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路絲綢之路各地區概況及發展前景綜述

  絲綢之路沿線地區具有重要的區位優勢,發展前景廣闊,相關大國紛紛提出針對這一地區的戰略構想,這也是新時期中國、中亞、俄羅斯和歐盟各國文化的再一次對話。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陸上絲綢之路本身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不同於一般的商道,怎樣在這樣的基礎上發展文化產業是一個關鍵的戰略性問題。中國提出「一帶一路」的發展戰略開拓了經濟發展的新空間,「人文先行,帶動經濟合作」,蘊含著以經濟合作為基礎和主軸,以人文交流為重要支撐,開放包容的合作理念。與此同時,我們也面臨著一系列挑戰,如何腳踏實地地推進這一戰略就成為迫切的問題。為此,筆者梳理了在文化產業方面陸路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基本知識,以更好地在這一經濟帶上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

  一、萬里絲路起華夏:中國五省的概況

  1.絲路新起點--陝西

  陝西是中國西北經濟帶的中心省份,也是「一帶一路」經濟帶的起點所在。陝西南北長,東西窄,橫跨了黃河和長江流域中部,是新亞歐大陸橋亞洲段和中國西北、西南、華北、華中之間的門戶。陝西地貌可劃分為黃土高原、關中平原、秦嶺山地、漢江盆地、大巴山山區五大部分,自然風光變化多樣。陝西地區黃土山嶺起伏,溝壑縱橫,獨具黃土地貌的典型特徵;陝南秦巴山區有大量的喀斯特地貌分布,奇洞怪石,使風光秀麗的秦巴山水更添異彩。

  作為中華民族主要搖籃地之一的關中平原,以星羅棋布的史前遺址、周秦文物與漢唐勝跡構成了一座座無與倫比的東方文明博物館。從秦漢到漢唐,帝王陵墓到民間遺址承載了中華文明的千年記憶和榮光。世界文化遺產秦始皇陵兵馬俑、西安碑林、西安古城牆、漢長安古城遺址、唐大明宮遺址、華山風景名勝區、法門寺等等吸引了無數中外遊客。同時,陝西也是紅色旅遊的重要目標地。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陝西也極具開發潛力,多樣的民族文化和深厚的積澱給陝西創造了良好的發展條件,如陝北民歌信天游、安塞腰鼓等體現了黃土高原獨特的生態文化。陝西作為西北經濟帶的中心,西北各省的文化交通匯聚使多民族在此匯聚融合,不同民族的宗教文化習俗極大地增強了文化的多元。佛教(包括藏傳佛教--喇嘛教)、伊斯蘭教、道教等主要宗教是部分當地各族居民信仰,陝西有大量宗教的歷史遺址,有許多著名的寺院、道觀,例如有玄奘法師赴印度取經歸來後譯經的西安慈恩寺,藏有佛骨和舍利,並在20世紀80年代發掘出大量珍貴文物的鳳翔法門寺,以及以名塔著稱於世的大雁塔。

  陝西的文化產業發展以西安為核心,帶動周邊地區,呈現出「一體兩翼」的發展格局,主要包括圖書報刊、出版印刷和發行、文化藝術及演出、廣播影視、網路文化、文物博覽、會展和體育產業等,著力於開發其歷史文化、民族文化、紅色文化、山水文化。陝西的文化產業經濟正處于飛速發展的時期,2012年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500.4億元,比上年增長31.4%,占生產總值的3.5%。[1]單從西安市來看,2013年第一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5%,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3.3%,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52.2%。[2]第三產業發展對經濟總量的貢獻巨大,充滿活力,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2012-2013年陝西互聯網普及率為45.0%,位居全國第14位,發展潛力大。[3]陝西的「十二五」規劃中,文化產業的年增速要達到30%,這也對陝西文化產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基於互聯網行業在陝西的良好基礎和快速發展的前景,陝西在未來可以將絲路文化等一系列傳統文化轉型為數字文化產業,利用新媒體更深入地開發自身的傳統文化。陝西可以更大力度地通過新的數字媒體技術打造數字博物館,這樣陝西的歷史、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可以通過新媒體平台獲得更多的市場支持和消費,這也意味著陝西應該創新文化產業融資模式且加大財政投入,在政策的支持下利用當前的文化市場發展文化產業。

