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遺失母愛
去年8月4日,世界母乳餵養周期間,中國青年報發表了我撰寫的《重建母乳文化》一文。文章是由安徽阜陽假奶粉造成人間悲劇引發而寫的。
文章發表之後,電話不斷從北京、河南、河北、安徽、福建等地打來。
一些父母由此反思正處於青春期的孩子為什麼與自己激烈對抗,關係緊張到一觸即發的地步?
一些母親抱怨,為孩子付出了那麼多心血,為什麼孩子對自己沒有感情,冷漠麻木?
她們不知道,此時母愛已經遺失……
「別忘了提醒年輕的父母,千萬別犯我們的錯誤,那會後悔終生」
很多家長打電話來訴說孩子的問題,諸如:孩子考試焦慮、緊張、恐懼,孩子有自卑心理、不願意與人交往,有自閉傾向、對周圍的一切木然、冷漠、自私、脾氣暴躁,不能接受批評。精神懈怠、懶惰等等。這些問題看似發生在一個10歲、14歲或15歲孩子的身上,但它是日積月累,經過一個漫長的潛伏期形成的,甚至可以追溯到嬰兒期和胎兒期。
在去浙江的路上,我接到一個父親打來的電話:
「讀了你寫的《重建母乳文化》的文章,我終於找到兒子問題的病根了。」他開門見山。
「你兒子怎麼了?」 「離家出走,頂撞父母,逃學……」 「他今年多大了?」 「16歲了。」
「你怎麼把這些行為和母乳餵養聯繫在一起了?」
「原來沒有,讀了你的文章,仔細想了想,覺得是那麼回事。故事太長,打手機跟你說不合適,可以跟你約個時間,慢慢聊聊嗎?」
我告訴他回北京的時間和電話。
5天之後,他打來電話講了兒子的故事。
兒子出生後第六天,就送到姥姥家去了,6歲那年,該上學了,我們才把他接回來。他跟我們很生,從不主動說話。遇到不順心的事,就一個人躲在屋子裡,學習成績不好,說他幾句,就背起書包,往姥姥家跑。
小學時,我們還能管,上中學,問題嚴重了,只要說他,就立刻離家出走,開始,在外邊住一天,可能餓了,就自己回來了。現在,一走就是一周或半個月。已經是高中生了,學業荒廢不說,父母對他怎麼好都沒用,打動不了他。
跟媽媽頂嘴是家常便飯,一點親情都沒有。他媽媽說,不如不要這樣的孩子,好像就是專門為了跟父母作對才來的。他媽媽有點兒信命,還找人算過,跟這個孩子是不是犯克。
讀了你寫的《重建母乳文化》的文章,我算是找到了病根,也不怪孩子,他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沒有得到過母愛。雖說他媽也愛他,給他買吃買穿,但在6歲前,他確實沒有跟媽媽有過多的接觸,別說愛了,他哪能有親情呢?
那時,我們都年輕,以為自己多掙錢,等孩子長大了,好支持他上最好的學校讀書,現在,一切都反過來了。錢有了,可孩子離家出走,逃學,父母的話聽不進去。我著急,到處諮詢,找專家,如果可能,我想帶他到北京去找你。請你幫幫我們。
我是一個有事業心的人,對社會有責任感,也創了一番事業,現在最痛心的就是兒子。我知道改變他很難。但我不放棄。給你打電話,一是向你求救,一是希望你到處演講時,別忘了提醒年輕的父母,千萬不要犯我們這樣的錯誤,那會後悔終身……
那天,在電話里,他足足說了1個小時,我被這位父親感動了,但也非常無奈。一個孩子在六歲前,若沒有與母親建立起親情關係,錯過了愛的印刻期,一生都將無法彌補。
三天之後,他又打來電話,說想帶孩子到北京來找我。我知道如果拒絕他太殘酷了,但我的確無能為力啊!
