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藝術欣賞之楷,行,草,隸

-

到漢末三國時期,隸書逐漸向兩個方向發展,一路演變為楷書,另一路演變為草書(章草)。楷書又稱正書,或稱真書。其特點是: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書。到南北朝時的北魏和隋、唐兩朝,楷書達到高峰時期。楷書的名家很多,如歐陽詢(歐體)、虞世南(虞體)、顏真卿(顏體)、柳公權(柳體)、趙孟頫(趙體)等。 -

-

東晉,王羲之,黃庭經。傳說王羲之善於從鵝的神態中琢磨書法的奧妙,因而愛鵝成癖。山陰有一道士,請王羲之書寫《黃庭經》,送給王羲之一籠又肥又大的白鵝作為寫經報酬。故《黃庭經》又俗稱《換鵝帖》。 -

-

-

東晉,王獻之《洛神賦》。體勢秀逸,虛和簡靜,靈秀流美,被後人譽為「小楷之極則」。 -

-

-

北魏,張猛龍碑,是南北朝時期魏碑中最有代表性的碑刻。 -

-

-

-

-

-

-

北魏,孫秋生造像記,犀利剛勁,寬博樸厚。 -

-

-

隋,龍藏寺碑。字形結構樸拙,用筆沉摯,高穆典雅。 -

-

-

唐,歐陽詢,皇甫誕碑。用筆緊密內斂,剛勁不撓。 -

-

-

唐,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歐陽洵76歲時書。高華渾穆,豐厚挺拔,是千餘年來楷書登峰造極之作。 -

-

-

唐,褚遂良,孟法師碑。用筆輕重虛實、起伏頓挫均富於變化,結體疏密相間,顧盼照應,章法縝密而氣勢流動。 -

-

-

唐,褚遂良,伊闕佛龕碑。字體清秀端莊,寬博古質,是標準的初唐楷書。 -

-

-

唐,顏真卿,臧懷恪碑。顏真卿的書法蒼勁嚴謹,沉穩厚重。和顏真卿其它作品比較,此碑骨骼略瘦,結體疏緩。 -

-

-

唐,柳公權,神策軍碑。為柳公權68歲時所書。其筆法與結構精鍊而凝重,運筆方圓兼施,筆畫敦厚,沉著穩健,氣勢磅礴。「顏筋柳骨」略見一斑。 -

-

-

唐,徐浩,不空和尚碑。徐浩七十九歲時寫此碑。結法老勁,圓熟端莊。 -

-

-

元,趙孟頫,妙嚴寺記。趙孟頫的楷書不象唐楷那樣骨勢挺拔,而是流利暢達,平順簡易,骨肉腴潤,雍容華貴。 -

-草書形成於漢代,是為書寫簡便而在隸書的基礎上演變出來的(以前一直以為先有行書而後有草書)。草書的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章草起於西漢,盛於東漢,字體具有隸書的形式,字字區別,不相糾連,筆劃省變有章法可循。章草代表作有三國時期皇象的《急就章》。其字結體略扁,各字間均不牽連。此帖對後世影響甚大,是歷代學習章草的範本。 三國,皇象,急就章。

到了東漢末期,伴隨著楷書和行書的發展,草書筆勢流暢,不拘於章法,逐漸演變為今草。東漢末期的張芝善章草,後脫去舊習,省減章草點畫、波桀,成為今草。張芝刻苦練習書法的精神,歷史上已傳為佳話。「凡家中衣帛,必書而後練(煮染)之;臨池學書,池水盡墨」。後人稱書法為「臨池」,即來源於此。書體的演變沒有截然的劃分,也有今草始於東晉王羲之、王洽的說法。 東晉,王羲之,初月帖。結字大小不一,或長或短,或平正或倚斜,皆隨字形和性情而定,行字不求垂直勻稱,行距不求密疏劃一,形成錯落跌宕、變幻莫測的面貌。這種情況同當時人們追求自然瀟洒的社會風氣有關。唐代以後追求精整規範,這樣的字就很難出現了。釋文:初月十二日山陰羲之報近欲遣此書濟行無人不辨遣信昨至此且得去月十六日。

王羲之,得示帖。釋文:得示知足下猶未佳耿耿吾亦劣劣明日出乃行不欲觸霧故也遲散。

王羲之,頻有哀禍帖。

王羲之,行穰帖。釋文:足下行穰九人還示應決不大都當任。

王獻之,中秋帖。被稱為「一筆書」之祖。暢快淋漓的筆法嘆為觀止。

王獻之,新婦地黃湯帖。與《鴨頭丸帖》一樣,是有關中藥的尺牘。

王獻之,鴨頭丸帖。釋文:鴨頭丸故不佳明當必集當與君相見。用筆開拓跌宕,情馳神縱,流美清秀,無一點塵俗之氣。

狂草出現於唐代,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狂草筆勢狂放,體勢連綿,成為完全脫離實用的藝術創作。狂草代表作有張旭的《肚痛帖》和懷素《自敘帖》等。 唐,張旭,肚痛帖。似是張旭肚痛時自診的一紙醫案。此帖用筆頓挫使轉,剛柔相濟,千變萬化,神彩飄逸。釋文: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熱所致欲服大黃湯冷熱俱有益如何為計非臨床。

唐,懷素,苦筍帖。運筆如驟雨旋風,飛動圓轉,雖變化無常,但法度具備。釋文:苦筍及茗異常佳乃可逕來懷素上。

行書大約產生於東漢末年,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行書不僅伸縮性大,而且變體也多,給人一種行雲流水般的美感。寫得放縱流動,近於草書的稱行草;寫得端正平穩,近於楷書的稱行楷。 東晉,王羲之,蘭亭序。是他三十三歲時的得意之作,表現了王羲之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有「天下第一行書」之稱。釋文(部分):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取捨萬殊,靜躁不同,當其 欣。。。。。。

