為潛黨,將中以危禍。上意不可奪,遂以禮部侍郎召,屢辭,不許。乃賜御筆曰:「朕久思見卿,故有是命,卿其勿疑,為我強起。」故事,近臣自外召者,必先見帝乃供職;子才至北關,請內引奏事,宦者在旁沮之,帝特令見,大說,慰諭久之。時士大夫小忤權臣,輒竄流,子才請重者薄懲,輕者放還。度宗在東宮,雅敬子才,言必稱先生。即位,授翰林學士、知制誥,力辭不拜,請去不已。進端明殿學士,以資政殿學士致仕,卒,贈四官,官其後二人。(節選自《宋史·牟子才傳》)5.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白非直以氣陵亢而已/蓋以為掃除之職/固當爾所/以反其極重之勢也/彼昏不知/顧為逐其所忌/力士聲勢益張/宦官之盛/遂自是始/B.白非直以氣陵亢而已/蓋以為掃除之職/固當爾所/以反其極重之勢也/彼昏不知/顧為逐其所忌力士/聲勢益張/宦官之盛/遂自是始/C.白非直以氣陵亢而已/蓋以為掃除之職固當爾/所以反其極重之勢也/彼昏不知/顧為逐其所忌/力士聲勢益張/宦官之盛/遂自是始/D.白非直以氣陵亢而已/蓋以為掃除之職固當爾/所以反其極重之勢也/彼昏不知/顧為逐其所忌力士/聲勢益張/宦官之盛/遂自是始/解析:選C。此題可對比選項排除。「掃除之職固當」作「以為」的賓語,「爾」是句末語氣助詞,「所以」表結果,因此A、B選項錯誤。「力士」應做下句主語,結合上句意思,「逐」的不是力士,因此D 選項錯誤。6.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笄」是古代用以盤頭或別住帽子的簪子,特指男女十五歲成年可以插簪子的年齡。B.「記」是古代以記敘為主的文體,如《桃花源記》;也可按時間記述史實,如《史記》。C.「拓本」是把碑刻、銅器等器物的形狀和上面的文字、圖像拓下來的紙本。D.「經筵」是漢唐以來帝王為講論經史而設的御前講席,宋代以翰林學士等任經筵官。解析:選A。A項「特指男女十五歲成年」理解不恰當,應該是特指「女子十五歲成年」。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牟子才少年時苦學上進。他隨父親寄人籬下,閉門讀書,專心學習,不受外界干擾,見到他的人都認為他與眾不同。B.牟子才敢於為國得罪宦官。他借為李白作記表達了對宦官專權的不滿,以致後來他從外地召回皇宮時,宦官董宋臣從旁阻撓。C.牟子才屢遭權臣忌恨。丁大全、賈似道都曾唆使御史對他誹謗誣陷,罪名分別是侵吞公款和暗結叛黨,但均未能完全得逞。D.牟子才深得皇帝信任。他被人中傷,皇帝暗中寫信給吳子明詢問真實情況;度宗做太子時,就對他很尊敬,即位後給予重用。解析:選B。此題考查概括分析。B項,牟子才作記不是「以致」後面內容的直接原因;「從旁阻撓」的是其他「宦者」,不是董宋臣。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乃賜御筆曰:「朕久思見卿,故有是命,卿其勿疑,為我強起。」譯文:  (2)時士大夫小忤權臣,輒竄流,子才請重者薄懲,輕者放還。譯文:  解析:這兩句話翻譯的重點是:「賜御筆」,指皇帝的親筆信;「是命」,這個任命;「其」,表希望的語氣詞;「為」,為了,因;「起」,離家做官;「忤」,觸犯,抵牾;「輒」,總是;「竄流」,古代刑罰的一種,流放;「放還」,回家,指免除處罰。答案:(1)於是親自寫信給他說:「我想見你很久了,所以有這個任命,你千萬不要有疑慮,為了我(你就)勉為其難出來做官吧。」(2)當時士大夫稍微觸犯當權者,就被流放, 子才向皇上請求重罪的輕罰,輕罪的免除處罰。【參考譯文】牟子才,字薦叟,井研人。他的八世祖牟允良生下來一歲時,遇上淳化年間強盜作亂,全家在此難中滅絕,僅有一個未成年的姑姑倖免,她用缸蓋住允良,允良得以倖免。牟子才小時候跟著父親寄居在陳咸家,陳咸大奏音樂大擺宴席,牟子才閉門讀書好像沒聽到看到,見到他的人都覺得他與眾不同。嘉定十六年牟子才考中進士。當時丁大全與董宋臣內外勾結敗壞朝政,牟子才多次上疏請求辭職還鄉。當初,牟子才在太平州建造李白祠,自己寫了一篇記說:「李白被貶斥,實在是因為高力士激怒楊貴妃,來報復李白讓他脫靴之仇。高力士當時位尊倨傲,怎麼會甘心以奴僕自居呢?李白不是只以氣勢壓人,而是認為擔負清除奸佞的職責本該這樣,所以冒犯了君王。唐玄宗糊塗不知真相,反而替高力士驅逐了他所嫉恨的李白,高力士聲勢益發囂張,宦官猖獗之勢就從這裡開始。之後高力士分權率領禁兵,在宮廷中廝殺,雖是天子也不能使喚指揮他了。」又描摹了高力士為李白脫靴的樣子,為李白寫贊而且刻在碑石上。恰好有人將碑文拓本給了董宋臣,董宋臣大怒,拿著二篇碑文向皇帝哭訴,於是就和丁大全合夥謀劃,唆使御史先後上奏,誣陷彈劾牟子才私自侵吞在州郡的公宴以及饋贈客人的花費,降官兩級,仍不罷休。皇上懷疑這件事,暗中寫信詢問安吉太守吳子明,吳子明上奏說:「我曾經到過牟子才家,家徒四壁,人們都知道他清廉貧窮,陛下不要聽信讒言。」皇帝對經筵官說:「牟子才的事情,吳子明卻說沒有,為什麼?」眾人沒有敢回答的,戴慶炣說:「我記得牟子才曾經退還吳子明的哥哥吳子聰的任命。」皇帝曰:「對。」事情於是了結。有公論在,即使是仇人也不能置公論於不顧。沒多久,丁大全垮台,董宋臣被貶斥,誣陷彈劾牟子才的人都被流放到嶺海之外,於是恢復牟子才官職,做玉隆萬壽宮的提舉。皇帝想要立刻徵召牟子才,適逢賈似道入朝為相,他向來忌憚牟子才,僅讓他升為進寶章閣待制、溫州知府;又唆使御史捏造流言把牟子才視為吳潛的黨羽,要中傷加害他。皇帝的旨意不可改變,於是以禮部侍郎的職位召用他,他多次推辭,不被允許。於是親自寫信說:「我想見你很久了,所以有這個任命,你千萬不要有疑慮,為了我(你就)勉為其難出來做官吧。」按照舊例,從外地召回的近臣,一定先拜見皇帝後才能就任;牟子才到北關,請宦官帶他進宮奏事,宦官從旁阻撓,皇帝特地下令召見,非常高興,安慰開導了他很久。當時士大夫稍微觸犯當權者,就被流放,子才向皇上請求重罪的輕罰,輕罪的免除處罰。度宗做太子時,一向尊重牟子才,開口閉口必稱他為先生。太子即位後,授牟子才翰林學士、知制誥,牟子才極力推辭不接受任命,一再請求離去。進官端明殿學士,以資政殿學士的身份退休,去世後,追贈四級官,給他兩位後裔授官。專題提分三 練翻譯,突破實詞、虛詞和句式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的問題。李賢,字原德,鄧人。宣德八年成進士。景泰二年二月上正本十策,帝善之,命翰林寫置左右,備省覽。尋又陳車戰火器之利,帝頗採納。因陳邊備廢弛狀,于謙請下其章厲諸將。轉吏部,采古二十二君行事可法者,曰《鑒古錄》,上之。英宗複位,進尚書。賢氣度端凝,奏對皆中機宜,帝深眷之。山東飢,發帑振不足,召徐有貞及賢議,有貞謂頒振多中飽。賢曰:「慮中飽而不貸,坐視民死,是因噎廢食也。」遂命增銀。帝憂軍官支俸多,歲入不給。賢請汰老弱於外,則費省而人不覺,帝深納焉。時歲有邊警,天下大水,江南北尤甚。賢外籌邊計,內請寬百姓,罷一切徵求。帝用其言,四方得蘇息。七年二月,空中有聲,帝欲禳之。