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論語》6.17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

好,我們來看下面一章,第十七章:

  【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

  這個戶是講半門,叫做戶。不是整個門,是半門,就是一扇門,兩扇門就叫門。你看這個門字它是兩扇,叫門。單門,這一扇門就是戶。一般像寢室的門就是單扇門,這個叫戶。

  孔子說『誰能出不由戶』,這是講進出寢室的時候。我們看《雪公講要》里講,「誰能出寢室而不由戶耶」,我們走出寢室,肯定要從寢室的門走。「由此興起下句正意」,講這個話,這麼簡單的生活道理,孔子是以這個為比喻說下面的道理。興起下面的話,「何事不由於道也」,這就是『何莫由斯道』的意思,所以用出寢室來比喻做事情。既然出寢室要經過門走,那做什麼事都應該用道,循道。什麼叫道?雪公這裡講,「道指人道或天道而言」,這個道分成人道和天道。「天道難聞,人道是人倫綱常之道,為立身行道之本」。這天道難聞,像子貢講的「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這很難聞。不是夫子不肯說,而是因為能夠聽懂的人很少,那夫子就不說,這叫天道難聞。

  那麼夫子在《論語》裡面也講,「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就是對中根以上的人,你可以跟他講「上」,就是上等的道理,天道是上等的道理,這中根以上的人他才能明白。那中根以下的人?就「不可以語上也」,不能跟他講天道,講了他也不明白,對牛彈琴而已。那就跟他講好好紮根,跟他講《弟子規》,跟他講好好做人,這叫下學。下學很重要,不管上中下三根,哪根的人都得注重下學這個根基。但是對當中一類根性比較利的,你可以再提升他。當然不是個個人都能夠被提升的,所以我們學《論語》,孔子也講到各種各樣的道理,上根、中根、下根都能得利益。所以天道難聞。

  那「人道是人倫綱常之道」,這個人道大家就容易理解,它講人倫綱常。所謂五倫,父子、兄弟、夫妻、君臣、朋友,這人我們看得見的,很容易理解,這五種關係叫五倫。在五倫當中,我們要敦倫盡分,就是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盡到自己的義務。孟子講的十義,就是在五倫當中盡到自己的義務。什麼義務?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你看,你在這五倫當中你不管是做什麼角色,你都有這一分義務。做父親得慈,慈是愛孩子。愛表現在什麼?一定要教育他,不能只是養他,「養不教,父之過」。那兒女?子要孝,孝就是義務。所以這個十義,是五倫當中我們扮演的角色,應該履行什麼義務。

  綱常,我們一般講三綱、講五常。這三綱講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君為臣綱,這三綱。常是五常,仁、義、禮、智、信。這些都是什麼?正常的、健康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及我們自己正常的言行。如果做事不符合人倫綱常,這就不正常。像五常,仁義禮智信,要是不仁不義,無禮、無智、無信,那就不正常。人不正常,社會也不正常,就出現危機。

  我演講當中,我在講「金融危機里的省思與出路」這個演講,就談到我們現在遭受的這個金融危機,就是因為缺乏仁義禮智信。《左傳》裡面講「人棄常則妖興」,常是五常。人如果背棄仁義禮智信這五常,妖興了。什麼是妖?金融危機也是妖,妖魔鬼怪。它折磨我們,它傷害人、傷害社會,這妖就是我們講經濟危機。也包括什麼?地球上各種危機。現在我們看到的地球氣候反常,災難頻繁,這都是妖。妖怎麼興起來的?就是因為人缺乏了倫常道德,破壞大自然,使到我們現在遭受這個果報,這些都屬於人道。我們要學習,我們要遵守。還有人道是立身行道之本,這個人倫綱常之道是立身行道之本。我們修什麼?學什麼?無非就是修學人倫綱常之道。

  清朝陳弘謀先生他講過,說「天下無倫外之人,故自無倫外之學」。人不可能說離開五倫,沒有倫外之人,他肯定一生下來就是在這五倫關係當中。不僅說人有五倫,其實你看看,動物也有五倫。你說一隻羊,也有五倫嗎?有,牠有父子,牠有爸爸、媽媽,這是什麼?有父子這一倫。有兄弟,一窩羊仔,那就是兄弟姐妹。還有夫妻這一倫,還有朋友這一倫,這羊群在一起就是朋友。還有君臣,君是領導,臣是被領導,那一群羊,領頭的那個就是君,後面跟著跑的那些羊就是臣。你看這五倫,羊都有,動物都有,更何況是人?