  2.絲路黃金腰--甘肅

  甘肅地形狹長,地處黃河中上游,位於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內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匯地帶,地形複雜,山脈縱橫,兼有高山、盆地、平川、沙漠和戈壁等多種地形特點。四周為群山峻岭所環抱,北有六盤山、合黎山和龍首山;東為岷山、秦嶺和子午嶺;西接阿爾金山和祁連山;南壤青泥嶺。河西走廊自古以來就具有重大意義,在漢唐是溝通西域和中原的咽喉要道,現在是西北經濟帶的黃金通道。甘肅的生物資源也很豐富,森林中的野生植物達4000餘種,其中有連香樹、水青樹、透骨草、五福花等珍貴植物;野生動物中列入國家稀有珍貴動物的有大熊貓、金絲猴、羚牛、野馬、野駱駝、野驢、野氂牛、白唇鹿等。

  自東向西,甘肅的絲綢之路文化遺產有天水麥積山石窟、蘭州、武威(古涼州)、張掖、嘉峪關、敦煌等等。其中麥積山石窟與敦煌莫高窟都是中國四大石窟,莫高窟是集建築、繪畫、雕塑為一體的世界著名的綜合藝術寶庫,其更重要的價值在於提供了我國從公元4世紀到10世紀10個朝代的宗教、經濟、文學、歷史、天文、地理、曆法、醫學等珍貴資料。這兩個石窟都在甘肅,見證了佛教的興盛繁榮。武威有古涼州的遺存,存有大漠、古戰場構成的蒼涼大地的畫面。張掖擁有極具特色的丹霞地貌,且有全國最大的泥塑卧佛之稱的張掖大佛寺也位於此。嘉峪關是明長城西端的關隘及起點,位於祁連、嘉峪兩山間,氣勢磅礴,文化底蘊深厚。敦煌更是聚集了莫高窟、鳴沙山、月牙泉等獨一無二的景點,也是絲綢之路的重鎮之一。僅在河西走廊一帶發現和公布的縣級以上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就達2500多處,景點不勝枚舉。多民族聚居的特徵也逐漸變得明顯,甘肅既有伊斯蘭文化的影響,如甘肅臨夏八坊清真寺,又深受佛教文化的影響,絲綢之路沿途遍布佛教石窟、佛寺(拉卜楞寺)、道觀、清真寺,包括漢族在內的各個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傳統風俗和生活習慣。

  甘肅的文化產業分布集中在蘭州、酒泉、天水、張掖等市,地區差異明顯。直接從事文化產業的文化服務的新聞服務、出版發行服務、版權服務、電視電影廣播服務等佔據了甘肅文化產業發展的主體地位,傳統文化產業比重過大,以信息化、數字化為核心的新興的文化產業比重小,發展結構有待優化。甘肅2012年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78.19億元(含個體戶、無財務數據和產業活動單位數據),較上年增長26.05%,占甘肅省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38%。文化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幅度總體上呈逐步加快的趨勢。[4]但本省居民的文化消費力並不高,甘肅文化產業的帶動更多依賴外省、外國居民的消費。甘肅2012-2013年互聯網普及率僅為34.7%,[5]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直接影響到新興媒體在文化產業中的發展。

  在將來的發展中,甘肅將繼續圍繞「一帶」,通過建設文化創意基地,在開發傳統歷史文化的基礎上增加數字媒體的投入開發。絲綢之路的歷史遺存是吸引文化投資的良好內容,政府需要制定吸引投資和產業具體開發的利好政策方案,加快文化產業園區(基地)的建設。同時,在文化產業的高科技、信息化投入方面該成為文化產業建設的重點。尤其是在互聯網方面,甘肅省需要加大投入,才能獲得擴大的經濟效益。

