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什麼是五倫、十義、 四維、八德、三達德、三綱五常
07-09
2014-02-16 18:47:54|分類:人生修養 禮 |舉報 |字型大小訂閱本文轉載自凈覺《什麼是五倫、十義、 四維、八德、三達德、三綱五常》什麼是五倫、十義、 四維、八德、三達德、三綱五常五倫五倫,即古人所謂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五種人倫關係。用忠、孝、悌、忍、善為「五倫」關係準則。孟子認為:君臣之間有禮義之道,故應忠;父子之間有尊卑之序,故應孝,兄弟手足之間乃骨肉至親,故應悌;夫妻之間摯愛而又內外有別,故應忍;朋友之間有誠信之德,故應善;這是處理人與人之間倫理關係的道理和行為準則。「五倫」是中國傳統社會基本的五種人倫關係,即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五種關係,是狹義的「人倫」。古人以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為「五倫」。 孟子認為:父子之間有骨肉之親,君臣之間有禮義之道,夫妻之間摯愛而又內外有別,老少之間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間有誠信之德,這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道理和行為準則。 《孟子?滕文公上》:「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人倫中的雙方都是要遵守一定的「規矩」。為臣的,要忠於職守,為君的,要以禮給他們相應的待遇;為父的,要慈祥,為子的,要孝順;為夫的,要主外,為婦的,要主內;為兄的,要照顧兄弟,為弟的,要敬重兄長;為友的,要講信義。人倫一詞,最早見於《孟子?滕文公上》。書中載,上古時候,人們「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聖人「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在《尚書?堯典》中,已有「慎徽五典」的說法,即要以五種美德教導自己的臣民。 據《左傳》解釋,「五典」就是「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後來,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增加了君臣關係。最後由孟子在整理和總結中國以往道德關係和道德規範的基礎上,全面地概括了封建社會裡人們之間的這五種基本的道德關係,並提出相應的道德規範。 中國古代許多思想家,特別是儒家最重視人倫。據孟子說,古代設立庠、序、學校,「皆所以明人倫也」。一旦「人倫明於上,小民親於下」就能實現國治天下平的理想社會。 2000多年來中國封建統治者一直強調用它處理人們之間的關係,以維護和加強封建的宗法等級制度。四維、八德、五倫、三達德、三綱五常「四維」:「是指禮、義、廉、恥」「五倫」:即中國傳統社會的五種人際關係: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中國傳統社會注重名分,每個人必須遵照自己在五倫中所處的地位,恪守倫理道德,克盡義務,做到君敬臣忠,父慈子孝,夫唱婦隨,兄愛弟悌,朋誼友信。 孟子認為:父子之間有骨肉之親,君臣之間有禮義之道,夫妻之間摯愛而又內外有別,老少之間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間有誠信之德,這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道理和行為準則。《孟子.滕文公上》:「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指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夫婦循禮、對朋友忠誠寬容、同道相謀(君仁臣忠)「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是人應當具備的基本道德。「三達德」:「知、仁、勇」為三達德.在此基礎上提出禮、孝、悌、忠、恕、恭、寬、信、敏、惠、溫、良、儉、讓、誠、敬、慈、剛、毅、直、克己、中庸等一系列德目。孟子以仁、義、禮、智為四基德或母德,將它擴展為「五倫十教」,即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順、朋友有信。後人綜合先秦儒、法諸子的思想,提出「四維」(禮、義、廉、恥)「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董仲舒提出「三綱五常」,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仁、義、禮、智、信。仁就是寬厚,義就是正直,禮就是謙讓,智就是才能,信就是誠實。孟子提出「仁、義、禮、智」,董仲舒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後稱「五常」。這「五常」貫穿於中華倫理的發展中,成為中國價值體系中的最核心因素。仁,不僅是最基本的、最高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標準。以仁為核心形成的古代人文情懷,經過現代改造,可以轉化為現代人文精神。義,與仁並用為道德的代表:「仁至義盡」。義成為一種人生觀、人生價值觀,如「義不容辭」,「義無反顧」,「見義勇為」,「大義凜然」,「大義滅親」,「義正辭嚴」等;義是人生的責任和奉獻,如義診、義演、義賣、義務等,至今仍是中國人崇高道德的表現。禮,與仁互為表裡,仁是禮的內在精神,重禮是「禮儀之邦」的重要傳統美德。「明禮」從廣義說,就是講文明;從狹義說,作為待人接物的表現,謂「禮節」、「禮儀」;作為個體修養涵養,謂「禮貌」;用於處理與他人的關係,謂「禮讓」。這些已經成為一個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一種表徵和直觀展現。北京為迎奧運正大力開展禮儀教育。「禮之用,和為貴」,其價值取向為「和諧」。