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教育產品散談

互聯網教育產品散談

  • 正文
  • 我來說兩句(2人參與)
  • 掃描到手機 2013年10月08日10:21 來源:搜狐博客(系統默認)

  • 手機客戶端
  • 保存到博客
  • 大|中|小
  • 列印
  •   註:原文發表於2012年10月。點擊查看作者搜狐博客

      (一)

      近年來,隨著一個又一個傳統行業在互聯網力量推動下出現了顛覆性的變革,一度略顯沉寂的在線教育市場也再次升溫,越來越多的創業者、VC和互聯網巨頭將目光重新投向了這個歷來被認為是最難以改造的領域。引領浪潮的可汗學院等諸多國外MOOC(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正在空前強烈地衝擊著傳統的教育模式,在國內,新浪、網易公開課、騰訊微講堂,以及各垂直領域內站點陸續推出的類似服務雖都還在布局和探索的起步階段,但成長速度十分迅猛,發展潛力也不容低估。

      教育是一個龐大而抽象的概念,在與之相關的各個環節上,層出不窮的各種創新形式令人眼花繚亂。人們常拿其它行業來和教育作參照,最常見的例子便是電商。比如人們往往認為新東方學校和新東方在線的關係,就幾乎等同於蘇寧實體店和蘇寧易購的關係,認為多貝、傳課網這樣的產品,就幾乎等同於教育領域的淘寶、天貓。客觀來說,這樣的比喻不無道理,至少在用戶支付手段(都可以藉助網銀或第三方支付工具)和商家提供商品的途徑(對實體電商來說是物流配送,對教育電商來說是教學工具)上,二者的變化很類似,發展歷程可以借鑒。然而,本質的不同在於,你無論在蘇寧實體店還是在蘇寧易購,無論在京東還是淘寶買一台iPad,差別僅僅在於價格和交易的過程,而到手的產品本身還是一樣的,而教育電商改變的則遠不僅僅是交易的過程,而更是產品本身。新東方學校和新東方在線各自能提供的課程服務,雖是一個牌子,但就像iMac和iPad一樣,僅是具備一部分可以相互替代的功能而已,事實上完完全全是兩個東西,其操作方式和使用體驗是截然不同的。

      那麼,如何更全面地描述互聯網給教育行業帶來的變革呢?我們可以將其拆解為三個層面:商務模式、授課模式和學習模式。任何的互聯網教育產品,都是在其中的一個或多個層面,沿著各自的方向,進行組合創新。

      商務模式的變革,實際上發生在教育的外圍,和其它行業相通,包括B2B、B2C、C2C各種類型。十多年前,李如彬開發出Ejiajiao網上師資匹配系統並推向家教中介市場,正是憑藉這現在來看還很表層的信息化優勢,在短短三年的時間裡圈佔了北京近80%的市場份額,為學大教育後來的轉型、擴張、上市奠定了最初的根基。然而,單純商務模式的變革,並不觸及教學活動本身,在教學模式上,學大一對一模式的創新點集中在了線下,而線上卻沒能取得過突破,長期積累下來的企業文化仍是傳統培訓機構的屬性。雖然IT出身的創始團隊一直希望在互聯網項目上有所作為,融資上市後迫於擴張需求更是大量燒錢在產品技術上,但種種當時無法把控的原因影響了部門協調,大多來自IT行業的人才儘管能力上沒問題,卻缺乏對教育行業的深入了解,在這個本身利潤就很薄的攤子上套用互聯網企業發展方式,最終敗走麥城,留下沉重教訓。

      授課模式的變革,則是將傳統教學中最核心的授課環節移植到互聯網上,包括錄播、直播兩大類,錄播課程具備集中優秀師資的質量優勢、不受時空限制的功能優勢、資源反覆利用的成本優勢,代價是以犧牲現場互動的體驗和因材施教的針對性;直播課程可以彌補這些不足,但除了打破地域限制外,對錄播課程的其它優勢則難以比擬。以專攻遠程教育的正保為例,從2000年朱正東打造中華會計網校到今年3月推出教育開放平台,錄播長期佔據著主流,而形式上更接近面授的直播,更多是作為輔助和補充而存在。授課模式的變革,將優質的課程資源以更低的成本、更便捷的形式推向了更廣的範圍,但並未從根本上改變老師講、學生聽的形態。日趨成熟的互聯網信息技術,激發著人們對革命性產品的探索慾望。不是所有的知識和技能,都一定要靠講授才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互聯網為教育帶來最深遠的變革應該是:真正有望實現將教學的中心由教師轉移到學生。

      學習模式的變革,是最貼近本質的層面。在這個層面上誕生的E-learning產品,是將學習作為要解決的核心訴求。具體而言,這個層面的變革又可分為人機互動(PC時代學習工具軟體的互聯網化,將內容更新、用戶行為記錄分析等模塊由端轉移到雲)和人人互動(包含信息傳播、問答、資料分享等功能中一種或幾種的SNS學習社區)兩條脈絡,它們是信息時代獨有的學習形態,但它們彼此之間,以及它們與傳統的授課模式之間,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不是相互取代,而是相互配合的共存關係。當今在互聯網和教育的交叉領域內奮戰的人們不斷探索的主題,正是從這種共存關係中尋求一個足夠合適的平衡點。

      下面將以國內外一些典型產品作為探討案例,結合上述三個層面,對這看著既熱鬧又迷糊的互聯網教育亂局做一點註解闡釋。

      教育培訓行業的商業模式中,很早就開始有互聯網元素的滲入了。以2004年上線的培訓通和2005年上線的神州培訓網為代表的課程營銷平台,起到的便是「不改變產品本身,只改變商業模式」的作用(雖然現在也分銷線上產品,但主要收入仍是依靠價格相對較高的線下培訓機構的返點提成)。從形式上看,這種網站有點像賣課程的網店,但實質上它只是營銷平台,而很難擔當起交易的任務。

      對比一下搜購實物的情形,我們逛網店時一旦發現了自己想要的產品,經過查閱信息、比價、商議後,便可直接下單進入購買流程,這時網店的角色便由展品貨架變成了交易櫃檯。相反,我們在找到看上去適合自己的課程時,所留下的,僅僅是自己的購買意向和一個聯繫方式,距離最終簽單還差著十萬八千里。互聯網在教育電商中起到的作用通常就到此為止了,剩下的步驟,依舊要由培訓機構的銷售人員接手,回到電話約訪、接訪的傳統渠道中。也就是說,網路只是部分改變了通過廣告、地面推廣等宣傳方式,吸引潛在客戶來電或到訪諮詢的過程,增加了一條通過網路和潛在客戶取得聯絡的途徑。

      那麼難道後面的環節不能也跟著改變嗎?若能將整個過程都集中到線上,減少銷售人員工作量,就可以節約大量成本,降低課程售價,提高品質和競爭力。何樂而不為呢?長期以來人們經常會強調一個原因:教育培訓企業普遍不懂IT,看不到在這上面的投入能帶來多大的效益提升。是的,尤其是對眾多小型公司而言,這確實可算是原因之一。但更深層的原因卻是:課程,作為一種價格不低的非標準化服務產品,很難套用實體電商的在線銷售模式。

      一門課程不是一本書、一件衣服、一台電器,沒有ISBN、標準尺碼和產品型號,雖然也有眾多響噹噹的機構「品牌」,但各地分校各個老師各期開課都不會是完全相同的,若不親自感受一下,只憑網上的圖文介紹(就算基本屬實),客戶幾乎無法判定這門課是否符合自己的期望。這個買課的流程,與其說像「淘寶」選購,不如說像「搜房」尋租——查到貌似合適的房源後,總要去實地看看,與中介或房東談談的。最終的交易環節通常還是線下完成,一份親筆簽字的紙質合同拿到手裡,還是比對著一份電子文本點擊確認,心理上感覺靠譜點。

      (二)

      第九課堂、5課網

      不過話說回來,互聯網時代的創新精神就在於打破常規,一種商業模式在現有情形下不可行,並不意味著在任何情形下都不可行。在什麼情形下課程有可能會成為人們接受在網上交易的商品呢?試想,偶爾我們會發現一件或者新奇好玩、或者功效特殊的小商品,單價很便宜,周圍又沒見過什麼與之類似的東西,這種情形下,一部分人就可能抱著嘗鮮心態選擇購買。那麼,倘若這件小商品不是實物,而是一門新穎別緻的小課程呢?

      順著這個思路,便可以追溯到Skillshare的源起,在國內,北京的第九課堂、上海的5課網(原91師徒網)等一些線上組織線下授課的C2C平台,正是在實踐這種模式。

      為什麼特別提到了地域?因為上課是在線下,內容不是剛需,課程不是像傳統培訓那樣可以連續多堂甚至全日制的,所以這種模式一開始只有在北京上海這樣人口規模大而交通又比較發達、知識密集、人們對新生事物接受度相對高的一線城市才更有可行性。

      做剛需還是做長尾,是人們在談到這類平台時經常爭論的問題,而爭論的焦點更多是在供求的角度,做剛需人們會更願意付費,但做得人也多,並已形成了一定的格局,做長尾是進入藍海,但人們為此付費的習慣還沒培養起來,各有利弊。然而究竟要從哪類起步,還有一個很關鍵的決定因素就是平台本身的商業模式屬性,是C2C,還是B2C。

      K12、考研、公務員、外語、職業培訓等剛需課程,正如前面提到的,像租房,大多時候,一買就是幾十個課時,動輒上百課時,一次性花費通常要成千上萬,就好比租房不是住酒店,不可能一天一天算,因此人們在選擇時要慎重得多。換言之,人們雖然認為有必要花錢購買,但要買誰的卻不是輕易就能定下來的。若單看價格而不考慮商品性質,還可以聯想到家電的交易。為什麼當年淘寶就沒和電器巨頭唱對手戲,玩什麼真假價格戰呢?因為淘寶是C2C,而買一件很重要的、價值不菲的商品,客戶會更看重品質保障。再往前追溯到線下交易時代,人們買小件會去集貿市場,但買大件還是傾向於去大型商家,為了省心,為了放心。同理,在選擇以K12、考研輔導為代表的這些「剛需」課程時,B2C有天然優勢。在這片紅海中, C2C雖不能說完全沒有機會,但要培養起用戶消費習慣和對平台品牌的忠誠度,目前來看無疑是更大的挑戰。

      然而,更大的市場永遠有更大的誘惑,將那些需要一次大批量購買的剛需課程交易挪到線上,縱有千難萬阻,也總有人想做。

      有些課程是「大路貨」,幾乎每個城市都有,去試聽一下並不算麻煩,然而更多課程卻不是。像一些全日制的培訓,大量依賴外地生源,這就意味著他們的課程顧問(也就是銷售人員)要說服客戶在還沒「看貨」,還不知道最終買不買的情況下就大老遠地跑來「體驗」,而這個花費誰來買單呢?教育培訓不是搞房地產的,一筆買賣沒有幾十萬上百萬,不可能自己掏錢組織個類似「免費旅遊看房團」的「試聽團」。而客戶還不知道商品怎麼樣,單聽一面之詞,也很難下定決心去「試聽」,於是很多就沒有下文了。倘若可以在網上模擬出一個真實上課的場景,讓客戶如置身現場般親自聽一聽老師的課,像面對面似的聊一聊,儘管和最終效果還是會有所差別,但至少可以了解得更直觀些了。如果課程確實給力,那麼這樣無論對客戶還是對商家,都節約了達成交易的時間和成本。

      嗯,看上去很美,其實也早有人在嘗試。當初YY教育還叫「YY教育培訓「的時侯,曾將重點放在吸引線下教育機構的入駐上,用的就是類似的理論。方式日益趨同,成本越來越高,轉化率越來越低,便捷性和選擇性差,如此種種制約,使體驗式銷售深陷困境。而基於YY語音軟體的課堂,貌似能提供一個新穎的解決方案。

      各個細分領域的不少知名機構抱著試試看的心態進駐過這個平台,可是大多也就只是「進駐」了而已,一年多過去了,也沒怎麼能有效地利用起這個「看上去很美」的工具。為什麼呢?

      眾說紛紜,有拿用戶體驗說事的,有拿運營能力說事的,有拿商業基因說事的。拋個問題,這種號稱能模擬真實課堂的工具,是否確能達到與真實課堂接近或相當的效果?

      這個問題引發的是一個顯而易見的悖論。如果不能,那就無法替代掉客戶去實地試聽的過程,如果能,那麼既然能替代掉實地「試聽」,是不是就有可能連實地上課的全程都替代了呢?

      事實證明,線下機構的擔心並非沒有道理,互聯網帶來的變革,絕不僅僅會衝擊到商業模式這個表層,傳統教育培訓中最核心的授課環節,正在面臨創業者和跨界巨頭的新一輪挑戰。

      多貝網

      既然扯到了YY教育,不妨先談一談多貝。創新工場孕育的多貝屬於那種典型的一句話就能說清的創業項目,而YY背負多重屬性,裡面的水就深得多了,二者雖看起來不乏共同點,但本質上仍然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產品。

      多貝,簡單說就是給公開課搭建的C2C平台。從內容的主題分布和運營的商業理念來看,和前面提到的第九課堂、5課網沒什麼差別。不同之處僅僅在於,將授課環節轉到了線上。

      與其它在線授課平台相比,多貝有一些自己的特點:

      不使用客戶端,無需下載安裝,操作簡單,而且能將授課界面直接嵌入合作機構的網頁中。

      教室同步錄像,能還原包括現場互動在內的課堂原貌,便於鏈接分享;

      白板使用普遍,載入率遠高於其它平台,接近100%,用戶體驗良好;

      綁定註冊,降低門檻,藉助新浪微博、人人網這些主流社交平台的使用習慣來增強用戶粘性;

      真正的C2C,用戶角色只剩講師與學員兩種,講師入駐、課程發布、收費結算完全擺脫了機構限制;

      主要形態是講座式,以每節而不是以每門或每個月為課程單位,雖也有相互關聯的系列課程,但每節都可以獨立來聽;

      目前仍以培育市場為運營重心,網站主推的多是免費講座,對收費課抽取10%的傭金。

      多貝運營至今,很少大張旗鼓地與機構合作過,即使像創新工場、智聯招聘、速途網、四海商舟等機構的工作人員受邀做過的一些主題講座,形式上也更接近於個人分享。今年9月,多貝和新東方旗下的留學社區"留留學網"進行了首次相對深入的合作,將互動播放插件嵌入到留留學的公開課頁面中,不必跳轉即可實現語音交流、白板演示、舉手發言、文字溝通、錄像回放等功能。這種形式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擅長提供技術支持的能力天空,但多貝顯然比能力天空更重視自己的「主場」。這很好理解,新項目做強自己平台的意願,通常都會勝過單純依託技術為別人的網站提供實現某種功能的解決方案。儘管這意味著冒更大風險,活下來的幾率更低,但在當今這個競爭白熱化的時代,已很少有人能做到既有一流的技術,又有像早期的百度那樣足夠的耐性了。

      (三)

      YY教育

      回頭來說YY教育。不久前YY教育首頁又進行了最新一次改版,可算是完成了脫胎換骨,單從新頁面只能看出YY教育現在做的是怎樣一件事,卻已完全看不清一路走來的印跡了。

      2011年暑期至今,是在線教育產品重登舞台的又一輪狂潮,這輪狂潮中有幾個重要的時間節點:2011年10月,2012年3月,2012年7月,2012年9月。不只是YY教育,前面談到的多貝、正保開放平台、後面將提到的傳課網、安博旗下孕而未生的博樂網,以及一些垂直領域的在線教學產品,迭代和運營的重大變革,時間幾乎都集中在這幾個節點附近。

      比照前面對多貝的介紹,幾乎在每個維度上,YY教育都有著不同的特點。

      YY教育最重要的依託是語音客戶端,雖然目前網頁版也已投入使用,但性能還很不穩定。歡聚時代(以前的華多,即多玩遊戲網的運營商)旗下的YY,最初是一款為網遊團隊作戰而生的產品,憑藉多玩社區深耕基礎和不卡不掉不延遲的技術優勢,一路PK挾先發之勢的iSpeak、新浪UCtalk,後起的AK,以及網遊巨頭的盛大EzTalk、網易CC,在抗衡騰訊QTalk中也至今未落下風。眼下,正在抹淡遊戲出身的歡聚時代,試圖從在線教育領域複製曾經的輝煌,儘管這一步跨越遠不像之前從遊戲到娛樂那麼順順噹噹。

      授課基於客戶端,也就意味著用戶必須跳出網頁,意味著使用YY教學的機構對用戶行為的跟蹤、引導和控制無法按照網站運營的常規模式進行,而必須依靠YY環境獨有的一套規則。而這套從遊戲、娛樂等原生公會衍生過來的「規則」,教育行業內的大多工作人員並不熟悉。

      作為一款稱得上是「豪華版」的產品,YY不僅擁有白板,還擁有上麥名片、一對多視頻、桌面分享等一系列應用插件,但實際使用率並不很高。不免讓人想起當年各地教育機構興建多媒體教室,直到如今,除了放映幻燈片輔助教學外,其它炫酷功能被老師真正用到的機會少之又少。教室就是教室,所謂的多媒體教學中心,固然是進步的象徵,但卻不能喧賓奪主,就如實體學校不能只比拼硬體建設一樣,更重要的,永遠是將最關鍵的一兩個功能做到最好。

      除了插件多外,YY還有一個優勢在於每個教室內同時能容納的人數。這個優勢對舉辦大型講座很有意義,對一般授課則是大材小用了,人數過多必然以弱化互動效果為代價,若用戶難有與講師互動的機會,那除了能模擬現場感覺以外,功用上和聽錄播課程的差別就不大了。

      YY不支持全程錄像,自帶的功能只有錄音。而若不與白板課件和公屏互動結合起來,單聽錄音很難還原現場效果。這一點,不是技術上做不了,而是理念上,YY教育一直極力推崇的就是刻意強調現場互動效果的在線教學,如果錄下來再放那不就和視頻公開課一樣了么?YY課程市場運作了已有一段時間,也的確賣出了一些簽單,但距離撼動傳統網校的目標還太遠,原因之一就是過於強調在線教學與錄播課程的對立。長遠來看,一個絕對去除了錄播,全程都採用在線授課的產品,從性價比上是很難與包含錄播模塊在內的競爭產品相匹敵的。

      由於已經在遊戲和娛樂領域積累了龐大的用戶基數,並建構了一套完備而閉合的生態系統,旨在引領「富集通訊」時代,打造新型社交平台的YY不依賴與其它平台帳號的綁定,它的想法是:用戶可以不用微博,在YY的平台上也能關注別人並擁有粉絲;用戶可以不用微信,在YY手機版上早實現了多媒體對講的大部分功能;用戶甚至可以不用QQ,YY本就是功能齊備的IM軟體並且在群聊方面能讓任何人都比QQ會員擁有更尊貴的體驗……但問題在於,如何讓遊戲和娛樂領域之外的用戶嘗試並最終認可這些想法呢?最新的YY5.0版本似乎向QTalk借鑒了某些元素,著眼於場景的拓展,比如為教育頻道專門定製了更加「去娛樂化」的模板,力求能讓新用戶更容易適應。新版本在早已習慣了舊版的YY粉絲群中引發了不小的爭議, 這也從側面說明了YY圈內與圈外的用戶在使用偏好和取向上存在著極大的差異。要想靠同一款產品通吃各界,還有太多的環節需要耐心去打磨。

      商業模式上YY更不同於多貝,它從來就不是在線教育的C2C,而是B2C。YY課程市場上交易的主體是學員和機構,而不是學員和講師。當然這裡的機構並非指法律意義上的機構,而是指由教育企業、教育網站、學校社團或YY平台用戶群體自發組織運營的所謂「公會」,雖然理論上一個老師也可以開一個公會,但就像一個人也可以開一個公司一樣,相比團隊,生存和發展都更加不易。

      引導公會進行公司化管理是YY的創舉,使它將實體教育培訓企業的運作模式複製到了虛擬世界。公會管理的體系化、制度化程度足以令外人驚嘆。然而就在同時,實體教育培訓企業的問題也隨之被複制了過來。最根本的,就是機構和講師之間的博弈,也即以OW(頻道所有者)為首的管理團隊與所屬頻道簽約講師之間的博弈。這種矛盾一次次引發公會的衝突、分裂、重組,卻始終無法從根本上得到化解。以外語頻道為例,每當有新公會組建時,圈內其它機構的「資深外交人員」常會隨口問到這麼句話:「你們是從哪裡分出來的?」

      從最早一批外語教學公會LF、EH到今天仍在運營的千百個頻道,YY公會的發展歷程宛如一部千絲萬縷盤根錯節的興衰史。處理不好機構和講師之間矛盾的公會不斷被邊緣化,甚至被淘汰出局。無論虛擬還是現實世界都是如此,惟有適應才有生存和發展的機會。

      YY雖也曾借講座之力聚集人氣,但當人氣做起來之後,為尋求將用戶規模優勢變現的途徑,已將運營重點轉移到了「一次性批量購買」的成套課程上,以各種形式鼓勵引導各主要公會開設收費課程,並承諾在年內不收取平台使用費。經過從7月到9月的過渡期,YY教育的轉型變局基本收官,現在的樣子,更像純做在線教學的傳課網了。有意思的是,就在同時,傳課的客戶端KK也進行了升級,新出的2.0版本中添加了「頻道」功能,反倒更像YY。

      這兩個正在相向而行的產品,原本是在兩條路上,YY教育頻道是一個包含授課功能的語音社區,而傳課從一開始就是純粹的在線授課平台,登錄進去除了講課聽課,沒有別的事干。

      再用現實中的例子來打個比方。傳課網運營的是虛擬的教室, YY教育運營的是虛擬的校園。

      假如你是學生,想像一下多數商業培訓機構中教室的感覺,周圍沒有校園,孤零零存在著,你來這裡就是為了聽課,下課後頂多向老師提點問題,和同學聊幾句,然後就離開了。教室唯一的意義就是學習的場所。

      但校園不一樣,你通常不是趕在正式上課前才來,每天你都先經過校門口,可能會碰到老師或同學,會和他們招呼寒暄,你可能會早早地進入教室,但老師還沒來,你也不一定直接就進入學習狀態,可能會參與到一些同學正在進行的遊戲中,或者就某個話題和同桌閑侃一番。課間你可能會去聽校園廣播電台的節目,課後也可能不會馬上走,而去參加一些社團活動,使自己的學習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是的,學習生活,校園是能容納下完整學習生活的社區。

      YY教育里成熟的頻道給人的感覺,就是這樣一個社區,而傳課不是,這就是二者質的區別。

      若論商業模式,現今的在線教育平台運營商還沒有誰堪稱贏家,但若單以社區運營論成敗,那麼YY教育算是成功的,這不在於其宣稱的500家教學機構,50000堂網路公開課,600萬月活躍用戶,而在於成功締造了一個能夠被用戶群體自我維繫的生態系統,很大一批忠實用戶會像掛QQ、刷微博一樣習慣了每天一上網就登錄進這個環境里,校門口、廣場、教室、自習室、辦公室、交流區、公寓、校園電台、K歌大廳……YY教育頻道的學員很多都不只是在這裡上課,而是將這裡當成了網上的家園。

      這種模式,無疑能聚集起更高的人氣,可卻未必值得其它平台效仿。在YY官方不斷力推下仍然表現平平的課程市場,難免引發人們的另一個疑問:平台熱鬧,轉化乏力,這不和新浪微博有點神似嗎?但YY已幾乎沒有選擇,面對咄咄逼人的騰訊QTtalk,只能一面據守優勢背水決戰,一面創新模式摸索出路。

      而傳課網面對的局面卻沒有這麼混雜。借鑒其它產品的長處以改進自身,無可厚非,但成功地借鑒往往很難。對一個創業公司而言,逆勢而上,做加法來借鑒,通常不是明智的決斷。

      YY做教育,並呈現出這種社區化的形式,最初不是什麼刻意的選擇,而是順勢而為的結果。一年多以前,在YY教育培訓這個版面還沒設立的時候,以教學為主題的頻道在這個平台上就已存在了近三年,幾乎與YY語音軟體的歷史一樣「悠久」,有的頻道已發展到相當成熟,常規時段就能達到兩三千人同時在線。YY只是給這些頻道劃分出了「教育培訓」這麼個新類別而已。「頻道」這個東西,本和教育無關,是從遊戲娛樂里移植過來的概念,對於一個根本沒有過這方面基因的新產品來說,刻意仿效似無必要。

      隨後,為了提升影響力,讓自己顯得更專業,YY開始遊說機構入駐,重點是新東方在線、學而思網校等一批在線教學品牌商家,以及大耳朵英語、普特英語等一些影響力較大但運營模式單一的學習門戶。後者與YY平台上固有的公會優勢互補,結合形成了幾個更具競爭力的頻道,而前者終究與YY過於複雜化的環境和倡導的模式存在衝突,基本無所作為。學而思網校做了做樣子就把頻道丟在了一邊,新東方在線憑藉最響亮的牌子,雖然一直排位還算不錯,但也只是靠志願者撐著。教育商家總是追求看得見的效益的,很難會樂意在這個看不太懂的社區里有更多投入,更何況還可能蘊藏著潛在的威脅。

      當YY的運營重點轉移到課程市場之前,這種威脅不僅來自於授課模式上直播與錄播的對立,更來自於免費對收費的衝擊。

      YY教學平台最初成型的基礎,得益於四個領域內「元老級」教學頻道的內容積累:外語、軟體、網路營銷(最初主要是SEO教學)、藝術(最初主要是廣播劇教學)。其中外語頻道規模最為龐大,形成了最鮮明的以免費為主導的特徵。

      不懂這個圈子的人們不明白,免費能形成多大的規模,造成多大的影響力?講師上課的動力來自於哪裡?免費有可能產生高質量的內容嗎?

