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為人處事大全(二)
一四四、極端空寂過猶不及寒燈無焰,敝裘無溫,總是播弄光景;身如槁木,心似死灰,不免墮在頑空。【譯文】微弱的燈光燃不起火焰,破舊的大衣不產生溫暖,這都是造化玩弄人的景象;肉身像是乾枯的樹木,心靈猶如燃盡的死灰,這種人等於是一具殭屍必然會陷入冥頑空虛中。【註解】播弄:顛倒翻弄。《元曲·梧桐雨》中有:「如今明皇已昏盹,楊國忠、李林甫播弄朝政。」【評語】佛家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但是空並非指任何東西都沒有的頑空。雖然斷絕了固執和物慾,實際上只是不自我作惡罷了。如果不進一步濟世渡人就毫無善果可言,如此活著也就等於死亡,一無可取之處。用這段話來談人生也有同樣的道理。一個人身如槁木,心似死灰,如寒燈無焰,似敝裘無溫,於外界無知無覺,於內心空虛至極,與活死人何異?以此待人,只是別人為他服務,他卻無益於別人,這種極端的安寂是不足取的。一四五、栽花種竹心境無我損之又損,栽花種竹,盡交還烏有先主;忘無可忘,焚香煮茗,總不問白衣童子。【譯文】物質的慾望要減少到最低限度,每天種些花栽些竹,把世間煩惱者交還烏有先生;腦海中了無煩惱沒有什麼可以忘記的東西,每天都面對著佛壇燒香提水烹茶,不問白衣童子為誰送酒而進入忘我境界。【註解】損之又損:減少。老子《道德經》中有:「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無為。」烏有先生:典出《史記·司馬相如》中的「烏有先生烏有此事齊之為難」,司馬相如《子虛賦》以子虛、烏有先生、亡是公三虛構人物為主角,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子虛烏有」。不問白衣童子:據《續晉陽秋》「陶潛常於九月九無酒於宅東籬之下,菊叢之中摘菊盈把,坐於其側,未幾,望見白衣人至,乃為王弘送酒,即便就酌,醉而後歸。」所謂「不問白衣童子」是說並不問送酒的白衣人是何許人,比喻已經進入完全忘我狀態。【評語】無為、修省並不是和世事絕緣。做事不宜提倡形式主義,關鍵是思想上要達到忘我之境。栽花種竹、焚香煮若、閑雲野鶴的生活可以忘我,可以隔去人世間許多煩惱;談書論道潛心研究學問,也可使一個人完全進入忘我狀態,孔子說:「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人之忘我境界,不能以形式而論,要從本質上看。一四六、消些幻業增長道心色慾火熾,而一念及病時,便興似寒灰;名利飴甘,而一想到死地,便味如嚼蠟。故人常憂死慮病,亦可消幻業而長道心。【譯文】色慾像烈火一樣燃燒起來時,只要想一想生病的痛苦,烈火就會變得像一堆冷灰;功名利祿像蜂蜜一般甘美時,只要想一想死地的情景,名位財富就會像嚼蠟一般無味。所以一個人要經常思慮疾病和死亡,這樣也可以消除些罪惡而增長一些進德修業之心。【註解】幻業:為佛家術語,是梵語「羯魔」的意譯,本指造作的意思,凡造作的行為,不論善惡皆稱業,但是一股般都以惡因為業。道心:指發於義理之心。據《朱子全書·尚書》篇:「人心,人慾也;道心,天理也。所謂人心者是血氣和合做成;道心者是本來票受仁義禮智之心。」【評語】人在病中,會感到人生之虛幻與可悲,到了死地大概只剩求生一念了。所以人平時做事應朝事物的對立面想想,而不是隨心所欲,任意胡為。孔子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戒色可保壽,戒斗可免禍,戒得可全名。朱子說:「聖人同於人者血氣也,異於人者志氣也,..君子養其志氣,故不為血氣所動,是以年彌高而德彌助也。」人生在世,宜控制自己的慾望而修些德性,做事勿為慾望迷失本性,終會有所作為的。一四七、出世涉世了心盡心出世之道,即在涉世中,不必絕人以逃世;了心之功,即在盡心內,不必絕欲以灰心。【譯文】超脫凡塵俗世的方法,應在人世間的磨練中,根本不必離君索居與世隔絕;要想完全明了智慧的功用,應在貢獻智慧的時刻去領悟,根本不必斷絕一切慾望,使心情猶如死灰一般寂然不動。【註解】了心:了當覺悟、明白解。了心是懂得心的道理。據《淮南子·原道訓》「夫心者,五歲之主也,所以制使四肢、流行血氣,馳騁於是非之境,而出入於百事之門戶者也。」故心為智力的源泉地。盡心:拿出智慧擴張善良本心:《孟子·盡心章上》「盡其心者知其性也。」【評語】不要以為穿上袈裟就能成佛,不要以為披上道氅就能全真,同理,披上件蓑衣、戴上項斗笠未必是漁夫,支根山藤坐在松竹邊飲酒吟詩也未必一定是隱士高人。追求形式的本身未必不是在沽名釣譽。就像想明白自己的心性靈智不在於自己苦思冥想或者如死灰槁木般時才知道。最能說明「不必絕人以逃世,不必絕欲以灰心」之理的,就是《孟子·膝文公下》所載匡章曰:「陳仲子豈不誠廉士哉?居於陵,於日不食,耳無聞,目無見也。井上有李。螬食實者過半矣。匍匐往,將食之,三咽,然後耳有聞,目有見。」孟子曰:「於齊國之士,吾必以仲子為巨擘焉。雖然,仲子惡能廉?充仲子之操,則蚓而後可者也。夫蚓,上食槁壤,下飲黃泉。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築與?抑亦盜跖之所築與?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樹與?抑亦盜跖之所樹?是未可知也。」曰:「是何傷哉?彼身織履,妻辟鵑,以易之也。」曰:「仲子,齊之世家也;兄戴,蓋祿萬鍾,以兄之祿為不信之祿而下食也,以兄之室為不義之室而不居也,辟兄離母,處於陵。他日歸,則有饋其兄生鵝者,己頻戚曰:『惡用是鞘妒者為哉?』他日其:母殺是鵝也,與之食之,其兄自外至,曰:「是鵲妒之肉也。」出而哇之。以母則不食,以妻則食之;以兄之室則弗居,以於陵則居之;是尚為能充其類也乎?若仲子者,蚓而後充其操者也。」一四八、雲中世界靜里乾坤竹籬下,忽聞犬吠雞鳴,恍似雲中世界;芸窗中,雅聽蟬吟鴉噪,方知靜里乾坤。【譯文】當你正在竹籬笆外面欣賞林泉之勝,忽然傳來一聲雞鳴狗叫,就宛如置身於一個虛無縹渺的快樂神話世界之中,當你正靜坐在書房裡面讀書,忽然聽到蟬鳴鴉啼,你就全體會到寧靜中別有一番超凡脫俗的天地。【註解】雲中世界:形容自由自在的快樂世界。芸窗:芸是古人藏書避毒常用的一種香草,故借芸窗以稱書房。【評語】這段話表明了文人雅士一種超凡脫俗的生活境界,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卻是一番參禪悟道的功夫。幾聲「大吠雞鳴」驚醒了靜坐在書齋中的主人,這就是從「無我」境界進入「有我」境界的契機;然而「蟑吟鴉噪」影響不了靜坐中的道人,這是從「有我」境界回到無我境界的玄機。因為不論就佛道那一教的思想而言,凡是正在參禪靜坐中的人,他那種在寧靜中所培養出的靈智,足可以和蟬鴉交談作心靈感應。在有我到無我,到有我的反覆過程中,靜生悟道的人通過心靈的感應來體現本我。一四九、像由心生像隨心滅機動的,弓影疑為蛇蠍,寢石視為伏虎,此中渾是殺氣;念息的,石虎可作海鷗,蛙聲可當鼓吹,觸處俱見真機。【譯文】一個好用心機的人容易產生猜忌,會把杯中的弓影誤會成蛇蠍,甚至遠遠看見石頭都會看成是臣虎,結果內心充滿了殺氣;一個心平氣和的人即使遇見兇殘的石虎一類的人也能把他感化得像海鷗一般溫順,把聒噪的蛙聲當作悅耳的樂曲,結果到處都是一片祥和之氣,從中可以看到人生真諦。【註解】機動:工於心機,狡詐多慮。弓影疑為蛇蠍:由於心有所猜疑而迷亂了神經,誤把杯中映出的弓影當作蛇蠍。寢石視為伏虎:寢石,卧石,《漢詩外傳》「昔者楚之熊渠子,夜行見寢石,以為伏虎,彎弓射之,沒矢飲羽之下。」渾:都,全部。念息:心中沒有非分的慾望。石虎:十六國時後趙高祖石勒的弟弟,生性凶暴。據《辭海》:「晉後趙言石勒從弟,字季龍,驍勇絕倫,酷虐嗜殺,勒卒,子弘立,以虎為丞相,封魏王,旋虎殺弘自立,稱大趙天王,復稱帝,徒居鄴,賦重役繁,民不堪命,立十五年卒。」真機:真理,真諦。【評語】胸懷坦蕩的人不會去管身邊的是是非非,志向遠大的人無暇思索悄小之事。唯小人與小人在一起便常生是非,相互猜忌,推波助瀾,弄得人際關係緊張起來。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一個人假如凡事都疑神疑鬼,就會造成俗活所說的「疑心生暗鬼」,本來毫無疑問的事也會弄出風波來。反之假如你居心坦蕩對周圍事物不存疑心,才能顯露人類本性中的真跡。從這個意義來說,天地萬物是善是惡,存乎我們的一念之間,一個人總是杯弓蛇影,粑人優天地生活,哪還有人生的樂趣可言。故「一念」可以豁達開朗,也可能狹隘善妒,從中足見一個人修養的高低。一五○、夢幻空華真如之月發落齒疏,任幻形之凋謝;鳥吟花開,識自性之真如。【譯文】老年人頭髮掉落牙齒稀疏是生理上的自然現象,大可任其自然退化而不必悲傷;從小鳥唱歌鮮花盛開中,我們認識了人類本性永恆不變的真理。【註解】幻形:佛教認為人的軀體是地、水、火、風假合而成,無實如幻,所以叫幻形或幻身。《圓沉經》有「幻身滅故幻心亦滅。」真如:佛家語,指永恆不變的真理,《唯識論》中有「真為真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面變易。謂此真實於一切法,常如其性,故曰真如。」【評語】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規律,小鳥要歌唱,花兒要開放,人也要從新生走向衰老而至死亡。但是,一個從的真正衰老,並非單純生理上的衰老,心理上的衰者最為嚴重,所以莊子才說「哀莫大於心死」。一個人到四五十歲只能算中年人,而中年才開始創造事業的人比比皆是。中年可說是人生的頂峰時代,已經有事業基礎的正是發揮潛力的階段,沒有事業基礎的也可創造。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的關鍵是保持精神上的不斷追求。即使是到了老年只要精神不死又何妨追求?像書畫家、作家、醫生,越老經驗越多,越老精神彌健,一個人活到老學到,以至童心不混,青春常在,而不知老之將至,忘卻生理的衰弱。就會心寬地闊,永遠年輕。一五一、煩惱由我嗜好自心世人只緣認得我字太真,故多種種嗜好,種種煩惱。前人云:「不復知有我,安知物為貴?」又云:「知身不是我,煩惱更何侵?」真破的之言也。【譯文】只因世人把自我看得太重,所以才會產生種種嗜好種種煩惱。古人說:「假如已經不再知道有我的存在,又如何能知道物的可貴呢?」又說「能明白連身體也在幻化中,一切都不是我所能掌握所能擁有,那世間還有什麼煩惱能侵害我呢?」這真是至理名言。【註解】煩惱:佛家語,原指阻礙菩提正黨的一切欲情。破的:本指箭射中目標,喻說話恰當。【譯文】古人的處世哲學,強調無我、無為的多,突出自我、自私的少。所謂恥於言利而突出義,就在於應當滅私慾而存大義。現代文明的發展,有人說人不自私天誅地滅,說明了自私乃人類天性之一。戰國時楊子提倡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楊朱所以倡導極端自私主義,是因為戰國時代的一些野心政客,經常以「國家人民」為借口,發動戰爭來滿足更大的私慾,因此他才認為:「假如人人都為我而不為他,那豈不是天下太平了嗎?」可見楊朱的自私和此處所說的自私,兩者的含義似是卻又不同。不管怎麼說,極端的自私自利不足取,不能取,為人處世,太過自私難有朋友,難尋合作者,也因為個人私慾太強,便會帶來物慾的不滿,帶來無窮的煩惱。現代社會強調自我,是人格氣質的自我,而非物慾情慾的自我。一五二、以失意思製得意念自老視少,可以消賓士角逐之心;自瘁視榮,可以絕紛華靡麗之念。【譯文】從老年回過頭來看少年時代的往事,就可以消除很多爭強鬥勝的心理;能從沒落後再回頭去看榮華富貴,就可以消除奢侈豪華的念頭。【註解】賓士角逐:指拚命爭奪利益。瘁:毀敗。【評語】世事經歷多了後,往往更能悟出其中的道理,大有曾經滄海難為水之嘆。不管是道家奉勸世人消除慾望,還是儒家提倡貧賤不移的修養工夫,或者佛家清心寡欲的出世思想,都在告訴世人,不要在富貴與奢侈、高官與權勢中去爭強鬥勝,浪費心機。人尤其在得意時,要多想想失意時的心情,以失意的念頭控制自己的慾望。一五三、世態變化萬事達觀人情世態,倏忽萬端,不宜認得大真。堯夫云:「昔日所云我,而今卻是伊,不知今日我,又屬後來誰?」人常作是觀,便可解卻胸中青矣。【譯文】人情冷暖世態炎涼,錯綜複雜瞬息萬變,所以對任何事都不要太認真。宋儒邵雍說:「以前所說的我,如今卻變成了他;不知道今天的我,到頭來又變成什麼人?」一個人假如能經常抱這種看法就可解除心中的一切煩惱。【註解】倏忽:極微不足道的時間。冒:結,牽掛,牽繫。鮑照《蕪城賦》有:「荒葛塗。」【評語】滄桑變幻,世事無常,人情冷暖依據舊。從古至今,嫌貧愛富的故事太多,趨炎附勢的例子無數。「世態有冷暖,人面逐高低」,宇宙是永恆的,但是世間萬物卻是變化的,所以唐代詩人崔岳寫道:「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在世事的變化無常面前,人更應保持純真無瑕的心性,拋棄追名逐利的雜念,以真待人,以情暖人,使人間棄滿歡樂與美好。一五四、流水落花身心常靜古德云:「竹影掃階塵不動,月輪穿這本無痕」吾儒云:「水流任急境常靜,花落雖頻意自閑。」人常持此意,以應事接物,身心何,等自在。【譯文】古人說:「竹影雖然在台階上掠過,可是地上的尖土並不因此而飛動;月亮的圓輪穿過池水映在水中,卻沒在水面上留下痕迹。」今人說:「不論水流如何急湍,只要我能保持寧靜的心情。就不會被水流聲所惑;花瓣紛紛謝落,只要我的心經常保持悠閑,就不會受到落花的干擾。」一個人假如能抱這種處世態度來待人接物,不論是身體還是精神該有多麼自由自在阿!」【註解】竹影掃階塵不動,月輪穿沼水無痕:這是唐雪峰和尚的上堂語。竹影月影均幻覺,世間一切事物與天上明月才是實體,喻心智。水流任急境常靜,花落雖頻意自閑:水流和花落都是動的物體,而靜與閑是修養工夫。人的心智能到學靜的境界,就不會受外界動境的影響而改變。【評語】水中月,夢中花不足為依,虛幻的東西不應以之為動。在古人看來,情慾物慾到頭來同樣是一場空,故心境宜靜,意念宜悠:心地常空,不為欲動,讓身外之物自然而去,才能保持身心自然愉悅。一五五、心地平靜青山綠水心地上無風濤,隨在皆青山綠水,性天中有化有,觸處見魚躍鳶飛。【譯文】心湖沒有波濤巨讕,到處所見都是一片青山綠水;本性保存受心善意,隨時都像魚游水中鳥飛空中那樣自由自在。【註解】性天:本性、天性。化育:本指自然蜀生成萬物,此處指先天善良的德性。據《禮記·中庸》:「能盡物之性,可以贊天地之化育。」魚躍鳶飛:魚躍蘿飛比喻自由自在的樂趣,《詩經,大雅旱麓》:「鳶飛房天,魚躍於淵。」【評語】傳統的修身養性之道,有一條重要的原則是心靜,靜如止水才能排除私心雜念,無識無欲,心平氣和。莊子看到魚在水中游,很羨慕地說「樂哉魚也」。鳥跟魚能逍遙自在,是因為它們除了生理上的慾望要求之外,沒有像人類那麼多的情慾物慾。人生在世不只是為了活著,僅僅為了生存而來到人世就大可悲了。也正因為有知有識,有理想,有追求,才會經常陷於苦惱。有人認為,要想控制慾望消滅苦惱,唯一的辦法就是要能知足,能知足就可使精神愉快。知足是相對的,無止境的貪圖是可憐的,但無條件的知足就變成虛妄。好比心靜,靜至只看到自己的內心,而看不到外部世界,自我封閉,孤陋寡聞,就談不上真正的快樂了。一五六、處世忘世超物樂天魚得水逝而相忘今水,鳥乖風飛不不撲有風,識些可以超物累,可以樂天水。【譯文】魚有水才能優哉游哉的游,但是它們忘記自己置身於水,鳥借風力才能自由自在翱翔,但是它們卻不知道自己置身風中。人如果能看清此中道理,就可以超然置身於物慾的誘惑之外,獲得人生的樂趣。【注用】逝:行、游。【評語】處世而忘世,可以超物而樂天」世上很多事知道了反而憂鬱煩愁,忘乎所以反而其樂融融。人因物質條件的保證而生存,人們以追求物價的最大滿足為幸福,人人都這麼追求,煩惱便由此而生。人如果忘卻這種物慾上的不滿,放棄貪得無厭的追逐,而尋救精神自修之道,達到心理上的平衡與安然,就可以超然於物欲外,自會減少許多驚險處而增添一些開心的東西。人的生活只有超脫些才不致欲不可耐、才不致被物慾淹沒。一五七、求心內佛卻心外法才就筏便思舍筏,方是太平道人!若騎驢義復覓驢,終為不了禪師。【譯文】剛跳上竹筏,就能想到過河後竹筏沒用了,這才是懂得事理不為外物所牽累的道人;假如騎著驢又在另外找驢,那就變成既不能悟道也不能解脫的和尚了。【注用】筏:一種竹製的渡河工具。無事道人:指不為事物所牽掛而已悟道的人。不了撣師:六了撣師是不懂佛理的和尚。【評語】《傳紅錄》說:「如不了解心即是佛,那真是騎驢而覓驢,」《涅粱經》也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可見佛無須外墳,優在自己心中,人之內心部有佛卻不日知而向心外去求,這就等於已繪騎在驢身上還要另外去找驢。以此喻世事人生也是有道理的,即人應善於發現自己的長處,發揮自己的潛伏。做事的方法只是工具,最終的結果才是目的。一五八、徹見真性白達聖境羈鎖於物欲,覺吾生之可哀;夷猶於性覺吾生之可樂。知其可哀,則塵情立破;知其可東,是聖危自臻。【譯文】終日被物慾困擾的人,總覺得自己的生命很悲哀:留戀於本性純真的人,會發覺生命的真正可愛。明白受物慾困擾的悲哀之後,世俗的懷懷可以立刻消除;明白留戀於真摯本性的歡樂,聖賢的崇高境界會自然到來。【註解】羈鎖:束縛。夷猶:留連《楚辭·九歌·湘君》:「君不行今夷猶。」臻:到達。老子說:「人之大患在吾有身,及吾無身則吾有何患」。有吾身則煩惱接踵而來,就難以抗衡一切外物的困擾了。佛的批義在於消除所有的煩惱,因此佛家才苦口婆心勸世人要在徹悟自己真性上多下功夫。所謂真性就是天理,人能去人慾存天理就能明心見性。人在自身修養中發現本,性的過程是很艱難的,但達到彼岸便會感到一種修持的快樂,如果每個人都能不斷反省自己,修養身心,人間就太平多而紛爭少了。一五九、在世出世真空不空真空不空,執相非真,破相亦非真,問世酋如何發忖?在世了世,徇欲是苦,絕欲亦是若,聽吾儕善自修待!【譯文】不受任向事物的迷惑保留一片純真,心中卻無示排除所有物象;執拗於某種形象雖然不能得到其理,不可破除所有形象仍然不能得到真理。請問佛如何解釋?置身於世又想超脫世俗,拚命追求物慾是痛苦,斷絕一切慾望也皋痛苦,如何應付痛苦只憑自己的修行了。」【註解】真空:佛家語。真,實在;諸法無實體叫空。真空是不為任何事物所迷惑但留一純真。即佛教認為達到涅粱境界時,就離開了一切迷情所見之象,故叫真空。而」「不空」是涅粱境界,是超脫世間一切煩惱的清凈境界,是對生死諸苦及其要源的徹底斷滅。因為這個境界絕對真實,故稱不空。《行宗記》:「真實即滅諦涅粱[指不為情迷歸真返本],非偽故真,離相故空。」執相:執是執著,相是形象。執相,固執於個別形象。佛教把可以分別認識的一切現象稱作相。世尊:佛家十號之一,此處指釋迦牟尼佛。據(佛說十號經》:「天、人、凡聖出世間,咸皆尊重,故曰世尊。」發付,發表意見。徇:拚命追求。【評語】這裡包含了一個很明顯的辨證道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什麼事都不是絕對如此而不存在變化。放縱人慾固然是一種大苦惱,不過滅絕人慾也未曾不是苦惱。置身火焰之中就會被燒死,但是如果完全跟火焰隔絕就會被凍死,所中對火最好是不即不離善加運用。同理,假如從人慾陷入著相,那棄絕人慾就會墮入杖相,兩方都不免於苦惱,所以最好是不陷不棄不著不破,努力修持,由淺入深。這裡不去考究深奧的佛理,僅從做人待世的角度來看,出世和入世之間存在著必然聯繫,不應絕對化,行事不宜走極端。一六○、慾望尊卑貪爭無二烈士讓千乖,貪夫爭一文,人品星淵也,而好名不殊好利;天子營家國,乞人號饔饗分位霄壤也,而焦思何異焦聲。【譯文】一個重視道義的人,能把千乘大國拱手讓人;一個貪得無厭的人,連一文錢也要爭搶。就人的品德來說真是有天淵之別,而喜歡沽名釣譽和一個貪得無厭的人在本質上並沒什麼不同。當皇帝治理的是國家,當乞丐為的是討一日三餐,就地位而言確實有天淵之別,但是當皇帝的苦思真想和當乞弓的哀聲乞討,其痛苦情形又有什麼不同呢?【註解】烈士:重視道義節操的人。千乘:古時以一車四馬為一乖。星淵:星星高拴在天空,淵是深潭,形容差別極大。饔飧:饔,早餐。飧,晚餐。泛指食物。霄壤:,霄是天,壤是地,比喻相差極遠。焦:苦。【評語】每個人處的位子不同,面臨的矛盾不一樣。一個為一日三餐而忙碌的人,無暇顧及也無法想像一個富商蹦頓飯吃什麼,而一個富人認為是很簡陋的東西對貧窮者來講可能還是好東西。貧富有差距,但忙碌卻是一樣的。富商邑賈痛苦,所愁的是資金怎樣周轉,所擔心的是公司的把衰;窮人痛苦,所愁的是一日三餐的有無,兩者苦的性質與程度在這個意義上講完全相同。同理好名之人跟好利之人,表面觀之似乎好名之人品質較高,其實兩者本質完全相同。孟子說:「好名之人,能讓千乘之國;苟非其人,簞食豆羹見於色。」人各有痛苦,追求有追求的失落,富貴有富貴的難處,安貧有安貧的煩惱。去掉私心雜念,保持平衡寧靜,確非易事。一六一、徹見自性不必談禪性天澄澈,即飢餐渴飲,無非康濟身心;心地沉迷,縱談禪演偈,總是播弄精魂。【譯文】本性純真的人,餓了吃渴了喝,無非是為了增進身心健康:一個心地沉迷物慾的人,即使整天討論佛經,談論禪理,不過是在玩弄自己的精神和靈魂而已【註解】性天「即天性、本性。康濟:本指安民濟眾,此處作增進健康講,據《書經·蔡仲之命》:「康濟小民。」演偈:偈在梵語是伽佗,又可譯為「頌」,有一定字數,四句為一節,是演法義贊佛德的一種詩句,演偈就是解釋偈語。【評語】做什麼事如果只求形式不講實質不看結果就難見成效。一個真正信佛的人不一定要落髮為僧,出家修行的人也不一定是好和尚,所以凡事不要拘泥於形式而應講求實質,歷史上達官人以至身為皇帝的人談禪信佛乃至出家的人不少,可其中很多人只在教義上理解研究佛捶,只在形式上每天上香磕頭,真的讓他放棄應有地位去雲遊四方,讓他行善而普狂眾生是做不到的,他心中的各種慾念是難以消除的,以此論推而廣之,一個人膚什麼事關鍵在方實。在於結果如何,而不是看他說的想的怎麼樣。一六二、操持身心收放自如白氏云:「不如放身心,冥然任天這。」氏云:「不如改身心,凝然歸寂定。」放者流為猩狂,改者入於枵寂。唯善操身心者。把柄在手,改放自如。【譯文】白居易的詩說:「凡事本如新放心大膽去作,至於成敗一切聽憑天意。」晃補之的詩說,「凡事不如小心謹慎去作,以期能達到堅定不移的境界。」主張放任身心容易使人沈於狂放自大,主張約束身心奪易使人用於枯福死寂。只有善於操縱身心的人,才能掌握事物的規律,達到收放自如的境界。【註解】晃氏:昂補之,宋野人,字無咎,善於書面,因慕陶淵明而修歸來園,自號歸來子。寂定:斷除妄心雜念而入於禪定狀態。【評語】詩人的語言總是帶有誇張性的。人的命運不可能完全聽從天意,也不可能完全讓自己把持得進入死寐。故白居易所說的「身心任天造」,類似宿命論的主張;而晃補之所說「身心會天造」,則帶有深厚的紳家口吻。放身心的如果能作到「磨頂放踵利天下而為之」的程度,那就實踐墨子學派兼受的救世主張;收身心的如果能作到「乇見自性體得真如」,也未嘗不可以教化世人,然而最怕的是走向極端而失度。操持身心同樣需要適度,不宜忘卻操持的目的是什麼,不應放任而無所謂於一切;不應小心而與世隔絕。操持定於適度,而達到能收放自如的自然狀態,才能體會到其中的樂趣。一六三、自然人心融和一體當雪夜月天,心境便爾澄澈;遇春風和氣,意界亦自沖融;造化、人心,混合無同。【譯文】在雪花飄落的月夜,天地間一片銀色,人的心情也會隨之清朗明澈;在和風吹指萬物一片生機的春季,人的情緒自然也會得到適當調劑,可見大自然和人的心靈是渾然一體的。【註解】心境:指心中的情緒。意界:習意的境界。造比:創造化育。【評語】人們修身養性,不可能脫離周圍的環境。成其就常人而言,如果面對月黑殺人夜,如果面對生死離別場,能總要求自己像老僧人定般用意念來控制自己嗎?所以自古騷人墨客。歌頌春而厭惡秋,因為春天一片生機而秋天一片肅殺,人們歡迎萬物的生長,原因在於人們的蕭瑟凄涼中難以感受人間的溫暖。同樣,人們歌頌白雪而厭惡炎夏。雪是冷天的產物,其性寒而色白,喻人的純潔的性格停雪一樣白,像冷天一樣堅硬而安寧,因此古人才有「梅須遜雪三分日」的詩句。梅於文人是寵物,但於雪之純潔又輸三分。這實際上是表達出人的一種願望,用大自然的變化來喻人的性格、人的操持,在這一點上人與自然是相融和的。一六四、形影皆去心境皆空理寂則事寂,遣事執理者,似去影貿形;心空則境空,去境存心者,如聚膻卻蚋。【譯文】真理靜止事物也隨著靜止,排除事物而執撤於道理的人,就像排除影子而留下形體那樣不通;內心空虛環境也跟著空虛,排除齊境的干擾而想保留內心寧靜的人,就像聚集一大堆膻味東西卻想排除蟻蠅一樣愚蠢。【註解】理:宇宙的原理。遣事:排解、排除、放棄事物。【評語】靜不能絕對化,空也是相時空。對於追求真理、執物不舍的人來講,執著事物的多半是俗人,而執理不舍的多半是學者。這裡涉及一個哲學命題,即「存在決定意識」或是相反。按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存在決定意識,意識反件用於存在。即沒有。「境」,何談「心勺對於求理、執事的人來講,達到心境絕對的空是不可能的。一六五、本真即佛何待觀心心無其心,何有於觀?釋氏日「觀心」重增其障;物木一物,何待於齊?庄生日「齊日「方物」方,自的共同。【譯文】心中假如沒有憂慮和雜念,又何必要下內省觀察工夫呢?佛教所說的「反觀內省」,實際上又增加了修行的障礙;天地萬物本來一體,又何必等待人來劃一平等呢?