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二十六種常用脈象的脈表規範和實際意義

[原創]二十六種常用脈象的脈表規範和實際意義
(這條文章已經被閱讀了 1751 次) 時間:2007/02/28 05:40pm 來源:哲醫 ***********哲醫誠摯說明************wO]Mo[QJ 以下發表「二十六種常用脈象的脈形規範和實際意義」,這是哲醫以前研習《脈經》的心得。需誠摯說明的是:發表此文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感謝在本論壇對哲醫有所批評和幫助的各位同仁及老師,也是為了答謝「新用戶」和「珍珠」、「古水流」等,而不是為了對脈象問題進行學術交流。各位同仁和老師閱此文後,若有興趣,可收存,若您以為有用,哲醫甚慰。若無興趣,或認為無用,尚請勿責打擾。文中內容,若與近代脈書比較而言,有很大區別,甚至有衝突,但決非哲醫臆造,皆出於研習考悟《脈經》所得,其研習考悟過程,礙於文字太多,恕哲醫不能一一作答。深表歉意!!!!vFSGt#m *************二十六種常用脈象的脈形規範和實際意義************-[*,53G2Jdv 脈診的常用脈象,經歷了一個逐漸規範的過程。歷史表明,《脈經》以前,脈象名稱很繁雜,多達數十種,一般沒有嚴格的脈形規範。如浮、沉、大、小、滑澀、細、遲、疾、代、鉤、盛、躁、喘、數、弦、濡、弱、輕、虛、實、長、強、微、衰、急、散、毛、堅、營、石、搏、靜、緊、結、動、短、緩、絕、橫、瘦、徐、少、平、揣、鼓、革、促、勁、洪、滿等。《脈經》成書時期,經古代醫家篩選,脈診的常用脈象定為二十六種。即浮、沉、遲、數、滑、澀、長、短、洪、細、虛、實、弦、緊、緩、散、革、芤、微、濡、弱、伏、促、動、結、代。這二十六種常用脈象都有一定的脈形規範,基本上可以概括對脈象變化進行診察的相關方面。這是脈診形成完整體系和獨立學科的重要標誌。從《脈經》以後,歷代醫家都是沿用《脈經》流傳下來的二十六種常用脈象。近兩千年以來,後人對二十六種脈象雖有補充,但總的看,都未超過《脈經》的水平。因此,迄今為止,常用脈象的脈形規範和實際意義,仍以《脈經》為典則。5,}fsQZ{= 《脈經》的記載表明,在脈診形成獨立學科的歷史時期,古代醫家篩選制定的常用脈象只有二十六種。並且,每一種脈象都有一定針對性,分別針對寸口脈相關方面的變化。這二十六種脈象是一個嚴謹而科學的組合,基本上概括了對寸口脈進行診察的相關方面。如脈體大小、長短、至數、脈位、脈形、脈律、脈勢、流利程度、間歇次數或非竇性心律的脈形等,所以,這二十六種脈象及其相兼脈,可以概括錯綜複雜的脈象,能夠滿足臨床各科「辨證論治」的需要。:qJs,eO 然而,現已證實,古代醫家篩選制定的二十六種常用脈象,其脈形規範和實際意義並未全部流傳後世,其中,有些脈象的脈形規範和實際意義被埋沒了,有的已被誤解。由此導致,脈診的適用範圍和診斷作用受到很大影響。比如,革脈、動脈、代脈、散脈、微脈、緩脈等,這都是脈診的常用脈象,但是,近代以來,這些脈象很少發揮作用,甚至很少有人再用這些脈象。究其原因,是後人沒有領會這些脈象的脈形規範和實際意義。因此,必須將二十六種常用脈象的脈形規範和實際意義充分挖掘出來,才能充分發揮脈診的診斷作用。^N@h wp 1,浮脈Jk(G-B 浮脈,古稱「毛」脈,是臨床最常用的脈象。既可為常脈,也可為病脈。它只反映脈位變化,以「脈位淺在」為構成條件,除此之外,不含其他因素,屬單因素脈象。其指感特徵是「舉之有餘,按之不足」。0=dF0 據《脈經》記載,凡寸口脈在「一至七菽」之間,皆是浮脈。用「持脈輕重法」辨別浮脈,是將寸口部位「按之至骨」的實際深度劃分為十五個層次,即十五菽。以中間三層為「中」,則一至七層之間為「浮」。這是非常準確的辨別方法。loYT,$6gp<BW 浮脈為常用的綱領脈之一,它既是具有獨立意義的單因素脈象,又可以作為其他脈象的構成條件。在浮脈的基礎上,再加有關因素,可以派生、衍化一系列與脈位「浮」相關的脈象,比如,濡脈、浮滑、浮數、浮緩等,因此,掌握浮脈的脈形規範及其辨別方法非常重要。s+ 近代脈書習慣以「舉之有餘,按之不足」作為辨別浮脈的依據。實事求是的說,這種方法雖然可行,但不能辨別準確的脈位變化。若詳細分辨浮脈的界限及其程度,應該使用「持脈輕重法」。,wQ7A)M 《脈經》所說的「舉」和「按」,是相對於脈體而言的,並不是靠「舉」和「按」辨別浮脈,這是必須明確的問題。這是因為,舉和按,是診脈的基本手法,必須說清什麼是舉?什麼是按?舉和按是幹什麼用的?Ue@-8C`0 按「持脈輕重法」的操作規範,臨診時,觸及脈體以後,再對脈體進行按壓,稱為「按」。經過按壓以後,減輕按壓的指力,回復剛觸及脈體時的指力,稱為「舉」。所以,「舉」和「按」是針對脈體而言的。否則,就不可能體會出「有餘」和「不足」的指感特徵。所謂「有餘」和「不足」,是對脈體進行「舉」和「按」體會出來的。因此,不能將「舉」和「按」認為是對寸口部位的肌肉組織進行按壓。由此說明,《脈經》雖然以「舉之有餘、按之不足」解釋浮脈的脈形,但是,《脈經》並不是用舉和按的手法辨別脈位,而是用「持脈輕重法」。%&c. 在診療實踐中,凡是浮脈,都有「舉之有餘,按之不足」的指感特徵,這是符合實際情況的。但是,只憑「舉之有餘,按之不足」的指感特徵,並不能辨別浮脈界限,也不能準確確定浮脈的程度,這也是符合實際情況的。因此,若將「舉之有餘,按之不足」作為辨別浮脈的唯一方法,是很不全面的。應該用「持脈輕重法」,再結合「舉之有餘,按之不足」的指感特徵,才是辨別浮脈的最好方法。&mtndj[ 2,沉脈9[],&Gb 沉脈,古稱「石」脈,也是臨床常用脈象。既可為常脈,也可為病脈。沉脈與浮脈正相反,以脈位「深」在為構成條件,除此之外,不含其他因素。其指感特徵是「舉之不足,按之有餘」。$b/YcbR 沉脈是常用的綱領脈,屬單因素脈象,既可作為其他脈象的構成條件,也可與其他脈象相兼。在沉脈的基礎上,再加有關因素,可以派生、衍化一系列與脈位「沉」相關的脈象,比如,弱脈、沉滑、沉數、沉遲等。mUTYA 用「持脈輕重法」辨別沉脈很簡單,可參照浮脈的辨別方法。凡寸口脈在「十至十五菽之間」,都是沉脈。其中,第「十五菽」相當於「按之至骨」的程度,這是沉脈的最大限度。若超過這種限度,則是伏脈。KLj 根據脈診的基本原理,脈位變化可分四類:一是浮脈,二是不浮不沉之脈,三是沉脈,四是伏脈。這四種脈象,概括了全部的脈位變化。在診療實踐中,脈位的變化雖然錯綜複雜,但總起來說不外乎這四種脈象。.7+D|. 浮脈、沉脈、不浮不沉之脈和伏脈,都不是固定不變的脈形,而是有可容許的變化範圍,可以有程度上的不同。比如浮脈:凡「一至七菽」之間的脈位變化皆是浮脈,但實際表現時的程度可有所不同。再如沉脈:沉脈最「沉」的程度是「按之至骨」,但「十菽以下」皆是沉脈,其程度也有所不同。因此,以上四種脈象可以概括臨床錯綜複雜的脈位變化。qOV>Yi$t沉脈與浮脈的界限是不浮不沉之脈,即居中之脈。寸口脈在「七至九菽」之間,即是不浮不沉之脈。以此為界,七菽以上為浮脈,九菽以下為沉脈。按這種方法辨別浮脈和沉脈,都非常準確。3H30P1.Q 3,數脈0|P+8 數脈是單因素脈象,只反映脈的至數比正常快,除此之外,不含其他條件。凡一息六至或六至以上,皆為數脈。其指感特徵是「去來促急」,這是脈的「至數」達到「一息六至」或超過「一息六至」的指感特徵。>|G|"]QY6 辨別數脈,只需測定脈的至數即可。只要掌握了正常脈的至數,辨別數脈並不難。一般認為,正常脈的至數是一息四、五至之間。這是辨別數脈的依據和界限。~__《脈經》說:「數脈,去來促急」。這是數脈的指下形狀和指感特徵,並不是數脈的具體指標。《脈經》另有夾行小字說:「一曰一息六七至」。這夾行小字是否為《脈經》原文無據可知,重要的是,這夾行小字可以反映數脈不是固定不變的至數,可以有程度上的不同和可容許的變化規範。即:凡一息六至或六至以上者,皆為數脈。所以,數脈有比較具體的指標,是很容易辨別的脈象。J2mp3Z 《內經》記載了正常脈的至數。如《素問.平人氣象論》說:「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調病人,醫不病,故為病人平息以調之為法。」由此可見,《內經》是以一息四、五至為正常至數,這是符合實際情況的。所以,歷代以來,都是以一息四、五至為正常脈的至數。如《難經》說:「脈來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不大不小,曰平。一呼三至,一吸三至,為適得病。」所謂「一呼再至、一吸再至」,是說一呼一吸脈四至。所謂「一呼三至、一吸三至」,是說一呼一吸脈六至。這說明,《難經》以一呼一吸脈四至為平人脈的最低至數,以一呼一吸脈六至為適得病的病脈。一呼一吸四、五至之間,則是正常至數可容許的變化範圍。明確了正常脈的至數和所容許的變化範圍,就等於明確了數脈的構成條件。因此,數脈的具體指標很容易掌握。>DRFE_n 數脈是常用的綱領脈。不含至數變化以外的其他條件,屬單因素脈象,但可以是其他脈象的構成條件。比如,促脈就兼「數」的條件。並且,數脈常與其他不發生衝突的脈象相兼。比如,浮數、沉數、弦數、滑數、洪數、細數等。在與這些脈象相兼出現時,數脈的至數可以有程度上的不同。Une8O 4,遲脈8^ci(v 遲脈與數脈正相反,是脈的至數不及正常,除此之外,不含其他條件,屬單因素脈象。凡一息三至或不足三至者,都是遲脈。t%VM{[e 《脈經》說:「遲脈,呼吸三至,去來極遲。」這是將「呼吸三至」作為遲脈的基本條件,並用「去來極遲」表達遲脈可容許的變化範圍。這種表達方法專業性很強,但受「道家」演說影響很深,應予正確理解。所謂「呼吸三至,去來極遲」,意思是說,以呼吸三至為遲脈的開端,在此基礎上,凡不足三至者,皆為遲脈。這是引用道家學說的「極」字來表達遲脈的界限和脈形規範,不能將「極」字認為是一般的形容詞。否則,就不能正確理解遲脈的脈形規範和實際意義。_]>y-59y| 由於古代醫家以「呼吸定息」測定脈的至數,遲脈又是在至數減少的方向延伸,所以,遲脈可容許的變化範圍很小;它只能再包括一呼一吸二至、一呼一吸一至或一呼一吸不足一至。