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增長背後的高負債代價

經歷了近35年的高速增長,中國經濟正迎來重要的轉折點。儘管GDP依然保持較高增速,但其背後的經濟發展模式已風險重重:地方財政債務風險、影子銀行風險、過度投資等問題正逐漸凸顯出來,支撐經濟高增長背後的代價太過沉重。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創造了令世界矚目的增長奇蹟。然而,進一步探究這些奇蹟可發現,經濟增長的代價可謂高昂:經濟結構嚴重失衡、貿易增加值率低下、生態惡化環境污染、國民貧富差距越拉越大、地方債務和金融風險不斷上升、主權財富受到嚴重侵蝕。

究其根本,還在於中國經濟依然以GDP為綱,把GDP核算作為衡量經濟增長的唯一標尺,但GDP核算存在非常大的誤導:一是GDP是流量核算,只能反映一國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產品和服務的總價值,但不能反映國家的財富存量;二是GDP核算只反映了最終產出和總收入,未反映為獲得總產出而付出的成本和代價,沒有考慮生產和消費對自然資源、環境所支付的生態成本和其他外部性,更不能反映增長方式是否可持續以及經濟結構是否優化;三是GDP核算更多關注投資、消費、進出口等需求的變化而忽視了供給結構的變化,特別是不能夠反映中國人口老齡化以及勞動力成本上升等要素結構的變化;四是GDP以產出為核算標準,只重數量不重質量,容易高估經濟規模和總量,造成「增長幻覺」,同時重複核算和過剩產能很可能被計入GDP核算中。

以GDP為綱的經濟發展思路,其風險已經越來越明顯地顯現出來,不僅表現為經濟發展質量差,資源效率和競爭力低下,還表現為維持增長導致負債水平的飆升。目前,除了地方政府以土地為基礎的負債表式擴張導致政府負債提高之外,全社會總體債務率都有所提高。

2008年期間,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加劇和國內經濟增長下行壓力,中國出台了一系列經濟刺激計劃,並針對重點需求進行擴張。隨著銀行信貸規模擴張以及投資加速,經濟出現了強勁反彈,但包括政府、居民、企業以及金融機構在內的不同部門債務率上升都比較快,表現出較為明顯的負債表擴張性質。去年以來,經濟處於下行區間,企業利潤增速全面下滑,虧損面不斷擴大導致企業賬款拖欠現象嚴重、賬款構成比例上升、賬款周轉率下降。

更值得警惕的是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速推進,土地出讓金和財政稅收難以滿足政府推進城鎮化建設所需的資金,為解決城鎮化建設的融資難題,地方政府通過建立城建公司、地方商業銀行和城投公司等來調動社會資金和銀行貸款,形成了地方政府投融資平台。兩年前地方債務遭遇銀行貸款嚴格限制之後,由於政績與基建項目高度關聯使得地方債務並未得到遏制,而是轉移至銀行表外通過城投債、信託等理財產品形式滾雪球式擴張。

改革正在與危機賽跑,中國的發展思路必須從短期應對向長期發展轉變,為避免對中國經濟乃至全球經濟產出受到不可預見的巨大衝擊,切斷「經濟擴張→債務擴張」的高風險鏈條,要徹底改變以GDP為導向的增長標尺,真正增長背後的成本和代價,也許這才是防範風險,化解危機之根本。


推薦閱讀:

二十二 慘烈的離別
你買的是資產,還是負債
二十 最美好時光
十八 調整心態
為什麼說不敢負債的人賺不到大錢?

TAG:中國 | 經濟 | 中國經濟 | 負債 | 經濟增長 | 背後 | 代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