庄於所說的「消除物我界限」,等於分割了本來屬於一體的物性。【註解】心無其心:第一個「心」字指心的本體,後一個「心」字指一切思考與憂慮。心無其心是心中沒有任何邪念或思慮。觀心:即哲學上所謂的「內觀」,也就是自我省察。庄生:莊子,名周。剖其同:剖是剖天,萬物本為一體,而「齊物一卻是分割本來相同的事物。【評語】「拿著苕帚不掃地,深怕掃起心上塵」,這句富於禪機的偈語,是說人心本來清凈,可用掃帚一掃,雖說目的是在掃除塵埃,反倒會把心中的塵土給掃起來。佛家的「觀人」,莊子的「齊吻」,原來都是為了說明心空物一之理。六祖惠能禪題就曾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塵不染,也就是像佛僧應有的四大皆空。以佛理來喻人事是同樣的道理,假如一個人本性善良,就木應邯鄲學步,而應從其他方面夾鍛煉自己,保持品性,加強修養。就象一個才涉世的人,有許多純真的品德,關鍵是保持下去,而不是為學習、為修養自己卻丟掉本質上好的東西而揀來世俗的惡習。一六六、勿待興盡適可而止笙歌正濃處,便自指衣長往,羨達人撒手懸崖;更漏已殘時,猶然夜行不休,笑俗士沉身若海。【譯文】「當歌舞盛宴到最高潮時,就自行整理衣衫毫不留戀地離開,那些胸懷廣闊的人就能在這種緊要處猛回頭,真是令人羨慕;夜深入靜仍然忙著應酬的人,已經附人無邊痛苦中而不自覺,說來真是可笑。【註解】笙:樂器名。拂衣長往:毫不留戀。更漏已殘:古代計時將一夜分為五更,漏是古代用來計時的儀器,更漏已殘是形容夜已深沉。夜行不止:此指應酬繁忙。苦海:據《法華經,壽量品》說:「我見諸眾生沒在苦海。」【評語】做事勿待興盡。用力勿至極限,適可而止,恰到好處最為理想。生活上也該如此。「花要半開,酒要半醉」,才能享受到其中的真正樂趣。反之假如酒喝到爛醉如泥,不但不是享樂反而是受罪,生活中不可整天酒山肉海,整天忙於交際應酬使自己隱於庸俗,而是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慾望以免樂極生悲。一六七、修行絕塵悟道涉俗把握未定,宜絕跡塵囂,使此心不見可欲而本亂,以澄悟吾靜體;操持即堅,又當混跡風塵,使此心見可欲而亦不亂,以養吾圓機。【譯文】當意志還沒有控制把握之時,就應遠離物慾環境的誘惑,讓自己看不見物慾就不會心神迷亂,才能領悟到清明純靜的本色;等到意志堅定可以自我控制時,就要讓自己多跟各種環境接觸,即使看到物質的誘惑也不會心神迷亂,藉以培養自己成熟質樸的靈性。【註解】把握未定:意志不堅,沒有自控能力。澄悟:澄是形容水清而靜,澄悟就是靜悟。靜體:指寂靜之心的本性。風塵:風起塵揚,喻人世擾壤。圓機:佛教語,謂因機為圓頓的機根,一念開悟即得佛果的根性。【評語】修養自己品德,要有一個良好的處部環境。教育與環境之間,自己的品德修養與環境之間關係非常重要。尤其是思想沒有定型品性還不成熟的青少年,最容易誤人歧途而墮落,所以這時肩負教導責任的師長,必須對他們嚴加管教,尤其是為他們所創造一個利於品性自我修養的好環境,製造一個首先自律的氛圍。面對一個品性已定思想成熟的人來講,卻必須學會適應各種環境,以磨練自己。所謂江山易改,秉性難移,一個品德高尚、意志堅定的人,做人有自己的準則,就難以迷失方向。一六八、人我一視動靜兩忘喜寂厭喧者,往往避人以求靜,不知意在無人,便成我相。心著於靜,便是動根,如何到得人我一視、動靜兩忘的境界?【譯文】喜歡清靜討厭喧器的人,往往離索居來求取安寧,卻不知道遠離人君只是為了自我,而一心求靜的結果一旦遇到喧器就會成為煩躁的禍源。人我本是一體的,只知整潔味強調寧靜,又如何能達到真正安寧境界呢?【註解】我相:佛家語,是佛教四相之一。動根:動亂之源。人我一視:我和別人屬於一體。【評語】修身養性是為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鍛煉自己的堅強意志,以能控制自己的物慾情慾,排除自己的私心雜念。求得內心的寧靜在於心靜,環境在其次。否則把自己放進真空罩子里不就真靜無菌了嗎?一些清修的人喜歡遠離塵器隱居山林,以求得寧靜。其實,這樣環境雖然寧靜,假如不能忘卻欲世事物,內心仍然是一層煩雜。何況既然使自已和人群隔離,就表示你內心還存有人已、物我、動靜的觀念,自然也就無法獲得真正的寧靜。所以必須完全場棄我相和動靜不一的主觀思想,才能真正達到身心都安寧的境界。一六九、山居清灑入都俗氣山居胸次清灑,觸物皆有佳思:見孤雲野鶴而起超絕之想,遇石漳流泉而動澡雪之思;撫老檜寒梅而勁節挺立,侶沙鷗鹿而機心頓忘。若一走入塵寰,無偏物不相磁,即此身亦屬贅詵矣!【譯文】隱居在山間胸懷自然開朗洒脫,所接觸的事物自然都能引起佳思;看見孤雲野鶴,就會引起超塵脫俗的觀念;遇到山谷溪間的流泉,就會引起洗潔一切世俗雜念的思想;撫摸聳立在風霜中的老檜寒梅,心中不由會湧起傘法它們威武不,屈的剛毅氣節;終年與溫和的沙鷗和麋鹿在一起,勾心鬥角的邪念就會全消。假如再度走回煩囂的都市,即使木跟各種聲色環境接觸,中會覺得自己就像旗幟的飄帶而毫無用處。」【註解】胸次;次,中。」孤雲野鶴,都是自由自在不受束縛之物。劉長卿《關分外上人》詩有「孤雲將野鶴,」豈向人間伍。」澡雪:澡是沐浴,雪在此處當動詞用,作洗滌解,澡雪是指除去一切雜念保持純潔的心靈。《莊子·知北游》有:「澡雪而精神」。麋鹿:麋,大鹿,性溫柔。《孟子·梁惠王》上「顧鴻雁麋鹿」。寰:世界。旒:,當形容詞,是多而無用的意思。旒是旗下所垂之穗,引申為多餘的裝飾物。【評語】環境造人。在現代社會,回歸自然的呼聲很是強烈,因為在吵雜喧囂的都市生活久了,回到山清水秀的山野自會心曠神怡,氣朗身輕。更何況修身養性的人了。在人際間爭鬥久了,即使反感也會染上些習氣;在大自然中陶冶慣了,和,自然萬物天天在一起,自有一派仙風道骨的樣子,而再回到塵囂之中便會處處不適應。有一個好環境會對修省身心幫助不少。一七○、禍福苦樂一念之差人生福境禍區,皆念想造成,故釋氏云:「利慾熾然即是火坑,貪受沉溺便為若海;一貪清凈烈焰成池,一念驚覺船登彼。」念頭稍異境界頓殊,可不慎哉。【譯文】人生的幸福與苦惱是由自己的觀念所遣成,所以釋迦牟尼佛說:「名利的慾望太強烈就等於是火坑,貪婪之心太強烈就等於沉入苦海:只要有一絲純潔觀念就會使火坑變成水池,只要有一點警覺精神就能伎火海變成樂園;」可鞏意識觀念略有下同,人生埃界就會全面改變,所以一個人的所思所想必須慎重。【註解】火坑:佛家語。極其的境界。貪愛:指貪著愛戀五欲之境而不能離舍。《法華經,方便品》「探著五欲如愛犁牛之尾,以貪愛自蔽。」烈焰成池;烈焰和火坑的意思相同。彼岸:佛家語,即成正果的意思。一念:佛教認為思念對境一次叫一念。【評語】佛家說「相由心生,相隨心滅」就是這個道理。人一但起了利慾之念,心馬上就會變成火一般熾烈的貪婪,這時你的人生幸福也就墮入痛苦地獄中。心能清凈,即使已經出現熾烈般的慾火,也能把它化為清涼水池。以現代人的觀點來看,人幸福與否的決定條件有物質基礎,有生活環境,有人生際遇等等,但人的幸福和精神愉悅、理想和追求的聯繫更緊密。在人的思想品德上多些理想少些貪慾。多些大家少些私心,格調自然會高,遇事自律性強,苦中猶含有樂。一七一、機息心清且到風來機息時便有月到風來,不必若海人世,心遠處自力車塵馬跡,何須疾丘山。【譯文】心中停止一切陰謀詭計之後,就會有明月清風到來,因為從此不再為人間的煩惱而痛苦;思想遠遠超脫世俗之後,自然不會聽到外面的車馬喧器之聲,也就不一定眷戀山野林泉的隱居生活。【註解】機息:機指心機,息是停止。心遠:指思想超越塵業。瘤疾丘山:痼疾形容特殊的喜好,丘是小山,痼疾丘山是指對山狀有特殊的愛好。【評語】常言道:「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可見心機的有無跟因果有根大關係。我們處世中不必枉費心機,凡事只要本心無邪,只要盡心儘力求其自然發展即可。人的行為也應真率求實。只要心地純凈,又何必求諸一種隱居山林的形式?只要自身道德高尚,又何苦求虛名以自擾呢?一七二、萬鍾一發存乎一心心曠刺萬針如瓦缶,心隘則一發似車輪【譯文】心胸闊達的人,即使是一萬鍾優厚奉祿也會看成像瓦罐那樣沒價值;心胸狹隘的人,即使是如髮絲細小的利益也會看成像車輪那麼大。【註解】萬鍾:古量器名,萬鐘形容極豐的俸祿。瓦:古代用來裝酒的瓦器,形容沒價值的物品。【評語】一個心胸開闊的人能視黃金如糞土,會把萬貫家財作為仗義行事的資本;一個心胸狹窄的人,會把雞毛蒜皮的小事看作天那麼大,在財產上也如守財奴那般可憐巴巴。心胸開闊的人必須具有豁達的人生觀,以義作為取捨,仗義而疏財,但決木揮霍浪費。一個人的心胸是需要後天培養的,心胸豁達往往是成功事業的基礎。一七三、以我轉物物勿役我無風月花柳不成造化,無情慾嗜好不成心體。只以我轉物,不參物役我,則嗜欲莫非天機,塵情即是理境矣。【譯文】大地如果沒有清風明月和花草樹木永不成大自然,人類如果沒有感情慾望和生活嗜好就不成真正的人。所以我們要以我為中心來操縱萬物,絕對木可以物為中心來奴役自己,如此,一切嗜好慾望都會成為自然的天賜,而一般世俗情慾也都就為順理成章的理想境界。【註解】以我轉物:以自我為中心,將一切外物自由自在的運用。以物沒我:以物為中心,而人成了物的奴隸為物所驅使。天機:天然的妙機。《莊子,大宗師》篇:「其嗜欲深者,其天機淺」。【評語】空洞地談控制慾望,不如現實地承認人對現實世界的反映。只要合情合理,就應當滿足人的各種慾望,否則,人何以圖生存?沒有生存就沒有修省,而「以我轉物」就是要求人應當不斷修養自己,不應成為物慾的奴隸,而應以自己的意志來控制對物慾的貪念,通過道德自律來使外物服務於我。一七四、就身了身以物付物就一方了一身了一身者,方能以萬物付萬物;還天下於天下者,才能也世間於世問。【譯文】能跳出自我來了解自我的人,才可根據自然法則使萬物按照本性去發展而各盡其用;能把天下還給天卞萬民菜有的人,軀體雖然生存於世間思想卻超越凡人。【註解】了:明白、了解、覺悟付:賦與、託付。【評語】佛家認為世事變幻無常,是一個由煩惱與勞苦交織的火窟,假如不及時跳出就得不到安樂,所以佛家才主張遁世任行。把這個道理引之於常人生活,即一個人不能總是在現實的塵世中忙忙碌碌,應該跳出自我的因子去考慮問題,逃脫功名利祿的纏繞,以使精神自由自在。一七五、處處真境物物真機人心多從動處失真。若一念不生,澄然靜坐,雲興而悠然共逝,雨滴而冷然俱清,鳥啼而欣然有會,花落而瀟然自得。何地無真境,何物無真機。【譯文】人的心靈大半是從浮動處才失去純真本性。假如任何雜念都不產生,只是自己苟坐腔思,那一切念頭都會隨著天際白雲消失,隨著雨點的滴落心靈也舍有披洗清的感覺,聽到鳥語呢喃就像有一種喜悅的意念,看到花朵的飄落就會有一鍾開朗的心情。任何地方和有真正的妙境,任何事物都有真正的玄機。【註解】澄然:清澈,也就是心無雜念。悠然:閑靜自得。瀟然:豁達開朗,無拘無束。真機:指接觸真理的抄機。【評語】賞心悅目怡情養性的事物到處都是,關鍵就在於人能不能去發掘和領略,人心的真體,不論凡夫和聖人都是相同的,凡夫只因一念之差而喪失一真體,當一念不生之時,善惡邪正的塵埃都起不來,宛如池水一般澄清寧靜。只要使心能保持如此澄清寧靜,周圍生活中的一切都足以引出無限佳趣。生活就這麼怪,以凡人而言,強求的東西往往帶來煩惱卻還得不到。「聽其自然,心裡不想耳中不聽的東西有時送上門,送來了也不會喜得樂不可支,沒有也依然平靜如水,這樣的生活總是令人愉快的。一七六、風跡月影過而不留耳根似谷投音,過而不留,則是蜚具謝;心境如月池浸色,空而不著則物我兩忘。【譯文】耳根假如像大風吹過山谷一般,經一陣哼嘯之後什麼也不留,這樣所有流言蜚語就都不起作用,心靈假如能像水中的月亮一般,月亮既不在水中,水中也不留月亮,那麼心中自然也就一片空明而無物我之分。【註解】耳根:佛家語,佛家以眼、耳、鼻、舌、身、意為六根,耳根為六根之一,耳對於聲塵而生耳識(識就是判別的意思)。谷:,是自下急上的風暴。飆谷是大風吹過山谷。月池浸色: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所映出的月色。物我:外物和自我。【評語】佛教所說的六根清凈,木單是指耳不聽惡聲,也包括心不想惡事在內,眼、耳、鼻、舌、身、意六者都要不留任何印象才行。而物我兩忘是使物我相對關係不復存在,這時絕對境界就自然可以出現。可見想要提高人生境界必須除去感官的誘惑,六根清凈,四大皆空。按現代人的看法,絕對的境界即人的感官不可能一點不受外物的感染,否則何以判斷是否反映外物了呢?但要提高自身的修養,加強意志緞煉,控制住自己的種種慾望,排除私心雜念,建立高尚的精神境界卻是完全可能的。一七七、世間皆樂苦自心生世人為榮利纏縛,動日塵世苦海。不辦公白山表、川行石立、花迎鳥笑、谷答樵謳,世亦不塵,海亦不苦,彼自塵苦其心爾。【譯文】由於一般俗人都被虛榮心和利祿心所困擾,因此一開口就說人間是一個大苦海。然而他們卻不知道世界的另一面是白雲籠罩下的青山翠谷,奔流河水中的奇岩怪石,迎風俗展的棄麗花卉,呢喃歌唱的可愛小鳥,以及樵夫歌唱時的山鳴谷應之聲,這時才會恍然大悟人間既非塵囂萬丈,世界也非苦海一片,只是人門使自己的心落人塵囂墮人苦海而已。【註解】谷稱椎謳:謳,齊聲同唱,谷答是指山谷間的迴音,樵是樵夫。谷答樵謳是說樵夫一邊砍柴一邊唱歌。【評語】人的心情不同,但山川依舊,景色依然。假如人自己不為物慾情慾所困擾,自己能看開名利,又怎能不見山川,不見美景呢?同理,世間本來就沒什麼苦樂可言,一切音樂皆由人心不足所產主。好名之人必為虛名所苦,重利之人必為貪利所困。好名重利是人性的一部分,也是人性中最脆弱的一環,世人不要太積極於名利,以角作繭自縛。所謂的苦海固然有物累,但人心不足貪圖不止是墮入苦海的主要原因。生活的苦、條件之艱可以通過多方的努力來解決,但內心的苦行動之艱卻需要自己努力跳出物慾:少求名利才可以解脫。一七八、體任自然不染世法山餚不受世間灌溉,野禽不受世間豢養,其味皆香而且冽,吾人能不為世法所點染。其臭味不迥然別乎!【譯文】生長在山間的蔬菜根本不必人們去灌溉施肥,生長在野外的動物根本不必人們飼養照顧,可是這些野菜和野獸吃起來味道卻特別其美可口。同理,假如我們人不受功名利祿所污染,品德心性自然顯得分外純真,跟那些充滿銅銹味的人有明顯區別。【註解】山看:餚本指葷菜,如魚肉熟而可食都叫餚。此處的山餚似指香茹、木耳、竹筍等山產。豢:飼養。例:味強烈。世法:指世俗的功名利祿,即世間一切法。迥:相異。【評語】野味在大自然中生長,一切順乎自然無須人工,其味美而珍。此理來喻人,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是對的,即一個不受世俗點染的人總得有不與世俗相處的條件才可能,不受世俗點染便少有世俗的許多慾念而純樸真厚。但是,並不是因此說凡於野山林生長因其與世隔絕就好;也不能因為少有而肯定,不能因為要不受世俗感染便否認後天教育的職能。這裡作者僅做個比喻,強調人貴自然,本性純樸,心地純真,和世俗人相比他們厚重可親。一七九、減繁增靜安樂之基人么減省一分便超脫了一分。如交遊減便免紛攏,言語減便寡愆尤,思慮減則精神不耗,聰明減則混沌可完,彼不求日減而求日增者,真桎此生哉!【譯文】人生在世能減少一些麻煩,就多一分超脫世俗的樂趣。交際交酬減少,就能免除很多不必要的糾紛困擾,閑言亂語減少,就能避免很多錯誤和懊悔,思考憂慮減少,就能避免精神的消耗,聰明替智減少,就可保持純真本性。假如不設法慢慢減少以上這些不必要的麻煩,反而千方百計去增加這方面的活動,就等於是用枷鎖把自己的手腳鎖住一生。【註解】怒尤:愆,錯誤、過失。尤,怨恨。耗:消耗、損失。混沌:指天地未開闢以前的原始狀態,在此指人的本性。桎梏:古代用來鎖綁罪犯的刑具,引中作束縛。【評語】《莊子》一書有一則關於「混沛」的寓言故事,大意是說有一個名叫混沌的人,本來既無限睛也無耳朵,後來神給他穿通了耳目,按道理說他應該喜歡這個五光十色的花花世界,誰知他有了耳目之後卻很,決就死了。當然人生在世不可能不恩,但一定要減繁增靜才對。為人處世固然需要小心謹慎,凡事三思,小心撐得萬年船,不過切忌思之極點,便會先人憂天。另一方面可以從修身來理解,即世人有耳目有見聞之後就會產生很多慾念,有了慾念之後就會喪失純真的本性。聰明固然是造物者的一大恩賜,但是假如聰明過度,反而會危、害到本身的生存,聰明反被聰明誤。一八○、口耳嗜欲但求真趣茶不求精而壺亦不燥,酒不求冽而樽亦不空;素琴無弦而常調,短笛無腔而自適。縱難超越羨皇,亦可匹儔嵇阮。【譯文】喝茶不一定要喝名茶,必須錐持壺底不千;喝灑不一定要叼名酒,但是必須維持酒壺本空。無法之琴雖然彈不出旋律來,然而足可調劑我的身心;無孔的橫笛雖然吹不出音調來,卻可使人精神舒暢。一個人假如能達到這種境界,雖然還不能算超越伏羲氏,但是起碼也可媲美嵇康阮籍。【註解】燥:乾涸。樽:盛酒的器具。羲皇:即伏羲氏,為上古時代的皇帝。匹儔:匹敵。匹恃在此作媲美解。嵇阮:嵇是嵇康,字叔夜,資性高邁不群,官拜中散大夫不就,常彈琴詠詩以自娛。阮籍,字嗣宗,好老莊,嗜酒善琴,對俗士以白眼而待。【評語】古代有根多沉浸干山木田無的詩人,比如陽沈明經過靠北窗高卧,在和風吹指拂之下撫無弦琴逍遣,自稱「羲皇上人」,意思是說他生活在比伏羲還要古老的時代。嵇康和阮籍都晃竹林七賢中人,這些人處林泉之下,或自得敦樂,或漫議朝政,不與俗人往還,瀋陽山林金樽。身處大自然的清靜中,便可以體驗大自然的真趣,故對茶琴酒等雅物,不管外形怎樣,只求其中趣昧。齊家篇一八一、良藥苦口忠言逆耳耳中常聞逆耳之言,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進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悅耳,事事快心,便經生埋在鴆毒中矣。【譯文】耳中假如能經常聽些不愛聽的話,心裡經常想些不如意的事,這些都像是敦品勵德有益身心的磨刀石一樣。反之假如每句話都很好聽,每件事都很稱心,那就等於把自己的一生葬送在毒藥中了。【註解】逆耳:刺耳,使人聽了不高興的話,《孔子家語·六本》中有「良藥苦口而利於病,忠言逆耳而利於行」。拂心:不順心。砒石:是一種磨石,粗石叫碗細石叫砒,此處當磨練、教訓解。鴆毒:鴆,是一種有毒的鳥,其羽毛有劇毒,泡入酒中可製成毒藥,成為古時候所謂的鴆酒,人喝了酒後立即死亡。【評語】《孔子家語》中有「良藥苦口而利於病,忠言逆耳而利於行」,這句話人們常說,道理也是顯而易見的。忠言往往就是逆耳的語言,最有價值。假如一個人聽忠實良言感到厭倦逆耳,為僅完全辜負了人家勸戒的美意,關絞是難以反省自己言行的缺點,進而敦品勵行改邪歸正千就難以督促自己保持良好品德。聽見逆耳的忠言絕對不可氣惱,而人家一誇獎就得意洋洋,那你的生活就顯得輕浮,在無形中會削弱自己發奮上進的精神,最容易沉湎在自我陶醉的深圳中。如此就等於自浸於擊酒中而毀掉自己的前程,即使活著也等於喪失了生存的意義。人生不如意事常居八九,這就是說人生在世要經常接受各種橫逆和痛苦的考驗,必須經過幾番艱苦的奮鬥才能走上康庄大道。一生都想稱心如意根本是不可能的事。可惜的是一些膚淺之輩,一聽逆耳忠言就拂袖而去,一遇不順利就怨天尤人。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必然會有各種困難來磨礪自己的品格。忠言逆耳良藥苦口這麼個道理說明一個人要有所作為必須先要敢於磨練自己的品格,善於聽取不同意見,勇於克服種種困難才行。一八二、凈從穢生明從暗出烘蟲至穢,變為蟬而飲露於秋風;腐草無光,化為螢而耀彩於夏月。因知潔常自污出明每從晦生也。【譯文】糞士里所生的蟲是最髒的蟲,可是一但蛻化成蟬,卻只喝秋天潔凈的露水;腐敗的野草本來毫無光華,可是一但孕育成螢火蟲,卻能在夏天的夜空中閃閃發光。由此可知,潔凈的東西常常是從污穢中得到,光明常常在黑暗中產生。【註解】穢;凡是臟臭的東西都叫穢。糞蟲:烘指烘土或塵土,烘蟲是塵芥中所生的蛆蟲,此處指的是螬(金龜子的幼蟲),而蟬就是從蠐螬蛻化而成的。蟬:又名知了,幼蟲在土中及樹根汁,蛻變成腎後而登樹,再蛻皮成蟬。飲露於秋風:蟬不吃普通的食物,只以喝露水為主,古以此為高潔這象徵。據《淮南子·附形訓》篇:「蟬飲而不食。」又陸土龍《寒蟬化賦》說「蟬含氣而飲露是清。」化為螢:腐草能化為螢火蟲是傳統說法,據《禮論·月令》篇:「季夏三月,..腐草為螢。」又《格物論》說:「螢是從腐草和爛竹根而化生。」其實瑩火蟲是產卵在水邊的草根,多半潛伏在土中,次年草蛹化為成蟲,這就是螢火蟲。【評語】對一個有所作為的人來講,應具備這樣一種認識:出身微淺不是有作為的決定條件,不能因此自艾自怨而自卑,而要想方設法去改變命運的安排。生活在惡劣的環境里,如果是自然環境,需要自己能於克服困難,戰勝環境的艱險;加果是生活環境,不能因此而同流合污而墮落。有的時候,先天的環境可能難以改變,但自我形象卻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而變化。古語說,「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可見一個人不必為了環境不好而苦惱,關鍵是要自強、自尊、自愛、自律才有可能實現自我。不但如此,有時往往物極必反,生活環境越好越使人容易腐化墮落。人性也跟物性相同,越是溫暖或暑熱的地方,東西越容易腐臭,寒冷的地方卻能使東西保持常久新鮮。人在清苦的環境中,最容易發鬥志,古今中外很多偉人,都是從他們青少年時代的艱苦環境中奮鬥成功的。由此觀之,環境的清潔與污穢是相對的,清潔中未必沒有腐物,污穢中未必不出有益的東西。所處環境對人的成長的吊約也是相對的。一八三、事悟痴除性定動端飽後思味,則濃談之境都消;色後思淫,則男女之見盡絕。故人常以事後之悔悟,破臨事之痴迷,則性定而動無不正。【譯文】酒足飯飽之後再回想美酒佳看,所有的甘美味道都已經全部消夫。房事滿足之後再來回味性慾的情趣,魚水之歡的念頭已經全部消失。所以假如人們常用事後的悔悟,來作為另一件事情開端的判斷參考,就可以消除一切錯誤而恢復聰明的本性,做事就算有了原則,一切行為自然都會合乎義理。【註解】痴迷:心中只想一事一物叫迷,痴迷是指見到事物的一面,而不能對事物做全面的明智的判斷卻又全身心投入。性定:性是本然之,性,亦即真心;定是安定,不動搖。性定即本性安定不動。【評語】人們把事後才明白或後悔的現象稱為事後諸葛,所以做事要事先慎重不盲動,但是對於沒經過的事,對於可逞一時之歡的事。人們往往不去考慮後果,不去想不利的因素。只有經過了、實踐了,才會思考,醒悟,有時難免會樂極而悲。故有「事悟痴除,性定而動」的經驗之談了。其實世間任何事都不可過貪,因為過分貪圖享樂往往會得到反效果。但要達到遇事不慌,臨風不動;行而不貪,做而不過的水平,不是一朝一夕可成的。需要經過一個磨練過程,才會建立和掌握一套方法,這就有必要先正心去痴,先打破愚痴和迷妄的執著。唯有這樣才能穩定住本性。性定先要心定,行正先要心正。這樣,對事物就不會只看到好的一面而忽略壞的一面,使我們隨時保持清醒的頭腦,用正確的方法做事情。一八四、原其初心觀其末路事窮勢蹙之人,當原其初心;功成行滿之士,要觀其末路。【譯文】對於事業失敗陷入困境而心灰意冷的人,要思索而不是責難,回想他當初奮發的精神:對於事業成功感到萬事如意的人,要觀察他是否能長期堅持下去,考慮結局如何。【註解】蹙:窮困的意思,或精疲力竭。功成行滿:事業有所成就,一切都如意圓滿。末路:本指路的終點。古語云:「行百里路半九十。」【評語】人生在世誰也無法預料成功與失敗,生活中成功的人固然有,失敗的人也不少。可耀眼的花環總是戴在成功者頭上,失敗者面臨窮途末路。不以成敗論英雄,對失敗者來說,最要緊的是要靜下心來,對大眾而言,應當客觀看待失敗者,想想他創業之初是否居心善良?俗語所謂「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意思就是強調只要出發點正確就有可能創一番事業。一時的得失,並不能決定一個人一生的成敗,「蓋棺始能論定」。只要善於總結,失敗可能是成功的前奏。同時一個功成名就的人,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成就,卻為貪小利而身敗名裂,會讓人覺得惋借,或者他自身的成功就是建立在一種自私自利的基礎上,那麼他的成功很可能就是失敗的開始。一八五、居安思危處亂思治居插而後知登高之為危,處晦而後知向明之態靄;守靜而後知好動之過勞,養默而後知鄉言之為躁。【譯文】站在低處然後才知道攀登高處的危險,在暗處然後才知道置身光亮的地方會刺眼睛;保持寧靜心情然後才知道喜歡活動的人太辛苦,保持沉默心性然後才知道話說多了很煩躁。【註解】居卑:泛指處於地位低的地方。處晦:在昏暗的地方。靄:雲層聚集處叫靄。此處當顯現、顯露用。躁:不安靜、急促。守靜:隱居山材寺院的寂靜心理。養新:沉新寡言。【評語】這是卑尊、晦明、靜動、默躁的對比,強調的是人有所作為時應學會多向思維,也就是善於站在其相反一面來觀察人生,對人生的體驗應是多層次多角度的。身居高位的人往往得意志形,被物慾權欲迷惑而不自覺。一旦從高處跌下之後,才明白身居富位的危險。人的體驗往往是在對比之中才更加深刻。因此人們立身社會,在得意之時往往把一切都忘得一乾二淨,可是一旦走出社會歸隱家園之後,才思考奔波勞碌一生所得的究竟是什麼呢?良多事是不能造作和強求的,因為體驗太少,思路不清。這也就是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可見只有站在不同角度才能看清廬山真面目。所以思考時要作面面觀,要想做一番事業,必須有一個健全的思維,有豐富的體驗,思考問題能夠由此及彼,由近思遠。而從做人來看,不可因一時的榮辱明暗而自我封閉,過分地自卑或自傲。