從臨床實踐看,古代醫家將遲脈的基本條件規定為「一息三至」,是比較合理的。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一呼一吸三至以下的脈象,可用計時法測定脈的至數,便於掌握遲脈的變化程度。按計時法算,「一呼一吸三至」的脈象,約每分鐘50次,與現代醫學的「竇緩」接近。所以,凡每分鐘50次或低於50次的心率,都是遲脈。這與中醫理論並不相悖。G=CPhA~P/M脈的至數變化雖然複雜,但總的說可分三類:一是正常脈象的至數,二是數脈,三是遲脈。這三種脈象,可以概括臨床錯綜複雜的「至數」變化。4%giM`U 5,洪脈&E)ruM 洪脈,古稱「鉤」脈,亦稱「大」脈,或稱「洪大」脈。脈學史上,確定洪脈為常用脈名,經歷了一個逐漸趨向統一的過程。《脈經》以前,洪脈稱「鉤」脈。如《內經》所論季節脈的「鉤 」脈,其實就是洪脈。其基本特徵是脈體「大」。所以,古文獻常將「鉤脈」稱「大脈」。如《素問.三部九候論》說:「察九候,獨小者病,獨大者病。」所謂「大者」,即是「洪脈」。《素問.平人氣象論》對六經之脈進行論述時說:「太陽脈至,洪大而長。」這是將「洪」與「大」合稱「洪大」,屬習慣性的稱謂。由此說明,鉤、大、洪、洪大,是同一種脈象,只是稱謂不同。[LR 《脈經》規範和制定的二十六種常用脈象,用「洪」取代了其他稱謂,此後,多數脈書都用「洪脈」之名,逐漸統一了洪脈的稱謂。但在個別情況下,仍有沿用「洪大」之名的習慣。&R< N] 洪脈是單因素脈象,以脈體大於正常為構成條件,除此之外,不含其他因素。其指感特徵是脈體「大」。如《脈經》說:「洪脈,極大在指下。」根據《脈經》「極」字的用法,可以充分說明:凡脈體大於正常即是洪脈。所謂「極大在指下」,並不是說「大」到極點才是洪脈,而是用「極」代表正常脈體,其實際意思是說,凡比正常脈體「大」即是洪脈。這是受道家學說影響的表達方法,不能將「極」字理解為一般形容詞。@ZpmJm?寸口脈正常脈體的標準,是脈診的重要依據和客觀指標。臨診時,錯綜複雜、千變萬化的脈象,都是由脈體的變化表現出來的。因此,必須掌握正常脈體的標準,才能辨別錯綜複雜的脈象。但是,對這樣一個關鍵問題,除《難經》和《脈經》外,歷代脈書都沒進行詳細介紹,這對掌握脈診技術極其不利。其實,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寸口脈的正常標準是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甚至可以這樣說,若不掌握寸口脈的正常標準,對任何脈象的辨別都很困難。因此,必須弄清寸口脈的正常標準,才能辨別錯綜複雜的脈象。lcRDo2獨取寸口脈法對寸口脈的正常標準作過規定,這些規定雖有一定的理想傾向,但作為實際操作時的重要依據,是不容忽視的。否則,既不能體現脈診的基本原理,也無法對脈象的變化進行辨別。《難經》最早記載了寸口脈脈體的正常標準,這是一個應該充分挖掘的問題。如:.wA_s《難經》對「五部」的劃分,是將「初持脈」到「按之至骨」的深度五等分,每一等分是一部。每部再分三個層次,合十五個層次。每三個層次即一部。由此可知,若寸口脈的脈體大於三個層次,則超出「五部」規定的界限。因此,從理論上說,寸口脈脈體的正常標準,就是不大於每一部所規定的界限。顯然,這是一種帶有理想傾向的規定,但是,對掌握正常脈體的標準確有一定意義。特別是初學者,按「五部」的理論掌握正常脈體的標準,堪為入門捷徑。o?5@AmtR^d從《脈經》以後,對洪脈有一些不恰當的解釋,主要是概念不清,其次是摻雜了一些過分的誇張、形容或比喻,使洪脈的脈形規範複雜化了。比如《沈氏尊生書》說:「浮而有力為洪」,這種說法就是概念不清,混淆了洪脈的構成條件和實際意義。其實,洪脈不是診察脈位變化的脈象,並不包括「浮」和「有力」的條件,它只反映脈體「大」。所謂「浮而有力」,實際是浮脈的相兼脈,即浮脈再兼有力。這是不能混淆的。再如《崔氏脈訣》說洪脈是:「大而力健」,這也是兩種脈象相兼。其他如,《診家樞要》說洪脈是:「大而實也」,《洄溪脈學》說洪脈是:「既大且數也。」這些說法,都違背了洪脈實際意義。從脈形規範和實際意義來說,洪脈只是脈體「大」於正常,除此之外,不含其他條件。若洪脈與其他脈象相兼,則是相兼脈,而不說是洪脈。這是有一定區別的。AU-"RBJX脈體的變化分三類:一是正常脈體;二是大於正常的脈體,即洪脈;三是小於正常的脈體,即細脈。臨診時,對脈體大小的診察,不外乎這三種脈象。6"^Wh%@,*h6,細脈U1"Mia細脈與洪脈正相反,以小於正常脈體為構成條件,除此之外,不含其他因素。細脈和洪脈都不是固定不變的脈形,都有可容許的變化範圍,都可以有程度上的不同。因此,洪、細二脈並不都是主病的脈象,既可為常脈,也可為病脈。z&Wo3fE細脈之名出現較早。在古脈法時期就有細脈的記載。如《內經》說:「察九候,獨大者病,獨小者病」。所謂「小」脈,其實就是細脈。《內經》對細脈的記載很多,如「大則病進,細則氣少」、「有脈俱沉細者,少陰闕也;沉細數散者,寒熱也……諸細而沉者皆在陰」等。這說明,在古脈法時期,「小脈」和「細脈」是同一種脈象,「小」脈可稱「細」脈,「細」脈也稱「小」脈,有時還將「細」和「小」合稱,即「細小」脈。《脈經》規範二十六種常用脈象時,將「細脈」和「小脈」合併,通稱「細」脈。所以,從《脈經》以後,一般都用「細脈」的名稱,而不再稱「小」脈或「細小」脈。G^,NP?4YHk+《脈經》說:「細脈,小大於微,常有,但細耳。」這種表達方法,既巧妙,又專業,寓意深刻,語言藝術很高,耐人尋味。若不結合表達方法的特點和專業特點,則很難弄清「細脈」的脈形規範和實際意義。因此,應該深刻理解《脈經》的表達方法,並結合脈診的專業特點,正確理解細脈的脈形規範和實際意義。~y3%+所謂「小大於微」,涉及微脈,所以,必須結合《脈經》對微脈的論述,才能弄清細脈的脈形規範。《脈經》說:「微脈,極細而軟,或欲絕,若有若無。」可以看出,《脈經》論述細脈涉及微脈,論述微脈又涉及細脈,這種表達方法非常隱晦,是通過微脈的解釋表達了細脈的脈形規範。「小大於微」的意思是說,細脈的構成條件應該和微脈相比較。因此,若深入研究細脈的脈形規範,必須將細脈和微脈相比較。通過比較可以看出,微脈包括「極細」的條件。所謂「極細」,包含著細脈的脈形規範。只要弄清「極細」的寓意,就等於弄清了細脈的脈形規範。「極細」的意思是說,以「極」字代表寸口脈的正常脈體,凡比正常脈體「細」的脈象,即是細脈。這裡的「極」字,與洪脈「極大在指下」的「極」字是同一內涵。都是代表正常脈的本體。這說明,「細脈」的實質,是脈體小於正常,除此之外,不含其他條件。所謂「常有,但細耳」,是與微脈的「或欲絕,若有若無」相對而言的。「但細耳」三個字可以充分說明,細脈只是脈體「細」,不含別的。zdJW$xk5V有些脈書沒領會《脈經》的表達方法,誤解了細脈的脈形規範和實際意義,因此,對細脈的解釋有些不恰當,甚至混淆了「細脈」和「微脈」的構成條件。如《診家樞要》說:「細,微渺也,指下尋之,往來微細如線。」《外科精義》說:「細脈之診,按之則縈縈如蜘蛛絲,而欲絕,舉之如無而似有,細而微。」這一類解釋,根本不能說明細脈的脈形規範和實際意義,而是在誤解的基礎上七拼八湊,純屬紙上談兵。在診療實踐中,「微細如線」、「縈縈如蜘蛛絲」的脈象,是根本不存在的。即便寸口脈的搏動非常微弱,但無論如何也不至於「細」到「蜘蛛絲」的程度。所以,這些說法純屬自欺欺人,必須澄清。1Z"@lN5細脈是綱領脈之一,它既是具有獨立意義的單因素脈象,又可作為其他脈象的構成條件。比如,濡脈、微脈等,都含脈「細」的條件。細脈還可與其他脈象構成相兼脈,比如,細數、弦細、浮細、沉細等。I_9-?/<7,滑脈7Arecg滑脈是單因素脈象,只反映脈的流利程度,除此之外,不含其他條件。若脈的流利程度較正常更流利,即是滑脈。VV"@eP_>Uy脈的流利程度分三種:一是正常的流利程度。二是較正常更流利的程度,即滑脈。三是流利程度不及正常,即澀脈。其中,正常的流利程度,是正常脈象的必備條件。滑脈和澀脈,則是脈的流利程度發生了變化。0Vd9 ]G}fLU脈的流利程度,是由血液在脈管內的運行狀況表現出來的。若血行滑利,超過正常的流利程度,則為滑脈。若血行艱澀,流利程度不及正常,則為澀脈。但是,血液在脈管內的運行狀況,必須通過脈的「體狀」或脈的頻率等方面的變化才能體現出來。因此,對滑脈和澀脈脈形的解釋,必須結合相關方面的變化。然而,滑脈和澀脈的實際意義,只是通過相關方面的變化體察脈的流利程度,而不是單純辨別其他方面的變化。這是必須說清的問題。MXAX<Se歷代脈書對滑脈脈形的解釋很不一致,最經典性的解釋是《脈經》。如《脈經》說:「滑脈,往來前卻,流利展轉,替替然與數相似。」這是《脈經》對滑脈的解釋,比較客觀的反映了滑脈的脈形規範。在《脈經》以前,雖有大量文獻記載並描述了滑脈的脈形,但主要是比喻和形容的表達方法,如:「漉漉如欲脫」、「如珠走盤」、「如荷露」、「如滾珠」等,這些比喻或形容,雖然反映了滑脈的脈形,但未能說明滑脈是針對哪方面進行診察。所以,《脈經》指出滑脈是「流利展轉」,這是非常重要的。所謂「流利展轉」,是脈管內的氣血運行「滑利」,超過了正常的流利程度。所以,明確滑脈是診察脈的流利程度是非常重要的。VGZ"《脈經》指出:「滑與數相類」。愈是相似或相類,愈不能相混,因此,應將滑脈與數脈相辨別。其區別是:數脈診察脈的至數,滑脈診察脈的流利程度。數脈的成因是心臟搏動比正常快,不含其他因素。滑脈的成因是脈管內的氣血運行比正常的流利程度更流利,這並不完全取決於心髒的搏動次數,而是由很多方面決定的。所以,滑脈與數脈有一定區別,不能混淆,這是應該注意的問題。[!>eXahQa7滑脈是綱領性脈象之一。它可以與其他脈象相兼,比如,脈浮滑、脈弦滑、脈滑數等。歷代脈書多是以滑脈與某脈相兼的形式論述脈象,而不說某脈以脈滑為構成條件,這是由於滑脈反映脈的流利程度,而其他脈象不以脈的流利程度為構成條件。c~I+p8QK2Q8,澀脈v=S(J澀脈是單因素脈象,以脈來艱澀為基本特徵,反映脈的流利程度較差,與滑脈正相反。澀脈是流利程度較差的一類脈象,以脈的流利程度不及正常為構成條件。