      想想盛大投資前的榕樹下、紅袖添香等那批原創文學網站吧,當年在這裡創作根本沒有直接的收入,而網站卻成功完成了作者群、作品和讀者群的原始積累。首創於起點的VIP在線收費閱讀也只是在本已存在的供需基礎上打造了商業鏈條。能成為優秀作者的人首先是要有創作和展現的慾望,為他們訂製的商業模式不過是順風點火,而絕非憑空臆造。最早最活躍的一批入駐免費教學平台的明星講師,亦然如此。

      打網遊能掙錢固然更好,但不掙錢也照樣有人打網遊。這誰都理解。

      但另一點卻不是誰都能理解的了:任何在大多人眼裡看來是正事的東西,也總會被一部分人視為遊戲。儘管這樣的人所佔比例要小得多,但當數以億計的網民聚集起來時,極小的比例也可能會意味著一個可觀的數字。

      傳統教育培訓業就像傳統出版業一樣,鎖住了太多人的夢想。

      當初眾多的教育類頻道能在YY平台上自發地成長起來並發展壯大,正是對這個夢想的釋放。

      這條道路,不是一個從開始就規劃好商業模式的典型創業項目所能學來的,也沒必要去學。

      後起的傳課網有自己的基因,若能利用好,同樣有機會。

      (四)

      傳課網

      其實幾家在線教學平台的先後差不了多少,YY教育培訓雖從去年暑期就開始造勢,但真正發力已是10月。而多貝網、博樂網和傳課網也都是10月註冊公司,從起步至今剛好一年。

      傳課網的構架包括三部分:一款集成了IM、課件播放和在線支付功能的KK客戶端軟體,一個可進行直播或轉播的網路教室,和一個C2C的課程交易系統。換言之,YY教育暑期才打造的「課程市場」,其實更早前傳課網就已做出來了,而且由於一開始就明確定位於教學,沒有娛樂模型的包袱,不用考慮固有用戶的習慣,UI設計上直接走簡約路線。

      由於沒有用戶積累,運營方面最初是線上與線下推廣相結合的模式,第一個市場切入點選擇了K12領域,後來擴展到英語和IT互聯網。

      2012年3月28日,也就是YY教育培訓改名「YY教育」向專業化轉型的同一天,第一家在傳課網平台上進行教學的原生機構鼎學教育正式註冊成立。此後,北京艾迪學院、學而思網校、以及YY上起家的利為匯等機構陸續入駐,但也僅是作為布局,並未推出多少課程。

      4月28日,KK客戶端發布新版本,完善了一系列專為教學定製的交互功能,通過優化教學控制欄,使講師可以在授課過程中根據需要隨意切換模式,切換學員查看列表界面,用起來更容易上手。6月15日,傳課網完成了上線以來的最大改版,新增三大模塊,使學員可以按分類篩選課程,講師可以自由與機構互選簽約,並可以上傳本地視頻,從而兼具了傳統的錄播課程和YY主打的在線實時互動兩方面功能。

      7月31日,YY課程市場試運營一個月後,傳課網和貝塔斯曼亞洲投資基金在北京宣布完成A輪投資交易。備受資本市場關注的原因歸結為它有可能使講師越過教育機構的盤剝,直接面向學生提供授課服務。

      實質上傳課也是一種B2C,平台上的主體也是學校、老師、學生三方,而不是師生雙方。老師不是像多貝那樣直接就能開課,而是要像在YY上建頻道那樣先開個虛擬的「學校」。不同之處在於如前面說過的,傳課的「學校」更像是培訓機構,只有「教室」,沒有別的。這裡就存在著一個矛盾,如果真的「使講師越過教育機構的盤剝」,也就意味著「學校」里除了老師外不宜再有純從事管理的人員,既然這樣,那「學校」這一層存在的意義不就有點畫蛇添足了嗎?事實也恰恰證明了這一點,傳課里絕少有YY教育里那樣規模龐大組織健全的「公會」,多數所謂「學校」,其實就是一個老師單幹。

      9月以來,傳課改版,KK升級,似是嘗試像做「頻道」那樣運營「學校」,但這條路怕是難走得通。

      而另一條雖也艱難的路,倒是更值得嘗試的,就是與新東方在線這類主流網校進行深度合作。

      孫暢掌舵的新東方在線,技術上一直走的是自主研發與對外合作並重的道路,在這樣的機構看來,倘若不打算自行開發語音教學客戶端的話,也許傳課KK是個比YY更合適的工具。

      其實無論線下教育培訓機構也好,網校也好,當初進駐YY,就像進駐微博一樣,更主要是考慮它作為輔助營銷手段的作用,而不是像YY期望的直接用這個工具來授課。

      所以當後來發現營銷作用好像沒有誇張的那麼大時,他們對此就沒有太多興趣了。

      前面說過,直播與錄播的對立,免費對收費的衝擊,是傳統網校顧忌的兩大要點。在這兩個要點上,傳課和YY微妙差別使傳統網校與之進行更深入的合作有了更大的可能。

      第一點,傳課並沒有像YY那樣將直播和錄播對立起來,傳課的課程列表中,二者兼而有之;

      第二點,傳課從開始就將收費模式的購買交易流程設為默認,即使免費課也是按0元購買。

      這意味著傳課對用戶群的引導與傳統網校在大方向上有更多契合點。雖然前景還撲朔迷離,但至少從最近合作的口語風暴活動來看,傳課與新東方在線嘗試了將各自的帳號進行打通,這已是其它平台與課程供應商之間很難達到的合作深度了。

      正保開放平台

      垂涎課程開放平台這塊市場蛋糕的當然不只有創業者,在這個教育與互聯網兩大朝陽產業的交叉領域,任何商機都註定會吸引到上市巨頭的關注。

      就在多貝、傳課、YY先後進行改版的2012年3月,領軍遠程教育的正保強勢推出了自己開放平台,安博旗下的博樂網更新了佔位頁,並開啟了網路認證渠道。

      俞敏洪很早就說過「誰把網路這一塊做好了,誰就是新東方最大的對手。」新東方早在2000年就和聯想推出了新東方在線,但在歷經數次調整後,在線和新東方實體學校仍然分屬不同系統,難有默契。在線教育雖可以盈利,但比起各地實體學校,營收貢獻卻相形見絀。儘管背靠教育界最大的航母,運營新東方在線的迅程公司卻難以擔當起互聯網行業的一流角色。

      正保和弘成則是將全部身家押在了網路上。弘成從提供技術支撐的角度切入,主攻高等教育,並通過101網校分羹K12市場。而正保則更直接地面對用戶,主攻職業教育,並通過建立一系列網校站群橫向拓展領域。

      本文開篇就已提到,教育是一個龐大而抽象的概念。在不同領域以不同形式面對不同人群的教育,是不能用同一個模型去套用的。千遍一律的套路無法在更大範圍里複製中華會計網校、法律教育網的成功。

      一家切入教育的公司最可能成功的有兩條路,要麼將教育橫向細分為具體的小類,深挖其中一種或有限的幾種,要麼將教育縱向切分為不同的環節,將其中某個環節對應的層面展開。

      既然想涵蓋最廣的門類,而自身又無力在每個小類都做出足夠好的產品,正保只能選擇後者,在整個鏈條中選擇了開放平台這個網路時代最底層的環節。

      這個思路沒有什麼不合理的地方。2005年,從圖書音像起家的噹噹網拓寬領域,開通時尚百貨,各類商品統統上架,並於2009年正式推出了招商平台,歷史如出一轍。但自身兼任最大商家的「平台」,終究難以趕上天貓那樣純粹平台的開放程度和發展水平。既做商家又做平台,將兩種本質不同的利益訴求擺布妥帖,談何容易?

      博樂網

      安博倒是沒有這層顧慮。這家矽谷孕育的公司雖然早就有很強的IT屬性,但卻一直還沒有推出過自己的網上品牌。

      技術、資本和良好的政府關係是安博的核心競爭力,然而,長期與用戶直接距離過遠,前方戰線太廣,在細分市場中缺乏絕對競爭力也是其避不開的發展制約,一系列併購未能從根本上提升品牌影響力。這種形勢下,安博寄望於「整合」,將互聯網作為第二個10年的戰略核心,意圖搭建一個全方位的教育平台。拖了一年的博樂網,就是其整合布局中的一枚棋子。

      由於逾期未能上線,只能從作為配套社區的教師聯盟論壇和7月初上線的測試版看出當初規劃的輪廓。博樂網可算是多貝和第九課堂的結合體,既做線上也做線下,教師發布課程時可以選擇線上授課還是線下授課。在線上授課方面,也是和傳課那樣,既做直播也做錄播,

      課程內容涵蓋領域更是空前廣泛。此外,進軍移動互聯網和SNS社區也是這個號稱將教學、娛樂、交流集於一體的雲平台的目標,作為安博和思科共同投資的項目,構想可謂空前宏大。

      但一切都只是圖景而已。沒曾上線的產品,總有無窮的變數。

      (五)

      直播課堂

      早在去年就已被培生集團收購的環球天下,仍是互聯網教育中不可小視的一支力量。在以YY教育為代表的一些開放平台上,環球雅思的名師出現頻率尤其高。雖然除了廣州分校外,環球雅思並沒有開辦頻道,只是以其它形式與一些公會有過合作,但直播互動這種授課模式屢次的良好收效,顯然引起了環球官方更多的關注。

      2012年8月,環球英語網校推出了自己的直播課堂。單從功能上看,這個直播課堂與同類產品相比可算非常簡陋。然而從用法上看,專業教學機構的優勢就顯現出來了。環球並沒有濫用直播,而是有選擇地將其設置在雅思口語、聽力、考前預測幾個最能讓互動見效的環節,通過對實際考場的模擬,使之成為了融合在整個課程體系中的有機組成部分。

      類似的產品很快擴展到其它教育熱門領域。2012年9月,公務員考試界的華圖網校也推出了直播課堂,同樣主攻考前講練強化。實際上,這種單靠助教和學員互動的形態還並不真正等同於「直播」,但比起之前刻板的模式,確實稱得上是一大進步。

      微課

      儘管直播課程已成為當今教育領域最大的潮流之一,錄播也還是佔據著不可替代的位置。在錄播課程的領域,同樣也有諸多創新,其中鋒芒正銳的便是伴隨移動互聯網時代出現的微課。

      微課模式,簡言之就是將整個學科知識體系分解為一系列可以單獨提取的學習點,將對每個學習點的講解錄製成短時間的視頻片段,供學生依據自己的實際掌握情況,按需購買使用。

      這種授課模式主要適合用作輔導。輔導不同於新課,學生學過的內容,沒掌握好的通常只是其中一小部分知識點。而傳統網校課程多是要求一次性大批量購買,可能無形中向用戶捆綁銷售著很大一部分根本不需要的內容。並且在使用的時候,通常像線下那樣每堂課持續較長時間,即使可以手動進退、暫停、重放,操作上也極為不便,龐大的文件更不適合移動端。

      針對這些問題,微課的解決方案得到普遍認同。在外語教學領域,環球網校推出了雅思微課,海詞推出了「微課堂」;在公務員考試輔導領域,華圖網校繼續跟進推出「微課程」;在IT教學領域,創業項目博覽網嘗試了支持用戶錄製上傳的微課;在K12課輔領域,除了引領微課創新並藉助社交網路來整合強化運營的微課網以外,傳統網校也開始將這類模式納入到自己的課程體系中,像學而思網校推出的「專題課」就是如此。

      微課,只是在這個「微」時代興起的概念,本身沒有太大的技術門檻。一旦這種商業模式被證明可行,擁有強大師資的教育培訓巨頭很容易跟進,最終決勝的關鍵還是要比拼內容質量。

      互聯網企業若單純依靠微課模式,要想進入被傳統教育產業所覆蓋的剛需課程領域,無疑會面臨極大的挑戰。

      幾分鐘網

      那如果像第九課堂、多貝那樣,重點放在被商業性培訓機構忽略的知識傳播和技能分享上,從挖掘用戶潛在的長尾需求入手呢?杭州的幾分鐘網選擇的就是這樣一個角度,以微視頻來展現生活百科。

      廣義上的公眾教育,一直是國內最大的缺環。致力於這項事業的主體,需要承載更多的社會使命,但卻往往不能憑藉自身之力形成良性的商業循環。儘管有諸如根據用戶觀看記錄進行針對性信息推送、在盡量不妨礙觀看體驗的前提下插入軟廣等一些可以探索的途徑,幾分鐘網也還是難以在短期內具備自我供血的能力。目前只能先以平台聚集用戶,再以用戶規模和技術經驗為依託,開展為企業製作形象宣傳和產品展示短片等服務,藉助「副業」支撐平台的進一步發展。

      相比於需求高度集中的應試教育培訓,做長尾確實更適合互聯網企業,但這片藍海卻未必更適合從零開始的創業者。

      微講堂

      「比如一個男孩子第一次到女朋友家裡作客的時候,『岳母』說『一塊兒來包餃子吧』。這個男孩子在家沒做過飯,當時就手足無措,不知道餃子皮怎麼擀,餃子餡怎麼和。這時候你也許會覺得,如果網上有這樣一個平台能教你如何包餃子的話,也許就能解了燃眉之急了。」

      不同於書本上的某個學科總能劃分為有限的知識點,生活百科所涵蓋的知識點是不計其數的。上面這段話試圖闡釋的理念和幾分鐘網的主旨恰有幾分類似,而演講人劉暢以此來說明的則是一個雖在去年年底就已上線但至今還算是在試驗中的平台。

      這個至今依然很低調的名叫「微講堂」的平台,出品方是騰訊。

      這個至今已彙集了100多名簽約講師,發布了106個系列500多節課程的微講堂,關注的不是考點和答案,而是真正的拿來用的知識和經驗。它所做的是將這些知識和經驗通過免費視頻的形式傳達給更多網民,「讓知識沒有圍牆」,併網聚社會的力量,不僅邀請知名人士,也邀請各領域的草根達人來演播室參與講座錄製,旨在「讓天下沒有被埋沒的才能」。

      相比於新浪、網易在做的公開課,微講堂除了在時間上體現「微」的特點外,內容上更注重原創,風格上近於網路版的「百家講壇」,以人格魅力而不是按知識體系來組織系列節目,並以高投入為保障,製作堪比電視的專業級精品視頻,更好地激發受眾觀看學習的興趣。

      從大範圍來看,微講堂也屬於MOOC接軌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一種的衍生形式。開放課程在世界上早已不是新生產物,最近一波互聯網教育浪潮中,人們對這方面的探討也是最多的,相關文章到處可見,此處就不再贅述了。

      近年「微」概念的流行,最初大概是源自於微博。孤注一擲的新浪順著這條「微」思路打造過幾十款「微」產品,無非是寄望沿著這個傳播力最大的社交媒體脈絡做活幾個更實的點。從這個角度考慮,運營上一直借力微博的新浪公開課,日後由開放教育突入更需互動的教學範疇,讓社交屬性發揮更大的功用,似乎也很有可能。

      但另一方面,社交媒體終歸還是媒體,教學平台卻不需要開放教育那樣外向的媒體屬性。

      前面講到YY和傳課網時就用到過新浪微博作類比,雖然YY和新浪微博完全不是一個量級,但處境卻有點神似。大雜燴的新浪微博,目前也很難在某個垂直領域成功地推一項迎合某種具體需求的實用服務。而在這個間隙,一些遠遠與新浪微博不在一個量級上的垂直領域類似產品也已在迅速崛起。

      比如粉筆網,比如雪地社區。

      (六)

      粉筆網

      授課模式的變革,歸根結底是教研工作的命題。互聯網所做的就像搭建基礎設施,可以研究怎麼打造更先進的教室,怎麼製作更好用的教具。而互聯網企業若主攻課程本身,替代教師去想課到底怎麼上,就成了以短搏長,喧賓奪主了。

      互聯網時代的學習,早已成了不受時空限制的活動,課堂以外還有廣闊的天地,有待被改變。

      那些不以替代為目的,只是被設計用來潤澤教育鏈條中某些環節的輕型產品,倘若運營得好,也有機會發揮出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粉筆網給人的感覺,很像是新浪微博和百度文庫的結合體。

      如果沒有色調差別,粉筆網的web界面幾乎就像舊版新浪微博的一套模板,移動端也一樣。

      這個平台上的角色主要只有老師和學生兩種。其餘一小部分機構和專題的公眾帳號,作用也等同於一個歸納能力較強的「老師」。

      老師在上面做的主要是三件事,發布信息,創製資料,與學生互動。

      學生在上面做的主要是三件事,關注老師,下載資料,與老師互動。

      這和微博上明星與粉絲的關係如出一轍,但微博上二者間的互動名存實亡了。以明星和營銷大號為代表的一方成了自媒體,而互動實際上主要只存在於在粉絲與粉絲之間。

      粉筆網上線第一天發布的第一條微博上面寫的第一句話是:「考研的同學,想過可以@任汝芬本尊嗎?」當時,粉筆網上已經入駐了359位經過實名認證的各界權威講師。

      名師大多都有微博,在粉筆網上@他們有什麼不同之處呢?也許一開始想強調的是,在這裡能夠就自己所學習的領域與名師實現真正的互動。這有賴於兩個前提,一是名師必須真正拿出一定時間登錄這個網站運營自己的帳號(這點至少在初期粉筆網用心引導下還算不錯),二是名師的粉絲還沒有達到太大的根本顧不過來的數量級(這點就和運營目標不好協調了)。否則,儘管這裡話題的範圍比大雜燴的微博窄些,學生和名師互動的效果也難有質的提升。如果運營成功的話,粉筆網起到的作用,確切來說,最有可能的是:爭取到名師更多的時間,將其由微博上的社會自媒體轉變為粉筆網上的垂直自媒體。

      當然,由於專攻教育,粉筆網在相關功能上比微博做了一些優化,在發布介面除了正常圖文表情外,還加強了對公式、題目、資料的特殊支持。並資料下載方面提供不但遠勝於微盤,而且在很多方面都超越了百度文庫的功能。針對版權受限、排列混亂、收取積分、獲取麻煩等弊端,粉筆網通過支持在線原創、PDF直接作為長微博預覽、對註冊用戶不設下載限制並支持手機離線下載,按收藏排序並按48個領域進行更細緻的規整等優勢吸引學生。這些創舉,對新浪共享、百度文庫、豆丁、專業門戶論壇等文檔下載站點的模式造成了一定衝擊。

      粉筆網正式上線半個月後,借教師節之機,百度文庫宣布推出全國認證教師計劃,給認證教師像微博加V那樣冠以特殊標識,並大打版權牌鼓勵原創文檔。與此同時,一些細分領域內有影響力的網站也相繼加入到認證教師的爭奪中。

      不過這對粉筆網來說也未必是件壞事,至少說明自己的方向還是被業內看好的。做輕型產品不像做視頻那樣燒錢,船小好掉頭,日後在商業模式上也留有了更多的應變時間和迴旋餘地。

      雪地社區

      2012年8月27日,幾乎就在粉筆網web版高調上線的同時,另一個雖還不為眾人所知但也極具潛力的輕型產品——雪地社區也發布了V1.0版本。

      兩個產品的移動端也都已開發完畢,進入上線前的最後測試階段。

      雪地社區看上去也很像微博。粉筆主題色是粉紅,而雪地是藍色。

      兩個產品的功能設計沒有質的差別,而運營就完全是兩個思路了。

      雖然形式上像微博,但雪地構建社交網路的思路更像人人,不,更像人人的前身——校內。

      這並不是指雪地面對的用戶群體和校內網一樣,相反,這個平台主要面對的用戶群體是家長。

      這是指,雪地的社交網路類型像校內網一樣,是強關係、弱內容型的對等社區。

      微博是典型的弱關係、強內容型社區,我們關注的人,很多和自己之前並沒有現實中的任何關係,我們刷微博,固然也有一部分社交目的,但更多地是作為接收和傳播內容信息的途徑。

      而雪地像校內網那樣,是反過來的,彼此在這個社區里相互結識,通常是因為彼此的孩子是同齡、同城、同校。通過查找就讀過、正在就讀、準備考某所學校的孩子的家長,標記自己孩子讀過、在讀和想讀的學校,還可以找到自己孩子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校友的家長。

      微博是典型的不對等社區,雖然形式上對每個用戶角色的定義沒有差別,但發展到成熟階段總會分化成自媒體屬性的明星型、受眾屬性的粉絲型以及影響力和行為模式居中的過渡型。

      而雪地社區里家長與家長的角色通常是對等的,都是將這個平台作為互動交流工具的用戶。

      說起來好像一段繞口令,但確實是個很有意思的產品。學而思在多年辦校和運營e度論壇的基礎上推出這個看似無足輕重的社區,對學生家長關注點的把握可稱得上是獨具匠心了。

      愛班網

      雪地並不是唯一引入家長這個主體的教育社區。在同一時期的寧波,愛班網以另一種形式,將家長這個角色請入了與老師學生同台的社交網路。

      愛班網外在形式上像校內網,但以課群為互動的基礎,並由老師統一管理,因而它所營造的環境不像校內那樣偏重生活,而偏重以班級為中心的教學活動。這種模型接近於被稱為教育版Facebook的Edmodo,教學互動管理平台。

