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冷兵器漫談--弓與弩

弓,是為古代冷兵器時代最為典型的一種遠射兵器,它的具體發明年代已經難以準確考證,我國曾在考古中發現過二萬八千年前舊石器時代的燧石鏃頭。相傳中華民族的祖黃帝與蚩尤大戰於涿鹿時,黃帝就是以弓矢取勝的。自商周以來,弓始終作為主要射遠兵器而備受重視。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其製作工藝又有了較大的進步,質量也大為提高,因此各國都用它裝備部隊,大量使用於當時的戰爭之中,曾被列為兵器之首。那時貴族將門家的男孩子從小就要學習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中的「射」就是射箭,足見當時人們對這一技能的重視。所以古時民間中有哪家生了個男孩後,便在門口掛一張弓,期待男孩長大後能變得勇武有力,能弓善射這樣的習俗。即使是在火器出現的初期,弓箭仍以它輕巧靈便、射中率高之長而繼續服役軍中,在我國一直延用到清朝末年。此外,另有一些中國古籍中的英雄都曾有著高超的操弓武藝。如傳說中的射下九個太陽的後弈,射石搏虎的漢代名將「飛將軍」李廣,《水滸傳》中的小李廣花榮,轅門射戟的呂布,百步穿楊的養由基……等等。


傳說中的後弈射日


在中國,弓最初應該是將樹枝或竹木彎曲以繩索繃緊而成,而後逐漸出現了複合弓,複合弓力量大,射程遠,但對使用者的臂力要求高。世界上對複合弓製造相關事宜的詳細記載首見於中國古代的一本關於手工藝的專著――《考工記》,它的作者已無可考證,但已知其成書於戰國初年。從那裡我們可以看出,那時中國已經對弓的製造有了比較科學的規範。據其記載,制弓需要「干、角、筋、膠、絲、漆」六種基本材料,稱之為「六材」,書中對每種材的選用及製作工藝都有著十分嚴格的要求。一般一張弓從選材到製作完成可以交付使用,需跨越兩至三年時間。



隨著人們對弓的研究不斷深化,其種類也逐漸增多。如春秋戰國時分王弓、弧弓、夾弓、庚弓、唐弓和大弓六種。其中的王弓和弧弓主要用於戰時的守城和車戰;夾弓與廢弓主要用於打獵。漢代又分為虎賈弓、雕弓、角端弓、路弓、疆弓等。唐代有長弓、角弓、稍弓和格弓四種之說,其中長弓步兵用,角弓騎兵用,稍弓與格弓則為皇朝禁衛軍使用。唐宋以後直到明清,弓的形制日趨單一化,大致可分為常用弓和練習弓。前者注重射擊的準確度,後者練習張弓的臂力,所以練慣用的是「大弓」和「長弓」。


古畫中的騎射圖


當然,對弓的使用與其它常見的冷兵器相似,並不限於中國。古埃及的弓在世界古代史上同樣是較為精良的。新王國時期埃及(公元前1553-公元前1085)人的弓一般是用圓木條製成。長度5-5.5英尺(每英尺為30.48厘米,即152-168厘米),中間粗兩端逐漸細尖。也有複合材料製成的弓,在木弓上嵌以羚羊角片,外覆一條牛筋,用棕憫樹皮將各種複合件緊纏在木弓上。其箭桿長度22―34英寸(1英寸為2.54厘米,即約為56-86厘米)不等。箭桿材料有木棍、蘆葦等,金屬箭頭,通常有三支羽毛做尾翼。


古埃及壁畫中的弓箭手


亞述人的弓弦長度一般短於埃及弓,最長約4英尺(約122厘米)。弓用木料製成,亞述人的弓分角形弓和曲形弓。角形弓整個弓為一樣粗細,曲形弓則從中間到兩端由粗變細。相比而言,角形弓較小,也較小使用。

印度弓箭在印度古籍中也有詳細記載。一般印度人使期的弓按照使用者的身高製做,弓很硬,射箭時採用將一端撐在地上,另一腳蹬弓,雙手拉弘的方式進行。其威力巨大,能穿透當時的一般盾牌、衣甲。箭也有竹箭、木箭、鐵箭之分。



與中國弓相比,日本由於國內缺乏強大的彈性材料如筋角等,其製作通常採用層壓結構和放大形制的方法,這樣造就了日本弓多用重箭,其箭速低,但撞擊力大的特點。

英國曾在13世紀大力發展弓箭,並對弓具進行改迸,逐漸用長弓取代十字弓。長弓源於威爾斯,後來傳到英格蘭,長六英尺,通常由一整塊的紫杉木製造。長弓一般長5英尺(1.5米)左右,大致齊眉,個別的長達1.8—2米,比歐洲常見的4尺弓要長,也許這就是其名稱的由來吧。長弓射程是十字弓的兩倍(最遠達400碼,即約365米,有效射程接近250碼,約230米),速率每分鐘可發10至12箭。在技術熟練的英國士兵手中,長弓的命中率大大高於十字弓。其威力也極大,在對付步兵時,不需要把弓拉得太緊就可以穿秀他們的皮甲;拉滿弓時可以有效對付裝甲士兵或裝甲騎兵。當時,為保持隨時能徵募大批有經驗的長弓手,英國通常會在各地舉行射箭比賽。甚至在自愛德華一世統治期間,弓術被列為義務教育內容,法律規定所有12—65歲肢體健全的英國男人都必須在每個星期日做完彌撒後集中到教堂附近的校場練習弓術,逃避訓練要課以罰款。英國長弓手最輝煌的勝利之一是在1415年的阿金庫爾戰役中,英軍在亨利五世的優秀率領下以少勝多擊潰法軍憑藉的就是大批訓練有素的長弓手。