  3.絲路連接點--青海

  青海位於青藏高原上,山脈高聳,地形多樣,河流縱橫,湖泊棋布。昆崙山橫貫中部,唐古拉山峙立於南,祁連山矗立於北,無垠的草原、盆地展現了絲綢之路的歷史大氣魄。青海地勢自西向東傾斜,東北部由阿爾金山、祁連山數列平行山脈和谷地組成,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位於達坂山和拉脊山之間的湟水谷地是重要的農業區,西北部的柴達木盆地被阿爾金山、祁連山和昆崙山環繞,南部是以昆崙山為主體並佔全省面積一半以上的青南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青海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故被稱為「江河源頭」,又稱「三江源」,素有「中華水塔」之美譽,中國最大的內陸高原鹹水湖青海湖、世界上最大的鹽湖--察爾汗鹽湖也都在青海。這樣獨特的地域條件,生產珍貴藥材如冬蟲夏草、藏紅花等珍稀藥材。另外,還有棕熊、雪豹、野氂牛、野駱駝、野驢、藏羚羊、白唇鹿、黑頸鶴、天鵝、雪雞、岩羊等珍貴的稀有動物,青海湖的鳥島是中國西部內陸地區最大的鳥類棲息地,有黑頸鶴、黑鶴等珍禽,可可西里則是庇護藏羚羊的重要保護區。

  青海的山水展現的是粗獷大氣原生態的美,除此之外,青海的文化特色也獨具一格。以古墓群、古寺廟、古岩畫、古城堡為特徵的名勝古迹可以滿足人們對西部秘境的猜想和體驗。青海也是多民族聚居地,尤其以藏族文化對其的影響著稱,也因此保留了大量各民族的民俗文化,如燃燈節、花兒會、香浪節等。在青海省,藏傳佛教、伊斯蘭教的信徒非常多,信徒青海西寧東關清真大寺或者西寧塔爾寺--喇嘛教格魯派(黃教)創始人宗嘎巴的誕生地進行各自的宗教儀式。佛教藝術也深刻地影響了民間藝術,酥油花、堆綉、壁畫譽為塔爾寺的藝術「三絕」。值得關注的是,青海歷史文化包括西王母傳說、周穆王周遊西域、英雄格薩爾史詩等傳說神話,其探秘的性質具有很好的旅遊路線開發前景。

  青海文化產業中直接從事文化的核心層和外圍層所佔比重大,2012年文化產業增加值35.01億元,增長18.58%,文化產業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86%。[6]總體而言,青海文化產業總量低,產業規模較小,文化產業投入較低。而青海居民的文化消費水平仍較低,文化消費支出低。拉動青海文化消費重點仍在於外部消費和投資。青海的互聯網普及率為47.8%,高於全國平均水平[7],但空置率較高,但為新媒體尤其是互聯網產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硬體基礎。

  青海自然條件特殊,高原特徵既是文化產業吸引點又具有一定阻礙作用,在這一方面可以通過利用新媒體、數字化信息化技術搭建文化推廣的平台並轉化為新的文化產業增長點。另外,由於青海的歷史文化遺存分布過於零散,地廣人稀,這一方面對交通條件的要求也非常高,同時還要兼顧對脆弱的高原環境的保護,在具體的開發中難度較大,因此開發針對不同文化觀賞需求的人群可以開發更多樣的旅遊線路。

  4.絲路戰略點--寧夏

  寧夏處在中國西部的黃河上游地區,地形南北狹長,地勢南高北低。高原與山地交錯,從西面、北面至東面,由騰格里沙漠、烏蘭布和沙漠和毛烏素沙地相圍,南面與黃土高原相連。黃河出青銅峽後,塑造了富饒的銀川平原。在寧夏北部,平原西側,賀蘭山拔地而起,與南部的六盤山構成南北呼應。由於寧夏獨特的地理條件,寧夏的地方特產「四寶」枸杞、甘草、賀蘭石、灘羊二毛皮已成功成為了地方名片。