      結合國情增設家長帳號,為家長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並以積極的形式與之互動提供了方便,這是愛班網與Edmodo以及國內其它教學管理平台相比最突出的創新之處。如此一來社區便由老師、學生、家長三個主體組成,各自的角色、許可權和操作有明顯區別。首先只有老師才能建立課群,並向學生和對應的家長發放邀請碼,後兩者均需憑邀請碼才能註冊加入到課群中,確保社區環境與實際班級的嚴格對應。在課群里,各主體之間除了可以進行普通SNS社區那樣進行信息互動外,還支持在線管理作業與測試、編製教學日程安排、共享教學資源、發放勳章獎勵等班級功能。

      與西方國家相比,國內多數家長觀念仍較保守,對於愛班網在運營初期主打的中小學市場,家長是否放心讓自己的孩子長時間接觸互聯網,是很多創業公司都面臨的疑問。讓家長參與其中也許是個值得嘗試的辦法,但如何將這一行為引入雙向互動的積極狀態,避免重蹈家校串聯片面「監督」的覆轍,使家長放心的同時也盡量讓學生和老師舒心,這分寸的把握可是很微妙的。

      較之相對封閉的基礎教育,高校、職校甚至商業培訓中心也都是愛班網今後可能進入的市場。雖然教學管理系統領域早有以弘成為代表的一些擁有技術和政府資源優勢的老牌商家在做,但愛班網與之並不屬於直接競爭對手,二者間本質的區別在於在搭建和運營上,愛班網是以「班」為核心,而傳統教學管理平台都是以「校」為統領。

      這並不簡單是層級的差別,而是性質的不同。「班」是對應於「家」的具體社區概念,同班所有人之間通常都是認識的;「校」則是含有明顯「官方」意味的抽象組織概念,通常同校大部分人都只認識群體中的一小部分。「愛班」能像「愛家」一樣在腦海中形成現實的情景,而「愛校」則像「愛國」一樣是以榮譽感和種種信條為表徵的心理意識。

      也正因此,如果愛班網的產品理念傳達成功的話,在這裡能找到應該是一種真正的社區感覺,而當今各地由校方統一推行的交互性官網縱使功能再完備,用戶在上面也只能像登錄gov站點上的「便民服務平台」、「學籍管理系統」那樣,僅僅作為一個冷冰冰的工具來用而已。

      雖然當前的體制下,前者要取代後者幾乎不可能,但共存並佔穩一塊市場還是有希望的。

      (七)

      前面說的,多是不涉及具體科目屬性的創新應用。最後這部分,將語言學習產品單劃一類做個綜述。語言教育是最為特殊的分支之一,互聯網產品對其產生的影響也是最具革命性的。由於其中涉及的各種創新產品錯綜複雜,此處限於篇幅,只粗略素描它們的體系脈絡,以後的文章中再重點將一些代表性產品分拆開來進行評述。

      語言(注意是「語言」,不是「語言學」)學習不同於任何的「學科」學習,或說語言根本就不是「學科」。任何學科都是用語言來描述知識,表達思維,而不是用語言來呈現語言本身。與其將語言課程與歷史、數學等文理學科歸為一類,不如說它更像游泳、駕駛等某項技能。除了知識體系的搭建與掌握,邏輯思維的塑造與鍛煉,更重要的是語言習慣的培育和養成。教學這個在常規學科中貫穿始終的環節,在語言學習的歷程中不斷被淡化。隨著計算機輔助學習研究的不斷深入,語境缺失這個對一般人而言最大的阻礙,越來越有望得以被排除。

      二十年前,始創於巴黎的歐佳龍(Auralog)經過五年的漫長研發,推出了第一款內建語音識別技術的外語學習軟體。而它日後最強大的對手羅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的前身Fairfield也在同年成立於美國弗吉尼亞州北部的小城哈里森堡(Harrisonburg)。兩家同是源自語音實驗室的公司巔峰對決的序幕從此拉開。語音識別技術應用的突破性進展使高精度的人機互動成為可能。這預示著像我們今天很多書本附帶的那種只是將教材內容進行了簡單「多媒體化」的所謂「學習軟體」將不再是主流,真正的革命性學習產品呼之欲出。

      由於種種眾所周知的原因,原應大有可為的國產軟體業,從很早就開始陷於困境。九十年代中期,外語學習方面的背單詞軟體便已出現,但直到新近被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重賦生機前,近二十年的升級迭代都是小步挪動。國內受教育體制和市場機制雙重束縛的教育軟體產業,與國外的差距越拉越大。

      隨後的互聯網初興之際,傳統語言教育出版商家英孚推出了第一套網路英語課程English Town,並開始與蘋果公司合作,共同研發運行於Mac系統上的互動教學軟體。

      1998年,歐佳龍發布了著名語言學習產品Tell me more,並全力投入美國市場,拉開戰局。Fairfield則憑藉自主發明的沉浸式強化訓練法(Dynamic Immersion Method)獨樹一幟。Tell me more、Rosetta Stone之所以能像唱盤時代的Linguaphone、Pimsleur一樣享譽世界,是因為他們的產品遠不僅僅是一套軟體,而更是一個學習流派、一類學習模式、一種學習理念的代表。課程固然存在極高的可複製性,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創新本身卻無法抄襲。事實上在互聯網世界,尤其在一個版權意識匱乏的互聯網世界裡,一切都可能被盜版。來自聲同網的統計資料分別列出過國內外的經典多語系列教材和軟體各自包含的語種版本,其中國外最著名的品牌課程都能在網盤或BT上找到免費的破解分享(當然通常不是最新版)。但這並不意味著開發者就無法生存了,因為他們傳播的實際上是技術包裝的創新學習理念,鋪天蓋地的拙劣仿效從反面昭示著市場對這理念的接納和對這些偉大產品領軍地位的默認。

      同一時期的國內,網路已開始掀起第一波熱潮。線下教學中,逆向法、瘋狂英語、新東方的各大品牌流派也都蓬勃興起。但當時極低的電腦網路普及率,以及教學和技術交集內的人才空白,決定了在兩條道路上各自飛速前行的IT和教育行業雖然彼此都看到了結合的前景,相互間卻很難有借力的機會。

      2000年,揮師南下入駐上海廣州的新東方,馬不停蹄地進軍軟體領域,成立北京明日東方科技有限公司。隨後IT和教育行業最令世人矚目的兩大巨頭,聯想和新東方合作成立北京聯東偉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推出了舊版的新東方在線,並在線下強大的品牌號召力推動下,第一年就實現了盈利。但起初的做法僅是將線下課程搬到網上,缺乏互動,也沒有社區基礎。相比於業績急速攀升的實體分校,這種在線模式在接下來的幾年裡一直陷在發展的瓶頸期。

      與此同時,歐佳龍和Fairfield在改進語音糾錯技術、優化視覺互動體驗的基礎上,也通過各自的方式相繼跨入互聯網時代。Tell me more在線版通過更及時更完善的用戶行為記錄分析,為學習者量身制訂個性化的學習策略。

      在對歷史的復盤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外頂級教育系統基因的差異,那時已清晰顯現出來了。

      一句話:那時我們搬到網上去的還是現實中的課堂,而他們搬上去的是已經會互動的軟體了。

      無論Tell me more的魔鬼語音還是Rosetta Stone的全程沉浸,最初都是立足於技術驅動下的人機互動研究,是在先改變學習理念的前提下,探索與線下授課形式迥異的全新教法。

      歷史沒有對錯,國內的環境下,大多人學外語的目的,決定了我們當時只能選擇我們那條路。

      嘗試過Rosetta Stone的同胞都會知道,這套產品雖然模式新穎,但級別定得較淺,以V3版本為例,別說大多語種只發布了三個級別,即使將全部五級都學完,從語法語彙的涵蓋上,從聽說讀寫的能力上,也還算不上多高的水平。Rosetta Stone的意義,不在於能幫你通過雅思托福GRE,而在於你如果真正按照它的要求沉浸強化訓練足夠的時間,就可以培育起在傳統的外語「教」與「學」中也許永遠無法養成的習慣,而這種習慣可能會讓你受益終生。

      可國人要中考、要高考、要考級、要考研、要出國、要面試,沒時間,也沒那個閒情逸緻去養成什麼習慣。

      不是沒有變革者想換個思路做過,而是此情此景下,以別的方式還沒有誰能做到相當的規模。

      不同模式在不同國家發展的強弱之勢不同,但開放市場沒有絕對的壁壘,遲早總會出現碰撞。

      2005年,歐佳龍在北京成立分公司,統領大中華區的市場運營。英孚在上海建立旗艦中心,力推以iLab為支撐,具有強大交互功能的Efekta系統。同年3月,新東方在線全面重組,建立北京新東方迅程網路科技有限公司,網站改為現用域名,開始大刀闊斧地調整,將產品、技術和運營團隊的注意力往提高交互性的方向上集中。之後的三年里,在「運營平台化,體驗互動化,產品模塊化」的思路引導下,新東方在線的產品開始逐漸做出感覺,語音識別、問題檢索、考試引擎等一系列功能的開發成功,使人機交互的靈活性得到加強,但在與社區運營的結合方面,互聯網時代特有的人人互動屬性還沒得以顯著的體現。

      2006年,新東方上市的同期,Fairfield最終將公司名稱定為羅塞塔石碑,開始新一輪擴張。2007年,羅塞塔石碑通過授權北京智科通為國內的軟體總代理,以音意兼譯的「如師通」作為產品中文名,向國內市場引入互動式和沉浸式學習的概念,可恰逢盜版滿天飛的BT電騾極盛時代,營銷也沒能很好地對接國人需求,此次進軍基本無功而返。這並未影響羅塞塔石碑的全球化進程,在美洲和歐洲市場它的優勢地位依然鞏固,並於2009年4月成功上市。

      在這個時期,web2.0互動平台開始爆發。與國內以新東方在線為代表的網站將「英語角」搬到線上不同,西方人顯然更青睞與以自己所學語種為母語的人互助學習(Language Exchange)的模式。愛拓奇(italki)、Lang-8、Learn10、SharedTalk、Palabea等眾多語言學習社交網路在這個時期相繼湧現,捲入到新的一波以互聯網力量拉平世界的浪潮中。

      互助形式更適用於已有基礎的學習者之間進行練習。若是初學者,多數情況下我們很難完全依賴一個不會我們母語,又沒受過相關訓練的人,從開始就用他的母語去講述他的母語。而如果網站在入門階段能提供像如師通軟體那樣經過科學編製的課程,循序漸進,隨著學習程度的加深再相應增多與學友的交流,這樣就等於將人機互動的軟體和人人互動的社區結合到了一起,成為一個兼有標準化專業課程和個性化自由會話兩方面功能的新型平台。

      這便是摩卡語言社區(Livemocha)的設計思路。雖然因課程「太像」如師通而屢受非議,但這種結合的創新意義卻無可否定。

      教學的障礙能得以解決,可互助學習在供求關係上還存在問題。各國政治經濟地位不同造成語言地位實際不平等,各國網民對其它語言的學習需求很難在量級上形成平衡。為解決這個問題,愛拓奇、摩卡等網站引入了由認證講師開設收費課程的商業模式,以賺錢來吸引更多「熱門語種」的母語者加入到「遠程外教」的行列中。

      這種C2C商業模式被證明是可行的,但在中國市場很難受到廣泛認可,多數學生雖對與老外進行交流感興趣,可一說到付費上課,還是傾向於選擇那些聲稱有「專業認證」的正牌機構講師。用戶消費取向的差別,國外機構本土化營銷的乏力,再加上網路和支付系統對接的不暢,給國際性互聯網外教平台進入國內造成了天然障礙,從而給51Talk、121Speak等國內的B2C純商業性外教平台留出了足夠的生存空間。不同於YY、滬江CCTalk那樣依託客戶端運營的語音社區,這些外教平台,無論C2C還是B2C,多數都沒有自己的語音軟體,通常是藉助Skype這類點對點語聊工具進行教學與溝通。這比較適合一對一的「純課堂」商業模式,但通用工具和自己的網站沒有相通的帳號系統,也就意味著基於語音的同步互動與網路社區的非同步互動是割裂開的,不會真正形成將學習和交流融為一體的開放語音社區。

      2010年iPad的發布,強力推動了語言學習產品研發向移動端的擴展。隨著利用碎片時間「微學習」風潮的興起,專攻背詞查詞這類簡單實用功能的輕型產品有了比PC時代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如今,源於單機軟體的金山詞霸、生於互聯網的網易有道、海詞、英來網、教育機構旗下的新東方在線、老牌外語門戶中的滬江、可可網等都已在這片新興市場積極布局,專為移動應用而生的雲詞、拓詞、課堂外詞場等創業團隊更是全力打磨自己的產品,以求從這個同質化競爭激烈、用戶體驗重要性空前提升的時代變局中殺出重圍。

      一度在互聯網領域落後於歐佳龍和摩卡的羅塞塔石碑現也在移動互聯網方面尋求新的支點,一方面通過推出Totale Companion、Totale Studio HD輔助應用以延伸產品線,一方面通過收購Gogolingo等創新網站以切入更廣泛的市場,特別是最能讓沉浸式學習發揮功效的兒童和青少年語言教育市場。而在中國,沉浸式兒童語言教育的「線下版」——瑞思、貝樂首倡的學科英語正逐漸與傳統的泡泡少兒系列產品形成分庭抗禮之勢,這種原本在國內應試教育土壤下不被看好的模式隨著「培優國際化」和「留學低齡化」的社會觀念演變煥發出新的生機。最近,新東方宣布攜手之前曾與貝樂、中視希望進行過課程授權合作的麥格希 (McGraw-Hill)集團,合作完成邁格森新產品的研發,在青少年市場上與泡泡、優能系列的傳統教學產品雙管齊下。雙方還準備同步推出網路學習平台,實現線上線下學習的無縫對接,並使家長也可以訪問平台,了解孩子的學習進度情況。

      在線上線下學習結合方面,混合式教學、翻轉課堂、移動社區成為今年互聯網教育界熱議的焦點。已上線的項目中,上海的酷伴網、新東方的倍學口語等很多產品都在進行著創新嘗試。

      回顧二十年歷程,當今最令人振奮的是,無論創業者還是大公司所做的,都比從前任何時候更重視產品本身。而「重教學,輕產品」是長期以來我們和歐美同類行業相比最大的差別。

      也許我們不願承認,但多數人過去確實曾誤認為,培養出一流的老師、一流的程序員、一流的營銷……將他們聚在一起,就應該能在這個交叉行業中成就一流的公司,創造最大的價值。

      最後,借用孫暢去年年底就新東方在線與劍橋合作開發混合式教學產品一事接受i美股訪談時說過的話來作結,

      「技術對於網路教育公司來說是個問題,問題不在於有沒有工程師和設備,而是如何將技術與教育結合在一起,讓學生能夠真正按需要選擇學習內容。技術方面的人不難找,老師也不難找,難找的是既懂課程設計又能做產品的人。如果能把產品規劃好了,老師是可以標準化培養的。懂教學的老師不懂互聯網,做互聯網的又不懂教材,培訓行業缺少跨界的課程設計人才。」這是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裡仍必須要面對的現狀。

      所幸,我們已經看到了變革的曙光。

    互聯網教育產品散談

  • 正文
  • 我來說兩句(2人參與)
  • 掃描到手機 2013年10月08日10:21 來源:搜狐博客(系統默認)

  • 手機客戶端
  • 保存到博客
  • 大|中|小
  • 列印
  •   註:原文發表於2012年10月。點擊查看作者搜狐博客

      (一)

      近年來,隨著一個又一個傳統行業在互聯網力量推動下出現了顛覆性的變革,一度略顯沉寂的在線教育市場也再次升溫,越來越多的創業者、VC和互聯網巨頭將目光重新投向了這個歷來被認為是最難以改造的領域。引領浪潮的可汗學院等諸多國外MOOC(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正在空前強烈地衝擊著傳統的教育模式,在國內,新浪、網易公開課、騰訊微講堂,以及各垂直領域內站點陸續推出的類似服務雖都還在布局和探索的起步階段,但成長速度十分迅猛,發展潛力也不容低估。

      教育是一個龐大而抽象的概念,在與之相關的各個環節上,層出不窮的各種創新形式令人眼花繚亂。人們常拿其它行業來和教育作參照,最常見的例子便是電商。比如人們往往認為新東方學校和新東方在線的關係,就幾乎等同於蘇寧實體店和蘇寧易購的關係,認為多貝、傳課網這樣的產品,就幾乎等同於教育領域的淘寶、天貓。客觀來說,這樣的比喻不無道理,至少在用戶支付手段(都可以藉助網銀或第三方支付工具)和商家提供商品的途徑(對實體電商來說是物流配送,對教育電商來說是教學工具)上,二者的變化很類似,發展歷程可以借鑒。然而,本質的不同在於,你無論在蘇寧實體店還是在蘇寧易購,無論在京東還是淘寶買一台iPad,差別僅僅在於價格和交易的過程,而到手的產品本身還是一樣的,而教育電商改變的則遠不僅僅是交易的過程,而更是產品本身。新東方學校和新東方在線各自能提供的課程服務,雖是一個牌子,但就像iMac和iPad一樣,僅是具備一部分可以相互替代的功能而已,事實上完完全全是兩個東西,其操作方式和使用體驗是截然不同的。

      那麼,如何更全面地描述互聯網給教育行業帶來的變革呢?我們可以將其拆解為三個層面:商務模式、授課模式和學習模式。任何的互聯網教育產品,都是在其中的一個或多個層面,沿著各自的方向,進行組合創新。

      商務模式的變革,實際上發生在教育的外圍,和其它行業相通,包括B2B、B2C、C2C各種類型。十多年前,李如彬開發出Ejiajiao網上師資匹配系統並推向家教中介市場,正是憑藉這現在來看還很表層的信息化優勢,在短短三年的時間裡圈佔了北京近80%的市場份額,為學大教育後來的轉型、擴張、上市奠定了最初的根基。然而,單純商務模式的變革,並不觸及教學活動本身,在教學模式上,學大一對一模式的創新點集中在了線下,而線上卻沒能取得過突破,長期積累下來的企業文化仍是傳統培訓機構的屬性。雖然IT出身的創始團隊一直希望在互聯網項目上有所作為,融資上市後迫於擴張需求更是大量燒錢在產品技術上,但種種當時無法把控的原因影響了部門協調,大多來自IT行業的人才儘管能力上沒問題,卻缺乏對教育行業的深入了解,在這個本身利潤就很薄的攤子上套用互聯網企業發展方式,最終敗走麥城,留下沉重教訓。

      授課模式的變革,則是將傳統教學中最核心的授課環節移植到互聯網上,包括錄播、直播兩大類,錄播課程具備集中優秀師資的質量優勢、不受時空限制的功能優勢、資源反覆利用的成本優勢,代價是以犧牲現場互動的體驗和因材施教的針對性;直播課程可以彌補這些不足,但除了打破地域限制外,對錄播課程的其它優勢則難以比擬。以專攻遠程教育的正保為例,從2000年朱正東打造中華會計網校到今年3月推出教育開放平台,錄播長期佔據著主流,而形式上更接近面授的直播,更多是作為輔助和補充而存在。授課模式的變革,將優質的課程資源以更低的成本、更便捷的形式推向了更廣的範圍,但並未從根本上改變老師講、學生聽的形態。日趨成熟的互聯網信息技術,激發著人們對革命性產品的探索慾望。不是所有的知識和技能,都一定要靠講授才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互聯網為教育帶來最深遠的變革應該是:真正有望實現將教學的中心由教師轉移到學生。

      學習模式的變革,是最貼近本質的層面。在這個層面上誕生的E-learning產品,是將學習作為要解決的核心訴求。具體而言,這個層面的變革又可分為人機互動(PC時代學習工具軟體的互聯網化,將內容更新、用戶行為記錄分析等模塊由端轉移到雲)和人人互動(包含信息傳播、問答、資料分享等功能中一種或幾種的SNS學習社區)兩條脈絡,它們是信息時代獨有的學習形態,但它們彼此之間,以及它們與傳統的授課模式之間,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不是相互取代,而是相互配合的共存關係。當今在互聯網和教育的交叉領域內奮戰的人們不斷探索的主題,正是從這種共存關係中尋求一個足夠合適的平衡點。

      下面將以國內外一些典型產品作為探討案例,結合上述三個層面,對這看著既熱鬧又迷糊的互聯網教育亂局做一點註解闡釋。

      教育培訓行業的商業模式中,很早就開始有互聯網元素的滲入了。以2004年上線的培訓通和2005年上線的神州培訓網為代表的課程營銷平台,起到的便是「不改變產品本身,只改變商業模式」的作用(雖然現在也分銷線上產品,但主要收入仍是依靠價格相對較高的線下培訓機構的返點提成)。從形式上看,這種網站有點像賣課程的網店,但實質上它只是營銷平台,而很難擔當起交易的任務。

      對比一下搜購實物的情形,我們逛網店時一旦發現了自己想要的產品,經過查閱信息、比價、商議後,便可直接下單進入購買流程,這時網店的角色便由展品貨架變成了交易櫃檯。相反,我們在找到看上去適合自己的課程時,所留下的,僅僅是自己的購買意向和一個聯繫方式,距離最終簽單還差著十萬八千里。互聯網在教育電商中起到的作用通常就到此為止了,剩下的步驟,依舊要由培訓機構的銷售人員接手,回到電話約訪、接訪的傳統渠道中。也就是說,網路只是部分改變了通過廣告、地面推廣等宣傳方式,吸引潛在客戶來電或到訪諮詢的過程,增加了一條通過網路和潛在客戶取得聯絡的途徑。

      那麼難道後面的環節不能也跟著改變嗎?若能將整個過程都集中到線上,減少銷售人員工作量,就可以節約大量成本,降低課程售價,提高品質和競爭力。何樂而不為呢?長期以來人們經常會強調一個原因:教育培訓企業普遍不懂IT,看不到在這上面的投入能帶來多大的效益提升。是的,尤其是對眾多小型公司而言,這確實可算是原因之一。但更深層的原因卻是:課程,作為一種價格不低的非標準化服務產品,很難套用實體電商的在線銷售模式。

      一門課程不是一本書、一件衣服、一台電器,沒有ISBN、標準尺碼和產品型號,雖然也有眾多響噹噹的機構「品牌」,但各地分校各個老師各期開課都不會是完全相同的,若不親自感受一下,只憑網上的圖文介紹(就算基本屬實),客戶幾乎無法判定這門課是否符合自己的期望。這個買課的流程,與其說像「淘寶」選購,不如說像「搜房」尋租——查到貌似合適的房源後,總要去實地看看,與中介或房東談談的。最終的交易環節通常還是線下完成,一份親筆簽字的紙質合同拿到手裡,還是比對著一份電子文本點擊確認,心理上感覺靠譜點。

      (二)

      第九課堂、5課網

      不過話說回來,互聯網時代的創新精神就在於打破常規,一種商業模式在現有情形下不可行,並不意味著在任何情形下都不可行。在什麼情形下課程有可能會成為人們接受在網上交易的商品呢?試想,偶爾我們會發現一件或者新奇好玩、或者功效特殊的小商品,單價很便宜,周圍又沒見過什麼與之類似的東西,這種情形下,一部分人就可能抱著嘗鮮心態選擇購買。那麼,倘若這件小商品不是實物,而是一門新穎別緻的小課程呢?