d(L|(06從理論上說,澀脈只是流利程度差,不含除此之外的其他條件。然而,在實際操作時,澀脈的流利程度,與脈的「體狀」條件有很大關係,只能出現在「體狀」條件較差的情況下。若氣血充實、脈道充盈、血行流利,則不可能表現為澀脈。所以,歷代脈書對澀脈脈形的解釋,往往用一些輔助性的說解,藉以闡明澀脈實際表現時的形象。然而,這些輔助性說解,很容易混淆澀脈的脈形規範,甚至混淆澀脈是針對脈的哪一個方面進行診察。因此,應該明確澀脈是診察脈的流利程度,這是非常重要的。Vc2u4vQ《脈經》說:「澀脈,細而遲,往來難且散,或一止復來。」這裡涉及「細、遲、往來難、散、以及「一止復來」等許多條件。表面看來,這些條件都是澀脈的構成條件。其實並非如此。應該分清澀脈的必備條件和輔助性說解。以上這些方面綜合在一起,反映脈的流利程度不及正常,這才是澀脈的實際意義。所謂「細而遲」、「散」、「一止復來」等,都是對澀脈脈形的輔助性說解,「往來難」才是澀脈的必備條件。這是應該弄清的問題。所謂「往來難」,是流利程度較差的表現,這是澀脈最基本的構成條件。x;~2《脈經》以後,很多脈書沒正確理解《脈經》對澀脈的解釋,結果,歪曲了澀脈的實際意義。比如,《脈訣》說澀脈是「無力緩澀」;《壽世保元》說:「遲而無力為澀。」這些說法,都不能反映澀脈的實際意義。所謂「遲而無力」,質言之,是脈的至數和力度不及正常,並不能反映脈的流利程度,故非澀脈。所謂「無力緩澀」,質言之,是三種脈象相兼,並不能說明澀脈是什麼。這一類說法,都未明確澀脈是針對脈的哪一個方面進行診察,說到底是混淆了澀脈的實際意義。6cF3R 對澀脈闡釋最確切而無弊端的,首推唐代王冰。其曰:「澀者,往來時不利而蹇澀也。」《脈訣刊誤》對澀脈的論述也比較確切,其曰:「脈來蹇澀,細而遲,不能流利圓滑。」這些說法,在文字上雖有不同,其基本性質是一致的,都能反映出澀脈是針對脈的流利程度不及正常。(<+8K5J《千金方》說澀脈「或如數」,這種說法,若與《脈經》的解釋結合起來,最能反映澀脈的實際意義。所謂「或如數」,意思是說,脈的形象與數脈相似,但實際上並不是數脈。數脈是脈的至數加快,心臟搏動次數增加。而「或如數」則是心臟的房、室顫動。這種情況下,雖有脈「數」的指感,但血行並不快,反而排血量減少,血行無力,血行艱澀,導致脈的流利程度不及正常,故為澀脈。這說明,《千金方》作者孫思邈,能在「房、室顫動」脈顯「數」象的基礎上體察血行艱澀,無愧診脈高手、一代醫聖。這種史實說明,澀脈的實際意義,只是對脈的流利程度進行診察。8r2>@T"@N@澀脈也是常用的綱領脈之一。它與滑脈具有同等重要的診斷作用,但因操作技術較難掌握,往往影響對澀脈的辨別。必須明確,澀脈是單因素脈象,只反映脈的流利程度不及正常,既有可容許的變化範圍,也可以有程度上的不同,並不是必須具備因輔助性解釋所涉及的條件才能構成澀脈。簡單說,只要脈的流利程度較差,達不到正常的流利程度,即是澀脈。%|pt2M19,長脈hjuy18Y8`長脈是單因素脈象,以脈體「長」為構成條件,除此之外,不含其他因素。其指感特徵是寸、尺兩端超過本位。"xPr10,短脈@]qoe"F^=nBB短脈是單因素脈象,以脈體「短」為構成條件,除此之外,不含其他因素。其指感特徵是寸、尺兩端不及本位。;x){ql&<長脈和短脈的構成條件非常簡單,所以,辨別長脈和短脈並不難。需要說明的是,有的脈書認為,《脈經》沒將長、短二脈列為常用脈象,甚至認為,這是《脈經》的錯誤。其實,《脈經》只是沒單獨論述長、短二脈的脈形規範,並不是不將長短二脈列為常用脈象,這是有一定原因的。這是因為,按脈診的基本原理,寸口脈的長短有明確規定,即「一寸九分」為界。從理論上說,超過「一寸九分」,則為長脈。達不到「一寸九分」,則為短脈。在「一寸九分」之間,則為正常。但實際操作時,可按這種規定靈活掌握。所以,《脈經》沒再單獨論述長短二脈的脈形規範。《脈經》只是論述了二十四種脈象的脈形規範,再加長短二脈,合為二十六種。所以,脈診的常用脈象實際是二十六種。有的脈書在二十六種脈象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幾種,實際上,並沒超出二十六種脈象概括的範圍,總的看,意義不大,甚至畫蛇添足。|M)DW111,弦脈Z@<.IpxjD&弦脈是單因素脈象,其實質是脈的張力增強,故以脈體張力增強為構成條件。其指感特徵是按之如弓弦狀。W~+DI]I)[1古文獻很早就記載了弦脈的脈形。如《素問.平人氣象論》說:「軟弱招招,如揭長竿末梢。」這種脈象即是弦脈。所謂「軟弱招招,如揭長竿末梢」,是弦脈而有胃氣的表現,故為平人脈。《素問.平人氣象論》還記載了「弦脈」最「弦」的程度,即:「急益勁,如新張弓弦。」這是胃氣已絕的弦脈。可以看出,《內經》對正常弦脈和弦脈最「弦」的程度,都是用形容和比喻的表達方法。這種表達方法,雖然刻畫了弦脈的脈形和不同程度,但沒說明弦脈是針對脈的哪個方面進行診察。2;}C(那麼,弦脈是對針對脈的哪個方面進行診察呢?《脈經》可以說明這一點。如《脈經》說:「弦脈,舉之無有,按之如弓弦狀」。所謂「如弓弦狀」,是沿用了《內經》的傳統說法,很容易理解。意思是說,弦脈在實際表現時,如「弓弦」之狀。其中,「舉之無有」,最能說明弦脈是對針對脈的哪個方面進行診察,這是「持脈輕重法」的「舉按」手法。其操作方法是:臨臨時,先用相應的指力觸及脈體,確定脈居何部,然後,再對脈體進行「舉之」和「按之」的診察,以體察更詳細的脈象變化。所謂「舉之無有」,意思是說,觸及脈體以後,若舉指,其脈不隨手而起,故曰「無有」。這是脈體張力增強的表現。所謂「有」,是能不能觸及脈體,若舉指而脈不隨手而起,則為「無有」。所謂「按之如弓弦狀」,是對脈體進行按壓而呈現「如弓弦狀」的脈形。這一舉一按,都是診觸到脈體以後的手法。根據一舉一按的指感特徵可以充分說明,弦脈的脈形是脈體張力表現出來的,其實質是脈的張力增強。由此說明,弦脈是針對脈的張力進行診察。這是脈診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_tD<zuI|B有些脈書沒理解《脈經》的「舉」和「按」,認為《脈經》說弦脈「舉之無有」是錯誤的說法。比如,《脈確》說:「《脈經》謂弦脈『舉之無有』,按瘧脈有浮弦者,未嘗舉之無有也……即《脈經》傷寒條中亦有陽明中風脈浮弦之語,則謂弦脈『舉之無有』,疑其誤也。」其實,這是《脈確》作者沒掌握弦脈的脈形規範和實際意義。所謂「脈有浮弦者」,是浮脈與弦脈相兼,並不是說弦脈包括「浮」的條件,根本不能將「弦脈兼浮」的脈象與「舉之無有」相提並論。《脈經》所說「舉之無有」,與脈位無關,而是對脈體進行診察的指感特徵。在診療實踐中,弦脈並不受脈位限制,脈浮弦或脈沉弦都是常見脈象。弦脈無論在「浮」位還是在「沉」位,都有「舉之無有」的指感特徵。所謂「舉之無有」,並不是說弦脈不能見於「浮位」。但是,必須使用「持脈輕重法」的操作技術,才能說明這一點。f}$弦脈的適用範圍非常廣泛,既可以是正常的季節脈,也可以是正常的體質脈,還可以是主病的脈象,並且還是肝臟的本脈。對弦脈來說,變化的程度非常重要。弦脈主平、主病、主死,主要取決於脈弦的程度。因此,應該在明確弦脈是針對脈體張力的基礎上,認真辨別弦脈的程度。>u3"12,緊脈sbSvZ2<uS緊脈是單因素脈象,其實質是脈體「緊張」或「拘急」的表現,只反映脈體「緊張」或「拘急」的程度,除此之外,不含其他因素。其指感特徵是「左右彈人手」或「如切繩狀」。P^oL《內經》對緊脈的記載不多。但在《傷寒雜病論》,緊脈倍受重視。它是「外感傷寒表實證」的綱領性脈象。從《脈經》起,緊脈被確定為二十六種常用脈象之一。這說明,緊脈的診斷作用非常重要。古代醫家在長期醫療實踐逐漸認識到了緊脈的診斷作用和實用價值。aPY97Bm《素問.五臟生成篇》有這樣一種記載:「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有積氣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痹。」所言「青脈之至」,很可能就是緊脈。「長而左右彈」,則是緊脈的指感特徵。但是,《內經》並沒明確這一點。《內經》雖有緊脈之名,但沒記載緊脈的脈形規範。如《素問.平人氣象論》說:「盛而緊曰脹」。《素問.示從容論》說:「切脈浮大而緊」。《靈樞.禁服論》說:「緊為痛痹」。這些記載,既沒說明緊脈的脈形規範,也沒說明緊脈是對針脈的哪個方面進行診察。GxRU在《傷寒雜病論》,緊脈不僅多見,而且非常重要。傷寒「脈浮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辨證依據,對傷寒表實證具有非常重要的診斷意義。如《傷寒論》說:「太陽病,或以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這是太陽傷寒表實證的脈證提綱,以緊脈為表實證的綱領脈象。《傷寒論》和《金匱要略》都有緊脈的記載,並且論述了緊脈的脈形。如《傷寒論.辨脈法》說:「緊脈者,如轉索無常也。」《金匱要略》說:「緊脈如轉索無常者,有宿食也。」這說明,「如轉索無常」,是《傷寒雜病論》對緊脈脈形的解釋。但是,《傷寒雜病論》也沒說明緊脈是對脈的哪個方面進行診察。F:.x?bK2hnf《脈經》將緊脈列為常用脈象,提出了另外一種說法:「緊脈,數如切繩狀。」這種解釋,既表達了緊脈的脈形規範和實際意義,又說明了緊脈是對脈的哪個方面進行診察。lZ2xx$P所謂「數」,並不是代表至數變化的「數脈」,而是脈體「緊張」或「拘急」的指感行征。對此,必須結合歷史和脈診的特點,才能理解。古漢語中的「數」字,有「急」的含義。在脈法中,數、急、緊、促四個字,不僅有一般文字含義,還有脈法的特定含意。其中,「急」曾是一種脈名,即急脈。其實質,是脈體「拘急」。「緊」也是一種脈名,其實質是脈體「緊張」。《脈經》制定二十六種脈象時,將「急脈」與「緊脈」合併,統稱「緊脈」,而不再用「急脈」的稱謂。所以,從《脈經》以後,很少再用「急脈」。由此說明,緊、數、促,急四個字,既是具有獨立意義的脈名,也可用來表達脈形規範。比如,《脈經》說數脈的脈形是「去來促急」,其中,「促」和「急」,都不是具有獨立意義的脈名,而是數脈在實際表現時的指感特徵。