  只是人跟動物跟禽獸區別在哪?人受了教育。什麼教育?倫常道德的教育。人要是沒有倫常道德,那跟禽獸有什麼區別?羊牠沒學過倫常道德,牠不遵守倫常關係,那我們還覺得可以理解。但人要是不遵守倫常道德,那真的是禽獸。說老實話,連禽獸都不如。為什麼?羊,我們講小羊有跪乳之義,我們唱的「跪羊圖」。羊喝奶的時候,牠都跪下來,對父母的尊重。烏鴉有反哺之恩。鳥獸都懂得敬重自己的父母、愛自己父母,都知恩報恩,要是人做不到,那不是禽獸不如?所以學,就是學倫常道德,學無倫外之學,這是立身行道之本。

  儒釋道三家,傳統聖賢教育都是注重倫常道德。佛門印光祖師教導我們,修學、修凈土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第一個就是敦倫盡分。你要是不好好的敦睦倫常,恪守本分,那你做人沒做好。做人沒做好,作佛就免談。「不由人道,不足以為人,具備人道,始能學作聖人」,這個人道的道就好比是門道,就好像我們出一個房間要經過門出去。我們要修學、要做聖人,那必須得先做人才能做聖人,所以要具備人道。人道最根本的就是《弟子規》。《弟子規》要是做不到,這個人就不是個正常人。做到《弟子規》才叫正常人,他具備人道,他有別於禽獸之道,這個人「始能學作聖人」,他才能夠有資格學做聖人。學做聖人還要下學而上達,知天見性,這就是做聖人。

  蕅益大師批註裡面講到,「道不可須臾離,信然信然。何故世人習而不察,日用不知」?這也是點出本章的核心思想。孔子告訴我們,我們為人做事都要循著道。就好像進出房間,一定要經過門一樣,這是一個很自然的道理,這個是必須要這麼做的,所以「道不可須臾離」,這是《中庸》上的話,「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這個道,雪公把它分為天道和人道。蕅益大師這裡只說一個道,沒有分天道和人道。為什麼?實在講,天道和人道,也是一不是二。人道只不過是天道在人道裡頭的體現,在人群裡頭的體現。天道不可得而聞、不可得而見,它是講到自性之道。那性是用老子講的,「道可道,非常道」。它是宇宙的本體,道家《清靜經》里講的「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老子講宇宙本體用一個名,叫道,這個名字也是勉強給它起的名。它無形、無相、無色、無味、無名,甚至你不可思議,不可思也不可議,你想也想不到,更說不出來。但是它又能生養萬物,它是變現宇宙的本體。所以老子講「吾不知其名」,我不知道它叫什麼名字,只知道有這麼一樁事情。「強名曰道」,勉強給它起個名叫道。

  那天道講的就是這個自性,宇宙本體。那你見不到、摸不著,可是你有沒有離開?沒有離開,「不可須臾離也」,須臾就是暫短的時間,你不能有剎那離開它。,為什麼?因為整個宇宙是它變現的,你就離不開它。你能離開宇宙嗎?離不開,你不能跑到宇宙之外去,你在宇宙當中,所以你不可離這個道。但是你見不到它。可是它有作用,自性有體、相、用,體是本體。我們六根接觸不到的,眼見不到、耳聽不到、鼻嗅不到、舌嘗不到、身觸摸不到、連意也想不到,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沒辦法緣到的,就是它的體。相?相是周遍,整個宇宙就是它的相。用?用是無方大用。落實到我們做人能不能用?也能用,用起來就是人倫道德,這是它的用。所以人道就是天道在人中的體現,這個分不開的。所以五倫就是大道。

  你能隨順五倫關係,你叫德,所以道德。道就是講自然的,本來就如是,這是五倫,本來如是。人一生下來就有五倫,不是人為創造出來的五種關係,本來就有的。你能隨順這五倫的關係,你叫德。你這父子之道當中,你能做到父慈子孝,你就是德,你就隨順道。所以修十義,就是隨順道。道德也不可須臾離也,道德就是自性性德。你能夠守著倫常道德,你就在隨順性德,你才能夠見性。

  蕅益大師在這裡講到的道,實際上是超越了我們日常一般所說的人道,但是又不離人道。把道換成自性,這跟佛法講的一樣,自性不可須臾離也,這就是孔子講的,「何莫由斯道也?」哪裡能夠離開道?真叫頭頭是道。所以祖師常常考問弟子,自性在哪?這個弟子已經見性,摘了一片葉子,拈了一朵黃花,這就是。祖師點頭給他印證,他已經開悟了,見道了。真的,道是不可須臾離也,哪不是道?頭頭是道。所以古人講的「青青翠竹,儘是法身。鬱郁黃花,無非般若。」。那道,滿眼儘是,所以「信然信然」,我們真要相信,就要從眼前一事一物中,我們要去見道。那具體怎麼做?還是要隨順著德來做,才能見道。

  「何故世人習而不察,日用不知?」世人他就是眼有障礙,見不到道。天天都接觸,但是他不察覺、他不知道。真正覺悟的人,日用平常無不是道。「習」和「日用」,就是講他日常生活真正是做到。聖人做到左右逢源,頭頭是道。源是講自性,這個源是本體,宇宙的本體在哪?左右、四維上下都是,沒有離開過道。這是孔子對上根的人,用蕅益大師這個說法,直指人心,讓我們能夠見性。那對中下根人,用《雪公講要》里的說法,讓我們恪守人道,好好遵守倫常道德。有朝一日,也能夠下學而上達,見性。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論語》就講到此地。有講得不妥當的地方,請大家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趣讀《論語》2
《論語》的雜亂形影:儒家經典興衰史(2)
《論語》公冶長第五
《論語 》菁華選粹 (1)
《論語》中成語、熟語集釋

TAG:論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