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文壇批判——中國作協不能養太多的「肥貓」(上、下)

中國文壇批判(上)——中國作協不能養太多的「肥貓」

中國作協不能養太多的「肥貓」

感言:中國文壇「三大怪」!

(上篇)

自改開以來,中國的文壇和熒屏上,表現重大現實主義題材的作品一派蕭殺,幾近寂寞無聲,幾近「狗扯羊皮」。與文學創作(影視劇本)衰敗相伴,文學批評也是一地雞毛,文學理論更是一片凋零。

對文學藝術界普遍存在的九種「通病」,習總在「文壇會」上作了痛斥和針砭。而讀者和觀眾對於文學主體活動過程中,密不可分的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文學理論,其連鎖出現之怪現象,早就積鬱憤懣,早就腦有「反骨」。

一怪:作協「肥貓」自閉戀

文學是一切藝術發展的基礎,沒有語言的表達藝術,就表達不出一切藝術。而文學的表達,緊密聯繫作者的眼光。

1、 批判現實主義是世界文學最精彩的天空。

作家應該為時代切脈,作家的作品,應能負載歷史和文化的信息,這是作家起碼的品質和起碼的良知。

放眼看去,中國歷史上那些知名的作家,都有反映時代之巨作;那一部部經典的文學巨著,無不反映重大現實主題;而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更是世界文學史上最精彩的天空。

而作品要表現現實,要批判現實,一個最為基本的前提,就是作者要關注現實,要呼吸現實,要干預現實,要與現實共命運。屈原作為中國第一個獨立出現的詩人,他的作品負載的是國家的命運;「詩聖」杜甫的「兵車行」,是直面民族的劫難。

而法國能為一位作家舉行國葬,光從凱旋門到先賢祠的葬禮遊行,就有超過兩百萬人參加。人民熱愛雨果,給了他前所未有的禮遇,就因為雨果無數經典的作品,都是對現實思索的結晶,都閃爍著批判現實主義的光芒。

2 、中國的作家竟然出現集體性「失明」。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可令人非常不解的是,改開搞了近40年,中國的作家卻集體性出現了「失明」和「失聰」,集體性的不「為時而著」,集體性的不「為事而作」。

就拿遼寧的作家而言,本溪是全國唯一的「城市地質公園」,就因是「唯一」,其地質條件十分複雜,建設沈丹高速公路,彌山跨谷,洞洞相連,那是中國公路建設史上難度最大的高速公路。

如此艱難的建設,應有多少壯歌悲情需要抒寫,可遼寧的作家沒給這段共和國的築路史,留下那怕是一小首詩歌,那怕是一小段文字。作協集體空白和缺席了建設沈丹高速公路,這是作家對文字的一個吝嗇,還是一種恥辱?

有的作家老是辯解,表現批判現實主義的作品難通過,可為建設沈丹高速公路來點浪漫的現實主義還不可以嗎?為築路工人獻上一份帶有浪漫的敬意還不行嗎?為共和國唱曲頌歌還不通過嗎?

再拿遼寧的作家而言,全世界社會主義國家實施國有企業改革,幾乎都是社會主義政黨垮台!而中國的國有企業改革,多麼驚心動魄,多麼波瀾壯闊,7000萬工人下崗啊。

這是以中國工人階級堅韌的奉獻,這是以中國人民堅忍的犧牲,這是以整個中華民族的前仆後繼才換來的結果,這中間演繹了多少催人淚下的悲壯。

遼寧作為國企改革的「先導區」,也是一個最先要闖過的「雷區」。實施對有5.5萬工人的「本煤公司」破產,那是中國第一個特大型國企破產,可謂石破天驚;阜新市婦孺在內、城鄉在內,四人必有一個特困人口,在社會承受力如此脆弱的地區,同時實施三個特大型國企破產,這是多堅忍的承受;對遼寧有色金屬實施全行業破產,是首次在中國行政省實施最大規模的全行業破產。

還有,鞍鋼50多萬工人分離出40多萬……。整個遼寧全民職工為610萬,在一個時期下崗(失業)就近200萬;加上大集體職工幾乎全部下崗,三產和事業單位下崗,整個失業人員超過50%,這是任何一個社會都絕難承受之沉重!有的一家幾人,甚至祖孫三代同時下崗,那艱難的歲月,他們現在回想起來都淚流滿面。可遼寧的作家竟然絕情到,沒留下任何隻言片語,哪怕是個小幽默。