  寧夏的自然文化景點由北至南有:賀蘭山(賀蘭山岩畫)、西夏王陵、南關清真大寺、青銅峽108塔、高廟、金沙鳴鐘、沙坡頭、須彌山石窟等。除去優美的自然風光,賀蘭山仍有古代軍事遺址,同時賀蘭山岩畫又可以滿足人們對史前文化的好奇心。西夏王陵是甘肅重要的旅遊名片,是中國現存最密集的帝王陵區,有「東方金字塔」之稱。沙坡頭位於騰格里沙漠東南緣,集沙漠和黃河景觀於一體,因治沙成績顯著聞名,對沙漠旅遊項目開發有利。須彌山石窟是中國十大石窟之一,開鑿於鴻溝相隔的8座石山上,格局奇特,而且各溝之間有梯橋相連。寧夏回族自治區是多民族聚居地,除了漢族,還有回族、維吾爾族、東鄉族、哈薩克族、撒拉族和保安族等少數民族。在寧夏伊斯蘭教信仰非常普遍,清真寺多達3000多處,也有穆斯林的節日開齋節、宰牲節、聖紀節等,同時並存佛教、基督教、天主教、道教,是一個多宗教文化並存的省,其民俗文化主要體現為不同宗教、民族的特色。

  寧夏2008年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6.11億元,佔GDP的比重是0.6%,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據2009年寧夏文化廳報告,寧夏文化產業體系已經初具規模,但增值速度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黃河文化、回鄉特色文化、大六盤生態文化」三大產業帶也已初具規模。寧夏不同區域發展不平衡,銀川集中了超多50%的文化產業從業人群。[8]寧夏根據不同市不同的文化背景發展不同的文化產業,但是缺乏良好的區域協調。2012-2013年寧夏的互聯網普及率是43.7%,略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寧夏對回鄉、伊斯蘭文化以及少數民族文化風俗的開發利用還比較低,更應該主動將特色的文化風俗推向市場,這其中吸引投資和人才是必不可少的。結合絲綢之路上的多民族文化可以發展高質量的民族風俗旅遊,通過新媒體對外進行推廣,徹底貫徹好「走出去」戰略。

  5.絲路橋頭堡--新疆

  新疆的地形是典型的「三山夾兩盆」,北部是阿爾泰山,南部為昆崙山系,天山橫亘於新疆中部,南部是塔里木盆地,北部是準噶爾盆地。中國海拔最低的吐魯番(最低處為海平面下154米)、中國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都分布在新疆地區。西部是中國面積最大的內陸河流域,有著名的疏勒河、塔里木河、伊犁河等,雪峰、河水、綠洲,自然景觀與人文環境渾然一體,獨具特色。源於阿爾泰山的額爾齊斯河,是中國唯一注入北冰洋的河流,水勢洶湧,物產豐饒。湖泊多屬內陸湖,著名的湖泊有海拔最低的湖一一吐魯番盆地的艾丁湖、博斯騰湖、賽里木湖以及與天山的博格達雪峰相映的天池。另外,喀納斯湖、天池等更加增添了新疆的迷人純粹。這些湖泊恰似顆顆珍珠,鑲嵌在西北干早的荒漠上。大漠、雪山、冰川、雅丹地貌、風蝕地貌、石林、內流河、湖泊、綠洲、胡楊林、魔鬼城、草原構成新疆獨特的風景線長廊。由於新疆獨特的地理環境,新疆是著名的瓜果之鄉,有葡萄、甜瓜(哈密瓜)、西瓜、蘋果、香梨、杏、石榴、櫻桃、無花果、核桃、巴旦杏等,尤其以哈密瓜、葡萄乾暢銷國內外。新疆也是四大牧區之一,可以在廣闊無垠的天山牧場看到綿羊等大大小小的牲畜。新疆帕米爾高原地區和天山、阿爾泰山等地有馬鹿、棕熊、松雞、盤羊等珍稀動物,這些珍禽異獸和奇花異草都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