一八六、放得心下入聖超凡放得功名富貴之心下,便可脫凡;放得道德仁義之心下,才可入聖。【譯文】能丟開追逐功名京貴的思想包袱,就可以超越庸俗的塵世,不受仁義道德等教條的束縛,才能進入呈賢超凡絕俗的境界。【註解】脫凡:脫是脫俗,即超越塵世外的意思。入聖:進入光明偉大的境界。【評語】任何事都不應走極端。尋求致富要在合法的範疇;有了錢財,可以為自己的作為打基礎,為社會的公益做貢獻,這是好事。希冀得到權力應通過業績來升遷,有了權力,能夠為國為民也是好事。如果為求取功名利祿不擇手段,以種種不道德的行為去鑽營,於是在無形中就發生了質變。所以一個人要在平凡中奮鬥,不可太熱衷於功名富貴。同理,仁義道德也非常重要,假如有人置仁義道德於不顧,那就跟一個不通人性的禽獸相同。但是假如太熱衷於仁義道德,急著想做一個人人讚美的道德家,可事義上卻沒有敦品勵行的毅力,於是就成了偽君子。或者把道德當教條,成了教條的奴隸同樣是不可取的。只有胸懷開闊者才能衝破教條牢筏創造大農業。做人要有原則、要有靈活性,不能極端化。一八七、超越天地不求名利彼富我仁,彼爵我義,群子固不為君相所牢籠。人定勝天,志一動氣,君子亦不受造化之陶鑄。【譯文】別人有財富我堅守仁德,別人有爵祿我堅守正義,所以君於絕對不會被君相的高官厚祿所束縛或收買。人的智慧一定能戰勝大自然,思想意志可以轉變自己的感情氣質,所以君子絕對不受命運擺布。【註解】彼富我仁:出自《孟子》一書:「晉、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義,吾何謙乎哉?」牢籠:牢的本義是指養牛馬的地方,此含有限制、束縛等意。據《淮南子,本經》篇:「牢籠天地,彈壓山川。」人定勝天:指人如果能艱苦奮鬥,必然能戰勝命運而成功。志一動氣:志是一個人心中對人生的一種理想願望,一是專一或集中,動是統御、控制發動,氣是指情緒、氣質、秉賦。《孟子,公孫丑》上:「志一則動氣,氣一則動志。」造化:命運。陶鑄:陶是范士制器,鑄是熔金為器。【評語】一個活得洒脫的人,不應為身外物所累,詩曰:我行我素。孟子說:「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不得志獨善其身: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受富貴名利的誘惑,具有高風亮節的君子,勝過爭名奪利的小人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於君子保持自我的人格和遠大的理想,超然物外,不為任何權勢所左右,甚至連造物主也無法約束他。所以佛家才有「一切唯心造,自力創造非他力」一語。遵從大義,相信自我,一個有為的人理應鍛煉自己的意志,開闊自己的心胸,鑄造自己的人格,不為眼前的名利所累,把眼光放得長遠。具有了人定勝天的氣概,廣闊天地任我馳騁。一八八、有木石心具雲水趣進德修道,要個木石的倉頭,若一方欣羨,便趨欲境;濟世經邦,要段雲水的趣味,若一有貪著,便附危機。【譯文】磨鍊心性提富道德修養,必須有木石一樣堅定的意志,假如一羨慕外界的榮華富貴,那就會被物慾包圍困惑。治理國家服務社會,必須有一種宛如行雲流水一樣的淡泊胸懷,假如一有貪戀名利的念頭,就會陷入危機四伏的險地。【註解】修道:佛家語中「謂見道之後,更修習真觀」,泛指修鍊佛道兩派心法。木石:木柴和石塊都是無慾望無感情的物體,喻無情慾。《孟子·盡心篇》中「與木石居,與鹿游」。雲水:佛家稱行腳僧為雲水,這種和尚手待三寶雲遊天下,四海為家毫無牽掛,行跡飄忽有如行雲流水。他們不受物慾束縛而具淡泊雅趣。貪著:對富貴等慾念的執著。【評語】古人修身養性講究心定,不為外物所擾,排除一切雜念。這種尋求內心悟性的方式用之於經邦濟世,從政當權,是有積極意義的。一個當權者可能權傾朝野,一個有錢人或許富可敵國,一個人仕者可能雄心萬丈,但決難具備隱世者的淡泊趣味,及行腳僧人手待三室雲遊天下,那種無憂無慮飄然出世的風貌,其恬淡超逸的清高志趣,絕對不是一個奔波於名利中的凡人所能望其項背的。但一個經邦濟世的人也應具有這種胸襟,這樣就可能看淡名利而保持清廉。如果一味貪戀榮華富貴功名利祿,就等於一個一心向上的人沒有基礎而終有。一日會跌落無底深圳,不僅不能為國為民服務。恐怕連身家性命也難保全。權力能使人腐化,不斷修省,時時保持一種高雅脫俗的心性而在名利聲中保持清醒,才可能不去隨波逐流,自覺抵制貪污腐化。一八九、吉人安詳惡人殺氣吉人力論仕用各樣,即夢寐神鈞無非中氣;凶人無論行事狠度,即聲音笑語渾是殺機。【譯文】一個心地善良的人,言行舉止總是鎮定安祥,即使在睡夢中的神情也都洋溢著一團祥和之氣;一個性情凶暴的人,木論做什麼事都手段殘忍,甚至在談笑之間也充滿了讓人恐怖的殺氣。【註解】吉人:心地善良的人。作用安樣:言行從容不迫。夢寐神魂:指睡夢中的神情。聲音笑語:言談說笑。渾是殺機:言談間流露著害人的跡象,殺機是指令人感到有殺人的恐懼感。【評語】俗話說,江山易改,秉性難移,一個人的個J 性可以表現在他生活的各個方面,想偽裝是很難的,是不會長久的。大凡一個遵守禮法的人,由於他的內心毫無邪念,所以言行顯、得善良,每個人都覺得他和藹可親。由於心地善良,不論處在任何時候,都能散發出一種安祥之氣;反之一個生性殘暴的人,不論處於何時,總會令人感到一種恐怖之氣。因為這種人時時想著算計別人,佔有其它。可見一個人是善是惡,能從他的言談舉止中察覺,即使在婪中也顯出各自的心性。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我們在為人處世中,在工作中必須善於識人才對。一九○、多心招禍少事為福福莫福於少事,禍莫禍於多心。唯苦事者,方知少事之為福;唯平心者,怒知多心之為禍。【譯文】一個人最大的幸福莫過於無擾心的瑣事可牽掛,一個人的災禍沒有比疑神疑鬼更可怕的了。只有那些整天奔波勞碌瑣事纏身的人,才知道無事一身輕是最大的幸福;只有那些經常心如止水寧靜安祥的人,才知道猜疑是最大的災禍。【註解】少事:指沒有煩心的瑣事。【評語】一個有為的人應當具備「大智若愚、大巧似拙」的境界,這樣就不會被瑣事纏身,不會為閑言困撓。而一個平常人的生活,也應該是以一生平安無事沒有任何禍端為幸福的。所有端多闐是由多事而招平,多事又源於多心,多心是招致災禍的最大根源。所謂「疑心生暗鬼」,很多人由於疑心而把事情弄壞,其道理就在於此。所謂「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一個心地光明的人自然俯仰無愧,根本不用懷疑別人對我有過什麼不利的言行。只有庸人、小人、閑人才整天為閑事、瑣事,忙碌,為依附權勢爭奪名利奔波,為人言碎語費盡心神地猜疑,可見他們的恩想境界很低,難以意識到自己的可笑、可悲。一九一、崇儉養德守拙全真奢者富而不足,何如儉者貧而有餘;能者勞而文化教育怨,何如拙者逸而全真。【譯文】奢侈無度的人財富再多也感到不夠用,這怎麼比得上雖然貧窮卻生活節儉而感到滿足的人呢;有才幹的人假如由於心力交瘁而招致大眾怨恨,哪裡比得上笨拙的人由於安閑無事而就能保全純真本性。【註解】勞而府怨:勞苦而怨謗集身。逸而全真:安閑而能保全本性,本為道家語,因為道家把完美無缺的人稱為真人。【評語】任何事都是相對的,不以相對的觀點看待事物往往會走向絕對,而把事物固定化,一成不變。像錢財於現代生活,不可或缺但以之為生活的全部就走向了極端。生活奢侈的人,無論有多少財產,到頭來也都揮霍精光,表面看來他好像很快樂,其實他內心常感不滿足,因為他的財產越多慾望越強,可見人的慾望有如永遠填不滿的溝整。反之一個生活節儉的人,他們平日能量入為出,雖然並非富有,但是在金錢上從來沒有感到不足,因此在慾望上也就沒有非分之想,平平安安過個極快樂的日子。生活上要有知足感,工作中要講究方法。不能因為自己有多方面的才能便事必親躬,處處親勞,結果可能會招致怨恨還辦不好事情。對於一般人而言,能而勞,可能就壓抑了別人的才能,使別人無從表現:如果是當權者,其能不應表現在自己如何親為上,而在於怎樣組織、管理,使每個人都可顯其所能。而且,任何矛盾的出現是因為事做了,局面活了,矛盾便開始出現了;一潭死水時人們心意相對穩定。那麼誰做誰就成了矛盾中心,不集怨而何?閑者置身局外當然會有時間去評頭論足了。所以能應是相對的,個人的能不可能包容大家的能。做事前理應先看看想想。一九二、苦中有樂樂中有苦苦心中,常得悅心之趣;得意時,便生失意之悲。【譯文】在困苦的逆境中能把握方向不屈奮鬥,常常可以感受得到內心奮鬥的喜悅,這種喜悅才是人生的真正樂趣;反之如果在得意時驕縱狂妄,往往會種下日後禍患的根苗,導致痛苦的悲劇。【註解】甘心:困苦的感受。悅心之趣:使心中喜悅而有樂趣。失意之悲:由於失望而感到悲哀。【評語】任何事情都是在發展變化著的,苦悲可以轉化,得失不是永恆。在這樣的情況下,要看主觀上用什麼態度對待人生。人間悲苦是無情的,用這種心境來看待人生,那耳目所觸儘是悲苦,結果就使人容易產生悲觀思想,甚至造成厭世自殺的悲劇。人生本來是多災多難的,但是我們必須征服這種苦難,絕對不可以抱著失敗主義思想。另一方成「樂極生悲」,「盛極則衰」,「苦是樂的種子,樂是苦的根苗」。因此一個人如果不及時徹底剷除苦惱的根苗,那得意過後失意的悲哀就會接踵而來。人不能因為一時的得失決定自己的一生,不能因一時的苦樂而放棄人生的奮鬥。一九三、人死留名豹死留皮春至時和,花尚鋪一段好色,鳥且囀幾句好音。士君子幸列頭角,得遇溫飽,不思立好言,行好事,雖是在世百年恰似未生一日。【譯文】當春天到來時陽光和暖,就連花草樹木也爭奇鬥豔,在大地鋪上一層美景,甚至連飛鳥也懂得在這春光明媚的大自然里宛轉動聽地鳴叫。士君子假如能僥倖出人頭地列入傑出人物行列,同時每天又能酒足飯飽過上好生活,卻不想為後世寫下幾部有益的書,做一些有益於世人的事,那他即使活到一百歲的高壽也如同一天都沒活過。【註解】好色:美景。時和:氣候和暖。囀:鳥的叫聲,發出宛轉悠揚聲。頭角:指氣象崢嶸,比喻才華出眾,據韓愈《柳子厚墓志銘》說:「雖年少,己自成人,能取進士第,嶄然見頭角」。一般說成「嶄露頭角」。【評語】從古到今,身前重名,身後重譽是一個傳統。尤其是對當權者,他的聲譽取決於他的政績如何,所謂「得時當為天下語」,一定要為天下蒼生和後世子孫多做一些好事,假如不能這樣,也應退而求其次完成幾部不朽名著。因此宋儒張載才發出「為天下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呼聲。既「幸列頭角」,就應當有所作為,能為平民百姓請命是為清官,能為國家興利除弊是為賢達,能為後人著書立說是為賢哲。人生在世如果有了作為的條件,理應為自己的抱負,為國家的興旺去拼搏一番。一九四、大智若愚大巧似拙真廉無廉名,立名者正所以為貪大巧無巧術,用術者乃所以為拙。【譯文】一個真正廉潔的人不與人爭名,不一定有根響亮的名聲,那些到處樹立名譽的人,正是為了貪圖虛名才這樣做。一個真正聰明的人不炫耀自己的才華,那些賣弄自己聰明智慧的人,實際上是為了掩飾自己的愚蠢才這樣做。【註解】大巧:聰明絕頂。【評語】生活中,人們對喜歡耍小聰明的人很討厭,對欺世盜名之輩更是深惡痛絕。因為好名聲必須憑真本領,如果為了博取人們的歌功頌德而不擇手段,雖然可以名藻一時,卻欺騙不了歷史。所以一個真正廉潔的人,由於他廉潔的動機不在於讓人歌功頌德,自然也就不會廉名遠播:一個有大智慧的人決不會靠賣弄小聰明,炫耀才華來提高價,想做點事業的人,應該認清真廉之名,大巧之人,以防被偽君子和耍小聰明的人所迷惑。一九五、居安思危天也無法天之機緘不測。抑而伸,伸而抑,皆是播弄英雄,顛倒豪傑處。君閉而生變化,因此就用機緘來比喻氣運的變化,支配事物變化的力量。抑而伸:抑是壓抑,伸是舒展。播弄:玩弄、擺布。【評語】世事變化難以逆料,天機奧妙不可思議,不要說來的事難以推測,目前的事也很難判斷,就連古聖先賢也無可奈何。所以孔子對於處事有「盡人事以聽天命」之嘆,即對天命而言只好逆來順受了。因為人的所知是有限的,對智力所不及的事情,很難違背自然法則。但這不意味著聽天由命,個人的一生完全以天命來決定。人對自然的探求已歷幾千年,對人生的思考也可以說是與生俱來,那麼人們對世界、對宇宙的認識與日俱增。以前認為是天命的東西以後完全可以科學解決,以前不可抗的東西現在以人之力也做到了。唐太宗要發動政變奪取政權時,如果以占卜吉凶來定行止,很可能就沒有以後的「貞觀之治」。唐玄宗登基後,蝗蟲肆虐成災,玄宗如果信天命不敢滅蝗,可能就沒有以後的「開元盛世」了。一個人不應忽視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而應居安思危,就是要遵循自然法則不斷探求思考,不斷提高認識,防患於未然,天命其奈我何?一九六、中和為福偏激為災躁性者火熾,遇物則焚;寡恩者冰清,逢物必;凝滯固執者,如死水腐木,生機已絕;俱難建功業而延福祉。【譯文】一個性情急躁的人,他的言行如烈火一般熾熱,彷彿跟他接觸的物體都會被焚燒;一個缺乏同情心刻薄寡恩的的,他的言行就像冰雪一般冷酷,彷彿任何物體碰到他都會遭到殘害。頭腦頑固而呆板的人,像死水朽本,已經完全斷絕了生機,這都不是建功立業為社會人類造福的人。【註解】中和:不偏不倚叫中,不剛不柔叫和。凝滯固執:凝滯是停留不動的意思,比喻人的性情古板。固執是頑固不化。【評語】要想做一番事業,就必須認清人的個性。每人有自己的性格,有些人就很難與之共事:性情急躁而慌慌張張的人,刻薄寡恩而無情無義的人,頑固不化而固執己見的人,都難以相處,性情急躁的人對於任何事都缺乏全面考慮,完全聽賃自己的浮躁之氣去作,毫無沉著穩重之謀;他的個性好像一團烈火,遇事好生氣,事後求原諒,即使在事業上取得成就,不久也會破壞無遺自毀前程,刻薄無情的人,或許有一副冷靜的頭腦,但是他對人對事冷酷無情,人們見到這種人就覺得不寒而慄,與別人很難建立起信任,他在事業上很難有什麼建樹。頑固不化的人,遇到事絲毫不講究通融變化,他們的心性就宛如死水朽木毫無生氣,認定一樣東西,不管對錯堅到底;自以為是堅持原則,實際上是在壞事。所以這種人根本談不上創造性。要尋求事業上的合作者,必須是志同道合,能知人容人用人的人。一九七、一念貪私萬劫不復人只一念貪私,便銷剛為柔、塞智為昏、變恩為慘、染潔為污,壞了一生人品。故古人以不貪為寶,所以度越一世。【譯文】一個人只要心中剎那間引出貪婪或偏私的念頭,那他就容易把原本剛直的性格變得很懦弱,聰明被蒙蔽得很昏庸,慈悲的心腸就會變得很殘酷,原本純潔的人格就會很污濁,結果是毀滅了一輩子的品德。所以古聖先賢認為,做人要以「不貪」二字為修身之零,這樣,才能超越他人戰勝物慾度過一生。【註解】一念:一剎那所引起的觀念,《二程遺書》說:「一念之欲不能制,而禍流於滔天。」變恩為慘:恩,惠愛。慘,狠毒。度越:超越的意思。據《漢書·楊雄傳》:若使遭遇時君,更閱賢知,為所稱善,則心度越諸子矣。顏師古曰:『度,過也。』」【評語】品行的修養是一生一世的事,艱苦而又有些殘酷,尤其古人對品行有污染者很不願意原諒。王陽明的理學主張「致良知」,他說:「良知無待他求,盡人皆有,只有被物慾泊沒了他。」要求為人絕對不可動貪心,貪心一動良知就自然泯滅,良知泯滅就喪失了正邪觀念,正氣一失,其他就隨意而變了。剛毅之氣也就頓時化為烏有,而聰穎智慧也就變成了糊塗昏聵,仁慈之心也就變成了殘酷刻薄,高尚品德也就染滿了污點,只此一念之差就使一生的人格破產。俗話說:吃人家的嘴軟,拿人家的手短。生活中一些人抵不住「貪」字,靈智為之蒙蔽,剛正之氣由此消除。在商品社會,許多人經不住貪私之誘,以身試法。一些人大半生清白可鑒,卻晚節不保,誠可惜哉。「不貪」真應如利劍高懸才對,警世而又可以救人。一九八、保己成業防末來非圖未就之功,不如保己成之業;悔既往之失,不如防將來之非。【譯文】與其謀劃沒有把握完成的功業,不如維護已經完成的事業;與其懊侮以前的過失,不如好好預防未來可能發生的錯誤。【註解】業:指基業、事業,據《孟子·梁惠王》篇:「君子創業垂統,為可繼也。」失:錯誤。非:過失。《禮記·禮運》篇:「魯之郊締,非禮也。」【評語】人的一生可劃成三個階段,即過去,現在,未來。人應當抱著不懊悔或誇耀過去,要檢討或反省過去;不輕視或不滿現磁,要把握或遷就現實;不夢想或恐懼未來,要策劃或努力未來的態度才行。古人有「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的明訓,說明我們可以檢討過去來借鑒眼前策劃未來,而最關鍵的是不要把精力放在對已經過去了的東西的糾纏上,像一個老人一樣不停地回憶,而要把立足點放在眼下,從現在做起,這才是幹事業應有的認識。一九九、不著色相不留聲影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譯文】輕風吹過稀疏的竹木會發出沙沙的聲響,可是當風吹過去後竹林並不留下聲音而仍舊歸於寂靜;大雁飛過寒潭會倒映出雁影,但是雁飛過後清澈的水面依舊是一片晶瑩並沒有留下雁影。由此可見,君子遇事其本性才會顯現出來,事後其本性也就恢復了原來的空虛平靜。【註解】寒潭:大雁都是在秋天飛過,河水此時顯得寒冷清澈,因此才稱寒潭。【評語】人不能總為煩惱擾心,不能老讓瑣事纏身,當人間萬象紛至沓來時,一個有修養的人是善於調節內心平衡的。佛語有「象由心生,象隨心滅」。當風來竹子就知道風因緣遇合,風過去之後緣盡又一切皆空。所以說「風過而竹不留聲」,事物不論是長是短是苦是樂,最終不由個人意志決定。所以人生應當抱定隨遇而安的態度,事情來了就用心去服務,事情過去之後心像要立刻恢復寂靜,如此才能保持自己的本然真性於不失。用這種心態來處世,就是拿得起,放得下。這不是逃避社會責任,而是一種辦事方法,因為事有大小,如果事事勞心挂念,整天在事務中忙忙碌碌,分不清大小主次,同樣會沒有效率。二○○、君子德行其道中庸清能有客,仁能善斷,明不傷察,直不過矯。是謂蜜餞不咸,海味不咸,才是懿德。【譯文】清廉而有容忍的雅量,仁慈而又能當機立斷,精明而不防害細察,剛正而又不至執撒,這種道理就像蜜餞雖然浸在糖里即不過分的甜,海產的魚蝦雖然腌在缸里卻不過分的咸,一個人要能把持住不偏不倚的尺度才算是處人做事的美德。【註解】傷察:失之於苛求。蜜餞不甜:蜜餞不過分甜。懿德:美德,例如《詩經》中有「民之秉彝,好施懿德」【評語】嚴於品德修養是好的,但嚴的結果應該是符合中庸之道,這樣行事才可能不偏頗。不能認為因為自己品格優良或做好事就自然正確,往往正確過頭卻適得其反。一個清廉自守的人固然值得尊敬,可是他們往往轎枉過正,把自己的格調提升得很高,對於社會上的萬事萬物容不得一點沙子,嫉惡如仇,結果就變成毫無容忍雅量的偏激。這樣行事其主觀努力和客觀效果很可能相反。反之一個寬宏大量而又居心仁厚的人固然受人愛戴,這種人可能又往往缺乏果斷力。這樣可以成一個老好人,卻辦不得大事。一個聰明人如果沒有高尚的品德修養,不能在處事中掌握好分寸,聰明會對他造成妨害,就是通常所說的「聰明反被聰明誤」。一個人很糟明,可精明到至清便可能一事無成。可見做事要保證主觀努力和客觀效果一致,一方面要求品德端正,另一方面得把好做事的尺度,有一個合適的方法才行。二○一、窮當益工勿失風雅貧家凈掃地,貧女凈梳頭,景色雖不艷麗,度自是風雅。士君子一當窮愁寥落,奈何輒自廢馳哉!【譯文】一個貧窮的家庭要經常把地打掃得乾乾淨淨,貧家的女子經常把頭梳得乾乾淨淨,擺設和穿著雖然算不上豪華艷麗,但是卻能保持一種高雅脫俗的氣度。因此君子一旦際遇不佳而處於窮困潦倒的時候,為什麼要萎靡不振自暴自棄呢!【註解】益工:更努力下功夫。寥落:寂寞不得志。呂溫詩中有「獨卧郡齋寥落意,隔簾微雨濕梨花」廢馳:應做而不做。王冕《劍歌行》中有「學書學劍俱廢馳」。【評語】貧與富是身外物,家貧家富都應保持精神上的超越,人的氣質品性不完全是外界物質所能決定的。貧窮人家雖然身居茅屋草舍,但是假如能把屋裡屋外打掃得乾乾淨淨,也會使精神愉快培養出清雅氣象。一個人生長在貧窮人家,所穿的雖然都是粗布衣裳,但是如果衣冠整潔儀態大方,精神充實,舉止有度,自然也能增加高雅氣質。可是卻有一些修養不夠的書生,稍不如意就怨天尤人,遇到挫折就垂頭喪氣萎靡不振。如此怨天尤人牢騷滿腹,失去風雅,終將一事無成。二○二、看破認真可負重任以幻境言,無論功名富貴,即肢體亦屬委形;以真境言,無論父母兄弟,即萬物皆吾一體。人能看得破,得,才可以任天下負擔,亦可脫世間之韁鎖。【譯文】世事變幻無常,不管是功名富貴,即就是自己的四肢軀體也是上天賜給的;我們超越一切物相來看客觀世界,不論是父母兄弟,甚至連天地間的萬物也都和我屬於一體。一個人能洞察物質世界的虛偽變幻,又能認得清精神世界的永恆價值,才可能提負起救世濟民的重任,也只有這樣才能擺脫人間一切困擾你的枷鎖。【註解】世相:指社會現象及社會形態。本體:指事物的根本原理和真象。幻境:空虛境界。委形:委,賦予,委形,上天賦予我們的形體。例如《列子·天瑞》篇:「吾身非吾有,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真境:是超物質的形而上境界,也就是超越一切物相的境界,這種境界是物我合一永恆不變的。《莊子·齊物論》中說:「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韁瑣:套在馬脖子上控制馬行動的繩索,比喻人世間的互相牽制。【評語】人必須不為外物所累才能保持心靈的安寧、淡泊,但在商品經濟的社會中,追求金錢,講求致富是一種普遍的社會風尚。當人的心靈被金錢所鏽蝕,那麼人已經不再是自己精神的主宰者,而完全成為物質文明的被支配者。有的大款曾感嘆自己是除了錢以外什麼都沒有,越是富有,貪圖物質生活享受越多,精神越是空虛。假如過分強調返樸歸真操守清廉是不現實的,但一個人不講道德情操,一個社會不講精神追求,以至學子放下學業先生丟下教鞭下海追求金錢致富,那麼這種富是畸形的。對一個有作為的人來講,不擺脫物累而加入世俗的爭逐就不會有為有成。二○三、持身勿輕用意勿重士君子持身不可輕,輕則物能撓我,而無悠閑鎮定之趣;用意不可重,重則我為物泥,而無瀟洒活潑之機。【譯文】君子平日待人接物絕對不可輕浮急躁,因為一旦輕浮急躁,就會把事辦槽而受到困擾,這樣自然就會喪失悠閑寧靜的趣味;處理事情不可思前慮後想得大多,不然就會陷入外界制約,喪失瀟洒旺盛的生機。【註解】持身:做人態度、原則。輕:輕浮,急躁。擾:困擾、屈服。泥:拘泥。【評語】生活中,我們很欽佩那種在危急關頭臨陣不慌、鎮定自若的大將風度,這種風度決不是與生俱來,而是由於後天的修持。持身不可輕,用意不可重,可以看作人的性格磨鍊。輕重是相對的,一個人做事固然不可過於魯莽,也不可考慮太多,否則勢將什麼大事也做不了,輕與重要把握好適度的原則。二○四、人生無長不可虛度天地有萬古,此身不再得;人生只百年,此日最易過。幸生其間者,不可不知有生這樂,亦不可不懷虛生之憂。【譯文】天地萬古運行不變,可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死後就不再復活;一個人最多只會活百歲,可是百年的時間跟天地來比只不過是一剎那,逝者如斯。有幸誕生在天地間,既不可不了解我們生活中所應享的樂趣,也不可蹉跎歲月,而有虛度一生之嘆。【註解】萬古:永恆不變的時間,喻其長。虛生:虛度一生無所作為。【評語】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惜時如金是千百年來古人的明訓。陳子昂說:「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曹操嘆「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七十古來稀,人的一生太短了,短暫的一生是像莊子那般有「夢為蝶,蝶為夢」的感傷不息呢?還是「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豪欽呢?人要珍惜人生之樂,但「不可虛度」的標準在於要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干一番利國利民的事業中去,只有在為國為民的服務中才會更覺人生之樂,體會到生命的價值人。二○五、持盈履滿君子兢兢老來疾病,都是壯時招的;衰後罪孽,都是盛時造的。故持盈履滿,君子萬兢兢焉。【譯文】年紀大時,體弱多病,都是年輕時不注意愛護身體所招來的病根兒;一個人事業失意以後還會有罪孽纏身,那都是得志時埋下的禍根兒。因此一個有高深修養的人,即使生活在幸福環境處在事業巔峰,尤其要兢兢業業,戒驕慎言,為今後打下好基礎。【註解】待盈履滿:盈是豐富,履是福祿,持盈履滿是指已達最好程度的美滿的物質生活。兢兢:小心謹慎。【評語】人總喜歡回憶過去,而很少實實在地預測未來。人的一生變化無常,「得意無忘失意日,上台勿忘下台時,」所以一個人在春風得意時要多做好事多積陰德,免得失勢以後留下罪孽官司纏身。世事變幻難測,所以,一個人不論出身多麼高貴,地位多麼榮耀,尤其在官場上,所謂多行善事正是為今後著想;就像是人的體格,青壯時不注意保養鍛煉,老來多病又能怪誰呢?而一個有修養有道德的人,在順境、在有勢時,總是小心翼翼,居安思危,決不會像市井之徒那樣抱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活人態度。二○六、卻私扶公修身種德市私恩,不如扶公議;結新知,不如敦舊好;立榮名,不如種隱德;尚奇節,不如謹庸行。【譯文】施恩惠給別人收買人心,還不如以光明磊落的態度去爭取社會大眾的輿論;一個人與其結交很多不能勸善規過的新朋友,倒不如重修一下跟老朋友之間的情誼;一個人與其想法子提高知名度,倒不如在暗中積一些陰德;一個人與其標新立異去顯示名節,倒不如平日謹言慎行多做一些好事。