賢言君不恤民,天下怨叛,厥有鼓妖。因請行寬恤之政,又請罷江南織造,清錦衣獄,帝難之。賢執爭數四,同列皆懼。賢退曰:「大臣當知無不言,可捲舌偷位耶?」曹欽之反也,擊賢東朝房,逼草奏釋己罪。賴王翱救,乃免。賢密疏請擒賊黨。得疏,帝大喜。裹傷入見,慰勞之。賢因言,賊既誅,急宜詔天下停不急務,而求直言以通閉塞。帝從之。門達方用事,錦衣官校恣橫為劇患。賢累請禁止,帝召達誡諭之。達怙寵益驕,賢乘間復具陳達罪,帝復召戒達。達銜次骨,因袁彬獄陷賢,賢幾不免。帝不豫,卧文華殿。會有間東宮於帝者,帝頗惑之,密告賢。賢頓首伏地曰:「此大事,願陛下三思。」帝曰:「然則必傳位太子乎?」賢又頓首曰:「宗社幸甚。」帝起,立召太子至,讒竟不行。憲宗即位,進少保、華蓋殿大學士。是年春,日黯無光,賢言:「天時未和,由陰氣太盛。自宣德至天順間,選宮人太多,浣衣局沒官婦女愁怨尤甚,宜放還其家。」帝從之,中外欣悅。五月大雨雹,大風飄瓦,拔郊壇樹。賢言:「天威可畏,陛下當凜然加省,無狎左右近幸,崇信老成,共圖國是。」成化二年冬卒,年五十九。(節選自《明史·列傳第六十四》)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因請行寬恤之政,又請罷江南織造,清錦衣獄,帝難之。譯文:  (2)陛下當凜然加省,無狎左右近幸,崇信老成,共圖國是。譯文: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譯應遵循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的原則,做到字字落實,適當調整語序,使之符合現代漢語習慣。尤其要譯出關鍵詞,因為關鍵詞就是得分點。這兩句的關鍵詞有:「因」,趁機;「恤」,體貼憐憫;「獄」,案件;「難」,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認為……困難;「凜然」,恐懼、害怕的樣子;「省」,反省;「狎」,親近;「圖」,謀劃;「國是」,國家大事。答案:(1)趁機請求施行寬容和憐惜百姓的政策,又請求停止江南織造的事務,清理錦衣衛的案件,皇帝對此感到為難。(2)陛下應當感到恐懼而加以反省,不要親近左右侍從和受寵幸的人,要尊重信任老成的人,共同謀劃國家大計(國事)。【參考譯文】李賢字原德,是鄧縣人。宣德八年考中進士。景泰二年二月呈上端正國家根本的十條策略,皇帝認為很好,命令翰林寫好後,放在自己身邊,以備審閱。不久又陳述車戰和火器的好處,皇帝很是採納。於是又陳述邊疆防務鬆弛廢棄的現狀,于謙請求把這奏章下發到各位將領,藉以勉勵他們。轉到吏部任職,采編古代二十二位君主值得學習的事迹,命名為《鑒古錄》,呈給皇帝。英宗重新即位後,晉陞他擔任尚書。李賢氣度不凡,端莊凝重。上奏與回答皇帝問話都合乎實際,皇帝深深器重他。山東發生饑荒,拿出國庫錢財賑濟貧窮,皇帝召見徐有貞和李賢商議這件事,有貞認為頒發救濟款會發生很多中飽私囊的事。李賢說:「擔心有人中飽私囊就不賑施撫恤,坐看百姓死亡,這是因噎廢食啊。」於是皇帝命令增加救災銀兩。皇帝憂慮軍官支取的俸祿太多,每年的收入不夠支出。李賢請求把那些老弱軍官從軍隊中淘汰出去,那麼,費用節省了,人們卻不會感覺到什麼。皇帝深為採納。當時每年都有邊防警報,天下發生水澇災害,江南江北尤其嚴重。李賢對外籌劃邊疆防務,對內請求寬待百姓,停止一切徵收活動。皇帝聽從了他的意見,天下百姓得以休養生息。七年二月,天空中發出聲音,皇上想要借祈禱消除災殃,李賢說,人君不憐惜百姓,天下人怨恨、反叛,這才有了發出怪聲的不祥之兆。李賢趁機請求施行寬容和憐惜百姓的政治,又請求停止江南織造的事務,清理錦衣衛的案件,皇帝感到為難。李賢再三再四地與皇帝爭執,同朝官員都害怕了。李賢退朝後說:「大臣應該知無不言,難道可以捲起舌頭不說話尸位素餐嗎?」曹欽謀反的時候,在東朝房毆打李賢,逼他草擬詔書赦免自己的罪過。依靠了王翱的營救,才免於禍患。李賢秘密寫奏章請求擒拿賊黨。得到奏章,皇帝非常高興。李賢裹了傷口進見皇帝,皇帝安慰他。李賢趁機說道:賊人被誅殺以後,應該緊急下詔天下,停止一切不急的事情,求取直言來打通閉塞的言路。皇帝聽從了他的意見。門達正掌握著朝政大權,錦衣官校恣意妄為,橫行霸道,為禍甚大。李賢多次請求予以制止,皇帝召來門達進行告誡。門達依仗著皇上的恩寵更加驕橫,李賢乘著某個時機詳細地陳述了門達的罪過,皇帝又一次召見門達告誡,門達對李賢恨之入骨,借袁彬的案子陷害李賢,李賢幾乎不免於禍。皇帝身體不舒服,卧病於文華殿。恰逢有人在皇帝面前說東宮太子的壞話,皇帝感到很疑惑,秘密告訴李賢。李賢伏在地上叩頭說:「這是大事,希望陛下您三思。」皇帝說:「既然這樣,一定要傳位給太子嗎?」李賢又叩頭說:「這樣做,宗廟社稷幸甚。」皇帝起來,立刻召太子到來,讒言最終未能被採納。憲宗即位,提升李賢為少保、華蓋殿大學士。這一年春天,太陽黯淡無光,李賢說:「自然運行的時序不和諧,是由於陰氣太盛。從宣德年間到天順年間,選進的宮人太多,浣衣局中被沒為官奴的婦女的憂愁怨怒尤其嚴重,應該放她們回家。」皇帝聽從了,天下人都非常高興。五月,下了大雹子,大風把瓦都刮飛了,把郊壇的樹都拔了起來。李賢說:「上天的威怒是值得害怕的,陛下應當感到恐懼而加以反省,不要親近左右那些被你寵幸的人,要尊崇信任老成的人,共同謀劃國家大事。」成化二年冬去世,享年五十九歲。[名師解讀]文言文翻譯是考查閱讀理解的重要形式,翻譯註重表達形式與文意內容兩個方面。體現在具體的翻譯語句中,實詞、虛詞和句式就成了翻譯的三個不可迴避的重點。[問題發現]1.因對文言實詞含義和用法的理解錯誤,造成翻譯嚴重失分。2.因對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把握不準,造成翻譯不準確,乃至文意不通。3.翻譯中,沒有注意文言句式和固定結構的翻譯,造成的理解得分較低。[我的反思]突破點一 實詞的翻譯[例1] (2016·高考全國丙卷,節選)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的問題。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進士。改庶吉士。弘治中,授編修,尋兼司經局校書。與修《大明會典》成,遷左中允。武宗立,以東宮恩,進左諭德,充講官,纂修《孝宗實錄》。……八年五月,復奏四月災,因言:「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災變六十九事。今自去秋來,地震天鳴,雹降星殞,龍虎出見,地裂山崩,凡四十有二,而水旱不與焉,災未有若是甚者。」極陳時弊十事,語多斥權幸,權幸益深嫉之。會戶部尚書孫交亦以守正見忤,遂矯旨令二人致仕。兩京言官交章請留,不聽。珪歸三年,御史盧雍稱珪在位有古大臣風,家無儲蓄,日給為累,乞頒月廩、歲隸,以示優禮。又謂珪剛直忠讜,當起用。吏部請如雍言,不報。而珪適卒,年五十七。嘉靖元年錄先朝守正大臣,追贈太子少保,謚文毅。