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產品風險驟增
晨報記者 劉志飛(理財主筆)
廣西有色、東北特鋼、中鐵物資、浙江交投……近期央企、國企的債券違約事件此起彼伏,據統計,2016年以來已有11隻債券違約,違約速度明顯加快。受此影響,債券市場價格近期出現明顯下跌。業內人士表示,未來債市出現大面積違約的可能性不大,但投資債市的收益率很可能會下降,對於以債券市場為主要投資標的的銀行穩健理財產品,也難免受到波及。由於剛性兌付理論上已經不存在,投資者對部分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不得不防。
近期多隻債券出現違約
3月28日下午,東北特鋼公告稱,公司發行的2015年度第一期短期融資券「15東特鋼CP001」由於未能籌措到足夠的償債資金,不能按期足額償付,已構成實質性違約。這是地方性國企在公募市場上出現的債券違約首例。4月7日,中煤華昱公告稱,「15華昱CP001」不能按期足額償付,已構成實質性違約,成為煤炭行業首例。4月11日,中鐵物資公告稱,168億元債務融資工具4月11日起集體暫停交易。4月25日,據廣西有色金屬集團發布的公告稱,由於連續虧損並已進入破產重整程序,「13桂有色PPN002」債券未能按期兌付本息,到期應兌付本金5億元。
據海通證券統計,2014年3月以來已有至少25隻債券實質性違約,其中17隻至今仍懸而未決。2016年以來已有11隻債券違約,違約速度明顯加快。違約債成為懸在市場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民生證券固定收益團隊認為,債券違約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在剛兌打破的大背景下,政府對企業救助的意願逐步降低; 二是國有企業經營業績普遍下滑,政府的救助能力有限; 三是政府和銀行的意願並不完全統一,在協調中或存在障礙或時滯。
理財產品重倉配置債券
實際上,受新一輪國企債券違約影響,剛兌「預期」被打破,債市波動劇烈,企業債市場價格近期大幅下跌,而業內認為後市仍有下跌空間。
債券歷來是銀行理財產品資金的重要配置。中央國債登記結算公司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15)》顯示,截至2015年底,共有426家銀行業金融機構存續理財產品賬面餘額23.50萬億元,其中,65%的理財資金投向債券市場。為了維持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穩固銀行體系資金,銀行理財資金需要投向較高收益率的信用債。
而銀行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遠遠高於債券市場的平均收益。某銀行業內人士表示,主要原因是增加了結構化槓桿,即銀行的委外業務,委託券商、信託、基金等非銀機構進行投資,但使用的是銀行理財的資金。
根據普益標準最新統計數據,自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以來,參與委外的理財產品相對於市場總體佔比為24.62%,今年前兩個月這一佔比更升至40%以上。而根據目前的發展趨勢,銀行委外業務在2016年將進入快速發展時期。
近日,有媒體報道,繼去年底中證登等調查基金專戶債券槓桿後,監管層近日再度下發調查表,對銀行委外(委託其他機構投資管理)資金槓桿情況再次摸底。
多隻產品未實現預期收益率
銀行穩健型理財產品之所以「穩健」,是因為其資金主要投資於債券、票據和信貸類資產,然而,以往在人們印象里似乎有著「不敗金身」、具備較強償付能力的央企,一再成為債券違約事件的主角,同時,票據大案這兩年也已發生多起,投資者該認真考慮一下理財產品的安全性問題了。
經過多年的「經驗教訓」,銀行結構性理財產品預期收益不確定性較高的事實已被投資者慢慢接受,但非結構性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在投資者心目中一直還是比較靠譜。事實上,非結構性理財產品也早已沒有剛性兌付的概念了,目前除了極少部分保本保收益理財產品外,大部分非結構性理財產品的合同都是明確寫著「非保本浮動收益」的。而且這一「承諾」正在逐步成為現實。
普益標準最新的數據顯示,3月份到期銀行理財產品共計8355款,其中公布了到期收益率的產品有3822款。公布了到期收益率的產品中,有78款未實現預期最高收益率,其中59款為結構性產品,16款為債券和貨幣市場類產品,3款為組合投資類。
銀行理財也不能盲目
在「剛性兌付」的環境下,當借款企業違約時,產品發行方和銷售方都會承擔兌付責任,必要時地方政府甚至會出錢擺平,保障投資者本息的「絕對安全」。對投資者而言,選擇理財產品只要關注利率就好了。沒有了「剛性兌付」,借款企業違約時,產品發行方和銷售方不再有強制性兌付責任,資金的安全性開始成為理財產品選擇時要考慮的首要問題。
同樣是投資債券市場,債券基金近日也很「受傷」,但投資債券基金可以隨時贖回,流動性優勢明顯。而銀行理財產品只能等到產品到期後才能明確知道是否實現了預期收益率,不確定性大大增加。
長期以來,投資者視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為高收益、無風險的投資品種,但隨著兌付危機的頻繁發生,銀行理財產品是否還能保收益、保安全呢?投資者該如何選擇呢?
銀率網分析師殷燕敏認為,不同類型的銀行理財產品對應不同的風險等級,對於保證收益類理財產品而言,預期收益率較其他類理財產品收益低,但其風險也低,銀行通常會保證理財產品的本金以及收益安全,可基本等同於銀行存款; 但對於浮動收益類理財產品,投資者就要特別關注理財產品說明書中的具體投資範圍以及投資比例。
「對於風險承受能力較低的投資者,尤其是老年人,建議盡量選擇保證收益類銀行理財產品。」銀率網分析師殷燕敏說。
推薦閱讀:
※非法同居的財產如何劃分?
※明星離婚爭財產撕破臉 韋唯遭前夫暗算險喪命!
※【刑法分則】第五章 侵犯財產罪
※婚內共同財產可否分割·每日商報
※同居關係中的財產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