繼承發揚禮,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智,從道德智慧可延伸到科學智慧,把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結合和統一起來,這是我們今天仍要發揚的。信,是做人的根本,是興業之道、治世之道。守信用、講信義是中華民族共認的價值標準和基本美德。四維八德的含義「四維八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們的國粹,我們的根。丟掉了自己的根,就有亡國滅種的危險。國父孫中山先生創中華民國,作為國服的中山裝,其所寓意義即是:前身四個口袋錶示國之四維(禮、義、廉、恥)、門襟五粒紐扣是區別於西方三權分立的五權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袖口三粒紐扣表示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後背不破縫表示國家和平統一之大義。服飾的設計中寓有治國的大道理。蔣介石委員長同樣是效仿中山先生,將四維、八德作為民眾新生活運動的大綱。毛澤東主席在建國初年就開始懲治腐敗,曾說過這種足以振聾發聵的話:「治國就是治吏,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將不國。如果臣下一個個都寡廉鮮恥,貪污無度,胡作非為,而國家還沒有辦法治理他們,那麼天下一定大亂,老百姓一定要當李自成。國民黨是這樣,共產黨也會是這樣。」中華民族歷來講究「四維八德」。它構築了炎黃子孫道德準則的基石,是中華民族傳承了幾千年的美德,是我們可以驕世的國粹。細細品思,它們當中沒有一點糟粕。它從來都不是封建倫理,它是中國人文精神中的精髓。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中華民族飽經滄桑而巍然屹立,就在於她的人民有著優秀的文化傳承,在血液中流淌著仁義的精神,在心靈的深處凝結著純正的榮恥觀。古聖和先賢,為我們建立一個美好的精神境界。「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志士氣節,「人不能低下高貴的頭顱」先烈情操。激勵著無數人為正義、為自由、為尊嚴而前赴後繼。今天國運的昌盛、人民的幸福,民族的尊嚴,都是與中華文明息息相通的榮辱觀聯結在一起。因此,人們的具有正確的榮恥感絕不是一件小事,它關係到一個國家的生滅,關係到一個民族的存亡。舉國之人皆知可為和不可為的道德標準,國人皆有榮恥心,中華民族才會避免蒙受恥辱。春秋時代齊國的管仲把禮義廉恥稱為國之「四維」。他認為「禮」就是不能越出應有的節度,即思想行為不能超出貴族等級制的道德規範;「義」,就是自己不推薦自己,即使自己的思想行為符合統治階級的道德標準;「廉」,就是不隱瞞自己的缺點錯誤,即廉潔不貪;「恥」就是不與不正派的人在一起,即要知羞恥。他認為「禮、義、廉、恥」與法相比,比法更為重要,把它們認作支撐國家大廈的四根柱子。《管子-牧民》:「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此寥寥二十四個字,道盡四維的重要性。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愈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故不逾節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詐,不蔽惡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四維-禮義廉恥,立意美善,字字金珠,能濟世弘道、勵志淑人,故代代相承,做為教民正俗的圭臬。另在管仲《國頌》文中,更直接了當的提出:「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讀至此處,能不奮身而起,以四維安邦,以良心報國嗎?「維」的意思,大致與「綱」相同,所以古人經常「綱維」連用。社會的安定與進步,要靠道德的引領。禮、義、廉、恥,是道德的四大綱紀。人一生不做壞事,不是懾於法律,而是出於人的良知,當這樣的教育成為大眾的普遍意識之時,國家才會有長治久安。四維的含義禮是什麼?禮是文明禮貌,知書達理,為人的素養。就是人與人交往時的最合於道理的行為方式。所以《左傳》上說:「禮者,理也。」社會要走向和諧,就要克服混亂無序的狀態,人人懂得互相尊重、彼此謙讓,這就需要禮來引導。禮是做人的道理、處事的條理,故有禮為賢士:執禮為恭人。禮應從「坐立、進退、辭讓、對答」做起,表現在「尊親、敬長、敦戚、睦鄰」的行為上。今正是我們青年人出禮門、步禮路、執禮節、奉行「國民禮儀範例」的時候,願同胞勉之。義是什麼?義是公道正義,講誠信,重友情,大義秉公,光明磊落,作風正派,不搞陰謀詭計。人見到合理的事情,即使與自己沒有直接的關係,甚至很危險,也應該挺身而出,以維護公道,聲張正氣,即後人常說的「見義勇為」。義是倫理不墜的支柱,是充盈精神的源頭;所以要植義於心,高擎正義之火炬,消滅妖氛於無形。廉是什麼?廉是清廉,高尚,無私無欲,不貪不佔,潔身自好,奉公為民。古代的士,都把清廉作為重要的操守來對待。清廉與否,是官聲好壞的主要指標。官員負有領導社會的責任,如果不能清廉自守,一心奉公,就會成為社會的蛀蟲,危害一方。廉確能提升人品、清明吏治,況金錢乃身外物,生未帶來、死不攜去,何苦做金錢奴!設網自縛呢?倘能崇尚勤儉、廉約節用,豈不快活!恥是什麼?恥是羞恥心,是做人的最起碼的底線,否則,就不配做人。孟子說人有四種善端,「羞惡之心」是其中之一,即對於害人、害己的壞事,有厭惡之心,羞於去做,哪怕打死也不能去做。這是有是非觀念的表現。故知恥為君子,不知恥為小人;知恥必忠必孝,不知恥不仁不賢。故我們青年人勢須以無恥二字以誓心,雪恥二字而奮鬥—抱冰踏火,為民前鋒,刷清塗在中華歷史上的血污!振我國魂、隆我國運!八德的含義忠是忠於事業,忠於職守,忠於民族,忠於國家。孝是孝敬父母,孝敬老人。仁是寬厚,具有仁愛之心,寬於待人,善於待人,不雞腸小肚,不妒賢嫉能。愛是敬愛兄長,順從長上;在事業中,尊重領導,服從組織,嚴守紀律。...................而眼下,社會迂腐,道德沉淪,寡廉鮮恥,威信掃地;相當多的青年人失去信仰,自私自利,利欲熏心,爾虞我詐,為富不仁,恃強凌弱,致社會風氣敗壞。