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論中國春秋時期兩大顯學的邏輯思維水平

簡論中國春秋時期兩大顯學的邏輯思維水平

已有 108 次閱讀2013-10-31 22:04|系統分類:觀點評述|關鍵詞:中國

恩格斯有一句話說的好:「人們遠在知道什麼是辯證法以前,就已經辯證地思考了,正像人們遠在散文這一名詞出現以前,就已經在用散文講話一樣。」同理,人們遠在知道什麼是邏輯學以前,就已經邏輯地思考了。分析問題應該從事實出發,而不是從概念出發。「中國無邏輯論者」的可笑之處就在於到非邏輯學文本中去找邏輯概念(名詞),然後得出「中國人都不講邏輯」的結論。只有從古籍文本呈現出的邏輯思維(事實)的實際出發去研究古代文本作者的思維,得出的結論才更客觀。

從亞里斯多德到現代邏輯,始終貫穿了一條基本的精神,這就是『必然地得出』」(《邏輯的觀念》)。形式邏輯的特徵在於它的推理(論證)的必然性,前提必然蘊含著結論,它只從思維形式出發,只要符合形式邏輯規則、規律,從前提的真可以必然得出結論的真。推理的客觀根據是客觀事物之間的充分條件、必要條件關係(最廣義的因果關係),是事物處於相對穩定狀態的日常的、最普遍、最常見的最簡單的關係。

這種特徵已然為我中華民族先哲墨家的《墨經》從理論上作概念性的把握,墨經有云「故,所得而後成也。(《經上》)」「小故:有之不必然,無之必不然。···若有端。大故:有之必然。若見之成見。(《經說下》)」就是說:一現象產生所依賴的條件(原因),《墨經》名之為「故」。乙得甲而後成,那麼甲就是乙的「故」。

「故」又分兩類:一「小故」,是一現象的必要條件。說「無之必不然」,例如,尺(表示一尺長的量具)必有兩端,無端(兩端的任一端)不成(其)為尺。二,一現象所依賴的條件的總和就是「大故」,「大故」才是真正的「故」,「大故」具備了,這現象就不可避免的要發生。例如,「見之成見」,說的是,人的眼睛看見東西成為現實,這需要很多條件:人的目力、光線、對象與人目(眼)之間的適當距離等等。這些條件具備了,這人就一定見物(眼睛看見了東西)。

歷史上有一種說法是墨子原本是儒家弟子,從墨子的邏輯來看,此論確實有一定道理。孔子的很多理論就是「小故」邏輯或現代邏輯稱之為必要條件關係的完美體現,墨子的學問很可能是從這些理論中總結出來的。比如《論語>子路第十三》就是「小故」的連鎖推理:「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所得者,「名正<言順<事成<禮樂興<刑罰中」;而後成者,「民有所措手足」(即知所進退,懂得區分該做與不該做)。無之(名不正)則不然(民不能知進退)。其間,名正、言順、事成、禮樂興、刑罰中、民有所措,六個事項構成前因後果的連鎖關係。這種推理的應用已經顯示出了一定的邏輯思維水平。

瑞士心理學家、哲學家、發生認識論的創始人皮亞傑,從個體認知發生的角度,對兒童智力及其發展進行了創造性研究,用心理邏輯的方法描述兒童思維的發展,從感知運動階段(出生-2歲)經過前運算階段(2-6、7歲)、具體運算階段(約6、7歲-11、12歲)抵達形式運算階段(14、15歲),這是世界性的規律。這是人類個體成長的精神意識、心智思維重演律的作用結果。發達國家或發達地區受正常教育的社會成員莫不如此。

有日本學者對所謂形式運算階段作過如下描述:「如果「一切A都是B」的全稱肯定判斷的假設思維得到不斷的發展,那麼兒童就可以根據假設和條件進行複雜而完整的思維活動。例如,如果球停止了運動(P)是由於摩擦、空氣阻力等(Q、R、S)那麼,假如沒有這些原因(不【Q、R、S】),球就不會停止它的運動(不P)。顯然,這一命題是從物理學的力學的慣性定理抽象出來的。(【日】山內光哉《學習與教學心理學》)

這樣的所謂「假設-演繹推理」就是皮亞傑的形式思維。這是當代思維正常發展的青年人以至成年人的思維特徵。這裡描述的是現代邏輯學所謂的充分必要條件推理,此類條件亦即墨家邏輯所謂的「大故」。孔夫子對於為政之道孰為先的思考,從一定意義上說,隱含如下意思:「名正、事成、禮樂興、刑罰中」,這就構成了「民知所進退、國家得治」的幾乎全部條件,只不過正名屬首要條件,而其他條件對於」正名與它的「國家得治」的這個終極目標又存在中介關係。於是有這麼一段簡潔明快的言簡意賅的連珠體文字。

依現行的邏輯教科書的體例,對結果而言的條件細分為:1,充分條件,2,必要條件,3,充分必要條件。其特徵也分別描述如下:1,有之則必然,無之未必不然;2,有之未必然,無知必不然;3,有之則必然,無知必不然。分類是細了,表述也清晰多了,還會符號化,數理化,更精確。但是縱觀各家形式邏輯讀本,恰恰不談:一個對象的必要條件的總和就是該對象的充分必要條件(這是理論的狀態,實際上只能盡量抵達,所謂:充分利用有利條件,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創造條件也要上,邏輯義即此)。比如,俗話有云:「萬事具備,只欠東風」;說的是赤壁之戰孫劉聯軍以火攻取勝曹操的條件。萬事(或一件一件,或總體)與東風,分別是必要條件;即使萬事皆具備,也還僅僅是必要條件,缺了「東風」這一個必要條件,還是不行;但是,如若萬事具備加上東風勁吹,則孫劉具備了戰勝的充分必要條件,歷史正是如此演出諸葛亮借東風大破曹操的好戲的。讀到這裡,你不覺得現代教科書的內容,恰恰缺少了中國古代傳統邏輯的靈氣嗎?這裡靈動著的正是辯證的精魂!中華民族的智慧始終執著地托起「實用理性」,這或許就是中華文明歷五千年不倒,儘管屢遇蹶跌而今日卻仍能作猛然崛起之勢的最最主要的原因。

結論就是:從墨家和儒家的經典中可以看到,孔子、墨子的思維水平確乎達到形式思維(即抽象邏輯思維)的高度,且處於當時的世界的前列。與同時代的世界各地區的思想家媲美,毫不遜色。這個水平,基本上就是當代社會成員思維發展必須抵達的;只不過是與豐富的科學知識相結合的。這些知識,當年的孔夫子還不可能具有,但是隱於其間的智慧永遠非今人所企及,我們不能因科學知識問題低估他的思維方式達到的高度。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82964-737875.html上一篇:唉,有些新聞看著痛心啊!下一篇:形象思維對科學發展的積極作用
推薦閱讀:

追溯始於春秋時期的"蘇州8大古城門"
除了幹將莫邪,蘇州七大名劍另外的五把你認識嗎?
【春秋篇】「晉國霸業」之秦穆公的剋星——晉襄公!
【春秋篇】「晉國霸業」之第五代大宗——晉小子侯!
「介子推割肉救晉文公,後來被大火燒死」,你被騙了多少年?

TAG:中國 | 思維 | 邏輯 | 邏輯思維 | 水平 | 春秋時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