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人| 問北宋官瓷的傳承與發展有幾多愁?— 李政
上世紀80年代初,在國務院的直接關懷下,開封市的宋代官窯的仿製項目得以順利成功,這是當時陶瓷業的重要新聞和成就,繼而成立了開封官瓷研究所,承擔北宋官窯復出的傳承和發展的重任,得到當時政府的大力扶植並取得了較好效果。然而,好景不長,北宋官瓷研究所一路坎坷,在市場經濟的衝擊下被捲入了利益的漩渦,跌入低谷,幾易其主,產生諸多問題需要解決,那麼北宋官窯的傳承和發展的路在何方?
關鍵詞:北宋官窯 傳承 現狀 青瓷
英文摘要 By Li ZhengHow much difficulty are there in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orthernSong Dynasty royal ceramic kiln?
By Li Zheng
From School of Fine Arts, Henan University .
Abstract:Inearly daysofhe 1980 s,under direct careoftheStateCouncil,theprojectofcopying orrecoveringtheNorthernSongDynastyroyal ceramickilnin Kai Fengcitywassuccessful,as aimportant news and achievementinceramic industryat that time.Then government ofKaiFongcityestablishedaresearchinstituteabouttheNorthernSongDynastyroyalceramickilnthatundertakenimportant responsibility of its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and got supports fromgovernment. Itachieveda good result.However, recently, all the way twistinits process ,theresearchinstitutewascaught in a whirlpool ofinterests ,endangered almost and sold once several times under influence of themarket economy. It raised a lot of problems to be solved. where,then,directionof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about theNorthernSongDynastyroyal ceramickilnis?
Key words: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royalkiln, inheritance, status, celadon
2:34 高山流水打開音樂邊聽邊看吧 來自河洛人
一、北宋官窯的歷史與影響。
如果要談中國文化,宋代文化就繞不過去;如果要談宋代文化,宋代藝術就繞不過去;如果要談宋代藝術,宋代的陶瓷藝術也繞不過去;如果要談宋代陶瓷,汝、官、哥、定、均五大名窯就更繞不過去。這五大名窯中官窯是宋代唯一的皇家專用瓷窯,也是我國陶瓷史上第一個由朝廷獨資建造的皇家專用窯口。我們知道宋代分北宋和南宋個時期,官窯的首次設立是在北宋晚期,本文要討論的正是北宋官窯。據史料記載,北宋官窯址在當時都城東京(今開封),創建於我國北宋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間(1111—1125年),北宋官窯是歷史上唯一沒在市場上流通的瓷器,其出身皇室,也只供朝廷專用。北宋官瓷創製和生產的時間非常短暫,由於金人的入侵以及對北宋王朝的顛覆,北宋官窯也隨著北宋王朝的滅亡而成為傳說,北宋官窯從創建到廢棄不過十餘年的光陰,然而它卻能名垂千古,直至今日仍然是多少專家學者的困惑。它的窯址問題由於地質原因已無法挖掘而成為懸案,僅憑相關文獻來推斷北宋官窯遺址;它的存世瓷器極少,只有在北京故宮和台北故宮幾家博物館才能一睹芳容,且多屬於南宋官窯瓷或後世的高仿品;它的追隨者也是千年來不斷為多少從業者前赴後繼。
那麼,是什麼能夠使北宋官窯產生如此的魅力呢?從文獻得知,北宋官瓷用料異常考究,而且不計成本,製作又異常精細,手藝均出自當時全國最優秀的瓷業名匠。無論是材料還是造型都濃縮了這一時代的精華,成為中國瓷器史上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窯口,也是中國青瓷的巔峰時期的重要代表。