(節選自《明史·傅珪傳》)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1)極陳時弊十事,語多斥權幸,權幸益深嫉之。(5分)(2)又謂珪剛直忠讜,當起用。吏部請如雍言,不報。(5分)快速審題:1.審文段。通讀前後文,結合前後文意,大致了解要求翻譯的語句的含意。2.審語句。排查翻譯點,看句中實詞有無古今異義、詞類活用、通假字等重要實詞。確定要點:「陳」,敘說,陳奏;「時弊」,社會弊病;「斥」,指責;「益」,更加;「嫉」,痛恨;「忠讜」,忠誠,敢於直言;「起用」,任用;「如」,按照;「報」,回復。組織答案: 現場糾偏:答案採樣(1)極力陳述當前的社會弊病十件事,他的話大多被權臣排斥,權臣們也更加嫉妒他。(2分)(2)又說傅珪剛正不阿,應該被起用,吏部請求像盧雍的話,沒有上報。(2分)評分細則第(1)句中,譯出大意給2分;「陳」「斥」「嫉」三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第(2)句譯出大意給2分;「忠讜」「如」「報」三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滿分策略:1.找出畫線句在文中的位置,了解前後語境,力求把握大致意思。根據上下文意思可知,第(1)句是傅珪上書陳述時弊、斥責權貴,被權貴們嫉恨。第(2)句是盧雍上書談論傅珪的剛直中正,應該重新任用,吏部雖然按照盧雍的話上奏皇帝,但是沒有被批複。2.精讀要求翻譯的語句,注意關鍵實詞的不同情況:人名、地名、官職名、器物名、年號等不用翻譯;古今異義詞要結合語境準確寫出今天的意義;一詞多義要根據搭配情況選出合適的意象,活用詞不僅要關注意義還要關注用法,通假字要準確確定通哪個字,含義是什麼。3.翻譯的方法是直譯,字字對譯,單音變雙音。翻譯後要通讀,看看有無語病,有無需要調整的語序和補出的成分。答案模板:(1)極力奏陳其時社會弊病十件事,話語多指斥受寵的權 陳(1分)          斥(1分)貴,權貴愈加痛恨他。(句意2分)   嫉(1分)(2)又認為傅珪剛正忠實,敢於直言,應當起用。吏部按照       忠讜(1分)       如(1分)盧雍的話上奏,沒有回復。(句意2分)       報(1分)【參考譯文】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進士。改任庶吉士。弘治年中,授予編修一職,不久兼任司經局校書。參與編修《大明會典》完成,遷任左中允。武宗即位,因為東宮恩賜,升任左諭德,充當為皇帝經筵進解的官員,編修《孝宗實錄》。……正德八年五月,再次奏報四月災情,傅珪於是進言說:「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災害六十九次。現今從去年秋天以來,地震雷鳴,天降冰雹,辰星墜落,龍虎出現,地裂山崩,總共四十二次,加之水澇旱災不斷,災害沒有像這樣嚴重的。」極力奏陳其時社會弊病十件事,話語多指斥受寵的權貴,權貴愈加痛恨他。恰逢戶部尚書孫交也因為恪守正道被欺凌,閹黨就假託帝王詔命令二人退休。長安和洛陽的言官交互向皇帝上書請求二人留任,皇帝不聽。傅珪歸家三年,御史盧雍稱讚傅珪在位有古大臣風範,家裡沒有積蓄,每天為吃飯發愁,乞求發放月廩、歲隸以表示朝廷對官員的優待。又認為傅珪剛正忠實,敢於直言,應當起用。吏部按照盧雍的話上奏,沒有回復。傅珪去世,終年五十七歲。嘉靖元年錄入先朝守正大臣,追贈太子少保,謚號文毅。(節選自《明史·傅珪傳》)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的問題。(劉)幾,字伯壽,生而豪俊,長折節讀書,第進士。從范仲淹辟,通判邠州。邠地鹵,民病遠汲,幾浚渠引水注城中。役興,客曰:「自郭汾陽城此州,苟外水可引,何待今日?無為虛費勞人也!」幾不答。未幾,水果至,鑿五池於通逵,民大便利。夏人寇周家堡,轉運使陳述古攝渭帥,幾移文索援兵,不聽,率諸將偕請,又不聽,乃趣以手書。述古怒,移幾為鳳翔,且劾生事。朝廷以總管非轉運使所得徙置,遣御史出按,述古黜,幾亦改鄜州。召判三班院。邊吏告夏人趨大順,英宗問幾。幾曰:「大順天險,非夏人可得近,正恐與趙明為仇爾。」帝曰:「明之子奔馬入城,幾為所掩,卿料敵一何神也。」以為秦鳳總管。把文中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1)從范仲淹辟,通判邠州。邠地鹵,民病遠汲,幾浚渠引水注城中。譯文: (2)夏人寇周家堡,轉運使陳述古攝渭帥,幾移文索援兵,不聽。譯文: 解析:這兩句話的翻譯,需要注意的實詞有:「從」,聽從;「辟」,徵召;「通判」,做通判;「鹵」,鹽鹼;「病」,名詞的意動用法;「渠」,名詞活用為動詞,修渠;「寇」,名詞活用為動詞,侵犯;「攝」,臨時擔任;「移文」,發文書;「索」,要。答案:(1)應范仲淹的徵召,到邠州做通判。邠州土地鹽鹼,百姓苦於到遠處取水,劉幾疏通渠道引水注入城中。(2)西夏人侵犯周家堡,轉運使陳述古代理渭帥,劉幾發文書索要援兵,陳述古不聽從。【參考譯文】(劉)幾字伯壽,小時候為人豪放,長大後改變志趣行為而讀書,考中進士。應范仲淹的徵召,到邠州做通判。邠州土地鹽鹼,百姓苦於到遠處取水,劉幾疏通渠道引水注入城中。工程開始的時候,賓客說:「自從郭子儀在邠州建城,如果外面的水可以引入,怎麼會等到今天呢?不要做勞民傷財的事了!」劉幾沒有回應。不久,水果然引到,在大路旁邊鑿了五個水池,百姓大為便利。西夏人侵犯周家堡,轉運使陳述古代理渭帥,劉幾發文書索要援兵,陳述古不聽從,劉幾率領諸將一同請求,他又不聽,劉幾就親筆寫信催促。陳述古惱怒,調劉幾到了鳳翔,並且彈劾他生事端。朝廷因為總管不是轉運使能夠隨意調動安置的,派遣御史出京監察,陳述古被貶退,劉幾也改任鄜州。後來,召回京城通判三班院。邊境官吏報告西夏人向大順進軍,英宗詢問劉幾。劉幾說:「大順是天險,不是西夏人可以接近的,恐怕是正好和趙明為仇人罷了。」皇帝說:「趙明的兒子騎馬入城,差點兒被襲擊,你推料敵人是多麼神奇啊。」任命他為秦鳳總管。突破點二 虛詞的翻譯[例2] (2016·高考山東卷,節選)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的問題。景公問晏子曰:「吾欲服聖王之服,居聖王之室,如此,則諸侯其至乎?」晏子對曰:「法其節儉則可;法其服,居其室,無益也。三王①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諸侯也。誠於愛民,果於行善,天下懷其德而歸其義,若其衣服節儉而眾說也。夫冠足以修敬不務其飾衣足以掩形禦寒不務其美身服不雜彩首服不鏤刻。古者嘗有處橧巢②窟穴而不惡,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歸其仁。及三代作服,為益敬也,服之輕重便於身,用財之費順於民。其不為橧巢者,以避風也;其不為窟穴者,以避濕也。