一個孩子與父母間積累了16年的隔閡,是能通過一席話就消除的嗎?況且我從有關生命科學的書籍里獲知:「母子之間的親情直接刺激孩子的神經系統的發育,它會產生一種化學反應,母子親情是通過母親主動向孩子傳遞愛(擁抱、親吻、撫摸),在與孩子的各種親切呼應中刺激大腦激素(催產素)建立的(由神經突觸的連接)信息網路,並且一直作為一種能量儲存在體內。」
與母親關係緊張的孩子,情感非常脆弱,因為缺乏安全感,面對新的環境經常不知所措,往往採取各種逃避的方式。
又過兩天,我接到四川一位母親打來的電話:話筒剛拿起來,那邊就傳來哭聲:
「我的孩子又離家出走了。這已經是第16次了。他換了三個學校,恐怕再也沒有學校要他了。可他才12歲啊!」
「能告訴我,他第一次因為什麼離家出走嗎?」 她停止了哭泣,頓了一會,「因為我打了他。」 「你為什麼打他?」 「因為他不好好學習,貪玩。」 「你經常打他嗎?」 「他一氣我,就想打他。」 「他做了哪些事氣你了?」 「他第一天上學,上課不注意聽,老師批評兩句,他就逃學了。你說我能不打他嗎?跟同學鬥嘴也逃學,老師找我,我都沒臉見人了。給他轉了三個學校,現在沒處轉了。」
「他為什麼逃學,跟你說過嗎?」
「他說學校不好。」 「那他為什麼離家出走,跟你說過嗎?」 「他說家不好。」 「家怎麼不好他說過嗎?」 「他說我像老虎,他每天生活在虎口裡。逃出家,就逃離了虎口。」 「你覺得他說得對嗎?」 聽話筒里突然靜音,過了兩分鐘,她說:「徐老師,說起來,我挺對不起這個孩子的,他剛滿月,我就把他送到姥姥家,偶爾回去看他,買些高級奶粉,我想彌補啊!
「他不會說話時,我回去,他讓我抱,等他大點兒了,總躲避我,看我的眼神像看陌生人,我很傷心,也生氣,懷疑是不是家裡人跟他說什麼了,故意讓孩子跟我生分,尤其是看到他對姨媽比我親,我就妒忌,怒氣不打一處來,就找茬兒打他發泄。
「上小學他回家,城裡的家本來比鄉村的家條件好,他就說這不好,那不好,總想回去,我覺得他是故意氣我,故意跟我過不去,他犯點兒錯,我就控制不住地想打他。 「原來打他,是想讓他記住,改了那些毛病,沒想到,越打毛病越多,膽子越大,現在,打不了,也打不著了。」
電話那邊的哭泣聲越來越大……
這個出生一個月就離開母親的孩子,沒有享受過母愛的溫暖、母乳的甜蜜,在母親懷抱里那種幸福和安全感,母親在他的記憶里是一片空白。母親給他最深的記憶是打罵,或拿他出氣發泄。回到母親身邊,他與母親的空間拉近了,但心理距離仍然很遠。因為與母親間的陌生感,周圍的一切都會讓他感到陌生,所以,他到了學校,受到指責,與人發生衝突,那種陌生感帶來的不安、恐懼和隔膜,總會驅動他想逃避,逃學、離家出走就成了他情緒的出口和思維慣性。
孩子吃飯的壞習慣,真的跟沒有母乳餵養有關嗎?怎麼才能補救呢?
人的很多疾病與飲食有關,不僅是飲食衛生問題,還有飲食習慣,飲食過程中的環境氣氛,不好的情緒與焦慮不安的心態,這些都是伴隨飲食而患病的因素,然而這些因素並沒有引起母親的高度重視,所以,任其無形地擴散和蔓延著,給身體和心理帶來傷害,而傷害的潛伏期是無法預測和估量的。
「我的兒子吃飯不好,從小就經常追著喂,一頓飯能吃一個小時,有時更長,經常是吃涼了,加熱,又涼了。邊吃邊玩,幾乎沒有認真地吃過飯。現在,孩子胃不好,體質差,三天兩頭感冒、發燒,一有個風吹草動,他准出毛病。
「讀了你寫的《重建母乳文化》之後,我反思自己餵養孩子的問題。我沒有奶,他是吃牛奶長大的。嬰兒時,他叼奶嘴就玩,有時能叼著玩很長時間,當時,年輕不懂,覺得孩子不哭就好,沒想到養成了一個邊吃邊玩的壞習慣。現在,成了壞毛病了。」