北宋官瓷作品主要分為兩大類:一是禮器,主要為朝廷所用,以徽宗詔敕編纂的《宣和博古圖》為造型藍本,即依「名古器」為造型依據,代表作品有瓶、尊、鼎、爐、觚、盤等器形;二是文房用具,這與徽宗個人的喜愛密切相關,也主要供他個人使用,代表作品主要為「文房四寶」,充分體現了徽宗時期的的審美趣味。
儘管至今還存在對北宋官窯的的爭議,但是歷史無法淹沒人們對北宋官窯的懷念。北宋官瓷是青瓷的一個無法逾越的高峰,造型古樸莊重,釉質如脂如玉,伴有靈動飄逸的裂紋片,形如龜背,色如鱔血,釉色以粉青為上,釉面瑩瑩冰片極富美感,且器口微微泛紫,底足褐紅如鐵,即常說的「紫口鐵足,」。作品觀之神韻內蘊、質樸無華,雖然沒有什麼精美雕琢和裝飾,卻創造了一個渾然天成的美學境界。它全面闡釋了「韻」的美學意義,反映了宋人集中國文化之大成的魅力所在。正是因為北宋官窯瓷代表了一個瓷器時代的高峰,才使得南宋官瓷是直接「襲故京遺制」,在杭州繼續設立官窯,南宋官窯繼承了北宋官窯的技術和製作方法,有「北藝南工」之說。元以後不同時代都在不斷的仿製宋官瓷。
本文要談到的不是北宋官窯本身,而是它留下的影子在當今的狀態。
二、北宋官窯的研究現狀
儘管北宋官窯的存在只有短短的十幾年,但經歷了近千年後的今天,依然沒有被人們遺忘,在中國陶瓷史上,北宋官窯留下了一個深深的烙印。後世不同時代雖不乏追仿北宋官瓷,不過仿製的地方多集中在浙江和江西的南方瓷區,而且,很少有精品問世。對於北宋官窯故居開封卻一直沒有仿製過,這並不意味開封人們忘記了這一歷史的存在,之所以沒有能恢復北宋官窯,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有三點,首先,歷史原因:開封地處中原,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長期戰亂使得當地人們無暇顧及官瓷這一奢侈品的復出;其次,經濟原因:北宋以後的中國經濟南移,北方長期處於貧困狀態,使得開封人們沒有經濟能力請出北宋官窯;第三,技術原因:技術的失傳,一時難以恢復,況且北宋官瓷是在汝窯的基礎上的一個創造,如果汝窯沒有復出,北宋官瓷就成為空談。
新中國成立後,經多方努力,隨著汝窯的恢復, 1980年,恢復北宋官瓷的項目終於得到了落實,在國務院的直接關懷下於1981年成立了「恢復北宋官瓷領導小組」,由當時開封市工藝美術實驗廠承擔北宋官窯的研究和恢復這一國家項目,與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共同合作,恢復北宋官瓷的工作得以全面展開。1984年6月中國輕工業部委託,在開封北宋官瓷研究所隆重舉行了恢復北宋官瓷技術項目鑒定會,通過了鄧白、馮先銘等30多位國內外陶瓷權威的鑒定和論證,一致認為:「可與故官博物院、上海博物館收藏的宋代官窯作品相媲美。」從此,北宋官瓷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終於在其故鄉開封成功恢復。
官瓷的試製成功,在瓷器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隨後成立了北宋官瓷研究所,然而,事情的發展往往出乎人們的預料,北宋官瓷研究所的成立處在中國經濟轉型時期,由計划到市場,這是它必須經歷的考驗,儘管研究所是政府的創建,但是由於官窯的燒製成功率太低,政府持續投入猶如杯水車薪,難以支撐行業的正常發展,在改革的浪潮中,內外交困,20世紀90年代,開封北宋官瓷研究曾一度跌入低谷。因為管理不善導致人去樓賣,研究所只剩下一個外殼,另一方面,在改革浪潮的席捲下,技術人員不得不另謀出路,自己建窯燒制, 從而出現了民辦的官瓷研究所(中心),這些民辦的研究機構門面小,甚至在面積不過20平方的出租房來燒造自己的夢想。而且在不斷探索過程中實現了從煤窯到氣窯的過渡,減少了環境污染。從2001年至今,開封多家仿北宋官瓷產品多次亮相北京紫禁城和國內外陶瓷大賽以及陶瓷精品展銷,使得北宋官瓷的傳承和發展邁出了新的步伐。隨後,原開封北宋官窯研究所專家王振宇先生退休後也相繼建窯,成立正和官瓷研究股份有限公司,規模也在不斷擴大,似乎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從從市場經濟角度看,這應該是一件好事,一個新起點的開始。然而,由於運作和影響以及成品率低的一系列原因,開封北宋官瓷仍然卻還處在「藏在深閨無人識」的現狀。文化產品從立項、研發、製造、投入到市場推廣,一直沒有實行真正的產業化運作,致使宣傳和運營與市場脫節,導致「皇帝的女兒」也愁嫁的局面,而且其市場的影響的力非常小。
在這些零星的研究中,多數屬於民間個人行為,又大部分是一種小規模個體燒制。目前開封的大部分官瓷作坊,都是個人經營,規模小,難以創造出品牌。在國內很多瓷器的藝術價值和品味其實不比官瓷高,但是價格遠遠比官瓷要高得多,這是為什麼?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人為因素還是自然因素?開封北宋官窯的傳承和發展又將魂歸何處呢?
