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希望冰花男孩不再受苦,但撤點並校是出路嗎?

馬雲在「重回課堂」活動現場

持續十年的撤點並校,令鄉村教育格局發生了很大改變,其負面後果至今仍在延續。當馬雲在公開場合高調提出要繼續推動撤銷農村中小學校,宣稱農村學校效率低下,是浪費教育資源,這無異於在人們的傷口上再撒一把鹽。

作者 |玉米

編輯|艾睿思

美編| 黃山

微信編輯 | 侯麗

「冰花男孩」艱難的上學之路牽動了許多人的心。近日,馬雲也和80多名企業家齊聚三亞,探討中國貧困鄉村的教育問題。「我希望大家共同來推進中國的拆校並校機制,」馬雲說,「從我的經驗來講,一百人以下的學校是辦不好的。」他認為,學校人數過少,一方面不能吸引優秀師資,另一方面學生也不能受到良好教學,學校條件也會越來越差。因此他建議學生規模在一百人以內的鄉村學校,原則上都應該裁撤合併,同時完善學校的寄宿和校車接送制度。

馬雲邀80餘位企業家探討鄉村教育。圖片來源:中新網

撤點並校嚴重損害教育公平

馬雲的這番言論引起很大的爭議,讓人們再次關注到鄉村教育存在的問題。但這種觀點和思維方式其實並沒有什麼新意。上世紀90年代末,中國農村就已經開始出現撤點並校現象。2001年,國務院頒布《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要求各地「因地制宜調整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在全國範圍內掀起了一場大規模撤併農村中小學教學點和學校的運動。

根據21世紀教育研究院公布的《農村教育布局調整十年評價報告》,從2000到2010的十年間,全國共撤掉了22.94萬所農村小學,消減了52.1%。農村初中減少1.06萬所,減幅超過四分之一。中國農村平均每天消失63所小學、30個教學點、3所初中。撤併農村中小學教學點和學校,其背後的邏輯正如馬雲所說的,偏遠落後的鄉村地區辦不好教育,白白浪費教育資源。

撤點並校行為整合了教育資源,提高了辦學的規範化程度,同時也降低了政府的教育支出。這些正面效果,或許就是當時政策制定者的初衷。但撤點並校的負面後果也十分嚴重,甚至讓那點正面效果簡直可以忽略不計。

撤點並校大幅增加了學生上學的路程。有學者調查研究表明,撤併學校後學生上學距離平均增加了4公里。最近媒體關注的冰花男孩並不是個案。我們在中西部地區農村調研中發現,許多山裡的孩子不得不翻山越嶺、長途跋涉去上學。

雲南昭通留守兒童王福滿,因為一張頭頂風霜上學的照片得到社會關注。圖片來自網路。

由於路途遙遠,一些學生不得不乘坐交通工具去上學,而這些年校車頻發安全事故,吞噬了多少脆弱的生命?出了事情之後,我們自然會把問題歸咎於校車運行的不規範,經常是嚴重的超載,歸咎於交通部門和教育部門監管不到位,以為加強監管、規範校車的運行就可以解決問題。然而,實踐證明,這樣的期待實在是不切實際的。

為了避免上述問題,一些家長不得不在學校附近租房子陪讀,這就必須要有一個成年人來專門照顧孩子的生活,通常是孩子的母親,而這意味著要佔用一個勞動力,家庭收入因此而減少,同時,城市裡租房和日常開銷都要花錢,生活成本大幅增加,對貧困地區的家庭是一筆很大的開支。

撤點並校把教育成本從政府部門轉嫁給了千千萬萬的農民家庭,導致偏遠農村兒童就學困難,嚴重損害了教育的公平。

寄宿制能解決問題嗎?

馬雲提出通過寄宿制來解決問題,這個方案很多人也提出過,國家也曾經專門出台過政策,支持貧困地區寄宿學校建設。然而,且不說已經有研究表明,寄宿制可能對低年級學生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傷害,單單是大規模建設和運營寄宿制學校,所需要的資金投入也是海量的。

目前需要建設寄宿制學校的都是偏遠地區,經濟發展落後,寄宿制學校的硬體和軟體條件普遍都非常差,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有非常不好的影響。

鄉村學校的住宿條件簡陋。圖片來源:央視網。

當然,馬雲也說了,要通過社會各界公益慈善力量,改善寄宿制學校的軟硬體條件。由於撤點並校的影響範圍非常廣,涉及到的農村兒童數量十分龐大。如果像馬雲所說的,把100人以下的教學點全部撤銷,所需要建設或改造的寄宿制學校數量也十分巨大。單是硬體設施的建設所需經費就是天文數字,更何況建好之後還有巨大的運營成本。

近年來,各路人士都熱衷於談公益。關心社會問題,推動社會進步,當然值得肯定,但社會問題的解決需要重大的結構性調整,公益慈善只能是一種積極的補充力量,在一定程度上進行一些技術性改良。

馬雲爸爸關心農村兒童的教育,願意投入資金探索寄宿制學校建設,我們並不反對。我們知道馬雲爸爸很有錢,只不過,馬雲爸爸究竟能動員多少資金,建設多少規範的寄宿制學校,能夠覆蓋多少農村兒童,我們拭目以待。但願不是打造幾個亮點,搞點形象工程。而在馬雲爸爸心目中的規範的寄宿制學校還沒有建起來、運行起來的地方,就不要急著撤併鄉村中小學校,否則鄉村學生可能連基本的受教育權利都沒有了。

我們為何陷入兩難境地?

