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近期對華戰略與中國的對策
07-09
美國近期對華戰略與中國的對策 近來美國在中國周邊的外交與軍事活動異常頻繁。舉行美日韓聯合軍演,與日本共同宣布對南海問題的關注,向菲律賓出售退役艦艇並派遣核潛艇訪菲,國防部長訪問越南並探訪曾經的美軍基地金蘭灣,在澳大利亞派駐海軍陸戰隊,在新加坡部署新型濱海戰鬥艦,大力改善與宿敵緬甸的關係,這一系列舉動與美國政府高調宣稱的戰略重心東移相呼應,很難不讓正與鄰國發生領土問題爭端的中國生疑。但與此同時,美國政府各級官員又利用多種機會,頻繁表態說此舉並非針對中國,試圖以此來安撫中國,努力打消中國的疑慮。透過這些撲朔迷離的複雜現象,究竟應該如何理解美國的動機和舉措? 美國對華戰略的調整 美國民主黨政府上台以後,初期曾試圖打破往屆政府上任之初對華強硬的慣例,轉而希望藉助於強調對華友好來促使中國幫助美國儘快擺脫金融危機的影響。奧巴馬將中美關係稱為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推遲與達賴的會面,希拉里訪華時拒談人權問題,都被美國視為對華友好的姿態。但是,奧巴馬訪華被國內的保守派評價為「低三下四」且不成功,中美在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上沒有取得共識,中國在伊朗與朝鮮問題上也沒有滿足美國的要求,這都被美國視為「沒有得到有效回應」的證據,美國還認為自己在人權問題上的妥協導致中國政府的人權政策出現倒退,因此從2010年開始,奧巴馬政府在經過反思之後,逐步轉變了其上台之初對華「無條件」友好的姿態,轉而回到「接觸與施壓並舉」的老路上去。在此之後,美國不斷利用對台售武問題、會見達賴問題、中國南海問題、中日釣魚島爭端問題等挑戰中國的利益,試圖以此來迫使中國服軟。可以說目前美國圍繞著中國邊境地區開展的頻繁活動仍是這一勢頭的延續。 但是觀察之後我們就會發現,美國的舉措並非像冷戰之中應對蘇聯那樣採取全面的遏制戰略,而是採用了一種軟性的遏制,即接觸與防範相結合,在努力從當前現實中獲益的同時,積極防範未來可能出現的挑戰。美國一方面調兵遣將,通過與中國周邊國家的安全合作來向中國施壓;另一方面又積極安撫中國,多次公開表達對中國的善意和接納,希望與中國發展全面合作的戰略關係。這種軟硬兼施的伎倆具有很大的迷惑性,既容易使人放鬆警惕,也可能使人因為盲目的強硬對抗而犯下戰略冒進的錯誤。因此認清美國的戰略企圖就具備了重要意義。 中國因素佔據幾何? 美國在中國周邊的積極活動,主要是沖著中國來的,這在國內學術圈中已具共識。簡單來說,這是因為很難用中國以外的因素來進行解釋。中國近年來獨樹一幟的發展勢頭,對美國的全球霸主地位帶來了衝擊,儘管這並非中國的主觀願望,但在客觀上卻明顯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尤其是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中國經濟的一枝獨秀,不僅在亞太地區,而且在更廣的範圍內都對美國的優勢地位發起了挑戰。美國維持其霸主地位的主要武器包括軍事優勢和美元的國際儲存貨幣地位,而中國的崛起同時在這兩個方面對美國敲響了警鐘,出於防止追隨者接近自己的本能,美國也會積極阻礙中國的追趕步伐,畢竟中國已經成為最有可能挑戰美國霸主地位的國家,所以美國防範中國的意圖也最明確。 但是也不能說美國的舉動只是出於制約中國這一個目的。首先因為到目前為止,中國無論在意圖上還是在能力上都沒有成為美國敵人的可能,相反中國選擇的道路是融入美國主導的現有國際機制,已經完全放棄了歷史上的革命性姿態,中國加入了大部分的國際組織,簽署了主要的國際協議,並在逐步接近一個「負責任的利益攸關者」的「美製定位」。一味打壓中國不僅損害美國的軟硬實力,而且也無助於美國的國家利益,尤其是美國還一直期待能夠藉助於搭上中國崛起的這班快車,早日擺脫金融危機的困擾,因此美國充其量只是把中國視為一個潛在的對手或者競爭者,並未將中國定性為敵人。美國政府一再宣稱其舉動不是沖著中國,就是為了避免被中國認定為全面遏制而採取對抗措施導致最終雙輸的結局。其次,當前美國在亞太地區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採取攻勢是美國自然的戰略選擇。亞太是目前最有活力的地區,經濟增長速度普遍高於世界平均水平,奧巴馬政府上台之初就明確將亞太地區視為未來關注的重點,加強與亞太國家的聯繫,強化與盟友的合作,努力開拓在亞太地區的市場,是美國政府著眼於未來的一種戰略考慮。