三、傳承之路任重道遠
筆者來這個歷史古都已經生活十幾年了,基本上了解官瓷的復出歷程,坎坷中有它的希望,艱難中有它的喜悅,而更多的是曲折中的心酸和感慨。自北宋官瓷復仿成功後,在國內外歷屆重大的藝術展覽活動中,幾乎囊括了中國陶瓷、中國工藝美術、以及科學進步等諸多獎項。然而,令人倍感心焦的是,北宋官窯這一文化遺產所面臨的現狀不能不令人擔憂,作為北宋官窯龍頭企業的開封北宋官瓷研究所,竟連一個固定的生產基地都沒有,一路荊棘,幾易其主,目前還只能寄人籬下,還談何發展?其他私營的小窯也各自為戰,這種狀況,如何能將歷史饋贈給開封的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下去呢?開封宋官瓷的發展之路將怎樣走下去呢?造成官瓷如此尷尬的原因是什麼?筆者走訪了幾個最初參與官窯復仿的專家以及相關從業人員,相對完整地理解官瓷目前的狀態,不難發現北宋官瓷的傳承和發展還存在很多問題,還需要很長的路要走。
1,政府的支持和關注不足。
最近,在開封市市長周以忠在回答記者尹俊就「推動文化產業園發展」的採訪中,關於宋官瓷的傳承和發展隻字未提,從2000 -2011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關於文化產業的相關工作目標中也很少提及過,似乎把宋官瓷的研究與開發完全遺忘了。相對照的鈞瓷所在的禹州市以及汝瓷所在的汝州市,他們的政府工作報告每年都把發展鈞瓷和汝瓷作為重要的內容在強化。正如在談到北宋官瓷的發展現狀時,原官瓷研究所資深專家王振宇顯得很無奈地說:「我每年都寫提案和建議,呼籲政府像支持其他文化產業一樣支持官瓷研究,但都未引起領導和決策者的重視。」他還說:「禹州的鈞瓷、汝州的汝瓷、浙江龍泉的青瓷都在把陶瓷作為一個產業來搞,政府在土地、政策、資金、資源整合等方面都給予大力支持,我們這裡恐怕就辦不到。」確實,同樣地處中原的鈞瓷和汝瓷,它們卻可以得到當地政府的特別眷顧,筆者一直不明白其中的緣故,王振宇先生解釋說,其一是開封經濟落後;其二是歷史留下來的文化遺產很多,扶持不過來;其三是北宋官瓷燒制的成品率很低,本身不適合為普通百姓生產瓷器,很難在短期內產生經濟效應,使得開封政府失去了信心。也許這才是合理的解釋,但我無法完全接受,因為作為一個負責人的政府,應該是視宣傳和和弘揚傳統文化為己任,文化遺產留下的越多,說明當地的生命力就越強,本土的資源也就越豐富,如果只看重眼前的直接經濟效應,急功近利,這是否不符合國家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策的初衷。另一方面,政府的支持,並不是要每年下撥一些救濟款項來安慰從業者,而是要給官瓷能步入文化市場提供良好的發展平台和空間。文化需要的是恰當的傳播途徑,尤其是信息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還是讓官瓷「藏在深閨無人識」,實在難以想像開封政府為北宋官瓷做了什麼?
