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經卷之四
07-09
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經卷之四 德經下 治大國章第六十 治大國若烹小鮮。 烹小鮮者不可撓,治大國者不可煩。煩則人勞,撓則魚爛矣。 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 以道臨蒞天下,不求有妄之福,故鬼無以見其神明。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民。 上言其鬼不神,非謂鬼歇滅而無神,但有其神而不見神怪以傷民也。 非其神不傷民,聖人亦不傷民。 鬼見神怪則傷民,聖人有為則傷民,今鬼所以不見神怪而傷民者,蓋以聖人無為清靜故爾。 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鬼神傷民則害國虧本,聖人傷民則匱神乏祀,今兩不相傷物,故德交歸焉。 大國者下流章第六十一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 下流者,謙德也。大國當下流開納,則天下之人交至矣。 天下之交,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 天下之人交至者,歸於謙德,則如牝以雌靜,常為牡動所求,由以靜為下故。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 大取小,以為臣妾。小取大,以為援助。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以者,大取小。而者,小取大。 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 大國執謙德而下小國者,不過欲兼畜小國為臣妾。小國贊貢賦以下大國者,不過欲入事大國為援助也。 兩者各得其所欲,故大者宜為下。 一求臣妾,二求援助,是兩者各求得其所欲,然大國者常戒於滿盈,故特雲大者宜為下。 道者萬物之奧章第六十二 道者,萬物之奧。 萬物皆資妙本以生成,是萬物取給之所,故興言云為萬物之奧。奧,內也。 善人之寶, 善人知守道者昌,失道者亡,故常寶貴之,而無患累也。 不善人之所保。 保,住也,不善之人,不能寶貴至道,及有患難,即欲以身保住於道,自求免爾。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 甘美其言,可以求市,尊高其行,可以加人,以況聖人,以甘美法味之言,尊高清靜之行,以化不善之人,亦如市賈之售,相率而從善矣。故下文雲也。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不善之人,亦在化之而已,何棄遺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 共教不善之人。 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三公輔佐,雖以合拱之璧,先導駟乘之馬以獻之,猶不如坐進此無為之道於君,以化人爾。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 何,問辭也。 不日求以得,有罪以免耶?故為天下貴。 道在於悟,不在於求,不如財帛,故可日日求而得之,故云不日求以得。既悟則自無罪累,豈待有罪方求免也?可以為天下貴。 為無為章第六十三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於為無為,於事無事,於味無味者,假令大之與小,多之與少,既不越分,則無與為怨。若逐境生心,違分傷性,則無大無小,皆為怨對。今既守分全和,故是報怨以德。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 肆情縱慾者,於為無不難,於事無不大,今欲圖度其難,營為其大,當須於性未散而分未越,則是於其易細也。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明上文所以預圖為也。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因雲大事必作於細,將明聖人所以能成其大者,以不為其難事大事,故能成其尊大耳。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輕諾詐人,必寡於信,動作多易,後必多難。 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 難為輕諾多易,故終無難大之事。 其安易持章第六十四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 言人正性安靜之時,將欲執持,令不散亂,故雖欲起心,尚未形兆,謀度絕之,使令不起,並甚易耳。 其脆易破,其微易散。 欲心初染,尚自危脆,能絕之者,脆則易破。禍患初起,形兆尚微,將欲防之,微則易散耳。 為之於未有, 覆上易持易謀也,所以易者,為營為之於未有形兆耳。 治之於未亂。 覆上易破易散也,所以易者,為理之於未成禍亂耳。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此三者喻其不早良圖,使後成患。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凡情不能因任,營為分外,為者求遂,理必敗之。