《脈經》說緊脈的脈形是「數如切繩狀」,其中, 「數」字並不是具有獨立意義的脈名,而是脈體緊張或拘急的指感特徵。這種表達方法,很容易導致誤解,必須辨明基本含義,不能互相混淆。由此說明,「數如切繩狀」的「數」字,並不是脈的至數加快,其含義是「急」,即脈體「拘急」的表現。也就是說,緊脈即是脈體「拘急」的表現,故如「切繩狀」。所謂「切繩狀」,更不是至數加快的表現,而是脈體繃緊拘急的指感特徵。《醫宗必讀》分析這個問題時說:「數與緊皆急也,脈數以六至得名,而緊則不必六至,惟弦急而左右彈狀如切繩也。」這種分析是非常確切的,說明緊脈不以脈的至數為構成條件,而是反映脈體拘急的程度。這是對脈象進行診察的一個重要方面。Y|W;W{+"由於緊脈是脈體「緊張」或「拘急」的表現,所以,緊脈只要一出現就是病脈,並且多主寒、主痛。若脈浮而緊,多為外感傷寒之表證。若脈沉而緊,多為里寒證。一些劇痛之症,導致脈體緊張或拘急,也可見緊脈。hBb"?Fj13,緩脈.1`w緩脈與緊脈正相反,以脈體「張力」或「彈性」低下為構成條件,其實質是脈體「柔軟、舒緩」或「緩縱」,除此之外,不含其他條件,屬單因素脈象。緩脈的實際意義,是對脈體「張力」或「彈性」低下的程度進行診察。其指感特徵是脈體「柔軟」、「舒緩」或「緩縱」。7_《脈經》以後的脈書,特別是近代脈書,對緩脈的解釋,一般都違背了緩脈的脈形規範和實際意義。後世脈書將脈的至數作為緩脈的主要構成條件,甚至認為,緩脈是「一息四至、不浮不沉、不大不小」等多方面條件構成的,實際上,這是正常脈象的基本條件,並不是緩脈的脈形。"@tqBxD_5e由於《脈經》的表達方法難理解,後人對緩脈的解釋確有失誤。所以,後世脈書雖以《脈經》為依據解釋緩脈的脈形,但並沒體現緩脈的實際意義。由此導致,在理論上所說的緩脈,與其實際應用相脫節。因此,應該弄清緩脈的實際意義。否則,緩脈就失去了真正的診斷作用。1TS%j緩脈之名最早見於《內經》,是與「急」脈相對而言的。如《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說:「調其脈之緩急、小大、滑澀,而病變定矣。」還說:「脈急者,尺之皮膚亦急;脈緩者,尺之皮膚亦緩。」可以看出,緩脈與急脈、小脈與大脈、滑脈與澀脈,都是互相對應的脈名,在性質上正相反。這說明,緩脈最早是與急脈相對應,性質正相反。《脈經》為制定脈名脈形的規範,將急脈和緊脈合併,不再用急脈之名,所以,在《脈經》成書時期,緩脈與緊脈相對應,這是史實。比如,《傷寒雜病論》以緩脈為太陽中風表虛證的綱領脈,以緊脈為太陽傷寒表實證的綱領脈,其中,緩脈與緊脈即互相對應。這也是史實。這種史實說明,緩脈是與緊脈相對應的脈象。若脈體「緊張」或「拘急」,則是緊脈。若脈體「張力」或「彈性」低下,則是緩脈。這是互相對應的。~mg:vk《脈經》對緩脈的解釋是:「緩脈,去來亦遲,小駃於遲。」後人對緩脈的誤解,主要是沒理解這種表達方法。所謂「去來亦遲,小駃於遲」,並不是以「遲」為緩脈的構成條件,而是指緩脈的指感特徵和辨別方法。「去來亦遲」的意思是說,緩脈的指感特徵,客觀上也會有「遲」的表現,故曰「亦遲」。「小駃於遲」的意思是說,緩脈應與遲脈相鑒別。《脈經》唯恐後人將遲脈與緩脈相混淆,其序言特別作了說明:「以緩為遲,則危殆立至。」這是提示後人,對「緩脈」與「遲脈」,必須嚴格區別,否則,將會誤診誤治,甚至造成嚴重後果。這說明,古代醫家絕不是以「遲」為緩脈的構成條件,而是說緩脈在實際表現時也會有「遲」的指感特徵,但緩脈的實際意義,並不是診察脈的至數,故應與遲脈相鑒別。~@lLr 《脈經》說緩脈「小駃於遲」,與其說細脈「小大於微」是同一道理,都是用互相比較的方法表達脈形規範,這是《脈經》慣用的表達方法。後人誤解了這種表達方法,誤認為「小駃於遲」是說緩脈的「至數」比「遲脈」稍快。並且,因遲脈是一息三至,故將緩脈誤認為是「一息四至」。事實上,這是一種錯誤理解。通過對《脈經》進行深入研究可以發現:「一息四至」並不是緩脈的構成條件。所謂緩脈,只反映脈體「柔軟」或「舒緩」的程度。這才是緩脈的實際意義。M-.`14,散脈!0UFCMs散脈是單因素脈象,其構成條件是脈體散漫,主要反映脈體散漫的程度。其實際意義是診察脈體與周圍組織的界限和互相融合的程度。其指感特徵是脈體散漫、脈形寬泛或脈體與周圍組織的界限不清。 05w(R6pw近代以來,散脈的診斷作用越來越小,幾乎被閑置一旁。按一般常理,《脈經》制定的二十六種常用脈象,都是精心篩選出來的,將前人諸多的脈象都含英擷華,實用價值都很大,其診斷作用應該越來越顯著,不應該出現被「閑置一旁」的現狀。究其原因,是後人沒充分理解散脈的脈形規範和實際意義。因此,應該將散脈的脈形規範和實際意義再挖掘出來。/NJ{)-在近代脈書中,散脈是「浮散無根」之脈。若以「浮散無根」為散脈,則散脈是元氣離散的表現,而且是氣血耗敗、臟腑之氣將絕的徵象。這種散脈,只能見於危重病證。其實,作為常用脈象之一的散脈,並不是以「浮散無根」為主要條件,也不是只能見於危重病證。w"Cs@.{Z脈學的發展史表明,《脈經》以前,散脈可以是病脈,也可以是常脈。其診斷作用非常重要,並且非常廣泛。既可見於危重病證,也可見於並不危重的病證,有時甚至是疾病向愈的脈象。如《素問.脈要精微論》說:「心脈搏而長,當病舌卷不能言,其軟而散者,當消環自已。肺脈搏堅而長,當病唾血,其軟而散者,當病灌汗,至令不復散發也。肝脈搏堅而長,色不青,當病墜若搏,因血在脅下,令人喘逆,其軟而散色澤者當病溢飲,溢飲者渴暴多飲而易入肌皮腸胃之外也。胃脈搏堅而長,其色赤,當病折髀,其軟而散者,當病食痹。脾脈搏堅而長,其色黃,當病少氣,其軟而散色不澤者,當病足()腫,若水狀也。腎脈搏堅而長,其色黃而赤者,當病折腰,其軟而散者,當病少血,至今不復也。」所謂「搏堅而長」,是脈來長而搏指堅硬。「軟而散」,是與「長而搏指堅硬」相反的脈象,即散脈的表現。「消環自已」,是疾病向愈。顯然,《內經》的散脈,既可以是病脈,也可以是疾病向愈的脈象,並且,其主病在輕有重,診斷作用非常廣泛。再如《素問.玉機真臟論》說:「秋脈者肺也,西方金也,萬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氣來,輕虛以浮,來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這裡所說的「散」,是正常脈的構成條件。顯然,《內經》的散脈並不單純是主病的脈象,也可以是常脈。《難經》也有類似記載:「心肺俱浮,何以別之?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澀者,肺也。」這是將「浮而大散」作為正常心脈的脈形,其中的散脈,是正常心脈脈形的構成條件之一。這些史實說明,古代醫家所說的散脈,並不都是主病的脈象,也不都是「浮散無根」之脈,而是代表脈體散漫的不同程度。因此,應該充分理解散脈的脈形規範和實際意義。}hgAf*KNT《脈經》說:「散脈,大而散,散者,氣實血虛,有表無里。」後世脈書所說的散脈,都以這種解釋為依據。但是,由於《脈經》的表達方法難理解,後人對散脈的脈形規範和實際意義,並沒完全繼承下來。《脈經》是分別對生理性散脈和病理性散脈進行論述,並且兼顧了散脈的各種不同程度。所以,《脈經》所說的散脈,有程度上的不同,有可容許的變化範圍,其主病有輕有重,適用範圍非常廣泛。所謂「大而散」,是脈體大而客觀上表現出來的「散漫」之象,故可以是生理性的散脈。所謂「氣實血虛」,是病理性散脈的成因。古代醫家認為,病理性散脈是「氣實血虛」所致。所謂「有表無里」,是散脈最「散」的程度,這是脈體過度散漫、脈形過度寬泛、脈體與周圍組織的界限模糊不清的表現。也就是說,因脈體「大」而表現出來的脈體散漫,乃至散脈最「散」的程度,都是散脈可容許的變化範圍。「表」與「里」,是中醫常用的代名詞。「表」,指脈體周圍的組織;「里」,指脈體。若脈體散漫、脈形過度寬泛、脈體與周圍組織的界限模糊不清,則不能體察出圓斂的脈體,故稱「有表無里」。所謂「有表」,是只能觸摸到脈體周圍的組織,脈體與周圍組織的界限模糊不清。所謂「無里」,是不能觸摸到圓斂的脈體。由此可知,散脈主要是對脈體「散漫」或「寬泛」的程度進行診察,其最「散」的程度即是脈體與周圍組織的界限模糊不清。這是散脈的脈形規範和實際意義。正如清代醫家周學海對散脈解釋:「形體寬泛而兩邊不斂,渾渾不清耳。」?G?/07h《脈經》以後,對散脈的解釋有很多不恰當說法,將散脈說得玄而又玄,讓後世學者無可適從,無法掌握散脈的辨別方法。如柳貫說散脈:「無統計,無約束,至數不齊,或來多去少,或去多來少,渙散不收,如楊花散漫之象。」根據脈理分析,「至數不齊」是節律失常,與脈體的散漫程度無關,故不應列入散脈的構成條件。「來多去少」,「去多來少」以及「楊花散漫」之說,更是離題太遠,這是因為,散脈並不是診察脈的至數。再如《醫述》說:「散有二義,一有漸無之義,一散亂不整之象,比如楊花散漫,或至數不齊,或多寡不一,為色殆之候。」陳士鐸說:「散脈即解索之兆,乃欲留而不能留,欲存而不能存也。」這一類說法,不僅語意不清,而且大言欺人,與散脈的實際意義相悖。若以這一類說法解釋散脈,則違背了散脈的脈形規範和實際意義。並且,按這種解釋辨別散脈,根本無法操作。因此,必須將散脈的脈形規範和實際意義挖掘出來,才能充分發揮散脈的診斷作用。S"l,<2uH$15,芤脈!w7O7=芤脈是具有複合因素的脈象,其脈形比較複雜。它綜合了「浮、大、軟、中央空、兩邊實」等多種構成條件,以「中央空、軟,兩邊實」為基本特徵。其實質,是大量耗傷陰血,脈管血量不足,脈管收縮與失血量尚不協調的特殊脈形。因此,在診療實踐中,芤脈的出現率不高,往往是一過性的脈象。但是,由於《脈經》對芤脈的解釋比較清楚,後世醫家對芤脈的理解比較確切,很多診脈高手都能辨別這種脈象。近代以來,對芤脈主病的記載和報道並不少。這說明,只有弄清脈形規範和實際意義,才能發揮脈診的診斷作用。rXxrVE芤脈之名出現較晚,《內經》沒記載芤脈,其最早的記載見於《傷寒雜病論》。如:「弦則為減,大則為芤」、以及「脈浮而緊,按之不芤」等。但是,《傷寒雜病論》不是脈診專書,對芤脈脈形記載不詳。