面對這一嚴峻形勢,大力倡導「四維八德」,尤顯迫切,尤顯重要,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唯有弘揚我們的國粹,繼承和發揚祖先的美德,提倡「四維八德」,方可以凈化人心,凈化社會,扭轉每況愈下的頹局。「四維八德」像一面面鏡子一樣,提醒著我們,照射著我們,時時檢查我們自己,純化心靈。「四維八德」簡潔明了,含義十分清晰,極具震撼力和制約力,直指靈魂深處,省卻了許多難以記憶的繁縟條文和累贅陳述,讓人們在耳濡目染中,將這八個大字牢記心中,化作行為,真正做到「慎獨」。隨地吐痰、亂丟垃圾、擅闖紅燈,對某一個個人來講,可能不算什麼大事。但假如人人不守規矩,按自我意志行事,我們的社會就會陷入混亂。這些「小事」關乎整個社會的道德建設,一旦道德體系崩潰,其他就無從談起,經濟的發展也就偏離了本義。科學發展,以人為本。以往數十年的經驗告訴我們,構築文明的和諧社會,實現科學的、可持續的發展,須臾不能放鬆社會道德的凈化,不能離開公民道德素質的提升。一旦我們能夠「有恥」和「自律」,就會自覺自愿地按照社會規範和法律,調整自己的行為,社會才能有真正意義上的和諧與發展。「親愛精誠」品牌認為「四維八德」是我們的祖先對於如何做人、做事的精闢總結,是留給後人的寶貴財富,有千條理由萬條理由繼承和發揚光大,沒有一條理由可以把它忘卻了,丟失了!若有幸得以大力提倡,則人們的情操必會趨於高尚,社會必會趨於和諧。修天道由人道修起,古聖雲「天無道不成天,地無道不成地,人無道何為人」。天有道日月星辰轉運,地有道四季分均,人有道人倫道德不虧可為人也。人若虧了人倫道德,身雖異於禽獸,心與禽獸有何分別。聖人憂人趨於禽獸之中,因此修道立教,使天下之人皆盡此人倫大道,若不盡此人倫大道,雖然官高爵顯,金銀百斗,人民無德可稱,有何益哉。目下世風日下人心不古,人情大壞你爭我奪,造成了世界毀滅的危機,舉世動蕩人所共知,科學登峰造極,並無挽救之方,其威力是摧毀世界 而無遺,人只知其利不知其害,不知蒼生萬靈,命在旦夕,此時正是萬物毀滅危險 之時,皆因失此人倫大道,何能不遭劫運乎。此非上天不仁是人自作自受的,故孟子曰「天下溺援之以道」。教人行善使人人能以道為尊,以德為貴,人道完成自然返成古風,天道自然清和三災八難自然冰消,萬民享安樂也。現在簡說人倫大道。人道 者五倫八德,五倫是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先說明五倫君臣有義,君使臣以禮,臣奉君以忠,君不學桀紂,臣不學曹秦,君則正,臣則忠, 自然君臣有義也。父子有親,父教化子弟要仁慈,子侍奉父母要孝順,父慈子孝,自然父子有親也。夫妻有情,夫待妻盡其責任,妻事夫君盡溫和,夫愛護賢妻,妻敬愛夫君,夫唱婦隨,家有大小事情夫妻商議而行,自然夫妻有情也。兄弟有序,長為兄,幼為弟,兄愛小弟,小弟敬兄,兄寬弟忍,一團和氣,祖業家財不爭不貪,自然長幼有序也。朋友有信,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若有過錯,勸而改之,若有善事助而成之,不論貧 富,一視同仁,以道德來往,自然朋友有信也。以上乃是五倫之道,人遵五倫,天 降吉祥也。八德者,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孝﹕孝字半老半子,言親已老半入土,為子就是手足以奉養扶持。孝者百行之首, 萬善之源,乃為人該行該守之第一重大義務也。為人不可無孝,無孝如樹無根,如水無源。父母養子成人,恩深如似海,德高如泰山,一朝一夕一舉一動難言盡述,父母愛子無微不至,辛苦不辭冒險不退,始終不倦勞而不怨,愛子一生至死不變。為人子者須當 知恩報本,欲子孝順,須先孝雙親,不孝先人,人逆你,今日為人子媳婦,後日為人父母翁姑今日不孝父母翁姑,後日受子女媳婦不孝,理之所當 然也。孝順還生孝順子,忤逆還生忤逆兒,蓋因習見其行為,自然盡學其舉動也。 一報還一報,此是天地循環之理也。天理昭昭報應無差不可不信。世人傳後裔之目 的者,就是養兒待老,積殼防飢,父母養我而我不知孝養雙親者,父母勞而無功何 必養子,勞其筋骨損其精神,不孝父母翁姑,養子何益也﹖為人子須常靜慮三思, 有個身體從何來呢﹖何人養育成人呢﹖給我讀書學藝嫁娶,衣食住等從小至大一番 思慮,自知父母之恩莫大, 知恩自當報答雙親,自知孝敬父母翁姑,孝敬之重點,勿使父母翁姑怒氣,悲傷,怨恨,痛苦,傷情,哀怨,驚恐,愁悶,羞愧,便不是 買魚買肉奉敬是謂之孝也。愛惜妻子之心更力一倍敬重父母翁姑,何謂也﹖我身受 父母所賜,一失雙親斷不再得,失去妻子可以再得也,為人子女媳婦者,竭盡其力 問心無愧孝順父母翁姑,始可稱為孝子孝婦。為人父母翁姑者,也應慈愛痛疼子女 媳婦,切不可偏見,上下盡其人道,樂其天倫,父慈子孝成為幸福家庭也。古人云「不孝父母敬神無益」,人倫之道以孝為首,不孝者後來必遭受天譴,其禍必累及其兒女實可嘆哉。世人並非不知孝順之道,有的明知而故犯,人為萬物之靈,鳥獸亦知孝義,如羊跪母飲乳,烏鴉知反哺之義,人為何不盡孝道﹗奉勸世人父母在世孝敬父母,勝過死後奉敬三牲酒理,在世敬一粒豆,勝過死後用山珍海味敬奉也。在世不盡孝順,死後才請僧道誦經超度有何益哉﹖孝經曰「金錢可貴,父母更可貴,何也﹖金錢可復得,父母不可復得。妻子可愛,父母更可愛,何也﹖妻子可再有,父母不可再有。職位要顧,父母更要顧,何也﹖職位可另尋,父母不可另尋。身命要保,父母更要保,何也﹖君之身命由父母千辛萬苦養育而來也,如無父母,安有我身,是父母重於我身也」。先賢雲「千兩萬金萬兩銀,有錢難買父母身,在生之時不恭敬,死後何勞敬鬼神」「父恩比山高,母德比海深」。十月懷胎三年哺乳,七年恩養十年培植,吃盡千辛萬苦,方將我扶養成人,此恩此德天高地厚難報萬一。父母養育之恩昊天罔極,吾人若不孝順,自問胸膛於心何安,於罪何逃,與人相處做何感想﹖可知孝乃百善之先,聖人定為道德之根本,教化之宗旨「安慰敬順」為日常之孝,不可不勉也。(一)不使惡名加諸父母,謂之安。(二)一切煩惱,為子代其勞,謂之慰。(三)衣食供奉,溫言悅色,謂之敬。(四)雙親怒責,不怨父母,謂之順。先哲又雲 「欲把親恩數一回,天高地厚終難猜,吾能數盡青絲髮,唯有親恩數不來」。人試思未有身體之前,是何人所生﹖既有身體之後,何人所養﹖飢餓也何人所哺乳﹖寒凍也何人所裹﹖啼號也何人所抱﹖溲溺也何人盥洗﹖麻痘何人醫救﹖飲食言語何人教督﹖仔細思之,而父母之恩可知矣。