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0死者的「清明選擇」--蘇州推行樹葬20年調查
1 |
昨天,蘇州市綠色殯葬園啟用暨第19次樹葬公祭在鳳凰公墓舉行,殯葬園設壁葬、草坪葬、海葬、花壇葬、生態葬等5個特色紀念區,便於市民祭掃。 |
【核心提示】 昨天,蘇州綠色殯葬紀念園裡,105份骨灰葬於綠樹之下,與塵泥一體。 蘇州推行樹葬始於1993年。20年間,已有8000多份骨灰回歸自然。 故人已去,何以望之?「雖然相比全市41.4萬個墓穴,選擇樹葬的8000個幾乎微乎其微;但他們以樹葬這種形式,讓土地『本色』相傳於子孫。」蘇州市殯葬管理所相關負責人說。在這個清明節里,我們尋找8000死者留予後人的「清明」。 □商報記者 黃翊華 大秋/文 楊海石/攝 A 8000死者樹葬意味著什麼 母親彌留時,留下遺囑:樹葬。母親曾是位教師,為人開朗,尤愛自然。 但真正開始料理母親後事時,親友卻指責邵曉琳:老人辛苦一輩子,到死卻沒個墳頭、不立墓碑,你這個做女兒的,實在不孝順。 「不想爭論,也不想去講大道理,我只知道,遵從老人的心愿就是最大的孝順。」邵曉琳倔強地在新民公墓樹葬區,將母親的骨灰埋下,再植一棵青青松柏。 只要心中常念親恩,母女便能永遠心相連。每逢清明或母親的忌日,邵曉琳便帶著丈夫、兒子過來祭掃母親,一捧花置於樹前,澆些水、修下枝,再在樹上系一根母親生前最喜歡的紫色絲帶,便能完成積蘊內心的追思與感恩。 去年清明時節,舅舅在樹葬區的出現,讓邵曉琳很意外。之前,舅舅就是極力反對樹葬母親的「主心骨」,也因此,5年不肯理睬這個「不孝順」的外甥女。 但這次,舅舅態度大變。坐在樹前,感嘆說,等自己老了,也想樹葬。一來,別讓子女背上太重的包袱,畢竟,墓地的價錢也不低;二來,看著這些小時候常來攀爬的山,都成了白花花的墳頭,心裡也不是滋味。當然,樹葬也算是「入土為安」吧。 確實,所有新生事物的落地與推進總有個過程。更何況,和這個新生事物相對立的,是沿襲了數千年的舊俗傳統。 在蘇州市殯葬管理所,記者看到一組樹葬的數據。1993年,蘇州第一次開展樹葬活動。當年,共有8位死者樹葬。1994年,樹葬39位死者;1995年,25位;1996年,36位……2009年,131位;2010年,96位;2011年,85位;2012年,96位;今年,105位。 「相比全市41.4萬個墓穴,8000位選擇樹葬可以說是幾乎微乎其微。但他們為我們生者所帶來的,卻是別樣的清明。」殯葬管理所負責人說。 可以粗略測算———樹葬面積基本佔用0.4平方米左右,8000份骨灰總共也就佔用5畝左右的土地,但這些土地實際等於新增了5畝的綠化;倘若均以舊俗入葬墓地,以一畝地可建200個墓穴來算,8000個墓地就需要佔用土地40畝。 B 蘇州殯葬用地的前世今生 「推行樹葬,就是希望以後有越來越多的人不與子孫爭地,保護蘇州的青山綠水。」殯葬管理所的負責人說。 來自民政部門的數據說,蘇州大市範圍內共有29個經營性公墓,由國土部門認定的經營性公墓用地共2700多畝。 不可否認,多年前的揮霍已經成了橫亘在人們心頭的痛。有一個推算數字便可見當年的瘋狂———蘇州墓穴中80%是上海業主。瘋狂之舉,主要集中於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不少公墓甚至紛紛在上海設立業務代理處,在上海媒體上打廣告。 在墓區相對集中的幾個鄉鎮或街道採訪時,記者時常能聽到這樣的感受:「如果當年不是為了圖一時之地,那麼,我們就能在更大空間內,更精細地規劃和利用好這些土地資源。」 已然沒有「如果」,所幸還有「覺醒」。2003年6月,《蘇州市公墓管理辦法》 正式施行。