2,缺乏媒體和文化職業部門的傳播
北宋官窯地處開封,與其它青瓷(比如汝窯、龍泉窯、耀州窯)相比,無論從地理位置還是歷史文化意義的重要性都優於他們,然而今天官窯在同瓷系中的知名度遠不如他們,更不用說在全國的瓷器行業中的影響力。
那麼開封官窯在本地的知名度又是怎樣的?如果你走在開封的街頭,隨便向路上的行人打聽開封官瓷,至少十個有九個不知道官瓷是什麼,說不定還會因為發音還會產生誤解,面臨如此尷尬的現狀,你會有怎樣的感觸呢?作為陶瓷人,筆者很是心酸。作為社會人,看到老祖宗遺留下來的本土文化被扔到遺忘的角落,心感無助。
或許真的是因為官窯是朝廷的專用窯,與老百姓沒有關係的原因,才造成今天為路人所陌生,這似乎可以理解。但是它作為一個文化傳統,尤其在的開封這塊古老的土地上,還有許多人不知道北宋官瓷的情況。甚至這一文化符號都沒有被老百姓所熟知。卻因為沒有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而被冷落,特別是文化傳播機構的冷落,哪就不能不是一種悲哀。北宋官窯文化不僅是開封獨有的文化和藝術,也是中國文化一部分,甚至它承載著中國陶瓷一個時代的巔峰期向了另一個陶瓷時代轉折的歷史文化使命,在宋代後的數百年來一直沒有被人們遺忘的北宋官窯,每個朝代都有不少官瓷仿製品。這恰恰說明了北宋官窯本身所具有的強大生命力和它不竭的藝術魅力。北宋官窯這一文化現象可以與老百姓無關,但是決不能與文化傳播機構無關,作為媒體機構的電視台、廣播電台和報業界是不是為它準備過一席之地?作為教育兼文化傳播機構身處開封的高校又為它做了什麼?作為最近成立的宋代文化研究院又為北宋官窯的傳承和發展準備了什麼?據筆者調查,所做工作屈指可數,收效甚微。就說親身經歷的一件事就可以小知大,筆者作為一個藝術教育工作者深感責任重大,身處開封的河南大學到目前為止沒有相關學科的設置,這不能不是一個遺憾。還好,又經過多方努力才破天荒在河南大學這所百年老校開設一門「陶瓷欣賞」課程。在筆者的多次建議和鼓動下,學校終於開始啟動學術研究這一平台,準備開展宋代陶瓷研究和課程設置,這無疑是官窯的良好契機,也是官瓷研究在學術平台上零的突破。筆者只是通過這件事從側面來反映文化傳播機構多年來對於開封北宋官窯的支持力度。
開封北宋官窯的復仿,不能像普通企業一樣與效益掛鉤,讓它自生自滅,這是極不負責人的態度。在市場經濟越來越成熟的今天,尤其在大談弘揚大宋代文化的今天,作為文化傳播機構有責任也有義務把北宋官窯這一文化遺產的傳播工作做好。
3,缺乏團結、和諧的團隊創業精神
自從官瓷研究所成立以來,由於種種原因,從業人員內部矛盾不斷,此起彼伏,最後不得不機構解體,人走樓空,四分五裂,研究所幾經轉手,過著寄人籬下的流亡生活,這是研究所一段很不體面也難以啟齒的經歷,使得官窯的發展步伐緩慢,停滯不前,嚴重阻礙了技術提高,更談不上創新。2009年2月成立了的官瓷行業協會,這可以說是官瓷從業人員所建立的良好溝通平台,然而事情往往事與願違,儘管現在各自都有獨立的實體,但矛盾卻沒有因此緩解,相反有升級的態勢,這實在讓人難以理解。面對這種狀態,你不能不產生一種無賴的感嘆。旁觀者清,筆者作為一個旁觀者,問題也許要看到更透徹一些,這是業內人士理解不到的,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本著「家和萬事興」的心態來喚醒從業人員,一切應該向前看,以大局為重,少一分恩怨和個人利益,多一份進取和精誠合作,為了北宋官窯的傳承和發展步入良性運轉做一些實實在在的工作,既不辜負歷史,也不辜負文化。只有營造一種和諧的氣氛才能讓行業得以順利發展。
其實不管是家庭還是一個行業,成員之間存在個人矛盾都很正常,但不能違背一個大局原則,不知道業內人士是否有人認識到:如果從開始到現在北宋官窯復仿就一直處於良性的運作,開封官窯在全國的影響就不是今天這個狀態。或許政府會更支持?或許媒體更重視?或許已經有了新的成就?或許很多本來複雜的技術問題變得簡單了?或許早就已經引來了金鳳凰?作為從事北宋官窯的行業人士理應相互協作,需要營造更加團結、和諧的創業氛圍,本著對傳統民族文化負責任的態度,接過歷史交給的擔子,繼承、弘揚官瓷文化是每個從業人員的神聖使命,把北宋官瓷的燒制工藝和技術能夠不斷延續和發揚下去並推陳出新,共同發揚這一文化事業。
4,缺少文人對北宋官瓷研究的參與