《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第十一》說:「肺死臟,浮之虛,按之弱,如蔥葉,下無根者死。」這一段描述的脈形,很可能是芤脈。所謂「下無根」,是芤脈兼見「無根」之象。其脈形「浮取虛、按之無力、如蔥葉、下無根」,表明肺氣已絕,這是芤脈達到一定程度的脈形,並不是芤脈的脈形規範。明確解釋芤脈脈形規範的是《脈經》,所以,從《脈經》以後,對芤脈的解釋都以《脈經》為依據。Agr《脈經》說:「芤脈,浮大而軟,按之中央空,兩邊實。」這種解釋,概括了芤脈的構成條件和脈形規範,形神兼備,完整無缺,很容易理解。所以,《脈經》以後,諸家之說均從此出。如:《千金翼方》說:「按之無,舉之來,兩旁實而中央空,名曰芤。」《活人書》說:「浮大而軟,按之中央空,兩邊實。」李東垣說:「芤音摳,訣雲按之即無,舉之即有,兩邊實,中央空者,名曰芤。」《外科精義》說:「芤脈之診,似浮而軟,按之中央空兩邊實。」這些說法大致相同,都能反映芤脈的脈形規範和實際意義。這說明,芤脈的基本特徵是「按之中央空、軟,兩邊實」,其實際意義是診察因傷失津血而脈管收縮的變化程度。I"`9l`tfKa_《脈經》制定的二十六種脈象,一般來說都是常見脈象,但芤脈並不常見。這說明,《脈經》將芤脈列為二十六種脈象,有一定原因。這是因為,芤脈的診斷作用可以反映對脈象和病證進行分析的一種方法。並且,掌握芤脈的脈形規範,對辨別其他脈象有一定幫助。比如,古代醫家論述革脈的脈形及其診斷意義,就與芤脈有一定關係。若不結合芤脈,則很難理解革脈的實際意義。由此說明,脈診篩選確定的二十六種脈象,每一種脈象都代表一個重要方面,必須將每一種脈象的脈形規範和實際意義都挖掘出來,才能充分發揮脈診的診斷作用。Qn?@_?o$#Ko歷史表明,從《脈經》以後,歷代醫家皆以「中央空軟,兩邊實」為芤脈的基本特徵,基本上沒爭議。因此,對芤脈主病的認識比較一致。比如,失血者出現芤脈,表明血管收縮與失血量不協調。失血量過大,血管「空」,血管應隨之而收縮。若機體失血性調節功能較好,則血管收縮與出血量相適應。若遲遲不見適應性的血管收縮,表明失血性調節機能已差。這是古代醫家根據脈象變化對機體機能狀態進行分析的一種方法。這種分析方法,在診療實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P@T4Q,bsvo以上說明,芤脈雖不是臨床常見脈象,但是,它關係著其他脈象,並且,它反映了一種對脈象和病證進行分析的方法,特別是對人體機能的分析,對醫療實踐具有重要意義。因此,不能忽視芤脈的脈形規範和診斷意義。yJ;7) ;16,伏脈;v_Hi9`z$@伏脈是單因素脈象,其實質是脈位沉潛,不含其他因素。它與沉脈是同一類脈象,但性質截然不同。沉脈可以是正常脈象,但伏脈絕沒常脈之說。伏脈的構成條件是:脈位沉潛,超過沉脈可容許的變化範圍。按「五部」理論說,沉脈在「十五菽」以上,伏脈在「十五菽」以下。按脈象的變化程度說,沉脈最「沉」的程度是「按之至骨」,伏脈最伏的程度是「著骨乃得」。按辨別方法說,沉脈可用常規指力辨別,伏脈必須「極重指按之」。這說明,伏脈與沉脈,有嚴格界限。P ]+根據脈診的基本原理,從「初持脈」至「按之至骨」的深度,依次為肺部、心部、脾部、肝部、腎部,合為「五部」。這是正常脈位可容許的變化範圍。其中,脾部居中位,為不浮不沉之脈。中部以上,是浮脈可容許的變化範圍。中部以下至「按之至骨」的深度,是沉脈可容許的變化範圍。若脈位超過「按之至骨」的程度,即是伏脈。所以,沉脈無論程度如何,都在可容許的變化範圍,既可為常脈,也可為病脈。伏脈則不然,它只要出現,就是異常脈象。因此,必須掌握沉脈與伏脈的界限,絕不能混淆。RuZ9XG%l《脈經》說:「伏脈,極重指按之,著骨乃得。」這是《脈經》對伏脈的解釋。這種解釋,專業性很強。必須結合「持脈輕重法」,才能說明伏脈的脈形規範和實際意義,才能理解什麼是「極重指」,才能對伏脈進行辨別。若不說清這些問題,就不能分辨「沉脈」與「伏脈」的界限。""W)D^所謂「極重指按之」,是「持脈輕重法」的操作技術。根據脈診的基本原理,必須用「持脈輕重法」的操作技術,才能體現伏脈的脈形規範和辨別方法。如:肺部脈在一至三菽之間,診肺部脈的相應指力為「三菽之重」。心部脈在四至六菽之間,診心部脈的相應指力為「六菽之重」。依此類推,對「五部」之脈的診察都有相應的指力。這是常規操作的指力。所謂「極重指按之」,是超常規操作的指力。用「極重指」觸及的脈體,即是伏脈。也就是說,診「伏脈」必須用超常規的指力。a=+`-8#;b需要說明的是,《脈經》所說的伏脈,有可容許的變化範圍,有程度上的不同。「著骨乃得」是伏脈最「伏」的程度。除「著骨乃得」的伏脈之外,「五部」之脈都有「脈伏」的現象。比如,肺部脈伏、心部脈伏、脾部脈伏、肝部脈伏等。可惜的是,由於《難經》和《脈經》沒將「持脈輕重法」介紹清楚,後世醫家沒重視「持脈輕重法」,使「五部」之脈伏的理論和實踐沒沿續下來。然而,從《難經》和《脈經》的記載看,古代醫家非常重視這一點。所謂「伏匿」,指陰陽更相乘、更相伏的反常現象。若陰部見陽脈為陽乘陰。若陽部見陰脈為陰乘陽。若脈居陰部見陽脈,又時現沉澀而短,為陽中伏陰。若脈居陽部見陰脈,又時現浮滑而長,為陰中伏陽,此即脈的伏匿現象,這是古代醫家對脈象變化進行分析的一種方法,是一種很有實用價值的方法。但是,基本上失傳了。lV,>"q&F以上說明,雖然伏脈與沉脈是同一類脈象,但二者之間有嚴格界限。必須辨明沉脈與伏脈的界限,才能充分發揮伏脈的診斷作用。另需說明一點,若不辨明沉脈與伏脈的界限和相互關係,就不能弄清革脈的實際意義。qx"Rxb>pq17,革脈A58#z.HB:(近代脈書對革脈的脈形和實際意義,總的來說都理解錯了。因此,近代所說的革脈,基本上已經沒用。雖然中醫學的各種教材都有革脈之名,但是,幾乎沒人見過革脈,也沒人能將革脈用於臨床實踐。這是因為,中醫教材對革脈的解釋都錯了。pgo脈學史上,對革脈有很多爭議,其爭議沿續了一千多年,這是脈學史上的千古之謎。若對《脈經》進行深入研究,可以證實,這個千古之謎,是《脈經》留下的伏筆。由於《脈經》的表達方法難理解,後人沒有弄清革脈的脈形和實際意義。近代脈書以「按之如鼓皮」為革脈,其實是誤解了《脈經》對革脈的表達方法。*fMh=wG*H《脈經》制定的二十六種常用脈象,只有革脈,沒有牢脈,這是許多人不理解的。《脈經》另有夾行小字說: 「《千金翼》以革為牢」。這是導致革脈有爭議的主要原因。《脈經》以後,脈學專書不下數百種,但對革脈的脈形和實際意義、以及《脈經》「有革無牢」和《千金翼》「以革為牢」等問題,都沒說清。其實,若將革脈的實際意義重新挖掘出來,這些問題都可以說清。w#在古文言中,「革」也讀作「亟」,是「急」的意思。另一種含義是「變革」,即事物的變化和轉變。如《禮.檀弓》曰:「夫子之疾革矣。」意思是說,夫子的病發生了變化。「革」字這種含義,可以反映古時代的哲學思想,即事物的變化和轉變。這種哲學思想,對中醫學來說非常重要。這是因為,中醫學的基礎理論是在哲學思想指導下形成的,脈診是在哲學思想指導下發展起來的,古代醫家對脈象進行分析的方法,以哲學思想為指導。因此,古代醫家診脈,特別重視診察脈象的變化和轉變進行,並脈象的變化和轉變稱為「革脈」。這是「革」字被引進脈診領域的歷史淵源。&g$gL[「革」字被引進脈診領域,最早見於《內經》。如《素問.脈要精微論》說:「切脈動靜,察五色,觀五臟有餘不足,六府強弱,形之盛衰,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夫脈者,血之府也,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數則煩心,大則病進,上盛則氣高,下盛則氣脹,代則氣少,澀則心痛,渾渾革至如湧泉。」所謂「切脈動靜」,是診察脈象的「動」與「靜」。在正常脈的基礎上,若未發生變化,稱為 「靜」;若發生變化,稱為「動」。這說明,脈象的「動」與「靜」,即脈象是否發生變化或轉變。所謂「渾渾革至如湧泉」,是「革」脈的最早出處。意思是說,由「渾渾」的脈象變為「如湧泉」的脈象,故稱「革」至「如湧泉」。所謂「革至」,是由某種脈象變為另一種脈象的意思。由此說明,從「革」脈的最早出處來看,「革」脈指的是脈象的變化和轉變。這是革脈最根本的實際意義。zJU_《傷寒雜病論》對「革」脈的解釋,與《內經》完全一致,只是文字不同。如《傷寒論.辨脈法》:「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這段經文,涉及兩方面的內容:一是脈理,二是病理。將脈理和病理有機結合,是張仲景的一貫特點。所以,不可認為這段經文就是革脈的定義,更不能認為這是論述革脈的構成條件,它只是說明,脈象的變化和轉變稱為 「革」。比如,「脈弦而大、弦則為減、減則為寒、大則為芤、芤則為虛」等,這是對脈象的變化及其主病的性質進行分析,並不是說這是革脈的構成條件。再如,「婦人半產漏下、男子亡血失精」,屬於「精血耗傷」的病證。這類病證如果見大脈,必然是大而「空軟」,故曰:大則為芤。這類病證如果見弦脈,與大脈比較而言,脈體必然「小」於大脈,故曰:弦則為減。弦脈主寒證,故曰: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和「減則為寒」的意思是說,這類病證如果見芤脈,則為虛證。如果見弦脈,脈體減小,則為寒證。顯然,從《傷寒雜病論》的論述來看,也是將脈象的變化和轉變稱為「革」脈,故曰:寒虛相搏,此名為「革」。這是用舉例的方式表達革脈的實際意義。這說明,《傷寒雜病論》對革脈的解釋與《內經》完全一致,都是以脈象的變化和轉變為革脈。YuW 6l$l-wm後人誤解了《傷寒雜病論》對革脈的解釋,誤認為是將「芤」脈和「弦」脈作為 「革」脈的構成條件。於是,產生了「芤弦相合」即是「革」脈的錯誤說法。因此,有的脈書認為,芤脈和弦脈合起來即是革脈。還有的脈書認為,《脈經》對革脈的解釋錯了,因為《脈經》沒有「芤弦相合」的脈象。實際上,芤脈和弦脈,根本不能合在一起,更不能合起來構成另一種脈象。這是因為,弦脈是脈的張力增加,脈體相對較小,芤脈有「空軟」的條件,脈體相對較大,這兩種脈象有互相矛盾的因素。