      順著這個思路,便可以追溯到Skillshare的源起,在國內,北京的第九課堂、上海的5課網(原91師徒網)等一些線上組織線下授課的C2C平台,正是在實踐這種模式。

      為什麼特別提到了地域?因為上課是在線下,內容不是剛需,課程不是像傳統培訓那樣可以連續多堂甚至全日制的,所以這種模式一開始只有在北京上海這樣人口規模大而交通又比較發達、知識密集、人們對新生事物接受度相對高的一線城市才更有可行性。

      做剛需還是做長尾,是人們在談到這類平台時經常爭論的問題,而爭論的焦點更多是在供求的角度,做剛需人們會更願意付費,但做得人也多,並已形成了一定的格局,做長尾是進入藍海,但人們為此付費的習慣還沒培養起來,各有利弊。然而究竟要從哪類起步,還有一個很關鍵的決定因素就是平台本身的商業模式屬性,是C2C,還是B2C。

      K12、考研、公務員、外語、職業培訓等剛需課程,正如前面提到的,像租房,大多時候,一買就是幾十個課時,動輒上百課時,一次性花費通常要成千上萬,就好比租房不是住酒店,不可能一天一天算,因此人們在選擇時要慎重得多。換言之,人們雖然認為有必要花錢購買,但要買誰的卻不是輕易就能定下來的。若單看價格而不考慮商品性質,還可以聯想到家電的交易。為什麼當年淘寶就沒和電器巨頭唱對手戲,玩什麼真假價格戰呢?因為淘寶是C2C,而買一件很重要的、價值不菲的商品,客戶會更看重品質保障。再往前追溯到線下交易時代,人們買小件會去集貿市場,但買大件還是傾向於去大型商家,為了省心,為了放心。同理,在選擇以K12、考研輔導為代表的這些「剛需」課程時,B2C有天然優勢。在這片紅海中, C2C雖不能說完全沒有機會,但要培養起用戶消費習慣和對平台品牌的忠誠度,目前來看無疑是更大的挑戰。

      然而,更大的市場永遠有更大的誘惑,將那些需要一次大批量購買的剛需課程交易挪到線上,縱有千難萬阻,也總有人想做。

      有些課程是「大路貨」,幾乎每個城市都有,去試聽一下並不算麻煩,然而更多課程卻不是。像一些全日制的培訓,大量依賴外地生源,這就意味著他們的課程顧問(也就是銷售人員)要說服客戶在還沒「看貨」,還不知道最終買不買的情況下就大老遠地跑來「體驗」,而這個花費誰來買單呢?教育培訓不是搞房地產的,一筆買賣沒有幾十萬上百萬,不可能自己掏錢組織個類似「免費旅遊看房團」的「試聽團」。而客戶還不知道商品怎麼樣,單聽一面之詞,也很難下定決心去「試聽」,於是很多就沒有下文了。倘若可以在網上模擬出一個真實上課的場景,讓客戶如置身現場般親自聽一聽老師的課,像面對面似的聊一聊,儘管和最終效果還是會有所差別,但至少可以了解得更直觀些了。如果課程確實給力,那麼這樣無論對客戶還是對商家,都節約了達成交易的時間和成本。

      嗯,看上去很美,其實也早有人在嘗試。當初YY教育還叫「YY教育培訓「的時侯,曾將重點放在吸引線下教育機構的入駐上,用的就是類似的理論。方式日益趨同,成本越來越高,轉化率越來越低,便捷性和選擇性差,如此種種制約,使體驗式銷售深陷困境。而基於YY語音軟體的課堂,貌似能提供一個新穎的解決方案。

      各個細分領域的不少知名機構抱著試試看的心態進駐過這個平台,可是大多也就只是「進駐」了而已,一年多過去了,也沒怎麼能有效地利用起這個「看上去很美」的工具。為什麼呢?

      眾說紛紜,有拿用戶體驗說事的,有拿運營能力說事的,有拿商業基因說事的。拋個問題,這種號稱能模擬真實課堂的工具,是否確能達到與真實課堂接近或相當的效果?

      這個問題引發的是一個顯而易見的悖論。如果不能,那就無法替代掉客戶去實地試聽的過程,如果能,那麼既然能替代掉實地「試聽」,是不是就有可能連實地上課的全程都替代了呢?

      事實證明,線下機構的擔心並非沒有道理,互聯網帶來的變革,絕不僅僅會衝擊到商業模式這個表層,傳統教育培訓中最核心的授課環節,正在面臨創業者和跨界巨頭的新一輪挑戰。

      多貝網

      既然扯到了YY教育,不妨先談一談多貝。創新工場孕育的多貝屬於那種典型的一句話就能說清的創業項目,而YY背負多重屬性,裡面的水就深得多了,二者雖看起來不乏共同點,但本質上仍然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產品。

      多貝,簡單說就是給公開課搭建的C2C平台。從內容的主題分布和運營的商業理念來看,和前面提到的第九課堂、5課網沒什麼差別。不同之處僅僅在於,將授課環節轉到了線上。

      與其它在線授課平台相比,多貝有一些自己的特點:

      不使用客戶端,無需下載安裝,操作簡單,而且能將授課界面直接嵌入合作機構的網頁中。

      教室同步錄像,能還原包括現場互動在內的課堂原貌,便於鏈接分享;

      白板使用普遍,載入率遠高於其它平台,接近100%,用戶體驗良好;

      綁定註冊,降低門檻,藉助新浪微博、人人網這些主流社交平台的使用習慣來增強用戶粘性;

      真正的C2C,用戶角色只剩講師與學員兩種,講師入駐、課程發布、收費結算完全擺脫了機構限制;

      主要形態是講座式,以每節而不是以每門或每個月為課程單位,雖也有相互關聯的系列課程,但每節都可以獨立來聽;

      目前仍以培育市場為運營重心,網站主推的多是免費講座,對收費課抽取10%的傭金。

      多貝運營至今,很少大張旗鼓地與機構合作過,即使像創新工場、智聯招聘、速途網、四海商舟等機構的工作人員受邀做過的一些主題講座,形式上也更接近於個人分享。今年9月,多貝和新東方旗下的留學社區"留留學網"進行了首次相對深入的合作,將互動播放插件嵌入到留留學的公開課頁面中,不必跳轉即可實現語音交流、白板演示、舉手發言、文字溝通、錄像回放等功能。這種形式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擅長提供技術支持的能力天空,但多貝顯然比能力天空更重視自己的「主場」。這很好理解,新項目做強自己平台的意願,通常都會勝過單純依託技術為別人的網站提供實現某種功能的解決方案。儘管這意味著冒更大風險,活下來的幾率更低,但在當今這個競爭白熱化的時代,已很少有人能做到既有一流的技術,又有像早期的百度那樣足夠的耐性了。

      (三)

      YY教育

      回頭來說YY教育。不久前YY教育首頁又進行了最新一次改版,可算是完成了脫胎換骨,單從新頁面只能看出YY教育現在做的是怎樣一件事,卻已完全看不清一路走來的印跡了。

      2011年暑期至今,是在線教育產品重登舞台的又一輪狂潮,這輪狂潮中有幾個重要的時間節點:2011年10月,2012年3月,2012年7月,2012年9月。不只是YY教育,前面談到的多貝、正保開放平台、後面將提到的傳課網、安博旗下孕而未生的博樂網,以及一些垂直領域的在線教學產品,迭代和運營的重大變革,時間幾乎都集中在這幾個節點附近。

      比照前面對多貝的介紹,幾乎在每個維度上,YY教育都有著不同的特點。

      YY教育最重要的依託是語音客戶端,雖然目前網頁版也已投入使用,但性能還很不穩定。歡聚時代(以前的華多,即多玩遊戲網的運營商)旗下的YY,最初是一款為網遊團隊作戰而生的產品,憑藉多玩社區深耕基礎和不卡不掉不延遲的技術優勢,一路PK挾先發之勢的iSpeak、新浪UCtalk,後起的AK,以及網遊巨頭的盛大EzTalk、網易CC,在抗衡騰訊QTalk中也至今未落下風。眼下,正在抹淡遊戲出身的歡聚時代,試圖從在線教育領域複製曾經的輝煌,儘管這一步跨越遠不像之前從遊戲到娛樂那麼順順噹噹。

      授課基於客戶端,也就意味著用戶必須跳出網頁,意味著使用YY教學的機構對用戶行為的跟蹤、引導和控制無法按照網站運營的常規模式進行,而必須依靠YY環境獨有的一套規則。而這套從遊戲、娛樂等原生公會衍生過來的「規則」,教育行業內的大多工作人員並不熟悉。

      作為一款稱得上是「豪華版」的產品,YY不僅擁有白板,還擁有上麥名片、一對多視頻、桌面分享等一系列應用插件,但實際使用率並不很高。不免讓人想起當年各地教育機構興建多媒體教室,直到如今,除了放映幻燈片輔助教學外,其它炫酷功能被老師真正用到的機會少之又少。教室就是教室,所謂的多媒體教學中心,固然是進步的象徵,但卻不能喧賓奪主,就如實體學校不能只比拼硬體建設一樣,更重要的,永遠是將最關鍵的一兩個功能做到最好。

      除了插件多外,YY還有一個優勢在於每個教室內同時能容納的人數。這個優勢對舉辦大型講座很有意義,對一般授課則是大材小用了,人數過多必然以弱化互動效果為代價,若用戶難有與講師互動的機會,那除了能模擬現場感覺以外,功用上和聽錄播課程的差別就不大了。

      YY不支持全程錄像,自帶的功能只有錄音。而若不與白板課件和公屏互動結合起來,單聽錄音很難還原現場效果。這一點,不是技術上做不了,而是理念上,YY教育一直極力推崇的就是刻意強調現場互動效果的在線教學,如果錄下來再放那不就和視頻公開課一樣了么?YY課程市場運作了已有一段時間,也的確賣出了一些簽單,但距離撼動傳統網校的目標還太遠,原因之一就是過於強調在線教學與錄播課程的對立。長遠來看,一個絕對去除了錄播,全程都採用在線授課的產品,從性價比上是很難與包含錄播模塊在內的競爭產品相匹敵的。

      由於已經在遊戲和娛樂領域積累了龐大的用戶基數,並建構了一套完備而閉合的生態系統,旨在引領「富集通訊」時代,打造新型社交平台的YY不依賴與其它平台帳號的綁定,它的想法是:用戶可以不用微博,在YY的平台上也能關注別人並擁有粉絲;用戶可以不用微信,在YY手機版上早實現了多媒體對講的大部分功能;用戶甚至可以不用QQ,YY本就是功能齊備的IM軟體並且在群聊方面能讓任何人都比QQ會員擁有更尊貴的體驗……但問題在於,如何讓遊戲和娛樂領域之外的用戶嘗試並最終認可這些想法呢?最新的YY5.0版本似乎向QTalk借鑒了某些元素,著眼於場景的拓展,比如為教育頻道專門定製了更加「去娛樂化」的模板,力求能讓新用戶更容易適應。新版本在早已習慣了舊版的YY粉絲群中引發了不小的爭議, 這也從側面說明了YY圈內與圈外的用戶在使用偏好和取向上存在著極大的差異。要想靠同一款產品通吃各界,還有太多的環節需要耐心去打磨。

      商業模式上YY更不同於多貝,它從來就不是在線教育的C2C,而是B2C。YY課程市場上交易的主體是學員和機構,而不是學員和講師。當然這裡的機構並非指法律意義上的機構,而是指由教育企業、教育網站、學校社團或YY平台用戶群體自發組織運營的所謂「公會」,雖然理論上一個老師也可以開一個公會,但就像一個人也可以開一個公司一樣,相比團隊,生存和發展都更加不易。

      引導公會進行公司化管理是YY的創舉,使它將實體教育培訓企業的運作模式複製到了虛擬世界。公會管理的體系化、制度化程度足以令外人驚嘆。然而就在同時,實體教育培訓企業的問題也隨之被複制了過來。最根本的,就是機構和講師之間的博弈,也即以OW(頻道所有者)為首的管理團隊與所屬頻道簽約講師之間的博弈。這種矛盾一次次引發公會的衝突、分裂、重組,卻始終無法從根本上得到化解。以外語頻道為例,每當有新公會組建時,圈內其它機構的「資深外交人員」常會隨口問到這麼句話:「你們是從哪裡分出來的?」

      從最早一批外語教學公會LF、EH到今天仍在運營的千百個頻道,YY公會的發展歷程宛如一部千絲萬縷盤根錯節的興衰史。處理不好機構和講師之間矛盾的公會不斷被邊緣化,甚至被淘汰出局。無論虛擬還是現實世界都是如此,惟有適應才有生存和發展的機會。

      YY雖也曾借講座之力聚集人氣,但當人氣做起來之後,為尋求將用戶規模優勢變現的途徑,已將運營重點轉移到了「一次性批量購買」的成套課程上,以各種形式鼓勵引導各主要公會開設收費課程,並承諾在年內不收取平台使用費。經過從7月到9月的過渡期,YY教育的轉型變局基本收官,現在的樣子,更像純做在線教學的傳課網了。有意思的是,就在同時,傳課的客戶端KK也進行了升級,新出的2.0版本中添加了「頻道」功能,反倒更像YY。

      這兩個正在相向而行的產品,原本是在兩條路上,YY教育頻道是一個包含授課功能的語音社區,而傳課從一開始就是純粹的在線授課平台,登錄進去除了講課聽課,沒有別的事干。

      再用現實中的例子來打個比方。傳課網運營的是虛擬的教室, YY教育運營的是虛擬的校園。

      假如你是學生,想像一下多數商業培訓機構中教室的感覺,周圍沒有校園,孤零零存在著,你來這裡就是為了聽課,下課後頂多向老師提點問題,和同學聊幾句,然後就離開了。教室唯一的意義就是學習的場所。

      但校園不一樣,你通常不是趕在正式上課前才來,每天你都先經過校門口,可能會碰到老師或同學,會和他們招呼寒暄,你可能會早早地進入教室,但老師還沒來,你也不一定直接就進入學習狀態,可能會參與到一些同學正在進行的遊戲中,或者就某個話題和同桌閑侃一番。課間你可能會去聽校園廣播電台的節目,課後也可能不會馬上走,而去參加一些社團活動,使自己的學習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是的,學習生活,校園是能容納下完整學習生活的社區。

      YY教育里成熟的頻道給人的感覺,就是這樣一個社區,而傳課不是,這就是二者質的區別。

      若論商業模式,現今的在線教育平台運營商還沒有誰堪稱贏家,但若單以社區運營論成敗,那麼YY教育算是成功的,這不在於其宣稱的500家教學機構,50000堂網路公開課,600萬月活躍用戶,而在於成功締造了一個能夠被用戶群體自我維繫的生態系統,很大一批忠實用戶會像掛QQ、刷微博一樣習慣了每天一上網就登錄進這個環境里,校門口、廣場、教室、自習室、辦公室、交流區、公寓、校園電台、K歌大廳……YY教育頻道的學員很多都不只是在這裡上課,而是將這裡當成了網上的家園。

      這種模式,無疑能聚集起更高的人氣,可卻未必值得其它平台效仿。在YY官方不斷力推下仍然表現平平的課程市場,難免引發人們的另一個疑問:平台熱鬧,轉化乏力,這不和新浪微博有點神似嗎?但YY已幾乎沒有選擇,面對咄咄逼人的騰訊QTtalk,只能一面據守優勢背水決戰,一面創新模式摸索出路。

      而傳課網面對的局面卻沒有這麼混雜。借鑒其它產品的長處以改進自身,無可厚非,但成功地借鑒往往很難。對一個創業公司而言,逆勢而上,做加法來借鑒,通常不是明智的決斷。

      YY做教育,並呈現出這種社區化的形式,最初不是什麼刻意的選擇,而是順勢而為的結果。一年多以前,在YY教育培訓這個版面還沒設立的時候,以教學為主題的頻道在這個平台上就已存在了近三年,幾乎與YY語音軟體的歷史一樣「悠久」,有的頻道已發展到相當成熟,常規時段就能達到兩三千人同時在線。YY只是給這些頻道劃分出了「教育培訓」這麼個新類別而已。「頻道」這個東西,本和教育無關,是從遊戲娛樂里移植過來的概念,對於一個根本沒有過這方面基因的新產品來說,刻意仿效似無必要。

      隨後,為了提升影響力,讓自己顯得更專業,YY開始遊說機構入駐,重點是新東方在線、學而思網校等一批在線教學品牌商家,以及大耳朵英語、普特英語等一些影響力較大但運營模式單一的學習門戶。後者與YY平台上固有的公會優勢互補,結合形成了幾個更具競爭力的頻道,而前者終究與YY過於複雜化的環境和倡導的模式存在衝突,基本無所作為。學而思網校做了做樣子就把頻道丟在了一邊,新東方在線憑藉最響亮的牌子,雖然一直排位還算不錯,但也只是靠志願者撐著。教育商家總是追求看得見的效益的,很難會樂意在這個看不太懂的社區里有更多投入,更何況還可能蘊藏著潛在的威脅。

      當YY的運營重點轉移到課程市場之前,這種威脅不僅來自於授課模式上直播與錄播的對立,更來自於免費對收費的衝擊。

      YY教學平台最初成型的基礎,得益於四個領域內「元老級」教學頻道的內容積累:外語、軟體、網路營銷(最初主要是SEO教學)、藝術(最初主要是廣播劇教學)。其中外語頻道規模最為龐大,形成了最鮮明的以免費為主導的特徵。

      不懂這個圈子的人們不明白,免費能形成多大的規模,造成多大的影響力?講師上課的動力來自於哪裡?免費有可能產生高質量的內容嗎?

      想想盛大投資前的榕樹下、紅袖添香等那批原創文學網站吧,當年在這裡創作根本沒有直接的收入,而網站卻成功完成了作者群、作品和讀者群的原始積累。首創於起點的VIP在線收費閱讀也只是在本已存在的供需基礎上打造了商業鏈條。能成為優秀作者的人首先是要有創作和展現的慾望,為他們訂製的商業模式不過是順風點火,而絕非憑空臆造。最早最活躍的一批入駐免費教學平台的明星講師,亦然如此。

      打網遊能掙錢固然更好,但不掙錢也照樣有人打網遊。這誰都理解。

      但另一點卻不是誰都能理解的了:任何在大多人眼裡看來是正事的東西,也總會被一部分人視為遊戲。儘管這樣的人所佔比例要小得多,但當數以億計的網民聚集起來時,極小的比例也可能會意味著一個可觀的數字。

      傳統教育培訓業就像傳統出版業一樣,鎖住了太多人的夢想。

      當初眾多的教育類頻道能在YY平台上自發地成長起來並發展壯大,正是對這個夢想的釋放。

      這條道路,不是一個從開始就規劃好商業模式的典型創業項目所能學來的,也沒必要去學。

      後起的傳課網有自己的基因,若能利用好,同樣有機會。

      (四)

      傳課網

      其實幾家在線教學平台的先後差不了多少,YY教育培訓雖從去年暑期就開始造勢,但真正發力已是10月。而多貝網、博樂網和傳課網也都是10月註冊公司,從起步至今剛好一年。

      傳課網的構架包括三部分:一款集成了IM、課件播放和在線支付功能的KK客戶端軟體,一個可進行直播或轉播的網路教室,和一個C2C的課程交易系統。換言之,YY教育暑期才打造的「課程市場」,其實更早前傳課網就已做出來了,而且由於一開始就明確定位於教學,沒有娛樂模型的包袱,不用考慮固有用戶的習慣,UI設計上直接走簡約路線。

      由於沒有用戶積累,運營方面最初是線上與線下推廣相結合的模式,第一個市場切入點選擇了K12領域,後來擴展到英語和IT互聯網。

      2012年3月28日,也就是YY教育培訓改名「YY教育」向專業化轉型的同一天,第一家在傳課網平台上進行教學的原生機構鼎學教育正式註冊成立。此後,北京艾迪學院、學而思網校、以及YY上起家的利為匯等機構陸續入駐,但也僅是作為布局,並未推出多少課程。

      4月28日,KK客戶端發布新版本,完善了一系列專為教學定製的交互功能,通過優化教學控制欄,使講師可以在授課過程中根據需要隨意切換模式,切換學員查看列表界面,用起來更容易上手。6月15日,傳課網完成了上線以來的最大改版,新增三大模塊,使學員可以按分類篩選課程,講師可以自由與機構互選簽約,並可以上傳本地視頻,從而兼具了傳統的錄播課程和YY主打的在線實時互動兩方面功能。

      7月31日,YY課程市場試運營一個月後,傳課網和貝塔斯曼亞洲投資基金在北京宣布完成A輪投資交易。備受資本市場關注的原因歸結為它有可能使講師越過教育機構的盤剝,直接面向學生提供授課服務。

      實質上傳課也是一種B2C,平台上的主體也是學校、老師、學生三方,而不是師生雙方。老師不是像多貝那樣直接就能開課,而是要像在YY上建頻道那樣先開個虛擬的「學校」。不同之處在於如前面說過的,傳課的「學校」更像是培訓機構,只有「教室」,沒有別的。這裡就存在著一個矛盾,如果真的「使講師越過教育機構的盤剝」,也就意味著「學校」里除了老師外不宜再有純從事管理的人員,既然這樣,那「學校」這一層存在的意義不就有點畫蛇添足了嗎?事實也恰恰證明了這一點,傳課里絕少有YY教育里那樣規模龐大組織健全的「公會」,多數所謂「學校」,其實就是一個老師單幹。

      9月以來,傳課改版,KK升級,似是嘗試像做「頻道」那樣運營「學校」,但這條路怕是難走得通。

      而另一條雖也艱難的路,倒是更值得嘗試的,就是與新東方在線這類主流網校進行深度合作。

      孫暢掌舵的新東方在線,技術上一直走的是自主研發與對外合作並重的道路,在這樣的機構看來,倘若不打算自行開發語音教學客戶端的話,也許傳課KK是個比YY更合適的工具。

      其實無論線下教育培訓機構也好,網校也好,當初進駐YY,就像進駐微博一樣,更主要是考慮它作為輔助營銷手段的作用,而不是像YY期望的直接用這個工具來授課。

      所以當後來發現營銷作用好像沒有誇張的那麼大時,他們對此就沒有太多興趣了。

      前面說過,直播與錄播的對立,免費對收費的衝擊,是傳統網校顧忌的兩大要點。在這兩個要點上,傳課和YY微妙差別使傳統網校與之進行更深入的合作有了更大的可能。

      第一點,傳課並沒有像YY那樣將直播和錄播對立起來,傳課的課程列表中,二者兼而有之;

      第二點,傳課從開始就將收費模式的購買交易流程設為默認,即使免費課也是按0元購買。

      這意味著傳課對用戶群的引導與傳統網校在大方向上有更多契合點。雖然前景還撲朔迷離,但至少從最近合作的口語風暴活動來看,傳課與新東方在線嘗試了將各自的帳號進行打通,這已是其它平台與課程供應商之間很難達到的合作深度了。

      正保開放平台

      垂涎課程開放平台這塊市場蛋糕的當然不只有創業者,在這個教育與互聯網兩大朝陽產業的交叉領域,任何商機都註定會吸引到上市巨頭的關注。

      就在多貝、傳課、YY先後進行改版的2012年3月,領軍遠程教育的正保強勢推出了自己開放平台,安博旗下的博樂網更新了佔位頁,並開啟了網路認證渠道。

      俞敏洪很早就說過「誰把網路這一塊做好了,誰就是新東方最大的對手。」新東方早在2000年就和聯想推出了新東方在線,但在歷經數次調整後,在線和新東方實體學校仍然分屬不同系統,難有默契。在線教育雖可以盈利,但比起各地實體學校,營收貢獻卻相形見絀。儘管背靠教育界最大的航母,運營新東方在線的迅程公司卻難以擔當起互聯網行業的一流角色。

      正保和弘成則是將全部身家押在了網路上。弘成從提供技術支撐的角度切入,主攻高等教育,並通過101網校分羹K12市場。而正保則更直接地面對用戶,主攻職業教育,並通過建立一系列網校站群橫向拓展領域。

      本文開篇就已提到,教育是一個龐大而抽象的概念。在不同領域以不同形式面對不同人群的教育,是不能用同一個模型去套用的。千遍一律的套路無法在更大範圍里複製中華會計網校、法律教育網的成功。

      一家切入教育的公司最可能成功的有兩條路,要麼將教育橫向細分為具體的小類,深挖其中一種或有限的幾種,要麼將教育縱向切分為不同的環節,將其中某個環節對應的層面展開。

      既然想涵蓋最廣的門類,而自身又無力在每個小類都做出足夠好的產品,正保只能選擇後者,在整個鏈條中選擇了開放平台這個網路時代最底層的環節。

      這個思路沒有什麼不合理的地方。2005年,從圖書音像起家的噹噹網拓寬領域,開通時尚百貨,各類商品統統上架,並於2009年正式推出了招商平台,歷史如出一轍。但自身兼任最大商家的「平台」,終究難以趕上天貓那樣純粹平台的開放程度和發展水平。既做商家又做平台,將兩種本質不同的利益訴求擺布妥帖,談何容易?