【註解】市私恩:市,買賣。私恩是出自私所施的恩惠,指收買人心。扶公議:公議是社會輿論,扶是指扶持。扶持公議,就是以光明正大的行為爭取社會聲譽。敦:厚,加深。庸行:平常行為。【評語】一個想從政濟世的人以什麼態度立身是決定他將能否有功於國的基礎。是懷著天下為公的抱負還是只為追求功名,是實事求是還是標新立異只為一已之私譽,這和個人的品德修養緊緊相聯。漢有一個高尚的品德而從政,沒有懸壺濟世的本領卻硬要懸壺,結果就變成了名副其實的「懸壺欺世」,最後總是找出一些看似合理實際根本不合理的理由搪塞民眾。這種不知積德的偽君子比之小人更可恨,他們手裡有權,便可以任意胡來,勞民傷財。所以選擇德與才兼備的人是政治清廉的首要條件,而從政者自身不加強修養,是談不上建立真正功業的。二○七、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小處不滲漏,暗處不欺隱,末路不怠荒,才是個真正英雄。【譯文】做人做事即就是細微的地方也不可粗心大意;有所疏漏;即使在沒人聽見沒人看見的地方,也絕對不可以做見不得人的壞事:尤其是處於窮困潦倒不得意的時候,仍舊不要忘志。這樣的人才算得上是真正有作為的英雄。【註解】滲漏:滲,水從上往下慢慢滴,有侵蝕和走漏的意思。怠荒:懶惰無進取心叫怠,荒有頹喪不上進的意思。【評語】英雄未必都做大事。一個人的成就是平時點滴積累而致。意志、品德、待人,無不從小處做起,而能成大事者關鍵是志向遠大,胸懷寬廣。有時,一個人一生事業成功與失敗,往往就在於一些不為人所注意的小節上,「千丈之堤,毀於一蟻之穴」。例如亞歷山大大帝的父親腓力二世,本來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不料正當他統率馬其頓大軍策馬東征之際,突然被他的一個親近恃衛刺殺身死。原來這個侍衛跟他的一個恃寵而驕的妃子發生爭執,侍衛就向他訴苦申告,可是他當時正忙於接應各國貴賓,一個小小的侍衛何心去理睬他,隨意申斥幾句就不理了。侍衛氣憤難消,竟拿起佩劍當場把他刺死。相反,周恩來總理在國賓館看到工作人員把口水吐到了地毯上,並沒有去訓斥,而是親自用手巾把口水擦掉。身教勝於言教,小事中見偉大,大人物如此,小人物同樣,欲有為者應大處看眼,小處著手,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二○八、盛極必衰居安慮患衰瘋的景象就在盛滿中,必生的機緘即在零落內。故君子居安宜操一心以慮患,處變當堅百忍以圖成。【譯文】衰敗零落的景象往往是在很早的繁茂時就種下禍根,機運轉變的種子多半是在零落時就已經種下。所以君子應當在平安無事時保持清醒的理智,以便防範未來某種禍患的發生。一旦處身於變亂災難之中,就要拿出毅力咬緊牙關,堅定信念繼續奮鬥,以求事業成功。【註解】衰颯:颯,本義是凡吹落葉的聲音,衰颯就是凋落、枯萎,指境遇衰敗沒落。發生:生育、生長。機緘:關鍵因素,指運氣的變化,據《莊子·天運》篇:「天其運乎,地其處乎,日月其爭於所乎,孰主張是,孰維綱是,孰居無事推而行是,意者其有機緘而不得已邪?」零落:指人事的衰敗凋落,例如陸機有「親友多零落」的詩句。百忍:比喻極大的忍耐力。【評語】日月盈虧是自然規律,人生興衰也是不斷變化著的。《易經》提出「日中則昃,月盈則虧」的道理,就說明了天地間萬事萬物都會由盛而衰,在極盛時代就已經露出衰敗凋謝的預兆。人的一生同樣如此,盛的時候應保持清醒,防患於未然;衰的時候不應自暴自棄。所以,意志、修養在盛在衰之時都應具備。二○九、奇異乏識獨行無恆驚奇喜異者,無遠大之識;苦節獨行者,非恆久之操。【譯文】一個喜歡標新立異甚至喜歡怪誕不經的人,不會有高深的學識和遠大的見解;一個只知道苦苦恪守名節而自以為清高獨行其事的人,無法保持長久的信心操行。【註解】恆:長久不變【評語】喜歡新鮮好奇是人之性情所決定的,但對一個有大志向的人來講,不應把精力投之於此;對於一個性格穩重、修養厚實的人來講,不應當像孩子那樣見異思遷。應當重視平素的言行,而不要標新立異聳人聽聞。奇特怪異之行多了只會使人看了討厭,對於自己的前途事業絕無任何好處。例如一些未成年的中學生,竟以會抽香煙而洋洋得意,旁人看來,這正是代表他們的無知,生活中的修行是實實在在的,不是格守一些教條,把自己鎖進道德圈子裡就算是有修養,而是要腳踏實地從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二一○、震聾啟聵保持清醒念頭昏散處要知提醒,念頭吃緊時要知放下;不然恐去昏昏之病,又來憧憧之擾矣。【譯文】頭腦感到昏沉紛亂時應該平靜下來讓頭腦清醒;工作煩瑣情緒緊張時,要懂得把工作暫停一下,以便使情緒恢復鎮定輕鬆。否則恐怕剛剛治好昏沉紛亂的毛病,便又處在左右為難思緒搖擺不定的困擾中。【註解】昏散:迷惑。憧憧:心意搖擺不定。【評語】工作要講方法、有效率,不能認為整天忙忙碌碌就是有成績,工詐緊張而又條理清楚,收效顯著才稱得上有效率。所以一個人要學會自我調節,勞逸結合。一個人努力工作創造事業固然很重要,但不可過分勞累過度緊張,否則把弦綳得太緊,就會有突然斷裂的危險。人的情緒,必須隨時做適當的安排與調劑,既不可飽食終日無所事事過分疏懶,也不可日夜不停,機械般作個不停。不會休急就不會工作,而那種處於昏昏然工作狀態的人,辛苦固然可嘆,成效卻不見得明顯,有時還會適得其反,自己的腦子都不清醒,何談事業?這是不足取的。二一一、辨別是非認識大體毋因群疑而阻獨見,毋任己意而廢人言,毋私小惠而傷大體,毋借公論以快私情。【譯文】不要因為大多數人都疑或就放棄個人的獨特見解,也不要因個人好惡固執已見忽視別人的忠實良言。不可因個人私利搞小恩小惠而傷害整體利益,更不可以藉助社會大眾的輿論,來滿足自己的私人原望,發泄個人不滿。【註解】快:稱心如意,滿足、發泄。【評語】事物總是相對的,什麼事一但過度便變質。人固然要有從善如流的習慣,但決不是人去亦云,所謂「千人盲目一人」明,眾人皆醉我獨醒」,有時真理還在少數人手中,該堅待的原則決不可動搖。不過有時自己的見解也未必高明,那時就要本著謙遜的態度多聽聽人家的話。一個人的能力表現在能明辯是非,認識大體,在眾多議論中保持清醒,而個人的真知的見又是建立在集體的智慧之上。從現實而言,不可能有絕對的民主,也不可能什麼事都按自己的意志辦,必須經過公議,也必須有,最後的決策者。但決策人要善於公正地吸取方方面面的意見,不存私心地採納意見,這樣最後的決策才可能正確,有見地。二一二、暗室磨練臨深履薄青天白日的節義,自暗室漏屋中培來;旋乾轉坤的經綸,自臨深履薄處繰出。【譯文】青天白日一般光明磊落的人格和節操,是在暗室漏屋的艱苦環境中磨練出來的;凡是一種足可治國平天下的宏偉策略,是從小心謹慎的做事中磨練出來的。【註解】青天白日:光明磊落。節義:名節義行,此處指人格。暗室漏屋:二詞同義。漏屋,無人處。經綸:本指紡織絲綢,引申為經邦冶國的政治韜略。繰:同繅,抽繭出絲,此處做整理領悟解。臨深履薄:面臨深淵腳踏薄冰,比喻人做事特別小心謹慎。據《詩經·小雅》篇:「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評語】俗話說「滴水穿石」,英雄大業不是一蹴而就的,不經一夜寒徹骨,哪有臘梅撲鼻香,成大功立大業,都得經過艱苦惡劣環境中的奮鬥。一個有遠大志向的人僅僅接受磨難是不夠的,因為受磨難和受得了磨難的人很多,卻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英雄。他們的事業絕對不是在粗心大意中完成的,都是抱著「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那樣的戰戰兢兢的謹慎態度,一點一滴累積起來的。因此胸懷上博大寬厚,光明磊落;細節上點滴積累,大事上眼光長遠;加上堅強的意志,完善的人格,就可以為自己事業的成功就奠定下厚實的基石。二一三、分清功過勿顯恩仇功過不容少混,混則人懷隋之心;恩仇不可太明,明則人起攜貳之志。【譯文】對於功勞和過失,不可有一點模糊不情,功過不明就會使人心灰意懶而不肯上進;對於恩惠和仇恨,不可表現得太鮮明,假如對恩仇太鮮明就容易使人產生疑心而發生背叛。【註解】隋隋:疏懶墮落,灰心喪氣。攜貳:懷有貳心,有疑心。【評語】一個人尤其是領導別人的人,在待人方法上有兩條原則,即對人要功過清楚,賞罰分明;對已則恩仇勿顯,兔去猜疑。從領導者來講,固然需要「恩威並用」,同時必須恩賞過罰。賞罰是使人努力的誘因,一個喪失工作誘因的人,他的工作情緒必然不會高昂。假如是一兩個人這樣還不要緊、萬一群體也如此,這個集體乃至社會必然要陷於不進步的停頓狀態,所以賞罰又是促進整個社會進步的一大動力。歷朝皇帝打天下,哪一個不是以論功行賞作為調動文臣武將積極性的手段呢?就現實生活中的人來講。不論是做官還是一般人的交際,還需要克己,需要講究方式方法。恩怨分明本是做人的原則,但在這裡需要忍耐,其目的就是分清功過而勿顯已之恩仇,以便使大家能為一種共同的副業團結一致。二一四、位盛危至德高謗興爵位不宜太盛,太盛則危;能事不宜盡畢,盡畢則衰;行誼不宜過高,過高則謗興而毀來。【譯文】宮位不宜太高權熱不應太盛,如果太高就會使自己陷於危險狀態;一個人才幹所及的事不應一下子都發揮出來,如果都發揮出來就會處於衰落狀態;一個人的品德行為不可以標榜過高,如果太高就會惹來毀謗和中傷。【註解】爵位:君主時代把官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指官位。行宜:合乎道義的品行。【評語】任何事都有個度,所謂「官大擔險,樹大招風」「否極泰來」「物極必反」,都說明了這個道理。一個人的爵祿官位到了一定程度就必須急流勇退,古代開國功臣大多被殺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不能急流勇退。可惜很多人不懂這個道理。最曲型的例子是漢初三傑,幫劉邦打下天下後,結局都不相同,因此司馬光才很感慨他說:「蕭何系獄,韓信誅夷,子房托於神仙。」其實,何止在做官上應知進退,其他事同樣應知進退深淺。人和人只要在一起就會產生矛盾,因利益之急,因嫉妒之心,因地位之懸,因才能之較都可能結仇生怨,故做人處事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尺度。二一五、以德御才德才兼備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有才無德,如家無主而奴用事矣,幾何不魍魎猖狂。【譯文】品德是才學的主人,而才學不過是品德的奴隸。一個人假如只有才幹學識卻沒有品德修養,就等於一個家庭沒有主人而奴隸當家了,這又哪能不使家中遭受鬼怪肆意侵害呢?【註解】魍魎:泛稱山川木石的精靈怪物,例如《孔子家語》中有「木石之怪日魍魎。」猖狂:過分放縱。【評語】品德需要意志長久磨練,需要靜心思考體味,需要在生活中慢慢養成。品德不苦磨練而來,在最關鍵的時候才可隊表現出品德的高低,於是生活中人們不重視品德的事很多。人們更重視的是眼前的利益。其實人不僅要培養自己的才智,重要修養自己的品德,兩者都極重要缺一不可。商品社會人們的道德水準似乎在下降,但社會對個人的品德要求卻越來越高。如誠信、意志、忠恕等等。一個人恃才傲物,就是沒有品德修養的明證。有的人喜歡猜忌,有的人喜歡窺探別人的隱私,有的人喜歡兩面三刀等等,這樣的人再有才能誰又敢放心的使用呢。二一六,窮寇勿追投鼠忌器鋤奸杜偉,要放他一條去路。若使之一無所容,譬如塞鼠穴者,一切去路都塞盡,則一切好筆俱咬破矣。【譯文】剷除邪惡之徒杜絕投機取巧的小人,有時應留一條改過自新的生路。如果逼得他們毫無立足之地,那就好像為了消滅一隻老鼠,而把老鼠的一切逃路都堵死了,可是其他一切好東西卻也都被老鼠咬壞了。【註解】投鼠忌器,想打老鼠又怕把東西打壞,比喻做事有所顧杜:當動詞用,阻止。偉:用手段謀取更高職位的人。【評語】「窮寇勿追」,是為了防止困獸之鬥,垂死掙扎,或者是為投鼠忌器,但心適得其反吧。這不是說落水狗不能打,壞人因其垂死或勢敗而可原其所惡。在具體的事上存在著具體的解決方法,對壞人和壞事都應當加以區別。生活中,好事和壞事、好人和壞人有時是相互轉化、相互制約的。因為天地問的萬事萬物都是在一物降一物的法則下生存。例如毒蛇有害可對人類對植物也有貢獻。萬物互相制衡互相依存,人固然吃內,可是牛羊也是依賴人類生存。善惡不論在任何情況下都是相對的。惡盡善也就不能成立了。「惡」要看到什麼程度,是否非得採用根絕方式。所以除惡的方式有很多,有快刀斬亂麻,有純刀割肉,有隻剔去惡處;既可以用非常外力加以根治,也可以到一定程度聽其自滅,還可以放一條改過的生路。除惡如此,在待人的方法上也必須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二一七、過歸己任功讓他人當與人同過,不當與人同功,同功則相忌;可與人共患難,不要有跟人共安,安樂則相仇。【譯文】應當有與人共同承擔過失的雅量,不要有共享功勞的念頭,因為共享功勞彼此就會互相猜忌;可以有與人共患難的胸襟,不要有跟人共安樂的貪心,因為安樂之中彼此容易互相仇視。【註解】患難:患是憂愁,患難就是艱難困苦。【評語】從古到今,能夠同享安樂共受富貴的便子不多,倒是兄弟相煎,君臣猜殺,父子干戈的例子俯拾皆是。爭殺的原因大都為富貴、安東而相仇。想想人生在世,不過短短數十寒暑,爭名奪利的結果,到頭來也不過是黃土一堆而已。誰都知道這個道理,所謂「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功名富貴恰似過眼雲煙,偏偏是當局者迷,不到蓋棺難以清醒。人為什麼只在患難之中才會團結呢?人在有過之時盼望別人的原諒,人在病中、在弱時盼望別人同情,可得勢、強健時便忘乎所以。所以處人待世要勿爭,爭則陷入一種自尋的煩惱之中,不爭則是與人相安的一種方式,而且欲為大事者連世俗之利都看不透,何談追求。二一八、功名一時氣節千載事業文章隨身消毀;而精神萬古如新;功名富貴逐世轉移,而氣節千載一日,君子信不當以彼易也。【譯文】一般來說副業和文章,會隨著人的死亡而消失,只有偉大的精神萬古不朽;功名利祿富貴榮華,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轉移,忠臣義士的志節卻會永遠留在人間。可見一個君子絕對不可以放棄能留名青史的氣節,去換取會隨身銷毀的東西。【註解】逐世:隨著時代轉換。千載一日:千年有如一日,比喻永恆不變。【評語】精神、志節不是空的,不能脫離一定的事而存在,青史留名的人其精神氣節往往是在一定的事中表現出來的。事業有大有小,有好有壞,壞人小人也可以稱自己的鑽營為一種事業,造福萬民的偉大事業,為一種善政德政而永垂不朽。同樣此處的「文章」也是指普通毫無內容的文章,是抒發病態之情,詠風弄月、堆砌詞藻的作品。得以留傳至今的經典、文史之作,幾乎全靠文章薪火相傳之功。司馬遷曾有精闢的見解,他在《報任安書》中說:「古者富貴而名磨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利;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及如左丘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由此可見,一個人不論何時何地,應保持一種高尚的品德,偉大的理想,使自己的事業的充溢著偉大的精神,在實現理想中保持著如一的氣節。所謂功名一時,富貴難久,而精神不死,氣節千秋。二一九、自然造化智巧不及魚網之設,鴻則罹其中;螳螂之貪,雀又乘其後。機里藏機,變外生變,智巧何足恃哉。【譯文】本來是張網捕魚,不料鴻雁竟碰上落在網中;貪婪的螳螂一心想吃眼前的蟬,不料後面卻有一隻黃雀想要吃它,可見天地間事太奧妙,玄機中還藏有玄機,變幻中又會發生另外的變幻,人的智慧計謀又有什麼可仗恃的呢?【註解】魚網之設二句出自《詩經·邶風·新台》篇。罹:遭,碰上。鴻:雁中最大的一種,俗稱天鵝,頭和背部呈暗褐色,腹部白色,尖嘴,翅膀長約一尺七八寸。螳螂之貪,雀又乘其後:比喻人只見到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背後的災禍,據《說苑·正練》篇:「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評語】孔子主張「盡人事以聽天命」。對於人來講,不可知的東西大多了,許多事往往用盡心思仍一無所得。而在生活中,所謂「螳螂捕蟬,黃崔在後」的事太多了,「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的事更是俯拾皆是。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一環套一環,牽一髮而動全身。對於物慾的貪求、有時偏偏「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有的時候卻是「機關算說大聰明」,最終一無所得。當然「智巧何足恃」並不是說人應任憑大自然擺布,一定要探索自然,克服天敵,進而認識掌握事物的變化周期和發展規律。二二○、真誠為人圓轉涉世咋人無點真懇念頭,便成個花子,事事皆虛;涉世無段圓活機趣,便是個木人,處處有礙。【譯文】做人沒有一點真情實意,就會變成一個一無所有花子,不論做任何事情都不踏實;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如果不懂得一點靈活應變的情趣,就像是一個沒有生命的木頭人,不論做任何事都會到處碰壁。【註解】花子:乞丐的俗稱。【評語】華而不實的人可能會給人一個生動的印象,但決不會長久;心地誠善的人或許不會給人以深刻的印象,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的信任感到誠善之中就越來越強。作事如果不誠懇,對方總認為你滑頭滑腦,就不敢跟你一起做出任何重大決斷,這樣你就什麼事也無法進行,當然也就談不到創任何大事業,到頭來必將一事無成。即就是在相互傾軋的生意場中也討厭一褪子買賣的人。「誠信」是個首要原則,當然誠而善只是基礎,辦事還須靈活,尤其是具體事物應有變通之法。待人上更要有人情味和幽默感,往往很嚴肅很尷尬的事,由於當事人富有幽默感,說上幾句很逗趣的話,大家哈哈一笑,事情也辦通了。有的事這樣辦不行換個方式就行,此時不行換個時間就成。尤其是現代社會,既要講做人原則,也要求辦事效率。二二一、情急招損嚴厲生恨事有急之不白者,寬之或自明,毋躁急以速其忿;人有操之不從者,縱之或自化,毋躁切以益其頑。【譯文】很多事情越是急著想弄清白越難清楚,倒不如暫時放一放緩一下,也許頭腦冷靜之後事情自然就弄明白了。千萬不可大急躁,以免增加情緒上的緊張氣氛;很多人指揮他他根本不願服從,倒不如放鬆不管,讓他自由發展,他也許會慢慢覺悟,千萬不能操之過急,增加他的專橫和固執。【註解】寬:舒緩。自化:自己覺悟,《老子》中「我無為而反自化」。【評語】口中講究辦事效率的人愛講:立竿見影,追求實效的人愛強調欲速則不達,這是孔子講的為政之道。生活中的處世待人同樣如此,因為時間是消除偏見、誤解,緩解緊張情緒的最好的催化劑。一個人不論做任何事,都不能操之過急,否則就會產生相反效果。就像梨子未熟非要摘下來嘗嘗,味道自然不好。辦事要有誠心,還要有耐心;要有方法,還要看時機。二二二、回歸自然述古暢懷交市人不如友山翁,謁朱門不如親白屋;聽街詼巷語,不如聞樵歌牧詠,談今人失德過舉,不如迷古人看嘉言懿行。【譯文】交一個市井之人做朋友,不如交一個隱居山野的老人;巴結富貴豪門,不如親近平民百姓;談論街頭巷尾的是非,不如多聽一些樵夫的民謠和牧童的山歌;批評現代人錯誤,不如多講講看看古聖先賢的格言善行。【註解】山翁:此指隱居山林的老人。朱門:本指紅色的大門,比喻富貴之家,杜甫有「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名句。白屋:平民窮苦人家的房屋,用簡陋的材料搭建,因此就用「白屋」來代稱。【評語】發思古之幽情入自然之懷抱是人生的一大樂趣。聽漁翁樵夫歌,與世外高人交是雅士交人的一種追求。所謂修身養性。如果結交的是市井小人,所聽的是追逐利益的俗事;如果整天奔走富貴豪門之家,聽到的都是功名利祿的權勢之爭;假如經常談論左鄰右舍的是非,昨日今日的閑言,那麼心難靜,氣不順,神不寧,心則何安?人不能逃避世事,不承擔社會責任,但為大事者必須要有超脫世俗的心境,才可能修身養德,才可能為一展大志不息奮鬥。二二三、勿昧所有勿自誇耀前人云:「拋卻自家無盡藏,沿門持缽放貧兒。」又云:「暴富貧兒休說夢,誰家灶里火無煙?」一箴自昧所有,一箴自誇所有,可為學問切戒。【譯文】前人說:「放棄自己家中的大量財富,卻摹仿窮人持體乞討」又說:「暴富的人,不要老向人家誇耀財富,其實哪家的爐灶不冒煙呢?」上面這兩句諺語,一句是說自己看不見自己所有的人,一句是說那些誇耀自己暴富的人,這些都是做學問的人必須徹底戒除的事。【註解】無盡藏:佛家語,是「無盡藏海。的簡稱,比喻無窮道德,此處有道德和財富的雙重含意。《大乘義章》說:「德廣難窮,名為無盡,無盡之德,包含之德,包含曰藏。」誰家灶里火無煙:是說任何人家多少都有點財產。【評語】《佛學人門》說:「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座靈山塔,好在靈山塔下修。」心就是佛,每個人都具有佛性,應求諸內心而勿求諸物外。做人也是這樣,人人都有自己的良知,而古聖先賢只在自己內心求道,使得修心養性的能力超人。可惜很多人不自知不自修,拋卻自家無盡藏。做事做學問的人更要以不自誇不自滿為戒,不能只追求形式上的完美而忽視實質上的成效;不能妄想走捷徑搞短頻快,而忽視紮實刻苦的基礎;不能總想著外力作用,而忘卻自身努力的重要性。二二四、信人己誠疑人己詐信人者,人未必盡誠,己則獨誠矣;疑人者,人未必皆詐,己則先詐矣。【譯文】一個肯信任別人的人,雖然別人未必全是誠實的,但是自己先做到了誠實;一個常懷疑別人的人,別人雖然未必都虛詐,但是自己卻先成為虛詐別人的人。【註解】信人:信任別人。疑人:懷疑別人。【評語】疑神疑鬼,不信任別人的人是成不了氣候的。尤其是一個有創造大業雄心的人,在待人接物上必須出自真誠,注意疑人莫用,用人莫疑。使大家精誠合作。誠信是傳統的做人原則之一,真誠待人終究會感動別人。但是真誠待人不是見什麼都把自己和盤托出,就是見了作好犯科的歹徒也去真誠相待,期望以此感化他。如果人人這樣,社會責任法律義務誰來承擔?故誠也是相對而不是絕對的。二二五、自薄而厚先嚴後寬恩宜自淡而濃,先濃後淡者,人忘其惠;威自嚴而寬,先寬容後嚴者,人怨其酷。【譯文】施人恩惠要先從淡薄逐漸濃厚,假如先濃厚後淡薄,就容易使人忘懷這種恩惠;樹立威信要先從嚴而逐漸變寬,假如先寬後嚴厲,那部屬就會怨恨你冷酷無情。【註解】惠:恩惠。酷:冷酷,暴虐。【評語】同時有兩種食物,假如先吃美味佳淆,後吃粗茶淡飯就難以下咽;反之就覺得這餐飯吃得很香甜。當然這是在肚子飢餓的前提下。從事管理工作以及人際交往也應如此。常說「恩威並用」、或「寬嚴兼施」,其實最理想的待人方法就是「先嚴而後寬」、「先淡而後濃」,當然濃淡寬嚴的前提是真誠而不是虛偽。二二六、人情冷暖原非奉我我貴而人奉之,奉此峨冠大帶也;我賤而人悔之,侮此布衣草履也。然則原非奉我,我胡為喜?原非侮我,我胡為怒?【譯文】我有權勢人就奉承我,這實際上是在奉承我的官位官服;我貧窮低賤人們就輕視我,是輕視我的布衣草鞋。既然如此,這些人原本不是奉承我,我為什麼要不高興呢?原本不是輕視我,我又為什麼要生氣呢?【註解】峨冠大帶:比喻官位。布衣草履:喻出身貧賤窮苦。胡:疑問副詞,為什麼。【評語】對於人際間的炎涼冷熱,的確要有些超然的態度。六祖惠能名謁云:「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人都是光身空手進人塵世,假如能悟出這種道理,對人間事就會進入人我兩空境界,對於世態變遷就會看得淡漠了。其實,人去埋怨別人趨炎附勢,看到別人見利忘義,也正說明自己名利之心未泯;有的人為陷入人際間的矛盾而苦惱,其實質是各利思想在作怪。抱著名利之心居官位,那麼官位會成為眾矢之的;抱著名利之心享富貴,那麼富貴會成為煩惱之源。如果自己陷於名利場不能自拔,以為名利非我莫屬,那麼期望越高,失望會越大。二二七、無事昏冥有事奔逸無事時,心易昏冥,宜寂寂而照以惺惺;有事時,心易奔逸,宜惺惺而主以寂寂。【譯文】平日閑居無事時,心情容易陷入迷亂,這時應用平靜的心情來警覺地處理問題;有事忙碌時,感情容易陷入衝動,這時應利用理智、冷靜的頭腦加以控制。【註解】昏冥:昏昧不明事理,冥是愚昧。惺惺:聰明,機警。寂寂:沉靜落寂。【評語】一個人生活中太閑易於懶散,懶而墮志,銷磨心性;工作中太閑沒事會生失落感而怨氣多,由此變得沒有朝氣。可一個人太忙又容易衝動,處理事情難免欠妥。因此,人人都應當學會控制自己,多用腦子想而不是只憑一時的光致去盲目蠻幹,不能由於一時的衝動而壞了平生的追求。二二八,超然事外明曉利害議事者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任事者身居事中,當志利害之慮。【譯文】評論事物得失,以超然的身分置身事外,就能了解掌握事情的始未通曉利害;反之如果以當事人的身分,而置身事中,就要暫時忘懷個人的毀譽,才能專心策劃並推動所擔負的任務。【註解】任事:負責某事。