父母一團心血完全用於子女之身,故十月懷胎三年哺養,父母飽受多少艱難困苦,擔多少骸怕懮愁,偎乾就濕,舍己救兒,水火湯刀關心掛慮,嘻笑則心為之喜,啼哭則忍耐其煩,未飯則先防兒飢,未眠則先調兒宿,饑飽必得當,冷暖尤恐失宜,一旦遇有疾病,為父母者不謂子之幼難養,反怨自己調理失時,採藥求醫,禱神問卜,恨不得將身代替,若出外遠行,則牽心掛意卜問歸期,早去遲來倚門盼望,此皆父母生我,育我,撫我,教我,厚我,望我之恩情,人所不可忘者。孔子教子弟事親之道。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局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 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至,能後才事親」。又雲「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得道諸位乾坤,勿望根本孝敬父母,才是修道也。悌,悌字先點為兄,後點為弟,弓身一手一足,是最親的同胞兄弟也,兄弟原來同氣連枝,姊妹相親兄弟和氣,同念一母所生,共乳成人,兄寬弟忍不失手足之情,家興族盛是不虧悌道也。忠,所謂忠者,真心誠意做事合法合理,竭盡心力至公無私,所報無謊,所言無虛,做事不怕人見,不怕人恥笑,不作虧心事光明正大,可以對天地對神祗,對國家對社會,對父母兄弟妻子,對自己良心無虧者就是忠也。信,信字人言而成,夫信者誠實也,信乃人道上之準繩至寶,人之事業成功失敗皆以信字為基礎,俗雲「君子一言放出,駟馬難追」,君子修道一言為定。信道信劫,信因果輪迴。若與人相約之事,買賣或工作只顧自己利益而失約,或講話虛而不實者,皆失信也。所以言顧行,行顧言,心口和一,以信篤行。禮,禮者天理之節序,人事之儀則也,人在萬物之上不可無禮,否則將與禽獸何異﹖也是得不到別人的尊敬,禮能表現人之身分及人格,態度謙虛儀容端莊,行為有規律,對尊長有禮貌,待下輩慈悲博愛,你若以禮待人,他人必定以禮答之。孔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絕不做敗壞風俗的事,禮是人的隨身寶,能消一切禍殃也。倘若人人不守禮,秩序即亂,以報紙上看到的無禮事件,亂倫,見色動心出手無禮,或強行侮辱等犯罪人,則與禽獸何異﹖人面獸心將成何體統乎。結果身敗名裂無面見父母兄弟親朋等,皆因為失去禮儀之故也。所以修道必注重禮節,自重自愛自己﹑敬重別人愛人,如此品格高尚不虧禮之道也。義,義就是做事能合正道的意思,為人不可做不正之事,雖天下財物為人人所喜愛, 但需要用正義而取,若用不義橫財逆取,損人利己,最後必定受禍失敗,所以正義 君子,不但不貪不義之財,以疏財仗義,救濟諸善等,神欽人仰,光前裕後,留美 名萬古矣。廉,廉就是清清白白,端端正正之意思,無私慾無邪念,不作虧心等惡事也。待人接物誠誠實實,辦公做事有始有終,臨財不苟,遇色不迷,心清而寡慾,貴在身清,不在衣冠,三清四正清白吾體,內心清廉,家雖貧亦不願貪求分外之利,安分守己,奉公守法為之廉也。恥,恥者為人之本性,本性純善而無惡,所謂人之良心,但是「羞惡之心人皆有之」,人有了羞惡之心才能知恥,知恥之人做事光明正大,不知恥者心身不端正,穿露體裝,奇形怪裝,男不男女不女,男女不避嫌而發生許多醜愧,敗壞門風之事,則為不知恥而造成也。以上就是五倫八德之簡解,為人應該遵守為人之道,人道完成而可達天道矣。第一孝道不忤逆天人恭敬。第二悌道能忍讓家必興隆。第三忠道能盡心改邪歸正。第四信道不欺哄中外可行。第五禮道恭敬人神喜人敬。第六義道能謙讓天下馳名。第七廉道不苟取賊盜息凈。第八恥道能遵守邪念除清。明心見性,正心修身,心是禍福種子,必須先修心。人道完善才能達天道,人道不修與禽獸何異。孝悌也者,為人之本,道德之源,必須遵行,修道者不可不勉矣。八德八念具體內容簡析一、八德八念具體內容簡析八德:①功高,不專橫傲慢所謂的功高,一個是指在事業上功勞大,二是指修行上的功能層次高。專橫傲慢是指任意妄為、專斷強行、眼空四海、目中無人、高傲自大、唯我獨尊、瞧不起別人。從理上講,功高與修德關係密切,即德高功就高,德與功成正比。但這種人功高我慢,他們的行為與道相背,佛家稱「傲慢心」對應「修羅道」。傲慢心是「八德」中的第一大戒。中功人要循道而為,不管你的功勞有多大,功能層次有多高,不要忘記,「山外青山,樓外樓」,大千世界,高手芸芸,況且說三人行必有我師,任何人都有優點和長處,不要只見自己的長處,不見別人的長處。更不要用自己的長處來比人家的短處,這樣就是固步自封,永遠也不會提高和成就。因為你遠離了人心,善緣也漸漸遠去。我們修行就是要修清凈心,斷分別心,立平等心,這樣,才能得道多助,使自己得到升華。②位顯,不以權謀私位顯是指你處在顯赫的位置上,或者為官或者擔任要職。以權謀私,即以職務之便,工作之便,謀求私利。這種現象在官場上時有發生。你為官,說明了你的水平與能力,也是上下擁戴的結果。我們應當利用這個機緣,率先垂範,造福於民為是。大家可以想一想,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代國家領導人,為什麼能得到全國人民的擁護?原因之一就是他們廉潔自律,不謀私利並能率先垂範。孔子講過:「己不正焉能正人」。師父講:「木心不正,脈理皆斜」。這句話對我們中功人來講非常重要。心底無私天地寬。因為我們是在修上士,要舍己利他呀!請大家深思,「縱橫當有凌雲筆,俯仰隨人亦可憐」。我們要做人上人,不能有貪心,切記貪心對應餓鬼道,是蛹動下降,這不是與我們的修行背道而馳嗎?我們應道師訓,主動克己自製為是。③受榮,不得意忘形這句話指的是受到表彰,受到榮譽的時候,不要沾沾自喜於一得之功。也是形容淺薄的人,稍稍得志,就高興的控制不住自己。我們說受到榮譽和表彰,本是一件好事,說明你工作能力高,貢獻大,本應發揚成績,再接再勵,再立新功,更上一層樓。但,得意忘形,是固步自封,固步自封怎能蛹動前進,螺旋上升呢?況且說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我們所作的工作,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再進一步說,稍有成績便得意忘形之人,也是心胸狹窄的表現,喜怒不形於色,才是成就大事之人。這條是叫我們修行人,時時刻刻保持清醒的頭腦,謙虛謹慎,不驕不燥,努力精進,再立新功。④遇挫,不頹唐弱志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遇到挫折或某種打擊,或某種逆境的時候,使自己的精神萎靡不振,志氣低落。