      博樂網

      安博倒是沒有這層顧慮。這家矽谷孕育的公司雖然早就有很強的IT屬性,但卻一直還沒有推出過自己的網上品牌。

      技術、資本和良好的政府關係是安博的核心競爭力,然而,長期與用戶直接距離過遠,前方戰線太廣,在細分市場中缺乏絕對競爭力也是其避不開的發展制約,一系列併購未能從根本上提升品牌影響力。這種形勢下,安博寄望於「整合」,將互聯網作為第二個10年的戰略核心,意圖搭建一個全方位的教育平台。拖了一年的博樂網,就是其整合布局中的一枚棋子。

      由於逾期未能上線,只能從作為配套社區的教師聯盟論壇和7月初上線的測試版看出當初規劃的輪廓。博樂網可算是多貝和第九課堂的結合體,既做線上也做線下,教師發布課程時可以選擇線上授課還是線下授課。在線上授課方面,也是和傳課那樣,既做直播也做錄播,

      課程內容涵蓋領域更是空前廣泛。此外,進軍移動互聯網和SNS社區也是這個號稱將教學、娛樂、交流集於一體的雲平台的目標,作為安博和思科共同投資的項目,構想可謂空前宏大。

      但一切都只是圖景而已。沒曾上線的產品,總有無窮的變數。

      (五)

      直播課堂

      早在去年就已被培生集團收購的環球天下,仍是互聯網教育中不可小視的一支力量。在以YY教育為代表的一些開放平台上,環球雅思的名師出現頻率尤其高。雖然除了廣州分校外,環球雅思並沒有開辦頻道,只是以其它形式與一些公會有過合作,但直播互動這種授課模式屢次的良好收效,顯然引起了環球官方更多的關注。

      2012年8月,環球英語網校推出了自己的直播課堂。單從功能上看,這個直播課堂與同類產品相比可算非常簡陋。然而從用法上看,專業教學機構的優勢就顯現出來了。環球並沒有濫用直播,而是有選擇地將其設置在雅思口語、聽力、考前預測幾個最能讓互動見效的環節,通過對實際考場的模擬,使之成為了融合在整個課程體系中的有機組成部分。

      類似的產品很快擴展到其它教育熱門領域。2012年9月,公務員考試界的華圖網校也推出了直播課堂,同樣主攻考前講練強化。實際上,這種單靠助教和學員互動的形態還並不真正等同於「直播」,但比起之前刻板的模式,確實稱得上是一大進步。

      微課

      儘管直播課程已成為當今教育領域最大的潮流之一,錄播也還是佔據著不可替代的位置。在錄播課程的領域,同樣也有諸多創新,其中鋒芒正銳的便是伴隨移動互聯網時代出現的微課。

      微課模式,簡言之就是將整個學科知識體系分解為一系列可以單獨提取的學習點,將對每個學習點的講解錄製成短時間的視頻片段,供學生依據自己的實際掌握情況,按需購買使用。

      這種授課模式主要適合用作輔導。輔導不同於新課,學生學過的內容,沒掌握好的通常只是其中一小部分知識點。而傳統網校課程多是要求一次性大批量購買,可能無形中向用戶捆綁銷售著很大一部分根本不需要的內容。並且在使用的時候,通常像線下那樣每堂課持續較長時間,即使可以手動進退、暫停、重放,操作上也極為不便,龐大的文件更不適合移動端。

      針對這些問題,微課的解決方案得到普遍認同。在外語教學領域,環球網校推出了雅思微課,海詞推出了「微課堂」;在公務員考試輔導領域,華圖網校繼續跟進推出「微課程」;在IT教學領域,創業項目博覽網嘗試了支持用戶錄製上傳的微課;在K12課輔領域,除了引領微課創新並藉助社交網路來整合強化運營的微課網以外,傳統網校也開始將這類模式納入到自己的課程體系中,像學而思網校推出的「專題課」就是如此。

      微課,只是在這個「微」時代興起的概念,本身沒有太大的技術門檻。一旦這種商業模式被證明可行,擁有強大師資的教育培訓巨頭很容易跟進,最終決勝的關鍵還是要比拼內容質量。

      互聯網企業若單純依靠微課模式,要想進入被傳統教育產業所覆蓋的剛需課程領域,無疑會面臨極大的挑戰。

      幾分鐘網

      那如果像第九課堂、多貝那樣,重點放在被商業性培訓機構忽略的知識傳播和技能分享上,從挖掘用戶潛在的長尾需求入手呢?杭州的幾分鐘網選擇的就是這樣一個角度,以微視頻來展現生活百科。

      廣義上的公眾教育,一直是國內最大的缺環。致力於這項事業的主體,需要承載更多的社會使命,但卻往往不能憑藉自身之力形成良性的商業循環。儘管有諸如根據用戶觀看記錄進行針對性信息推送、在盡量不妨礙觀看體驗的前提下插入軟廣等一些可以探索的途徑,幾分鐘網也還是難以在短期內具備自我供血的能力。目前只能先以平台聚集用戶,再以用戶規模和技術經驗為依託,開展為企業製作形象宣傳和產品展示短片等服務,藉助「副業」支撐平台的進一步發展。

      相比於需求高度集中的應試教育培訓,做長尾確實更適合互聯網企業,但這片藍海卻未必更適合從零開始的創業者。

      微講堂

      「比如一個男孩子第一次到女朋友家裡作客的時候,『岳母』說『一塊兒來包餃子吧』。這個男孩子在家沒做過飯,當時就手足無措,不知道餃子皮怎麼擀,餃子餡怎麼和。這時候你也許會覺得,如果網上有這樣一個平台能教你如何包餃子的話,也許就能解了燃眉之急了。」

      不同於書本上的某個學科總能劃分為有限的知識點,生活百科所涵蓋的知識點是不計其數的。上面這段話試圖闡釋的理念和幾分鐘網的主旨恰有幾分類似,而演講人劉暢以此來說明的則是一個雖在去年年底就已上線但至今還算是在試驗中的平台。

      這個至今依然很低調的名叫「微講堂」的平台,出品方是騰訊。

      這個至今已彙集了100多名簽約講師,發布了106個系列500多節課程的微講堂,關注的不是考點和答案,而是真正的拿來用的知識和經驗。它所做的是將這些知識和經驗通過免費視頻的形式傳達給更多網民,「讓知識沒有圍牆」,併網聚社會的力量,不僅邀請知名人士,也邀請各領域的草根達人來演播室參與講座錄製,旨在「讓天下沒有被埋沒的才能」。

      相比於新浪、網易在做的公開課,微講堂除了在時間上體現「微」的特點外,內容上更注重原創,風格上近於網路版的「百家講壇」,以人格魅力而不是按知識體系來組織系列節目,並以高投入為保障,製作堪比電視的專業級精品視頻,更好地激發受眾觀看學習的興趣。

      從大範圍來看,微講堂也屬於MOOC接軌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一種的衍生形式。開放課程在世界上早已不是新生產物,最近一波互聯網教育浪潮中,人們對這方面的探討也是最多的,相關文章到處可見,此處就不再贅述了。

      近年「微」概念的流行,最初大概是源自於微博。孤注一擲的新浪順著這條「微」思路打造過幾十款「微」產品,無非是寄望沿著這個傳播力最大的社交媒體脈絡做活幾個更實的點。從這個角度考慮,運營上一直借力微博的新浪公開課,日後由開放教育突入更需互動的教學範疇,讓社交屬性發揮更大的功用,似乎也很有可能。

      但另一方面,社交媒體終歸還是媒體,教學平台卻不需要開放教育那樣外向的媒體屬性。

      前面講到YY和傳課網時就用到過新浪微博作類比,雖然YY和新浪微博完全不是一個量級,但處境卻有點神似。大雜燴的新浪微博,目前也很難在某個垂直領域成功地推一項迎合某種具體需求的實用服務。而在這個間隙,一些遠遠與新浪微博不在一個量級上的垂直領域類似產品也已在迅速崛起。

      比如粉筆網,比如雪地社區。

      (六)

      粉筆網

      授課模式的變革,歸根結底是教研工作的命題。互聯網所做的就像搭建基礎設施,可以研究怎麼打造更先進的教室,怎麼製作更好用的教具。而互聯網企業若主攻課程本身,替代教師去想課到底怎麼上,就成了以短搏長,喧賓奪主了。

      互聯網時代的學習,早已成了不受時空限制的活動,課堂以外還有廣闊的天地,有待被改變。

      那些不以替代為目的,只是被設計用來潤澤教育鏈條中某些環節的輕型產品,倘若運營得好,也有機會發揮出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粉筆網給人的感覺,很像是新浪微博和百度文庫的結合體。

      如果沒有色調差別,粉筆網的web界面幾乎就像舊版新浪微博的一套模板,移動端也一樣。

      這個平台上的角色主要只有老師和學生兩種。其餘一小部分機構和專題的公眾帳號,作用也等同於一個歸納能力較強的「老師」。

      老師在上面做的主要是三件事,發布信息,創製資料,與學生互動。

      學生在上面做的主要是三件事,關注老師,下載資料,與老師互動。

      這和微博上明星與粉絲的關係如出一轍,但微博上二者間的互動名存實亡了。以明星和營銷大號為代表的一方成了自媒體,而互動實際上主要只存在於在粉絲與粉絲之間。

      粉筆網上線第一天發布的第一條微博上面寫的第一句話是:「考研的同學,想過可以@任汝芬本尊嗎?」當時,粉筆網上已經入駐了359位經過實名認證的各界權威講師。

      名師大多都有微博,在粉筆網上@他們有什麼不同之處呢?也許一開始想強調的是,在這裡能夠就自己所學習的領域與名師實現真正的互動。這有賴於兩個前提,一是名師必須真正拿出一定時間登錄這個網站運營自己的帳號(這點至少在初期粉筆網用心引導下還算不錯),二是名師的粉絲還沒有達到太大的根本顧不過來的數量級(這點就和運營目標不好協調了)。否則,儘管這裡話題的範圍比大雜燴的微博窄些,學生和名師互動的效果也難有質的提升。如果運營成功的話,粉筆網起到的作用,確切來說,最有可能的是:爭取到名師更多的時間,將其由微博上的社會自媒體轉變為粉筆網上的垂直自媒體。

      當然,由於專攻教育,粉筆網在相關功能上比微博做了一些優化,在發布介面除了正常圖文表情外,還加強了對公式、題目、資料的特殊支持。並資料下載方面提供不但遠勝於微盤,而且在很多方面都超越了百度文庫的功能。針對版權受限、排列混亂、收取積分、獲取麻煩等弊端,粉筆網通過支持在線原創、PDF直接作為長微博預覽、對註冊用戶不設下載限制並支持手機離線下載,按收藏排序並按48個領域進行更細緻的規整等優勢吸引學生。這些創舉,對新浪共享、百度文庫、豆丁、專業門戶論壇等文檔下載站點的模式造成了一定衝擊。

      粉筆網正式上線半個月後,借教師節之機,百度文庫宣布推出全國認證教師計劃,給認證教師像微博加V那樣冠以特殊標識,並大打版權牌鼓勵原創文檔。與此同時,一些細分領域內有影響力的網站也相繼加入到認證教師的爭奪中。

      不過這對粉筆網來說也未必是件壞事,至少說明自己的方向還是被業內看好的。做輕型產品不像做視頻那樣燒錢,船小好掉頭,日後在商業模式上也留有了更多的應變時間和迴旋餘地。

      雪地社區

      2012年8月27日,幾乎就在粉筆網web版高調上線的同時,另一個雖還不為眾人所知但也極具潛力的輕型產品——雪地社區也發布了V1.0版本。

      兩個產品的移動端也都已開發完畢,進入上線前的最後測試階段。

      雪地社區看上去也很像微博。粉筆主題色是粉紅,而雪地是藍色。

      兩個產品的功能設計沒有質的差別,而運營就完全是兩個思路了。

      雖然形式上像微博,但雪地構建社交網路的思路更像人人,不,更像人人的前身——校內。

      這並不是指雪地面對的用戶群體和校內網一樣,相反,這個平台主要面對的用戶群體是家長。

      這是指,雪地的社交網路類型像校內網一樣,是強關係、弱內容型的對等社區。

      微博是典型的弱關係、強內容型社區,我們關注的人,很多和自己之前並沒有現實中的任何關係,我們刷微博,固然也有一部分社交目的,但更多地是作為接收和傳播內容信息的途徑。

      而雪地像校內網那樣,是反過來的,彼此在這個社區里相互結識,通常是因為彼此的孩子是同齡、同城、同校。通過查找就讀過、正在就讀、準備考某所學校的孩子的家長,標記自己孩子讀過、在讀和想讀的學校,還可以找到自己孩子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校友的家長。

      微博是典型的不對等社區,雖然形式上對每個用戶角色的定義沒有差別,但發展到成熟階段總會分化成自媒體屬性的明星型、受眾屬性的粉絲型以及影響力和行為模式居中的過渡型。

      而雪地社區里家長與家長的角色通常是對等的,都是將這個平台作為互動交流工具的用戶。

      說起來好像一段繞口令,但確實是個很有意思的產品。學而思在多年辦校和運營e度論壇的基礎上推出這個看似無足輕重的社區,對學生家長關注點的把握可稱得上是獨具匠心了。

      愛班網

      雪地並不是唯一引入家長這個主體的教育社區。在同一時期的寧波,愛班網以另一種形式,將家長這個角色請入了與老師學生同台的社交網路。

      愛班網外在形式上像校內網,但以課群為互動的基礎,並由老師統一管理,因而它所營造的環境不像校內那樣偏重生活,而偏重以班級為中心的教學活動。這種模型接近於被稱為教育版Facebook的Edmodo,教學互動管理平台。

      結合國情增設家長帳號,為家長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並以積極的形式與之互動提供了方便,這是愛班網與Edmodo以及國內其它教學管理平台相比最突出的創新之處。如此一來社區便由老師、學生、家長三個主體組成,各自的角色、許可權和操作有明顯區別。首先只有老師才能建立課群,並向學生和對應的家長發放邀請碼,後兩者均需憑邀請碼才能註冊加入到課群中,確保社區環境與實際班級的嚴格對應。在課群里,各主體之間除了可以進行普通SNS社區那樣進行信息互動外,還支持在線管理作業與測試、編製教學日程安排、共享教學資源、發放勳章獎勵等班級功能。

      與西方國家相比,國內多數家長觀念仍較保守,對於愛班網在運營初期主打的中小學市場,家長是否放心讓自己的孩子長時間接觸互聯網,是很多創業公司都面臨的疑問。讓家長參與其中也許是個值得嘗試的辦法,但如何將這一行為引入雙向互動的積極狀態,避免重蹈家校串聯片面「監督」的覆轍,使家長放心的同時也盡量讓學生和老師舒心,這分寸的把握可是很微妙的。

      較之相對封閉的基礎教育,高校、職校甚至商業培訓中心也都是愛班網今後可能進入的市場。雖然教學管理系統領域早有以弘成為代表的一些擁有技術和政府資源優勢的老牌商家在做,但愛班網與之並不屬於直接競爭對手,二者間本質的區別在於在搭建和運營上,愛班網是以「班」為核心,而傳統教學管理平台都是以「校」為統領。

      這並不簡單是層級的差別,而是性質的不同。「班」是對應於「家」的具體社區概念,同班所有人之間通常都是認識的;「校」則是含有明顯「官方」意味的抽象組織概念,通常同校大部分人都只認識群體中的一小部分。「愛班」能像「愛家」一樣在腦海中形成現實的情景,而「愛校」則像「愛國」一樣是以榮譽感和種種信條為表徵的心理意識。

      也正因此,如果愛班網的產品理念傳達成功的話,在這裡能找到應該是一種真正的社區感覺,而當今各地由校方統一推行的交互性官網縱使功能再完備,用戶在上面也只能像登錄gov站點上的「便民服務平台」、「學籍管理系統」那樣,僅僅作為一個冷冰冰的工具來用而已。

      雖然當前的體制下,前者要取代後者幾乎不可能,但共存並佔穩一塊市場還是有希望的。

      (七)

      前面說的,多是不涉及具體科目屬性的創新應用。最後這部分,將語言學習產品單劃一類做個綜述。語言教育是最為特殊的分支之一,互聯網產品對其產生的影響也是最具革命性的。由於其中涉及的各種創新產品錯綜複雜,此處限於篇幅,只粗略素描它們的體系脈絡,以後的文章中再重點將一些代表性產品分拆開來進行評述。

      語言(注意是「語言」,不是「語言學」)學習不同於任何的「學科」學習,或說語言根本就不是「學科」。任何學科都是用語言來描述知識,表達思維,而不是用語言來呈現語言本身。與其將語言課程與歷史、數學等文理學科歸為一類,不如說它更像游泳、駕駛等某項技能。除了知識體系的搭建與掌握,邏輯思維的塑造與鍛煉,更重要的是語言習慣的培育和養成。教學這個在常規學科中貫穿始終的環節,在語言學習的歷程中不斷被淡化。隨著計算機輔助學習研究的不斷深入,語境缺失這個對一般人而言最大的阻礙,越來越有望得以被排除。

      二十年前,始創於巴黎的歐佳龍(Auralog)經過五年的漫長研發,推出了第一款內建語音識別技術的外語學習軟體。而它日後最強大的對手羅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的前身Fairfield也在同年成立於美國弗吉尼亞州北部的小城哈里森堡(Harrisonburg)。兩家同是源自語音實驗室的公司巔峰對決的序幕從此拉開。語音識別技術應用的突破性進展使高精度的人機互動成為可能。這預示著像我們今天很多書本附帶的那種只是將教材內容進行了簡單「多媒體化」的所謂「學習軟體」將不再是主流,真正的革命性學習產品呼之欲出。

      由於種種眾所周知的原因,原應大有可為的國產軟體業,從很早就開始陷於困境。九十年代中期,外語學習方面的背單詞軟體便已出現,但直到新近被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重賦生機前,近二十年的升級迭代都是小步挪動。國內受教育體制和市場機制雙重束縛的教育軟體產業,與國外的差距越拉越大。

      隨後的互聯網初興之際,傳統語言教育出版商家英孚推出了第一套網路英語課程English Town,並開始與蘋果公司合作,共同研發運行於Mac系統上的互動教學軟體。

      1998年,歐佳龍發布了著名語言學習產品Tell me more,並全力投入美國市場,拉開戰局。Fairfield則憑藉自主發明的沉浸式強化訓練法(Dynamic Immersion Method)獨樹一幟。Tell me more、Rosetta Stone之所以能像唱盤時代的Linguaphone、Pimsleur一樣享譽世界,是因為他們的產品遠不僅僅是一套軟體,而更是一個學習流派、一類學習模式、一種學習理念的代表。課程固然存在極高的可複製性,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創新本身卻無法抄襲。事實上在互聯網世界,尤其在一個版權意識匱乏的互聯網世界裡,一切都可能被盜版。來自聲同網的統計資料分別列出過國內外的經典多語系列教材和軟體各自包含的語種版本,其中國外最著名的品牌課程都能在網盤或BT上找到免費的破解分享(當然通常不是最新版)。但這並不意味著開發者就無法生存了,因為他們傳播的實際上是技術包裝的創新學習理念,鋪天蓋地的拙劣仿效從反面昭示著市場對這理念的接納和對這些偉大產品領軍地位的默認。

      同一時期的國內,網路已開始掀起第一波熱潮。線下教學中,逆向法、瘋狂英語、新東方的各大品牌流派也都蓬勃興起。但當時極低的電腦網路普及率,以及教學和技術交集內的人才空白,決定了在兩條道路上各自飛速前行的IT和教育行業雖然彼此都看到了結合的前景,相互間卻很難有借力的機會。

      2000年,揮師南下入駐上海廣州的新東方,馬不停蹄地進軍軟體領域,成立北京明日東方科技有限公司。隨後IT和教育行業最令世人矚目的兩大巨頭,聯想和新東方合作成立北京聯東偉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推出了舊版的新東方在線,並在線下強大的品牌號召力推動下,第一年就實現了盈利。但起初的做法僅是將線下課程搬到網上,缺乏互動,也沒有社區基礎。相比於業績急速攀升的實體分校,這種在線模式在接下來的幾年裡一直陷在發展的瓶頸期。

      與此同時,歐佳龍和Fairfield在改進語音糾錯技術、優化視覺互動體驗的基礎上,也通過各自的方式相繼跨入互聯網時代。Tell me more在線版通過更及時更完善的用戶行為記錄分析,為學習者量身制訂個性化的學習策略。

      在對歷史的復盤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外頂級教育系統基因的差異,那時已清晰顯現出來了。

      一句話:那時我們搬到網上去的還是現實中的課堂,而他們搬上去的是已經會互動的軟體了。

      無論Tell me more的魔鬼語音還是Rosetta Stone的全程沉浸,最初都是立足於技術驅動下的人機互動研究,是在先改變學習理念的前提下,探索與線下授課形式迥異的全新教法。

      歷史沒有對錯,國內的環境下,大多人學外語的目的,決定了我們當時只能選擇我們那條路。

      嘗試過Rosetta Stone的同胞都會知道,這套產品雖然模式新穎,但級別定得較淺,以V3版本為例,別說大多語種只發布了三個級別,即使將全部五級都學完,從語法語彙的涵蓋上,從聽說讀寫的能力上,也還算不上多高的水平。Rosetta Stone的意義,不在於能幫你通過雅思托福GRE,而在於你如果真正按照它的要求沉浸強化訓練足夠的時間,就可以培育起在傳統的外語「教」與「學」中也許永遠無法養成的習慣,而這種習慣可能會讓你受益終生。