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潤濕,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土事不文,木事不鏤,示民知節也。及其衰也,衣服之侈過足以敬,宮室之美過避潤濕,用力甚多,用財甚費,與民為仇。今君欲法聖王之服,不法其制,法其節儉也,則雖未成治,庶其有益也。今君窮台榭之高,極污池之深而不止,務於刻鏤之巧,文章之觀而不厭,則亦與民而仇矣。若臣之慮,恐國之危,而公不平也。公乃願致諸侯,不亦難乎!公之言過矣。」景公祿晏子以平陰與藁邑。晏子辭曰:「吾君好治宮室,民之力敝矣;又好盤遊玩好,以飭女子,民之財竭矣;又好興師,民之死近矣。弊其力,竭其財,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此嬰之所為不敢受也。」公曰:「是則可矣。雖然,君子獨不欲富與貴乎?」晏子曰:「嬰聞為人臣者,先君後身,安國而度家,宗君而處身,曷為獨不欲富與貴也!」公曰:「然則曷以祿夫子?」晏子對曰:「君商漁鹽,關市譏③而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罰,若死者刑,若刑者罰,若罰者免。若此三言者,嬰之祿,君之利也。」公曰:「此三言者,寡人無事焉,請以從夫子。」公既行若三言,使人問大國,大國之君曰:「齊安矣。」使人問小國,小國之君曰:「齊不加我矣。」(節選自《晏子春秋》)【注】 ①三王:夏商周三代之明君,多指夏禹、商湯、周文王(或周武王)。②橧巢:用柴薪搭建的巢形住所。③關市:指集市。譏:查,盤問。將下面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1)其不為橧巢者,以避風也;其不為窟穴者,以避濕也。(4分)(2)公乃願致諸侯,不亦難乎!公之言過矣。(3分)(3)是則可矣。雖然,君子獨不欲富與貴乎?(3分)快速審題:1.審文段。通讀全文,聯繫前後對話,把握畫線語句的大致意思。2.審語句。逐句通讀梳理,落實重點字詞。在這三個語句中,重點是虛詞的用法和意思。確定要點:第(1)句中:「其」,他們;「為」,建造;「以」,用來;「……者……也」,表判斷。第(2)句中「乃」,卻;「乎」,表反問;「之」,的。第(3)句「則」,輔助判斷;「雖然」,雖然這樣;「獨……乎」,表反問;「與」連詞,和。組織答案: 現場糾偏:答案採樣 (1)那些不是為了橧巢的,是為了躲避風雨;那些不是為了窟穴的,是為了避潮濕。(2分)(2)您竟然願意到諸侯那裡,不也很難嗎?您說過這樣的話。(1分)(3)這樣就可以的。雖然,君子難道不想富貴嗎?(2分)評分細則第(1)句「為」「橧巢」「以」翻譯正確各1分,句意1分。第(2)句中「乃」「致」各1分,反問句1分;第(3)句「則」1分,「雖然」1分,句意1分。滿分策略:1.全面理解文意。翻譯考查的是對文意的理解,理解準確,才能翻譯正確。結合上下文,疏通文意是前提,也是關鍵。由於虛詞在文中的詞義不像實詞那樣固定,因此「語境是第一因素」的原則是必須牢記的。2.語法語意兩思考。虛詞在語句中的作用,可以從兩個角度思考:一是語法作用,關聯前後詞語與句子,表不同的關係;二是語意作用,表達一定的詞義。如上面的第(1)句中,「不為橧巢」的「為」則是動詞,建造;「以避風雨也」的「以」,在這個語境中是連詞,用來;第(2)句「公乃願致諸侯」的「乃」在這個語境中是錶轉折關係的連詞,卻、竟然。這些都需要因具體語境而思考。3.注意表達的語氣。在這三個語句中,「者,也」「乎」「矣」這些虛詞,還有表示語氣的作用。是判斷語氣、陳述語氣、疑問語氣還是其他語氣,在翻譯中都要注意。答案模板:(1)他們不再造柴薪搭成的巢居住,是為了避風寒;不再造「為」(1分)「橧巢」(1分) 「以」(1分)土穴居住,是為了避潮濕。(句意1分)(2)您卻還想讓諸侯來歸附,不是很難嗎?您的話錯了。「乃」(1分)  「致」(1分)(句意1分)(3)這樣做是可以的。雖然這樣,難道您就不想要富有和 「則」(1分)  「雖然」(1分)尊貴嗎?(句意1分)【參考譯文】景公詢問晏子說:「我想穿上古代聖王的衣服,居住聖王的宮室,這樣,那麼諸侯們都會來嗎?」晏子回答說:「效法古聖王的節儉那麼就可以;效法穿衣服,居其室,沒有益處。夏商周三王穿不同的衣服而統一天下,不是因為衣服使諸侯歸服的。誠心地愛護人民,果斷地推行善政,天下百姓都感念他們的恩德,而歸服於他們的道義,如果他們的衣服節儉人民大眾也會喜歡他們。那帽子足夠用來表示恭敬就行了,不要致力於裝飾;衣服足夠用來掩護身體抵禦寒冷就行了,不要致力於華美。身上穿的衣服不要色彩雜陳,頭上戴的帽子不要鏤刻花紋。古人曾有用木柴搭巢和挖洞穴居而不厭惡的人,給予宮室而不要,天下人不是朝拜宮室,而是共同歸向於他們的仁愛。到了三代製作衣服,是為了增加敬肅之意,衣服的輕重方便於身體,使用錢財的多少順於民意。他們不再建造柴薪搭建的巢居住,是因為要避風雨;不挖洞穴居住,是因為要避開潮濕。因此修建明堂的原則是,地下的潮濕,不能浸出;天降的寒暑,不能侵入。土建築物不能裝飾花紋,木建築物不能鏤刻,給民眾看,讓他們知道節制。等到這種風氣衰敗的時候,衣服的奢侈已過於足以敬肅的程度,宮室的壯美已過於避開潮濕的程度,使用人力很多,使用錢財很浪費,這是與民為仇敵。如今君主想要效法古聖王的衣服,不效法他們的制度,效法他們的節儉,那麼雖然還沒有成就治理,希望還是有益的。如今君主窮盡樓台亭榭的高聳,竭盡蓄水池的深度而沒有止境,致力於刻鏤雕花的巧妙,花紋彰顯的觀看而不厭倦,那麼就是與民為仇敵了。就像我的憂慮,恐怕國家的危險,而主公您也不平安呀。您卻還想讓諸侯來歸附,不是很難嗎?您的話錯了。」景公賜給晏子平陰和藁邑。晏子辭謝說:「我的國君喜歡修築宮室,百姓的力量十分疲睏了;又喜歡遊樂與珍寶,用來裝飾女子,百姓的錢財都用光了;又喜歡發動戰爭,百姓離死亡很近了。使其力疲睏,使其財用竭,使其身臨死境,下面的人非常痛恨上面的人!這就是我不敢接受的原因。」景公說:「這樣做是可以的。雖然這樣,難道您就不想要富有和尊貴嗎?」晏子說:「我聽說做人的臣子的人,先國君而後自身;安定國家後才考慮自己的家,尊重國君才能安身,怎能說唯獨不想富貴呢!」景公說:「那麼我用什麼封賞你呢?」晏子回答說:「君王放寬對漁鹽的徵稅,對關市只盤查而不徵稅;對耕地的人收取十分之一的租稅;減輕刑罰,如果是犯死罪的人就判刑,如果是該判刑的就罰款,如果是該罰款的就免了。這三條,就是對我的賞賜、君王的利益。」景公說:「這三條,我沒有什麼說的,就聽從先生的吧。」景公按照這三條去做了。派人去問大國,大國之君說:「齊國安定了。」派人問小國,小國之君說:「齊不會侵凌我們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的問題。吾黨有秦少章者,自予為太學官時,以其文章示予,愀然告我曰:「惟家貧,奉命於大人而勉為科舉之文也。」異時率其意為詩章古文,往往清麗奇偉,工於舉業百倍。元祐六年及第,調臨安主簿。舉子中第可少樂矣,而秦子每見予輒不樂。