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深度報道|批評爭鳴|視點觀察|教育時評|曝光台|人物風采|校園新聞|圖片新聞

建立和諧師生關係需加強自律和他律——訪北師大教育學院教育經濟與管理系主任高洪源毛帽www.zgxzw.com  2008-3-3 16:03:31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和諧、融洽的師生關係在教學和育人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不僅如此,和諧的師生關係也是構建和諧校園、和諧社會的需要。面對新時代高校師生關係的種種變化,我們不僅應當追問其背後的價值和行為模式結構,更應當探索建立和諧師生關係的途徑。為此,記者採訪了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高洪源。當前存在的問題有複雜的內外根源記者:從中國古代的「天地君親師」到後現代的「平等中的首席」,師生關係在時空變遷中經歷著自身的嬗變。在當今中國,高校師生關係處於怎樣的狀態,應當如何看待其中的問題?高洪源:當前,我國高校師生關係的主流是和諧的,尊師重教是全社會的共同心聲。與此同時,師生間也出現了一些關係淡漠化、表面化、功利化的情況,在師生關係矛盾聚集的情況下甚至出現極端的衝突事件。這些現象的背後是內外因素的錯綜交織。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由於經濟利益的驅使和市場觀念的影響,過去在教師思想中佔主流地位的無私奉獻精神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而隨著高校收費方式的變化,學生從過去單純的受益方,變為一定意義上的消費者,師生關係中出現了交換的意味。高等教育擴招後,生師比擴大,形成密切的師生關係難度加大。從教師隊伍及其成長方式來看,大批年輕教師進入高校教師隊伍,他們通常一上崗就獨立授課,缺乏過去那種跟隨老教師歷練多年的經歷。因此,無論在教學還是在道德方面,他們都缺少德高望重的前輩給予的言傳身教,再加上外部環境的影響,他們中的部分人教學過程缺乏規範性,自我要求鬆懈,在師生關係的處理上難免出現失誤。與此同時,我國傳統觀念中對教師在道德上為人楷模的要求還客觀存在。人們依然認為高校教師應是為人師者,是學生的朋友和榜樣。社會對教師的要求沒有降低,反而更高,這些期待和要求與現狀中一些師德滑坡、師生關係畸變的現象形成了鮮明對照。記者:作為互動雙方,教師和學生對其關係中存在的問題都有需要檢討的地方。在我們當前的高校中,師生各自存在哪些影響師生關係的態度和行為?高洪源:從教師的角度來看,一些教師中出現個人中心主義至上、奉獻精神滑坡等現象。面對不斷增多的社會機會,有的教師開始以新的社會目標觀察自己的職業,並以新的價值參照系統衡量與自己相關的利益分配,從而改變了教書育人的價值取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一些教師缺乏敬業精神,用較多的精力忙自己的事情,沒有足夠的時間與精力同學生進行思想和學業上的交流,師生間感情生疏、關係平淡,課堂上尚為師生,課後便形同陌路。從學生的角度看,隨著高校的擴招,學生質量參差不齊,能力水平層次多樣。不少學生缺乏學習自覺性,對待學習態度散漫。同時,學生還面臨著巨大的經濟壓力、就業壓力和學業競爭壓力,這三重壓力使得一些學生產生明顯的思想困惑和價值迷茫。而獨生子女的成長背景也使得當代許多大學生只知道索取,不懂得回報,自我中心傾向嚴重,對師長缺乏尊重,阻礙了良好師生關係的建立。教師和學生雙方都應加強道德自律記者:高校教師是教育教學活動中的指導者,從教師的角度而言,應當如何構建和諧融洽、積極向上的師生關係?高洪源:教師首先應當提高其道德自覺性,做到敬業愛生,增強教書育人的責任感。以熱愛學生、教書育人為核心,以「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為準則,以提高教師道德素質、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水平為重點,弘揚高尚師德,力行師德規範,強化師德教育,不斷提高師德水平。增強教師職業的自豪感,自覺抵制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思潮的影響。教師在學習上應該是學生的指導者,在道德上應該是學生的楷模,在生活上應該是學生的朋友。在不斷提升自身水平的基礎上,教師要在學術上和道德上嚴格要求學生,始終以關愛的態度對學生負責。