3 、中國的作家集體性「隱身」於現實。

遼寧的作家集體「隱身」了,整個中國的作家不也集體缺席了嗎?7000萬工人下崗啊!中國的作家為什麼視而不見?為什麼都那麼冷血無情?為什麼沒給這樣波瀾壯闊,也是痛徹心肺的歷史,哪怕就留下隻言片語。

2009年9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討論通過《關於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這是黨中央國務院第一次提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這關乎民族振興,關乎民生安康,關乎國家強大,可謂事關重大!

當年,中國作協曾明確表示出錢,讓作家們去寫寫。可14年已經彈指一揮,誰看見那個作家寫出了一篇東西?!中國的作家集體性缺席了中國的國企改革,這不是中國作家的恥辱?

4 、中國的作家還有傳遞正能量的功力嗎?

作為個體的作家,隨意寫什麼或許是自由,可中國的作家有中國的特色:一是有組織的作家,這個組織就是各級作家協會;二是作協有專職的作家,就是作協拿工資豢養的那群作家;三是各級作協是等同政府部門的「衙門」(中國作協正部級,領導由中組部任命),要領導作家建設精神文明,幫助作家出好作品。

可現在的問題是作家集體性、長期性、頑固性「隱身」於改開,那還要作協這個組織和衙門幹嗎?那還要作協拿工資豢養那群作家幹嗎?那還要豢養一群專職的「肥貓」幹嗎?就為養群欺世盜名的「白吃飽」?

現在一些作家,書沒少出,有的多產作家,甚至一年一本。可看看他們都寫了些啥,無非是歐洲遊記,美洲遊記;童年那隻貓狗,那匹驢馬,家鄉那條小河,老奶、小姨、表姐的畸形婚外戀!

習總說:「文藝是世界語言,談文藝,其實就是談社會、談人生,最容易相互理解、溝通心靈。」可自改開以來,中國的作家哪部作品能讓大家依此去「談社會、談人生」?

他們的作品幾乎全都是遠離時代,迴避現世,即使反映時代,也是淺薄的、表面的、主觀的去寫「一己悲歡、杯水風波」,根本拿不出反映現實的力作,不僅沒有與民族共呼吸的激情,更完全負不起對社會責任的擔當。

之所以如此,不是他們無能的江郎才盡,不是他們缺少捍衛真理的骨氣,不是他們悲摧的武功盡廢,至少也是他們的頹廢落魄!

真讓人百思不得其解,我們的大作家們,為何只關心自己?為何都患了自戀症?甚至墮落到成了迷信「造神」的吹鼓手!改開的時代造就了作家遍地,光「國字型大小」的作家就有5萬多,可卻幾十年拿不出一部影響國人的現實主義作品,這豈不是咄咄怪事?

中國文壇批判之二——文學評論的腐敗就是「嘴太甜」

文學批評給「紅包」就「接客」豈敢不「甜」

感言:中國文壇「三大怪」

(中篇)

「一個時代的文學水準,是由作家和批評家共同造就」,衡量一個時代的作品如何,當然離不開一個時代的文學批評是否成熟。偉大的文學作品,總誕生在成熟的文學批評氛圍。

現在文學批評已然「失語」,文學創作如何不「失落」;文學批評已然「胡謅」,文學創作如何不出現「胡亂」。那麼,如何讓文學批評掌握在人民的手中,去引領社會主義文學藝術「圓夢」復興,這應該成為一個很值得探討的問題。

對習總在「文談會」上指出的九種文學醜惡現象,如何深入展開剖析,這更應該是文學和文藝評論的歷史責任!

