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兒子全部考進斯坦福,她的教育法則值得所有父母深思!
「為人父母,都希望兒女成才。」陳美齡的這句話應該沒有人提出反對意見。
出生於香港的陳美齡,在1970年代是個紅透半邊天的歌星。但現在,她最驕傲的是,她把三個兒子都送進了斯坦福大學。她在《50個教育法——我把三個兒子送入了斯坦福》一書中自稱「教育媽媽」,總結了自己的「教育大法」。
孩子們身上擁有著美好的未來
但有一個前提--好好接受教育
陳美齡的父親生於香港。鴉片戰爭以後,香港淪為英國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被日本佔領,戰後又再次為英國統治,直到一九九七年回歸中國。
生活在那種狀態下的陳美齡父親,有幾句話經常掛在嘴邊:「錢財、名譽如流水。一旦出事立刻會被奪走。但是,知識一旦記入腦子,就不會被人奪去,它會成為你一生的寶物。所以在你能學習的時候要珍惜機會,好好學習。」
無論生活有多艱苦,父母都拚命工作,把家裡六個孩子都送進了學校讀書。對於教育,陳美齡父親始終抱著一個堅定不移的信念:「孩子們身上擁有著美好的未來。但有一個前提——好好接受教育。」
正是因為父親的這句話,陳美齡一度辭去偶像工作到加拿大留學, 攻讀「兒童心理學」,然後又拿到美國斯坦福大學的教育學博士學位。
父母能給孩子最大的禮物
就是教育
嬰幼兒期,是教育中最重要的時期。俗話說「三歲看大,從小看老」,據說孩子大腦發育百分之八十的過程,到三歲為止就已完成。到這一階段形成的性格和個性,很大程度上將影響孩子今後的人生。許多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普遍認為,對嬰幼兒期的教育進行投資,得到的收穫最大。
學齡前的孩子要貼身照看,儘可能多待在一起,給他滿滿的母愛。這樣的想法陳美齡在懷孕時就有了,她說之後會帶著孩子回到職場工作,背後也是出於這一考慮。
如果嬰幼兒期的教育順利的話,等孩子上學後,撫育起來就輕鬆多了。孩子的教育,不僅僅是學習能力的培養,而是身心兩方面綜合人格形成的過程。
「教育」並不等同於「學習」。「教育」這個詞,具有非常豐富的意義。陳美齡表示她的目標是希望孩子們處於最好的環境中,身邊圍繞著優秀的老師和朋友,接受著許多刺激,從而能夠自發地學習。
關於孩子的教育方針
夫妻間必須達成一致
在育兒、孩子教育上需要花費大量精力,夫妻間的通力合作必不可少。
有的朋友會說:「我家那位才不會這麼幫忙呢」,但我想說的是,世界上沒有不疼愛自己孩子的父親。即便兩人意見不合,花些時間,慢慢地多交流溝通,這很重要。
教育方針和升學相關的問題,夫妻之間要經常商討、達成共識,這是最最基本的。
培養孩子獨立人格
完全是家長的責任
即使選再好的學校,孩子人格形成這麼重要的工作,也不能扔給學校就不管了。
陳美齡始終確信「教育的全部責任在於家長」。學校和老師只是重要的夥伴,孩子的教育,基本上所有的責任都應該由家長承擔。
小學、初中教的是讀寫、算術,高中、大學教的是在社會上必需的專業知識。但是,老師的生活方式和對事物的看法,並不一定全部正確。其中,也有一些不希望孩子學習的部分。
在人格形成的重要時期,孩子們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校里度過。在這樣一個狹小的世界裡,被拿來和其他孩子比較,通過學業成績和體育表現來評測價值。
有的孩子能夠順利融入學校生活,樂在其中;有的孩子卻在學校被徹底「擊垮」。家長要非常清楚其中存在這樣的風險。無論孩子被放在什麼樣的環境中,都有責任讓他們相信自我並拓展自己的潛力。
對孩子教育承擔責任的,絕對不是學校和老師。「孩子教育的全部責任,由家長承擔。」家長必須得有這個覺悟。
她將這些年讀書教育三個孩子的方法寫成《50個教育法——我把三個兒子送入斯坦福》,下面呱呱就為大家做了一些此書中精彩內容的摘抄:
1. 只是有一點要注意:表揚的時候,絕對不能說謊。明明寫的字根本不好看,卻對孩子說「字寫得真漂亮啊」,這樣孩子無法知道自己的正確評價。這種表揚方式,對孩子沒有任何好處。還不如不斷鼓勵,直到真心覺得任誰看起來都會覺得有進步的進步,再盡全力表揚,這樣來得更有效果。
2.無論發生什麼事情,絕對不能進行體罰。因為它是最差勁的教育方式。
3. 我家的基本規則,首先就是「不說謊」。
4. 無論和孩子有多要好,我都從不指望親子關係真的像朋友一樣。父母就是父母,孩子就是孩子。希望孩子對父母懷有敬意。因此,我認為父母就要有父母的樣子,展示出認真生活的姿態,送給孩子一個無愧於自己的人生。
5. 教育最首要的目的——自我肯定。因為一顆認同自我的內心,恰恰是人格形成的基礎。連自己都不喜歡,不可能會喜歡別人。否定自己的孩子,也會否定別人。像這樣學會了自我肯定,就可以不斷提高自己的優點;並且連缺點也能一併接受和面對,變得更積極的加以改正。
6. 「你要是做好了**,媽媽給你獎勵哦」這種附加了條件的疼愛方式,也是萬萬不可的。這會使孩子覺得「如果達不到這個條件,我就毫無價值」,從而指使他們失去自信,並養成沒有獎勵就不努力的壞習慣。
7. 並不是「做到了就是好孩子」,而是「努力過就是好孩子」。對於孩子來說,最好的獎賞莫過於來自周圍的關愛。孩子身上的價值,不會因為他會幹什麼、不會幹什麼而有任何改變。
8.金錢所買不到的愛情、友情、溫暖、回憶,能夠豐富自己的人生。這個道理有沒有儘早告訴孩子,他們對於金錢的感受也會大相徑庭。
9. 在教育者之間,有一個共識:到三歲之前多體驗,六歲之前能順利參加社群活動,八歲之前提高IQ為青春期做準備。這是因為八歲之前是產生腦突觸最多的時期,而八歲以後用不上的突觸會消失。從那時起,一個人擅長不擅長的,喜歡或討厭的,就會確定下來。
10. 為了培養出好奇心旺盛,做事積極、不膽怯的孩子,幼兒時期的豐富經歷不可缺少。就算是為了不埋沒孩子的潛力,也要讓他們多看、多聽、多接觸、多與人相處,多見見世面。
11. 逢星期日,我們一家人會去書店買些喜歡的書,到茶館裡邊喝茶邊讀書。讀完後,互相談談各自讀的書的內容,或者交換著看。像這樣,父母親自陪著孩子,幫助他將興趣堅持做下去,那麼孩子自然就能提高集中力。
12. 不會的問題放任不管,就無法行進到下一步,上課內容也就無法更深入地理解。過不了多久,孩子就會暗示自己「我不擅長這門課」,導致對該課程產生厭惡,引起惡性循環。
13. 兒子們在成為高中生之前,基本上我都禁止他們玩電子遊戲和看漫畫。在最最關鍵的大腦發育時期,我不想讓孩子過於偏向一種使用大腦的方式。即便不玩電子遊戲,現實世界裡而又很多有趣好玩的事情。
14. 遵守作業提交時間,這是兒子們的責任。和朋友們玩耍,參加家裡的活動,雖然每天都有不一樣的事情,但做作業和學習的時間,教給孩子自行判斷、妥善安排,這是我家的原則。
15. 從孩子懂事起,自己就常常逗孩子笑,比如明明遞給孩子一碗飯,卻說:「來,吃面吧。」剛開始孩子還會認真的糾正她,後來就知道媽媽這是在和他們開玩笑,慢慢地他們也開始會故意說些有趣的話來逗爸媽笑。家裡總是歡聲笑語,出去走到哪裡,也總能說些有趣的事情活躍氣氛,讓周圍的人都很開心。
如何為人父母,教育好子女? 父母首先自己要成為一個優秀的人,然後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是要先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優秀的人,而不是一開始就給她規劃好路線,向著一個方向前進。孩子的成就,來自父母對教育明智的理解和對孩子耐心的栽培。
推薦閱讀:
※兒童智能語音機器人哪款好用?小靈靈智能語音機器人陪伴孩子健康成長
※梁啟超:教育的本質,是教人不惑、不憂、不懼,頂天立地做一個人
※正在考慮生二胎,如何做好長子的心理鋪墊工作?
※4.14日國內雅思A類真題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