      可國人要中考、要高考、要考級、要考研、要出國、要面試,沒時間,也沒那個閒情逸緻去養成什麼習慣。

      不是沒有變革者想換個思路做過,而是此情此景下,以別的方式還沒有誰能做到相當的規模。

      不同模式在不同國家發展的強弱之勢不同,但開放市場沒有絕對的壁壘,遲早總會出現碰撞。

      2005年,歐佳龍在北京成立分公司,統領大中華區的市場運營。英孚在上海建立旗艦中心,力推以iLab為支撐,具有強大交互功能的Efekta系統。同年3月,新東方在線全面重組,建立北京新東方迅程網路科技有限公司,網站改為現用域名,開始大刀闊斧地調整,將產品、技術和運營團隊的注意力往提高交互性的方向上集中。之後的三年里,在「運營平台化,體驗互動化,產品模塊化」的思路引導下,新東方在線的產品開始逐漸做出感覺,語音識別、問題檢索、考試引擎等一系列功能的開發成功,使人機交互的靈活性得到加強,但在與社區運營的結合方面,互聯網時代特有的人人互動屬性還沒得以顯著的體現。

      2006年,新東方上市的同期,Fairfield最終將公司名稱定為羅塞塔石碑,開始新一輪擴張。2007年,羅塞塔石碑通過授權北京智科通為國內的軟體總代理,以音意兼譯的「如師通」作為產品中文名,向國內市場引入互動式和沉浸式學習的概念,可恰逢盜版滿天飛的BT電騾極盛時代,營銷也沒能很好地對接國人需求,此次進軍基本無功而返。這並未影響羅塞塔石碑的全球化進程,在美洲和歐洲市場它的優勢地位依然鞏固,並於2009年4月成功上市。

      在這個時期,web2.0互動平台開始爆發。與國內以新東方在線為代表的網站將「英語角」搬到線上不同,西方人顯然更青睞與以自己所學語種為母語的人互助學習(Language Exchange)的模式。愛拓奇(italki)、Lang-8、Learn10、SharedTalk、Palabea等眾多語言學習社交網路在這個時期相繼湧現,捲入到新的一波以互聯網力量拉平世界的浪潮中。

      互助形式更適用於已有基礎的學習者之間進行練習。若是初學者,多數情況下我們很難完全依賴一個不會我們母語,又沒受過相關訓練的人,從開始就用他的母語去講述他的母語。而如果網站在入門階段能提供像如師通軟體那樣經過科學編製的課程,循序漸進,隨著學習程度的加深再相應增多與學友的交流,這樣就等於將人機互動的軟體和人人互動的社區結合到了一起,成為一個兼有標準化專業課程和個性化自由會話兩方面功能的新型平台。

      這便是摩卡語言社區(Livemocha)的設計思路。雖然因課程「太像」如師通而屢受非議,但這種結合的創新意義卻無可否定。

      教學的障礙能得以解決,可互助學習在供求關係上還存在問題。各國政治經濟地位不同造成語言地位實際不平等,各國網民對其它語言的學習需求很難在量級上形成平衡。為解決這個問題,愛拓奇、摩卡等網站引入了由認證講師開設收費課程的商業模式,以賺錢來吸引更多「熱門語種」的母語者加入到「遠程外教」的行列中。

      這種C2C商業模式被證明是可行的,但在中國市場很難受到廣泛認可,多數學生雖對與老外進行交流感興趣,可一說到付費上課,還是傾向於選擇那些聲稱有「專業認證」的正牌機構講師。用戶消費取向的差別,國外機構本土化營銷的乏力,再加上網路和支付系統對接的不暢,給國際性互聯網外教平台進入國內造成了天然障礙,從而給51Talk、121Speak等國內的B2C純商業性外教平台留出了足夠的生存空間。不同於YY、滬江CCTalk那樣依託客戶端運營的語音社區,這些外教平台,無論C2C還是B2C,多數都沒有自己的語音軟體,通常是藉助Skype這類點對點語聊工具進行教學與溝通。這比較適合一對一的「純課堂」商業模式,但通用工具和自己的網站沒有相通的帳號系統,也就意味著基於語音的同步互動與網路社區的非同步互動是割裂開的,不會真正形成將學習和交流融為一體的開放語音社區。

      2010年iPad的發布,強力推動了語言學習產品研發向移動端的擴展。隨著利用碎片時間「微學習」風潮的興起,專攻背詞查詞這類簡單實用功能的輕型產品有了比PC時代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如今,源於單機軟體的金山詞霸、生於互聯網的網易有道、海詞、英來網、教育機構旗下的新東方在線、老牌外語門戶中的滬江、可可網等都已在這片新興市場積極布局,專為移動應用而生的雲詞、拓詞、課堂外詞場等創業團隊更是全力打磨自己的產品,以求從這個同質化競爭激烈、用戶體驗重要性空前提升的時代變局中殺出重圍。

      一度在互聯網領域落後於歐佳龍和摩卡的羅塞塔石碑現也在移動互聯網方面尋求新的支點,一方面通過推出Totale Companion、Totale Studio HD輔助應用以延伸產品線,一方面通過收購Gogolingo等創新網站以切入更廣泛的市場,特別是最能讓沉浸式學習發揮功效的兒童和青少年語言教育市場。而在中國,沉浸式兒童語言教育的「線下版」——瑞思、貝樂首倡的學科英語正逐漸與傳統的泡泡少兒系列產品形成分庭抗禮之勢,這種原本在國內應試教育土壤下不被看好的模式隨著「培優國際化」和「留學低齡化」的社會觀念演變煥發出新的生機。最近,新東方宣布攜手之前曾與貝樂、中視希望進行過課程授權合作的麥格希 (McGraw-Hill)集團,合作完成邁格森新產品的研發,在青少年市場上與泡泡、優能系列的傳統教學產品雙管齊下。雙方還準備同步推出網路學習平台,實現線上線下學習的無縫對接,並使家長也可以訪問平台,了解孩子的學習進度情況。

      在線上線下學習結合方面,混合式教學、翻轉課堂、移動社區成為今年互聯網教育界熱議的焦點。已上線的項目中,上海的酷伴網、新東方的倍學口語等很多產品都在進行著創新嘗試。

      回顧二十年歷程,當今最令人振奮的是,無論創業者還是大公司所做的,都比從前任何時候更重視產品本身。而「重教學,輕產品」是長期以來我們和歐美同類行業相比最大的差別。

      也許我們不願承認,但多數人過去確實曾誤認為,培養出一流的老師、一流的程序員、一流的營銷……將他們聚在一起,就應該能在這個交叉行業中成就一流的公司,創造最大的價值。

      最後,借用孫暢去年年底就新東方在線與劍橋合作開發混合式教學產品一事接受i美股訪談時說過的話來作結,

      「技術對於網路教育公司來說是個問題,問題不在於有沒有工程師和設備,而是如何將技術與教育結合在一起,讓學生能夠真正按需要選擇學習內容。技術方面的人不難找,老師也不難找,難找的是既懂課程設計又能做產品的人。如果能把產品規劃好了,老師是可以標準化培養的。懂教學的老師不懂互聯網,做互聯網的又不懂教材,培訓行業缺少跨界的課程設計人才。」這是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裡仍必須要面對的現狀。

      所幸,我們已經看到了變革的曙光。

    互聯網教育產品散談

  • 正文
  • 我來說兩句(2人參與)
  • 掃描到手機 2013年10月08日10:21 來源:搜狐博客(系統默認)

  • 手機客戶端
  • 保存到博客
  • 大|中|小
  • 列印
  •   註:原文發表於2012年10月。點擊查看作者搜狐博客

      (一)

      近年來,隨著一個又一個傳統行業在互聯網力量推動下出現了顛覆性的變革,一度略顯沉寂的在線教育市場也再次升溫,越來越多的創業者、VC和互聯網巨頭將目光重新投向了這個歷來被認為是最難以改造的領域。引領浪潮的可汗學院等諸多國外MOOC(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正在空前強烈地衝擊著傳統的教育模式,在國內,新浪、網易公開課、騰訊微講堂,以及各垂直領域內站點陸續推出的類似服務雖都還在布局和探索的起步階段,但成長速度十分迅猛,發展潛力也不容低估。

      教育是一個龐大而抽象的概念,在與之相關的各個環節上,層出不窮的各種創新形式令人眼花繚亂。人們常拿其它行業來和教育作參照,最常見的例子便是電商。比如人們往往認為新東方學校和新東方在線的關係,就幾乎等同於蘇寧實體店和蘇寧易購的關係,認為多貝、傳課網這樣的產品,就幾乎等同於教育領域的淘寶、天貓。客觀來說,這樣的比喻不無道理,至少在用戶支付手段(都可以藉助網銀或第三方支付工具)和商家提供商品的途徑(對實體電商來說是物流配送,對教育電商來說是教學工具)上,二者的變化很類似,發展歷程可以借鑒。然而,本質的不同在於,你無論在蘇寧實體店還是在蘇寧易購,無論在京東還是淘寶買一台iPad,差別僅僅在於價格和交易的過程,而到手的產品本身還是一樣的,而教育電商改變的則遠不僅僅是交易的過程,而更是產品本身。新東方學校和新東方在線各自能提供的課程服務,雖是一個牌子,但就像iMac和iPad一樣,僅是具備一部分可以相互替代的功能而已,事實上完完全全是兩個東西,其操作方式和使用體驗是截然不同的。

      那麼,如何更全面地描述互聯網給教育行業帶來的變革呢?我們可以將其拆解為三個層面:商務模式、授課模式和學習模式。任何的互聯網教育產品,都是在其中的一個或多個層面,沿著各自的方向,進行組合創新。

      商務模式的變革,實際上發生在教育的外圍,和其它行業相通,包括B2B、B2C、C2C各種類型。十多年前,李如彬開發出Ejiajiao網上師資匹配系統並推向家教中介市場,正是憑藉這現在來看還很表層的信息化優勢,在短短三年的時間裡圈佔了北京近80%的市場份額,為學大教育後來的轉型、擴張、上市奠定了最初的根基。然而,單純商務模式的變革,並不觸及教學活動本身,在教學模式上,學大一對一模式的創新點集中在了線下,而線上卻沒能取得過突破,長期積累下來的企業文化仍是傳統培訓機構的屬性。雖然IT出身的創始團隊一直希望在互聯網項目上有所作為,融資上市後迫於擴張需求更是大量燒錢在產品技術上,但種種當時無法把控的原因影響了部門協調,大多來自IT行業的人才儘管能力上沒問題,卻缺乏對教育行業的深入了解,在這個本身利潤就很薄的攤子上套用互聯網企業發展方式,最終敗走麥城,留下沉重教訓。

      授課模式的變革,則是將傳統教學中最核心的授課環節移植到互聯網上,包括錄播、直播兩大類,錄播課程具備集中優秀師資的質量優勢、不受時空限制的功能優勢、資源反覆利用的成本優勢,代價是以犧牲現場互動的體驗和因材施教的針對性;直播課程可以彌補這些不足,但除了打破地域限制外,對錄播課程的其它優勢則難以比擬。以專攻遠程教育的正保為例,從2000年朱正東打造中華會計網校到今年3月推出教育開放平台,錄播長期佔據著主流,而形式上更接近面授的直播,更多是作為輔助和補充而存在。授課模式的變革,將優質的課程資源以更低的成本、更便捷的形式推向了更廣的範圍,但並未從根本上改變老師講、學生聽的形態。日趨成熟的互聯網信息技術,激發著人們對革命性產品的探索慾望。不是所有的知識和技能,都一定要靠講授才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互聯網為教育帶來最深遠的變革應該是:真正有望實現將教學的中心由教師轉移到學生。

      學習模式的變革,是最貼近本質的層面。在這個層面上誕生的E-learning產品,是將學習作為要解決的核心訴求。具體而言,這個層面的變革又可分為人機互動(PC時代學習工具軟體的互聯網化,將內容更新、用戶行為記錄分析等模塊由端轉移到雲)和人人互動(包含信息傳播、問答、資料分享等功能中一種或幾種的SNS學習社區)兩條脈絡,它們是信息時代獨有的學習形態,但它們彼此之間,以及它們與傳統的授課模式之間,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不是相互取代,而是相互配合的共存關係。當今在互聯網和教育的交叉領域內奮戰的人們不斷探索的主題,正是從這種共存關係中尋求一個足夠合適的平衡點。

      下面將以國內外一些典型產品作為探討案例,結合上述三個層面,對這看著既熱鬧又迷糊的互聯網教育亂局做一點註解闡釋。

      教育培訓行業的商業模式中,很早就開始有互聯網元素的滲入了。以2004年上線的培訓通和2005年上線的神州培訓網為代表的課程營銷平台,起到的便是「不改變產品本身,只改變商業模式」的作用(雖然現在也分銷線上產品,但主要收入仍是依靠價格相對較高的線下培訓機構的返點提成)。從形式上看,這種網站有點像賣課程的網店,但實質上它只是營銷平台,而很難擔當起交易的任務。

      對比一下搜購實物的情形,我們逛網店時一旦發現了自己想要的產品,經過查閱信息、比價、商議後,便可直接下單進入購買流程,這時網店的角色便由展品貨架變成了交易櫃檯。相反,我們在找到看上去適合自己的課程時,所留下的,僅僅是自己的購買意向和一個聯繫方式,距離最終簽單還差著十萬八千里。互聯網在教育電商中起到的作用通常就到此為止了,剩下的步驟,依舊要由培訓機構的銷售人員接手,回到電話約訪、接訪的傳統渠道中。也就是說,網路只是部分改變了通過廣告、地面推廣等宣傳方式,吸引潛在客戶來電或到訪諮詢的過程,增加了一條通過網路和潛在客戶取得聯絡的途徑。

      那麼難道後面的環節不能也跟著改變嗎?若能將整個過程都集中到線上,減少銷售人員工作量,就可以節約大量成本,降低課程售價,提高品質和競爭力。何樂而不為呢?長期以來人們經常會強調一個原因:教育培訓企業普遍不懂IT,看不到在這上面的投入能帶來多大的效益提升。是的,尤其是對眾多小型公司而言,這確實可算是原因之一。但更深層的原因卻是:課程,作為一種價格不低的非標準化服務產品,很難套用實體電商的在線銷售模式。

      一門課程不是一本書、一件衣服、一台電器,沒有ISBN、標準尺碼和產品型號,雖然也有眾多響噹噹的機構「品牌」,但各地分校各個老師各期開課都不會是完全相同的,若不親自感受一下,只憑網上的圖文介紹(就算基本屬實),客戶幾乎無法判定這門課是否符合自己的期望。這個買課的流程,與其說像「淘寶」選購,不如說像「搜房」尋租——查到貌似合適的房源後,總要去實地看看,與中介或房東談談的。最終的交易環節通常還是線下完成,一份親筆簽字的紙質合同拿到手裡,還是比對著一份電子文本點擊確認,心理上感覺靠譜點。

      (二)

      第九課堂、5課網

      不過話說回來,互聯網時代的創新精神就在於打破常規,一種商業模式在現有情形下不可行,並不意味著在任何情形下都不可行。在什麼情形下課程有可能會成為人們接受在網上交易的商品呢?試想,偶爾我們會發現一件或者新奇好玩、或者功效特殊的小商品,單價很便宜,周圍又沒見過什麼與之類似的東西,這種情形下,一部分人就可能抱著嘗鮮心態選擇購買。那麼,倘若這件小商品不是實物,而是一門新穎別緻的小課程呢?

      順著這個思路,便可以追溯到Skillshare的源起,在國內,北京的第九課堂、上海的5課網(原91師徒網)等一些線上組織線下授課的C2C平台,正是在實踐這種模式。

      為什麼特別提到了地域?因為上課是在線下,內容不是剛需,課程不是像傳統培訓那樣可以連續多堂甚至全日制的,所以這種模式一開始只有在北京上海這樣人口規模大而交通又比較發達、知識密集、人們對新生事物接受度相對高的一線城市才更有可行性。

      做剛需還是做長尾,是人們在談到這類平台時經常爭論的問題,而爭論的焦點更多是在供求的角度,做剛需人們會更願意付費,但做得人也多,並已形成了一定的格局,做長尾是進入藍海,但人們為此付費的習慣還沒培養起來,各有利弊。然而究竟要從哪類起步,還有一個很關鍵的決定因素就是平台本身的商業模式屬性,是C2C,還是B2C。

      K12、考研、公務員、外語、職業培訓等剛需課程,正如前面提到的,像租房,大多時候,一買就是幾十個課時,動輒上百課時,一次性花費通常要成千上萬,就好比租房不是住酒店,不可能一天一天算,因此人們在選擇時要慎重得多。換言之,人們雖然認為有必要花錢購買,但要買誰的卻不是輕易就能定下來的。若單看價格而不考慮商品性質,還可以聯想到家電的交易。為什麼當年淘寶就沒和電器巨頭唱對手戲,玩什麼真假價格戰呢?因為淘寶是C2C,而買一件很重要的、價值不菲的商品,客戶會更看重品質保障。再往前追溯到線下交易時代,人們買小件會去集貿市場,但買大件還是傾向於去大型商家,為了省心,為了放心。同理,在選擇以K12、考研輔導為代表的這些「剛需」課程時,B2C有天然優勢。在這片紅海中, C2C雖不能說完全沒有機會,但要培養起用戶消費習慣和對平台品牌的忠誠度,目前來看無疑是更大的挑戰。

      然而,更大的市場永遠有更大的誘惑,將那些需要一次大批量購買的剛需課程交易挪到線上,縱有千難萬阻,也總有人想做。

      有些課程是「大路貨」,幾乎每個城市都有,去試聽一下並不算麻煩,然而更多課程卻不是。像一些全日制的培訓,大量依賴外地生源,這就意味著他們的課程顧問(也就是銷售人員)要說服客戶在還沒「看貨」,還不知道最終買不買的情況下就大老遠地跑來「體驗」,而這個花費誰來買單呢?教育培訓不是搞房地產的,一筆買賣沒有幾十萬上百萬,不可能自己掏錢組織個類似「免費旅遊看房團」的「試聽團」。而客戶還不知道商品怎麼樣,單聽一面之詞,也很難下定決心去「試聽」,於是很多就沒有下文了。倘若可以在網上模擬出一個真實上課的場景,讓客戶如置身現場般親自聽一聽老師的課,像面對面似的聊一聊,儘管和最終效果還是會有所差別,但至少可以了解得更直觀些了。如果課程確實給力,那麼這樣無論對客戶還是對商家,都節約了達成交易的時間和成本。

      嗯,看上去很美,其實也早有人在嘗試。當初YY教育還叫「YY教育培訓「的時侯,曾將重點放在吸引線下教育機構的入駐上,用的就是類似的理論。方式日益趨同,成本越來越高,轉化率越來越低,便捷性和選擇性差,如此種種制約,使體驗式銷售深陷困境。而基於YY語音軟體的課堂,貌似能提供一個新穎的解決方案。

      各個細分領域的不少知名機構抱著試試看的心態進駐過這個平台,可是大多也就只是「進駐」了而已,一年多過去了,也沒怎麼能有效地利用起這個「看上去很美」的工具。為什麼呢?

      眾說紛紜,有拿用戶體驗說事的,有拿運營能力說事的,有拿商業基因說事的。拋個問題,這種號稱能模擬真實課堂的工具,是否確能達到與真實課堂接近或相當的效果?

      這個問題引發的是一個顯而易見的悖論。如果不能,那就無法替代掉客戶去實地試聽的過程,如果能,那麼既然能替代掉實地「試聽」,是不是就有可能連實地上課的全程都替代了呢?