一、文學批評已悄然成了乖巧的小鳥

面對文學創作的自甘平庸,面對電視劇本的胡編亂造,面對文藝活動的亂象種種,原本在文學活動中起制約和引導作用的文學和文藝評論,偏偏又成了乖巧依人的小鳥。

1、文學批評已喪失歷史使命。

文學批評,也稱文學評論,這是文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並構成文學理論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和文學活動整體中的一種動力性、引導性和建設性因素。文學批評作為文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既能推動文學創造,影響文學思想和文學理論的發展,又能推動文學的傳播與接受,它的三大基本功能就體現在批判性、理論性、引導性上。

所以,作為文學批評來講,無疑應是文學活動的驚雷閃電,無疑應是文學創作的旗幟方向,無疑應是文學活動和文學作品進入廣泛大眾的引航。然而,令人最為遺憾的事情,自改開以來的中國文學評論,就基本喪失了文學批評的歷史使命。30多年的改開沒出現一部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品,與其相伴的文學評論也沒出過一篇振聾發聵之作。文學批評不僅成了文學活動的可有可無,已成了讀者和觀眾的遺忘,甚至成了助推文學創作上不良傾向泛濫的「幫閑」。

2、文學評論的腐敗就是「太甜」。

文學和文藝評論武功和內功盡喪,在很長一個時期體現為中國文壇上的腐敗現象之一,就是文學評論成了互相吹捧的喇叭。改開以來的文學創作研討會,那都開到了海量,開到了「會議經濟」程度。可也不知道都研討了啥,看到的都是瞎逛一圈,胡吃海喝一頓,互相吹捧一番!文學評論的文章沒少發表,無非就是頌聲一片,無非就是肉麻的讚歌,甚至是些讓人弄不明白的胡吹。所以,無原則的吹捧,就是對文壇邪惡的慫恿。

魯迅老人家講,殺人慣用的兩種方法,無非是棒殺和捧殺。這棒與捧兩字很像,也就很不容易區別啊!棒殺固然可恨,可捧殺也十分可惡!

就因當今中國文學評論家的大嘴,簡直抹了蜜的甜,中國文學評論家才都像只乖巧的小鳥,到處去唱讚歌。結果呢?有些很好的文學之蓓蕾,雖被春風吹開,卻愣是讓這些頂著嚇人頭銜的傢伙,給惡意吹謝成「落紅無數」!

3、文學評論「肉食者無謀」。

文學評論的另一大墮落的表現,就是「肉食者鄙」。這老百姓都看得真真的事,怎麼中國的文學和文藝評論家就是瞪眼看不見,就是瞪眼說瞎話?

甭說連德國漢學家顧彬曾一針見血地指出:當代中國的大部分文學作品都是垃圾。就是博友老吳在給筆者《傳奇大掌柜又「狗扯羊皮」》一文的留評中,都清晰地指出抗日「神劇」編導普遍存在6個問題:

一是缺乏真實性,劇情粗造濫制、胡編亂造,只為奪人眼球而故弄玄虛,戰鬥場面一看就假;

二是任意篡改、歪曲歷史,內容荒誕,創作缺乏尊重歷史的嚴肅態度,成了「鬧劇」連連;

三是愛國的主旋律中插入許多低俗的情愛場面,迎合感官刺激和低級趣味,搞得不倫不類;

四是整個劇情冗長乏味、大同小異,人物臉譜化,故事情節公式化、概念化,「神劇」不神、「傳奇」不奇;

五是只為追求票房率,嘩眾取寵,思想性和藝術性不高,看後起不到多少教育引導的效果,特別是對青、少年甚至會起到一些副作用;

六是過分渲染戰爭的殘酷、恐怖和民族間的仇恨以及人性的醜惡,過多的刑訊逼供、殘忍報復、血腥殺害的場面,不為人們所喜聞樂見。產生了傳播「假、惡、丑」的不良影響。

如此這般,文學評論的「肉食者」如何閉目塞聽?

二、文學批評的小嘴怎麼這樣的「甜」

究其原因,文學和文藝評論如何這樣的「甜蜜蜜」?

1、拿「紅包」「接客」豈敢不「甜」。

「中國所謂的批評家向來是讚揚家,他們既是看客,也是過客,有的忙於編寫文學讚揚史,有的忙於給喜好風花雪月的女博士講課,有的則像妓女接客一般,紅包一來,兩三天就造出一位大作家。中國文壇如此腐敗,完全是他們與作家共同犯罪的結果!」

雖然這些年來,這個獎那個獎的層出不窮,可現在的很多評獎,都如進行一次次的分贓。每一個評獎都應該相伴一場文學的評論,而文學評論的讚美則成了對分贓的掩蓋。一些在狹小的範圍由所謂「專家」評選出來的獲獎作品,或許轟動過北京、轟動過某領導部門、轟動過巴黎、維也納和紐約,但就是沒有轟動過平頭百姓!