其實,任何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所謂有順必有逆,這是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也就是說都是必然的,應當發生的。這種順逆是由於我們自身的調台並輸入到我們的生物儀器運行的結果。這就是因果規律的展現。時空點到了它必然會出現,這是不依人的意志而轉移的。老子講的:「禍福無門,為人自招」就是這個道理。從我們修行的角度看,他又是我們修行路上的磨難,九九八十一難,差一難也不行。所以,師父告訴我們「八十一難,難難皆是金」。師父還講:「磨難必須經過,才能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亦是如此。所以,當我們逆境或挫折的時候,一定要明白,任何事物的發生、發展都是順逆相間的,都不是絕對的,順為逆之根,逆為順之源。這一切都將隨著時空點的變化而變化。所以要鼓起自己的勇氣,不要被暫時的困難所嚇倒,這才是中功人的品格。最後用師父的一句真言收尾「合道而行,苦惱麻煩自然化去,樂於就在覺悟中,世間廣俠皆由自造,執迷不悟才苦海無邊」。⑤臨財,不見利忘義這句話是指見到金錢不要忘掉義氣。金錢就是財,我們在社會上生存,誰也離不開財。既無財不能生存,無財不足以養道。但是,古人云:「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也就是說該得的錢就得,不該得的錢不得。如果你是凡夫,尚可理解。因為「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可以找出一大堆理由。可我們是修行人,師講:「修下士利己利他,修中士利他利己,修上士舍己利他」。我們是在修上士,必須知舍才是。況且「大失大得,小失小得,不失不得」,得與失是個平衡數,何必為此而忘了義氣去同別人爭一得之利呢?要記住「萬法皆空」是宇宙萬事萬物的真相,「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我們要知舍,舍小我得大我,舍大我得無我,無我方為永恆我」。師父還要求我們「要在人前站就要捨去他人能得到的東西,能捨去別人捨不得的才能眾望所歸,不和他人爭利益,而給他人帶來利益」。我們應尊師訓才是。⑥見色,不起淫生邪古人云:「萬惡淫為首」。什麼是色?色是指異性。起淫生邪是指見到異性,在心中生起不正當的念頭。這種念頭雖不是實際行為,但也是有違道德的。這種念頭是我們修行路上的「魔」,因為修行是指改習氣。改正自己不合於道,不符合本性的意、言、行。念頭就是意,意是一種力,這種力會輸入我們的生物儀器,必然會倒致因淫邪所生的果報。佛家的「五戒」中,淫是一戒,佛家所修的 「十善」中,「不淫」是一善。這麼講有人會問,我們正常的夫妻生活算不算「淫」呢?不算,但也要注意節制。⑦待人,講利他寬宏這句話就非常清楚啦,三士修鍊都講利他,只不過層次有異而已。由利己利他過渡到舍己利他,這是我們修行人升華的途徑。利他也是失的過程。正所謂「大失大得,小失小得,不失不得」。你看用我們的一部功中的「麒麟顯聖六法」,給人治病,不就是失嗎?利他也是長功的途徑。師父說:「治病長功,度人開慧」。師父還講:「當你為本門,為社會,為人類做出重大貢獻的時候,你自然長功」。不就說明這個道理嗎?寬宏是指寬容別人,理解別人,不斤斤計較,要有一個大海般的心胸。師父講:「我教你們練胸懷,而真正的胸懷應該是對一切拿得起又放得下的,能容一切有,一切無,一切榮,一切辱的」。師父還講過彌勒佛像的那幅對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顏常笑笑世間可笑之人」。在傳授「金剛勇猛法」時給了我們「金剛聖體,高大無比,包容宇宙,氣吞天地」的真言。這不就是中功人的胸懷嗎?我們還可以說,寬容是化解矛盾的利器,寬容是廣結善緣的條件,寬容是普度眾生的橋樑,寬容是修行人的高尚品格。有一句成語叫「土糧細流」其解是:「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我們就是要象泰山那樣容得下那些土壤,象大海那樣容百川,納細流。這不正是我們中功人的心胸嗎?⑧營職,比鞠躬盡瘁營職,指你所從事的工作或職業,鞠躬盡瘁,是指小心謹慎貢獻出全部力量。總起來就是講,對於我們所從事的工作,一定要忠於職守,並小心謹慎,全心全意的做好,這就是道德。曾子曾經說過:「為人謀而不忠乎」,就是這個意思,這句話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我們叫舍己利他,是屬於修上士的標準。關於怎樣具體落實這一點,我想起了雷鋒同志在日記中寫的一句話,他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為人民服務卻是無限的,我願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魯迅先生也有一句名言「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正是這種德行的體現。八念:① 尊師重道尊師重道的基本涵義是::要想求道,學道必須尊敬師父。古人最講究「尊師重道」。古時學生成年之後,除了名字以外,還要起「字」和「號」。為了尊重,同學和旁人不能直呼其名,只能稱「字」和「號」,唯有自己的父母和老師可直呼其名。對師如同父,故名「師父」。可見,古人對老師的尊重非同一般。因此,古人常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一日之師,終生不忘」,「受人點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父母雖對自己恩重如山,但只給了你一生的生命。但師父給你的是慧命,慧命卻是多生多劫難以得到的。尤其在修道過程中對師父尊敬與否,首先是一個道德品質問題。如果一個徒弟連自己的師父都不禮不敬,更不會慈愛眾生,這樣的人學道有何用?因此,師父是不會把真技絕學傳授於他的,等於師父也跟著造孽。因此,古代一些明師高人為了避免後患,許多高功夫「寧可失傳,也不誤傳」。此外,尊敬師父,還要經得起師父的考驗和長期磨性。古時有「徒弟、徒弟三千奴隸」之說,這樣做的目的並非有意折磨徒弟,是在幫徒弟磨性,讓你明白功夫得來不易,才知珍惜,使之降低心位,空掉自己的一切,你才能很快接受師父傳授的東西。古時,傳授功夫一般是言傳身教,為防失密,非常高級的功夫則以心傳。我們的心傳大fa即使如此。所以,尊師重道,非常重要。