在教學中,教師應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關注學生的獨立性和創造性,教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合作。教師的工作要以學生為出發點,為學生著想,樹立師生互動的觀念,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記者:有人認為,尊師重教在任何時代都是一種美德,是學生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那麼,建立和諧的高校師生關係對大學生提出了怎樣的要求?高洪源:大學生應當明白,張揚和忍耐都是時代的個性,尊重人、尊重教師既是我國的傳統美德,也是當今時代的美德。學生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與思考,對教師的具體知識或觀點提出質疑,甚至可以與教師就某一問題展開激烈爭辯,但是,決不可輕視或侮辱教師。當代大學生要把獨立思考、張揚個性建立在尊重教師的基礎上,防止我行我素、以自我為中心。學生應該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尊重教師的人格和學識。大學生在行為上要自律,避免當前存在的自由度過大、做事隨便的現象。應當按規矩辦事,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例如,選課、上課的行為要合乎規定,對於打算選擇的課程,通過查閱資料、試聽等方式進行慎重選擇。對於選定的,就應盡量堅持聽課,完成課業要求;認為不合適的,就應按程序退課。不能夠既不聽課,又不辦理任何手續,還想得學分。通過制度建設規範和協調高校師生關係記者: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管理機制的創新、規章制度的健全方面,高校應當如何作為?高洪源:首先,高校應嚴格控制導師招收研究生的數量,對於教師在教學和育人方面投入的時間和精力應有明確的規定。現在一些教師因為開公司、外出講課、出國交流等事務繁忙,擠佔了教書育人的時間,對此,必須嚴格把關,通過制度規範教師的基本行為。第二,在校內建立道德委員會,針對師生關係中的典型衝突開展工作。道德委員會可以由德高望重的老教師來主持,維護學生投訴的權利,對教學上的糾紛和師生不正當關係進行清查,建立師生關係問題的處理機制和制度化程序,以及道德問題的預警機制。第三,和諧的師生關係是在活動和交往中建立起來的,要從制度上保證師生有一定的交往頻度,使師生的思想在交往中交流、碰撞和整合,改變師生僅僅在課堂上見面的局限性,擴展交往的渠道,促進師生的互相溝通和認同。記者:教學環境和校園氛圍對於師生關係的生成和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高校應如何發揮校園文化在構建和諧師生關係中的作用?高洪源:校園文化是大學的精神沃土,它能使置身於校園中的師生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發揮巨大的教育作用。居於校園文化核心位置的大學精神,更是師生榮譽感和責任感的精神源泉。因此,學校應弘揚積極向上的大學精神,培育高雅文明的校園文化,開展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讓師生在自由、寬鬆、寬容的校園人文環境中,自由、平等、積極地進行交流和溝通,在共同參與、密切交往中拉近距離。為了弘揚師德、促進師生關係的和諧發展,還應建立激勵機制,表彰先進,樹立典型,加強宣傳教育,以倡導良好的道德風尚和校園輿論,讓和諧精神得到弘揚,讓和諧的師生關係成為師生共同的追求。【時代話題】讓網路成為師生關係潤滑劑在網路深入教育生活的今天,作為「雙刃劍」的網路,對高校師生關係既具有積極影響,也具有消極影響。面對這一機遇與挑戰並存的形勢,必須發揚網路對師生關係的積極影響、克服其消極影響,促進和諧師生關係的生成。網路為和諧師生關係的生成提供新機遇今天,高校師生藉助電子郵件、個人網頁、公共網路交流平台、網路聊天、文件傳輸或遠程登錄、網路調查、網路搜索與瀏覽等開展即時或延時的交流,新型師生交往在網路世界中生成。網路營造了和諧師生關係的情境。通過網路進行的交往,使師生擺脫了實時交往時身份、背景、環境等實體因素的制約,拓展了交往場所、延伸了交往時間、擴大了交往人數、豐富了交往類型,提高了交往效率,網路成為構建和諧師生關係的新基礎。網路改變了師生關係的屬性。