「魯迅文學獎」的地位不低,可更像是一個文學當權者按照需要定做的標籤,是一個為攫取現實利益而存在的獎項。「魯迅文學獎」舉辦了若干屆,該獎竟然未有一部作品贏得應有的社會認可。

從網上大量的揭露來看,文學評論的腐敗毫不遜色於其他領域的文學腐敗。而原本文學評論是捍衛文學價值的鬥士,現在給了「紅包」就「接客」,這也顯現著文學腐敗的水有多深。

2、「變節」的評論怎敢不「甜」。

魯迅的文評是匕首,是投槍,最為可貴的不是他的文筆,而是它的骨氣,是他有中國最硬的骨頭。只有有了這最硬的骨頭,才能寫出這最為硬氣的文章。

所以說,文學批評大家,最可貴的品格,就是膽識;文學批評大家,最銳利的武器,就是批判。有不屈的品格,才能敢於批判,尖銳批判,善於批判!深刻的文學和文藝批判,才有雷鳴電閃的震撼!

文學批評的核心,就是文學批判;文學批判的價值,就是對文學價值的堅守;文學批判的骨氣,就是對文學批判原則的捍衛。

無疑,文學評論最能成為「出頭的椽子」,如果是礙於面子,如果是顧及自己,如果是迫於壓力,出賣了文學評論的原則,那就如叛變的叛徒,就是變節苟且,剩下那張沒有靈魂的嘴,能不甜得發膩。

而現在很多文學評論家,最缺乏的恰恰就是有膽有識的品格,才到處唱讚歌,才順情說好話的胡謅。

3、不會創作的評論不得不「甜」。

當今中國文學評論家的嘴為何如此之甜,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創作和評論的分離。或者說,搞創作的不會評論,而搞評論的不會搞創作。

一般來說,文學創作和文學評論應為一體,大作家就應是大評論家,大評論家本身就應有大作在握。就如詩與詩評都必須有詩性,就如大詩人必須能做大詩評一樣。

因無論大文學家、大詩人,創作的作品,流淌出的詩行,以及他人生走過的足跡,更有責任自我解剖,更要進行自我標定!而搞文學評論、大詩評,又必須是大作家和大詩人。

藝高,才能膽大;懂行,才能庖丁解牛!可現在的文學創作和文學評論卻截然分離,一些「二百五」的作家、詩人,已經是缺乏自省的「二百五」,又如何能寫出帶反思性的評論?而一些「名震天下」的文學評論家,自己又無打人之作品,這些所謂的「名震天下」,只不過是招搖撞騙,讓他們去評論別人作品,為避免出現「瞎吃吃」的尷尬,就只能唱一些,對誰都有用,對誰都沒用的讚歌。

三、文學評論的主陣地必須要強力奪回

文學評論陣地的喪失已是不爭的事實,文學評論的功能喪失也無可爭辯,文學評論的「胡謅」更成群眾的不滿。要振興社會主義的文學藝術,就必須強力奪迴文學評論的主陣地。

1、要警惕用文學進行「和平演變」。

現在從「瑞典的漢學家、美國的『反叛』詩人、法、意、德、瑞的『國際』電影節、鹿特丹的詩歌大會、倫敦的創作獎、漢堡的書市、東京的國際基金會、紐約、日內瓦、柏林的畫展……針對中國都有著堅定不移的共同使命。」

無論他們說得多麼悅耳動聽,都不過是以精神解構的暗戰打垮中國,在毫無知覺的「溫水煮青蛙」中搬動顛覆歷史軌道的道岔,在意識形態上對中國進行「和平演變」!