我們要尊師、敬師、愛師,要有恆心,經得起考驗和磨性。尊師重道,持之以恆,還體現在當師父處於低谷,有病或遇師難,法難之時,能否與師同舟共濟,心不退轉並經受長期的磨性和考驗,才能跟定明師,隨師成就。②禮讓和氣禮讓表示禮貌的謙讓,和氣是指態度溫和。常言道「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反過來講你不尊重他人,他人怎麼會尊重你呢?此外,還包含對任何人都要一事同仁,不要有親有疏,這樣才能廣結善緣普度眾生。禮讓和氣是中功人的儀錶風範,是對儒家「溫、良、恭、儉、讓」思想的繼承和應用,是復興中華文明的前提條件。從字面上看,整體即是道,陰陽合和就是道,意識是思想。整體意識是叫我們從全局出發,事事都以大局為重,不要只顧個人的利益和小團體的利益而忽視大局的利益,這樣才能步調一致,協同發展。此外,現在正是修鍊界走向大聯合即「萬教歸一」的特殊時空點,我們必然要接觸「千門萬教」。所以我們說話、辦事一定要合於全局,謙虛謹慎,禮讓和氣,不搞分別,一切隨緣才是。④效率效益這是指中功人雷厲風行的工作作風,中功人說話、辦事要講高效率、高效益,這是使命的要求,師父早就說過「中功事業急,無需揚鞭自奮蹄」,我們普度眾生的任務非常艱巨,時間非常緊迫,沒有高品位、高標準、高效率、高效益能行嗎?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滿載而歸嗎?⑤愛國守法愛國即熱愛自己的國家,守法即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同時也包含了遵守各項規章制度,門禮門規等。愛國與守法是相輔相成的關係,愛國必須守法,守法是愛國的體現。同時守法也是五行生剋制化規律的集中體現,無生則發育無由,無克必亢而危害。佛家將違法做為第一大戒,我們講「法、禮、情」並舉亦是如此。我們中功人,一定要熱愛自己的國家,一定要率先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自覺維護社會的穩定,努力做一個好公民。這是我們的立身之地,中功的「三不、三依」原則,不就是最好的明證嗎?師父曾多次叫我們學法,不學法怎麼懂法呢?不懂法怎麼守法呢。⑥遵紀保密這是講遵守紀律,保守秘密。所謂遵守紀律,除了國家規定的之外,還要遵守「麒麟禮規學」中所指定的各項禮規,各項制度等,因為紀律是我們的事業成功的保障。保密是保守秘密,不該問的不問,不該說的不說,任何時候都要守口如瓶,不泄密。⑦勤儉持家這是叫我們勤勞儉樸地生活。不講排場,不揮霍浪費,因為我們是修道人,不能隨凡就塵。⑧守信重義即是守信譽,說話算數,說到做到,不放空炮,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為人和處事。如果我們說話或做事連信用都不講,誰還會相信你呢,不守信則失義呀!所以,古人云:「人而無信,不知其可」,曾子云:「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就是此理。守信重義是我們事業成功的必要條件,也是我們中功人的道德素質和理念。二、 為什麼要堅持「八德、八念」?上面我們指出了什麼是「八德、八念」,並對「八德、八念」的具體內容逐條淺析,這是屬於「知」的部分。那麼,我想通過「知」的第二部分,即為什麼要堅持「八德、八念」的問題,從理上作一下簡要闡述。(一)「八德、八念」是宇宙大道的示現什麼是道呢?道是宇宙萬有的總規範、總準則。而德則是這總規範、總準則所呈現出的總效能、總力量。道是體,德是相,合於道的言行為之德。道和德是並存的。大道似水,德以為器。老子說:「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道就是以其無形而統御著宇宙眾形,而使宙宇之眾生生不息,各有其規律。作為個體的人,要在這個整體系統內生存、發展,就必須受道的制約、統御。循道而行。只有循道的意識、修養、行為才是有德的,只有具備這樣的品德,才能實現精神的升華,生命形式的飛躍。佛家亦有「真空妙有」一說,真空是道,但必須通過妙有來發揮作用。所以,他們之間的關係是互根互存的整體,也就是真空不離妙有,妙有不離真空。(二)「八德、八念」是麒麟(天華)文化倫理觀、道德觀的具體體現1、「道德」是調整人們之間及個人和社會之間的關係,處理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關係的行為準則、規範。也就是說道德是適應人們社會生活需要而產生的,是適應歷史階段的要求而產生的。道德的核心是調整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關係的行為準則和規範。道德的行為準則和規範,又可分為,道德的根本原則,道德規範,道德範疇,而道德根本原則是貫穿其它規範、範疇最根本的,最高的行為準則。中功「八德、八念」是我們師父從入世修鍊的要求出發,針對歷史階段的特殊性,對道德賦予新的內涵,以適應社會的發展。「八德、八念」寓意深刻,內涵豐富,又切實可行,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虛幻和理想,而是實實在在的,活生生的。「八德、八念」不僅體現了中華民族勤勞、善良、愛好和平的情操與美德,而且為人民指明了一條自我發展、自我開拓、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陽光大道,使人們用全新的觀念和崇高的志向來正確處理種種複雜的社會關係,調節不平衡的矛盾心態。「八德、八念」還為人們指出了怎樣理解「得」與「失」的方法,明示人們「大失大得,小失小得,不失不得」,「捨去小我得大我,捨去大我得無我,無我方為永恆我」,捨去暫時的有形的東西,可得永恆的無限美好的東西。2、「八德、八念」是麒麟禮規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麒麟禮規學又是對往聖絕學的凝練與升華。麒麟禮規典型地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知行合一的本質,表現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力,即吸收了孔孟思想,墨家的謙愛,儒家的仁義,道家老莊的淳樸道德,法家兩派之一管仲學派的法教並重、荀子思想、程朱學派、陸王學派、張載、王夫之的唯物主義、理想主義、陳亮、葉適學派、近代改良派、革命派、孫中山的忠孝、仁愛、信義、和平觀點和共產黨人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等思想的精華,又加上老莊哲學,禪學思辨的要義以清晰溫馨的凝聚力,成為移風易(三)二十一世紀的社會規範「八德、八念」是麒麟禮規的核心。