於事不能忘遣,動成執著,執著求得,理必失之。 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 民之始從事於善者,當於近成而自敗之。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慎其終,未嘗如始,從善之心,則必無禍敗之事。 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 難得之貨,為性分所無者,今聖人於 欲不欲,不營為於分外,故常全其自然之性,是不貴難得之貨。 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聖人不求過分之學,是於學不學,將以歸復眾人過分之學,以輔自然之性,不敢為俗學與多欲也。 古之善為道章第六十五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人君善為道者,非以其道明示於民,將導之以和,使歸復於朴,令如愚耳。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君將明道以臨下,下必役智以應上,智多則詐興,是以難洽。 是故以智治國,國之賊。 以,用也。人君任用多智之臣,使令治國,智多必作法,法作則奸生,故是國之賊也。 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若不用巧智之臣,但取純德之士,使偃息蕃丑,弄丸解難,自然智詐日薄,淳樸日興,人和年豐,故是國之福也。 知此兩者,亦楷式。 役智詐則害於人,任淳德則福於國,人君能知此兩者,委任淳德之臣,是以為君楷模法式。 常知楷式,是謂玄德。 人君常知所委任,是謂深玄至德矣。 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玄德深遠,能與物反,歸復其本,令物乃至大順於自然之性也。 江海為百穀王章第六十六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 江海所以能令百川委輸歸往者,以其善能卑下之,故百川朝宗矣。 是以聖人慾上人,以其言下之。欲先人,以其身後之。是以處上而人不重,處前而人不害。 謙為德柄,尊用彌光,以言謙下之,百姓欣戴,故處其上而人不以為重,以身退後之,百姓子來,故處其前而人不以為害也。 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 以是不重不害之故,故天下之人樂推崇為之主,而不厭倦。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聖人謙退,不與物爭,天下共推,誰與爭者? 天下皆謂章第六十七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 肖,似也。老君雲,天下之人皆謂我道大,無所象似,我則答雲耳。 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夫唯我道至大,故無所象似。若如代問諸法,有所象似,則不得稱大,久已微細也夫。 我有三寶,保而持之。 我道雖大無所象似,然有此三行甚可珍貴,能常保倚執持,可以理身理國也。 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慈則廣救,儉則足用,不敢為天下先,故樂推而不厭也。 夫慈故能勇, 慈人敏惠,則德有餘,故勇於救濟也。 儉故能廣, 節儉愛費,財用有餘,故施益廣。 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慈儉之德,謙偽益光,推先與人,人必不厭,故能成神器之長。 今舍其慈且勇,舍其儉且廣,舍其後且先,死矣。 今舍慈且勇,勇則害物,舍儉且廣,廣則傷財。舍後且先,先則人怨。傷財害物,聚怨於人,是必死之道,故云死矣。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 用慈以戰,利在全眾,用慈以守,利在安人,各保安全,故能勝固耳。 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以慈戰守,豈但人和,天道孔明,亦將救衛。戰勝,天救也。守固,天衛也。是皆以慈故,故云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善為士章第六十八 善為士者不武, 士,事也。善以道為理國之事者尚德,故云不武。 善戰者不怒, 事不得已,必須應敵,以慈則善,故不憑怒。 善勝敵者不爭, 師克在和,和則善勝,全勝之善,故不交爭。 善用人者為之下。 悅以使人,令盡其力,必先下之,是為善用。 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也。 善勝是不爭之德,為下是用人力,能如此者,可以配天稱帝,是古之至極要道也。 用兵有言章第六十九 用兵有言: 老君傷時,輕殘人於兵,故托古以陳戒。有言者,謂下句。 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 主有動作,則生事而貪。客無營為,則以慈自守。自守則全勝,生事則敗亡。進雖少不能無事,退雖多不失謙讓,故不敢進於寸,而退於尺。 是謂行無行, 為客退尺,不與物爭,雖行應敵,與無行同矣。 攘無臂, 攘臂所以表怒,善戰不怒,故若無臂可攘。 仍無敵, 仍,引也。引敵者,欲爭不爭,故若無敵可引。 執無兵。 