【評語】「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可見要想對某事作公平的論斷,超然事外,將會使自己的思路得以拓展。而且有時迷於局內時,可以先放一放,別讓思路限於一隅。可事情往往並不等你避開就劈天蓋地而來,這時必須以清醒的頭腦,公正的心態把個人的恩怨、毀譽放到一邊,一心一意去把事情辦好,為公眾服務。二二九、操持嚴明守正不阿士君子處權門要路,操履要嚴明,心氣要和易,毋少隨而近腥膻之覺,亦毋過激而犯蜂蠆之毒。【譯文】君子身居政要地位,必須操守嚴謹,行為磊落,心境平和,氣度寬宏,絕對不可接近或附的營私舞弊的姦邪之輩,也不要因偏激而激化矛盾,觸怒那些陰險狠毒的屑小之徒。【註解】權門要路:權門指有權有勢的政要。例如《後漢書》的「權門請託,殘吏放手」。操履:操守和行事。腥膻:魚臭叫腥,羊臭叫膻,比喻操守不好的人。蜂蠆之毒:蠆,毒蟲名,屬蠍科,比喻人心險惻惡毒。【評語】正與不正是對立的,清廉與腐化、真誠與姦邪是難以相容的,士君子以其高雅的風範,嚴正的操守自不屑於姦邪小人,也為此輩所不容。但仕途是人際傾軋最利害的地方。魚龍混雜,清濁同在,往往漢渭難以分清。尤其是為官之道,需要一套高超的為人處世的方法。政治本身是一種藝術,不會平衡協調矛盾,不能容忍難忍之事就不可能辦好事情。權門要路當然不能讓小人好黨佔據而禍國殃民。而做官本身是需要銷磨自己個性的,這當然不是說應當八面玲瓏成為政治舞台上的不倒翁,這種五朝元老的政客在君子卻不屑一為。但做事不講究方式方法,只知意氣用事,這樣往往會形成主觀本意與客觀效果難相一致的局面,有的時候不僅辦不成事還要壞事,引起與主觀想法不一致的結果。二三○、坎坷世道耐而撐持語云:「登山耐側路,踏雪耐危橋。」一耐字極有意味,如傾險之人情,坎坷之世道,若不得一耐字撐持過去,幾何不墮入榛莽坑塹哉?【譯文】俗語說:「登山要耐得住斜坡上的考驗,走雪路要耐得起過危橋的驚險。」可見這一個耐字具有深長意義,正像是險詐好邪的人世情,坎坷不平的人生路,假如沒有這一個「耐」字苦撐下去,有幾具會不墮落到雜草叢生的深溝里呢?【註解】榛莽:榛,荒地叢生的小雜木,草木深邃的地方叫莽。坑塹:塹,深溝叫塹,就是有深溝的險處。【評語】梅蘭竹菊號稱四君子,人們喜愛它們是因為它們耐得住寒,耐得住寂寞,耐得起風吹日晒。這種精神為人們所景仰,所企盼。只有經得起痛苦煎熬的人才能創造大事業,正如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且不說立雄心大志,建豐功業,就是日常生活,平凡小事,又哪裡有那麼多順心如意的事呢?哪裡有那麼多對路可意的人呢?無一個「耐」字又怎生了得。要耐困苦,耐空寂,還得耐辛酸,如逆水行舟耐住勁,咬咬牙便是一重關隘又在回首處,一陣波浪又在用力撐持中消失。二三一、忙裡偷閒鬧中取靜忙裡要偷閑,須先向閑時討個把柄;鬧中要取靜,須先從靜處立個主宰。不然未有不因境而遷,隨事而靡者。【譯文】忙碌時,也要設法抽出一點空閑時間,讓身心獲得舒展,把要做的事先做一規整,掌握要點。喧囂中保持冷靜頭腦,就必須在心情平靜進事先有個主張。不然一旦遇到事情就會手忙腳亂,不知所措,隨事盲目而行,往往事情有弄得一團糟。【註解】把柄:把就是柄,比喻做事能把握要點。主宰:主持、主見。因境而遷:遷,轉移。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隨事而靡:靡當動詞用,散敗和損毀。隨著事物的發展而盲目地隨其後。【評語】要做到臨事不慌,就應當事先計劃,靜的時侯要有主張。忙的時候要會求靜,待人的道理也是這樣。《中庸》說:「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跆。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待人做事要講方法,保持心靜,學會求靜,深思熟慮是關鍵。二三二、修養自身大業之始不昧己心,不盡人情,不竭物力;三者可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子孫造福。【譯文】不蒙蔽自己的良心,不做不盡人情的事情,不過分使用浪費物力,假如能做到這三件事,就具備了為天地樹立善良的心性,為萬民創造不息的命脈,而為後世了孫創下幸福基礎的基本條件。【註解】不昧,昧是昏暗,此處作蒙蔽解。竭;窮盡。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立是建立,心指自然本性。據《易經·復》:「復見天地之心乎?」註:「復者,反本之謂也,天地以本為心者也。」疏:「本,靜也,言天地寂然不動,是以本為心者也。」宋代理學家張載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方世開太平」。【評語】古聖先賢有「內聖外王」之說。這也就是「先成己而後才能成物」的人生哲學。假如一個人連「不昧己心,不盡人情,不竭物力」的起碼修養工夫都不具備,就談不上「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大業以古人此論推而廣之,一個要在事業上有所作為的人,必須從自我修養做起。即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對基本的口德修養也應具備,對傳統的美德也應繼承。人們的生活環境需要這樣一種道德秩序,社會對人們的素質也有這樣的要求以保證社會的安定,人際的和諧,人類的幸福。二三三、處富知貧居安思危處富貴之地,要知貧賤的痛癢;當少壯之時,須念衰老的辛酸。【譯文】當你居富擁貴時,你要了解貧賤人家的痛苦才行;當你年青力壯時,應當想到年老體衰後的悲哀。【註解】痛癢:痛和癢都是一種病,此處比喻痛苦。王陽明《傳習錄》有:「如耳目之知視聽,手足之知痛癢,此知覺便是心也。」【評語】陣勝沒有稱王的時候,曾和同伴相約:「苟富貴,毋相忘。」可陳勝真的富旦貴的時候,把這句話就丟到腦後去了。貧窮和富貴是相對立的,從古到今,很多人一但有了權勢,便覺身價百倍,不思為民造福,忘卻水能載舟也能覆舟的古訓;有了財富,便顯得趾高氣揚,驕奢淫佚,彷彿自己的血統都比別人高了。在高貴時想不到貧窮,既難使富貴長久,也談不上具備好的品德。一個人不管身處貧困富貴,都應珍惜時間,愛惜生命。「少年休笑白頭翁,花開能有幾日紅」,可不敢「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要特別珍惜青春而顧念晚年的衰老生活。惜時如金是事業的最基本要求,否則,一生一事無成,看來不堪回首將何其凄涼。二三四、老當益壯大器晚成日既暮而猶煙霞絢爛,歲將晚而更橙橘芳馨,故末路晚年,君子更宜精神百倍。【譯文】夕陽西下時,在天空所出現的晚霞是那麼燦爛奪目,深秋季節金黃色的柑桔正在吐露撲鼻的芳香,所以到了晚年君子更應振作精神奮發有為。【註解】煙霞絢爛:煙霞是雲氣,絢爛是光采奪目的景色。芳馨:香氣四溢。【評語】人的一生習慣於分年齡段計算其作用,而現代社會更重視年輕人的闖勁,發揮其創造力,使老人問題成為社會問題。以至有人慨嘆「人到中年萬事休」。否認年齡差異,不講生理機能之別不切實際,硬要說「人生七十才開始」的話,只能是從精神而言。每個年齡段都具有特定的作用,四五十歲的中年正是一個人奮發有為創造事業的黃金時代,六七十歲的人可以其豐富的人生閱歷,深厚的生活經驗指導後來居上的人少走些彎路,避免不必要的挫折。「歲寒而後知松柏之蒼勁」人到晚年固然有夕陽黃昏之嘆,但「老當益壯」,「老驥伏櫪」之雄心更顯得輝煌。人的一生,沒有精神追求,即使是正當少年,但頹靡自墮,又有何用?有精神追求和理想抱負,即使在老年卻生機勃勃,又何來「徒傷悲」之嘆呢?二三五、藏才隱智任重致遠鷹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它攫人噬人手段處。故君子要聰明不露,才華不逞,才有肩鴻任鉅的力量。【譯文】老鷹站在那像睡著了,老虎走路時像有病的樣子,但這正是它們準備捉人吃人前的後段。所以,君子要做到不炫耀聰明,不顯露才華,如此才能培養出肩負重大使命的毅力。【註解】攫,鳥獸用爪或翼取物。噬:啃咬吞食。肩鴻:鴻與洪通,大的意思。肩鴻即擔負大責任。【評語】老子說:「大智若愚」,是說有大志向、大智慧的人無暇去忙世俗之事,表面看起來就是一副忠厚而愚的樣子。常言道「一瓶個滿,半瓶子醋晃當」,一個有真才實學的人絕不會自我誇耀,因為他清楚學無止境;一個具有才華的人,最好是能保持深藏不露的態度,否則容易招致周圍人們的忌恨。成大事者先得會保護自己,因此先人才有「良賈深藏苦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的名言。何況,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忙於小便忽於大,貪得多便難以專,正因為如此,不露才華不顯聰明,才能為以後的大業積攢力量。二三六名位聲樂不可貪圖飲宴之樂多,不是個好人家;聲華之習勝,不是個好士子;名位之念重,不是個好臣士。【譯文】經常宴飲作樂,不是一個正派人家;習慣於靡靡之音和華麗艷服,不是一個正派書生;名利權位觀念太重,不是一個好官吏。【註解】士子:指讀書人或學生。【評語】孔子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王焉,可謂好學也已。」「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未足與議也。」一個有志於學業,有為於未來的人,在享樂上過於貪圖,在名位上太過看重是難以有所成就的。人的品性修養要在各個方面體現出來,不論是讀書求知,不審居官從政,或是日常生活,只為追求私慾的滿足,達到私心的要求,必然有損於集體,有損於公德。其最終結果是敗壞自己的形象。而熱衷於飲宴聲樂之輩,必然輕浮;一門心思在名利場鑽營,定然不會是為民造福堅持正確原則的人。二三七、樂極生悲苦盡甘來世人以心肯處為樂,卻被樂心引在苦處;達士以心拂處為樂,終為苦心換得樂來。【譯文】世人都認為能滿足心愿就是快樂,可這種願望常常被快樂引誘到痛苦中;達士平日能忍受各種橫逆不如意的折磨,在各種磨練中享受奮鬥抗爭之樂,最終換來真快樂。【註解】心肯:肯是可的意思,引申為順,心肯就是心愿滿足。心拂:拂就是違背,心中遭遇橫逆事物。【評語】一個人的成功,可以從惡劣環境中奮發而來,所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苦盡而甘來,足以享受成功的喜悅;也可以在順境中不知滿足,不斷求進。逆與順是相對的,逆境中條件艱難,需要不氣餒;順境中謹防止步不前,需要不自滿,只有不自滿,為志向而奮發,才會有抗爭之樂,否則就會由順境轉向逆境,樂極而生悲。二三八、冷靜觀人理智處世冷眼觀人,冷耳聽語,冷情當感,冷心思理。【譯文】要用冷靜的眼光觀察人,用冷靜的耳朵聽別的的話,用冷靜的心情處理感情,用冷靜的頭腦去思考其中的道理。【註解】當:持,處理。【評語】古人強調的「忍」「恕」等等修身之道無不和「冷」帶些關係,因為只有情冷才能心靜。常言「萬物靜觀皆自得」,熱情如火可以給人以生命力和無限溫暖,但是冷靜如水卻有助於思考精深判斷準確。一個成熟的人待人的冷靜的,處世是現智的,這樣遇事才不會感情衝動不知所措,做事才會有條不紊有序而行。而觀察人則是一門委高深的學問,需要一個很長的了解過程,孔子主張「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沒有一個冷靜的心態,理智思維是難以建立起來的。二三九、惡不即就善不即親聞惡不可就惡,恐為讒夫泄怒;聞善不可即親,恐引奸人進身。【譯文】聽到誰說人家有過錯或做了壞事,不可信以為真馬上就起厭惡之心,必須經過自己一番冷靜的觀察,這樣就可以判斷是否進讒小人的誣陷泄憤;聽到誰讚揚某人有善行做了好事,也不要立刻就相信他去交往親近他,必須經過自己一番冷靜觀察,以免被那些奸人作為謀官求職的手段而引狼入室。【註解】就惡:立刻厭惡。讒夫:用流言來陷害他人的小人。【評語】常見生活中工作上一些人往往愛打聽是是非非,喜歡聽信別人說某某如何,形成是非小人、長舌婦人生存的環境。對於一在個事業上想有作為的人來講這是大忌。孟子在識別人才的方法上有段名言「左右皆日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日賢未可也,國人皆日賢然後察這,見賢焉然後去用之;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後察之,見可殺焉然後殺之,故曰國人殺之也。」人生在世欲有所為,不論是從政還是經商,首要問題是識人用才;而識人用才的關鍵是自己有標準善惡、有立場原則,自己去觀察、去思考,才不致人云亦云,寵信奸小。二四○、性躁無功平和徼福性躁心粗者一事無成,心和氣平者百福自集。【譯文】性情急躁粗心大意的人,做什麼都不容易成功以至一事無成;性情溫和心緒平靜的人,往往各種福分會自然到來。【註解】微福:徽,求。《左傳》昭公三年中有「徼福於太公」。【評語】《大學》中所說的「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定,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裡的定、靜、安、慮、得就是訓練和要求一個人遇事宜心平,做事宜氣和。一個平心靜氣的人由於思考得周詳,做事當然不會盲目亂撞,避免不知所做何為的現象出現,一個心浮氣躁的人由於不能深思熟慮,往往會使所進行的事功敗垂成。所以必須磨練「智欲圓而行欲方,膽欲大而心欲細」的修養工夫,膽大心細的人才不致一事無成。做事如此,待人同樣是這個道理,只要冷靜觀察,自然相處,不強求,自然就無煩惱。二四一、刻失人和濫招惡友用人不宜刻,刻則思效者去;交友不宜濫,濫則貢談者來。【譯文】用人要寬厚而不可太刻薄,太刻薄就會使想為你效力的人離去;交友不可太多太浮,如果這樣,那些善於逢迎獻媚的人就會設法接近你,來到你的身邊。【註解】濫;輕率,隨便。貢諛:貢即貢獻,諛是阿諛,說好聽話逢迎討好的意思。【評語】孔子把朋友分成兩大類,一種是益友,一種是損友。孔子說:「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交友宜益人,惡人豈能稱友?高山流水,難得知音,以至知音成為後人擇友時的一個嚮往。許多人一諾之功,一酒之飲,一事之助便以為友至矣,這樣是沒有真朋友的。故俗語有「酒肉朋友不可交」的說法。交友不可濫,待人用人不能刻薄。尤其一些有點權力的人,往往既出於公心,又刻薄待人。辦事往往以為只自己正確,待人總是按我這要求,還偏生說是為公,實際上是不懂得尊重人,不知道怎樣用人。這樣做會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那裡還談得上以為公?二四二、居官有度居鄉易交士大夫居官不可竿犢無節,要使人難見,以杜鉅端;居鄉不可崖岸太高,要使人易見,以敦舊好。【譯文】一個人做官的時候,對於求薦的書信不能無節制地延攬接待,處人要保持一種嚴肅恭謹的態度,對於有所求的人要盡量少接見。一但去官閑居田園鄉間以後,就不能再擺那種高不可攀的官架子,平日跟家鄉父老應表現出和藹可親的態度,以便敦睦鄉鄰的感情。【註解】竿牘無節:竿與簡通,竿牘就是簡牘,就是書信。杜鉅端:杜是杜絕,鉅端是非分幸進。崖岸太高:比喻性情高傲。【評語】一個人的品質、氣節在什麼地方都要保持,而待人的態度卻應隨條件變化而調整。在朝為官因為手中有權,如果不使權力有一定威嚴,卻去大開方便大門,就很容易使權力變成結黨營私、貪污腐化的法碼。關於在朝為官和退休鄉居的應有態度,《論語·鄉黨》篇中說:「孔子於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固閻如也。君在,閻間如也,與與如也。」在什麼位置說什麼話,在官謀政事;閑居後,在山野父老面前或故作高深,或自持清高,或自我吹虛,這都是把自己放在過去的回憶中而不能面對眼前,不能擺正自己的位子,很快就會與人隔絕,產生失落。實質上,這和個人的品德修養有關,只有熱衷於功名。死握住權力不放的人,才會要閑居時因失落而自我封閉。二四三、逆境比下怠荒思上事稍拂逆,便思不如我的人,則怨尤自清;心稍怠荒,便思勝似我的人,則精神自奮。【譯文】事業稍不如意而處於逆境時,就應想想那些不如自己的人,這樣怨天尤人的情緒會自然消失;事為順心而精神出現鬆懈時,要想想比我更強的人,那你的精神就自然會振奮起來。【註解】拂逆:不順心不如意。怨尤:把事業的失敗歸咎於命運和別人。怠荒:精神委靡不振,懶惰放縱。【評語】做事業沒有總是一帆風順的,雖然一帆風順的人們的願望,卻不符合事物的發展規律。事業上選一個參照物是決定進退的重要因素。遇到挫折就怨天尤人,決難成事,這時應調整一下心態,觀察一下得失,可能會發現有很多人的景況還遠遠不如我,前人騎馬我騎驢,利於恢複信心而不頹唐。而成功時容易自滿以致腐化墮落,這時應當記住「逆水得舟,不進則退」「心如平原縱馬,易放難收」的道理。不自滿不自墮而向上看齊。事業上沒有向上之心難以向上,生活上卻不能如此,因為更多地向上看齊便容易走向庸俗而無事業心可言。二四四、言而有信恆心如一不可乘喜而輕諾,不可因醉而生填,不可乘快而多事,不可因倦而鮮終。【譯文】不要乘著高興對人隨便許下諾言,不要在醉酒時不加控制亂髮脾氣,不要乘著一時稱心如意不加檢點惹事生非,不要因為疲勞疏懶而有始無終半途而廢。【註解】生嗔:生氣。嗔,發怒。鮮終:鮮,少的意思。鮮終是有頭無尾,有始無終。【評語】人有根多毛病往往是不自覺的。高興時有求必應,輕諾寡信,於是奸小之輩往往投其所好察其所喜,並有意製造一個讓人高興的環境,通過各種手段來等待「輕諾」。借酒發瘋,是一種失控的表現,是有德之人所木為的。由於失控,就必然失言,以至酒後無德。人在枚勢頭上在富貴鄉中往往說話一無逛攔,財大氣粗,擺不正自己的位於,忘記應尊重理解別人,忘記應收斂檢點自己。炙手可熱,得意忘形,實際上是做人本成熟的表現。更有的做事有始無終,畏難而退,虎頭蛇尾,終究將一事無成。待人行事宜言而有信,恆心如一。二四五、下愚可教中才難與至人何思何慮,愚人不謖不知,可與論學亦可與建功。唯中才之人,多一番思知識,便多一番臆度猜疑,事事難與下手。【譯文】智慧道德都超越凡人的人,他們心胸開朗對任何事物都無憂無慮,天賦愚魯的人,想得少知道得不多,腦中一片空白,遇事也就不懂得勾心鬥角;這兩種人既可以和他們講學問也可以和他們共建功業。唯獨那些天賦中等的人,智慧雖然不高卻什麼都懂一點,這種人遇事考慮最多,猜疑心也極重,所以什麼事都難以和他們合作完成。【註解】至人:指智慧和道德都高人一等的人。例如《莊子·天下》篇有「不離於真,謂之至人」臆度:推測、計算。【評語】從選擇合作夥伴的角度來看,這段話很有道理。人的智力有高下,每個人學有所專,事有所長,除了自暴自棄的人難以改變外,只要願意努力做事,人人都可以使用,都可以用其所長。但對於那種什麼都知道一點又不求甚解,什麼事都只想自己不想別人的人確難合作。這種人對什麼事都好猜疑,無遠見卓識。與其如此,倒不如選擇有專長的專門之才,或者是選擇從頭學起易於接受新事物的人合作,以保證合作的可能,事業的成功。二四六、守口須密防意要嚴口乃心之門,守口不密,泄盡真機;意乃心之足,防意不嚴,走盡邪蹊。【譯文】口是心靈的大門,假如大門防守不嚴,內中機密就會全部泄露;意志是心的雙腳,意志不堅定,就可能會像跛腳一般走入邪路。【註解】意乃心之足:形容心靈統帥意識。邪蹊:指不正當的小路。【評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隱私,不願人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人知不妙。但事情往往從自己的言行中露出。有時你認為信得過的人可能偏偏與你不善;眼下是你的知已,隨事物變化就有可能為敵,故有「病從口入,禍從口出」的名諺。處世必須作到「隔牆有耳,守一如瓶」。守口是需要意志來磨練的,因為好說話來表達思想、表現才「能本是人的一種需求,由好說到守口如瓶,沒有控制自己的堅強意志的能力很難做到。豈止是如此,意志不堅定更是一個人創業的大敵,克服各種困難要有意志,戰勝私心雜念同樣需要意志。堅定意志才不致誤人歧途。二四七、得休便休了時無了人肯當下休,便當下了。若要字個歇處,則婚嫁雖完,事亦不少。僧道雖好,心辦不了。前人云:「如今體去便休去,務瓦了時無了時。」見之卓矣。【譯文】人做事,應罷手時就要下定決心結束,假如猶疑不決想找個好時機,那就像男女結婚雖然完成了終身大事,以後家務和夫妻兒女之間的問題還很多。人們別以為和尚道士好當,其實他們的七情六慾也未必全除。古人說得好:「現在能罷休就趕緊罷休,如果說找個機會罷休,恐怕就沒了罷休的機會。」這真是一句極高明的見解。【註解】僧道雖好:僧是指憎人,道是指道士。好是美、善,此處指清靜無外人干擾。【評語】當斷則斷,丈夫所為,猶豫不決,兒女情長,又哪是成事氣象?做事如此,名利頭上急流勇退更難,又有多少人能像陶淵明那弱不戀功名而毅然回歸田園?例如他在《歸去來辭》說:「歸去來今,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迫。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張良以勇退而全身,韓信因戀功而被殺。後人很欽佩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很欣賞張良看得破眼前而退隱山野的選擇,但輪到自己又當何如?得休便休,當機立斷;猶豫留戀,了時無了。二四八、知足則仙善用則生本來眼前事·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總出世上因,善用者生機,不善用者殺機。【譯文】對來到現實生活環境中的事物感到滿足的人就會享受神仙一般的快樂,感到不滿足的人就擺脫不了庸俗的困境,事物總是由因緣和合而生,假如能善於運用就處處充滿生機,不善運用就處處充滿危機。【注用】殺機:害人損物的危機。【評語】人不可能也不會安於貧窮,精神食糧是不能填飽肚子的。可一個人不論擁有多少財富,假如不知滿足,就永遠生活在爭權奪利中,那種奔波忙碌的情景用為生活苦苦掙扎的窮人並無差別。要想真正享受人生樂趣,應當有知足常樂的思想。所以,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人的有限生命應該用到對人類有益的事業中去,在這樣的事業中去發揮才智,展現能力,比起那些在功名富貴中拼殺的人來說,真不知要強過多少倍。二四九、退步寬平清淡悠久爭先的栓路窄,退後一步自寬平一步;濃艷的滋味短,清楚一分自悠長一分。【譯文】爭強好勝,道路就覺得很窄,假如能退後一步,自然覺得路面寬平很多;大過濃艷的味追是短暫的,恨洲能清淡一分會覺得滋味歷久彌香。【註解】爭先:此指好勝逞強。【評語】假如世人都能抱有這種「退步寬平,清淡悠久」的人生觀,人與人之間就不會有這麼多糾紛了。但事實上很難,因為好勝之心人皆有之。這就存在一個適時的問題,即在什麼樣的條件下應該爭勝,什麼樣的情況下應該退讓。做人貴在自然,做事不可強求,在大是大非面前,在天下興亡的大義面前,不爭何待?在名利場中,在富貴鄉中,在人際是非面前,退一步讓一下有何不好?二五○、居安思危處進思退進步處便思退步,庶免觸藩之禍;著手時先圖放手,才脫騎虎之危。【譯文】事業順利進展時,應該有一個抽身隱退的準備,以免將來像山羊角夾在籬笆里一般,把自己弄得進退兩難;剛開始做一件事時,就要預先策劃好在什麼情況下應該罷手,不至於以後像騎在老虎身上一樣,無法控制形成的局面。【註解】觸藩:進退兩難。據《易經》「大壯卦:羊觸藩,不能退,不能遂。疏:『退謂退避,遂謂進往』」。「騎虎之危:比喻做事不能停下的危險。據《隋書·獨孤皇后傳》:「當周之宣帝崩,高祖居入禁中,總百揆,後使人謂高祖曰:『大事已然,騎虎之勢不得下,勉之。』」【評語】懸崖勒馬、江心補漏固然是對危局的補救措施,但畢竟已處於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騎虎之勢已成,世事不由自己,至此悔恨都已晚矣。假如人凡事都弩馬戀棧,不能在權勢頭上猛退,到頭來難免像山羊觸藩一般弄得災禍纏身。做事要胸中有數,不要貪戀功名利祿,不要做無準備之事;做事要隨機應變,隨勢之遷而調整。做事是為了成事,一股勁猛進不可取,猶猶豫豫也不可取,應當知進知退,有張有弛,居安思危,處進恩退才是行事的方法。二五一、躁極則昏靜極則明時當喧雜,則平日所記憶者,皆漫然忘去;境在清寧,則夙昔所遺忘者,又恍爾現前。可見靜躁稍分,昏明頓異也。【譯文】每當周圍環境喧器雜亂使心情浮躁時,平日所記憶的事物,就會忘得一千二凈;每當周圍環境安靜使心神平和時,以前所遺忘的事物又會忽然浮現在眼前。可見浮滌和寧靜只要有一點點的區分,那麼昏暗和明朗就會通然不同。【註解】恍爾:恍然、忽然。【評語】有句俗話叫「心靜自然冰」,對於一個人的心態調整來講同樣適用。在吵雜的齊境中,人的情緒易受波動,腦子不太清明。這時就需要調節自己。心情平靜,精神自然集中,精神集中思考自然周密。所以,人應當不以物喜,木以己悲,不可拂意則憂,匝意則喜,志得則揚,志阻則餒,七情交逞,此心何時安寧?木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是無以成就事業的。