因此,以「芤弦相合」為革脈,這種脈形在脈理上說不通,不切合實際。}tN>g《脈經》說:「革脈,有似沉伏,實大而長微弦。」另有夾行小字說:「《千金翼》以革為牢」。革脈與牢脈的爭議,由此開始。但是,為何《脈經》有革脈沒牢脈?為何《千金翼》以革為牢?為何革脈的應用越來越少?這是脈學史上的千古之謎。破解這個千古之謎,對進一步充實和完善診脈方法,充分發揮脈診的診斷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G]{!^8KY醫學史表明,《脈經》作者王叔和,曾整理編次《傷寒雜病論》。並且,仲景之書經王叔和整理編次才流傳後世。因此,王叔和不可能不知道《傷寒雜病論》對「革」脈的解釋。但是,《脈經》又說:「革脈,有似沉伏,實大而長微弦。」從文字看,這與《傷寒雜病論》的解釋完全不同。所以,兩家之說的異同,是挖掘「革脈」實際意義的突破口。`GuVlw若對《脈經》的表達方法進行深入研究,可以發現,《脈經》對革脈的解釋,與《內經》和《傷寒雜病論》完全一致,都是以脈象的變化和轉變為革脈。這三部經典文獻,對革脈的解釋所用文字雖不同,但其實際意義是一樣的。比如,《脈經》說革脈「有似沉伏,實大而長微弦」,涉及沉、伏、實、大、長、微、弦等七種脈名。「有似」二字,是舉例說明的意思。《脈經》是通過兩組脈象的變化和轉變說明革脈的實際意義。其中,沉脈和伏脈,是同一類脈象,但有嚴格界限,二者之間可以相互轉變。若沉脈持續下「沉」,超過可容許的變化範圍,可變為伏脈。若伏脈上「浮」,超出伏脈的界限,可變為沉脈。這種變化和轉變,即是「革」脈。這說明,所謂「有似沉伏」,是用沉脈和伏脈說明脈象的變化和轉變,並不是將「沉伏」作為革脈的構成條件。>|i*=5)所謂「實大而長微弦」,實際是兩個脈象。「實」,是實脈。「大而長微弦」,是體質強壯的正常脈。這兩種脈象也可以互相轉變。所謂實脈,在《脈經》以前是概念性的,凡脈來有力皆為「實」。但是,《脈經》對實脈進行了改革,賦予了特定的構成條件是:「大而長微強,隱指幅幅然。」其中,「隱指幅幅然」,是對「大而長微強」的形容和比喻。「大而長微強」,是實脈的基本脈形。由此可知,所謂「實大而長微弦」,是將「大而長微強」和「大而長微弦」互相比較,這是舉例說明脈象的變化和轉變。這是因為,「大而長微強」是實脈,是病理性脈象。「大而長微弦」是正常脈,是體質強壯的脈象。雖然一字之變,但脈象的性質卻發生了變化。並且,這兩種脈象比較接近,二者之間可以互相轉變。顯然,《脈經》是舉了兩個實例來解釋革脈,並不是將所舉實例的脈名作為革脈的構成條件。可惜的是,後人沒發現這一點,誤解了革脈的脈形和實際意義。PrQOl<c-q宋、元時期,陳言、滑伯仁等著名醫家,提出了革脈「按之如鼓皮」的說法。鑒於這些名醫的影響,這種錯誤說法沿傳至今。據考證,「按之如鼓皮」的說法,有兩種依據:一是誤解了《傷寒雜病論》對革脈的解釋,誤認為《傷寒雜病論》是以「芤脈」和「弦脈」為革脈的構成條件,故以「芤弦相合」為革脈,並用「鼓皮」比喻「芤弦相合」的脈形。二是誤認為「革」字有「皮革」的意思,由「皮革」聯想到「鼓皮」,將脈象與「皮革」扯在一起,遂將革脈說成是「按如按鼓皮」的脈形。如《瀕湖脈學》說:「革脈弦而芤,如按鼓皮。」這是將以上兩種錯誤說法摻合在一起了。這樣以來,革脈的實際意義就被埋沒了。於是,人們在診療實踐中,可以辨別弦脈,也可以辨別芤脈,但無法辨別「芤弦相合」的脈形,也診察不到「按之如鼓皮」的脈象。因此,革脈幾乎閑置起來,很少有人用它,人們也不會用它,幾近失去意義。_@m+{Q-ye以上說明,革脈是一個被埋沒了一千多年的脈象。現在,將革脈的實際意義重新挖掘出來,對革脈的很多爭議都可迎刃而解。比如,《脈經》沒將牢脈列為常用脈象,這是因為,牢脈與革脈正相反,「革脈」可以涵蓋「牢脈」的診斷意義。從哲學角度看,這是以「動」觀「靜」或以「靜」觀「動」的哲學原理。再如,為何革脈的應用越來越少,是因為後人將革脈的實際意義理解錯了。所謂「《千金翼》以革為牢」,並非《脈經》原文。這是因為,《脈經》是晉代之書,《千金翼》是唐代之書,晉代的《脈經》不可能引錄唐代《千金翼》的內容。毫無疑問,這是後人校注《脈經》時附加的內容。r-ZyE/7//IK還應說明的是,在疾病過程中,對脈象的變化和轉變進行診察和分析,是脈診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應該特別重視革脈的臨床意義,它代表著脈診在一個重要方面的診斷作用。@W&^6(}18,動脈@[`w;.Y動脈是單因素脈象,其實質是非竇性心律的脈形,除此之外,不含其他條件。這是對脈診經典文獻進行綜合考證得出的結論。大量文獻資料表明,這種結論是正確的。由於古文獻的表達方法與現在有很大不同,動脈的實質和實際意義在《脈經》以後逐漸被埋沒了。%Z0M2脈診發展史表明,《脈經》以後的脈書,只重視對動脈脈形的解釋,卻忽視了動脈的實質和實際意義。對動脈的辨別方法,一般是根據脈診經典文獻記載的脈形「對號入座」。對得上就是動脈,對不上就不是動脈。實際上,這種辨別方法太死板、太機械。況且,從經典文獻對動脈的解釋看,都是將「脈形」和「成因」合在一起論述。所以,按經典文獻記載的脈形辨別動脈,確有一定困難。因此,動脈成為極少見的脈象。[EU)PhfY(《傷寒雜病論》說:「若數脈見於關上,無頭尾,大如豆,厥厥動搖者,名曰動也。」《脈經》說:「動脈,見於關上,無頭尾,大如豆,厥厥然動搖。」這是經典文獻對動脈的解釋。這種解釋,既包括動脈的脈形,也包括動脈的成因,還包括動脈與竇性心律脈形的區別,是多方面合在一起進行解釋。若對這種解釋深入考證和分析,可以充分說明,動脈是非竇性心律的脈形。這才是動脈的實質和實際意義。對動脈的考證和分析過程,《脈法精粹》有詳細介紹,不再重複。M"dk需要說明的是,動脈是唯一一個對非竇性心律脈形進行診察的脈象。所以,必須弄清動脈的實質和實際意義,脈診才能完善。否則,脈診對非竇性心律脈形的診察,將永遠存在缺陷。另外,由於非竇性心律的脈形比較複雜,其辨別方法可靈活掌握。如《脈經》說:「左手寸口脈偏動,乍大乍小不齊,從寸口至關,關至尺,三部之位,處處動搖各異不同,其人病仲夏得之此脈,桃花落而死。」這裡介紹的脈形,即是動脈。這說明,在診療實踐中,對動脈的辨別不必拘泥一種方法,只要掌握了竇性心律脈形的基本特點,就可以辨別非竇性心律的脈形。所以,動脈的脈形很容易掌握,辨別動脈並不難。,u|`?19,微脈qIp3ee,L=l微脈是具有複合因素的脈象,包括兩方面的構成條件,一是脈體「細」,二是脈體「軟」。凡脈體「細」而「軟」者即是微脈,除此之外,不含其他因素。也就是說,微脈是在脈體「細」的基礎上,又複合了「軟」的條件。這種說法,與近代脈書的說法有所不同,但是,這不是新規定,也不是另搞一套,而是微脈的實際意義。m)zI從脈診的歷史看,微脈的脈形規範和實際意義,確實埋沒了一部分。因此,近代脈書認為,微脈只見於危重病。其實,這並不是微脈的實際意義。必須將微脈的脈形規範重新挖掘出來,才能說明這一點。:.9H=近代脈書所說的微脈,是由《脈經》傳下來的。但是,由於《脈經》的表達方法難理解,後人對微脈的脈形規範和實際意義,只理解了一部分,這是導致微脈只見於危重病的原因。《脈經》說:「微脈,極細而軟,或欲絕,若有若無。」近代脈書所說的微脈,都以這種解釋為依據。然而,受「極」字影響,一般都誤解了微脈的脈形規範和實際意義。Fqmk[d所謂「極細而軟」,關鍵是「極」字。這是借鑒「道家」學說對宇宙「本體」的一種說法。「道家」學說將宇宙「本體」視為「極」,認為宇宙萬物的變化始於「極」,這種思想源於《易經》「太極」思維。受此影響,古代醫家將正常脈視為「本體」,用「極」字代表脈象尚未發生變化的「本體」,因此,任何脈象變化都始於「極」。如,正常的脈體發生變化,凡大於正常者,皆稱「極大」,即洪脈。凡小於正常者,皆稱「極細」,即細脈。若以「一息三至」為遲脈的「本體」,凡低於「一息三至」皆稱「極遲」,即遲脈。因此,不能將「極」字認為是一般形容詞,而是針對正常「本體」而言。由此說明,「極細而軟」的意思是說:在脈體「細」的基礎上,再兼「軟」的條件,即是微脈。因此,微脈也有可容許的變化範圍,也有最「微」的程度。所謂「或欲絕,若有若無」,即是微脈最「微」的程度。從剛開始形成「微脈」到最「微」的程度,即微脈可容許的變化範圍。這表明,《脈經》對微脈的解釋,不僅介紹了微脈的構成條件和脈形規範,而且介紹了最「微」的程度,還介紹了可容許的變化範圍。可惜的是,後人沒理解這種表達方法,誤認為必須「細軟」到一定的「極限」才可構成微脈,甚至認為,只有「欲絕,若有若無」的程度才是微脈。這樣以來,微脈的脈形規範和實際意義就被埋沒了一部分。由此導致,近代脈收所說的微脈,只能見於危重病證,這等於限制了微脈可容許的變化範圍,同時也消弱了微脈的診斷作用。_z(eNxptB若對古文獻進行深入分析,可以證實,古代醫家所說的微脈,可容許的變化範圍很大,其診斷作用非常廣泛。比如:《傷寒雜病論》所說的微脈,絕不是只見於危重病,從太陽病乃至厥陰病,都可見微脈。並且,有時微脈反而是疾病向愈的佳象,這與近代脈書所說的微脈有很大區別。如《傷寒論》第二十三條說:「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此條所論脈微緩,是微脈與緩脈相兼,病雖八九日,其病並不危重,脈微緩是「欲愈」的表現。當然,《傷寒論》也記載了危重病的微脈,如:「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此為亡陽重證,故手足厥逆而脈微欲絕。這說明,微脈不僅可見於危重病,也見於並不危重的病證。若將微脈只認為是危重病的脈象,等於消弱了它的診斷作用。因此,應該將微脈的脈形規範和實際意義重新挖掘出來。BUGk=《脈經》以後的脈書對微脈的解釋,一般是見於危重病的微脈。比如《脈訣》說:「微者陰也,指下尋之,征來極微,冉冉尋之,若有若無。」《察病指南》說:「指下尋之,若有若無,極細而浮軟,片來如秋風吹毛而無力。」《診家樞要》說:「微,不顯也。依稀輕微,若有若無。」《難經集注》引楊玄操說:「按之短小,不動搖,若有若無,輕手乃得,重手不得,謂之微也。」