所以,要提升整個文壇的文學創作水平,就一定要培育和打造出一支優秀的文學評論隊伍。所以,要堅持社會主義的文學創作方向,就一定要重新奪迴文學評論陣地。

2、文學評論要站在人民的立場。

文學評論的陣地喪失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文學評論不站在人民的立場,不替人民發聲。

一些文學評論家已成桃花源中人,他們長久脫離了廣大人民的實際生活,長久脫離改革開放的實際,這樣一些文學評論家寫出的文學評論,自然成了與人民大眾毫不相干的東西。

有些文藝評論不僅不替人民說話,甚至根本立場都站在人民群眾的對立面上,用文學和文藝評論對社會主義、對革命領袖、對人民群眾進行攻擊和咒罵。

二是人民不能成為評論的主人,沒有評論的話語權。

人民創造歷史,人民也是創作社會主義文學和文藝評論的主體,這是社會主義文學藝術的本質。可恰恰這個最為重要的一點,卻成了改開以來的文學活動的弱項。不僅人民不能成為評論的主人,不僅人民缺少評論的話語權,甚至在「不爭論」的高壓下,人民已喪失了文學和文藝評論的話語權。

所以,要奪迴文學和文藝評論的主戰地,最為根本的一條,就是要讓人民群眾成為文學和文藝評論的主人。將公知精英及國外資本豢養的代言人所把持的話語權,重新掌握在人民的手中。要讓人民群眾成為文學藝術的主裁判,就應讓 「群眾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不僅是改革開放的最高評判標準,也應成文學和文藝評論的最高評判標準!

3、文學評論要有明晰的落點。

文學批評要有的放矢,針對性就是文學批評的吸引力。可現在文學評論的正面功能喪失,就在於現在是「有的」無數,卻不見張弓放矢!

文學評論家很多,但眼睛都是一片茫然,找不到評論的落點,認不清評論的使命和方向,發出振聾發聵之洪鐘大呂之聲。發不出洪鐘大呂之聲,又不能久不發聲,一些評論家就總煞有其事的在一些創作技巧上糾纏,就總在炮製「心靈雞湯」上做文章。

現在文學評論中總頻率很高的出現的一些老名詞,什麼「真是難能可貴」,「真是令人尊敬」云云;現在文學評論中又總是頻率很高的出現一些新名詞,什麼作家的「自由滑行」、「自由落體」、「自由伸展」等等。在這陳詞和新詞的混雜中,文學評論已離時代越來越遠。

可作家也不應只是「自由電子」,只顧隨心所欲的「自由滑行」。文學和文藝評論讓作家多少負有點社會責任,能保留點社會良知,關注點黎民蒼生,這不應是文學評論的重點嗎?談詩歌突圍的方向,文學和文藝評論將詩人從低頭自戀,引導到抬頭去看歷史的洶湧激流,這不應該嗎?

4、文學評論要有深刻的反思。

文學評論不僅要堅持社會主義文學藝術的方向和原則,也要探討反思新出現的文學藝術現象。

諸如,「韓流」滾滾在中國已經30多年,甚至可以說,伴隨中國的改開經久不衰的文學藝術就是「韓流」滾滾,這該是個什麼文學藝術現象?

韓國的一個電影明星創造的市場價值,遠超過三星集團的銷售價值,韓國的影視劇如何這樣賺錢?僅近一個月來,全亞洲都被《太陽的後裔》刷屏,儘管截至目前該劇僅更新了8集,但愛奇藝網站顯示的點擊量卻已經超過10億次,相比之下我們的作家和劇作家該作何感想?中國的電視劇就沒有羞愧之心?而且,韓國的電視劇沒宣揚正能量嗎?韓國的電視劇有「抗日神劇」嗎?韓國的電視劇有獵奇的胡編亂造嗎?韓國有作家協會這東西嗎?

文學批評,作為文學創作的旗幟、眼睛、引航,其評論的重點,或者說,其需要牢牢把握的評論基點,應是文學肩負的使命,文學的現實主義表現,文學創作如何深入生活,文學家負有的社會良知培養,文學如何成為時代的弄潮兒,文學如何負載時代的信息,文學如何無愧的成為展示歷史發展的史詩,文學批評當自省!


推薦閱讀:

中國名山
中國最美胡楊林在哪裡?去胡楊林穿什麼衣服好看?
別忘了,今天是中國最屈辱的日子!
中國歷史上的6大著名漢奸,個個遺臭萬年,第一名家喻戶曉!
什麼?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盜墓賊竟然是……

TAG:中國 | 批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