二五二、鬧中取靜冷處熱心熱鬧中著一冷眼,便省許多苦心思;冷落處存一熱心,便得許多真趣味。【譯文】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假如能冷靜觀察事物的變化,就可以減少很多不必要的心思;一個人窮困潦倒不得意時,仍能保持一股向上的精神,就可以獲得很多真正的生活樂趣。【註解】冷落:寂靜冷寞。【評語】事物總是辨證的,釋家的出世,老莊的無為,固然是為了尋求一種心理的安寧。氣質的超脫,但如果到了與世隔絕不食人間煙火的地步,自己未必快樂,別人卻視為怪物。所以人對世事不可太激進走極端,否則會為自己帶來痛苦,也會為眾人造成災害,也就是儒家所說的過猶不及。「鬧中取靜,冷處熱心」,就是成功時要想到失敗,失敗時要保留奮爭精神,這實際上是一種明智的進取。二五三、安樂尋常事無絕對有一樂境界,就有一不樂的相對待;有一好光景,就有一不好的相乘除。只是尋常家飯,身分風光,才是個吝樂的窩巢。【譯文】有一個快樂的境界,就有一個不快樂的事物相對應;有一個美好的光景,就有一個不好的風光來抵消。可見有樂必有苦有好必有壞,只有平平常常安分守己才是快樂的根本。【註解】乘除:消長。素位:安於本分,不作分外妄想。據《中唐》:「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朱熹註:『素猶見也』言君子但因見在所居之位,而為其所當為,無慕乎其外之心也。』」【評語】看事物如果有些辨證的方法,就不容易走極端,因為任何事只要過了度就會發生質變;明白凡事都有它相對應的一面,也就明白了苦與樂,利與害,高與下不會絕對不變。一個人生活在無憂無慮的環境中,旁人看來他很幸福,實際上也許內心充滿了痛苦,因為矛盾處處時時都有,不同的事有不同的矛盾。因而幸福與快樂也是相對的。經過狂風巨浪的人,才能領略出風平浪靜的安寧;從痛苦中奮鬥得來的快樂,才能使人體會到真正的樂趣。做一個平凡卻又品德高尚無私慾擾亂心性的人,才能體會到生活的充實和洒脫。二五四、乾坤妙趣本地文章林間松韻,石上朱聲,靜里聽來,識天地自然鳴佩;草際煙光,水心雲自然鳴佩;草際煙光,水心雲影,閑中觀去,上見乾刊最上文章。【譯文】山林松濤陣陣,一派自然音韻,飛瀑濺落岩石,聲聲擊磐嗚玉。靜心傾聽,就能體會天地間所奏樂章的美妙。江邊蘆葦,飄蕩出一種迷濛的美感;天空彩雲倒映水中,顯得特別絢料;閑情欣賞,就能發現造物者所創造的偉大篇章。【註解】鳴佩:古代達官貴人和仕女常用美王繫於衣帶上作為飾物,行走時玉石互相擊觸發出清脆的聲響。煙光;形容天地間迷濛的景色。【評語】文人雅士與世俗凡夫之別首先在於對自然風光的理解,對湖光山色的情趣。有人說,俗人腦中充滿物慾,雅士心中充滿恬淡,這話比較絕對,所以山川林泉,在俗人眼中了無趣味,在雅土看來,到處充滿了詩情畫意,俗人如此,有文化情趣的人也未必領略得到自然的風光。有的人知道琴瑟笙管是樂器,卻不知道松韻泉聲是樂章;知道用筆墨寫在紙上的是文章,卻不知道煙光雲影到處都是造物者所作的文章。人貴自然,首先得學會觀察自然,領悟其中妙趣並融會貫通,境界便豁然開朗,格調會自然右雅。二五五、見微知著守正待時伏久者飛必高,開先者謝獨早;知此,可以免蹭蹬之憂,可以消躁急之念。【譯文】隱伏很久的鳥,飛起來會飛得很高;開得早的花,也必然謝得快。人只要能明白這個道理,就可以免除懷才不遇的憂慮,也可以消解急於求取功名刮祿的念頭。【註解】蹭蹬:困迫木得志的意思。據《文選·木華海賦》:「或乃蹭蹬窮波。注。『蹭蹬,失勢之貌。』」【評語】一個有事業心的人,必須學會等待時機,儒家曲型的處,世原則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就不能因為自己眼下的處境地位木如意而喪志,木能因為時間的消磨而灰心。古往今來功成名就者,有少年英雄,也有大器晚成。不管怎樣,急於露頭角就難於成氣候,急功近利不足成大事,急躁值得持久便容易患得患失,容易失望悲觀。只有守正而待時,善於抓住機會而又怪定志向。才有可能走向成功。二五六、凡事隨緣漸漸人無今人專求無念,而終不可無。只是前念不滯,後念不迎,但將現在的隨緣打發得去,自然漸漸入無。【譯文】如今的人一心想要做到心中沒有雜念,知始終做不到。其實只要使以前的舊念頭不存心中,對於未來的事情也不必去憂慮,而正確把握現實做好目前的事,自然就會使雜念慢慢消除。【註解】隨緣:佛家語,佛教認為由於外界事物的刺激而使身心受到感觸叫緣,因其緣而發生動作稱隨緣。例如水因風而起,佛為眾生而施教化等都叫隨緣。【抨語】做事抱什麼態度才能無煩惱呢?某些人一旦生活不如意就怨天尤人,悔恨過去,不滿現實,夢想將來。這種人的眼光總放在對以後的憧慣上,而把握不了眼前。其實過去的永遠過去了,對未來固然需要策劃以至憧憬,關鍵還是從眼前做起。隨緣打發,把握機會,從頭開始,才能使過去的輝煌依舊或者讓過去的失敗作為教訓鞭策今後。滿腦子都是沮喪、懊悔和不滿的念頭,心不靜、氣不寧,六神無主,待人做事沒了主張,又何談事業。二五七、凡俗差別無須取捨大地中方墒,人企中方恰,世界中方亭,以俗眼觀,紛紛各異,以道眼現,種種是常,何須分別?何須取捨?【譯文】天地間的萬物,人與人之間的錯綜複雜的感情,以及世上不斷發生的事情,如果用世俗眼光去觀察就會感到變幻不定頭昏目眩;如果用超世俗眼光去觀察事物,就會發現其本質永恆不變。可見不論對人對物或對事,只要能一本大公無私的平等態度去對待,又何必要有分別取捨呢?【註解】道眼:超乎尋常的眼光。【評用】世上事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因為事物總在不斷發展變化,總在產生、死亡。這不是道眼俗眼所能否定得了的東西。曾子所著的《大學》一書,專談人生哲學中修養心性的工夫,並訂出一套嚴整的程序,告訴世人修養心性須從定字人手。因為精神穩定情緒才能均衡,情緒均衡才能心靜,心靜才能心安,心安才能思考,思考才能有心得。定、靜、安、慮、得成為修身養性的一個循環過程,其本身也是處於不斷變化之中。如果否認事物在紛亂中的變化,就無須定靜安慮而有所得了。所謂得就是達到一種相對靜止狀態,發現了事物變化的規律,而不為人間萬象、世事紛亂所迷惑,故凡俗差別,在於能否認清事物的本來面目。二五八、了心悟性俗即是僧纏脫只在自心,心了則屠肆糟廢,息然今上。不然,縱一琴一鶴,一花一卉,嗜好雖清,魔障終在。語云:「能休塵境為真境,未了僧家是俗家。」信夫!【譯文】一個人能否擺脫煩惱的困擾,取決於自己的意志,只要你內心清凈了無雜念介人,即使生活在屠宰場餐飲店中也覺得是一片靜土。反之即使你手持一琴一鶴,而且屋裡屋外花香卉奇,內心不能安靜,苦惱仍然會困擾你。所以佛家說:「能擺脫塵世的困擾就等於到達真實境界,否則即使住僧院里卻和俗人沒什麼區別。」這的確是一句至理名言。【註解】纏脫:解脫、困擾。糟曾:康,市場。糟是酒滓。凈土:佛家語,指佛國。魔障:佛家語,魔為梵語,指障害。魔障即妨害修道。【評語】世俗的煩惱,或者凈土的快樂,關鍵在於一念。只要自己能大徹大悟,即使是置身屠宰場,也跟住在極樂將土一般。佛教史上成佛的人未必都在僧院,苦渡眾生,教化世人的高僧更不可能總在凈土。把這個道理引申到世俗生活,說明一個人做什麼事不能只求形式上的完善,關鍵是思想上是否達到標準,實際結果是否符合要求。遇到困難往往在一念之間決定進退,所以平時需要鍛煉意志,關鍵時刻才木致鬆勁泄氣。二五九、不弄技巧以拙為進文以拙進,道以拙成,一拙字有無限意味。如桃源犬吠,桑間雞雞,何號淳龐。至於寒潭之月,古木之鴉,工巧中便覺有衰瘋氣象矣。【譯文】不論作學問或寫文章都要用質拙的方法才有進步,尤其是修養品德必須一本求實的態度才有成就,可見「拙」字含有無窮奧義。恰如桃花源中的狗叫,阡陌間的雞鳴,這該是一種多麼淳樸的風俗。至於冷潭中所映出的月影,古樹上所落下的烏鴉,表面看來充滿侍情畫意,實際上卻顯示出蕭瑟凄涼的景象。【註解】淳龐:淳是樸厚。龐當充實解。寒潭:指深冷寂靜的潭水,含有深冷及寂靜的雙重意義。【評語】古諺有「自古巧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雖然寒潭之月和古木之鴉,看似天工弄巧,實際卻現出蕭瑟景象。中國人的傳統習慣是「巧者不堅,拙者永固」、「讀書之樂無巧門,不在聰明只在勤」。老子有「巧為拙之奴」、「拙能制巧」的說法,也就是說明了物極必反之理,因為文章作到了極致,反而變得無話可說,「江朗才盡」,「弄巧成拙」,禪宗有句名言「悟了等於末悟」,都說明巧拙循環相對之理。做什麼事都不應耍小聰明,賣弄自己的技能,尤其要拙,即質樸、手勤,才是成就事業的基礎。二六○、以我轉物逍遙自在以我轉物者,得固不喜,失亦不憂,天地盡屬逍遙;以物役我者,逆固生憎,順亦生愛,一毛便生纏縛。【譯文】能以我為中心來操縱一切事物的人,成功了固然不覺得高興,失敗了也不至於憂愁,因為廣闊無邊的天地到處都可悠遊自在;以物為中心而受物慾所奴役的人,遭遇逆境時心中固然產生怨恨,處於順境時卻又產生不舍之心,些許小事便使身心受到困擾。【註解】以我轉物:以我為中心去推動和運用一切事物,即我為萬物的主宰。轉,支配。以物役我:以物為中心,而我受物質的控制。纏縛:束縛、困擾。【評語】在一定條件下,以我為中心,由我的精神力量主宰一定的時間空間是完全可能的。這樣萬物為我所用,失去了一物可另取一物,失敗了一事可另創一事,海闊天空無憂無慮。反之以物為中心的人就易恩得患失,對任何事胸襟都本夠開朗,結果弄得事事局促,處處齷齪,守財奴就是典型。比如寫字、作畫、習文、著書,這些精神領域的活動都需要以我為主宰的精神來把握,才能得心應手,下筆如有神。二六一、卓智多人洞燭機先遇病而後思強之為寶,處亂而後思平之為福,非蚤智也;幸福而先知其為禍之本,貪生而先知其為死之因,其卓見乎。【譯文】一個人只有在生過病之後才能體會出健康的可貴,遭遇變亂之後才會思念太平的幸福,其實這都不是什麼有遠見的智慧:能預先知道僥倖獲得的幸福是災禍的根源,既愛惜生命而又能明白有生必有死之理,才算是超越凡人的真知卓見。【註解】蚤智:蚤與早同,蚤智是先見之明。幸福:此處幸有非分而得到的意思,幸福是指僥倖得到的幸福。【評語】一個人的智慧在於其洞察力,即事先充當預測事物發展變化的能力,要善於總結得失而下充當事後諸葛。一葉落知天下秋,「福今禍所依,禍今福所伏」,說明了對事物要有先見之明,不能糊糊塗塗做人,渾渾噩噩混世。把生與死的道理看破,把成與敗的因果看清,才能漬灑於世。二六二、功夫若深鐵棒成針繩鋸木斷,水滴石穿;學道者須加力索;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得道者一任天機。【譯文】把繩索當鋸子魔擦久了可鋸斷木頭:水滴落在石頭上時間一久就可貫通堅石,同理作學問的人也要努力用功才能有所成就;各方細水彙集在一起自然能形成一道細流,瓜果成熟之後自然會脫離枝蔓而掉落,同理修行學道的人也要聽任自然才能獲得正果。【註解】水滴:據漢·枚乘《諫吳王書》:「泰山之流穿石,殫極之便斷干,水非鑽石,索非鋸木,漸摩之使然。」水到渠成:渠,人工挖掘的水道。水到渠成是比喻作事聽其自然。據《冬余序錄》:「東破與人書,閑及生事不濟,軸自解日:『水到渠成,不須預慮。』」一任天機,完全聽憑天賦的悟性。【評語】治學治家做事業有兩條基本原則要遵循:一是要善於等待機會,不斷充實自己而不是強求,不能一賊而就的思想;二是要勤於積累不斷充實自己,如果自己沒有水平,機會來了,就沒有條件去把握。積累就得勤學。歷史上勤學苦煉的事太多了,頭懸粱、錐刺骨的故事代代相傳。傳說李白少年求學,遇一老人在磨鐵棒,要把鐵棒磨成針,李白奇怪地問原因,老人很自信地說:只要功夫深圳鐵棒磨成針。李白由此得到啟發。至於愚公移山的寓言。人們更加熟悉。這都在說明「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的道理。二六三、落葉蘊牙生機含殺草木才零落,例露萌穎於根底;時序雖凝寒,終回陽氣子飛灰。肅殺之中,生生之意常為之生,即是可以見天地之心。【譯文】花草樹木剛剛凋謝,下一代新芽已經從根部長出,節氣剛演變成寒冬季節,溫暖的陽春就行將到來。當萬物到了飄零枯萎季節,暗中卻隱藏閻綿延不絕的蓬勃生機。在這種生生不息之中,可以看出天地的好生之德。【註解】零落:枯萎謝。萌穎:萌是草木的芽,穎是草木的小苞。凝寒:極度寒冷。陽氣:指春天和暖的氣候。飛灰:中國古時置葭木灰於筒中,到冬至之時一陽來複,其灰自然飛去,用來定時序。【評語】常言道「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天地方物就是如此生生不息。生死循環,相替而出。萬物還沒有誕生,然而生機已經孕育其內了。明白這樣一個循環的規律,就足以知曉、行事的法則。萬物在落枯萎之中尚存有生生不息之機,我們對事物就不該徒重外表形式,做事更木應以一時的成敗定結局。事物總在變化之中,一個人要善於思考與研究事物的變化,善於抓住和把握變化的機遇,而不必因一時一事的失誤止步不前。二六四、不可徒勞不能太閑人么太閑,則別念竊生,太忙,則真性不見。故干君子不可不抱身心之憂,辦不可不耽風月之趣。【譯文】一個人整天太閑,一切雜念就會在暗中悄悄出現;整天奔波勞碌不堪,又會使人喪失純真的本性。所以大凡一個有才德的君子,既不願使身心過度疲勞,也不願整天沉迷在聲色犬馬的享樂中。【註解】別念:雜念、邪念。真性:指心的真實天性,也就是本然之性。抱:保持。耽:迷戀。【評語】每個人都有自己對事業的理解,不想做一點事,只想過「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那種寄生蟲生活的人少之又少,這種像植物人一樣的人是難以生存的。人木可能什麼也不做,反過來,人們都有一種生活體驗,覺得長久無所事事則是很痛苦的。但是也不可以過於勞碌,否則就等於給自己當奴隸牛馬,而喪失了人生應有的樂趣。這種既不可不閑。又不可太忙的生活原則,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就是勞逸結合。凡是與自己情趣、追求無關的事可以放一放,閑一閑;凡是原則和、和自己追求有關的事就要緊一緊,不停手地去做。一張一弛,才能忙閑結合。二六五、順逆一視欣戚兩忘子生而母危,鏹積而盜窺,何喜非憂也;貧可以節用,病可以保身,保憂非喜也。故達人當順逆一視,而欣戚兩忘。【譯文】就母親來說生孩子是一件很危險的事,積蓄金錢卻又容易引起盜匪的窺探,可見值得高興的事都附帶有危險。貧窮可以逼使人勤儉,疾病可使人學會保養身體的方法,可見任何值得憂慮的事也都伴隨著歡樂。所以一個心胸開闊的人,總能把福和禍一視同仁,也就自然忘掉有興和悲傷了。【達用】鏹:古時用來貫串錢幣的繩索。此處作金銀的代稱。戚:憂傷。【評語】事物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在一定條件下,福可寸以轉為禍,憂可能轉為喜。老子關於福禍的名言「禍兮福所依,福今禍所伏」最有代表性,一個意志堅強的人在喜憂禍福中之所以不動心,是因為他明確地認識了這個道理,年以他在失敗中總能尋找成功的因素,在成功時總能思慮危險的成份」在喜悅中總能注意探求不利因素。二六六、月盈則虧履滿者戒花看半開,酒飲微醉,此中大有佳趣。若至粒漫,便成惡境矣。履盈滿者,宜思之。【譯文】賞花卉以含苞待放時為最美,喝灑以喝到略帶醉章為適宜。這種花半開和酒半醉含有權高妙的境界。反之花己盛開酒已爛醉,那不但大煞風景而且也活受罪。所以事業已經到、顛峰階段的人,最好能深思一下這兩句記的真義。【註解】爛漫:花朵綻放。酥酶:形容爛醉如泥的樣子。【評語】做人做事要適可而止,天道忌盈,人事懼滿,月盈則虧,花開則謝、這些雖然是出於天理循環,實際上也是處事的盈虧之道。事業達於一半時,一切皆是生機向上的狀態,那時足以品味成功的喜悅;事業達於頂峰時,就要以「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態度來待人接物,只有如此才能持盈保泰,永享幸福。否極泰來,物極必反,就像喝酒喝到爛醉如泥,就會使暢飲變成受罪。有些人就上演了使後人復哀後人的悲劇。往往事業初創時大家小心謹慎。而到成功之時,不僅驕奢之心來了,奪權爭利之事也多了。所以每個欲有作為的人都應記住「月盈則志,履滿者戒」的道理。二六七、把握本質卷舒自在人生原是一傀儡,只要根蒂在手一線不亂,鄭舒自由,行止在我,一毫不受他人提掇,便超出此場中矣!【譯文】人生本來就像一場木偶戲,只要你能把控制木偶活動的線掌握好,那你的一生就會進退自如去就隨便,絲毫不受他人或外物的操縱,能做到這些你就可以超然置身干塵世之外。【註解】傀儡:原是一個木頭做的假人,由真人躲在幕後用線來操縱其動作。卷舒:伸縮。提掇:牽引上下。【評語】做事要注意發現規律,就具體事而言應發現其竅門,得竅則一通百通,就像看病對症下藥一樣。做人要善於發現優勢、特長,看清本質,就可以使自己遇事進退自如,不受他人控制。人貴自知,處世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做事要看,是否可行,以做到卷舒自在。二六八、身在局中心在局外波浪兼天,舟中不知懼,而舟外者寒心;猖狂罵坐,席上不知警而席外者咋舌,故君子雖在事中,心要超事外也。【譯文】波浪滔天時,坐在船中的人並不知道害怕,而站在船外的人卻嚇得膽破心寒:公共場合有人放肆謾罵在座的人,同席的人並不知道警惕,反而會把站在席外的人嚇得目瞪口呆。所以君子即使被某件事捲入旋渦中,但是心智卻要抱著超然物外的態度。【註解】兼天:滔天,形容波浪極大。罵坐:漫罵同席的人。《史記·田粉傳》:「劾灌夫罵坐,不敬,系居室。」咋舌:驚嚇得說不出話來的樣子。【評語】一個人做事就怕迷惑於事中卻不自知,這樣可能會把謬誤當趔,把錯誤當正確。而要超然幹事外,超脫於塵世,除了要有自身的高尚修養與較好素質,還要學會多聽聽別人的意見,多了解實際情況,所謂當局迷而旁觀清,偏聽信而兼聽明。人處於事中不僅易迷且往往被其勢所左右,變得激情磅礴,不能理智思考,冷靜處之。故處事應身在局中而心在局外。二六九、萬事皆緣隨遇而安釋氏隨緣,吾儒素位,四字是渡海的浮囊。蓋世路茫茫,一念求全則萬緒紛起,隨遇而安,則無人不得矣。【譯文】佛家主張凡事都要順其自然發展,一切不可勉強;儒家主張凡事都要按照本分去作,不可妄貪身外之事。這「隨緣素位」四個字是為人處事的秘訣,就像是渡過大海的浮囊。因為人生的路途是那麼遙遠涉茫,假如任何事情都要求盡善盡美,必然會引起很多憂愁煩惱;反之假如凡事都能安於現實環境,也會處處悠然自得。【註解】隨緣:佛家語,佛都以外界事物的來臨,使身心受其感觸叫緣,應緣而起的動作叫隨緣。即聽其自然不如勉強。素位:指本身應作的事,而不羨慕身外的事。例如《中庸》有「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世路茫茫:世路指人世間一切行支及經歷的情態。茫茫當遙遠解。【評語】人不應聽從命運的安排,把自己的一生付諸天意。不能因為自己天生於貧困便安於貧困,天生子惡境便安於惡境,逆來順受。佛家主張凡事都要隨緣,人必須隨著天定的因緣來處理事情。反之憑自己的主觀努力一意孤行,不論怎樣也無法達成自己的意願。儒家所主張「素位」,就是君子堅守本位而不妄貪其他權勢,要滿足自己所處的現實環境,這和佛家所說「萬事皆緣,隨遇而安」是相通的。一個安於現實的人,能快樂度過一生;反之一個不滿於現實環境的人,整天牢騷滿腹憤世嫉俗,只會害己而害人。這裡萬事隨緣,隨遇而安,應從積極意義來理解。從處事角度來看。凡事不可強求,有些事在現有條件下行不通,就有待待時機的必要,就需要安於現狀而不是心慌意亂。凡事強求而不遵循事物的基本規律就難行得通。蒙養篇二七○、脫俗成名超凡人聖作人無甚高遠事業,擺脫得俗情便入名流;為學無甚增益功夫,減除得物累便入聖境。【譯文】做人並不是非要懂得多少高深的大道理,一定要做大事業才行,只在能擺脫世俗就可臍身名流;要想求到很高深的學問,並不需要特別的秘訣,只要能排除外界干擾保持寧靜心情,也就可以超凡入聖。【註解】聖:道德文章都達到最高境界,據《管子·內業》篇:「心全於中,形全於外,不逢天災,不遇人害,謂之聖人。」俗情:世俗之人追逐利慾的意念。物累:心為外物所牽累,也就是心遭受物慾損害。聖境:至高境界。【評語】擺脫物慾世俗的困擾,追求一種自我心理平衡,是孔子推崇顏回道德的地方,孔子說:「賢哉,回也!一笆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優,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所謂「一革食,一瓢飲」,就是過日常粗茶淡飯的清苦生活,顏回雖然過著低水準的生活,但是自得其樂,絲毫木受外界物慾的困擾。反之,人們為了追求生活享受,忽視精神價值,就會就成一個俗不可耐的物慾奴隸。人本要變成物慾的奴隸,雖說不能像古人說的那樣成聖,但必須有一個明確的用神追求和向上的思想境界。顏回自得其樂木只在於超凡脫俗,更在於他有自己的志向,有堅強的意志,使他的精神總是充實的。二七一、修德忘名讀書深心學者要收拾精神,並歸一路,如修德而留意幹事功名譽,必無實詣;讀書而寄興於吟吟詠風雅,定不深心。【譯文】求取學問一定要集中精神,專心致志於研究,如果立志修德卻又留意功名利祿,必然木會取得真實的造詣,如果讀書不重視學術上的討論,只把興緻寄托在吟詠詩詞等風雅事上,那一定不會深入進天取得心得。【註解】收拾精神:指收拾散漫不能集中的意志。事功:事業並歸一路:指合併在一個方面,也就是專心研究學問。實詣:實在造詣。興,興緻。吟詠風雅:吟詠也作詠育,滌指作詩歌時的低聲,朗誦,據《詩經·關唯》序:「吟詠性情。疏:『動聲日吟,長言日詠。』」風雅:風流儒雅。因此,後世以此比喻詩文。【評語】歷來做學問講究個勤字,勤中苦,苦中樂,本來就沒捷徑可尋,所謂。讀書之樂無竅門,不在聰明只在勤」、有一分耕耘才能有一分收穫。課堂上所學只是師傅領進了門,要想有高深造指全靠自己下苦功。讀書只知道吟風弄月講求風雅,尋章摘句不務實學不求甚解也不深圳,這種人永遠不可能求到真才實學。修德是為了提高自己的索質,學習不是為了裝點門面,附庸風雅。不明白這個道理,就不能真正進步。二七二、惡人讀書適以濟噁心地乾淨,方可讀書學古,不然,見一善行竊以濟私,聞一善言,假以覆短,是又籍寇兵而穎盜糧矣。【譯文】只有心地純潔的人,才可以讀全賢書,學古人的道德文章,否則,看到善行好事就用來滿足自己的私慾,聽到名言佳句就拿來掩飾自己的缺點,這就等於資助武器給賊子,接濟糧食給強盜。【註解】心地乾淨:心性潔白無疵。心地是心田、在心中藏有善惡種籽、隨緣茲長。朱子有:「有古聖賢皆以心地為本」的說法。竊以濟私:偷偷用來滿足自己的私慾。假以覆短:借佳句名言掩飾自己的過失。藉寇兵而責盜糧:李斯「《諫逐客書》中有「此所謂藉寇兵而資盜糧者也」。兵,武器。齎,付與。【評語】現在講求的德才兼備和這個道理恐怕有相通的地方。一個心地純潔品德高尚的人力了學問,可以潔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對社會人類有所貢獻。,一個心術不止的人行了學問,卻好比如虎添翼,他會利用學問去作各種危害人的事,例如現代人所說的「經濟犯罪」和「智慧犯罪」等等,就屬於這種心術不正之人的具體表現。因為這些小人會以自己的學問件為武器,在社會上無惡不作。有的以君子的姿態好話說盡卻壞事做絕,有的甚至為了一己私利而做出禍國殃民的勾當,所以做學問不能以一個「勤」字了得,還必須立身正才行。現在一些人花著國家緊張的外匯出洋留學。可一但學業有成,便黃鶴不返;更不要說一些人會以所學夾害人了。故古人講立身修性在今天仍有實際意義,用現在的話講,做學問的同時,還須培養良好的思想品德才行;有學問的人未必就是利於社會、益於大眾的人,要看學問在什麼人的手裡,要看其品德如何。三一四、守正安分遠禍之道趨炎隊勢之禍,甚慘亦甚速;棲恬守逸之味,最談亦最長。【譯文】攀附權貴的人固然能得到一些好處,但是為此所招來的禍患是凄慘而又快速的;能安貧樂道棲守自己獨立人格的人固然很寂寞,但是因此所得到的平安生活時間很久趣味也濃。【註解】趨炎附勢:攀附權貴。【評語】歷史上依附於權貴的奸佞之輩,一時榮華富貴作威作福,但他們所依附的權貴本身就如一座冰山,轉眼之間家破人亡,有的甚至被禍滅全族,人們誰還會記住這些人呢?只有那些不貪名利不趨炎附勢的人,每天過著自由恬淡的生活,才能寧靜以致遠,淡泊以明志,遠禍而快樂,冷眼看世界。歷史往往是「唯是隱者留其名,」那和姦佞小人們所追逐的東西又算得了什麼呢?三一五、閑云為友風月為家松澗邊攜杖獨行,立處雲生破衲;竹窗下枕書高卧,覺時月侵寒氈。【譯文】在滿是松樹的山澗旁邊,拿著手杖一個人很悠閑的散步,這時從山谷中浮起一片雲霧,籠罩在自己所穿的破舊長袍上,在簡陋的竹窗之下讀書,疲倦了就枕著書呼呼大睡,等一覺醒來寒月浸涼了自己的毛氈。【註解】衲:和尚穿的衣服,此處指寬大的長袍。氈:用毛所制的氈子。【評語】松與竹,隱士高人所稱羨之物:雲與書,文人墨客不可須離之物。「松澗邊攜杖獨行,竹窗下枕書高卧」的句子,內容充滿了老年無為的人生觀,詩情畫意,閑雲野鶴,瀟洒舒坦,優哉可羨。但一個有為的現代人如果安逸悠哉,就激發不出創業的鬥志。只有在事業成功之後求取淡泊寧靜,來過一段修身養性的晚年優閑生活才可取。三一六、修養定靜,臨變不亂忙處不亂生,須閑處心神養得甭;死時不動心,鬚生時事物看得破。【譯文】事務忙亂不堪時,要想保持冷靜態度而本性不亂,必須在平時休身養性培養清晰敏捷的頭腦;面對死亡也毫不畏懼不留戀,必須在平日對人生徹悟,看破紅塵。【註解】不亂性:指本性不亂。《大學》中有:「好人之所惡,惡人這所好,是謂指人之性。」