網路的應用縮短了師生間的心理和物理距離,增加了師生交流情感、信息、思想、觀點等的主體性,師生關係的屬性從單一主體性升格為主體間性。網路促成了師生的新角色。網路的應用打破了傳統、固定的師生角色:教師弱化了「傳道、授業、解惑」的形象,不再是絕對的知識權威;學生蛻去了「先生施教,弟子是則」的形象,不再是無知、不成熟的代名詞,不再是知識弱勢群體。甚至,師可為生,生可為師,在師生合作、協商、對話中孕育了和諧的師生關係。網路虛擬活動對師生關係是「雙刃劍」網路對高校和諧師生關係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是「共生」的,在某些情況下,網路也會阻礙師生關係的生成、損壞其良好狀態。網路減弱了師生構建和諧關係的意識和能力。高校中,也存在師生,尤其是學生沉迷網路的現象。這種現象既阻隔了個體間的誠摯理解,也有可能使個體沉迷網路,逐漸迷失本體而被網路「異化」。這時的網路不是「工具」而是「主體」,被「異化」的師生成為受動的客體,無法對網路進行趨利避害的選擇和加工,無法進行自由且自主的交往。網路增加了消極情境線索破壞師生關係的可能性。網路的消極情境線索主要以兩種基本形式存在:一是消極資源及其暗示,如宣傳極端自我中心和倡導自由主義的文本等;二是網路所附著的消極文化和標籤,如病毒程序和暴力性網路遊戲中所依附的自我中心主義和利益至上主義等。接受這些消極情境暗示過多,師生極有可能會遠離道德約束,遠離身份期待,遠離師生和諧的要旨。網路的虛擬活動可能消解師生關係。師生在網路世界中的虛擬交往與實時交往是相互消解、此消彼長的。如果師生沉迷於網路的虛擬世界,迷戀於網路的虛構情境,就會減少師生真實的、有意義的實時交往。現實虛擬相輔相成構建立體交往渠道和諧師生關係的本質是師生間形神兼備、靈肉兼具的對話關係。在網路情境中構建和諧師生關係,必須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盡量發揮其積極影響,克服其消極影響。應努力提高師生網路素養。要盡量發揮網路的正面功能、規避其負面功能,必須提高師生的網路素養,倡導健康、積極的網路行為。為此,必須提高師生在網路使用、網路建設、網路交流、網路道德等方面的修養,規範其網路行為,建立起網路世界與現實世界、文本與主體、工具與目的、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和諧關係,取現實與網路之長而形成優優組合的態勢。在實踐中,既可以通過對教師的專門培訓、學校相關課程的開設倡導師生積極的網路行為,也可以藉助榜樣示範、課題研究、隱性影響等途徑陶冶、塑造師生健康的網路認識及其行為。應完善師生溝通渠道,構建「立體型」師生交往渠道。積極引導師生健康、積極的網路應用和建設,引導師生參與積極、有益的網路交往活動,發展生成與維護和諧師生關係的新型師生交往方式。同時,可以通過正式課程設置和非正式校內外活動,將師生的現場、實時交往與虛擬、網路交往相結合,使之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應發揮高校社區的知識優勢,創建健康有益的網路環境。高校社區的制度、管理應站在較高、較遠的視角分析、討論和解決問題,增強師生踐行規範、糾正與治療不良網路行為的能力和建設健康網路的能力。高校社區中師生知識人、文化人的身份優勢,高校教育性、思想性的組織優勢,都使高校社區文化具有正確認知及引導網路價值、有力監督與建設網路道德的可能性,應當發揮這些優勢,強化高校社區主體——師生的自我教育的意識與能力,創建健康有益的網路環境。(劉憲俊:山西師範大學教師教育學院)【眾說紛紜】濰坊學院畢廷延: 教師應掌握批評的藝術批評,是批評者按照紀律、原則、規章、道德規範等要求,對違背者給予的一種思想教育方式。批評的目的,是為了促其認識錯誤、改正錯誤,避免重犯錯誤。當學生犯錯誤時,作為教育主導者的教師,視而不見、不聞不問肯定是不行的,對犯錯誤的學生進行適當的批評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重要的。但是,面對已經是成年人的大學生,教師應注意批評的方式方法,避免發生言語或肢體衝突。在批評之前,教師首先要弄清楚學生所犯錯誤的基本事實,包括行為動機、過程、影響後果等,只有弄清楚事情的曲直原委,才能分清是非,對症下藥。否則,僅憑道聽途說、主觀臆測隨意批評學生,就會犯盲目批評的錯誤,不僅收不到理想的批評教育效果,反而有可能把事情弄得更糟。批評學生,教師一定要把握尺寸,做到態度端正、和風細雨,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不能當眾羞辱、嘲笑、謾罵學生。