予問其故,秦子曰:「予世之介士也,性所不樂不能為,言所不合不能交,飲食起居,動靜百為,不能勉以隨人。今一為吏,皆失己而惟物之應。少自偃蹇,悔禍隨至。異時一身資養於父母,今則婦子仰食於我,欲不為吏,亦不可得。自今以往,如沐漆而求解矣。」余解之曰:「子之前日,春夏之草木也。今日之病子者,蒹葭之霜也。凡人性惟安之求,夫安者天下之大患也。遷之為貴,重耳不十九年於外,則歸不能霸,子胥不奔,則不能入郢。二子者,方其羈窮憂患之時,陰益其所短而進其所不能者,非如學於口耳者之淺淺也。自今吾子思前之所為,其可悔者眾矣,其所知益加多矣。反身而安之,則行於天下無可憚者矣;能推食與人者,嘗飢者也;賜之車馬而辭者,不畏步者也。苟畏飢而惡步,則將有苟得之心,為害不既多乎!故隕霜不殺者,物之災也;逸樂終身者,非人之福也。」(節選自張耒的《送秦少章赴臨安簿序》)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今則婦子仰食於我,欲不為吏,亦不可得。譯文:  (2)苟畏飢而惡步,則將有苟得之心,為害不既多乎!譯文:  解析:翻譯這兩句話,除注意重要的文言實詞外,還有下面的虛詞要準確翻譯:「則」,卻;「於」,引出對象;「為」,做,擔任;「苟」,假使;「而」,並且;「既」,就。另外還要注意句子大意正確,語句通順。答案:(1)如今卻是妻子兒女靠我養活,想不做官也做不到。(2)如果怕挨餓,怕步行,那就有苟且僥倖之心了,遇到的災難不就多了嗎?【參考譯文】我的同伴秦少章,在我任太學官員時,就把他的文章送給我看,並憂傷地對我說:「這是我家貧窮時,奉大人之命而儘力創作的科舉文章。」那時他率意而作的詩章散文,往往清麗奇偉,比那些舉人的文章強百倍。元祐六年中舉,調到臨安任主簿。舉子中舉後該有些快樂了,但秦少章每次見到我總是不高興。我問他原因,他說:「我是世間的一個孤傲的讀書人,本性不高興的事不做,情意不相合人不去結交。飲食起居,舉止言談,不願勉強自己而隨從他人。今一旦為官,都失掉了自我而專去應酬他人。少時自由自在,真後悔(中舉後)禍難跟著到來。當時我一個人要依靠父母撫養,現在則妻子兒女靠我養活,想不為官,又不能夠。從今以後,我就像塗了漆卻想除去一樣了。」我勸解他說:「你為官前的日子,(就像)春夏的草木,而你備受困惑的現在呢,就像蘆葦所遭受的霜凍。大凡人的本性就是只想求得安逸。(而)安逸,是天下人的大患呀。變遷現狀值得珍貴。重耳不流亡在外十九年,就不能回國成就霸業;伍子胥不逃奔他國,就不能攻破郢都(復仇)。這兩個人,當其羈旅他鄉困窘憂患時,暗地裡補益自己的短處,學會原所不會做的事情,這就不像只通過口耳所學到的那樣膚淺了。現在你想到以前的所作所為,那值得悔恨的東西可多了,那能增長見識的東西就更多了。反思自己而能心安理得,就能馳行天下而沒有可畏懼的事情了。能把飯食讓給別人吃的人,是曾經挨過餓的人;賜給他車馬卻推辭不坐的人,是不怕步行的人。如果怕挨餓,怕步行,那就有苟且僥倖之心了,遇到的災難不就多了嗎?所以經霜而不變得肅殺的,是植物的災難;終身安享逸樂的,不是世人的福分。」突破點三 句式的翻譯[例3]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的問題。蘇轍,字子由,年十九,與兄軾同登進士科,又同策制舉。仁宗春秋高,轍慮或倦於勤,因極言得失,而于禁廷之事,尤為切至。策入,轍自謂必見黜。考官司馬光第以三等,范鎮難之。考官胡宿以為不遜,請黜之。仁宗曰:「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棄之,天下其謂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等,授商州軍事推官。三年,轍為大名推官。逾年,丁父憂。服除,神宗立已二年,轍上書言事,召對延和殿。王安石以執政與陳升之領三司條例,命轍為之屬。安石出《青苗書》使轍熟議,轍盡言其弊。會河北轉運判官王廣廉奏乞度僧牒數千為本錢,於陝西漕司私行青苗法,春散秋斂,與王安石意合,於是青苗法遂行。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訪求遺利。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轍以書抵安石,力陳其不可。安石怒,將加以罪。陳升之止之,以為河南推官。把文中畫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1)策入,轍自謂必見黜。考官司馬光第以三等,范鎮難之。(5分)(2)轍以書抵安石,力陳其不可。安石怒,將加以罪。(5分)快速審題:1.審文段。結合前後語境,力求把握文意。第(1)句是蘇轍進諫後自己認為將被罷官而司馬光卻給了他很高的評價;第(2)句是蘇轍寫信給王安石,陳述《青苗法》不可施行,王安石將要治蘇轍的罪。2.審語句。在把握大意的基礎上,逐句揣摩命題人會設置哪些翻譯點。這兩句中,除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外,都有需要翻譯的文言句式。確定要點:第(1)句「見黜」,被動句式,被罷免;「第以三等」,介詞結構後置句,同時也是省略句,「以三等第(之)」;「難」,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感到為難。第(2)句「抵」,送達;「將加以罪」,介詞結構後置句,也是省略句,「將以罪加(之)」。組織答案: 現場糾偏:答案採樣(1)奏章呈現以後,蘇轍自己認為一定能看到事情停止。考官司馬光只是評價為三等,范鎮認為這事難辦。(2分)(2)蘇轍上書王安石,極力陳說不行,王安石十分生氣,將要加罪給蘇轍。(3分)評分細則第(1)句「見黜」「第以三等」「難」各1分,句意2分;第(2)句「書」「抵」「將加以罪」各1分,句意2分。滿分策略:1.留心四種常見的句式。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包括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倒裝句,共四類。對這些句式的理解與分析,主要是相對於現代漢語而言的,因而在翻譯中,要按照現代漢語的語法結構進行調整與補充、刪除與更換。2.注意不同句式的翻譯要求。①判斷句的翻譯,首先要抓住標誌,其次要揣摩句意。判斷句翻譯時一般要譯成「是」或「不是」。當用副詞加強判斷時,翻譯中應把副詞的基本義譯出,並補上判斷詞「是」。如「必」「亦」「即」「誠」「皆」「則」「素」「乃」可以依次譯成「一定是」「也是」「便是」「確實是」「都是」「原來是」「本來是」「就是」。②被動句翻譯時一般要加「被」,或使用表被動的詞語表達,如「受」「受到」「遭到」等。表被動的介詞「於」有時省略,翻譯時要注意識別並譯出被動的含義。如第(1)句中,「見」字表被動,要準確翻譯。③倒裝句的翻譯,要注意四種類型:賓語前置句翻譯時按照「動(介)+賓」順序調整;介詞結構後置句的翻譯,要按照現代漢語的結構把後置的介詞結構調至狀語的位置;定語後置句翻譯時一般把定語調至中心語前;主謂倒裝句的翻譯按「主+謂」順序調整。