執兵所以表殺,今以慈和為主,故雖執兵,與無兵同。 禍莫大於輕敵,輕敵者幾喪吾寶。 為禍之大,莫大於輕侮敵人,輕侮敵人者,則殆喪吾以慈之寶。 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抗,舉也。兩國舉兵以相加,則慈哀於人者勝之。 吾言甚易知章第七十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老君雲,吾所說言契理,故易知,簡事,故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天下之人滯言而不悟,煩事而不約,故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 言者在理,理得而言忘,故言以無言為宗。事者在功,功成而不宰,故事以無事為君也。 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夫唯代人無了悟之知,是以不知我無言無事之教。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 了知我忘知之意者希少,法則我不言之教者至貴。 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被褐者,晦其外。懷玉者,明其內。故知我者希少耳。 知不知上章第七十一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了法性空,本非知法,於知忘知,是德之上。不知知法,本性是空,於知強知,是行之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夫唯能病,能知之病,是以不為強知所病也。 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唯聖人所以不病病者,以其病眾生強知之病,是以不病。 人不畏威章第七十二 人不畏威,則大威至。 有威而可畏,謂之威。言人於小不畏,拙於慎微,則至於大可畏也。 無狹其所居, 神所居者,心也。無狹者,除情去欲,使虛而生白。 無厭其所生。 身所生者,神也。無厭者,少思寡慾,使不勞倦。 夫唯不厭,是以不厭。 夫唯人不厭神,是以神亦不厭人。 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 自知其身,防可畏之事,自愛其身,無厭神之咎,不自見其能以犯息,不自貴其身以聚怨也。 故去彼取此。 去彼見貴,取此知愛。 勇於敢章第七十三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 敢謂果敢,言人勇於果敢從事,則失於謙柔退讓,必害於身,故云則殺。不敢者,則可以活身矣。 知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兩者,敢與不敢也。或,有也。能知不敢者有利,敢者有害,當須勇於不敢,此勇敢之人。動有災害,乃天之所惡,孰能知其故哉? 是以聖人猶難之。 聖人猶難為勇敢之事。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 此下言天道謙虛,以戒人事勇敢。天不與物爭,四時盈虛,物無違者,故善於勝。 不言而善應, 天何言哉?福善禍淫,曾無差忒,故云善應。 不召而自來, 天道不召物使從己,物不能違,自來順天耳。 繟然而善謀。 天道玄遠,繟然寬大,垂象示人,可則之,故云善謀也。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天之網羅,雖恢恢疏遠,刑淫賞善,毫分不失。 民常不畏章第七十四 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縱放情慾,動之死地,習以為常,嘗無畏者,人君當以清靜化之,奈何更立刑法以誅殺恐懼之? 若使人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若使代人皆從清靜之化,不敢溺情縱慾,常畏於死,而獨為奇詐者,假令吾勢得執殺此奇詐之人,孰敢即殺?故下文雲。 常有司殺者殺。 如此奇詐之人,天網不失,是常有天之司殺者殺之也。 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 人君好自執殺,必不得天理,是猶拙夫代大匠斲木。 夫代大匠斲,希有不傷其手矣。 拙夫代斲,豈但傷材,亦自傷其手。人君任用刑法,代彼司殺,豈唯殘害百姓,抑亦自喪天和也。 民之飢章第七十五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 天下之民所以飢之不足者,以其君上食用賦稅之太多故耳。 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天下之民所以難治化者,以其君上之有為,有為則多難,多難則詐興,是以難治。 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 天下之人所以輕其死者,以其違分求生太厚之故,是以輕死。 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自然之分定則生全,若養過其分,分過則生亡矣。故夫唯無以厚其生為者,是賢於矜貴其生。 民之生章第七十六 民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生之柔弱,和氣全也。死之堅強,和氣散也。