  作為中國西北邊陲,又位於亞歐大陸腹地,新疆陸地邊境線綿長,周邊與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八國接壤,在歷史上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可謂絲路橋頭堡,如今也是第二座「亞歐大陸橋」的必經之地,是文化交流的窗口。新疆的歷史文化可謂是一部西域興亡史,其興衰與絲綢之路密不可分。著名的古城景點有樓蘭古城、高昌古城、瑪納斯古城、北庭都護府故城等,但遺憾的是這類遺址景點間相隔甚遠,交通條件惡劣,開發成連貫的旅遊線路難度大。同時,作為東西文化交匯重點區域,新疆的宗教呈現多元並存的特點,有伊斯蘭教、喇嘛教、佛教、天主教、東正教、薩滿教等,伊斯蘭教、佛教的歷史文化遺址尤其豐富,有新疆克孜勒蘇玉其莫日萬千佛洞、拜城克孜爾千佛洞、吐魯番柏孜克里克千佛洞、都善吐峪溝千佛洞等多處佛教洞窟,伊斯蘭教的著名寺院有新疆烏魯木齊南大寺、喀什艾提雜爾禮拜寺等。重要的旅遊城市有喀什、吐魯番、和田、阿克蘇地區等。新疆多民族聚居也增強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維吾爾族、漢族、哈薩克族、回族、柯爾克孜族、蒙古族、塔吉克族、錫伯族、滿族、烏孜別克族、俄羅斯族、達斡爾族、塔塔爾族13個民族是新疆的常住民族,新疆的民俗文化因此具有多樣性和獨特性,其中多能歌善舞的民族,給新疆帶來了「歌舞之鄉」的美稱。

  新疆文化產業產值從由2005年的6.59億元上升到2010年的17.88億元[9],發展迅速。2012年,新疆文化產業總產出13.46億元,從行業分布來看,文化娛樂休閑服務業占絕對比重,占機構總數的97%。[10]文化產業經歷了由小到大、由零散到集中,由粗放轉為更加產業化。新疆經濟發展水平在全國靠後,城鄉居民可供支配的收入較低,文化消費能力有限,這對文化產業的發展而言非常不利,需要外部的投資、援助、消費來帶動文化產業發展。新疆的互聯網普及率是49.0%,高於全國平均水平,這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利好條件。

  在「一帶一路」的戰略背景下,新疆的文化產業將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首先,新疆是絲綢之路連接中國和中亞的重要區域,可以吸引境內外文化投資和消費,國家撥款和對口援疆的政策也為其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其次,新疆不缺少供文化消費的歷史文化景點,但缺乏合理的規劃開發、人才管理等。同時,利用數字媒體、互聯網技術建立數字化、信息化的旅遊推廣觀賞平台也可以成為文化消費的新增長點,比如把絲綢之路的各古國的歷史興衰串聯起來,利用高科技技術製作成數字產品。

  二、絲路東西大通道:中亞五國

  中亞五國指的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烏茲別克和土庫曼。中亞五國深居內陸,距海遙遠,多荒漠、草原。這是與中國西部邊界接壤、陸路相通、山水相連、民族跨界而居的地區,也是目前與中國經濟聯繫最為密切的地區,是中國的重要能源和資源供應地,也是中國商品的主要銷售市場和投資密集區之一,對中國而言具有重要意義。

  中亞深受伊斯蘭文明、中國文明、印度文明、兩河文明、古希臘羅馬文明等諸多文明的影響,也處於各文明交流匯聚的中間地帶。中亞五國都有多條絲綢之路穿過,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有:撒馬爾罕古城、布哈拉古城、希瓦古城、沙赫利蘇伯茲歷史中心(烏茲別克)、霍賈·艾哈邁德·亞撒維陵墓、泰姆格里考古景觀岩刻(哈薩克)、梅爾夫國家歷史與文化公園、庫尼亞-烏爾根奇古城(土庫曼)。這些古城既是絲綢之路的重鎮,又見證了多個不同文明的交流融合發展,是重要的歷史考古資料和人類文明標誌。中亞的自然風光也具有典型的內陸特徵,高山雪峰、湖泊草原保持了原生態的美,著名的巴爾喀什湖也在此區域。中亞分布著眾多的民族,占人口比重較多的有:俄羅斯族、哈薩克族、烏克蘭族、烏茲別克族、土庫曼族、維吾爾族等,呈現出人種混合的一面。因此,多民族文化在此交織,總體來說,游牧民族的文化較為突出,中亞的馬文化(汗血寶馬來自於中亞的馬場)、哈薩克族的舞蹈、中亞地毯等享譽國際。