如果教師在大庭廣眾下批評學生,學生會首先意識到自己的形象和自尊受到損傷,而不是意識到自己所犯錯誤的嚴重性,學生會以敵視的態度來反擊批評者,以保護他受到傷害的自尊心。這樣,教師的批評除了增加對方的反感和抵觸外,不會有任何積極的效果。批評要注意場合的氛圍。積極健康、和諧友好氛圍中的批評,往往能夠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從讚揚和誠心的感謝入手,常常可以營造良好的批評氛圍。在良好的氛圍中誠懇地提出批評,學生在感情上樂於接納,同時會更加折服於教師的寬容與批評藝術。教師還要學會換位思考。教師如果能夠與學生調換一下位置,站在學生的位置看問題,設身處地地為學生想一想,就會發現學生犯錯誤的原因,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批評,從而有利於問題的解決。華中師範大學任喚麟: 樹立促進代際關係和諧的價值觀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價值觀,就有不同的追求和言行;特定時代成長的人們在價值觀上往往具有某些共性。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有責任感,富於事業心,但其中也有許多人過於崇尚與服從權威;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出生的人,思維活躍,富於創新,但其中也有許多人缺乏責任感,以自我為中心張揚個性,追求自由卻走向散漫。當價值觀迥異的兩代人處於同一「組合」,如果外部監管(紀律、法度、機制)有效,則代際價值觀衝突處於相持狀態,即形成「代溝」;如果外部監管鬆懈,則代際價值觀衝突明朗化,即出現「撞車」現象;當外部監管鬆懈,而背後又有名利做推手時,「撞車」的力度會更大,造成的危害也更大。建立和諧的代際關係,除建立相應的制度與法律保障外,更應樹立促進代際關係和諧的價值觀。實際上,樹立這樣的價值觀無需高調,其落腳點就在關於平等與尊重、誠信與責任、利己與利人、自由與紀律、個性與法度等的為人處世應有的基本價值觀上。只有讓幾代人、幾十代人……共同擁有這些基本的價值觀,和諧的代際關係才能具有可持續性。武漢科技大學中南分校朱建華: 讓師生平等參與規章制度的制訂師生是高校的主體,在高校眾多的規章制度中,幾乎有一半以上的規章制度是對教師和學生及其關係的約束與管理。但是,很少有高校在制訂規章制度的時候能主動讓師生平等地參與其中,充分徵求師生的意見。高校要建設和諧的師生關係,規章制度的制訂能平等地吸收師生的參與是重要的基礎。在規章制度制訂的過程中平等地吸收師生的參與,讓師生具有平等的知情權、參與權,這既便於前期向師生介紹制訂規章制度的必要性,也有利於日後發揮規章制度在規範管理中的效用,同時也便於師生在日常的工作和學習中自覺地把規章制度作為約束自己的行為準則之一。高校規章制度的制訂,平等地吸收師生的參與,其實並不是一件難事。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的今天,高校規章制度的初稿完成後,現在都具備條件廣泛地、平等地徵求師生的意見。凡是師生對某些條款有異議的地方,可以按照少數服從多數等辦法來解決。可以說,在規章制度的制訂過程中平等地吸收師生參與,是高校構建和諧師生關係的一種制度保障。【教師感想】賦予教師角色新的內涵構建良好的高校師生關係,教師是一個關鍵因素。古人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在建立和諧的新型師生關係過程中,應賦予教師角色新的內涵。傳道要「導」。教師要做學生的引路人,引導學生學會做人。培養人才乃是大學最基本、最重要的職責,而教書育人是大學教師首要的職責。大學教師要在教育教學中引導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樹立正確的榮辱觀,愛國守法,明禮守信,明確社會責任;要幫助大學生正確分析和解決多種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的分歧與衝突等問題,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師要加強師德修養,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引導學生,以人格之光照亮學生的心靈,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人格。授業要「新」。