此外,亞太地區的挑戰愈發複雜化,朝核問題長期無解,反恐戰爭遷延難愈,領土爭端愈演愈烈,資源爭奪、自然災害、海路暢通、毒品走私等非傳統安全問題的挑戰也逐步凸顯,所以美國只有更多涉足亞太,才能更為自如地應對來自於亞太地區的挑戰。再次,美國重返亞太也與其在亞太影響力下降有關。布希政府時期一味關注中東的反恐戰爭,明顯冷落亞太地區,這一方面損害了其在亞太地區的軟實力,另一方面也加大了盟國的離心趨勢。尤其是日本在民主黨政府上台後,與美國在普天間基地轉移的問題上發生了嚴重衝突,導致日美關係出現波折,而這也會嚴重干擾美國在亞太地區的總體戰略。因此,美國也希望藉助於重返亞太,強化與盟友的關係,通過更廣泛的合作來恢復自己的控制力,避免盟友變得更為特立獨行。 還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中國與周邊國家在領土爭端問題上的衝突為美國提供了難得的機會。我們可以看到,奧巴馬政府本輪插手中國周邊事務是從南海問題開始的,作為域外國家的國務卿,希拉里首先提出了對中國將南海問題視為核心利益的質疑,這好比是給周邊國家打了一劑強心針,在那之後原本默默無聞的南海問題頓時成為熱點,南海聲索國也趁勢「拉大旗作虎皮」積極跟進,迫使中國不得不作出明確應對。幾乎同時發生的中日釣魚島爭端再次為美國插手東亞提供了契機。日本民主黨政府取代執政55年的自民黨政府上台後,確實曾希望與中國大幅改善關係。但在釣魚島問題上和中國發生的衝突,以及韓國天安艦事件和朝鮮炮擊延坪島後中國的反應,使得日本進一步認識到駐日美軍的重要價值,並打消了「脫美入亞」的念頭。其中釣魚島撞船事件對日本國民情緒的刺激最大,事件發生後中日兩國政府的強硬對峙導致衝突不斷升級,最終又以日本認為自己首先妥協的方式收場,這對很多人來講是難以容忍的,有近四分之一的民主黨國會議員約100人在批評政府對策的聲明和建議書上籤了字,建議書中甚至使用了「痛恨之情堪比三國干涉還遼」這樣的表述。一旦日本重新回到美國懷抱,美國亞太安全框架的基石就重新得到了確認,美國面臨的態勢就大為改觀。在這些問題上,美國都是主動挑起事端,人為增大中國周邊國家的孤立感和無助感,然後在適當的時候和適當的問題上挺身而出,對周邊國家做出安全保證,使其意識到美國的不可或缺;而中國一旦被迫捲入之後,主動權就被美國這個域外平衡者所掌握,中國的處境就變得非常被動。 美國的具體舉措 第一,雙管齊下對華施壓。美國為了迫使中國在美國關注的議題上妥協,採取了雙管齊下的辦法。他們一方面在雙邊問題上挑戰中國的核心利益,另一方面也利用第三方對中國的懼怕心理四面出擊,努力構建統一戰線,以便對華形成一種泰山壓頂之勢,迫使中國在「四面楚歌」中認清自己的現實地位,繼而不得不低頭。奧巴馬一再強調不會削減在亞太地區的軍力,極力在亞太地區推進TPP自由貿易區的建設,強化與東盟國家的聯繫並在澳大利亞駐軍,都是在借力制華,試圖陷中國於「失道寡助」的困境中,以便在對華競爭中保持優勢。 第二,制華手段上顯得更有分寸。雖然奧巴馬政府當前的對華政策較之於上台初期更為強硬,但其在制華手段上並不激進,相反卻更有耐心,更善於把握尺度,也更顧及中國的感受。美國雖然一再挑戰中國的核心利益,但這種挑戰更像一種對外展現的姿態,美國依然與中國保持著正常交往,極為重視與中國之間的首腦互訪和戰略與經濟對話,拒絕菲律賓在南海問題上選邊站的要求,在中國反應強烈的問題上主動派出高級官員來華溝通說明,並多次拒絕國會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的要求,避免過分激化矛盾。 第三,美國的政策仍是合作為主挑戰為輔,表明其相當務實。奧巴馬政府對華政策的特點在於「強化關係」與「牽制」兩手都硬,他們雖然多次提及中國的軍力不透明,但明確表示反對中國威脅輪,時常避免在指責對象上直接提及中國,而只是採用暗示來表達自己的擔憂。同時在可以開展合作的領域一點也不放鬆,極力利用好中國崛起的動能獲取實利,連對華表態最強硬的希拉里也表示歡迎中國的崛起。這一舉措表明美國一貫的對華定位拿捏不準的頑疾未愈,但他們變得更為務實,防範並不影響合作,努力實現對華關係中的利益最大化才是其根本目標,因此美國不會走極端。 中國應對的戰略思考 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各種舉措,明顯加大了中國的外交壓力。但是,這並不是說在美國的攻勢面前中國只有被動挨打的份。現在的中國並非冷戰時期的蘇聯,一方面中國的崛起是全方位的,不像蘇聯那樣主要追求軍力增長的畸形發展;另一方面中國並不尋求與美國的全面對抗,這就為中國爭取到了更多的發展空間。雖然美國的戰略重心東移咄咄逼人,但我們仍然可以從很多方面做出有效的應對。 第一,努力穩定對美關係。美國雖然在中國周邊活動頻繁,但其目的並非遏制包圍中國,而是為了防範潛在的挑戰。