在北京,有個母親提出了這樣一個發人深思的問題。父母端著碗追著孩子喂飯,在日常生活中實在是太常見了。給孩子帶來的是什麼呢?吃飯變成了一件被動的事情,一件需要別人經管的事,不需要自己做任何努力。
母乳餵養給孩子的不僅是最好的天然食物,還能喚醒和激發人的原始本能―――尋求食物的本能和全身心投入的主動精神。
吃母乳的孩子與叼奶瓶喝牛奶的孩子,一開始就決定了兩種不同的飲食方式和習慣。吃母乳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嬰兒要身心投入,要全神貫注,要不遺餘力才能吸出奶汁。如果母親的奶汁多,還省點力氣,奶汁少,不但要用力,還要有足夠的耐心,很多孩子使勁兒吮著吮著就睡著了。所以,中國人在形容一個人賣力氣時,經常用這樣的說法「連吃奶的勁兒都用上了」,這說明吃奶是需要花力氣的。嬰兒吃奶是一個全身心參與的運動,一個需要集中精力和注意力才能完成的任務。
吃牛奶的情形不同,奶瓶嘴小,可以人工放大,嬰兒不需要用力就可以喝到乳汁,而且吃奶的時候,可以躺著,坐著,視野開闊,可以東張西望,注意力隨時分散,這造成了邊吃邊玩的壞習慣,這種習慣註定要給胃帶來負擔,造成紊亂,而消化系統一出現紊亂健康就會受到影響。
在山東,有個母親在賓館一直等到夜裡11點,向我訴說他兒子的故事:
我兒子是吃牛奶長大的,那時候我剛創辦一家公司,特別忙,每天把奶瓶塞進他的嘴裡,就心急火燎地想催他快點喝。要是他喝灑了,我就著急。雖然請了保姆,但還是控制不住地想伸手給他擦洗,這是不是母親的本能?
那段日子,我好像經常掰成兩半,心一會兒跑到家裡,一會兒跑到公司,總是亂亂的。有時聽孩子哭會煩,對一個不會說話的孩子吼,可離開家又後悔。我兒子的哺乳期就是這樣過來的。
現在,兒子和我的關係非常緊張,他根本就不理我。要是他正看電視,看見我進屋,他就立刻關閉電視,轉身回到自己的房間,像躲避瘟神那樣躲避我。
在物質上,我真的沒有虧待他,幾乎別的孩子有的他都有,學習上我也全力支持他,要什麼給什麼。我還經常反省自己,讀有關教育方面的書,聽家教方面的講座,可是,不管我怎麼努力,都打動不了他。
我等你,只是想問問,孩子沒吃母乳,真的對母子親情有這麼大的影響嗎?怎麼才能補救呢?
這位母親通過反省,在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她和兒子的隔閡源於哺乳期的分離,源於分離造成彼此的焦慮,這種焦慮像病毒一樣一直潛伏在他們的體內,一直沒有排除。
母子親情是人與外界建立情感聯繫的雛形,吃母乳的孩子與母親的親密關係,源於母親在他的心中是食物,是陽光,是搖籃,是避風港。
孩子餓了本能地要找母親,母乳就是母親自身攜帶的食物;孩子冷了也要去找母親,被母親抱在懷裡就溫暖了;孩子睏倦了要找母親,母親拍打著搖晃著就睡著了;孩子害怕了要找母親,母親來了,恐懼就嚇跑了。
這些生命之初的印象,清晰完整地印刻在記憶里,構成每個人與母親的情感聯繫網,因為這些記憶與吃、穿、住、行密切相關,自然隨時隨地可以觸景生情地想起。
如果母親經常對孩子表示不滿,即便是嬰兒,也能敏感地接收到母親傳遞的信息;如果一個孩子對母親儲存的痛苦記憶多於快樂記憶,他就會選擇逃避、拒絕等方式有意與母親拉開距離。
我只想呼喚年輕的母親,在孩子睡前和醒後,拿出點時間抱抱孩子,唱唱搖籃曲,這對孩子太重要了!