一方面教師要向學生傳播本學科最新的知識、信息,讓學生了解學科的學術前沿、學術動態;另一方面教師要有創新的意識、創新的思維和創新的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要著眼於大學生的生涯發展,讓學生真正具備自主學習、把知識轉變為技能、適應環境變化等多方面的能力。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興趣等非智力因素,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批判的精神。授業的「新」對教師的科研能力、捕捉和處理前沿信息的能力等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新」會展示教師的學術魅力,會把更多的學生吸引到課堂上來,吸引到教師的周圍,這會進一步拉近師生的距離,還原師生關係本來的面貌。解惑要「勤」。就是教師要積極主動地接近學生,幫助學生解決學業、生活、心理上的困難。由於社會的急遽變化,今天的大學生面臨比以往更多的問題和困難。既有經濟壓力、就業競爭、職業生涯規劃等實際問題,又有因環境不適應、人際關係不協調等引起的心理困擾。如果大學教師能以自己的人生經驗、閱歷對他們進行指導,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這無疑是雪中送炭。師生經常接觸、親近,心與心坦誠交流,勢必會增進師生間的感情,使師生關係變得更融洽。(王保義:徐州師範大學副教授)【學子心聲】高校師生關係應充滿人文關懷高校師生關係的構建需要以人文關懷為切入點。充滿人文關懷的師生關係需要師生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師要尊重和愛護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個體價值和基本權利等,關心學生的生存和發展;同時,學生也要尊敬教師,認同教師的工作,對教師常存感恩之心。改善高校師生關係,需要高校、教師和大學生的共同努力。高校應將人文關懷的觀念貫穿於高校管理和教學的全過程,突出大學生的主體性,重視大學生的需要。這就要提高所有教職員工管理育人、教書育人、服務育人的意識,形成全員齊抓共管的育人氛圍,營造更加濃厚的學術氛圍。尊重、關心大學生,就要為大學生誠心誠意辦實事,盡心竭力為他們解決所急所難之事。高校應針對不同年級的特點,開展不同的教育活動,滿足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例如,為大一新生開展大學適應教育,為大四畢業生開展就業、創業教育等。而做好後勤保障工作,全心全意為大學生服務,也能使他們感受到學校的人文情懷。充滿人文關懷的師生關係需要加強精神和情感的交流,師生雙方都要真誠、熱情。對於師生的交往不如高中時頻繁、關係不如高中時密切的現實,大學生要轉變心態,主動找專業老師、輔導員交流學業、生活中的困難和困惑。面對大學生的求助,教師不能高高在上,要重視學生的需要,給予真誠、熱情的輔導和幫助。學業上,師生關係是平等的對話關係,而非單向的灌輸關係。教師不應該以權威自居,而應同學生進行平等的對話和討論,發掘理論課中的人文精神,實行情感教學、愉快教學,創造輕鬆和諧的課堂氣氛。激發大學生的學習興趣,保護他們的科學探究精神、批判懷疑意識,以及好奇心和創新力。生活中,輔導員也應密切關注大學生的生活情況和發展需要,把握他們的思想動態,在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盡量理解學生的情感,真心對待學生,愛護學生,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的困難和思想上的困惑,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這樣,大學生在與教師的平等、親切的溝通和交往中,得到感情上的滿足,最直觀地感受到教師的人格魅力,內心生髮出對教師和教育的信賴。他們會因為感激和信任教師而樂意進行感情上的交流,願意接受教師的指導和建議,同教師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係。(董琳:華東師範大學研究生)(原載:中國教育報)
推薦閱讀:

醫生與性侵(Doctors and Sex Abuse)

TAG:圖片 | 教育 | 新聞 | 人物 | 校園 | 批評 | 曝光 | 時評 | 報道 | 深度 | 深度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