  中亞的經濟在獨立後,打破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體系,在2001年後積极參与國際合作,與國際接軌程度越來越高。但中亞在經濟方面仍處於落後的地位,經濟發展方式仍是粗放型,產業結構偏向農業、能源工業和原材料加工工業,在國際能源市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相比較之下,中亞的文化產業發展較為薄弱,並沒有能力獨立製作大量電影、電視、音像作品等,同樣,新聞傳媒、出版發行能力也極為有限,所以中亞的傳媒市場是向國際開放的,多國都在爭奪中亞的這片市場。由於中亞還處於較為貧苦的處境,文化科技的發展也非常有限,互聯網發展也較為落後。

  吉爾吉斯斯坦政局在經歷「顏色革命」後一直處於動蕩的狀態,政府面臨著諸多的問題,首要解決的是民生問題。對外政策上,吉爾吉斯斯坦的「弱國心態」較強,為了在大國博弈中撈取更多好處,獲得更多援助和實惠,國家獨立和尊嚴變成在接受或要求援助時附加政治條件中可以討價還價的「籌碼」。哈薩克也面臨著相似的問題,所以,中亞五國的政局穩定是其發展的關鍵所在。

  中亞五國要借「絲綢之路」的契機發展仍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和風險,既有各國之間的政治博弈,又有民族宗教的衝突,加之不完善的市場經濟體系和制度,投資風險還是比較大。中國在「一帶一路」的框架下與中亞的合作發展也應該更小心謹慎地評估風險,中亞有利於中國擴大向西開放發展,建立良好的能源資源合作關係,推動經濟深化改革發展,也將實現中國與中亞的優勢互補、共同繁榮的共同願景,這時,加強國與國之間的信任互利關係就更加重要了。

  三、絲路經濟帶兩大輻射擴展區:阿拉伯文化與歐亞文化交界

  兩大次區域是伊朗、伊拉克、約旦、敘利亞、沙特、土耳其等國,高加索的亞塞拜然、喬治亞、亞美尼亞以及東歐的烏克蘭、白俄羅斯和摩爾多瓦等國。前者主要是阿拉伯文化區,後者是歐亞文化的交界區。

  伊朗、伊拉克、約旦、敘利亞、沙特、土耳其等國是伊斯蘭文化區,風俗習慣展現了獨特的阿拉伯異域文化。伊朗是古國波斯所在地,有波斯花園、恰高·佔比爾(神塔和建築群)等世界文化遺產。伊拉克是兩河文明所在地,可惜在伊拉克戰爭中毀去了一部分遺址。沙特是一個典型的阿拉伯國家,麥加聖地是伊斯蘭教的朝覲聖地。敘利亞經歷了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等大國統治,文明的交融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世界文化遺址有大馬士革古城、巴爾米拉考古遺址等。土耳其更加呈現了歐亞交流的痕迹,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風土人情同時展現歐洲和亞洲的特點。約旦獨特的一點在於旅遊業是其支柱產業,死海、佩特拉古城、瓦迪拉姆沙漠等都吸引了絡繹不絕的國際遊客。這一區域的經濟發展狀況各異,沙特經濟發展良好,有足夠的經濟實力發展文化產業,也面臨著較小的安全問題。而伊朗、伊拉克、敘利亞都受到戰爭或者國際制裁的影響,目前較為影響文化產業的發展。約旦、土耳其的文化產業的發展也較為穩定。

  中國「一帶一路」與伊朗、伊拉克、約旦、敘利亞、沙特、土耳其等國的合作發展也是機遇和挑戰並存。一方面,這些國家以油氣能源生產和出口為主,能源經濟相對發達,面對單一經濟結構轉型的問題,它們期待通過與中國合作發展其他產業及農業等,這一地區也是中國產品銷售的潛在市場和產業轉移的理想承接地。另一方面,這些地方受民族宗派衝突、大國博弈、戰爭的影響,本身發展文化產業的能力較為有限,而中國對其的投資也面臨著不穩定因素。