睡眠對孩子的身心發育不亞於食物,而睡前和醒後的感受和狀態,直接影響孩子的精神情感和心靈。《搖籃曲》是母親發明的音樂催眠術。
吃和睡是嬰兒早期發育成長的兩件大事,母乳提供了最好的食物和最科學的飲食方式,聽著母親自創的搖籃曲進入夢鄉能提高孩子的睡眠質量。在嬰兒早期發展中,如果吃和睡出現問題,或方式方法不當,直接會影響嬰幼兒時期的性情、心理和情感發展。
「我神經不好,睡覺總是不實,有一點聲音就忽悠醒了,已經有40多年了。所以,我記憶力特別差,經常是拿東忘西。心裡不能裝事,有一點事就失眠了。我母親說我出生以後就這樣,我不知道這跟沒吃母乳有沒有關係,但我母親那時沒有奶,好像也沒有時間照顧我,我出生時正趕上『文化大革命』,她晚上也開會,特別忙。
「我來聽課不僅關心孩子學習的問題,也關心其他方面,比如說健康、營養、心理、性格等,也讀了點兒這方面的書,可能睡眠不好,就對睡眠問題格外關注,聽你講課,覺得有些道理。」
這位東北父親,從自身的情況出發,提出了一個值得關注和思考的問題。
人的飲食、睡眠、心理等問題可以直接追溯到童年,乃至嬰兒和胎兒時期。那是因為離開母體後,嬰兒心理、情感或精神上沒有及時地與母親建立起親密的連接,而出現的斷層和裂痕,這是極其難以發現的斷裂,因而具有極大隱藏性,也極容易被忽略,但它卻是孩子身心發育的不可忽視的隱患。
我是學心理學的博士,現在,每天醒來,我還常常重複童年記憶留下來的那種揮之不去的感覺。
我出生後,母親因工作忙,把我送到姥姥家,姥姥是一個閑不住的人,每天我吃飽了,她就把我放在搖籃里,晃悠兩下,她就到外面幹活兒去了。
在我有記憶後,每次醒來,屋裡都靜悄悄的。靜得我害怕,就哭喊,可是沒有回應,每次我都是在恐懼不安中醒來。長大一點後,醒來時,如果身邊沒有人,仍然會有恐懼感,還有那種因看不見人,聽不見回應的空洞感,那種感覺很強烈,並有著清晰的記憶。每當那種感覺襲來,我的心就慌慌的,被一種無邊無際的空洞感包圍著……
讀心理學博士以後,有時醒來時,如果屋裡沒有人,仍然會重複童年的那種感覺,我曾經有意翻閱一些書,尋找潛藏在生命里的那種空洞感的來源。找來找去,發現那種刻骨銘心的記憶來自3歲以前,或者更早,也就是說離開母體後嬰兒的那段日子。
那種感覺是灰色的,就像陰天一樣,讓心靈時常暗淡。從學業來看,應該說我拿到了最高學位,可我的心一直很灰。有句話不叫做心灰意冷嗎?描述我比較合適,可能是因為心灰吧,對周圍的一切熱不起來。我想改變自己,但很難,那種灰暗感從內部來,無法驅散。
在我的記憶中,沒有在母親的懷抱里甜蜜地睡過,所以,我想通過你大聲地向每個年輕母親發出呼喚,在孩子睡前和醒後,拿出點時間抱抱孩子,唱唱搖籃曲,這對孩子精神情感和神經系統的發育太重要了!
在睡前和醒後,如果嬰兒缺少安全感,如果感受不到母親散發的氣息瀰漫在周圍,就會恐懼不安。這種不安如果多次重複出現,就會潛伏下來,形成一種無形的能量,不時地發射恐懼的干擾信號。它雖然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弱,但那個信號卻不會消失,永遠都不會消失。
孩子從睡夢中剛剛醒來時,意識是模糊的,因為躺在夢和現實的邊緣,潛意識還在起作用,夢與現實混為一體,所以,常常有不知道身在何處的恐懼與不安。正如那個博士所說:有一種空洞感,沒有邊際的空洞感。空洞感是造成孩子神經緊張的要素,並形成條件反射,而神經緊張會造成人體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嬰幼兒心理和精神情緒的狀態能給身體健康帶來一定影響的這一現象,一直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母愛給予嬰幼兒細膩的保護是早期開發沒有被列入課程的最重要課程。
在音樂中快速入眠,這是母親創作的自然放鬆法和催眠法,這些方法對於嬰幼兒來說尤其重要。在孩子睡前和醒後,母親拿出點時間抱抱孩子,唱唱搖籃曲,給孩子營造一個安寧愉悅的環境,是每個媽媽輕而易舉就能做到的。
有人說:小時候與母親關係緊張,對後來的婚姻、家庭生活都有影響,你覺得這種說法對嗎?