《脈訣刊誤》說:「欲絕非絕,又曰按之如欲絕。」《醫經小學》說:「微來如有又如無。」《醫學入門》說:「微似蛛絲容易斷。」《醫宗必讀》說:「無力,似有若無,模糊難見矣。」《診宗三昧》說:「似有若無,欲絕非絕,而按之稍有模糊之狀。」以上各家之說,顯然是微脈最「微」的程度。這種程度的微脈,只見於危重病。然而,這並不是微脈的全部內涵。不能認為凡是微脈都是這種程度,必須明確微脈的脈形規範和可容許的變化範圍,才能充分發揮微脈的診斷作用。l/OABd20,濡脈v<Z`KOa濡脈是具有複合因素的脈象,包括三方面的條件:一是脈體「細」,二是脈體 「軟」,三是脈位「浮」。若與微脈比較而言,濡脈是在微脈的基礎上又兼「浮」的條件,即「細而軟」再兼「浮」,除此之外,不含其他因素。F@kA=EmFS近代脈書所說的濡脈,實際是《脈經》所說的「軟」脈。因此,濡脈的脈形規範是借用了「軟脈」的脈形規範。這是因為,《脈經》制定的二十六種常用脈象,並沒濡脈之名。後人將「軟脈」改稱「濡脈」,沿用至今。若從根本上掌握濡脈的脈形規範和實際意義,必須說清這一點。~R6TY《脈經》說:「軟脈,極軟而浮細。」近代脈書所說的濡脈,就是《脈經》所說的「軟」脈。《脈經》另有夾行小字說:「一曰細小而軟。軟一作濡,曰濡者,如帛衣在水中,輕手相得。」這夾行小字說明,在古代,「軟」與「濡」通。所以,後人將「濡」作為脈名,而將 「軟」作為脈象的構成條件,這樣,便於區別。這是後人對《脈經》的修正,應該說是合理的。所以,濡脈成為二十六種常用脈象之一,其前身是「軟脈」。f[《脈經》對「軟」脈的解釋非常清楚。所以,濡脈的構成條件和脈形規範也很清楚。即:「細、軟、浮」三個條件,並有可容許的變化範圍。只要掌握了細、軟、浮的基本脈形和可容許的變化範圍,辨別濡脈並不難。^2c21,弱脈KQ1D弱脈是具有複合因素的脈象,包括三個方面的條件:一是脈體「細」,二是脈體 「軟」,三是脈位「沉」。若與濡脈比較而言,只是脈位不同。在脈體「細而軟」的基礎上,若兼「浮」,是濡脈。若兼「沉」,是弱脈。這是濡脈和弱脈的區別。r|3(《脈經》說:「弱脈,極軟而沉細,按之欲絕指下。」這是明確了弱脈的構成條件和最「弱」的程度。所謂「極」,指正常脈「本體」,不復絮言。所謂「按之欲絕指下」,是弱脈最「弱」的程度。可以看出,弱脈的基本條件是「細、沉、軟」。所以,只要掌握了「細、沉、軟」的基本脈形和可容許的變化範圍,就能掌握弱脈的脈形規範,辨別弱脈並不難。giimF需要說明的是,將弱脈、濡脈、微脈相比較,有利於掌握這三種脈象的構成條件和辨別方法。這三種脈象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是脈體「細而軟」,其中,微脈不兼其他條件;濡脈兼「浮」;弱脈兼「沉」。這三種脈象只是脈位不同。MHc>.0WU22,虛脈@SbpmO~p虛脈是具有複合因素的脈象,以遲、大、空、軟為主要構成條件。其中,脈體「大」是必備條件。這是因為,古代醫家將虛、實二脈確定為常用脈象,其目的,是針對「大」於正常的脈體。d%t`t6b-一般認為,脈體「細」多主虛證。但脈體「大」有虛實之分。虛脈和實脈的診斷意義,就是在脈體「大」的基礎上辨別虛和實。虛脈的脈體雖「大」,但兼「遲、空、軟」等條件,故主虛證。:/Gx."脈診的二十六種脈象,以脈體「細」為基本特徵的是:細脈、微脈、濡脈、弱脈、澀脈。其中,脈體「細」雖不是澀脈的必備條件,但澀脈在實際表現時易與「細」脈相兼。這些脈象,多主虛證,或虛實夾雜證。以脈體「大」為基本特徵的是:洪脈、虛脈、實脈、芤脈。其中,脈體「大」雖不是芤脈的必備條件,但芤脈在較「大」的脈體最容易辨別。脈體「大」並不是都主實證,所以,必須進一步辨別。也就是說,單憑洪脈並不能確定病證的虛實。因此,需要在脈體「大」的基礎上進一步診察。虛脈和實脈,就是針對這種情況的脈象。這表明,二十六種脈象都有各自的診斷意義,缺一不可。其中,任何一種脈象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 n^(fYu脈診發展史表明,虛脈經歷了一個發展、改革而又復原的過程。比如,《脈經》以前,虛脈是概念性的,凡脈來無力即是虛脈。《脈經》成書時期,古代醫家對虛脈進行了改革,賦予了一定的構成條件。即:「遲大而軟,按之不足,隱指豁豁然空」。因此,從《脈經》以後,虛脈不再是概念性的脈象,而是有了一定構成條件和脈形規範,並有一定的針對性。但是,近代脈書又以「三部脈輕按重按皆無力」為虛脈。這種虛脈,實際是脈來無力,等於又恢復了《脈經》以前的虛脈。rN2Z+k8^從「辨證論治」的需要看,《脈經》的虛脈有一定針對性,更具重要意義。這是因為,虛、實二脈是在脈體「大」的基礎上辨別虛實,這是對脈體變化進行診察的一個重要方面。若以脈來無為虛脈,只是診脈時的一個附加條件。比如,浮而無力、沉而無力、數而無力、遲而無力等。並且,脈診的二十六種脈象是一個嚴謹而科學的組合,虛脈和實脈的脈形規範還關係著其他脈象。比如,若不弄清實脈的脈形規範,就不能說明革脈的實際意義。所以,若再恢復《脈經》以前所說的虛脈,繼續以脈來無力為虛脈,對整個脈法都非常不利。因此,應該掌握古代醫家為虛脈賦予的構成條件和脈形規範,而不要以脈來無力為虛脈。其實,只要掌握了虛脈的構成條件和各種構成條件的基本脈形,辨別虛脈並不難。比如,在脈體「大」的基礎上,若再兼「遲、空、軟的條件,即是虛脈。在診療實踐中,遇到這種脈象,必然主虛。J|BX~C;23,實脈/4/A實脈是具有複合因素的脈象,以「大而長微強」為主要構成條件。其中,脈體「大」是必備條件。其實質,是脈體「大」再兼而「長」和「微強」。必須弄清什麼是「微強」,才能說明實脈的脈形規範和實際意義。}/j>L$《脈經》以前,實脈也是概念性的脈象,凡脈來有力即為實脈。如《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第六》說:「脈數虛者,為肺痿……脈數實者,為肺癰」。所謂「脈數虛」,即數而無力。所謂「脈數實」,即數而有力。這說明,《脈經》以前的實脈和虛脈,都是概念性的,主要是指脈的有力無力。"]![E<O《脈經》對實脈進行了改革,給實脈賦予了一定構成條件,即「大」、「長」和「微強」。應該說,這是很成功的,水平很高,實用價值也很大。但是,若不弄清什麼是「微強」,就不能體現實脈的脈形規範和實際意義。,z~byhq]E+所謂「大而長微強」,是與「大而長微弦」相對而言的。這是比較接近的兩種脈象。其中,「大而長微弦」是體質強壯、正氣充實、且有胃氣的脈象。「大而長」,指的是脈體。若體質強壯、正氣充實,則脈「大而長」。「微弦」是有胃氣的弦脈,並非「微脈」和「弦脈」相兼。古代醫家是將有胃氣的弦脈稱「微弦」,其實質是脈的張力正常。「微弦」和「微強」雖一字之差,但性質截然不同。「大而長微弦」是生理性脈象,說明體質強壯。「大而長微強」是病理性脈象,說明病邪亢盛。所謂「微強」,其實質是在脈體「大而長」的基礎上而有異常過盛的表現,或者說,是病理性的過盛。「」強「是賊邪的意思。大而長微強」的意思是說,在脈體大而長的基礎上,凡有異常過盛的表現即是實脈。用「微」字是為了表達「強」的程度。所謂異常過盛的表現,可從脈的張力、脈的律勢等方面體會出來。在診療實踐中,脈體在「大而長」的基礎上異常過盛,必然主實。所以,凡實脈都主實證。Cqvz$d:脈診發展史表明,《脈經》將實脈改革以後,後世脈書絕大多數是遵循的。然而,由於代革年移,去古漸遠,再加「微強」的脈形既難理解又難掌握,所以,後人對實脈的認識逐漸有了偏差。因此,對實脈也有一些不切合實際的說法。特別是《瀕湖脈學》,竟然提出實脈的構成條件是「浮沉皆得,脈大而長微弦,應指幅幅然」。其實,這是沒理解「微弦」與「微強」的區別,將「微強」與「微弦」混淆了。所謂「浮沉皆得,脈大而長微弦,應指幅幅然」,質言之,仍是體質強壯的脈象,根本沒有主病的意義。若將實脈的「微強」改為「微弦」,就不再是實脈。還有,《丹溪手鏡》對實脈的解釋也是錯誤的,它提出實脈的構成條件是:「大長微弦強」。這種說法,在「強」字前面又加了一個「弦」字,更不倫不類了。這是因為,「微弦」是脈有胃氣的表現。「強」是病理性過盛的表現,這兩種脈形雖相類似,但性質截然不同,不能同時出現。所以,對實脈的這一類解釋,必須澄清。h0"mo4;y近代以來,有的脈書以「三部脈舉按皆有力」為實脈。其實質,是脈來有力。這種實脈,實際是《脈經》以前的實脈,等於復古。實際上,以脈來有力為實脈,遠不如以「大而長微強」為實脈更具診斷意義。並且,若以脈來有力為實脈,則無法解釋什麼是革脈。所以,不能將《脈經》以前的實脈和《脈經》以後的實脈相混淆,只有這樣,才能保持二十六種常用脈象的完整性和系統性,才能發揮每一種脈象的診斷作用。Ly24,促脈iIN!Sg/LB}Kc促脈是具有複合因素的脈象,以「數」和「時一止」為構成條件,其基本特徵是在「數」脈的基礎上又出現「時一止」的變化。))X7k古文獻對促脈的記載,最早見於《傷寒雜病論》,其次是《脈經》。除此之外,《素問.平人氣象論》記載了另一種脈形:「寸口脈中手促上擊者,曰肩背痛」。所謂「促上擊」,是脈來急促並向魚際上竄的一種特殊脈形,不能與促脈相混。但是,有的脈書認為有兩種促脈,還有的脈書以「促上擊」之脈為促脈。其實,這是沒弄清促脈在整個脈法的作用和實際意義。@xW《傷寒論.平脈法》說:「脈來去數,時一止復來者,名曰促。」意思是說,在 「數」脈的基礎上,再兼「時一止」,名為促脈。《脈經》對促脈的解釋,仍尊《傷寒論》原意,只是文字更簡煉,實際意義沒變。如《脈經》說:「促脈,來去數,時一止復來。」顯然,兩家之說完全一致。據考證,從《脈經》以後,促脈即成為脈診的常用脈象。「促上擊」的脈形雖有記載,但沒專用脈名,不屬常用脈象。所以,二者不能混淆,不能互相替代。0w/"V<n促脈的實質,是「數」脈又出現了「時一止」的變化。若用現代醫學觀點看,這是心律失常的脈象。但是,在中醫脈法,促脈不單反映心律失常,還有更重要的意義。如《傷寒論》第三百四十九條說:「傷寒脈促,手足厥冷,可灸之。」這是張仲景辨別「厥」證寒熱的方法,說明促脈對辨別「厥」證寒熱具有重要意義。一般來說,「厥」證病情較急,有寒、熱之分。脈數者為熱厥,脈遲者為寒厥。寒厥陰盛,可用灸法。