如「考官司馬光第以三等」和「將加以罪」都屬於介詞結構後置句,翻譯時都需要調整。④省略是文言文中最普遍的語言現象,省略句的翻譯,歷年高考中都有。翻譯時要結合前後語境補出省略的成分。答案模板:(1)策論文章送達皇帝後,蘇轍自認為一定會被黜免。考            「見黜」(1分)官司馬光將他置於第三等,范鎮感到為難。(句意2分)「第以三等」(1分) 「難」(1分)(2)蘇轍將書信送給王安石,竭力陳說這件事不可行。王 「書」(1分)「抵」(1分)安石大怒,想要施加罪名(給他)。(句意2分)    「將加以罪」(1分)【參考譯文】蘇轍,字子由,十九歲時,和哥哥蘇軾一同考中進士科,又一同參加制舉的策論考試。宋仁宗年歲已高,蘇轍想他或許會對勤於政事感到疲倦,於是詳盡地論說為政的得失,而對宮禁朝廷的事,論述得尤為激切。策論文章送達皇帝後,蘇轍自認為一定會被黜免。考官司馬光將他置於第三等(制舉考試的合格者分為五等,因一、二等為虛設,所以三等為最高),范鎮感到為難。考官胡宿認為對皇上不恭,要求黜落他。仁宗說:「本來是想用直言求取人才,卻因直言而拋棄他,天下人會怎麼說我呢?」宰相不得已,把他列入下等,任商州軍事推官。過了三年,為大名推官。過一年,遭父喪。服喪後,神宗已即位二年,蘇轍上書論政事,被召見於延和殿。當時王安石以宰相身份與陳升之管三司條例司,叫蘇轍入三司條例司作為屬員。王安石拿《青苗書》出來讓蘇轍仔細說說意見,蘇轍詳盡地說了它的不足之處。恰逢河北轉運判官王廣廉上奏請求發給幾千份度僧牒作為本錢,在陝西轉運司私自實行青苗法,春天發放秋天收還,和王安石意見相合,於是青苗法實行。王安石派八位官員到四方各地,尋求尚未收取的財利。朝廷內外知道這些人一定會迎合王安石心意添加事情,都不敢說。蘇轍將書信送給王安石,竭力陳說這件事不可行。王安石大怒,想要施加罪名給他。陳升之勸阻,任他為河南推官。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的問題。楊廷麟,字伯祥,清江人。崇禎四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勤學嗜古,有聲館閣間,與黃道周善。十年冬,皇太子將出閣,充講官兼直經筵。廷麟具疏讓道周,不許。明年二月,帝御經筵,問保舉考選何者為得人。廷麟言:「保舉當嚴舉主,如唐世濟、王維章乃溫體仁、王應熊所薦。今二臣皆敗,而舉主不問。是連坐之法先不行於大臣,欲收保舉效,得乎?」帝為動色。順治二年,南都破,江西諸郡惟贛州存。唐王手書加廷麟吏部右侍郎,劉同升國子祭酒。同升自雩都至贛,與廷麟謀大舉。乃偕巡撫李永茂集紳士於明倫堂,勸輸兵餉。三年正月,廷麟赴贛,招峒蠻張安等四營降之,號龍武新軍。十月四日,大兵登城。廷麟督戰,久之,力不支,走西城,投水死。把文中畫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1)是連坐之法先不行於大臣,欲收保舉效,得乎?譯文:  (2)乃偕巡撫李永茂集紳士於明倫堂,勸輸兵餉。譯文:解析:文言文翻譯,重在要注意實詞、虛詞和句式。第(1)句翻譯的重點是:「是」,這;「得乎」,怎麼做得到呢?「不行於大臣」介詞結構後置句。第(2)句翻譯的重點是:「偕」,偕同;「於」,在;「勸諭」,勸說。注意補出省略成分。答案:(1)這樣的連坐法不先在大臣中實行,想收到保舉的效果,怎麼做得到呢?(2)於是(楊廷麟)又和巡撫李永茂一起,把當地紳士召集到明倫堂里,勸他們出錢糧充作兵餉。【參考譯文】楊廷麟,字伯祥,清江人。崇禎四年(1631)進士。改選庶吉士,授職編修。他勤於學習,酷愛古典,在翰林院中很有名望,跟黃道周友好。十年冬天,皇太子即將外就藩封,朝廷擬讓廷麟充任講官兼經筵直講。廷麟撰寫了一篇奏疏推讓道周,崇禎皇帝不允許。第二年二月,崇禎皇帝在經筵上問保舉跟考選哪一樣更能取得理想的人才。廷麟說:「保舉應對保舉者嚴格要求,像唐世濟、王維章是由溫體仁、王應熊推薦的,現在他們倆都倒台了,可是對保舉他們的人卻不加追究。這樣的連坐法不先在大臣中實行,想收到保舉的效果,怎麼做得到呢?」崇禎皇帝聽了這話臉色都變了。順治二年(1645),南京失守,江西各郡只有贛州保全下來。唐王親撰命令加廷麟為吏部右侍郎,劉同升為國子祭酒。同升從雩都來到贛州,與廷麟商議大舉起兵,於是他們和巡撫李永茂一起,把當地紳士召集到明倫堂里,勸他們出錢糧充作兵餉。三年正月,廷麟親赴贛州,把峒族人張安等四營兵招降,改稱龍武新軍。十月四日,大清部隊強力登城,廷麟指揮部隊作戰,時間長了,招架不住,敗退回城西,跳河自殺了。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的1~4題。曾鞏,字子固,建昌南豐人。生而警敏,讀書數百言,脫口輒誦。年十二,試作《六論》,援筆而成,辭甚偉。甫冠,名聞四方。歐陽修見其文,奇之。中嘉祐二年進士第。出通判越州,歲飢,度常平不足贍,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諭告屬縣,諷富人自實粟,總十五萬石,視常平價稍增以予民。民得從便受粟,不出田裡,而食有餘。又貸之種糧,使隨秋賦以償,農事不乏。知齊州,其治以疾奸急盜為本。章邱民聚黨村落間,號「霸王社」,椎剽奪囚,無不如志。鞏配三十一人,又屬民為保伍,使幾察其出入,有盜則鳴鼓相援,每發輒得盜。有葛友者,自出首。鞏飲食冠裳之,假以騎從,輦所購金帛隨之,誇徇四境。盜聞,多出自首。自是外戶不閉。河北發民浚河,調及它路,齊當給夫二萬。縣初按籍三丁出夫一,鞏括其隱漏,至於九而取一,省費數倍。知洪州。會江西歲大疫,鞏命縣鎮亭傳,悉儲葯待求,軍民不能自養者,來食息官舍,資其食飲衣衾之具,分醫視診,書其全失、多寡為殿最。師征安南,所過州為萬人備。他吏暴誅亟斂,民不堪。鞏先期區處猝集,師去,市裡不知。加直龍圖閣、知福州。南劍將樂盜廖恩既赦罪出降,餘眾潰複合,陰相結附,旁連數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懾恐。鞏以計羅致之,繼自歸者二百輩。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饒,爭欲為主守,賕請公行。鞏俾其徒相推擇,識諸籍,以次補之。授帖於府庭,卻其私謝,以絕左右徼求之弊。福州無職田,歲鬻園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萬。鞏曰:「太守與民爭利,可乎?」罷之。後至者亦不復取也。徙明、亳、滄三州。鞏負才名久外徙世頗謂偃蹇不偶一時後生輩鋒出鞏視之泊如也拜中書舍人。甫數月,丁母艱去。又數月而卒,年六十五。鞏為文章,上下馳騁,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經」,斟酌於司馬遷、韓愈,一時工作文詞者,鮮能過也。1.