不動心:指鎮定、不慌亂、不畏懼。據《孟子,公孫丑》篇:「我四十不動心。註:『言四十強而仕,我志氣已定,不妄動心有所畏也。」【評語】面對生與死怎樣才能做到鎮定自若,做到「木亂性,不動心」,關鍵是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孟子更說「吾四十不動心」,他們都能徹悟人生,以天下為已任,以大義為追求。所以當孔子被匡人圍困時才發出「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如其予何」,而文天祥更在《過零丁洋》詩中詠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樣的名句。從古至今,無數先賢面對生與死,大義凜然,憑藉正確的人生觀,耿直的正義感,以及良好的品性,而致臨變不亂,遇事不慌,鎮定自苦。這些人看破紅塵,領悟人生不是去消極遁世,老死荒郊,而是積極行道,肩天下重任。三一七、隱無榮辱道無炎涼隱逸林中無榮辱,道義路上無炎涼。【譯文】一個退隱林泉之中與世隔絕的人,對於紅塵俗世的一切是是非非完全忘懷而不存榮辱之別:一個計講求仁義道德而心存濟世救民的人,對於世俗的貧賤富貴人情世故都看得很淡而無厚此薄彼之分。【註解】炎涼:炎是熱,涼是冷,以氣候的變化來比喻人,清的冷暖。【評語】道家提倡出世,故隱者之所以無榮辱之感,原因在於他們已經完全擺脫了世俗的是非觀念。世俗之人認為榮榜與恥辱的事,在他們看來不過有如鏡花水月。儒家提倡入世。在道義路上就要恩怨分明,提倡「人我兩忘,恩怨看空」。孔子說:「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因為儒家講的是世間作為,所以凡事都權衡輕重,而且處處以中庸之道為準。兩種世界觀決定了對勞辱、恩怨的不同看法。但在傳統思想中,兩種觀念往往融為一體,即既提倡出世不計恩怨,又提倡在人世中行道義不計榮辱,故無所謂炎涼。三一八、除去惱熱身心安樂熱不必除,而除此熱惱,身常在清涼台上;窮不可遣,而遣此窮愁,心常居安東窩中。【譯文】夏天的暑熱根本不必用特殊方式消除,只要消除煩躁不安的情緒,身體猶宛如坐在涼合上一般涼爽;消除貧窮也不必有特殊方法,只要能排除因貧窮而生的愁緒,心境就宛如生活在快樂世界一般幸福。【註解】遣:排除,送走。安樂窩:窩是巢穴。安樂窩指舒適的處所。【評語】人們有「心靜自然涼」的經驗。夏季炎熱是自然現象,人通過心理調節,可以從心理上去熱。這也是佛家所提倡的修行工夫,因為一個道行達到爐火純青的出家人,六根清靜四大皆空,對寒暑冷熱也毫無感覺,佛家才又有一句「安禪何必須山永,減去心頭火亦涼」的名句。至於說到窮不窮木完全是觀念問題。孔子稱讚顏回不憂愁居陋食答,而以心樂,安貧樂道的操守志向。生活中的貧窮之別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但一個修養好、志向高的人卻能正視現實,甘於清貧,沉浸於自己追求的樂趣中。情趣不因物困而低下,精神高尚才能使身心愉悅。三一九、貪富亦貧知足安貧貪得者,分金恨不得玉,封公怨不受候,權豪自甘乞焉;知足者,藜羹旨於膏粱,布袍暖於狐貂,編民不讓王公。【譯文】貪得無厭的人,給他金銀還怨恨沒有得到珠寶,封他公爵還怨恨沒封侯爵,這種人雖然身居豪富權貴人位卻等於自甘淪為乞虧;自知滿足的人,即使吃粗食野菜也比吃山珍海味還要香甜,穿粗布棉袍也比穿狐襖貉裘還要溫暖,這種人雖然說身為平民,但實際上比王公還要高貴。【註解】公:爵位名,古代把爵位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藜:一種可供食用的野草。膏粱:形容菜肴的珍美。據《孟子·告子》篇:「所以不願人之膏梁之味也。朱註:『膏,肥肉;梁,美轂。』」狐貂:用狐貂皮所制的衣服。編民:也作編氓,批列於戶籍的人民,也就一般平民。據《史記·貨殖列傳》:「而況匹夫編戶之民乎?」【評語】「得寸進尺,得隴望蜀」是對貪得無厭之輩的形象比喻。只有少數超凡絕俗的豁達之士。才能領悟知足樂常之理。其實適度的物質財富是必須的、追求功名以求實現抱負也是對的,關鍵看出發點何在。有一定社會地位是現實生活迫使個人接受的一種要求;追求物質豐富是刺激市場繁榮的動力,對個人而言,決非因為安貧樂道就可以否定對物質慾望的追求。但是一個人為銅臭氣包圍,把自己變成積累財富的奴隸,或為財富不擇手段,為權勢投機鑽營,把權勢當成滿足私慾的工具,那麼,這種人就會永遠貪得無厭,為正人君子所不齒。三二○、隱者高明省事平安矜名不若逃名趣,練事何如省事閑。【譯文】一個喜歡誇用自己名聲的人,倒不如避諱自己的名聲顯得更高明1 一個潛心研究事物的人,倒不如什麼也不做,來得更安閑。【註解】矜:誇大、炫耀。【評語】老莊提倡無為,所謂出世哲學;儒家主張進取,倡導入世哲學,二者構成中國古代士大夫一種處世哲學;進則求取功名兼濟天下,退則隱居山林修身養性。所謂「隱者高明,省事平安」,就老莊的無為思想是很對的,就儒家的進取思想來說似乎是相矛盾的,對世俗而言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多作多錯,不作少錯,不作不錯」,對隱者而言本身是不求名,更無所謂虛名了。所以自古就有「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的說法,即人的才華不可外露,宜深明韜光養晦之道,才不會招致世俗小人的忌恨。所以,人世出世表面上矛盾。實際上又一致。一個愚鈍之人本身無所謂隱,一個修省的人隱居不是在逃脫世俗,不過是在求得一種心理平靜而已,故逃名省事以得安閑。三二一、超越喧寂悠然自適嗜寂者,觀白雲幽石而通玄;趨榮者,見清歌妙舞而忘倦。唯自得之士,無喧寂,無榮枯,無往非自適之大。【譯文】喜歡寧靜的人,看到天上的白雲和幽谷的奇石,也能領悟出極深奧的玄理;熱衷權勢的人,聽到清歌,看到妙舞,就會忘掉一切疲勞。只有了悟人生之士,內心既無喧寂也無榮枯,凡事只求適合純真天性而處於逍遙境界。【註解】玄:指深奧微妙廣大無邊的哲理。據《老子·道德經》:「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自得:真正徹悟人生,保有自然本性。【評語】出世的人追求的是一種悠然自得的雅趣,凡事都不受任何外物影響,沒有喧囂寂寞的分別,也沒有榮華衰枯的差異,他們永遠能悠然自適於天地之間。反之如果受環境的改變而動心的人,那就木算是一個真正得道之人。這是一種理想的生活環境。當年老莊處於兵荒馬亂的年代提出「無為」、「老死不相往來」等主張,是針對當時的環境而言的,以致成為中國文化人的一種精神追求,這種與世隔絕的生活方式作為理想是可以的,但當成現實生活就難行得通,而唐代竟有以隱居為終南捷徑的典故。凡事走極端是不可取的。三二二、得道無系靜躁無干孤雲出岫,去留一無所系,朗鏡懸空,靜躁兩不相干。【譯文】一片浮雲從群山中騰起、毫無牽拴自由自在飛向天際;皎潔的明月像一面鏡子掛在天空,人間的寧靜或暄囂都與之毫無關連。【註解】孤雲出岫:陶淵明詠《貧土》詩:「萬族各有岫,孤雲獨無依」。李善註:孤雲,喻貧土也。岫,是山中同穴,此作峰巒。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有「雲無心以出帕,鳥倦飛而知還。」【評語】生活在現代文明中的人們,不可能像孤雲朗月一樣無牽無掛,必須受人類自己創造的道德、法律、宗教等一切行為規範的約束限制。處在原始社會的人們,在精神上是公平和自由的,在生存上需要相互幫助,當生存問題得到解決,私有制一出現,社會就開始有了種種矛盾。一些制約、規範為適應人類社會生活而出現。又不斷被人們揚棄其不適應的部分。例如不合理的政治制度,如暴政等等。社會的發展,並沒有使人們一無所系了無牽自由自在地生活,於是人們便尋求一種自我內心的平衡與調節,求得內心加流雲,如朗月,使人世間的靜躁與我無關,藉以保持一份悠閑雅緻。三二三、濃處味短淡中趣長悠長之趣,不得於釀釅,而得於啜菽飲水;惆恨之懷,不生於枯寂,而是生於品竹調品。故知濃處味常短,淡中趣獨真也。【譯文】能維持久遠的趣味,並不是在美酒佳老中得來,而是在粗茶淡飯中得到;悲傷失望的情懷,並非產生在窮愁潦倒中,而是產生於美妙聲色的歡樂中,可見美食聲色中獲得的趣味常常是顯得很短,粗茶淡飯中獲得趣味才顯得純真。【註解】釀釅:釀,味道醇厚的酒。釅,香味濃厚之茶。釀釅是說具有特別濃厚的滋味。啜寂飲水:啜作吃。菽是豆類的總稱。啜菽飲水比喻生活清淡。品竹調絲:欣賞音樂。【評語】貪得者雖富亦貧;知足者雖貧亦富。這話對也不對。有財富使物質生活過得好些總比貧窮好,但為財富豐厚不擇手段貪得無厭而淪為財富的奴隸,就失去了人生的意義。所謂深處味短,淡中趣長,指的是精神上的追求。曾有這樣一種社會現象,說是有人窮,窮得只剩下錢;有人富,富得除了書本一無所有。這是不正常的。追逐金錢達到痴迷狀態隨之而來的便是精神空虛,而精神富足的人固然在理念世界能夠做到真趣盎然,但沒有一定的物質基礎是沒有體力來體會樂趣的。因此,看待任何事楊都要有辯證的態度。三二四、動靜合宜出入無礙水流而境無聲,得處喧見寂之趣;山高而雲不得,悟出有入無之機。【譯文】江河水泥不停,但是兩浮的人卻聽不到流水的聲音,這樣反倒能發現鬧中取靜的真趣;山峰雖然很高7 卻個妨礙白雲的浮動,這景觀可使人,悟出從有我進入無我灼玄機。【註解】有:指有形的、具體的事物。無:指無我的境界。【評語】動中之靜方見靜。一個人的本性己定,就不會被愛憎和是非所動,就能保持一種靜態。喧處可見寂趣,高山流雲中可悟出進入無我之境的玄機,達到」「動靜合宜」;「出入無礙」境界。例如《莊子·大宗師》篇就對此種道理有所描述:「魚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養給:相造乎道者,無事而生定。故曰:『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人生在世能達到這種高超境界,就是禪家所說「邪正俱不用,清凈至無餘」。三二五、心有繫戀便無仙鄉山林是勝地,一營戀變成市朝;書畫是雅事,一貪痴便成商賈,蓋心無染著,欲境是仙都;心有繫戀,樂境成苦海矣。【譯文】山川秀麗的林泉本來都是名勝地方,可是一旦沾迷留戀,就會把勝景變成庸俗喧囂的鬧區;琴棋書畫本來是騷人墨客的一種高雅趣味,可是一產生貪戀念頭,就會把風雅變成俗不可耐的市儈。所以一個人只要心地純潔,絲毫不被外物所感染,即使置身人慾橫流之中,也能建立自己內心的仙境;反之一旦迷戀聲色物慾,即使置身山間的樂境。也會使精神墮入痛苦深淵。【註解】營戀:營當迷惑解。市朝:市是交易場所,朝是君臣謀劃政事之處。此處有庸俗喧囂之意。【評語】雅俗苦樂並木是事物本身,不是人生而就如此,而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感受。所以《維摩經》中才有「心靜則佛土也靜!」,意思是說俗雅完全出於心的反應,苦與樂、雅與俗都是相對的,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浸於琴棋書畫本為雅事,一沾上金錢買賣,便雅氣無存;浪跡山林江河本為樂事,可讓俗世的苦惱始終佔據腦海,樂又從何而來呢?心態的調整,道德的修養才是能否擺脫凡塵俗也的關鍵。三二六、卧雲弄月絕俗超塵蘆花被下,卧雪眼雲,保全得一窩夜氣;竹葉杯中,吟風弄月,躲離了萬丈紅塵。【譯文】把蘆花當棉披,把雪地當木床,眠於浮雲中,就會保全一分寧靜的氣息;用竹子作酒杯。一邊作詩填詞一邊盡情高歌,這樣自然能遠遠逃開塵世的繁華喧囂。【註解】蘆花被:用蘆葦花絮做的被,喻粗劣之被。吟風弄月:此指吟詩填詞。萬丈紅塵:指熱鬧繁華的地方。佛道兩家均稱入世為紅塵。【評語】「卧雲弄月,絕俗超塵」這種充滿著雅趣的田園生活是頗為引人的。被舉例子最多的是「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在世人看來,陶淵明遺離萬丈紅塵,像神仙般的隱居生活確實令人羨慕。但是,是否所有的隱者都不願留其名,或者全都是為了終南捷徑,不得而知。真的隱者的確世木多載,為隱而名的人卻不少。陶淵明的可貴在得自然之趣,並不是為隱而隱,並不是追求那種不沾人間煙火的表面形式。三二七、俗不及雅淡反勝濃袞冕行中,著一藜杖的山人,便增一段高風;漁瞧路上,著一袞衣的朝土,轉添許多俗氣。故知濃不勝淡,俗不如雅也。【譯文】在冠蓋雲集的高官顯貴之中,如果能出現一位手持藜杖身穿粗布衣裳的雅士,自然就會增加清高風采;在漁父樵夫中,假如加入一個朝服華麗的在官,反而增加很多俗氣。所以榮華富貴不如淡泊寧靜,紅塵俗世不如山野清雅。【註解】袞冕:袞,古代皇帝所穿綉有卷龍的衣服。冕,古代天子、諸侯、卿大夫等所戴的禮帽。袞冕此處作官位的代稱。藜杖:指手杖。王維持有「悠然策藜杖,歸向桃花源」。朝士:指在朝為官的人。【評語】古有清流與朝官兩立的傳統,彷彿一為官便為俗,一人林便成清。從形式上來講在朝在野是不一樣的,但決非在朝無雅士,山林無俗輩,這都不是絕對的,而在於人的品性修養如何。從形式而言,到什麼山唱什麼歌。山野之中,布衣之內,猛地來一位衰衣朝土,似有作威作福依勢賣弄之嫌,而朝士中猛地站一位漁父樵夫確也顯眼。清淡濃俗於此襯托無遺,但這僅是就形式而言,關鍵還要看其人之品性是高雅還是低俗,朝眼是權力的象徵,平民之服卻是大眾自然的。三二八、身放閑處心在靜中此身常放在閑處,榮辱得失誰能差遣我;此心常安在靜中,是非利害誰能瞞昧我。【譯文】只要經常把自己的身心放在安閑的環境中,世間所有榮華富貴與成敗得失都無法左右我;只要經常把自己的身心放在靜寐的環境中,人間的功名利祿與是是非非就不能欺矇我。【註解】瞞昧:隱瞞實情。【評語】老子主張「無知無欲」,「為無為,則無不治」,否定一切聖賢愚智。世人常把「無為」掛在嘴邊,實際上是做不到的。但一個人處在忙碌之時,置身功名富貴之中,的確需要靜下心來修省一番,閑下身子安逸一下。這時如果能達到佛有所謂「六根靜凈,四大皆空」的境界,就會把人間的榮辱得失,是非利害視同烏有。這利於幫助自我調節,防止陷入功名富貴的迷潭,難以自拔。三二九、不希榮達不畏權勢我不希榮,何憂乎利祿之香餌?我不競進,何畏乎仕宦之危機?【譯文】我如果不希望榮華富貴,又何必擔心他人用名利作餌來引誘我呢?我如果不和人競爭高低,又何必恐懼在官場中所潛伏的宦海危機呢?【註解】香餌:餌是可以達到誘惑人目的的東西。競進:與人爭奪。【評語】古代官場中四處布滿陷階充滿荊棘,因此才有「善泳者死於溺,玩火者必自焚」,「香餌之下必有死魚」的說法。所以作者勸戒人們為人處事要想不誤蹈陷阱誤踏荊棘,最好是把榮華富貴和高官厚祿都看成過眼煙雲。的確,一個人如果不希冀官場的升遷就自不會去投機鑽營,不會去阿決奉承,就會無所畏懼,那權勢又奈我何?陷餅對於想圖功名者來說才是陷耕,而對於輕名利者則不是陷阱,權勢對於小人,對希圖榮達者自有一番誘惑。三三○、聖境之下調心養神倘徉于山林泉石之間,而塵心漸息;夷猶於詩書圖畫之內,而俗氣潛消。故君子雖不玩物喪志,亦常借境調心。【譯文】人如果經常漫步山川林泉岩石之間,就能使凡念漸去)人如果能經常留連在侍詞書畫的雅境,就會使俗氣消失。所以有才德修養的人,雖然不會沉迷於飛鷹走狗而喪失本來志向,但是也需要經常找個機會接近大自然來調劑身心。【註解】倘佯,徘徊閑適貌。夷猶:徘徊留連不進的意思。潛消:消失於無形。玩物喪志:沉迷於玩賞珍奇寶物而喪失了本來志向。《書經·旅獒》篇中:「玩人喪德,玩物喪志。」【評語】有才德有修養的人隱居林泉是為超凡養性,沉浸字畫是為寄情抒懷,融匯自然則是為調節身心情悅情緒。有的人建別墅庭園,藏書畫古玩,養珍禽異獸,表面看來風雅脫俗,回歸目然,但貪念不消,本質不改也只能算是附庸風雅。而沽名釣譽更俗不可耐。人是可以改變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居侖環境的雅俗,也確實能改變一個人的氣質雅俗。一個坐擁產業的人,平日無意中就會讀很多書,他的談吐見解自然也就漸漸不凡。可見人不但要借山林泉石的幽雅環境來培界自己的氣質,同時也要用書香氣氛充實自己的內在素質才行。在一種高雅脫俗、充滿書卷氣的環境里,耳儒目染於其中的人,也自然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三三一、繁華之春不若秋實春日氣象繁華,令人心神駘蕩;不若秋日雲白風清,蘭芳桂馥,水天一色,上下空明,使人神骨俱清也。【譯文】春天萬象更新,大地百花齊放一片繁華一派生機,使人感到精神舒適暢快;但是卻不如秋高氣爽時的清風拂面,蘭桂飄香,水連天天連水水天一色,天朗氣清大地遼闊,使人感到精神爽朗,輕快異常。【註解】駘蕩:舒放散發。馥:香氣。空明:比喻天地晴朗的狀態。神骨俱清:指精神和形體都感到舒適暢快。【評語】唐勒劉禹錫有名詩:「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潮。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清到碧霄。」正好說明了這段文字表達的景象。因為秋天會給我們帶來肅殺之氣。作者於此並非比較春與秋孰美。夭地萬物有生必有死,有盛必有衰。斤過人對景物的愛憎,也完全是基於心情和觀念。春天的清新就好比人的青少年時代,雖然具有青春活力,然而在某些方面卻顯得下成熟;秋天是收穫的季節,也是萬物走向衰亡的開始,萬物至此得以成熟。大自然到秋天已度過了那雍容華貴萬紫千紅的夏季,此時已漸漸顯出本來之面目,尤如人到本性顯現而達到凈沽的境界,秋高氣爽,水夭一色,上下空明,人在此中神骨俱清。這也是作者喜秋的原因之一吧。三三二、來去自如融通自在身如不系之舟,一任流任坎止;心似既灰之術,何妨刀割香塗?【譯文】身體像一艘沒有纜繩的孤舟,自由自在地隨波逐流盡性而泊,內心就像一棵已經成灰的樹木,人間的成敗毀譽又有什麼關係呢?【註解】不系之舟:指不用繩索縛住的船,比喻自由自在。語出《莊子·列禦寇》篇:「巧者勞而智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邀游,汛若不系之舟,虛而敖游者也。」【評語】心頭功名利祿慾望太強,個人榮辱得失計較太多,必然總處在一種憂鬱與不滿之中。從做人的角度來看,每個人都嚮往追遙自在的生活,但是,如果僅僅環境能使你追遙自在,而內心卻不能排除世俗的雜念,不論任何好的環境也無濟於事。所以,一個人必須從修養上下工夫,達到「老僧人定」的不動心境界。孔子說「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就是屬於「來去自如,融通自在」的修養工夫,其實做人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即人貴自知;不屈於自己的東西不應強求,即人貴自然。這樣,才可能有超凡脫俗不計是非恩怨之心,才可能多一份洒脫的氣度,增一份人生的真趣,進而達到不動心無所求的自如境界。三三三、欲心邪念虛心正念欲其中者,波沸寒漂,山林不見其寂;虛其中者,涼生酷暑,朝市不知其喧。【譯文】內心充滿慾望,能使平靜心湖掀起洶湧波濤,即使住在深山古剎也無法平息;內心毫無慾望,即使在盛夏季節也會感到渾身涼爽,甚至住在鬧市也不會察覺喧囂。【註解】波沸寒潭:指深寒平靜的潭水被揚波起浪。【評語】人的精神往往會產生出難以想像的作用,克服難以忍受的困難。精神上能把握定、靜、安、慮、得的修養工夫,即使身臨大難也不會苟且偷生,一切艱難困苦都不會使他們屈服,故佛教有「行人修德,雖火坑亦是青蓮」的說法。有道高僧如法顯、玄類,鑒真,為了信仰,為了傳教,克服了無數常人難以忍受之難,最終達到目的。他們這種堅韌不拔的精神來自他們內心的純靜和信念的執著,故不遠萬里去迫求他們嚮往的目標。這種精神用之於常人,可欽佩的例子也是舉不勝舉。如變法英雄譚嗣同在危難之時決不苟且,鎮定自若,臨終還留下千古絕唱。人雖逝矣,精神不死。正由於有崇高的信念支撐著他,才使他面對生死同樣心靜如止。三三四、富者多憂貴者多險多藏暑厚亡,故知富不如貧乏無慮;高步者疾顛,故知貴不如賤之常安。【譯文】財富聚集太多的人,總憂慮自己的財產被人奪去,可見富有不如貧窮那樣會使人無憂無慮;身分地位很高的人,憂患自己的宜位被人爭走,可見為官不如平民那樣逍遙自在。【註解】厚:堆積、增多。高步:指地位尊貴的人,形容走路高視闊步目空一切。疾顛:跌得炔。【評語】一無所有的人了無牽掛,足以瀟洒自在。無官一身輕,無財不擔心。人生就這麼怪,生於治世,無下太平,貴者難盡,情作威作福,富者也難得不義之財;處於亂世,暴富顯貴多了,賊盜也多了。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多藏厚亡,懷肇其罪,財富招禍。一個身居高位的人,無數人眼巴巴地在看著他的權位,爬得起高踩他的人越多,一旦從金字塔上跌下來,就如掉進無底深淵,爬得越高摔得起重。孔子說:「鄙夫!可與事君也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人處富貴之中能思貧賤之樂足見其平日修養,但許多人在貪求富貴時往往有過之而無不及。其實此時不須想貧賤之人之事,想想自己生老病死時只盼望能多活一天,只盼能在白雲下散散步的情形,爭名求貴,奪財爭富之心自然會平息。三三五、人為乏趣天機自然花居盆內終乏生機,鳥落籠中便減天趣;不若山間花鳥錯集成文,翱翔自若,自是悠然會心。【譯文】花栽植在盆中便缺乏自然生機,鳥關進籠中便減少天然情趣;不如山間的野花那樣顯得艷麗自在,天空野鳥自由飛翔,讓人看起來更加賞心悅目。【註解】翱翔,鳥飛的狀態。據《淮南子·覽冥訓》篇:「翱翔四之外。翼一上一下日翱,不搖曰翔。」會心:內心領悟。【評語】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庭苑和盆景為人所稱道,但與山林野趣天地間飛翔的烏兒相比,就喪失了大自然的生趣,任由世人擺布。世間萬事萬物,假如破壞了自然生機,就不會有天然妙趣。以此比之於人,盆中花、籠中鳥則喻意束縛了人的自由。歷史上為自由而奮爭以至獻出生命的人成千上萬。因此自由之可珍貴就顯得更加明顯。人們一般都喜歡小孩子,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孩子不作假,天真、自然而可愛。故李白高歌「一生好人名山游」,就是因為名山大川如畫的美景更能顯出自然之趣。三三六、乾坤自在物我兩忘簾櫳高敞,看青山綠水吞吐雲煙,識乾坤之自在:竹樹扶疏,任乳燕鳴鳩送迎時序,知物我之兩忘。【譯文】高捲起窗帘望見煙霧迷濛著青山綠水,才明白大自然多麼追遙自在,窗前花木茂盛翠竹搖曳生姿,乳燕鳴鴻冬去春來凌空飛過,使人理解到物我一體人我兩忘。【註解】簾攏:以竹編成用來作窗或門的遮蔽物叫簾。攏是寬大有格子的窗戶。扶疏:枝葉茂盛。乳燕鳴鳩:燕與鳩都是侯鳥,春天南飛,冬天北飛,此代表春秋季節。【評語】生活在現代都市的人,打開窗戶所看到的是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聽到的是喧囂塵埃的喀雜噪音,故爾城裡人到了田園,進了山林,會馬上產生一種舒但開心的情懷,回歸大自然竟有一種憶舊之感。故在現代文明的城市裡,「躲進小樓成一統,管它春夏與秋冬」不可取,遠不會有「悠然見南山」的真趣。住在農村的山邊水岸,一年四季都高敞門戶,放眼望去都是青山綠水,足以體會陶淵明「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亦文章」的詩句,體會乾坤自在天地真如的境界。但是,生活在這種足以物我兩忘境界中的人卻往往嚮往現代城市生活,千方百計要擠到城裡去體驗城裡人的享受,尤其是生活條件艱苦的地方更是如此。人不可能脫離生活環境會談天地真如,卻又難以克服都會與田園兩難選擇中的矛盾心理。三三七、生死成敗一任自然知成之必改,則求成之心不必太堅;知生之必死,則保生之道不必過勞。【譯文】做事有成功就必然有失敗,能洞悉此中道理,凡事就不必太積極於求成;生命有生就必然有死,能明白這種道理,對於自己的養生之道就不必費盡苦心過於強求。【註解】勞:過分的費心思。【評語】成敗之論從古到今何其多也。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有生必有死,旱終非命促。」人們於生死既有「人生幾何」之嘆,也有「江山如畫,一進多少豪傑」之美,還有「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的胸懷。此外,作者從事物的自然規律來談生死成敗,告誡人們做事勿以一時的得失來下結論,要「學會等待時機,而不是憑一求成之切心就足以成事。生死之道,不能以為過分追求養生就可以長壽。人在精神上不充實就必然會去追求各種私慾的滿足,這實際上百違養生之道,可能還會加速死的降臨。三三八、猛獸易服人心難制眼看西晉之荊榛,猶矜白刃;身屬北邙之狐兔,尚惜黃金。語云:「猛獸易伏,人心難降;谷壑易填、人心難滿」。信哉!【譯文】眼看著武功最盛的西晉,已變成了雜草茂盛的荒鞠之地,可還有人在那裡炫耀自己的武力;親貴皇族,身體已屬於北郵山陵墓間狐鼠食物,還何必那樣愛惜自己的財富呢?俗諺說:「野獸雖然易制伏,可是人心卻難以降服;溝壑雖然容易填平,人的慾望卻難滿足。」經驗之談呀!」【註解】荊榛:草木叢生。矜白:白是兵器,矜,自誇。北邙:洛陽以北有基地曰北邙,由漢代起即是有名的墓地。有一首《邙山》詩中曰:「北邙冊上列墳瑩,萬苦千秋對洛城。」