有趣的是,傳說中西方單手豎起中指以示羞辱對方的手勢就源於這場戰爭。戰前法軍對英軍喊話,說要捉住英國的弓箭手剁掉他們的中指(長弓射箭時中指起很在作用),結果法軍戰敗,於是英國弓箭手紛紛向他們豎起中指來表示「有種來剁我的手指啊!!!」。


英國長弓手


弩(十字弓)

弩最初出現於春秋時期,傳說由楚琴氏發明。楚琴氏在戰爭中感到弓箭的威力還不夠,便在弓上裝臂,創造了第一把弩。中國在戰國時就已廣泛使用弩,據史書記載公元前342年馬陵之戰中龐涓所率的大軍就是中了孫臏的弩陣埋伏全軍覆沒的。漢朝時期,弩已趨成熟。


馬陵之戰畫冊


弩在中國也被稱作窩弓,西方稱之為十字弓。將十字弓的威名遠播於西方世界的是歐洲十字軍戰士。在整個十字軍東征的兩個多世紀里,十字弓是最為重要的兵器之一。它是一種裝有臂的弓,主要由弩臂、弩弓、弓弦和弩機等部分組成。有的還裝有簡易的瞄準裝置(望山)。有單兵使用的(如十字弩),也有群組使用的(如床弩)。床弩出現於北宋,它利用輪鈾、絞索絞動張弓,弩身安裝在木架上。《武經總要》中曾詳細記載了北宋軍隊的6種床弩。這些大型床弩,多由多人操作使用,也多用於攻守作戰之中。


十字弓(弩)


弩與弓的根本區別在於弩具有延時機構,不須在射擊時同時要關注開弓與瞄準兩個運作,而是可利用臂、足、腰、機械等多種方式先進行引弓,再從容瞄準,伺機發射。因此弩與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一是弓的使用在都只能依靠臂力進行,這就制約了其射程,同時也對弓箭手的臂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這對兵源的選拔上產生了很大的限制影響,並且在戰時即便好的弓箭手也難以做到持續不斷地發箭;而弩則可以綜合動作腿部、腰部力量進行裝填,可大大提高發射時箭矢的動能,其作用距離更遠、穿透能力更強。二是弓箭手需要長時間的訓練才能達到一定的標準,這無疑會增加養兵的成本,也不利於快速形成戰鬥力;而弩是一個較為穩定的射擊平台,開完弓後就無須強大的臂力作支持,所以便於瞄準,命中率更高;更為重要的是操作使用學習簡便,一般人稍作訓練就可以投入戰鬥。在十字弓流行於歐洲的前期,它的強大穿透力幾乎使騎士的鎖子甲完全失效。搞笑的是,因為有了十字弓,一個普通的農夫僅需幾小時練習就能在與一名身披重甲的騎士在對抗中處於優勢,因此,歐洲騎士團認為,騎士從7歲就開始受訓、經過14年磨練才能獲得封銜,而死在這樣的一個農夫手中是不公平的,所以他們曾多次要求教會禁止使用這種武器。


床弩構造


當然,「尺有所長,寸有所短」,弩與弓相比也有其不足,主要是發射速度遜於弓,且比弓笨重,所以在古代軍中,二者通常配合使用。它類似於現代作戰中的迫擊炮、狙擊步槍、機槍、步槍等一起構成自遠至近的全程殺傷火力。

連弩:連弩是指通過機械機構,可自動裝填、連續射擊的弩。它大約出現於戰國末期,自漢以後,連弩有了改進。最為著名的是「諸葛連弩」。有關諸葛連弩的早期記載主要集中在《三國志》及其注釋之中。《諸葛亮傳》中記載:「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也就是說諸葛亮曾在前代可一次發射多支弩箭的連弩的基礎上,增減了一些部件,設計出了一種弩,可以一次發射十支長八寸的鐵弩箭。


後人製作的諸葛連弩


由於記載過於簡略,對諸葛連弩的性能人們一直有著不同的理解,有人認為它是一次同時發出十箭,也有人認為它是可以先後連續發射十箭,也就是一種連發弩。不過堂主倒是覺得它應該更像是一種連發的弩,主要原因是如果同時發射十支箭並確保其都有殺傷力的話,從原理上看似乎沒有問題,但那時的材料很難達到這種強度。如果它是同時發射十去箭矢的話,那它則很難成為單兵使用的武器。

直到目前很多人都曾宣稱製作、復原了諸葛連弩,但由於缺乏古人的實物乃至圖像等方面的物證,諸葛連弩的具體情形至今仍是個謎。(廣大軍迷可在網上搜索相關視頻資料)


長按上方二維碼加關注,即可 獲得更多軍事資訊!


關注堂主微信

微信號:ccydhz(←長按複製)

想了解更多,請關注微信號

推薦閱讀:

男子被紅纓槍扎穿後背!古代兵器之王的殺傷力竟這麼強?
HMA雙手劍技法與合氣劍(齊騰守弘版)對照研究
飛撲克(鋼的)能造成多大的傷害?經過訓練可用作防身技嗎?
電影中佐羅用的是什麼劍?現實中存在這種劍嗎?實際用途如何?
為什麼遊戲設計中冷兵器傷害往往高於熱兵器?

TAG:冷兵器 | 兵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