      事實證明,線下機構的擔心並非沒有道理,互聯網帶來的變革,絕不僅僅會衝擊到商業模式這個表層,傳統教育培訓中最核心的授課環節,正在面臨創業者和跨界巨頭的新一輪挑戰。

      多貝網

      既然扯到了YY教育,不妨先談一談多貝。創新工場孕育的多貝屬於那種典型的一句話就能說清的創業項目,而YY背負多重屬性,裡面的水就深得多了,二者雖看起來不乏共同點,但本質上仍然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產品。

      多貝,簡單說就是給公開課搭建的C2C平台。從內容的主題分布和運營的商業理念來看,和前面提到的第九課堂、5課網沒什麼差別。不同之處僅僅在於,將授課環節轉到了線上。

      與其它在線授課平台相比,多貝有一些自己的特點:

      不使用客戶端,無需下載安裝,操作簡單,而且能將授課界面直接嵌入合作機構的網頁中。

      教室同步錄像,能還原包括現場互動在內的課堂原貌,便於鏈接分享;

      白板使用普遍,載入率遠高於其它平台,接近100%,用戶體驗良好;

      綁定註冊,降低門檻,藉助新浪微博、人人網這些主流社交平台的使用習慣來增強用戶粘性;

      真正的C2C,用戶角色只剩講師與學員兩種,講師入駐、課程發布、收費結算完全擺脫了機構限制;

      主要形態是講座式,以每節而不是以每門或每個月為課程單位,雖也有相互關聯的系列課程,但每節都可以獨立來聽;

      目前仍以培育市場為運營重心,網站主推的多是免費講座,對收費課抽取10%的傭金。

      多貝運營至今,很少大張旗鼓地與機構合作過,即使像創新工場、智聯招聘、速途網、四海商舟等機構的工作人員受邀做過的一些主題講座,形式上也更接近於個人分享。今年9月,多貝和新東方旗下的留學社區"留留學網"進行了首次相對深入的合作,將互動播放插件嵌入到留留學的公開課頁面中,不必跳轉即可實現語音交流、白板演示、舉手發言、文字溝通、錄像回放等功能。這種形式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擅長提供技術支持的能力天空,但多貝顯然比能力天空更重視自己的「主場」。這很好理解,新項目做強自己平台的意願,通常都會勝過單純依託技術為別人的網站提供實現某種功能的解決方案。儘管這意味著冒更大風險,活下來的幾率更低,但在當今這個競爭白熱化的時代,已很少有人能做到既有一流的技術,又有像早期的百度那樣足夠的耐性了。

      (三)

      YY教育

      回頭來說YY教育。不久前YY教育首頁又進行了最新一次改版,可算是完成了脫胎換骨,單從新頁面只能看出YY教育現在做的是怎樣一件事,卻已完全看不清一路走來的印跡了。

      2011年暑期至今,是在線教育產品重登舞台的又一輪狂潮,這輪狂潮中有幾個重要的時間節點:2011年10月,2012年3月,2012年7月,2012年9月。不只是YY教育,前面談到的多貝、正保開放平台、後面將提到的傳課網、安博旗下孕而未生的博樂網,以及一些垂直領域的在線教學產品,迭代和運營的重大變革,時間幾乎都集中在這幾個節點附近。

      比照前面對多貝的介紹,幾乎在每個維度上,YY教育都有著不同的特點。

      YY教育最重要的依託是語音客戶端,雖然目前網頁版也已投入使用,但性能還很不穩定。歡聚時代(以前的華多,即多玩遊戲網的運營商)旗下的YY,最初是一款為網遊團隊作戰而生的產品,憑藉多玩社區深耕基礎和不卡不掉不延遲的技術優勢,一路PK挾先發之勢的iSpeak、新浪UCtalk,後起的AK,以及網遊巨頭的盛大EzTalk、網易CC,在抗衡騰訊QTalk中也至今未落下風。眼下,正在抹淡遊戲出身的歡聚時代,試圖從在線教育領域複製曾經的輝煌,儘管這一步跨越遠不像之前從遊戲到娛樂那麼順順噹噹。

      授課基於客戶端,也就意味著用戶必須跳出網頁,意味著使用YY教學的機構對用戶行為的跟蹤、引導和控制無法按照網站運營的常規模式進行,而必須依靠YY環境獨有的一套規則。而這套從遊戲、娛樂等原生公會衍生過來的「規則」,教育行業內的大多工作人員並不熟悉。

      作為一款稱得上是「豪華版」的產品,YY不僅擁有白板,還擁有上麥名片、一對多視頻、桌面分享等一系列應用插件,但實際使用率並不很高。不免讓人想起當年各地教育機構興建多媒體教室,直到如今,除了放映幻燈片輔助教學外,其它炫酷功能被老師真正用到的機會少之又少。教室就是教室,所謂的多媒體教學中心,固然是進步的象徵,但卻不能喧賓奪主,就如實體學校不能只比拼硬體建設一樣,更重要的,永遠是將最關鍵的一兩個功能做到最好。

      除了插件多外,YY還有一個優勢在於每個教室內同時能容納的人數。這個優勢對舉辦大型講座很有意義,對一般授課則是大材小用了,人數過多必然以弱化互動效果為代價,若用戶難有與講師互動的機會,那除了能模擬現場感覺以外,功用上和聽錄播課程的差別就不大了。

      YY不支持全程錄像,自帶的功能只有錄音。而若不與白板課件和公屏互動結合起來,單聽錄音很難還原現場效果。這一點,不是技術上做不了,而是理念上,YY教育一直極力推崇的就是刻意強調現場互動效果的在線教學,如果錄下來再放那不就和視頻公開課一樣了么?YY課程市場運作了已有一段時間,也的確賣出了一些簽單,但距離撼動傳統網校的目標還太遠,原因之一就是過於強調在線教學與錄播課程的對立。長遠來看,一個絕對去除了錄播,全程都採用在線授課的產品,從性價比上是很難與包含錄播模塊在內的競爭產品相匹敵的。

      由於已經在遊戲和娛樂領域積累了龐大的用戶基數,並建構了一套完備而閉合的生態系統,旨在引領「富集通訊」時代,打造新型社交平台的YY不依賴與其它平台帳號的綁定,它的想法是:用戶可以不用微博,在YY的平台上也能關注別人並擁有粉絲;用戶可以不用微信,在YY手機版上早實現了多媒體對講的大部分功能;用戶甚至可以不用QQ,YY本就是功能齊備的IM軟體並且在群聊方面能讓任何人都比QQ會員擁有更尊貴的體驗……但問題在於,如何讓遊戲和娛樂領域之外的用戶嘗試並最終認可這些想法呢?最新的YY5.0版本似乎向QTalk借鑒了某些元素,著眼於場景的拓展,比如為教育頻道專門定製了更加「去娛樂化」的模板,力求能讓新用戶更容易適應。新版本在早已習慣了舊版的YY粉絲群中引發了不小的爭議, 這也從側面說明了YY圈內與圈外的用戶在使用偏好和取向上存在著極大的差異。要想靠同一款產品通吃各界,還有太多的環節需要耐心去打磨。

      商業模式上YY更不同於多貝,它從來就不是在線教育的C2C,而是B2C。YY課程市場上交易的主體是學員和機構,而不是學員和講師。當然這裡的機構並非指法律意義上的機構,而是指由教育企業、教育網站、學校社團或YY平台用戶群體自發組織運營的所謂「公會」,雖然理論上一個老師也可以開一個公會,但就像一個人也可以開一個公司一樣,相比團隊,生存和發展都更加不易。

      引導公會進行公司化管理是YY的創舉,使它將實體教育培訓企業的運作模式複製到了虛擬世界。公會管理的體系化、制度化程度足以令外人驚嘆。然而就在同時,實體教育培訓企業的問題也隨之被複制了過來。最根本的,就是機構和講師之間的博弈,也即以OW(頻道所有者)為首的管理團隊與所屬頻道簽約講師之間的博弈。這種矛盾一次次引發公會的衝突、分裂、重組,卻始終無法從根本上得到化解。以外語頻道為例,每當有新公會組建時,圈內其它機構的「資深外交人員」常會隨口問到這麼句話:「你們是從哪裡分出來的?」

      從最早一批外語教學公會LF、EH到今天仍在運營的千百個頻道,YY公會的發展歷程宛如一部千絲萬縷盤根錯節的興衰史。處理不好機構和講師之間矛盾的公會不斷被邊緣化,甚至被淘汰出局。無論虛擬還是現實世界都是如此,惟有適應才有生存和發展的機會。

      YY雖也曾借講座之力聚集人氣,但當人氣做起來之後,為尋求將用戶規模優勢變現的途徑,已將運營重點轉移到了「一次性批量購買」的成套課程上,以各種形式鼓勵引導各主要公會開設收費課程,並承諾在年內不收取平台使用費。經過從7月到9月的過渡期,YY教育的轉型變局基本收官,現在的樣子,更像純做在線教學的傳課網了。有意思的是,就在同時,傳課的客戶端KK也進行了升級,新出的2.0版本中添加了「頻道」功能,反倒更像YY。

      這兩個正在相向而行的產品,原本是在兩條路上,YY教育頻道是一個包含授課功能的語音社區,而傳課從一開始就是純粹的在線授課平台,登錄進去除了講課聽課,沒有別的事干。

      再用現實中的例子來打個比方。傳課網運營的是虛擬的教室, YY教育運營的是虛擬的校園。

      假如你是學生,想像一下多數商業培訓機構中教室的感覺,周圍沒有校園,孤零零存在著,你來這裡就是為了聽課,下課後頂多向老師提點問題,和同學聊幾句,然後就離開了。教室唯一的意義就是學習的場所。

      但校園不一樣,你通常不是趕在正式上課前才來,每天你都先經過校門口,可能會碰到老師或同學,會和他們招呼寒暄,你可能會早早地進入教室,但老師還沒來,你也不一定直接就進入學習狀態,可能會參與到一些同學正在進行的遊戲中,或者就某個話題和同桌閑侃一番。課間你可能會去聽校園廣播電台的節目,課後也可能不會馬上走,而去參加一些社團活動,使自己的學習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是的,學習生活,校園是能容納下完整學習生活的社區。

      YY教育里成熟的頻道給人的感覺,就是這樣一個社區,而傳課不是,這就是二者質的區別。

      若論商業模式,現今的在線教育平台運營商還沒有誰堪稱贏家,但若單以社區運營論成敗,那麼YY教育算是成功的,這不在於其宣稱的500家教學機構,50000堂網路公開課,600萬月活躍用戶,而在於成功締造了一個能夠被用戶群體自我維繫的生態系統,很大一批忠實用戶會像掛QQ、刷微博一樣習慣了每天一上網就登錄進這個環境里,校門口、廣場、教室、自習室、辦公室、交流區、公寓、校園電台、K歌大廳……YY教育頻道的學員很多都不只是在這裡上課,而是將這裡當成了網上的家園。

      這種模式,無疑能聚集起更高的人氣,可卻未必值得其它平台效仿。在YY官方不斷力推下仍然表現平平的課程市場,難免引發人們的另一個疑問:平台熱鬧,轉化乏力,這不和新浪微博有點神似嗎?但YY已幾乎沒有選擇,面對咄咄逼人的騰訊QTtalk,只能一面據守優勢背水決戰,一面創新模式摸索出路。

      而傳課網面對的局面卻沒有這麼混雜。借鑒其它產品的長處以改進自身,無可厚非,但成功地借鑒往往很難。對一個創業公司而言,逆勢而上,做加法來借鑒,通常不是明智的決斷。

      YY做教育,並呈現出這種社區化的形式,最初不是什麼刻意的選擇,而是順勢而為的結果。一年多以前,在YY教育培訓這個版面還沒設立的時候,以教學為主題的頻道在這個平台上就已存在了近三年,幾乎與YY語音軟體的歷史一樣「悠久」,有的頻道已發展到相當成熟,常規時段就能達到兩三千人同時在線。YY只是給這些頻道劃分出了「教育培訓」這麼個新類別而已。「頻道」這個東西,本和教育無關,是從遊戲娛樂里移植過來的概念,對於一個根本沒有過這方面基因的新產品來說,刻意仿效似無必要。

      隨後,為了提升影響力,讓自己顯得更專業,YY開始遊說機構入駐,重點是新東方在線、學而思網校等一批在線教學品牌商家,以及大耳朵英語、普特英語等一些影響力較大但運營模式單一的學習門戶。後者與YY平台上固有的公會優勢互補,結合形成了幾個更具競爭力的頻道,而前者終究與YY過於複雜化的環境和倡導的模式存在衝突,基本無所作為。學而思網校做了做樣子就把頻道丟在了一邊,新東方在線憑藉最響亮的牌子,雖然一直排位還算不錯,但也只是靠志願者撐著。教育商家總是追求看得見的效益的,很難會樂意在這個看不太懂的社區里有更多投入,更何況還可能蘊藏著潛在的威脅。

      當YY的運營重點轉移到課程市場之前,這種威脅不僅來自於授課模式上直播與錄播的對立,更來自於免費對收費的衝擊。

      YY教學平台最初成型的基礎,得益於四個領域內「元老級」教學頻道的內容積累:外語、軟體、網路營銷(最初主要是SEO教學)、藝術(最初主要是廣播劇教學)。其中外語頻道規模最為龐大,形成了最鮮明的以免費為主導的特徵。

      不懂這個圈子的人們不明白,免費能形成多大的規模,造成多大的影響力?講師上課的動力來自於哪裡?免費有可能產生高質量的內容嗎?

      想想盛大投資前的榕樹下、紅袖添香等那批原創文學網站吧,當年在這裡創作根本沒有直接的收入,而網站卻成功完成了作者群、作品和讀者群的原始積累。首創於起點的VIP在線收費閱讀也只是在本已存在的供需基礎上打造了商業鏈條。能成為優秀作者的人首先是要有創作和展現的慾望,為他們訂製的商業模式不過是順風點火,而絕非憑空臆造。最早最活躍的一批入駐免費教學平台的明星講師,亦然如此。

      打網遊能掙錢固然更好,但不掙錢也照樣有人打網遊。這誰都理解。

      但另一點卻不是誰都能理解的了:任何在大多人眼裡看來是正事的東西,也總會被一部分人視為遊戲。儘管這樣的人所佔比例要小得多,但當數以億計的網民聚集起來時,極小的比例也可能會意味著一個可觀的數字。

      傳統教育培訓業就像傳統出版業一樣,鎖住了太多人的夢想。

      當初眾多的教育類頻道能在YY平台上自發地成長起來並發展壯大,正是對這個夢想的釋放。

      這條道路,不是一個從開始就規劃好商業模式的典型創業項目所能學來的,也沒必要去學。

      後起的傳課網有自己的基因,若能利用好,同樣有機會。

      (四)

      傳課網

      其實幾家在線教學平台的先後差不了多少,YY教育培訓雖從去年暑期就開始造勢,但真正發力已是10月。而多貝網、博樂網和傳課網也都是10月註冊公司,從起步至今剛好一年。

      傳課網的構架包括三部分:一款集成了IM、課件播放和在線支付功能的KK客戶端軟體,一個可進行直播或轉播的網路教室,和一個C2C的課程交易系統。換言之,YY教育暑期才打造的「課程市場」,其實更早前傳課網就已做出來了,而且由於一開始就明確定位於教學,沒有娛樂模型的包袱,不用考慮固有用戶的習慣,UI設計上直接走簡約路線。

      由於沒有用戶積累,運營方面最初是線上與線下推廣相結合的模式,第一個市場切入點選擇了K12領域,後來擴展到英語和IT互聯網。

      2012年3月28日,也就是YY教育培訓改名「YY教育」向專業化轉型的同一天,第一家在傳課網平台上進行教學的原生機構鼎學教育正式註冊成立。此後,北京艾迪學院、學而思網校、以及YY上起家的利為匯等機構陸續入駐,但也僅是作為布局,並未推出多少課程。

      4月28日,KK客戶端發布新版本,完善了一系列專為教學定製的交互功能,通過優化教學控制欄,使講師可以在授課過程中根據需要隨意切換模式,切換學員查看列表界面,用起來更容易上手。6月15日,傳課網完成了上線以來的最大改版,新增三大模塊,使學員可以按分類篩選課程,講師可以自由與機構互選簽約,並可以上傳本地視頻,從而兼具了傳統的錄播課程和YY主打的在線實時互動兩方面功能。

      7月31日,YY課程市場試運營一個月後,傳課網和貝塔斯曼亞洲投資基金在北京宣布完成A輪投資交易。備受資本市場關注的原因歸結為它有可能使講師越過教育機構的盤剝,直接面向學生提供授課服務。

      實質上傳課也是一種B2C,平台上的主體也是學校、老師、學生三方,而不是師生雙方。老師不是像多貝那樣直接就能開課,而是要像在YY上建頻道那樣先開個虛擬的「學校」。不同之處在於如前面說過的,傳課的「學校」更像是培訓機構,只有「教室」,沒有別的。這裡就存在著一個矛盾,如果真的「使講師越過教育機構的盤剝」,也就意味著「學校」里除了老師外不宜再有純從事管理的人員,既然這樣,那「學校」這一層存在的意義不就有點畫蛇添足了嗎?事實也恰恰證明了這一點,傳課里絕少有YY教育里那樣規模龐大組織健全的「公會」,多數所謂「學校」,其實就是一個老師單幹。

      9月以來,傳課改版,KK升級,似是嘗試像做「頻道」那樣運營「學校」,但這條路怕是難走得通。

      而另一條雖也艱難的路,倒是更值得嘗試的,就是與新東方在線這類主流網校進行深度合作。

      孫暢掌舵的新東方在線,技術上一直走的是自主研發與對外合作並重的道路,在這樣的機構看來,倘若不打算自行開發語音教學客戶端的話,也許傳課KK是個比YY更合適的工具。

      其實無論線下教育培訓機構也好,網校也好,當初進駐YY,就像進駐微博一樣,更主要是考慮它作為輔助營銷手段的作用,而不是像YY期望的直接用這個工具來授課。

      所以當後來發現營銷作用好像沒有誇張的那麼大時,他們對此就沒有太多興趣了。

      前面說過,直播與錄播的對立,免費對收費的衝擊,是傳統網校顧忌的兩大要點。在這兩個要點上,傳課和YY微妙差別使傳統網校與之進行更深入的合作有了更大的可能。

      第一點,傳課並沒有像YY那樣將直播和錄播對立起來,傳課的課程列表中,二者兼而有之;

      第二點,傳課從開始就將收費模式的購買交易流程設為默認,即使免費課也是按0元購買。

      這意味著傳課對用戶群的引導與傳統網校在大方向上有更多契合點。雖然前景還撲朔迷離,但至少從最近合作的口語風暴活動來看,傳課與新東方在線嘗試了將各自的帳號進行打通,這已是其它平台與課程供應商之間很難達到的合作深度了。

      正保開放平台

      垂涎課程開放平台這塊市場蛋糕的當然不只有創業者,在這個教育與互聯網兩大朝陽產業的交叉領域,任何商機都註定會吸引到上市巨頭的關注。

      就在多貝、傳課、YY先後進行改版的2012年3月,領軍遠程教育的正保強勢推出了自己開放平台,安博旗下的博樂網更新了佔位頁,並開啟了網路認證渠道。

      俞敏洪很早就說過「誰把網路這一塊做好了,誰就是新東方最大的對手。」新東方早在2000年就和聯想推出了新東方在線,但在歷經數次調整後,在線和新東方實體學校仍然分屬不同系統,難有默契。在線教育雖可以盈利,但比起各地實體學校,營收貢獻卻相形見絀。儘管背靠教育界最大的航母,運營新東方在線的迅程公司卻難以擔當起互聯網行業的一流角色。

      正保和弘成則是將全部身家押在了網路上。弘成從提供技術支撐的角度切入,主攻高等教育,並通過101網校分羹K12市場。而正保則更直接地面對用戶,主攻職業教育,並通過建立一系列網校站群橫向拓展領域。

      本文開篇就已提到,教育是一個龐大而抽象的概念。在不同領域以不同形式面對不同人群的教育,是不能用同一個模型去套用的。千遍一律的套路無法在更大範圍里複製中華會計網校、法律教育網的成功。

      一家切入教育的公司最可能成功的有兩條路,要麼將教育橫向細分為具體的小類,深挖其中一種或有限的幾種,要麼將教育縱向切分為不同的環節,將其中某個環節對應的層面展開。

      既然想涵蓋最廣的門類,而自身又無力在每個小類都做出足夠好的產品,正保只能選擇後者,在整個鏈條中選擇了開放平台這個網路時代最底層的環節。

      這個思路沒有什麼不合理的地方。2005年,從圖書音像起家的噹噹網拓寬領域,開通時尚百貨,各類商品統統上架,並於2009年正式推出了招商平台,歷史如出一轍。但自身兼任最大商家的「平台」,終究難以趕上天貓那樣純粹平台的開放程度和發展水平。既做商家又做平台,將兩種本質不同的利益訴求擺布妥帖,談何容易?

      博樂網

      安博倒是沒有這層顧慮。這家矽谷孕育的公司雖然早就有很強的IT屬性,但卻一直還沒有推出過自己的網上品牌。

      技術、資本和良好的政府關係是安博的核心競爭力,然而,長期與用戶直接距離過遠,前方戰線太廣,在細分市場中缺乏絕對競爭力也是其避不開的發展制約,一系列併購未能從根本上提升品牌影響力。這種形勢下,安博寄望於「整合」,將互聯網作為第二個10年的戰略核心,意圖搭建一個全方位的教育平台。拖了一年的博樂網,就是其整合布局中的一枚棋子。

      由於逾期未能上線,只能從作為配套社區的教師聯盟論壇和7月初上線的測試版看出當初規劃的輪廓。博樂網可算是多貝和第九課堂的結合體,既做線上也做線下,教師發布課程時可以選擇線上授課還是線下授課。在線上授課方面,也是和傳課那樣,既做直播也做錄播,

      課程內容涵蓋領域更是空前廣泛。此外,進軍移動互聯網和SNS社區也是這個號稱將教學、娛樂、交流集於一體的雲平台的目標,作為安博和思科共同投資的項目,構想可謂空前宏大。

      但一切都只是圖景而已。沒曾上線的產品,總有無窮的變數。

      (五)

      直播課堂

      早在去年就已被培生集團收購的環球天下,仍是互聯網教育中不可小視的一支力量。在以YY教育為代表的一些開放平台上,環球雅思的名師出現頻率尤其高。雖然除了廣州分校外,環球雅思並沒有開辦頻道,只是以其它形式與一些公會有過合作,但直播互動這種授課模式屢次的良好收效,顯然引起了環球官方更多的關注。

      2012年8月,環球英語網校推出了自己的直播課堂。單從功能上看,這個直播課堂與同類產品相比可算非常簡陋。然而從用法上看,專業教學機構的優勢就顯現出來了。環球並沒有濫用直播,而是有選擇地將其設置在雅思口語、聽力、考前預測幾個最能讓互動見效的環節,通過對實際考場的模擬,使之成為了融合在整個課程體系中的有機組成部分。

      類似的產品很快擴展到其它教育熱門領域。2012年9月,公務員考試界的華圖網校也推出了直播課堂,同樣主攻考前講練強化。實際上,這種單靠助教和學員互動的形態還並不真正等同於「直播」,但比起之前刻板的模式,確實稱得上是一大進步。

      微課

      儘管直播課程已成為當今教育領域最大的潮流之一,錄播也還是佔據著不可替代的位置。在錄播課程的領域,同樣也有諸多創新,其中鋒芒正銳的便是伴隨移動互聯網時代出現的微課。

      微課模式,簡言之就是將整個學科知識體系分解為一系列可以單獨提取的學習點,將對每個學習點的講解錄製成短時間的視頻片段,供學生依據自己的實際掌握情況,按需購買使用。

      這種授課模式主要適合用作輔導。輔導不同於新課,學生學過的內容,沒掌握好的通常只是其中一小部分知識點。而傳統網校課程多是要求一次性大批量購買,可能無形中向用戶捆綁銷售著很大一部分根本不需要的內容。並且在使用的時候,通常像線下那樣每堂課持續較長時間,即使可以手動進退、暫停、重放,操作上也極為不便,龐大的文件更不適合移動端。

      針對這些問題,微課的解決方案得到普遍認同。在外語教學領域,環球網校推出了雅思微課,海詞推出了「微課堂」;在公務員考試輔導領域,華圖網校繼續跟進推出「微課程」;在IT教學領域,創業項目博覽網嘗試了支持用戶錄製上傳的微課;在K12課輔領域,除了引領微課創新並藉助社交網路來整合強化運營的微課網以外,傳統網校也開始將這類模式納入到自己的課程體系中,像學而思網校推出的「專題課」就是如此。

      微課,只是在這個「微」時代興起的概念,本身沒有太大的技術門檻。一旦這種商業模式被證明可行,擁有強大師資的教育培訓巨頭很容易跟進,最終決勝的關鍵還是要比拼內容質量。

      互聯網企業若單純依靠微課模式,要想進入被傳統教育產業所覆蓋的剛需課程領域,無疑會面臨極大的挑戰。

      幾分鐘網

      那如果像第九課堂、多貝那樣,重點放在被商業性培訓機構忽略的知識傳播和技能分享上,從挖掘用戶潛在的長尾需求入手呢?杭州的幾分鐘網選擇的就是這樣一個角度,以微視頻來展現生活百科。

      廣義上的公眾教育,一直是國內最大的缺環。致力於這項事業的主體,需要承載更多的社會使命,但卻往往不能憑藉自身之力形成良性的商業循環。儘管有諸如根據用戶觀看記錄進行針對性信息推送、在盡量不妨礙觀看體驗的前提下插入軟廣等一些可以探索的途徑,幾分鐘網也還是難以在短期內具備自我供血的能力。目前只能先以平台聚集用戶,再以用戶規模和技術經驗為依託,開展為企業製作形象宣傳和產品展示短片等服務,藉助「副業」支撐平台的進一步發展。

      相比於需求高度集中的應試教育培訓,做長尾確實更適合互聯網企業,但這片藍海卻未必更適合從零開始的創業者。

      微講堂

      「比如一個男孩子第一次到女朋友家裡作客的時候,『岳母』說『一塊兒來包餃子吧』。這個男孩子在家沒做過飯,當時就手足無措,不知道餃子皮怎麼擀,餃子餡怎麼和。這時候你也許會覺得,如果網上有這樣一個平台能教你如何包餃子的話,也許就能解了燃眉之急了。」

      不同於書本上的某個學科總能劃分為有限的知識點,生活百科所涵蓋的知識點是不計其數的。上面這段話試圖闡釋的理念和幾分鐘網的主旨恰有幾分類似,而演講人劉暢以此來說明的則是一個雖在去年年底就已上線但至今還算是在試驗中的平台。