  高加索的亞塞拜然、喬治亞、亞美尼亞以及東歐的烏克蘭、白俄羅斯和摩爾多瓦等國在歐亞地理交接線及其鄰近地區,自然環境優美,經濟相對發達較單一,其國家外交方向選擇上更多傾向與歐盟逐漸實現經濟一體化,與東亞和西亞的合作現在屬於次要和輔助地位,未來有望適當提升東向外交與合作地位,以保障從東西兩個方向都能獲利。這塊區域受到車臣的影響,夾在俄羅斯和歐盟的博弈之間,也面臨著反恐壓力。對於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而言,與這塊區域的合作發展必然會牽扯到歐盟和俄羅斯,因為高加索地區對外的經濟依賴程度較高且戰略位置關鍵,在整個合作的框架下中國、俄羅斯、歐盟可以共同地開發絲綢之路的價值。

  四、絲路重要合作者:俄羅斯與歐盟

  俄羅斯地跨亞歐兩洲,受到亞歐文明的雙重影響。絲綢之路經過俄羅斯的局部地區。俄羅斯獨特的民族文化孕育了俄羅斯音樂、文學等,主要宗教為東正教。在自然環境方面,貝加爾湖、北極風光、不凍港摩爾曼斯克等都是極具特色的景點,人文方面,俄羅斯各名人故居、博物館和藝術館等等都是文化產業可以深度開發的點。俄羅斯是世界強國之一,資源能源豐富,重工業尤其是軍工業、科技基礎雄厚。俄羅斯一直很重視文化產業的發展,積極推動俄羅斯文化走出去。俄羅斯在戰略上重視文化產業的發展,俄政府積極扶持文化產業,如將文化預算資金首先用於建設、改建和修繕藝術教學機構、劇院、圖書館、文化古迹工程等。但副作用是,文化產業的發展過於依賴政府的預算撥款,一旦俄羅斯國內生產總值受到影響政府削減預算,文化產業的發展就會遇到危機。俄羅斯注重與他國的文化交流,如與中國互辦文化交流年、舉辦文化論壇等。在新時期的發展中,怎樣將深厚的俄羅斯文化轉化為新媒體等新興文化產業的增長助力仍是一個需要努力的方向。

  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必須考慮到俄羅斯因素,應與俄羅斯的「歐亞經濟聯盟」戰略和中亞、西亞戰略形成自然銜接。中國和俄羅斯是重要的戰略合作夥伴,在「一帶一路」的框架下,可以加強能源資源、交通的合作,同時進行文化的更深層次的交流,加強文化產業的合作。

  歐盟經濟一體化程度高,經濟文化實力雄厚,出於降低對俄羅斯能源依賴,積極地尋找油氣資源供應的替代方案。早在2009年就提出來「新絲綢之路計劃」,即通過修建「納布卡天然氣管線」 這一能源運輸南部走廊,加強與中亞及周邊國家在能源、商貿、人員、信息等方面的聯繫。通過實施「新絲綢之路計劃」,歐盟一方面可以加強與中亞國家的油氣資源合作,保障歐盟能源供應安全; 另一方面可以拓展歐盟與中亞及其周邊國家的全方位合作, 增強歐盟在中亞地區的影響力。[11]歐盟、俄羅斯和中國在絲綢之路的開發上既存在共同利益,也存在競爭關係。

  五、總結

  我們通過對陸上絲綢之路的各地區和國家的風景和文化介紹分析,探討了中國「一帶一路」戰略在陸上絲綢之路沿線的發展前景。這些地區和國家雖然千差萬別,文化產業發展重點各有不同,但對中國而言都是極大的機遇和發展空間。我們需要注意的是,怎樣保持區域平衡仍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尤其是如何在俄羅斯、歐盟等本身存在利益衝突的區域間降低風險尋求共贏,如何在政局不太穩定的國家規避風險獲取更大的發展空間。展望未來,我們可以期待陸上絲綢之路各國的經濟協同進步,文化更深入交流,中國也將打開經濟發展的新局面。

推薦閱讀:

八字看什麼人會異鄉發展或奔走求財,知命才可逆命!
從陳滿案談憲法精神
(7)【香港】香港擬於大嶼山與港島間建人工島 發展為第三個核心商業區
更好的科學的可持續地發展
國務院下發關於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中新網

TAG:地區 | 發展 | 絲綢之路 | 發展前景 | 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