在濟南,有一位父親帶著一個12歲的男孩來找我:「我的問題很複雜,我想問問你,有人說,小時候與母親關係緊張,對後來的婚姻、家庭生活都有影響,你覺得這種說法對嗎?」
「有道理。」我讓朋友帶小男孩去一邊玩,然後聽他說。
「那我該怎麼辦?兒子和媽媽總彆扭,昨天,他跟媽媽吵完了,跟我說了句話,我才擔心。他說:『爸爸,你怎麼找我媽呀。要是女的都這樣,我寧可一輩子打光棍。』
「我覺得他媽成了他的陰影,怕影響他以後的婚姻和家庭生活,這個孩子已經很自卑了,他怕女生,說他們班的女生個個厲害,他經常受欺負。所以,我擔心。
「一個男孩子,被媽媽管老實膽小了,連女生都怕,將來能立起門戶嗎?我勸說老婆不要事事都管,她聽不進去,今天,我讓他媽來聽課,她不來。她在外面人緣很好,就在家裡跟孩子跟我過不去。」
「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從孩子出生,她嫌兒子長得丑,不願意餵奶,也不怎麼抱他,孩子都是我媽照顧長大的,她對我媽也不領情,我夾在中間,那滋味真難受……」
說到這裡,他的眼圈紅了,他轉過臉,擦去眼淚……
「你能幫個忙,跟他媽聊聊嗎?」他誠懇地看著我。 「能!」我答應他。
他立刻給妻子打電話,說請她下午過來聽課,然後,跟我聊聊。電話那邊答應了。他突然輕鬆地對我笑了:「徐老師,麻煩你了。」
下午,他早早地到了會場,但身邊沒有他的妻子,他的表情有些焦慮和沮喪,不停地打電話。然後,來到我身邊,非常歉疚地說:「她改變主意,不來了。」說完,他仰起頭,長長地嘆了口氣。
在南京,我遇到過類似的問題:一個年輕的父親告訴我:
「人家都是嚴父慈母,我們家倒過來了,是嚴母慈父。我愛人對兒子要求嚴,總打他,有一點錯都不行,孩子跟她很僵,原來頂撞,現在不頂了,但啥也不說,有時候自我封閉,有時候煩躁起來,不能控制,踢門,摔東西,大吼大叫,發泄完了,就把自己關在屋子裡。
「我跟他媽媽溝通有困難,您能跟他媽媽談談嗎?我擔心這樣下去,孩子將來怎麼辦,我著急呀!」
那天下午,我見到孩子的母親。她一臉焦慮,說話語速特別快。 「我失敗了,我這個人要強,喜歡爭強好勝。沒想到栽到孩子的手裡了!」 「你的孩子幾歲?」我問她。 「7歲。」 「才7歲,那你怎麼能判斷自己失敗了呢?孩子的人生才剛剛開始呀!」 「古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他不聽話,從小就不聽話,經常給你惹事。」
「都惹什麼事,讓您那麼生氣?」 「我是個急脾氣,他慢性子。小時候吃奶,不管你多忙,多急著上班,他都慢慢悠悠地吃。我要強,不願意讓人家說,不願意被孩子拖累,就強行給他斷奶了。」
「吃了幾個月?」
「大約吃了3個月。正好我的產假到了。吃牛奶還好點兒,我急著走,奶奶可以幫著喂,保姆也可以喂。從那時開始,我好像坐了病,一看他磨磨蹭蹭吃東西就著急,因為這事兒,我沒少打他。」
「現在,你還打他嗎?」 「現在他躲著我,一生氣就把自己關在屋子裡,急了就摔東西,踢門。這不,他爸說來找你,怕他得自閉症。」 「我挺後悔的,是不是晚了。我怎麼做才能補救呢?」
那天,我和她談了3個小時。其實,問題很簡單,如果每個女人做母親之前,能多了解一些有關母乳餵養方面的知識和信息,能學會在孕期和哺乳期靜下心來帶孩子,很多問題都可以避免。
要改變與孩子之間的緊張關係,首先母親要改變,改變自己對待孩子的態度,改變自己跟孩子溝通的方法,改變自己對孩子的認識。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優點,只要母親尊重孩子,信任孩子,發自內心愛孩子,孩子自然會隨著母親的變化而變化,即使跟母親有過隔閡,有過衝突。
我們應該儘快補上「生命科學普及教育」這一課 「我女兒跟我不好,我知道,這是我造成的。」 這是廣西的一位母親,來北京見到我時說的第一句話。
「女兒出生,我除了痛苦,沒有做母親的感覺。我可能沉浸在痛苦裡的時間比較長。她出生3天,我抱著她在門口走來走去,結果她感冒、發燒、得了新生兒肺炎。好像直到她3歲了,我的母性意識才蘇醒過來。