他既抽象又具體,既原則又實際。他是麒麟文化特殊新型的人際關係的行動指南。以他那以生活實踐為開端,以反省自己的身心實踐為著手處,切己體察,通過了悟所至,從而使生命達到「至真、至美、至善」的人生最高準則,對人心的凈化,對社會道德的進步,定會起到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歷史作用。以她那深邃的哲理呼喚正義的感召力,毫不利己,專門利他的境界,度人開慧,抑惡揚善的作用,對人性的超前意識把握,必將成為二十一世紀社會道德規範。(四)是生命科學領域通達最高果位的頓上法門千百年來,在整個修鍊界。不管是哪門哪派,都注重修行,為達圓滿都有一套作為制約本門弟子修行的門禮門規,因為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但是,真正取得最高果位的人,又有幾個呢?其結果是練者如牛毛,得者如麟角。為什麼呢?有的人說是老師沒給真傳,因為「絕技」是不輕易傳人的,「寧可失傳,也不誤傳」亦說此理。有的人認為,是自己修的功夫不到,雖得真傳也不能修成,順情順理。就這樣一代接一代,不知在迷中走了多少路,延誤了多少時光,因為見不到多少成就者,只能把大好希望寄託於來世,名曰:「不修今生修來世」。基於上述狀況,我們說「沒得到真傳或得到真傳自修不利」確屬重要原因。但我看到有很多老一代修行的人,既得法又精進,並苦修一輩子,不也是如此嗎?他們都沒得真傳嗎?還有「地獄門前僧道多」的說法多可憐呀,辛辛苦苦修了幾十年,有人修了一輩子,卻跑到了地獄,究竟為什麼呢?我想主要原因是不明理,不知道什麼叫修行,錯把打坐,練功當成了唯一的成就之法。怪不得妙善大師在向各門派同修提問什麼叫修行時,竟然沒有一人回答出來。有的人會說,修行就是修「清靜心」這話很對,因為你的心清靜了,自然可以修成,我要問你的心真的情凈了嗎?為什麼呢?還是因為修行不到位。由於不懂得什麼是修行,怎麼會到位呢?那麼,什麼是修行呢?「修行就是改習氣,修正自己不合於道,不符合本性的意、言、行」。我們的「八德、八念」就是標準,按「八德、八念」去做就是修行。因為「八德、八念」是合於道的「意、言、行」。「八德、八念」的核心是「舍」,所以有三士修鍊法:「修下士者,利己利他,修中士者,利他利己,修上士者,舍己利他」,即所謂的「大失大得,小失小得,不失不得」。成就的速度與果位的高低,全在你捨得品位上,故有:「捨去小我得大我,捨去大我得無我,無我方為永恆我」。佛家講的看破,放下即是。由此可以說「八德、八念」是頓成最高果位的重要途徑,也是頓成法門。你按此去做,再加嚴格修鍊,你的心就清靜了,何愁不成呢,今生即可成就!儒家三達德思想《論語》提出的「智、仁、勇」君子人格論[知(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中庸》進一步將其概括為「三達德」理想人格論:「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1。仁乃全德之稱。其本質為「愛人」,它有兩條原則:(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2)「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愛人」首先要從「自愛」開始, 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 《大學》《法言。君子》曰:人必其自愛也,然後人愛諸;人必其自敬也,然後人敬諸。自愛,仁之至也;自敬,禮之至也。未有不自愛、敬而人愛、敬之者也。在「自愛」、「自敬」的基礎上,將「自愛」推展到愛、敬自敬的父母兄弟及其家族,即建立在血緣關係基礎上的「親親」之愛。將「親親」之愛貫徹於治國之中,即是實施「為政以德」的治國理念。當孔子將「仁愛」思想由社會領域進一步拓展到宇宙萬物時,提出了「愛物」觀點。2。智即是明儒家所謂「智」,就是一個「明」字。智即是明也。(曾國藩《曾文正公全集?雜著》卷四《書贈第六則》)「智」這一概念作為道德論的範疇,就是明是非,辨善惡。「智」這一概念作為認識論的範疇,就是識利害,明事理。「智」還要求君子善於知人。3。勇者不懼儒家把「勇」分為「德義之勇」和「違義之勇」兩類。宋明理學家把「勇」分為「血氣之勇」與「義理之勇」兩類。4。結論:(1)「三達德」理想人格論主要是以「仁」為核心,是從「仁愛」角度立論的。所以,它過分地強調了「仁」的主導性,而忽視了「智」和「勇」的相對獨立性。(2)從「智」與「勇」的內部結構看也是有缺陷的。「三達德」的理想人格是自然經濟的產物,是一種「片面性的道德型人格」,是一種與現代市場經濟不完全適應的人格模式。儒家「智」、「仁」、「勇」的君子人格,雖然有時代局限性,但也具有永恆的普世性,含有許多人類共有的高尚道德,為構建現代儒商人格提供了豐富的文化資源。三綱五常三綱五常是中國儒家倫理文化中的架構。三綱、五常來源於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書,但最早淵源於孔子。何晏在《論語·為政》:「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中集解:「馬融曰:『所因,謂三綱五常也。」。這種名教(名份與教化)觀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組成,即通過上定名份來教化天下,以維護社會的倫理綱常、政治制度。出處:《論語·為政》「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何晏集解:「馬融曰:『所因,謂三綱五常也。」「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是指「仁、義、禮、智、信」。▲「三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要求為臣、為子、為妻的必須絕對服從於君、父、夫,同時也要求君、父、夫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會中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一種特殊的道德關係。