既然美國沒有明確將中國視為敵人,中國就仍然有穩定對美關係的廣闊空間。國內在這一問題上存在樂觀和悲觀兩種觀點,樂觀派認為中美關係隨著交往的加深會越來越成熟,誤解越來越少,未來摩擦不會減少但大方向是穩定的;悲觀派認為隨著中國的崛起,美國防範中國的目的性會愈發明確,中美之間的結構性矛盾使得雙方的衝突會更為頻繁。但不管怎樣,中美之間已經實際形成了一種相互依存的狀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現實會使得雙方在處理兩國關係時都更為慎重理性,在這一背景下,穩定對美關係並不是一個高不可攀的目標。 第二,與周邊國家發展更有建設性的關係。應該說中國當前與周邊國家之間的衝突是遲早都要發生的,原本存在的領土爭端問題不可能一直拖下去,中國的崛起既賦予了自己更大的底氣,也導致周邊國家更為焦慮不安甚至主動發起挑釁。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中國無法與周邊國家友好相處。首先因為地緣關係和中國的大國地位都不可更改,周邊國家手裡的選擇實際比中國少得多,如果能夠在應對周邊關係時更有智慧和技巧,中國還是可以取得更多收穫的;其次,中國的經濟引領作用短期內不會消失,這是周邊國家不得不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這甚至可以抵消中國崛起給他們帶來的安全壓力,畢竟發展才是硬道理;再次,周邊國家在對華問題上各懷心腹,並不存在一個明確的反華集團,中國的周邊環境如何更多取決於中國自身的作為。具體來說,如果能夠更加重視日本的地位和價值,在朝鮮問題上採取更為負責和靈活的態度,在南海問題上堅持有理有禮有節的外交方略,更有智慧和魄力,分化某些國家聯合對華的企圖,周邊緊張局勢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化解。 第三,從戰略應對改為戰略出擊,進入美國的後花園。美國戰略重心東移,這實際上反映出其已經捉襟見肘力不從心,無力在兩個戰場(中東和亞太)上同時展開攻勢,也就是說,美國表面上的咄咄逼人實際上是一種戰略收縮的虛弱表現,中國應該看到其中的機遇而不僅僅是壓力。美國如果把重心東移,那麼它在世界其他地區的影響力必然會受到削弱,中國正好可以趁勢出擊,填補美國離開後的空白,比如在中東北非、南美地區,中國都有這樣的機會。但應該注意的是,中國應該提供更多的公共產品,放棄單純根據商業利益來確定投資意向的慣用模式,努力改善與當地社會和民眾的關係,並努力確保海外投資的安全性。這方面中國還有很大的作為空間,但由於沒有先例可循,以及歷史上存在的一些不合理認識,中國還需要做出很多的自我改善,甚至需要對一些傳統的外交方針如不干涉內政、不考慮投資國政治環境等進行重新的思考,找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更為適用的原則。 第四,處理好自己的內部問題,這是所有舉措的重中之重。從歷史上看,除了中國自己,沒有國家可以遏制中國。只要處理好了內部問題,國內安定團結,民眾凝聚力強,美國即使再組織一個聯合國軍也無法奈何中國。不過當前國內的現實非常嚴峻,經過三十年的高速發展,各種問題已經大量堆積,社會穩定受到嚴重威脅,可以說現有的國內局勢和民心歸屬遠遠不如抗美援朝時期有利,儘管那時的內憂外患要明顯超過現在。我們可以看到,國內問題對外交的影響越來越明顯,尤其是一些涉外的突發事件,以及分裂勢力的活動,都讓我們非常被動,也為外國勢力的干涉提供了機會,今後此類事件可能會越來越多,必須充分意識到其嚴重性。而我們能做的,就是一方面進一步轉變思想,深化改革,儘快解決國內影響社會安定和民心歸屬的主要問題,切實剷除國內問題外化的土壤;另一方面,媒體也要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責任,客觀引導民眾的愛國熱情,避免民族主義情緒對政府決策的干擾甚至綁架,還要培養國民成熟的大國心態,學會自我剖析並坦然面對外部的批評和建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只要具備了這種自信,就沒有誰可以阻止中國發展的步伐。 |
推薦閱讀:
※2017年美媒全球最強海軍排名,中國躍居第二,為什麼第四名是英國?
※除了中國,還有那些國家過春節呢?
※文化交流有效推動 中國與南亞國家「一帶一路」建設
※這就是愛——「情人節」細數30年中國婚戀觀變遷
※菲又扣中國漁船 扣押我國漁船要求無理又無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