「我的女朋友也這樣,她現在雖然也進行母乳餵養,但她抱怨說自己像一頭母牛,每天必須不停地產奶。她也沒有安心地享受哺育孩子的快樂,享受做母親的快樂。
「我跟你談這些都是過去時,你書里的很多故事也是過去時,那些故事很感人,可留下的只是遺憾,後悔。」
母乳餵養可能每個母親都能做到,但享受做母親的快樂,享受母乳餵養的幸福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所以,需要開這一課,從大學開始,每個準備做母親的女性,都該早一點了解自己生命的變化和孕育哺乳期的有關知識和信息,更重要的是喚醒女性內在的母性意識和母愛。
那天中午,我們談了近兩個小時,她談和女兒的衝突,和母親的衝突。那些故事影響了她的生活,她曾去看過心理醫生,也讀過教育方面的書,原來她把自己和女兒關係冷漠歸結為因果報應,她覺得母女冷淡是家傳的,她媽對她冷漠,她對女兒冷漠像是命中注定似的。
後來,她了解了母親婚後的境況,她知道在母親沒有任何心理準備的情況下,她就來了,母親不願意接納她,甚至認為她給自己帶來了麻煩。所以,母親對她冷處理,給她的童年留下刻骨銘心的記憶和陰影。講到童年,她不能自控地哭了。女兒來的時候,她和丈夫關係緊張,她無法沉浸到做母親的歡樂里,她的心思一直圍著丈夫轉。
「如果那時有人告訴我孕期和哺乳對孩子多重要,對自己心情調節多重要,也許我不會沉浸在痛苦裡,我會調整和改變自己。真的,我們接受的教育,具有呵護和滋養生命的元素實在太少了。所以,我真的希望你給那些準備做母親的人,或正處在戀愛要結婚的人多講講。不要等到事情發生了,我們干後悔。」
廣西這位母親提出的問題,在濟南、廣州、北京、吉林等地都有母親跟我提過,她們說現在明白了,知道該怎樣帶孩子,可是已經晚了,沒有機會了。希望年輕的父母多了解孕育和哺乳方面的知識,少留下遺憾。
在濟南郊區,一個母親對我說:「都是第一回當媽媽,很多事不懂,你說吃母乳好,我們農村的媽媽本來有奶,偏要給孩子買奶粉,她們說:『你看人家城裡孩子都吃奶粉,咱們買不起多了,總得給孩子買點兒嘗嘗吧』。覺得孩子沒吃過奶粉是落後的事。所以,你得到處講。講多了,大家都知道了就好了。」
因為母親沒有接受生命科學知識的普及教育,確實給孩子帶來了很多不幸。北京一位兒科專家告訴我:
每天門診,我都會遇到各種病例,有些問題真讓你哭笑不得。有個母親聽說音樂對胎教好,她想辦法為了讓胎兒聽見音樂,就把錄音機放在腹部給胎兒進行音樂啟蒙,結果造成新生兒失聰。
有位母親聽說爬行對孩子運動神經、視神經發育有好處,孩子才剛三個月,她就拉著孩子爬,結果,那個孩子的兩隻腳長撇了。
還有位母親聽說吃胡蘿蔔對孩子好,就每天給孩子做胡蘿蔔吃,孩子因為體內胡蘿蔔素過量,手腳吃黃了。
這些悲劇本來不該發生,但都發生了。就是因為年輕的母親不懂,可等她們懂了,也晚了。
我們為什麼要等到亡羊了,再補牢呢?現在社會上有那麼多心理專家、教育專家、網路專家在忙著解決孩子的問題,但醫學、生命科學、保健學、營養學並沒有引起父母的關注。
我們說,健康是一,其他的都是零,沒有了健康,學習成績、名次,事業、成功都是零。孩子健康,父母才安心,家庭才幸福,孩子身體和心理出了問題,這個家就不安寧,也不和諧了……
在推動母乳餵養,宣傳「重建母乳文化」的演講活動中,我閱讀了很多故事,很多孩子和家庭的不幸,有些確實是我無能為力的,但我願意講出來,想由此引起更多的父母關注和思考,喚醒那些準備做父母的年輕人,在孕育和養育一個新生命的日子裡,珍惜母乳這筆生命資產,以母乳作為最好的投資,實現孩子的早期開發。因為只有獲得足夠母愛的孩子,才會擁有健康的身心,健全的人格……
推薦閱讀:
※媽媽,我從來不拿你和別的媽媽做比較!
※蔡少芬夫婦抱女出街 單手摟白胖愛女顯母愛
※思念母親,感恩母愛
※母愛,感天動地,潸然淚下!
※如何假裝成一個好媽媽?
TAG:母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