▲「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是用以調整、規範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等人倫關係的行為準則。名教觀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名即名份,教即教化,名教即通過上定名份來教化天下,以維護社會的倫理綱常、政治制度。三綱五常出處▲董仲舒在先秦儒家「五倫」觀念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套維護封建等級制度的三綱五常論。三綱、五常這兩個詞,來源於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書。但作為一種道德原則、規範的內容,它淵源於先秦時代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義禮智等倫理道德觀念。孟子進而提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倫」道德規範。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貴陽而賤陰」的陽尊陰卑理論,對五倫觀念作了進一步的發揮,提出了三綱原理和五常之道。董仲舒認為,在人倫關係中,君臣、父子、夫妻三種關係是最主要的,而這三種關係存在著天定的、永恆不變的主從關係:君為主、臣為從;父為主,子為從;夫為主,妻為從。亦即所謂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三綱。三綱皆取於陰陽之道。具體地說,君、父、夫體現了天的「陽」面,臣、子、妻體現了天的「陰」面;陽永遠處於主宰、尊貴的地位,陰永遠處於服從、卑賤的地位。董仲舒以此確立了君權、父權、夫權的統治地位,把封建等級制度、政治秩序神聖化為宇宙的根本法則。「五常之道」實際上是「三綱」的具體化。董仲舒又認為,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則是處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關係的基本法則,治國者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在他看來,人不同於其他生物的一個重要特點,在於人類具有與生俱來的五常之道。堅持五常之道,就能維持社會的穩定和人際關係的和諧。漢班固(32-92)撰《白虎通義》 中國漢代講論五經同異,統一今文經義的一部重要著作。《白虎通義》總結了兩漢經學的成果,集兩漢今文經學大成之作,主要內容為記述白虎觀會議關於經學之議論,大部分為複述董仲舒的學說及基本觀點,並有所發揮。並提出了「二綱」、「六紀」的倫理金條,「三綱」是「署為數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六紀」為「諸父、兄弟、族人、諸舅、師長、朋友」,認為「三綱法天地人,六紀法六合」,「六紀」是從「三綱」而來,是「三綱」之紀,把封建社會的倫理關係說成合乎天意的、永恆的自然關係。《白虎通義》以三綱五常為核心構建了一整套神學目的論和政治倫理思想體系,通過一系列的具體制度充分體現出來,在東漢時期實際上起了法典作用。從宋代朱熹開始,三綱五常聯用。名教觀念最初也始於孔子。孔子強調以等級名份教化社會,認為為政首先要「正名」,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董仲舒倡導審察名號,教化萬民。西漢武帝時,把符合統治利益的政治觀念、道德規範等立為名分,定為名目,號為名節,製為功名,用它對百姓進行教化。稱「以名為教」。其內容主要就是三綱五常。但「名教」這個詞的出現是在魏晉時期,用來指以孔子的「正名」思想為主要內容的禮教。魏晉時期圍繞「名教」與「自然」的關係展開了論辯。王弼糅老莊思想於儒,認為名教出於自然;嵇康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西晉郭象則認為名教即自然。宋明以後,名教被稱作「天理」,成為禁錮人們言行的桎梏。如違犯倫理綱常,即被視為「名教罪人」。三綱五常和名教觀念起到了一定的維護社會秩序、規範人際關係的作用。示例:可是像我這樣出身名門,幼讀詩書,對聖人三綱五常之教,不敢稍忘。(姚雪垠《李自成》)中國傳統的啟蒙教育讀物《三字經》里也明確寫道:「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由此亦可見「三綱五常」做為中國人心中根深蒂固的道德標準於儒家思想的發揚起著不可磨滅的作用。十義我國古人非常注重十義,認為是每個人都要遵從,不可疏忽的事。什麼是十義呢?就是父慈、子孝、夫和、婦從、兄友、弟恭、朋誼、友信、君敬、臣忠等十種美德。《三字經》中對十義的說法是:「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長幼序,友與朋,君則敬,臣則忠,此十義,人所同」。《禮記·禮運》里。 十義則是: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翻成白話就是:父子之間,要注重慈愛與孝順。夫妻之間,要和睦相處。兄長必須友愛弟弟。弟弟應該恭敬或者尊敬兄長。交往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長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處應該相互講究信義。君主要尊重臣子。臣子應該忠於君主。這是種恰當的行為準則,人都應該做到。概括起來就是:父慈子孝,夫和婦隨,兄友弟恭,朋誼有信,君敬臣忠。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轉載】車上的按鈕與標識
※[轉載]盲派取象的七個原則
※[轉載]毒蛇咬傷的急救方法
※排山掌決有什麼用?轉載
※[轉載]金口揀擇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