熱厥陽盛,絕不可灸。此條所論,厥證脈促,在「數」脈的基礎上又出現了「時一止」的變化,表明「熱極傷陰」或「陽盛及陰」,故不可再按熱厥論治。假若「數」脈沒有「時一止」的變化,則為熱厥,絕不可用灸法。這說明,《傷寒論》是將促脈作為辨別「厥」證寒熱的重要依據。顯然,促脈的診斷作用並不單是診斷心律失常,而是根據「數」而「時一止」的變化對病證性質和轉機進行分析。~.uirX2K促脈實際是數脈與結脈相兼。也可以說是由結脈分化出來的一種脈象。一般認為,數脈主熱證,結脈是心律失常。但是,熱證脈「數」達到一定程度而出現「時一止」的變化,表明「陽氣大傷」或「熱盛及陰」,出現這種轉機,斷不可再按熱證論治。因此,促脈的脈形規範必須是「數」脈基礎上出現「時一止」,與結脈同中有異,應予區別。/1*|mlg<以上說明,促脈是具有獨立意義的脈象,「促上擊」之脈是一種特殊脈形。所以,不能因為有「促上擊」的脈形就否定「數而時一止」的促脈,也不能因為有「數而時一止」的促脈就否定「促上擊」的脈形,更不能混為一談,必須將「促上擊」的脈形與促脈區別開。並且,促脈與結脈同中有異,必須辨別清楚。否則,就不能體現促脈的診斷作用和重要意義。-vbY25,結脈4qAJW&結脈是單因素脈象,主要反映脈的節律失常,以脈「間歇」為構成條件,除此之外,不含其他因素。所謂「間歇」,古稱「歇止」或「止」,相當於現代醫學的「竇性」停搏。V_lDU]}5/若脈動五十次偶爾「間歇」一次,且無其他不適,可不按病脈論。「間歇」次數越多,所主病證越重。結脈的實際意義,主要診察脈的「間歇」及其程度。 ejq|k4在二十六種常用脈象當中,以脈「間歇」為構成條件的脈象共兩種:一是結脈,二是促脈。其區別是:促脈是「數」而「時一止」,「止」數不多。結脈不必兼「數」,「止」數可多可少。在正常心律的基礎上,凡有「間歇」,即是結脈。若在「數」脈基礎上出現「間歇」,則為促脈。二者同中有異,不能混淆。?x5KpJMJ對結脈的解釋,最早見於《難經》。如《難經》說:「結者,脈來去時一止,無常數,名曰結也。」所謂「無常數」,意思是說,結脈的「間歇」次數可多可少,沒有規律和定數。《傷寒雜病論》說:「脈來緩,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脈經》說:「結脈,往來緩,時一止復來」。所謂「脈來緩」或「往來緩」,並不是緩脈,不代表至數,而是脈的往來和緩。即:基礎心律比較平穩。從古文獻對結脈的解釋看,結脈以「間歇」為主要構成條件,凡有「間歇」即是結脈,「間歇」次數可多可少。至於促脈,是從結脈分化出的脈象,因其另有診斷作用而被確定為常用脈象。所以,結脈與促脈應予區別。結脈主要反映脈的節律失常,促脈除反映節律失常外,對辨別「厥」證寒熱和疾病轉機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應該將結脈和促脈辨別清楚。0,@K.r"26,代脈yf|31m代脈是單因素脈象,反映脈的更代,主要診察脈形或節律失常的脈象能否更代為正常脈形或正常節律,用於診斷由某一脈象更代為另一脈象的病理機制和內在聯繫。這是脈診的一個重要方面,對辨別脈象變化是否主病、以及疾病發展變化和轉機,具有很重要的意義。但是,近代以來,脈的更代被忽視了。所以,近代脈書對代脈的解釋已離題太遠。4o"$@Mz]<z+近代脈書對代脈的解釋是:「脈來一止,止有定數,良久復來」。很明顯,這是將「間歇」作為代脈的構成條件。其實,代脈的構成條件並不包括「間歇」,更不是「止有定數」或「良久復來」,而是專指脈的更代。tCgANEk脈的更代,是中醫獨特理論,源於古代醫家用二十八脈(即二十八經)闡釋人體氣血運行的一種方法。但是,由於中醫學沒明確經絡是什麼,且年深日久,去古漸遠,脈的更代逐漸被誤解了。若從根本上弄清代脈的實際意義,必須了解古代醫家用「二十八經」闡釋氣血的基本方法。9GK$Gnl"]古代醫家將人體氣血的運行,比擬為天體日行「二十八宿星」。在經絡學說指導下,古代醫家將左右兩側十二經看成二十四經,再加任、督二經和陰蹺、陽蹺二經,合稱二十八經,並與天體「二十八宿星」相對應。因此認為,「二十八經」是人體運行氣血的通道,由此產生了氣血運行於「二十八經」或「二十八脈」的傳統理論。按這種理論,人體氣血在「二十八經」的運行,周流不息,依次交接,則為脈的更代。並且,脈象隨四時季節發生相應變化,也是脈的更代。比如,春顯弦象、夏顯洪象、秋顯浮象、冬顯沉象,這種循環交替過程,由弦脈更代為洪脈、洪脈更代為浮脈、浮脈更代為沉脈、沉脈再更代為弦脈,即脈的更代順序。古人認為,脈象隨「四時」發生相應變化,是脾臟的生理功能,故曰「脾脈代」。因此,從傳統理論看,脈的更代與脾臟有密切關係。如《素問.宣明五氣篇》說:「脾脈代者,謂胃氣隨四時而更,此四時之代也。」這說明,《內經》所說的「代脈」,只反映脈的更代,不是脈「間歇」。;F古代醫家所說的代脈,既有正常代脈,也有主病的代脈。正常代脈是脈的正常更代,沒有特殊表現。所以,古代醫家有「脾脈平和不可得見」的傳統說法。若脈的更代不正常、或脈象變化不與四時相應、或脈的節律失常,必然有相應的表現,所以,病理性代脈可以診察出來。比如,春脈應弦,夏脈應洪、秋脈應浮、冬脈應沉,若脈象不符合這種規律,不與四時相應,說明脈的更代不正常。再如,脈的節律發生異常變化,出現「結脈」或「動脈」等,若不能還原為正常節律,或更代為其他異常脈形,都是病理性代脈。如《脈經》說:「其脈微細……代絕者死。」這是微細脈更代為陰陽即決離決的脈象。再如《診家正眼》說:「代散者死」。這是更代為散脈。這都是病理代脈。JtCP ;1對代脈的解釋,最早見於《傷寒雜病論》,如:「脈來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名曰代,陰也。」其中,「脈來動而中止」,是脈的節律失常。「動」,是動脈,即非竇性心律的脈形。「止」,是「間歇」,相當於竇性停搏。「動而中止」,是非竇性心律夾雜著脈「間歇」。「不能自還」,意思是說,非竇性心律夾雜「間歇」的脈象不能「還原」為正常節律。「因而復動」的意思是說,因不能「還原」為正常節律,故接下來又出現非竇性心律的脈形。顯然,《傷寒論》並不是將 「動」和「止」作為代脈的構成條件,而是將節律失常的脈象不能還原為正常節律稱為代脈。這才是代脈的實際意義。/{"Q?or《脈經》說:「代脈,來數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脈結者生,代者死。」可以看出,《脈經》對代脈的解釋與《傷寒論.太陽下篇》基本一致。所謂「來數中止」,也是節律失常的脈象。所謂「不能自還,因而復動」之說,與仲景之說完全相同。這說明,《脈經》所說的代脈,也不是將「止」作為構成條件,而是專指脈的更代。_C*a>c~O據考證,近代脈書將代脈說成是「脈來一止、止有定數、良久方來」的脈象,主要是誤解了「五十動而不一代」的傳統理論。如果弄清「五十動而不一代」的出處和實際意義,可以證實:所謂「五十動而不一代」,是針對氣血運行「五十周身」而言的,其中,所謂「代」,並非「止」的意思,而是氣血運行「二十八經」每循環一「周」或每更代一「經」為一代。mUH,Ni《靈樞.根結篇》說:「五十動而不一代,以為常也」、並說:「四十動一代者一臟無氣,三十動一代者二臟無氣,二十動一代者三臟無氣,十動一代者四臟無氣,不滿十動一代者五臟無氣。」這是針對氣血晝夜運行「五十周身」而言的。古代醫家將人體氣血晝夜運行五十周身稱為「五十營」,對此,《靈樞.五十營篇》有詳細解釋,如:「人經脈上下,左右,前後二十八脈,周身十六丈二尺……人一呼,脈再動,氣行三寸,一吸脈亦再動,氣行三寸,呼吸定息,氣行六寸……二百七十息氣行十六丈二尺,氣行交通於中一周於身……一萬三千五百息,氣行五十營與身。」這是古代醫家用二十八經闡釋氣血運行的基本理論,受天文學的影響很深。古人認為,天有二十八宿,人有二十八脈(即二十八經),日行二十八宿為一晝夜,氣血運行二十八經為一周身。二十八經總長度為十六丈二尺。一呼一吸為一息,一息氣血運行六寸。二百七十息氣血運行十六丈二尺,為一周到身。一晝夜共一萬三千五百息,氣血運行五十周,稱為「五十營」。所謂「五十動而不一代,以為常也」,就是按這種方式計算得來的。比如,若脈動五十次而不更代一經,說明氣血在二十八經的運行正常。若脈動不滿五十次就更代一經,說明氣血運行不正常。由此說明,所謂「四十動一代」、「三十動一代」、「二十動一代」等,都是指脈的更代,而不是說脈「間歇」。這是因為,氣血運行於二十八經,絕不是每「間歇」一次才更代一「經」,而是循環交替,周流不息。因此,不能將「一代」認為是「一止」。C"_k1`[i若將代脈說成「脈來一止、止有定數、良久方來」,許多傳統說法解釋不通。比如,中醫有「妊娠三月見代脈,是為常脈」的傳統說法。近代脈書將這種代脈也認為是脈有「一止」或「間歇」,並說「因妊娠初期,胎形未定,五臟精氣聚於胞宮,以養胎元,脈氣不相接續,故可見代脈。但止數不多。」這種解釋似乎合情合理,其實不對。「妊娠三月見代脈」,實際意思是說,女子妊娠三月,開始更代為妊娠脈,而不是出現「間歇」,更不是「良久方來」。若妊娠三月脈有「間歇」,絕不可認為是常脈,否則,將會誤診。所謂妊娠脈,一般是滑脈。由此說明,必須弄清代脈的實際意義,才能澄清對代脈的錯誤解釋,才能體現代脈的實際意義和診斷作用。37以上是二十六種常用脈象的脈形規範和實際意義,其中,每一種脈象都不是固定不變的脈形,而是有可容許的變化範圍。在實際表現時,都可以有程度上的不同。並且,這二十六種脈象都有一定針對性,分別代表對寸口脈進行診察的相關方面,各有不同的診斷意義。所以,這二十六種脈象概括性很強,再加相兼脈,可以滿足臨床需要。因此,必須掌握這些脈象的脈形規範和實際意義,並熟煉掌握這些脈象的辨別方法,才能充分體現脈診的作用。
推薦閱讀:

孫鳳武:論對法的本質的科學闡釋及其對中國法律建設的意義
【蓮師心咒之意義、功德】
論柳宗元創作唐雅的現實意義及其藝術特點 ‖ 吳振華
中秋的意義是什麼?
客家醮地傳統儀式及意義

TAG:意義 | 原創 | 規範 | 實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