王羲之,何如帖,釋文:羲之白不審尊體比復何如遲復奉告羲之中冷無賴尋復白羲之白。

王羲之,喪亂帖。反映了喪亂時期痛苦不安的情緒,因無意於書,故書法越見自然.。釋文:羲之頓首喪亂之極先墓再離荼毒追惟酷甚號慕摧絕痛貫心肝痛當奈何奈何雖即修復未獲賓士哀毒益深奈何奈何臨紙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頓首頓首。

王羲之,二謝帖。自然洒脫,縱筆迅疾,恰如驚猿脫兔;馭筆徐緩,又如虎踞龍盤。抑揚頓挫,極有節奏感。釋文:二謝面未比面遲諑良不靜羲之女愛再拜想邵兒悉佳前患者善所送議當試尋省左邊劇。

王羲之,孔侍中帖。釋文:九月十七日羲之報且因孔侍中信書想必至不知領軍疾後問憂懸不能須臾忘心故旨遣取消息羲之報。 

東晉,王獻之,東山松帖,是王獻之寫的一封關於植樹的信札。此帖下筆婆娑,百態橫生,蕭散秀逸。釋文:新埭無乏東山松更送八百敘奴□已到汝等慰安之使不失所□□□給勿更須報。

東晉,王珣,伯遠帖。王珣是東晉著名書法家王導之孫,王洽之子,王羲之之侄。筆力遒勁,態致蕭散,妍媚流便,是典型的王氏書風。 釋文:珣頓首頓首伯遠勝業情期群從之寶自以羸患志在優逰始獲此出 意不克申分別如昨永為疇古遠隔嶺嶠不相瞻臨。

唐,顏真卿《祭侄稿》,書於唐乾元元年(公元七百五十八年),「天下第二行書」。是顏真卿為祭奠就義於安史之亂的侄子顏季明所作。為抗擊叛軍,顏氏一門被害30餘口。顏真卿滿含悲憤寫下這篇留芳千古的祭文。

顏真卿,劉使中帖。從帖的內容看,講的是討伐安祿山叛亂取得了勝利,顏真卿聞訊感到十分欣慰。當時顏真卿大約六十八歲。筆畫縱橫奔放,蒼勁矯健、用筆飛動圓活,富於虛實變化。

北宋,米芾,蜀素帖,是寫在蜀素上的書法作品。「蜀素」是北宋時四川造的質地精良絲綢織物,因為絲綢織品的紋羅粗糙,滯澀難寫,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問津。米芾才膽過人,受人之邀,一口氣在蜀素上寫了自作的八首詩。

元,趙孟頫,閑居賦。筆意安閑,氣韻清新,通篇行楷結合,方圓兼備,體態優雅。

秦和秦以前的中國文字,主要是以象形文字為基礎的甲骨文、鐘鼎文、石鼓文等,從書體上統稱為大篆。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下令統一文字。丞相李斯等在大篆的基礎上整理出較為規範簡便的小篆,作為官方統一使用的文字。但是由於篆書筆畫圓轉而環迭,難以書寫,所以在日常書寫中實用性不強。 先秦鐘鼎文,大篆。

秦詔版文,小篆:廿六年皇帝盡併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早在戰國時期就出現了隸書的雛形。秦代民間已經流傳隸書。秦後期上邽人程邈在獄中對民間流行的隸書筆法加以整理,將小篆的線條化圓為方,結構削繁就簡地變成了隸書,並進獻給秦始皇。秦始皇認為隸書比小篆更為簡便實用,所以秦始皇同意官方在繼續使用小篆的同時也採用隸書,並起用程邈為御史。 由於秦時奏事繁多,「隸人」(掌管文書的小管吏)大多喜歡用這種簡便易寫的字體,所以後來稱之為隸書。到西漢時隸書逐漸發展成熟,東漢是隸書鼎盛時期,湧現出大量蠶頭燕尾、筆致優美的隸書碑刻。 三老忌日碑,字體介於篆隸之間,結體寬舒不拘,書風古厚朴茂。

石門頌碑,結字極為放縱舒展,體勢瘦勁開張,意態飄逸自然。多用圓筆,起筆逆鋒,收筆回鋒,中間運筆道勁沉著,故筆畫古厚含蓄而富有彈性。

禮器碑,書風細勁雄健,端嚴而峻逸,方整秀麗兼而有之。

幽州書佐秦君石闕,筆畫圓勁如截鋼絲,氣勢雄渾,別具一格。

尹宙碑,筆法圓健,與楷相近。

曹全碑,結字勻整,秀潤典麗;用筆方圓兼備,而以圓筆為主,風致翩翩,美妙多姿。

張遷碑,以方筆為主,筆劃嚴謹豐腴不失於板刻,樸厚靈動。

碑刻隸書因所用的場合比較莊重,故而端凝典雅,具有鐘鼓肅穆的廟堂氣息;而墨跡隸書多用於記事或民間交往,故而逸筆草草,饒有一種隨手而成的自在意趣。 西漢武威王杖詔令冊,其字形方正整飭,結體寬博,有官方文書矜持的風度。

在當代,隸書仍然散發著藝術的芬芳。


推薦閱讀:

蘆葦
盆景藝術欣賞(全集)
說說酒店那點兒「床事」
黑暗+摸不到頭腦系列【1】
陶瓷藝術欣賞

TAG:藝術 | 書法 | 藝術欣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