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帝都「中國夢」(下)
周公解「國家治理」之夢
禮為人生賦值、為社會定規、給國家賦形。2015年5月14日下午,在西安古城樓永寧門外,盛唐武士和宮女列隊迎接,印度總理莫迪獲贈通關文牒和「金鑰匙」。永寧門外,莫迪以行進方式體驗「下車入帳」「御道前行」「迎賓唱誦」「出城相迎」……再次彰顯了中國禮儀之邦的大國風采。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孔子入周問禮」。《孔子家語·觀周篇》記載,孔子乘一車二馬與南宮敬叔一起去東周洛陽,問禮於老聃,訪樂於萇弘,歷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則,察廟朝之度。當他參觀東周明堂,見到周公相成王抱之負斧扆南面以朝諸侯之圖,孔子徘徊望之,對侍從說:「此周之所以盛也;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名師出高徒」,這位被康熙皇帝譽為「萬世師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春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成了周公思想的繼承者,並將其發揚光大。
禮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中華民族的標誌,是整個中國人世界裡一切習俗行為的準則,為大一統華夏文明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礎。清代學者凌廷堪說過:「上古聖王所以治民者,後世聖賢之所以教民者,一禮字而已。」2000多年前,漢代學者就宣稱「中國者,禮儀之國也」。
全面發展是硬道理。物質貧乏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空虛也不是社會主義,公民作為社會和國家的細胞,一言一行,匯聚成大千世界的經緯;愛憎取捨,勾勒出大地山川的色調。如今,發展的列車匆匆駛過精神的站台,現實的變化把人們心靈的地圖拋在身外,舌尖上的安全憂慮、貪污腐敗、社會信任缺失,甚至連老人摔倒扶不扶都成了問題。發展成就與問題共存、社會進步與弊病並生、社會和諧與精神失衡同在,我們需要確立怎樣的價值航向,讓億萬人民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使?
我們從遙遠的歷史中走來,歷史已經告訴我們未來的答案。周公名旦,是西周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和建築家。周初分封時,周公封魯而不就,以其長子伯禽代襲父職,而周公則留駐洛陽,與召公共同輔助天子;成王年幼,周公代為攝政,更是忠心耿耿。周公一生主要有五大政績:輔助武王伐紂滅商;平定殷紂之子武庚和周公弟弟管叔、蔡叔發動的武裝叛亂;扶成王攝政當國;營建洛邑成周城;制禮作樂,德化萬民。「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周公是歷史上第一個提出把「明德」作為執政綱領的政治家,並將其化為充滿人性的禮樂制度,史稱「周公制禮作樂」。「禮」者,天地之序也,是規定天子、諸侯、大夫、士必須遵循的等級制度;「樂」者,天地之和也,規定典禮儀式所使用的樂舞。序,故群物皆別;和,故百物皆化。樂由天作,禮以地制,過制則亂,過作則暴。
周朝的禮樂制度使人們在一種禮樂規範中遵循著社會道德和秩序,它不僅維繫了周王朝800多年的統治,更是2000多年來古代中國文化主要的理論基礎和價值標準。凡經典者皆歷久而彌新,歷久而彌香。站在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新的歷史起點上,2000多年前周公之「禮」周公之「樂」,也許大多成了「古董」,但周公「無於水鑒,當於民鑒」,「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畏(威)自我民明威」的治國理念,和以「禮」治國的執政方略仍然頗具借鑒價值。
禮者,理也。德輝動於內,禮發諸外。周禮把禮分成吉、凶、軍、賓、嘉五大類。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辯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庄。五禮的實質,無一不是通過「禮」的形式來表達「敬」的禮者,而合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團體。
周禮有經禮三百、曲禮三千,《孝經》用一言以蔽之的口氣說道:「禮者,敬而已矣。」《禮記》開卷的第一句話就是「毋不敬」,這是從反面來要求。《禮記》說:「禮者,自卑而敬人,雖負販者必有尊也。」
「德」,是非常抽象的概念,它無形、無色、無聲。周公法古開新,化無形於有形,變無聲於有聲,實現了禮的常態化,融於日常生活。周禮之「禮」,包括禮法和禮義兩大部分,禮法即所謂儀式,是禮的物質形式;禮義是禮儀所要表達的思想,是禮的靈魂。禮法與禮義互為依存,德與智長、「化與心成」,慣如自然。甲骨文中的「若」字,是一個人洗完頭之後在梳理頭髮的樣子。頭髮梳理整齊後,還要挽成髮髻,插上用骨或者玉做的笄,把它固定住,髮髻外面要用一塊帛包好,然後再戴上冠,非常講究。至遲在唐代,政府工作人員有每旬沐浴一次的規定。中國人在傳統禮儀中,往往通過「凈」來體現尊敬之意……
立於「禮」,成於「樂」。有「禮」無「樂」,或者有「樂」無「禮」,都不是理想的社會。《辭源》注釋:「時世安樂。」《辭源》的注釋不僅有「安」,還有「樂」。在周公之樂中,「樂」是精神快樂,是內心的表現,作用是「和」,即所謂「親親」。「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彙集於洛陽的《詩經》裡面大多篇章都是表達情感的,既有對戀人的愛情、對祖宗的崇敬,也有對遊子的思念,等等,可是,每一篇都能做到「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對情感的把握非常有理性。經常誦讀默念這些詩篇,性情就會潛移默化,歸於雅正。
仁言不如仁聲。如果說鼎構成了西周禮儀制度的靈魂,那麼鍾則是這種禮儀制度的血肉。今天出土的周代青銅禮樂器,除鼎之外,最多的就是青銅樂鍾,世界上其他地區的青銅文明主要是青銅兵器和工具,而中國古代的青銅器是以禮器和樂器為主。周王朝希望華夏大地上的每一個人都能發出最和諧的音符,君臣上下一起在廟堂上聽音樂,就可以達到「莫不和敬」;同族老小一起在鄉里聽音樂,就可以達到「莫不和順」;父子兄弟一起在家裡聽音樂,就會達到「莫不和親」。後世的儒家孔子對於這種禮樂文明讚賞至極,在聽到這樣的音樂後,甚至三個月都不知道肉的滋味,稱其為盡善盡美。
中國夢,被稱作「21世紀最激動人心的大事」,不僅是物質財富的積累、制度模式的創新,更是中華文化的弘揚、價值體系的重塑;不僅要書寫舉世矚目的「中國故事」,更要鑄造打動人心的「中國精神」。
「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中國夢」是時代的夢,也是歷史的夢。中國夢是在中國這塊具有悠久歷史傳統的土地上生長出來的理想之花,5000多年綿延不絕的文明傳承滋養、孕育和哺乳,為其提供了最為深厚的歷史積澱。
推薦閱讀:
※他不紅,但中國有99%的女人都喜歡過他,這其中也包括你
※網傳中國貧富新標準:年收入三至八萬是窮人
※中國也有一種母親之花,它叫萱草花
※中國電影巨幕之戰
※也談列文森的《儒教中國及其現代命運》
TAG: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