      這個至今依然很低調的名叫「微講堂」的平台,出品方是騰訊。

      這個至今已彙集了100多名簽約講師,發布了106個系列500多節課程的微講堂,關注的不是考點和答案,而是真正的拿來用的知識和經驗。它所做的是將這些知識和經驗通過免費視頻的形式傳達給更多網民,「讓知識沒有圍牆」,併網聚社會的力量,不僅邀請知名人士,也邀請各領域的草根達人來演播室參與講座錄製,旨在「讓天下沒有被埋沒的才能」。

      相比於新浪、網易在做的公開課,微講堂除了在時間上體現「微」的特點外,內容上更注重原創,風格上近於網路版的「百家講壇」,以人格魅力而不是按知識體系來組織系列節目,並以高投入為保障,製作堪比電視的專業級精品視頻,更好地激發受眾觀看學習的興趣。

      從大範圍來看,微講堂也屬於MOOC接軌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一種的衍生形式。開放課程在世界上早已不是新生產物,最近一波互聯網教育浪潮中,人們對這方面的探討也是最多的,相關文章到處可見,此處就不再贅述了。

      近年「微」概念的流行,最初大概是源自於微博。孤注一擲的新浪順著這條「微」思路打造過幾十款「微」產品,無非是寄望沿著這個傳播力最大的社交媒體脈絡做活幾個更實的點。從這個角度考慮,運營上一直借力微博的新浪公開課,日後由開放教育突入更需互動的教學範疇,讓社交屬性發揮更大的功用,似乎也很有可能。

      但另一方面,社交媒體終歸還是媒體,教學平台卻不需要開放教育那樣外向的媒體屬性。

      前面講到YY和傳課網時就用到過新浪微博作類比,雖然YY和新浪微博完全不是一個量級,但處境卻有點神似。大雜燴的新浪微博,目前也很難在某個垂直領域成功地推一項迎合某種具體需求的實用服務。而在這個間隙,一些遠遠與新浪微博不在一個量級上的垂直領域類似產品也已在迅速崛起。

      比如粉筆網,比如雪地社區。

      (六)

      粉筆網

      授課模式的變革,歸根結底是教研工作的命題。互聯網所做的就像搭建基礎設施,可以研究怎麼打造更先進的教室,怎麼製作更好用的教具。而互聯網企業若主攻課程本身,替代教師去想課到底怎麼上,就成了以短搏長,喧賓奪主了。

      互聯網時代的學習,早已成了不受時空限制的活動,課堂以外還有廣闊的天地,有待被改變。

      那些不以替代為目的,只是被設計用來潤澤教育鏈條中某些環節的輕型產品,倘若運營得好,也有機會發揮出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粉筆網給人的感覺,很像是新浪微博和百度文庫的結合體。

      如果沒有色調差別,粉筆網的web界面幾乎就像舊版新浪微博的一套模板,移動端也一樣。

      這個平台上的角色主要只有老師和學生兩種。其餘一小部分機構和專題的公眾帳號,作用也等同於一個歸納能力較強的「老師」。

      老師在上面做的主要是三件事,發布信息,創製資料,與學生互動。

      學生在上面做的主要是三件事,關注老師,下載資料,與老師互動。

      這和微博上明星與粉絲的關係如出一轍,但微博上二者間的互動名存實亡了。以明星和營銷大號為代表的一方成了自媒體,而互動實際上主要只存在於在粉絲與粉絲之間。

      粉筆網上線第一天發布的第一條微博上面寫的第一句話是:「考研的同學,想過可以@任汝芬本尊嗎?」當時,粉筆網上已經入駐了359位經過實名認證的各界權威講師。

      名師大多都有微博,在粉筆網上@他們有什麼不同之處呢?也許一開始想強調的是,在這裡能夠就自己所學習的領域與名師實現真正的互動。這有賴於兩個前提,一是名師必須真正拿出一定時間登錄這個網站運營自己的帳號(這點至少在初期粉筆網用心引導下還算不錯),二是名師的粉絲還沒有達到太大的根本顧不過來的數量級(這點就和運營目標不好協調了)。否則,儘管這裡話題的範圍比大雜燴的微博窄些,學生和名師互動的效果也難有質的提升。如果運營成功的話,粉筆網起到的作用,確切來說,最有可能的是:爭取到名師更多的時間,將其由微博上的社會自媒體轉變為粉筆網上的垂直自媒體。

      當然,由於專攻教育,粉筆網在相關功能上比微博做了一些優化,在發布介面除了正常圖文表情外,還加強了對公式、題目、資料的特殊支持。並資料下載方面提供不但遠勝於微盤,而且在很多方面都超越了百度文庫的功能。針對版權受限、排列混亂、收取積分、獲取麻煩等弊端,粉筆網通過支持在線原創、PDF直接作為長微博預覽、對註冊用戶不設下載限制並支持手機離線下載,按收藏排序並按48個領域進行更細緻的規整等優勢吸引學生。這些創舉,對新浪共享、百度文庫、豆丁、專業門戶論壇等文檔下載站點的模式造成了一定衝擊。

      粉筆網正式上線半個月後,借教師節之機,百度文庫宣布推出全國認證教師計劃,給認證教師像微博加V那樣冠以特殊標識,並大打版權牌鼓勵原創文檔。與此同時,一些細分領域內有影響力的網站也相繼加入到認證教師的爭奪中。

      不過這對粉筆網來說也未必是件壞事,至少說明自己的方向還是被業內看好的。做輕型產品不像做視頻那樣燒錢,船小好掉頭,日後在商業模式上也留有了更多的應變時間和迴旋餘地。

      雪地社區

      2012年8月27日,幾乎就在粉筆網web版高調上線的同時,另一個雖還不為眾人所知但也極具潛力的輕型產品——雪地社區也發布了V1.0版本。

      兩個產品的移動端也都已開發完畢,進入上線前的最後測試階段。

      雪地社區看上去也很像微博。粉筆主題色是粉紅,而雪地是藍色。

      兩個產品的功能設計沒有質的差別,而運營就完全是兩個思路了。

      雖然形式上像微博,但雪地構建社交網路的思路更像人人,不,更像人人的前身——校內。

      這並不是指雪地面對的用戶群體和校內網一樣,相反,這個平台主要面對的用戶群體是家長。

      這是指,雪地的社交網路類型像校內網一樣,是強關係、弱內容型的對等社區。

      微博是典型的弱關係、強內容型社區,我們關注的人,很多和自己之前並沒有現實中的任何關係,我們刷微博,固然也有一部分社交目的,但更多地是作為接收和傳播內容信息的途徑。

      而雪地像校內網那樣,是反過來的,彼此在這個社區里相互結識,通常是因為彼此的孩子是同齡、同城、同校。通過查找就讀過、正在就讀、準備考某所學校的孩子的家長,標記自己孩子讀過、在讀和想讀的學校,還可以找到自己孩子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校友的家長。

      微博是典型的不對等社區,雖然形式上對每個用戶角色的定義沒有差別,但發展到成熟階段總會分化成自媒體屬性的明星型、受眾屬性的粉絲型以及影響力和行為模式居中的過渡型。

      而雪地社區里家長與家長的角色通常是對等的,都是將這個平台作為互動交流工具的用戶。

      說起來好像一段繞口令,但確實是個很有意思的產品。學而思在多年辦校和運營e度論壇的基礎上推出這個看似無足輕重的社區,對學生家長關注點的把握可稱得上是獨具匠心了。

      愛班網

      雪地並不是唯一引入家長這個主體的教育社區。在同一時期的寧波,愛班網以另一種形式,將家長這個角色請入了與老師學生同台的社交網路。

      愛班網外在形式上像校內網,但以課群為互動的基礎,並由老師統一管理,因而它所營造的環境不像校內那樣偏重生活,而偏重以班級為中心的教學活動。這種模型接近於被稱為教育版Facebook的Edmodo,教學互動管理平台。

      結合國情增設家長帳號,為家長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並以積極的形式與之互動提供了方便,這是愛班網與Edmodo以及國內其它教學管理平台相比最突出的創新之處。如此一來社區便由老師、學生、家長三個主體組成,各自的角色、許可權和操作有明顯區別。首先只有老師才能建立課群,並向學生和對應的家長發放邀請碼,後兩者均需憑邀請碼才能註冊加入到課群中,確保社區環境與實際班級的嚴格對應。在課群里,各主體之間除了可以進行普通SNS社區那樣進行信息互動外,還支持在線管理作業與測試、編製教學日程安排、共享教學資源、發放勳章獎勵等班級功能。

      與西方國家相比,國內多數家長觀念仍較保守,對於愛班網在運營初期主打的中小學市場,家長是否放心讓自己的孩子長時間接觸互聯網,是很多創業公司都面臨的疑問。讓家長參與其中也許是個值得嘗試的辦法,但如何將這一行為引入雙向互動的積極狀態,避免重蹈家校串聯片面「監督」的覆轍,使家長放心的同時也盡量讓學生和老師舒心,這分寸的把握可是很微妙的。

      較之相對封閉的基礎教育,高校、職校甚至商業培訓中心也都是愛班網今後可能進入的市場。雖然教學管理系統領域早有以弘成為代表的一些擁有技術和政府資源優勢的老牌商家在做,但愛班網與之並不屬於直接競爭對手,二者間本質的區別在於在搭建和運營上,愛班網是以「班」為核心,而傳統教學管理平台都是以「校」為統領。

      這並不簡單是層級的差別,而是性質的不同。「班」是對應於「家」的具體社區概念,同班所有人之間通常都是認識的;「校」則是含有明顯「官方」意味的抽象組織概念,通常同校大部分人都只認識群體中的一小部分。「愛班」能像「愛家」一樣在腦海中形成現實的情景,而「愛校」則像「愛國」一樣是以榮譽感和種種信條為表徵的心理意識。

      也正因此,如果愛班網的產品理念傳達成功的話,在這裡能找到應該是一種真正的社區感覺,而當今各地由校方統一推行的交互性官網縱使功能再完備,用戶在上面也只能像登錄gov站點上的「便民服務平台」、「學籍管理系統」那樣,僅僅作為一個冷冰冰的工具來用而已。

      雖然當前的體制下,前者要取代後者幾乎不可能,但共存並佔穩一塊市場還是有希望的。

      (七)

      前面說的,多是不涉及具體科目屬性的創新應用。最後這部分,將語言學習產品單劃一類做個綜述。語言教育是最為特殊的分支之一,互聯網產品對其產生的影響也是最具革命性的。由於其中涉及的各種創新產品錯綜複雜,此處限於篇幅,只粗略素描它們的體系脈絡,以後的文章中再重點將一些代表性產品分拆開來進行評述。

      語言(注意是「語言」,不是「語言學」)學習不同於任何的「學科」學習,或說語言根本就不是「學科」。任何學科都是用語言來描述知識,表達思維,而不是用語言來呈現語言本身。與其將語言課程與歷史、數學等文理學科歸為一類,不如說它更像游泳、駕駛等某項技能。除了知識體系的搭建與掌握,邏輯思維的塑造與鍛煉,更重要的是語言習慣的培育和養成。教學這個在常規學科中貫穿始終的環節,在語言學習的歷程中不斷被淡化。隨著計算機輔助學習研究的不斷深入,語境缺失這個對一般人而言最大的阻礙,越來越有望得以被排除。

      二十年前,始創於巴黎的歐佳龍(Auralog)經過五年的漫長研發,推出了第一款內建語音識別技術的外語學習軟體。而它日後最強大的對手羅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的前身Fairfield也在同年成立於美國弗吉尼亞州北部的小城哈里森堡(Harrisonburg)。兩家同是源自語音實驗室的公司巔峰對決的序幕從此拉開。語音識別技術應用的突破性進展使高精度的人機互動成為可能。這預示著像我們今天很多書本附帶的那種只是將教材內容進行了簡單「多媒體化」的所謂「學習軟體」將不再是主流,真正的革命性學習產品呼之欲出。

      由於種種眾所周知的原因,原應大有可為的國產軟體業,從很早就開始陷於困境。九十年代中期,外語學習方面的背單詞軟體便已出現,但直到新近被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重賦生機前,近二十年的升級迭代都是小步挪動。國內受教育體制和市場機制雙重束縛的教育軟體產業,與國外的差距越拉越大。

      隨後的互聯網初興之際,傳統語言教育出版商家英孚推出了第一套網路英語課程English Town,並開始與蘋果公司合作,共同研發運行於Mac系統上的互動教學軟體。

      1998年,歐佳龍發布了著名語言學習產品Tell me more,並全力投入美國市場,拉開戰局。Fairfield則憑藉自主發明的沉浸式強化訓練法(Dynamic Immersion Method)獨樹一幟。Tell me more、Rosetta Stone之所以能像唱盤時代的Linguaphone、Pimsleur一樣享譽世界,是因為他們的產品遠不僅僅是一套軟體,而更是一個學習流派、一類學習模式、一種學習理念的代表。課程固然存在極高的可複製性,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創新本身卻無法抄襲。事實上在互聯網世界,尤其在一個版權意識匱乏的互聯網世界裡,一切都可能被盜版。來自聲同網的統計資料分別列出過國內外的經典多語系列教材和軟體各自包含的語種版本,其中國外最著名的品牌課程都能在網盤或BT上找到免費的破解分享(當然通常不是最新版)。但這並不意味著開發者就無法生存了,因為他們傳播的實際上是技術包裝的創新學習理念,鋪天蓋地的拙劣仿效從反面昭示著市場對這理念的接納和對這些偉大產品領軍地位的默認。

      同一時期的國內,網路已開始掀起第一波熱潮。線下教學中,逆向法、瘋狂英語、新東方的各大品牌流派也都蓬勃興起。但當時極低的電腦網路普及率,以及教學和技術交集內的人才空白,決定了在兩條道路上各自飛速前行的IT和教育行業雖然彼此都看到了結合的前景,相互間卻很難有借力的機會。

      2000年,揮師南下入駐上海廣州的新東方,馬不停蹄地進軍軟體領域,成立北京明日東方科技有限公司。隨後IT和教育行業最令世人矚目的兩大巨頭,聯想和新東方合作成立北京聯東偉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推出了舊版的新東方在線,並在線下強大的品牌號召力推動下,第一年就實現了盈利。但起初的做法僅是將線下課程搬到網上,缺乏互動,也沒有社區基礎。相比於業績急速攀升的實體分校,這種在線模式在接下來的幾年裡一直陷在發展的瓶頸期。

      與此同時,歐佳龍和Fairfield在改進語音糾錯技術、優化視覺互動體驗的基礎上,也通過各自的方式相繼跨入互聯網時代。Tell me more在線版通過更及時更完善的用戶行為記錄分析,為學習者量身制訂個性化的學習策略。

      在對歷史的復盤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外頂級教育系統基因的差異,那時已清晰顯現出來了。

      一句話:那時我們搬到網上去的還是現實中的課堂,而他們搬上去的是已經會互動的軟體了。

      無論Tell me more的魔鬼語音還是Rosetta Stone的全程沉浸,最初都是立足於技術驅動下的人機互動研究,是在先改變學習理念的前提下,探索與線下授課形式迥異的全新教法。

      歷史沒有對錯,國內的環境下,大多人學外語的目的,決定了我們當時只能選擇我們那條路。

      嘗試過Rosetta Stone的同胞都會知道,這套產品雖然模式新穎,但級別定得較淺,以V3版本為例,別說大多語種只發布了三個級別,即使將全部五級都學完,從語法語彙的涵蓋上,從聽說讀寫的能力上,也還算不上多高的水平。Rosetta Stone的意義,不在於能幫你通過雅思托福GRE,而在於你如果真正按照它的要求沉浸強化訓練足夠的時間,就可以培育起在傳統的外語「教」與「學」中也許永遠無法養成的習慣,而這種習慣可能會讓你受益終生。

      可國人要中考、要高考、要考級、要考研、要出國、要面試,沒時間,也沒那個閒情逸緻去養成什麼習慣。

      不是沒有變革者想換個思路做過,而是此情此景下,以別的方式還沒有誰能做到相當的規模。

      不同模式在不同國家發展的強弱之勢不同,但開放市場沒有絕對的壁壘,遲早總會出現碰撞。

      2005年,歐佳龍在北京成立分公司,統領大中華區的市場運營。英孚在上海建立旗艦中心,力推以iLab為支撐,具有強大交互功能的Efekta系統。同年3月,新東方在線全面重組,建立北京新東方迅程網路科技有限公司,網站改為現用域名,開始大刀闊斧地調整,將產品、技術和運營團隊的注意力往提高交互性的方向上集中。之後的三年里,在「運營平台化,體驗互動化,產品模塊化」的思路引導下,新東方在線的產品開始逐漸做出感覺,語音識別、問題檢索、考試引擎等一系列功能的開發成功,使人機交互的靈活性得到加強,但在與社區運營的結合方面,互聯網時代特有的人人互動屬性還沒得以顯著的體現。

      2006年,新東方上市的同期,Fairfield最終將公司名稱定為羅塞塔石碑,開始新一輪擴張。2007年,羅塞塔石碑通過授權北京智科通為國內的軟體總代理,以音意兼譯的「如師通」作為產品中文名,向國內市場引入互動式和沉浸式學習的概念,可恰逢盜版滿天飛的BT電騾極盛時代,營銷也沒能很好地對接國人需求,此次進軍基本無功而返。這並未影響羅塞塔石碑的全球化進程,在美洲和歐洲市場它的優勢地位依然鞏固,並於2009年4月成功上市。

      在這個時期,web2.0互動平台開始爆發。與國內以新東方在線為代表的網站將「英語角」搬到線上不同,西方人顯然更青睞與以自己所學語種為母語的人互助學習(Language Exchange)的模式。愛拓奇(italki)、Lang-8、Learn10、SharedTalk、Palabea等眾多語言學習社交網路在這個時期相繼湧現,捲入到新的一波以互聯網力量拉平世界的浪潮中。

      互助形式更適用於已有基礎的學習者之間進行練習。若是初學者,多數情況下我們很難完全依賴一個不會我們母語,又沒受過相關訓練的人,從開始就用他的母語去講述他的母語。而如果網站在入門階段能提供像如師通軟體那樣經過科學編製的課程,循序漸進,隨著學習程度的加深再相應增多與學友的交流,這樣就等於將人機互動的軟體和人人互動的社區結合到了一起,成為一個兼有標準化專業課程和個性化自由會話兩方面功能的新型平台。

      這便是摩卡語言社區(Livemocha)的設計思路。雖然因課程「太像」如師通而屢受非議,但這種結合的創新意義卻無可否定。

      教學的障礙能得以解決,可互助學習在供求關係上還存在問題。各國政治經濟地位不同造成語言地位實際不平等,各國網民對其它語言的學習需求很難在量級上形成平衡。為解決這個問題,愛拓奇、摩卡等網站引入了由認證講師開設收費課程的商業模式,以賺錢來吸引更多「熱門語種」的母語者加入到「遠程外教」的行列中。

      這種C2C商業模式被證明是可行的,但在中國市場很難受到廣泛認可,多數學生雖對與老外進行交流感興趣,可一說到付費上課,還是傾向於選擇那些聲稱有「專業認證」的正牌機構講師。用戶消費取向的差別,國外機構本土化營銷的乏力,再加上網路和支付系統對接的不暢,給國際性互聯網外教平台進入國內造成了天然障礙,從而給51Talk、121Speak等國內的B2C純商業性外教平台留出了足夠的生存空間。不同於YY、滬江CCTalk那樣依託客戶端運營的語音社區,這些外教平台,無論C2C還是B2C,多數都沒有自己的語音軟體,通常是藉助Skype這類點對點語聊工具進行教學與溝通。這比較適合一對一的「純課堂」商業模式,但通用工具和自己的網站沒有相通的帳號系統,也就意味著基於語音的同步互動與網路社區的非同步互動是割裂開的,不會真正形成將學習和交流融為一體的開放語音社區。

      2010年iPad的發布,強力推動了語言學習產品研發向移動端的擴展。隨著利用碎片時間「微學習」風潮的興起,專攻背詞查詞這類簡單實用功能的輕型產品有了比PC時代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如今,源於單機軟體的金山詞霸、生於互聯網的網易有道、海詞、英來網、教育機構旗下的新東方在線、老牌外語門戶中的滬江、可可網等都已在這片新興市場積極布局,專為移動應用而生的雲詞、拓詞、課堂外詞場等創業團隊更是全力打磨自己的產品,以求從這個同質化競爭激烈、用戶體驗重要性空前提升的時代變局中殺出重圍。

      一度在互聯網領域落後於歐佳龍和摩卡的羅塞塔石碑現也在移動互聯網方面尋求新的支點,一方面通過推出Totale Companion、Totale Studio HD輔助應用以延伸產品線,一方面通過收購Gogolingo等創新網站以切入更廣泛的市場,特別是最能讓沉浸式學習發揮功效的兒童和青少年語言教育市場。而在中國,沉浸式兒童語言教育的「線下版」——瑞思、貝樂首倡的學科英語正逐漸與傳統的泡泡少兒系列產品形成分庭抗禮之勢,這種原本在國內應試教育土壤下不被看好的模式隨著「培優國際化」和「留學低齡化」的社會觀念演變煥發出新的生機。最近,新東方宣布攜手之前曾與貝樂、中視希望進行過課程授權合作的麥格希 (McGraw-Hill)集團,合作完成邁格森新產品的研發,在青少年市場上與泡泡、優能系列的傳統教學產品雙管齊下。雙方還準備同步推出網路學習平台,實現線上線下學習的無縫對接,並使家長也可以訪問平台,了解孩子的學習進度情況。

      在線上線下學習結合方面,混合式教學、翻轉課堂、移動社區成為今年互聯網教育界熱議的焦點。已上線的項目中,上海的酷伴網、新東方的倍學口語等很多產品都在進行著創新嘗試。

      回顧二十年歷程,當今最令人振奮的是,無論創業者還是大公司所做的,都比從前任何時候更重視產品本身。而「重教學,輕產品」是長期以來我們和歐美同類行業相比最大的差別。

      也許我們不願承認,但多數人過去確實曾誤認為,培養出一流的老師、一流的程序員、一流的營銷……將他們聚在一起,就應該能在這個交叉行業中成就一流的公司,創造最大的價值。

      最後,借用孫暢去年年底就新東方在線與劍橋合作開發混合式教學產品一事接受i美股訪談時說過的話來作結,

      「技術對於網路教育公司來說是個問題,問題不在於有沒有工程師和設備,而是如何將技術與教育結合在一起,讓學生能夠真正按需要選擇學習內容。技術方面的人不難找,老師也不難找,難找的是既懂課程設計又能做產品的人。如果能把產品規劃好了,老師是可以標準化培養的。懂教學的老師不懂互聯網,做互聯網的又不懂教材,培訓行業缺少跨界的課程設計人才。」這是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裡仍必須要面對的現狀。

      所幸,我們已經看到了變革的曙光。


    推薦閱讀:

    智慧社會的產生、建設與未來,基於互聯網大腦模型的研究
    80後迴避!盤點那些最受95後和00後喜愛互聯網產品
    馬化騰:締造互聯網「王道法則」(時代周報 2009-12-24)
    埋頭乾乾干,你卻依然拼不過互聯網大佬!原因就在這......
    互聯網理財應加強風險提示(經濟時評)

    TAG:教育 | 互聯網 | 產品 | 教育產品 | 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