根據規定,自此《辦法》發布後,新建墓地墓穴佔地面積單穴不超過0.7平方米,雙穴不超過1平方米。且明令:公墓禁止將墓地售於外地人、售於活人。在橫涇堯南公墓,記者看到,墓區邊沿設置了一塊隔離帶,這也就是專業所指的「紅線」。「隔離帶用以顯示,並通過航拍定位建檔。不管是誰,誰都不能越『紅線』半步。」墓區負責人說,外地人要想在堯南墓區現有紅線範圍內新購墓地,已根本不可能。 但,這也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樂觀。2006年時,南京有關部門發出「15年後南京人無地可葬」的預警。另據統計,我國每年減少的200萬畝耕地中,近五分之一被土葬造墳消耗掉。而記者在暗訪中,仍有個別山林在暗中銷售「活人墓」、「豪華墓」。 如何讓土地「本色」相傳於子孫?去年8月,市政府再次發文,明確在「十二五」期間,要完成以鄉鎮為單位的公益性骨灰堂建設,新產生的骨灰由當地政府提供免費「入室」存放;基本完成村級骨灰埋葬地和散墳的整治平遷,實行集中安葬或轉移到公益性骨灰堂集中存放;倡導和鼓勵骨灰深埋、散撒、海葬等不保留骨灰的綠色葬法。 這兩個政府令,被社會普遍叫好。「從節約土地這個角度上來說,這兩個政府令救了子孫後代。」堯南公墓負責人感懷說。 C 民眾觀念刷新是治本之道 根據測算,目前經營性公墓用地存量地還剩470畝左右。如按平均每年蘇州4.2萬人去世、每人均墓葬且嚴格遵循每穴0.7平方米來計算的話,那麼這些存量地只可用10餘年。 但事實上,目前實際用地量並未如此快速消耗。殯葬管理所的負責人說,目前,常熟的逝者已全部進入骨灰堂,張家港、太倉、相城等地也相繼建設了骨灰堂,此外,蘇州正在大力推行樹葬、海葬、花壇葬、可降解葬等生態葬,市區且在選址建公益性骨灰堂,「照現在的形勢來看,今後對墓地的需求將越來越小。」 這顯然是可喜的變化。 而另一些漸進式的舉措,也在努力改變著死人與活人爭地的尷尬局面。 最直觀的,白花花的墓碑漸漸隱身,不再成為蘇州西部山水中尷尬的風景。在堯南墓區,墓區園林化、生態化漸顯。樓亭疊翠、疏朗開闊,一些頗具人文色彩的雕塑、建築也隨處可見。墓區在綠樹中掩映,已不再給人以悲哀和恐懼感。統計數據顯示,所有的公墓綠化覆蓋率都已達到80%以上。尤為值得關注的是,民政部門相關負責人士告訴記者,2003年施行的 《蘇州市公墓管理辦法》規定,墓穴、穴位使用期限為20年,墓穴使用期滿後一律停止使用。 「10年後的2023年,我們希望市民能採用少佔地或不佔地的形式處理先人的骨灰。」這位負責人說,入土為安的習俗畢竟歷經千年,「不能一蹴而就,但我們相信,生態葬能在不久的將來成為市民的主流選擇。」 市民政局社會事務處有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市民政局和市殯葬協會一直不懈地在社區開展以「樹葬」為主題的綠色殯葬宣傳活動。 另一方面,政府也在政策層面推動樹葬的深入。從去年10月1日起,蘇州市區戶籍居(村)民遺體火化後,選擇綠色殯葬可獲政府補貼,具體為:海葬、樹葬、可降解骨灰盒葬為每例2000元,花壇葬、壁葬為每例1000元。 「真正能決定蘇州殯葬用地走向的,更大程度上還取決於民眾在觀念上的刷新與互動。」民政局相關負責人士說,如果說《蘇州市公墓管理辦法》 從節約土地角度救了子孫後代,那麼,8000死者選擇樹葬是在移風易俗上救了我們的未來。
推薦閱讀:
※網傳李瑞英被調查驚人內幕
※婚戀調查揭秘高端單身女富豪緣何恐懼愛情(第1頁)
※【學法40】《監察法》規定的調查措施適用範圍分類 | 249
※何家弘:刑事訴訟中證據調查的實證研究
※日本經濟對華依存度調查:擔憂資源命脈被中國掐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