熟悉北宋官瓷的人都知道,重神韻而輕雕飾是它的重要特點,具體體現在瓷器的造型、釉色及其紋理品質。北宋官瓷為什麼會是宮廷獨有,民間不得仿製,它恰恰反映了當時皇家的審美情趣和時代導向,而北宋時期正是中國文化發展的鼎盛期,文人治理天下,朝廷似乎成了文化藝術的宮殿,特別北宋末年,以宋徽宗為首的宋代一朝,幾乎成了藝術王國,北宋官窯正是誕生在這一時期,官瓷的造型和釉色展現時代的審美導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不難想像,文人和藝術家的介入決定了北宋官瓷的視覺形態,是他們成就了官瓷藝術品味,這是北宋官瓷得以流傳千年並一直被追捧的根本。有了藝術熏陶,才使得官瓷藝術就有了生命;有了文化的介入,才使得官瓷變得會「說話」。那麼,從業人士是否真正意識到這一點呢?遠的不說,就說當今國內幾家知名瓷器生產基地,以景德鎮為首的陶瓷行業,高等學府直接介入陶瓷藝術活動,其產品往往更受受市場的歡迎。也許,景德鎮瓷器屬於彩瓷系,不能相提並論,那麼,同屬於青瓷系的龍泉窯和哥窯的市場也是很好,他們都得益於陶瓷學者們的光顧,如果還有理由說龍泉窯和哥窯地處經濟發達區的浙江而不可同日而語,那麼深處內地的陝西耀州窯,其成功之處恰恰受益於學府專家的參與。北宋官窯復出的情況又是怎樣的呢?這隻有從業人士自己最清楚,身處北宋官窯故居有著近百年歷史的河南大學是一所文理兼優的綜合性大學,培養出了國內一些知名藝術家,有著如此資深的高等學府竟然與北宋官窯的研究行同陌路,這不能不說是開封北宋官窯研究以來的一個遺憾。如果沒有藝術家的參與,僅僅依靠「描紅式」的仿古研究,那麼其前途無疑是可想而知。
5,歷史包袱太重。
自從官窯復燒以來,業內人士無不以其成功仿製與北宋官瓷相媲美的作品為榮,從造型到釉色和釉質以及表面效果都是步步緊跟,絲毫不敢越雷池半步,近30年如一日沒有放棄這一基本原則,他們從不放棄,大有「視為知己者死」的豪氣,就這一點讓人不能不為之萌生幾分「敬意」。然而敬意不能取代市場,也不能更改時代,北宋永遠成為歷史,即使當今的官窯仿製品能夠以假亂真甚至超越北宋官窯原件,也無法成為文物,充其量是一件高仿品。顯然這種現象是因為放不下歷史包袱所至,那麼這種追隨的意義又有多大呢?不否認目前確實可以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因而才引來從業人員的忠心耿耿。但暫時的經濟效益能夠讓官窯這一歷史文化魅力長存嗎?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不知道今天的官瓷大師們是否考慮過。與時俱進是文化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官窯的存在永遠屬於北宋,時代把它推移到現在只能是一種文化的延續,而不是簡單的翻版。即使官窯瓷的視覺形式翻版了,時代的審美觀是無法翻版的。道理很簡單,北宋官瓷的審美接受者是當時的皇室貴族,而今天官窯瓷的審美接受者是當代陶瓷愛好者和收藏者,其中的差距就不要說了,相信大家能夠理解。我們考察一下鈞瓷和汝瓷的現狀,把它與北宋時期的瓷器做個比較就迎刃而解了。
歷史要不要?當然要;老祖宗留下的寶貝是不是要扔掉呢?當然不能扔,扔掉就是歷史的罪人,保留一定的仿古研究是完全必要的。那麼,如何來權衡這種關係呢?還需要嘗試和論證。這裡無法下一個簡單的結論,但當前官窯的狀態明顯扛著沉重的歷史包袱。
6,陷入名分爭端的漩渦。
首先是由於歷史和開封地理現狀的原因,北宋官窯遺址無法通過窯址證實它的存在,由此引來了許多「後遺症」,開封北宋官窯的身份還處於質疑的爭議中,這使得從業人員的信心受到嚴重的打擊,幾次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因此被回絕,這無疑是他們的一塊永久心病。官瓷的存在與否早在上世紀80年代鄧白、馮先銘等老一輩的陶瓷專家已經有了定論,對於身份的問題筆者無法在此進行論證,那本屬於考古研究的範疇,但筆者希望學術界應該本著一顆為歷史負責人的態度,而不是為某種利益去違背原學術底線來作判斷。關於這一點隨著考古的挖掘會得到最終的澄清,我們沒有必要為此存有顧慮,有爭議很正常,它對於北宋官窯研究沒有直接影響,在開封這塊北宋的都城的土地上研究北宋文化是名正言順的,也是順理成章之事。其二,明初宣德年間的《宣德鼎彝譜》一書記載:「內褲所藏:柴、汝、官、哥、均、定」因為柴窯既沒有實物,也沒有窯址,僅僅文獻的記載難以成立,況且它不屬於宋代窯,所以剩下的汝、官、哥、均、定被公認為宋代五大名窯,這使得汝、官、均三家相互爭奪和篡改其排列的順序。無論哪一家在做廣告時都會把自己排在首位。這些歷史原因造成汝、官、均之間各自打的歷史文化牌,其目的無非是在社會造影響、爭名譽。對於促進發展而創造經濟利益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尊重歷史本來面貌也是各自從業者的底線,不能因利益而篡改事實,筆者並不想作過多的評價,只是想澄清一下事實,也是希望開封官窯研究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己的研究和開發上,不要陷入無意義的爭端漩渦,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是第一位的,歷史身份也要靠自身力量來證實。