【評語】人的生死有其自然規律,有人因此而珍惜生命,多作益事;有人卻嘆人生苦短微不足道、而及時行樂,欲整難填,人心不滿。歷史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從古至今歷史的榮耀有人津津樂道,歷史的教訓卻無人去真的吸取,以至「猶矜白」者代代都有,北邙枯骨者大有人在,人只管身前,顧不上以後。三三九、人生無常盛衰何恃狐眠敗砌,兔走荒台,儘是當年歌舞之地;露冷黃花,煙迷衰草,悉屬舊時爭戰之場。盛衰何常?強弱安在?念此令人心灰!【譯文】狐狸作窩的殘壁,野兔奔跑的荒台,都是當年美人歌舞的勝地;菊花在寒風中抖擻,枯草在煙霧中搖曳,都是以前英雄爭霸的戰場。興衰成敗如此無情,而富貴強弱又在何方呢?想到這些,就會使人產生無限感傷而心灰意懶。【註解】砌:台階。黃花:菊之異名。李清照「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評語】勝跡懷古,各有清懷。世事滄桑,情隨境遷,李白在樂游原上唱出「年年柳色,灞陵傷別」,「西風殘照,漢家陵閥」。東坡臨赤壁而詠成千古佳句:「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劉禹錫的名篇《烏衣巷》和本段的意境不謀而合:「朱雀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玉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人生無常,盛衰何足恃?歷史似乎總是循環的,但千萬不可持「好了傷疤忘了疼」。「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的態度,這種態度太過悲觀。但去爭殺,在名與利中爭來奪去又有什麼價值呢?所以,人要修身養性,免蹈故轍。三四○、寵辱不驚去留無意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譯文】對於榮耀屈辱無動於衷,心地安寧,欣賞庭院中花開花落;對於升遷得失漠不關心,冷眼觀看天上浮雲隨風聚散。【註解】寵辱不驚:對於榮耀與屈辱無動於衷。去留:去是退隱,留是居官。【評語】中國人積累了幾千年的人生經驗,就像一本厚厚的書。開卷便覺觸目驚心,名利場宦海浮沉,潮起潮落;富貴鄉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所以雄心萬丈地在仕途進取的同時,也很有情趣地在做出世準備,免得從金字塔一落千丈時萬劫不復。官場少有長青樹,財富總有用盡時,若練得寵辱不驚,去留無意的功夫,又怎會有凄涼與悲哀的心境出現呢?三四一、苦海茫茫回頭是岸晴空朗月,何處不可翱翔,而飛蛾獨投夜燭;清泉綠果,何物不可飲啄,而鷗號偏嗜腐鼠。噫!世之不為飛哦鴟號者,幾何人哉?【譯文】晴空萬里,皚月當空,哪裡不可以自由自在飛翔呢?可是飛蛾偏偏撲向夜燭自取滅亡;清澈泉水,翠綠瓜果,什麼東西不可以飲食果腹呢?可是鴟鴿卻偏偏喜歡吃腐爛的死鼠。唉!人間不作飛蛾鴟鴿事的人,究竟有幾個呢?【註解】鴟號:一種像黃雀的小鳥,俗稱夜貓子。【評語】看飛蛾撲夜燭,鴟號食腐肉覺得很奇怪。那裡明明是火坑偏偏向死亡中撲,明明有鮮美之物卻棄而不用。看物易,看人同樣。人由於時代的局限,認識的局限,很多事情在別人看來是牛角尖自己卻偏向裡面鑽,有的事在以後看來是錯的、可笑的,當時卻毫無顧忌,引以為正常。更可嘆的是明知有害的,如物慾憎欲的過度追求決無好處,可人們偏偏難以克制私心雜念,縱容慾望。知苦海而不回頭,實可悲嘆,有時甚至還不知苦海在哪裡就更令人嘆惜。三四二、冷眼視事如湯消雪權貴龍驤,項雄虎戰,以冷眼視之,如蟻聚膻,如蠅競血;是非蜂起,得失猥興,以冷情當之,如冶化金,如湯消雪。【譯文】達官顯貴,表現出龍飛般的氣概;英雄好漢,像猛虎般打鬥決勝;這種種情形冷眼旁觀,如同看到螞蟻被膻腥味道引誘在一起,蒼蠅為爭食血腥聚集在一起,令人感到萬分噁心,是非宛如群蜂飛起一般紛亂,得失宛如刺謂豎起的毛針一樣密集;其實這種情景如果用冷靜頭腦來觀察,就如同金屬熔化注入了模型會自然冷卻,雪花碰到沸湯會馬上融化。【註解】龍驤:驤,昂首飛騰。龍驤指氣概威武。蝟:刺蝟,全身長滿如計毛刺,一遇敵人毛刺勃起。冶:熔爐。【評語】歷史的巨冊往往是在龍爭虎鬥、狼煙滾滾中翻去了一頁又一頁;而你爭我奪的結果卻往往是白骨蔽野,生靈塗炭。最終留下的是殘恆斷壁,荒家堆堆。冷眼觀之,先哲斥之為不義之戰,詩人則嘆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以此觀人生世事,爾虞我詐,求富逐貴而又心機用盡的人何其凄涼也。人生舌短,歲月蹉跎,不能超脫於世就會被世俗所累。冷眼看世界是必要的,靜心理世事是應當的。三四三、心月開朗水月無礙胸中即無半點物慾,已如雪消爐焰冰消日;眼前自有一段空明,時見月在青天影在波。【譯文】一個人心中假如沒有絲毫物質慾望,就像爐火化雪太陽化冰一般,決速而安然;眼前自會呈現一片空曠開朗景象,宛如看見皚月當空月光倒映在水中一般寧靜。【註解】空明:形容光明透徹。【評語】慾望太過強烈,心神就會受物慾蒙蔽,以致頭腦昏聵而不明事理。這不是要絕慾望,而在於說明慾望淡泊便能使心情輕鬆,心情輕鬆就好像「月在青天影在波」,這樣既能明心見性又能通達事理。宋懦周敦頤說:「無欲則靜,靜則明。」心底清靜,本性自現,本性現就會愉快,就會神清目朗,而見山水明而日月新。但無半點物慾不是一無追求,不是棄除物慾。什麼事一走極端就會走向其反面,好事也會變成壞事。例如飲酒是樂事,也可成雅事,但如市井之徒光著脊樑吃三喝四狂喝濫飲,其喧囂是噪音,其形象決非豪爽本性而是粗俗,至於過度飲酒則傷身心。詩是雅事,是情與懷的抒發,但為詩而詩,無病呻吟,以詩為玩物豈非褒讀?事過頭就會變質。三四四、森羅萬象夢幻泡影樹木且歸根,而後知華萼枝葉之徒榮;人事至蓋棺,而後知子女立刻之無益。【譯文】樹木到了落葉歸根化為腐士,人們才想到茂盛的枝葉鮮艷的花朵只不過是一時的榮華;人一直到死後進入棺材,才會知道子女錢財毫無用處。【註解】歸根:比喻事物結局歸於根本。《傳燈錄》:「六祖慧能涅磐時答眾曰:『落葉歸根,來時無日。』」華萼:萼,是花瓣的最外部。華,同花。」蓋棺:指人死後入礆棺木,蓋棺表示一個人生命事業的結束。【評語】俗話說「不撞南牆不回頭」,是比喻人認死理,不被實際情況碰個焦頭爛額決不甘心。林木花草只有春天才生機盎然,到了秋天便落葉翻飛,大雪飄來的時候便只剩下枯枝片葉,余皆化為泥士至春護花肥田。人不同於花草樹木,到了蓋棺時節,一切便晚矣,便無緣知曉世人的品評,無法再顧及子女玉帛的用處。既感如此,何必當初呢?做人不可等蓋棺時再去行善,做事也不應採取這種臨崖勒馬始回頭的方式,幹什麼事先應多考慮免致到時手,忙腳亂。三四五、毀譽褒貶一任世情飽諳世味,一任覆雨翻雲,總慵開眼;會盡人情,隨教呼牛喚馬,只是點頭。【譯文】一個飽經人世風霜的人,任憑人情冷暖世態炎涼如何翻覆,都懶得再睜開眼睛去過問其中的是非:一個看透了人情世故的人,人們隨意對他呼牛喚馬,都會若無其事點點頭。【註解】諳:熟悉。慵:懶惰。呼牛喚馬:形容毀譽隨人,語出《莊子·天道》篇:「夫巧知神聖之人,吾自以為脫焉。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謂之牛,呼我馬也而謂之馬,苟有其實,人與之名而弗受,再受其殃。」【評語】人情冷暖,世態炎涼,自古而然。以縱橫之說聞名六國,以善辨能言在戰國時期佔據一度之位的蘇秦,第一次出門遊說,卻出師不利,搞得灰頭鼠臉而歸。回來家中無人理睬他,他於是發憤苦讀,錐刺骨的典故從此而來。再一復出,功成名就,此次則是父母郊迎三十里,妻側目而視,側耳而聽,嫂蛇行葡伏,四拜自跑而謝。蘇秦說,嫂子前倨而後卑為什麼?嫂子說,因為你位尊而多金。蘇秦感慨說,貧窮則父母不子,富貴則親戚畏懼,人生世上勢位富厚盡可以忽乎哉?真是肺腑之言。實際上還是功名富貴在作怪,假如一個人待功名如黃土,視富貴如浮雲,一心只好靜,萬事不關心,一任世情,誰誇我何呢?三四六、真得天然造作減味意所偶會便成佳境,物出天然才見真機,若加一分調停布置,趣意便減矣。白氏云:「意隨無事適,風逐自然清。?」有味哉!其言之也。【譯文】事情偶然遇上合乎已意就成了佳境,東西出於天然才能看出造物者的天工;假如加上一分人工的修飾,就大大減低了天然趣味。所以白居易的詩說:「意念聽任無為才能使身心舒暢,風要起於自然才能感到涼爽。」這兩句詩真是值得玩味的至理名言。【註解】真機,真正的機用。白氏:唐代詩人白居易。【評語】物貴天然,人貴自然。但這決不是說一塊礦石不經開採提煉或琢磨就能成美玉、金屬等有益於人類的物質。世間的萬物卻又最好是不要違反自然,一旦違反自然姜也容易變成丑,好就可能轉成壞。像邯鄲學步,失卻自然就成笑柄。任何事憎有個度,對大自然能否變動要看是什麼東西,處在什麼條件下,現代文明發展的本身就是充分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去改造自然戰勝困難的結果,像沙漠,作為一種自然景觀很壯闊,可不去改造它就會對人類生存形成威脅。所以真得天然的前提是不造作,但決不是一點不可變動,做人也是同樣的道理。三四七、心境恬淡絕麻忘憂人心有個真境,非絲非竹而自恬愉,不煙不敬而自清芬。須念凈境空,慮忘形釋,才得以游衍其中。【譯文】人只要在內心維持,一種真實的境界,沒有音樂來調劑生活也會感到舒適愉快,無需焚香烹茶就會感到滿室清香。只要能使思想純潔意境空靈,就會忘卻一切煩惱,超脫形骸困擾,如此才能使自己優遊在生活的樂趣中。【註解】絲竹:樂器。敬:茶水。形釋:形是軀體,釋有解脫之意。游衍:逍遙遊樂。【評語】絲竹賞心,品敬氣雅,但只要人的心性人的內在氣質本身純正清凈,沒有外物的賞心悅目,同樣會顯出一種雅緻。佛家說「萬物均有佛性」,意思就是萬物之性與天性合一。人心都有一個真境,這一真境是從清靜芬芳中自然產生。我們假如想要優遊於這種境界中,就要先使內心清凈。老莊說的清凈無為,古人講放浪形骸之外,就是要絕對斷絕名利和物慾使心境恬淡,絕慮忘憂,而優遊於生活的樂趣之中。三四八、真不離幻雅不離俗金自礦出,玉從石生,非幻無以來真;道得酒中,仙遇花里,雖雅不能離俗。【譯文】黃金從礦山中挖出,美玉從石頭中產生,可見不經過幻變就不能得到真悟;道從杯酒中悟出,仙也許能在聲色場或繁花叢中遇見,可見脫離俗世便不能產生雅事。【註解】幻:指事物之空無。據《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又《演密鈔》中也有「幻化,無忽謂有。」真:真如實相。《唯識論》:「真謂真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無變易,又《往生論》註:『真如是諸法之正體。』」道得酒中:這飲酒中悟得真理,說明道理無所不存。這句話可能脫胎自《莊子·知北游》:東郭子問於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東郭子曰:『期而後可。莊子日:『在縷蟻。』曰:『何其下邪?』曰:『在弟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東郭子不應。」【評語】這段話要從兩方面來理解、一方面說雅的東西並不能脫離它產生的環境,就像一個人不是天生就是一個高雅之士,很可能在俗的環境里成長,關鍵是以後的磨練,人格的升華。另一方面,是說雅的東西是不斷修省鍛煉而來,像礦砂不經冶煉不就能成為黃金,礦石不經琢磨不能成為美玉,同理人不經過歷練也不能成為完人。但是黃金所以能成為黃金,美玉所以能成為美玉,是因為在先天上都具有黃金和美玉的本質。而要成為一個道德深厚的高雅之士更離不開磨練,應該逐漸發現本性中的良知而使之光大。三四九、布茅蔬淡頤養天和神酣,布被窩中,得天地沖筆之氣;味足,藜羹飯後,識人士淡泊之真。【譯文】能在粗布被窩裡睡得很香甜的人,就能體會大自然的和順之氣;粗茶淡飯能吃得很香甜的人,才能領悟出恬淡生活中的真正樂趣。【註解】酣:本義為酒飲到妙處。此處作濃睡、甜睡解。沖和:謙虛、和順。《晉書·阮瞻傳》:「神氣沖和。」黎葵:野菜所烹調出來的湯汁。【評語】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生活就是這樣,強求而不自然的東西往往很彆扭。人生的真正快樂在於求得精神上的愉快,所以孔子才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不一定美酒佳看才有真味,「真味在藜羹」。只要心情愉快,粗茶淡飯中便可體會人生真趣。人生貴在真誠,做人應當自然,往往布衣之交、一飯之情、真心相助最讓人珍惜。或許是富貴以後人的外殼包裹太厚心理上的包袱太重,或許是人富足後往往貪求滿足更大的慾望,人們對同患難之情,中小學同學之友誼,同為平民布衣之交時的情感更是非常珍惜。因為這種情誼真摯,足見人之本性,所以,才會使人喚走更加美好的回憶。三五○、斷絕思慮一真自得斗室中,萬慮都捐,說甚畫棟飛雲,珠簾卷雨;三杯後,一具自得,唯知素琴橫月,短笛吟風。【譯文】雖說住在斗室之中,可是世間的一切憂愁煩惱全部消除,還奢望什麼雕粱畫棟飛檐入雲,珍珠穿成的帘子像雨珠般玲瓏的豪華設施;三杯老酒下肚,純真本性湧出,這時只知道對明月彈琴臨清負吹笛,雅趣自然無限。【註解】捐:放棄。珠簾卷雨:這兩話都在形容房屋的極度華麗,由王勃《騰王閣序》而來:「珠簾卷西山之暮雨,畫棟朝南浦之飛雲。」【評語】劉禹錫名篇《陋室銘》同樣表達的是這樣一種「萬慮都捐」而斗室不陋的境界。人的超脫豁達於此是最能顯現的,人的精神境界的高與俗、雅與粗在此更能表現。在貧困的狀態下能表現出高雅情趣的人是最有希望在事業上取得成功的人。故古來許多名人學士於此道有不謀而合的詠嘆。盧倚有「撳然坐我斗室底,滿室崗氣生清香」的詩句,而歷來對竹蘭梅菊的諸多詠嘆同樣表達這樣一種情感。人缺乏追求就會陷於抱怨、自墮和麻木的狀態,產生無窮煩惱。三五一、任其自然萬事安樂幽人清事總在自適,故酒以不勸為歡,棋以不爭為勝,笛以無腔為適,琴以無弦為高,會以不期約為真率,客以不迎送為坦夷。若一牽文泥跡,便落塵世苦海矣!【譯文】一個隱居的人,內心情凈而俗事不少,一切只求適應自己本性。因此喝酒時誰也不勸誰多喝,盡興為樂;下棋只是為了消遣,以不為一棋之爭傷和氣為勝;吹笛只是為了陶冶性情,以旋律能融匯大自然的音韻為高;彈琴只是為了休閑,以不求弦律為高雅:和朋友約會是為了聯誼,以不期而會為真率;客人來訪要賓主盡歡,以不送往迎來為最自然。反之假如有絲毫受到世俗人情禮節的約束,就會落入煩囂塵世苦海而毫無樂趣了。【註解】幽人:隱居不仕的人。笛以無腔為適:意思是只為陶冶性情不一定要講求旋律節奏。會以不期:會是約會,不用是說沒有指定時間不受時間所約束。坦夷:坦白快樂。韓愈詩有「穎水清且寂,箕山坦而夷。」牽文泥跡:為一些繁鎖的世俗禮節所牽掛拘束。無弦:陶淵明詩有「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音。」【評語】做人的確應當自然。對於世外桃源之人,那麼多的繁文縟節,實在讓人心累。不僅外形宜免世俗之相,與朋友遊樂同樣以恰神陶性為高,不受時間限制為真。要把自己的身心融匯於大自然,讓自己的生活適合自己的本性,為自己而活著。但是自然並不是絕對的,例如迎送是不宜為禮所累,「蓬門今始為君開」的境界就不在此列。三五二、思及生死萬念灰冷試思未生之膠有何象貌,又思即死之後作何景色?則萬念恢冷。一性寂然,自可超物外游象先。【譯文】想想看,人在沒出生之前又有什麼形體相貌呢?再想想,死了以後又是一番什麼景象呢?一想到這些不免萬念俱灰。不過精神是永恆的,保持了純真本注,自然能超脫物外遨遊於天地之間。【註解】一性寂然:一當單純全心解,一性寂然指本性單純寧靜。象先:象是形象,先當超越解,象先是指超越於各種形象。《老子》第四章:「吾不知誰之子,帝之象先。」【評語】孔子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人在降生之前是否有前世?死後是否有來世,佛教等各種宗教都認為人有來世,所以才創造出天堂地獄及生死輪迴等各種教義。關於人的生死問題,從古至今人們苦心探討。有人因生的短暫而花天酒地,有人因死的恐懼而憂心仲仲。對一個有修養的人來講,生不足喜,死不足憂,看破生死,雜念頓消,才能擺脫世俗的糾繽,做到超然物外。三五三、雌雄研丑俄而何在優人傅粉調朱,效妍醜於毫端,俄而歌殘場罷,妍丑何存?奕者爭先競後,較雌雄於著子,俄而局盡子收,雌雄安在?【譯文】伶人在驗上搽胭脂塗口紅,把一切美醜都決定在化妝筆的筆尖上,轉眼之間歌舞完畢曲終人散,方才的美醜又到哪裡去了呢,下棋在棋盤上激烈競爭,把一切勝負都決定在棋子上,轉眼之間棋局完了子收入散,方才的勝敗又到哪裡去了呢?【註解】優人:伶人,俗稱戲子。雌雄:在此當勝敗解。《史記·項羽本紀》:「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妍:美好,美麗。【評語】宋儒邵堯夫詠下:「堯舜指下三杯酒,湯武爭逐一局棋。」的名句,因為,在他看來,善善者只不過是三杯酒的事,惡惡者只不過是一局棋而已。人生不過數十寒暑而已,一切是非成敗的歷史長河中都是短暫的,萬般事物在彈指之間就消失得無影無蹤。掌上千秋史,一冊在手,跨越千年,風雲人物,盡收眼底,那時的人生也如眼前的人生。好比演戲粉墨登場,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爾虞我詐你爭我奪。可是剎那之間舞台上又會換上一批新角色。封建時代有其特定的環境,但都離不開為了利益之爭而征戰廝殺,如棋局上的子兒,各布奇謀,實際上在讓生靈塗炭。由此而知人,人生那麼短暫,轉眼即逝,又何苦費盡心機,謀富奇覓貴而不擇手段呢?三五四、自然真趣閑靜可得風花之瀟洒,雪月之空清,唯靜者為之主;水木之榮枯,竹石之消長,獨閑者操其權。【譯文】清風下花兒隨鳳搖曳的洒脫,明月下積雪的空曠清寧,只有內心寧靜的人才能享受這種治人景色。樹木的茂盛與枯榮,竹石的消失與生長,只有富於閒情逸緻的人才能掌握其變化規律。【註解】瀟洒:飄然自在無拘束。權:秤錘,用來稱物的輕重,引申為評量得失【評語】是不是大自然的風光只有鬧情逸致的人才會去欣賞呢?雖然大自然的山川草木奇花異石,都是供人欣賞調劑情緒陶冶身心的,但把全部時光精力都消靡在風花雪月中,此生只好靜,萬事不關心,是不是太自私了呢?物慾強者迷於富貴功名,雅興高者戀于山川美景,各有所求,情趣不一,感受自然不同。唐詩有「鐵甲將軍夜渡關,朝臣待漏五更寒。山寺日高僧未起,算來名利不如閑」,否定功名利祿,主張清靜無為。但是置身大自然之中是為了陶冶性情,體察世上萬物的變化是為了尋求其規律,只有以閑情,以心靜才可以耐得寂寞,才能體會自然的情趣。只有沉浸於對萬物變遷的細察,才會忘卻人世喧囂,拋卻人際煩惱。三五五,天全欲談雖凡亦仙田父野叟,語以黃雞白酒則欣然喜,問以鼎食則不知;語以縵袍短褐則油然樂,問以袞服則不識。其天全,故其俗談,此是人生第一個境界。【譯文】跟鄉下老農談論白斬雞、老米酒他們就會顯得興高采烈,如果問他一些山珍海味等佳肴,就茫然不知;一提起長袍短褂、他就不由得會流露出歡樂表情,假如間起黃袍紫蟒,他就一點也不懂了。可見農夫保全了純樸本性,所以他的慾望才很淡泊,這才是人生的第一等境界。【註解】黃雞:肥雞煮熟後上面有,層黃色的油皮,黃雞指一般所說的白切雞。鼎食:形容美味珍饈的食味。鼎是中國古代盛食物的鍋。錫袍:新棉加上舊絮所作成的棉絮叫縵,《論語·子罕》篇:「衣敝縵袍。」袞服:官服。天全:即完全天然的本性。短袍:粗糙的衣服。【評語】鄉村生活用清淡二字來形容是適當的,正因為清淡慣了,見得少,知道得少,所以慾望就少得多。宋詞中有不少寫農家生活的佳篇,如「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家家扶得遊人醉,稻花香里說豐年」。人們留戀的不僅是農家清淡簡樸天然的食物,更懷念鄉村純樸、真摯、熱情、熱情的古風。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越發懷念鄉村,懷念友情,懷念童年,實際上是在回憶那份真情,那份天性,自得其樂,別無所求。三五六、人我合一雲留鳥伴興逐時來,芳草中撒履閑行,野鳥忘機時作伴;景與心會,落花下披襟殛坐,白雲無語漫要留。【譯文】心血來潮時,何妨脫下鞋襪光腳在草地上散步,就連野鳥也會忘記被人捕捉的危險和我作伴;當大自然的景色和我的思想融為一體時,何妨披著衣裳靜坐在落花下深思,白雲雖然不說話,但是漫不經心地留戀依依。【註解】逐:當動詞用,是相隨的意思。忘機:機當詭詐解。兀坐:兀,不動的意思,兀坐,坐得出神,蘇東坡詩:「兀坐如枯株」。【評語】人應當善於調節自己的生活。古代的知識分子很講究生活的情趣,處雅地而行雅事,處大自然之中體地心跟天地之氣相通,感應天人合一,使身心跟萬物渾然成一體,人怡然陶醉在人來鳥不驚的忘我境界中,這種佳境該說是快樂似神仙了。一個人如果總在世俗的爭鬥與塵世的喧囂中度過一生,卻不知大自然之樂,不識不間真趣,豈不可悲。三五七、雨後觀山靜夜聽鍾雨余觀山色,景色便覺新妍;夜靜聽鐘聲,音響尤為清越。【譯文】雨後觀賞山川景色,就會覺得另有一番清新氣象;夜靜眨聽庭院鐘聲,就會覺得音質特別清脆悠揚。【註解】清越:聲音清脆悠揚。《禮記·聘義》「叩之,其聲清越以長。」【評語】大自然給人的美感不僅在視覺,聽覺上同樣給人以享受。唐詩人張繼《楓橋夜泊》中「月落鳥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意境,恐怕更多的是通過聽覺來感受。很多東西在聽覺視覺上的感受可能是一樣的,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關鍵在於個人的,性趣之雅俗,個人修養之高下;另外還要看當時的心境。人的生活當然以能品味些自然山水之情趣為好,「雨後觀山,靜夜聽鍾」,足以去雅士之煩,恰隱者之情。三五八、觀物有得勿徒留連栽花種竹,玩鶴觀魚,亦要有段自得處。若徒留連光暗,玩弄物華,亦吾儒之口耳,釋氏之頑空而已。有何佳趣?【譯文】平日栽種一些花竹樹木,再飼養一些可愛的小動物,應起到調劑生活心性的非用。假如只為了增加風景,玩賞一些奇花異木珍禽異獸,那不過是儒家所說「小人之學,耳人口出」和佛家所說「只知誦經,不明佛理」的表面文章而已,又哪裡高尚的情趣呢?【註解】物華:美麗繁茂的景色口耳:口傳耳聽,形容無利於身心的教學。頑空:佛教小乘宗認為萬事皆空,只知自身出世修行,而不知救世的方法。頑空有隻知逃避現實而冥頑不化的意味。【評語】人好靜不可逃避社會義務與責任,人修身不可只從教義出發,只知在自我的圈千里徘徊而與世隔絕,人好自然之物決不能玩物喪志,以所樂而迷身心。平日栽種花竹和玩賞鳥魚,本為雅緻高尚的休閑活動,但一定要領悟其中的超逸情趣,怡然自得,才能感受到真正的樂趣。小人就完全不同,他們僅僅注重表面形式,或為裝J 點門面附庸風雅,結果變成口耳頑空之輩,毫無超逸雅趣可言。君子是以此來陶冶性情和領悟自然的,可是,如果只一味留連於美景異物之上,忘記了應負的社會責任,又有何益可言?三五九、陷於不義生不若死山林之士,清苦而逸趣自饒;農野之人,鄙略而天真渾具。若一失身於井駔儈,不若轉死溝壑神骨猶清。【譯文】隱居山野林泉的人,生活清貧,但是精神生活確為充實;種田耕作的人,學問知識雖然淺陋,但是卻具有樸實純真的天性。假如一旦回到都市,變成一個充滿市儈氣的奸商蒙受污名,倒不如死在荒郊野外,還能保持清白的名聲及屍骨。【註解】饒:富有、豐足。鄙略:鄙是淺鄙,略是計謀、才華。鄙陋是指才華低劣。天真:天真爛漫,任其天然,未加絲毫人為教養的真性。駔儈:居中介紹賣買之人,古代稱市郎。壑:山溝或積水的坑。【評語】古代的義利觀是重義而輕於利。所以,古人對中介經紀,對於經商貿易的人是看不起的,以為他們奸滑而失去人的本性。此處不論其對錯,但歷史上確實湧現出了許多重義重名重節的忠臣義士。當國破家亡時,他們寧肯為國盡忠捨身以殉義,也木願失節投降以求生,寧肯「殺身成仁,捨生取義」以全名節,也不願卑躬曲節一味苟且偷生,這樣的無私無畏的精神,成為我們民族的精神瑰寶。三六○、茫茫世間矛盾之窟淫奔之婦,矯而為尼,熱中之人,激而入道。清凈之門,常為淫邪之淵藪也如此。【譯文】一個淫蕩而跟人私奔的婦女,可以偽裝成要到廟裡去作尼姑,一個沉迷於權勢名位而終日鑽營的人,會由於一時激進而遁人空門去當道士。遠離紅塵極清凈的地方,誰知卻常常成為淫蕩邪惡之徒的聚集之處。【註解】矯:偽裝、假託。熱中之人,指沉迷於功名刮祿之人。《孟子》:「仁則慕君,不得於群則熱中。」淵藪:淵為魚之集所,藪為獸之依據,淵藪在此處當聚集之處解。【評語】世事有很多看似矛盾其實卻為必然的事。例如清修于山林而為隱士,本是高雅之士所為,卻成了求功名者揚名的途徑;佛門本是信徒清修的場所,偏偏有許多六根不凈的人要託身其中。至於楊貴妃、武則天出家為尼更是由於政治需要,人際需要。這些人要的只是形式。以此論世事,很多人做事不唯實只求形式,不行善卻得以善名行事騙人,給人們帶來了更大的欺騙性。因此,人事紛陳,真假虛實相疊;天地遼闊,時時處處矛盾。
推薦閱讀:
※家庭必備的微波爐鮮為人知的15個功能
※為人處事的基本原則
※為人處世,這6句話千萬別說!禍從口出,害人害己!說的太對了
※月令上當令之十神,若不透出天干者,主為人聰俊
※為人處事的智言慧語
TAG:為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