欲明守柔弱者,全生保年。為強粱者,亡身失性。 是以兵強則不勝, 見哀者勝,故知恃強者必敗。 木強則共。 木本強大,故處於下。枝條柔弱,共生於上。蓋取其柔弱者在上,強梁者在下,故下文雲。 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天之道章第七十七 天之道,其猶張弓乎? 天道玄遠,非喻不明,故舉張弓以彰其用耳。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 張弓如此,乃能命中,是猶天道虧盈益謙,欲令人君法天字人,故示抑高舉下之道。 天之道,損有餘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天道平於,裒多益寡,人則違天,翻損不足。 孰能以有餘奉天下,唯有道者。 誰能以己之有餘,奉與天下之不足者乎?獨有道者能耳。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 聖人法天,稱物均施,施平於物,而不恃其功。 功成不處。 推功於物,不處其成。 其不欲見賢。 聖人所以推功不處者,蓋不欲令物見其賢能。 天下柔弱章第七十八 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 以堅攻堅,叉兩堅俱損,柔制強者,則強損而柔全。故用攻堅強者,無以易於水者矣。 故柔勝剛,弱勝強,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柔弱之道,勝於剛強,天下之人,無不知者,知有此道,不能行也。 是以聖人言: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 引萬方之罪,是受國之垢濁。稱孤寡不穀,是受國之不祥。其德如此,則社稷有奉,故天下之人歸往矣。 正言若反。 受國之垢,為社稷主,受國之不祥,為天下王,是必正言初若反俗,故云正言若反。 和大怨章第七十九 和大怨, 與身為怨對之大者,情慾也。和謂調和也。言人君欲以言教調和百姓,使無情慾,故曰和大怨。 必有餘怨。 立教化人,不能無跡,斯跡之弊,還與為怨,故曰必有餘怨。 安可以為善? 既有餘怨,則不可以為善。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左契者,心也。心為陽藏,與前境契合,故謂之左契耳。聖人知立教則必有跡,有跡即是余怨,故執持此心,使令清靜,下人化之,則無情慾,不煩誅責,自契無為。 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司,主也。徹,通也。言有德之君主司心契,則人自化。無德之主,則將立法以通於人,為法之弊,故未為善。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司契則清靜,立法則凋殘,皇天無親,唯德是輔,故人君者,常思淳化於無為,不可立法而生事。 小國寡民章第八十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什,仵也。伯,長也。此章明人君含其淳和,無所求及,適有人村器堪為什仵伯長者,亦無所用之矣。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少思寡慾,不輕用其生,敦本無求,不遠遷徙。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矣。 舟輿所以利遷徙,甲兵所以徇攻戰,兩者無欲,故無所乘陳。返樸還淳,復歸於三皇結繩之用矣。 甘其食, 不食滋味,故所食常甘。 美其服, 不事文綉,故所服皆美。 安其居, 不飾棟宇,故所居則安矣。 樂其俗。 不澆淳樸,故其俗可樂也。 鄰國相望,雞犬之音相聞。 言其近也。 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彼此俱足,無求之至。 信言不美章第八十一 信言不美, 信言者,聖教也。信,實也,言不韻於俗,故不美。 美言不信, 美言者,代教也。甘美之言,動合於俗,故不信。 善者不辯, 善者在行,無辯說。 辯者不善。 空滯辯說,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知者了悟也。博者多聞也。 聖人不積。 積者執言滯教,有所積聚也。聖人了言忘言,悟教遺教,一無執滯,故云不積。 既以與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此明法性無盡。言聖人雖不積滯言教,然以法味誘導凡愚,盡以與人,於聖人清靜之性,曾無減耗,唯益明了,故云愈有愈多。有,明自性,多,明外益。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舉天道利物不害者,將明聖人之道施為弘益,常以與人,故不爭也。 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經卷之四竟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如果外星人的文明發展到能進行星際旅行來到地球,他們的道德水平一定高到不會侵略地球」的說法合理嗎?
※如何看待中國兵馬俑在美國展出,手指被遊客折斷並偷走?中方態度會如何?
※倫理道德:母親的責任和使命
※KTV有沒有權利不讓顧客自帶酒水?
※細說《道德經》對老子思想的篡改(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