下列給文中畫波浪線文字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鞏負才名久/外徙/世頗謂偃蹇不偶/一時後生輩/鋒出鞏/視之泊如也/拜中書舍人B.鞏負才名/久外徙/世頗謂偃蹇不偶/一時後生輩鋒出/鞏視之泊如也/拜中書舍人C.鞏負才名久/外徙世/頗謂偃蹇/不偶一時/後生輩鋒出/鞏視之泊如也/拜中書舍人D.鞏負才名/久外徙/世頗謂偃蹇/不偶一時/後生輩鋒出/鞏視之泊如也/拜中書舍人解析:選B。先結合前後句把握大意,再根據動詞與搭配關係可斷開。2.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嘉祐二年進士第」中「第」指科舉考試及格的等次,「進士」是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後一級考試者,意為可以進授爵位之人。B.古代任命或調任官職的詞語很多,「拜中書舍人」指「授予中書舍人一職」,「徙明、亳、滄三州」指「調任明州、亳州、滄州知州」。C.「丁母艱」是指母親去世,回鄉守喪。守喪有一定的時間規定,這在古代是一種孝順行為,表明當事人對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D.「六經」指六部儒家經典著作,是指經過孔子整理而傳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們是《論語》《詩經》《尚書》《禮記》《樂經》《周易》。解析:選D。解答此題,可根據對文學常識的知識積累,聯繫文中具體內容分析作答,D項,《論語》不是「六經」。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曾鞏機敏強識,年少有才。數百字的文章,他讀完就能脫口成誦;十二歲試著寫成《六論》,言辭奇偉,由此聲名聞於四方。B.曾鞏治理有方,善抓根本。掌管齊州時,以剷除奸盜作為根本任務,既調動百姓參與,又善待自首的盜賊,於是州內安定。C.曾鞏愛護百姓,不謀私利。朝廷征伐安南時,他事先做好供應軍隊的準備,不擾民;做福州知州時,他不許官府與民爭利。D.曾鞏面對災情,處理得法。遇荒災時他估計倉儲不足救濟,勸富人就近賣糧給災民;江西大疫,他命縣鎮、驛站備葯待需。解析:選A。此題要在準確把握文意的基礎上,帶著選項回到原文,從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的混淆和關鍵詞語的誤譯等角度進行比較分析,作出判定。A項,名聞四方是弱冠之時,強加因果。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鞏飲食冠裳之,假以騎從,輦所購金帛隨之,誇徇四境。譯文: (2)授帖於府庭,卻其私謝,以絕左右徼求之弊。譯文: 解析:這兩句話的翻譯,要注意文言實詞和句式。第(1)句,「飲食冠裳」,均活用為動詞;「假」,給;「輦」,載著;「誇徇四境」,省略句。第(2)句,「授帖於府庭」是介詞結構後置句,要注意調整。答案:(1)曾鞏就招待他吃喝,送給他衣帽,給他配備了車馬和隨從,載著賞給他的錢財,讓他在四處誇耀。(2)曾鞏在官府公開張貼文告,拒絕私下贈謝,來杜絕身邊人竊取賄賂的弊端。【參考譯文】曾鞏,字子固,建昌郡南豐縣人。他從小就機智敏銳,數百字文章他能脫口成誦。十二歲時,嘗試寫《六論》,提筆立成,文辭很有氣魄。剛到二十歲,名聲已傳播到四方。歐陽修看到他的文章,認為很是奇異。考中嘉祐二年進士。出京擔任越州通判,當年收成不好,曾鞏估計常平倉的糧食不夠來救濟百姓,而分居在四方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邑求得救濟。於是他告訴下屬各縣,勸說富人自行按實情報告糧食數目,共有十五萬石,讓他們按著比常平倉稍高一些的糧價賣給貧民。百姓得以方便地買到糧食,又不出家鄉,而且糧食有餘。曾鞏又讓官府借給農民種子,讓他們隨秋季的賦稅一起償還,使得農事沒有耽誤。任齊州知州,他治理政務以痛恨邪惡、嚴打盜賊為根本。章邱有百姓在鄉村裡聚眾結夥,號稱「霸王社」,殺人劫財,劫奪囚徒,沒有一件不能如願的。曾鞏調配了三十一個人,讓百姓組成保伍,讓他們查看、偵察盜賊的行蹤,有盜賊就擊鼓傳遞消息,相互援助,每次出動都能將盜賊擒獲。有一個名叫葛友的人,他到官府自首。曾鞏就招待他吃喝,送給他衣帽,給他配備了車馬和隨從,載著賞給他的錢財,讓他四處誇耀。盜賊聽說了這件事,大多出來自首。從此,齊州的人們連院門都不用關閉就可以安睡了。河北發派百姓疏通黃河,從其他各路徵調民力,齊州應當出民夫兩萬人。各縣起初按照戶籍,讓三個男丁出一個夫役,曾鞏搜括了隱瞞和遺漏的戶口,使之達到了九人派出一個,從而節省了好幾倍的費用。調到洪州。適逢江西當年瘟疫大流行,曾鞏命令各縣鎮、驛站,都儲存藥物以備需求,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難不能養活自己的,就招來住在官舍,供應給他們飲食衣被等用品,分派醫生給他們治病,把他們醫治的效果記載下來,以多寡分出成績的優劣。朝廷的軍隊征討安南,所經過的州要準備上萬人所需的物資。其他地方的官吏藉此機會橫徵暴斂,百姓難以忍受。曾鞏則事先(提前)分別處理(籌劃安排)部隊突然聚集時的吃住問題,軍隊離開,城鄉的百姓都不知道。加直龍圖閣、任福州知州。南劍州將樂地方的盜匪廖恩被赦免向官府投降,餘下的部屬潰散以後又糾合在一起,暗地裡結成團伙,遍及各個州,一個尤其兇殘暴虐的盜匪根本不聽招降,當地百姓非常恐懼。曾鞏設計謀抓住了他,接著相繼出來自首的有二百多人。福州佛寺很多,僧侶認為佛寺的富饒有利可圖,爭著想做寺院主持,行賄之事公然進行。曾鞏讓僧徒們共同推選主持,將推選的人記錄在冊,按次序補缺。在官府公開張貼文告,拒絕私下贈謝,來杜絕身邊人竊取賄賂的弊端。福州沒有職田,官府每年用賣園圃蔬菜來增加薪俸,太守自己收入常常三四十萬。曾鞏說:「太守與民爭利,怎麼可以?」就停止了這種做法,後來的官員也不再這樣獲取收入了。調任明州、亳州、滄州知州。曾鞏負有才名,長期任地方官,社會上不少人認為他命運不濟,時運不佳。這一時期,朝廷的一批後輩晚生出人頭地,曾鞏對此看得很淡泊。他被任命為中書舍人。幾個月以後,因母喪離職。又過了幾個月,曾鞏也去世了,終年六十五歲。曾鞏寫文章,引古論今,縱橫捭闔,而且越寫越好。他的寫作以「六經」為本,借鑒司馬遷、韓愈,當時善於寫文章的人,很少能超過他的。二、(2016·湖北荊州市臨考模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題。鄧皇后諱綏,太傅禹之孫也。父訓,護羌校尉;母陰氏,光烈皇后從弟女也。後年五歲,太傅夫人愛之,自為剪髮。夫人年高目冥,誤傷後額,忍痛不言。左右見者怪而問之,後曰:「非不痛也,太夫人哀憐為斷髮,難傷老人意,故忍之耳。」六歲能史書,十二通《詩》《論語》。諸兄每讀經傳,輒下意難問。志在典籍,不問居家之事。母常非之,曰:「汝不習女工以供衣服,乃更務學,寧當舉博士邪?」