7,技術人員培養艱難。
目前在開封研究宋代官窯的不過三四個人了,而且這種研究模式是世代相傳式的。他們大部分是新中國成立以後參與北宋官窯恢復工作的那些老專家,他們又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從事普通的技術工作,比如拉坯、制模、上釉、裝窯等,培養這樣的技術人員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技術很熟練了又因為待遇問題容易流失,因為開封的經濟相對落後,到外地聘請技術人員又會面臨代價太高,這樣就形成一種惡性循環,使得官窯行業的發展無法步入良性軌道。
因此,技術人員的培養不僅僅是官瓷質量的重要因素,也是官窯文化遺產傳承和發展的重要因素,一個良好的技術梯隊從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企業的命運。
北宋官瓷傳承和發展,是一項澤益後人,並且有助於擴大開封影響的文化事業,只有取得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媒體的廣泛宣傳,行業內部樹立全局意識、解放思想,精誠合作、資源共享,互助互利,做好技術人員的階梯式傳遞,外部聯合藝術家、學術、教育機構的廣泛參與,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保障北宋官窯生命力的延續,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特別是恰逢河南大學成立的宋代文化研究院的成立和宋代藝術研究所的的啟動,宋代的陶瓷研究也即將啟動,這對於開封的北宋官窯研究無疑是一件開天闢地的大事。振興開封北宋官窯不僅是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而且是文化傳承所要承擔重任。這方面,景德鎮、宜興、禹州、汝州、麗水等著名陶瓷產業基地已為我們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成功經驗,從業人士有必要認真反思,找到出路。
參考文獻:
中國硅酸鹽學會《中國陶瓷史》,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7 P284—P294
馮先銘《中國陶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2
石訓 朱保書,《中國宋代文化研究》,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10 33—70
李政,《宋代青瓷藝術的發展及其文化內涵》[J].《藝術百家》2011.2藝術百家雜誌社217-219
王振宇訪談錄.
李政教授介紹
河洛人陶瓷文化顧問團顧問李政先生:漢族,現為河南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1970年10月生於湖南常寧市。1996年月畢業於景德鎮陶瓷學院雕塑專業,獲學士學位。2008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雕塑系研究生並獲碩士學位。2009-2010年中央美術學院訪問學者。中國雕塑學會會員,中國陶瓷工業協會會員,河洛人陶瓷文化顧問團顧問。現主持河南大學藝術學院河南大學藝術學院陶瓷藝術研究所及雕塑工作室的全面工作,發表論文10餘篇,出版專著3部。研究方向:雕塑材料語言研究,中原陶瓷藝術研究。
本文作者:李政(河洛人陶瓷顧問團顧問 )
推薦閱讀:
※中國人傳承的虛偽文化
※傳承中國千年醫學古蘊,中醫針灸「內病外治」療效好
※二千年傳承的古武術的秘密
※曾子與《孝經》的關係,我們該如何傳承孝道呢?
※木匠爸爸鄭安全 :故鄉是我必須回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