由於備受詬病,政府推動的大規模的撤點並校行為最終被叫停。但持續十年的撤點並校,令鄉村教育格局發生了很大改變,其負面後果至今仍在延續,給社會特別是貧困地區的家庭造成巨大傷痛。社會上對這項政策的批評之聲仍不絕於耳。也正因為如此,馬雲在公開場合高調提出要繼續推動撤銷農村中小學校,宣稱農村學校效率低下,是浪費教育資源,無異於在人們的傷口上再撒一把鹽。

我們並不想站在道德高地去評論。事實上,持有馬雲這種邏輯的人並不少。公開或私底下支持撤點並校的聲音始終沒有斷絕。支持者可以說自己是從客觀現實情況出發,是基於理性的思考而不是感情用事,撤點並校是為了提高教育資源配置的效率,提高辦學規範化程度,也是為了孩子的前途著想。的確,隨著大量的農民家庭搬到城市居住,鄉村的空心化越來越嚴重,學齡兒童越來越少。這樣的說法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也符合客觀實際。

我們陷入了一種兩難的選擇。究竟是讓學生集中在城鎮的寄宿制學校,享受更加規範的教育,還是讓學生繼續分散居住就近入學?兩種方案各有利弊。與此類似的是另一個兩難選擇,對於農民工子女來說,究竟是隨父母進城,成為一個流動兒童,在打工子弟學校接受教育,還是留在老家,成為一名留守兒童?兩種方案各有利弊,也同樣必須做出艱難的選擇。這就是我們的社會現實。如果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我們可能永遠找不到正確的答案,不管做出哪種選擇,都意味著做出巨大的犧牲。

被拆遷的打工子弟學校 圖片來源:界面新聞

然而,問題的癥結也恰恰出在這裡。為什麼農民和農民工的家庭必須要陷入這種兩難的境地?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我們每個人在童年時期都希望能夠和父母在一起,享受天倫之樂,也希望能夠就近入學,享受便捷、規範的義務教育。教育是最基本的公共服務,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務,這原本就是公民的基本權利,何況我們還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這些基本的權利,對於城市家庭來說,就像空氣一樣,幾乎感受不到它的珍貴,而對於農民和農民工的家庭來說,卻是如此遙不可及。要知道,全國農民工的數量已經高達2.6億,這2.6億農民工背後有數以億計的家庭,數以億計的兒童。教育問題只是冰山的一角。教育問題背後是城鄉和區域發展不平衡,是傳統的落後的發展理念和發展模式。僅僅針對教育問題進行技術性處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我們也永遠找不到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答案。

根本解決之道,一是要重塑城鄉關係,實現鄉村振興

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成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期待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城鄉發展不平衡是最大的不平衡,鄉村發展不充分是最大的不充分。鄉村之所以衰敗,在於長期以來我們的公共政策始終以城市為中心,鄉村從屬和依附於城市,鄉村的人財物等資源向城市單向流動。偏遠地區的鄉村教育問題,也是長期以來政府在公共教育資源的配置上嚴重忽視農村的結果。

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實現城鄉融合發展,這才是解決農村各項社會問題的最根本方案。在城鄉融合發展的狀態下,鄉村可以有自己的產業,就地解決農民的就業問題,鄉村有了人氣,今天的很多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

當然,鄉村振興並不是說讓所有的農民工都迴流到農村,而是讓人口相對均衡地分布。而要做到這一點,前提是城鄉和區域經濟相對均衡地發展。

中小學校在鄉村振興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功能。農村學校不僅僅是培養學生學習書本知識的地方,同樣也是傳承鄉土文化的場所。在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鄉村的學校必須要加強,無論是教學方式還是教學內容,都應該進行改革和調整,辦出自己的特色,發揮多種功能。

二是要讓教育回歸本質

馬雲提出撤併農村中小學校的另一個論點,是認為100人以下的學校辦不出好的教育。那麼,究竟什麼是好的教育?雖然馬雲沒有直說,但我們不難想到,好的教育主要就是高的升學率。

與此同時,我們的教育理念也應該得到反思。教育的本質究竟是什麼,這是需要我們認真思考的問題。當前,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教育已經嚴重工具化,升學成為教育的終極目標。我們認為鄉村的教育沒有意義,沒有效率,也完全是按照升學的標準來說的。通過教育實現階層流動,一直是中國傳統社會文化中根深蒂固的思想。在這個階層日益固化的時代,實現階層上升的渠道越來越少,教育是中下層人民拚命抓住的最後一根稻草。城市中產階級的擇校熱,各種課外輔導班的火爆,都體現了這一點。教育成為一項產業,學校就是一家企業,其目標就是通過最低的投入獲得最高的產出,而所謂的高產出就是高升學率。

北京海淀某頂級小學奧數班教室後部認真旁聽做筆記的家長 圖片來源:網路

推薦閱讀:

「三親寶寶」 人類希望or歷史錯誤?
米歇爾暗諷特朗普「未成年」 直言「美國現在沒希望」|看看新聞Knews
陳彥雄:最大的希望是用英文向西方傳播易經文化
貓:我不會說什麼,但是希望你心裡有數
精妙話語:人生有希望才有活頭

TAG:男孩 | 希望 | 出路 | 馬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