後重違母言,晝修婦業,暮誦經典,家人號曰「諸生」。父訓異之,事無大小,輒與詳議。永元七年,後與諸家子俱選入宮,入掖庭為貴人,時年十六。恭肅小心,動有法度,和帝深嘉愛焉。及後有疾,特令後母兄弟入視醫藥,不限以日數。後言於帝曰:「宮禁至重,而使外舍久在內省,上令陛下有幸私之譏,下使賤妾獲不知足之謗。上下交損,誠不願也。」帝曰:「人皆以數入為榮,貴人反以為憂,深自抑損,誠難及也。」帝每欲官爵鄧氏,後輒哀請謙讓,故兄騭終帝世不過虎賁中郎將。元興元年,帝崩。殤帝生始百日,後乃迎立之。尊后為皇太后,太后臨朝。是時新遭大憂,法禁未設。宮中亡大珠一篋,太后念,欲考問,必有不辜。乃親閱宮人,觀察顏色,即時首服。左右莫不嘆服,以為聖明。及殤帝崩太后定策迎安帝猶臨朝政以連遭大憂百姓苦役殤帝殉器及諸喪禮事事減約十分居一。自太后臨朝,水旱十載,四夷外侵,盜賊內起。每聞人飢,或達旦不寐,而躬自減徹,以救災厄,故天下復平,歲還豐穰。(選自《後漢書·和熹鄧皇后紀》,有刪節)5.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及殤帝崩/太后定策/迎安帝/猶臨朝/政以連遭大憂/百姓苦役/殤帝殉器及諸喪禮事/事減約十分居一B.及殤帝崩/太后定策迎安帝/猶臨朝/政以連遭大憂/百姓苦役/殤帝殉器及諸喪禮/事事減約/十分居一C.及殤帝崩/太后定策迎安帝/猶臨朝政/以連遭大憂/百姓苦役/殤帝殉器及諸喪禮/事事減約/十分居一D.及殤帝崩/太后定策/迎安帝/猶臨朝政/以連遭大憂/百姓苦役/殤帝殉器及諸喪禮事/事減約十分居一解析:選C。理解句意後,抓住關鍵名詞「安帝、殤帝、事事」和分數表示法斷句,「太后定策/迎安帝」一句中間可斷可不斷。6.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從弟」,唐以前指同曾祖父不同父親而年幼於己的同輩男性;唐以後指同祖父不同父親而年幼於己的同輩男性,同今之「堂弟」。B.「諸生」,是古代中國對讀書人的一種稱呼,明清後又指經考試錄取而進入府、州、縣各級學校學習的生員。C.「陛下」,本指站在台階下的侍者,臣子進言天子時須先呼台下侍者而告之,後成為與帝王面對面時對帝王的敬稱。D.「崩」,古代對死的一種諱稱,專指皇帝的死亡,意義相同的詞語還有「崩殂、駕崩、仙逝、薨、不祿」等等。解析:選D。D項理解錯誤。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士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祿」;庶人死曰「死」;仙逝即去世,像仙人一樣離開人間,是對「死」委婉的說法。7.下列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鄧皇后恭良孝順,善解人意。祖母為她剪髮時不小心弄傷了她的額頭,她為了不傷害老人家的好意,就忍住痛苦沒有出聲。B.鄧皇后識大體明大義,不嬌寵。她入宮後雖深得皇上恩寵,但她對皇上特許她母親和兄弟入宮探病且久留一事予以拒絕。C.鄧皇后宅心仁厚,明察秋毫。有一次宮裡丟了大珠,她不想嚴刑逼問導致傷害無辜,而是通過察言觀色把罪犯找了出來。D.鄧皇后心憂黎民,厲行節約。她主政時,國家內憂外患不斷,她關注民生疾苦,減少自己的生活用度,天下恢復了太平。解析:選C。C項理解錯誤,「首服」說明偷竊者是自首服罪的,並不是鄧皇后親自找出來的。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母常非之,曰:「汝不習女工以供衣服,乃更務學,寧當舉博士邪?」譯文:  (2)帝每欲官爵鄧氏,後輒哀請謙讓,故兄騭終帝世不過虎賁中郎將。譯文:   解析:這兩句翻譯的重點是:「非」,批評;「女工」,即「女紅」,女性要做的紡織、刺繡、縫紉等事;「務學」,致力於學習;「衣服」,是兩個詞,裁剪衣服,做好服飾;「舉」,考,參加科舉考試;「官爵」名詞作動詞,譯為「加官晉爵」;「輒」,就;「終帝世」,在整個和帝在位時期。答案:(1)母親常常批評她,說:「你不去學習女子要做的紡織、刺繡、縫紉這些事來為自己做衣裳做服飾作準備,卻改為致力於學習經書,難道你要去考博士嗎?」(2)和帝每次想給鄧皇后家族裡的人加官晉爵,鄧皇后就哀求辭讓,所以她哥哥鄧騭在整個和帝在位時期不過是一位虎賁中郎將而已。【參考譯文】和熹鄧皇后鄧綏,是太傅鄧禹的孫女。父親鄧訓,是護羌校尉;母親陰氏,是光烈皇后堂弟之女。鄧皇后五歲時,太傅夫人很疼愛她,親自為她剪髮。夫人因為年齡大眼睛看不太清,誤傷鄧皇后的額頭,鄧皇后忍住痛苦不吭聲。身旁看到的人感覺奇怪就問鄧皇后,鄧皇后說:「不是不痛,太夫人憐愛我為我剪髮,不忍傷老人心意,所以忍受了。」鄧皇后六歲能讀史書,十二歲通讀《詩經》《論語》。她的哥哥們每次誦讀經書,她就虛心請教。她的志趣在研究詩書典籍,而不過問居家事務。母親常常批評她,說:「你不學習女子要做的紡織、刺繡、縫紉這些事來為自己做衣裳做服飾作準備,卻改為致力於學習經書,難道你要去考博士嗎?」鄧皇后難以違背母親的話,白天操練女工,晚上就誦讀經書典籍,家人稱呼她為「諸生」。她父親鄧訓認為她與眾不同,無論大小事,往往和她詳細計議。和帝永元七年,鄧皇后與諸家女子一同選入宮中,進入掖庭成為貴人,當時的年齡是十六歲。她恭謙肅穆,小心謹慎,一舉一動,有規有矩,和帝深深地嘉許而喜愛她。鄧皇后有病,皇帝特許她的母親和兄弟入宮服侍醫藥各事,而且不限定留宮的日數。鄧皇后對和帝說:「宮中禁地至為重要,而使外家的人久留禁宮之地,對上來說讓陛下蒙有偏袒私幸的譏諷,對下來說使我獲得不知足的誹謗。上下兩相受損,我實在不情願啊!」和帝說:「別人都以經常能到禁宮走走為光榮,而你卻反以為憂慮,深深地自我抑制寧願吃虧,真是難能可貴而為人們所做不到的啊!」和帝每次想給鄧皇后家族裡的人加官晉爵,鄧皇后就哀求辭讓,所以她哥哥鄧騭在整個和帝在位時期不過是一位虎賁中郎將而已。元興元年,和帝去世。殤帝剛出生只百餘日,鄧皇后就迎立他為皇帝。殤帝尊鄧皇后為太后,太后臨朝聽政。這個時候剛剛遭受大喪之事,法規禁條沒有完備。宮中丟失了一篋大珠,鄧太后考慮到,如果加以拷問,必定傷及無辜。於是親自檢看所有宮人,觀察她們的臉色和神情,偷竊者馬上就自首服罪。左右侍從沒有不嘆服的,認為鄧太后聖英明哲。等到殤帝去世,鄧太后決定迎立安帝,仍臨朝聽政。因接連遭受大喪之事,老百姓苦於差役,殤帝的隨葬品以及各項喪葬之事,事事都減省節約,只有常規的十分之一。自從鄧太后臨朝聽政以來,水旱之災共有十年,周邊外夷入侵,國內盜賊興起不絕。太后每聽到老百姓饑荒,有時通宵不能入睡,親自減少或撤除生活供給,用以救濟災難困苦,所以天下恢復太平,年景還得到豐收。
推薦閱讀:

查令十字街84號讀書筆記
無訟閱讀|書單 | 十部關於憲法的經典著作
叔本華:你要少讀書
柳樹下的夢-一個殘酷的成人童話
新生大學:乾貨 | 速度成為速讀達人

TAG:閱讀 | 文言文 | 訓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