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傳統插花:詩情花意 文人雅集

宋元以降,焚香、烹茶、插花、掛畫,被文人雅士並舉為生活四藝,是稍有素養者不可或缺的。明代張謙德曾在其《瓶花譜》序中寫道:「幽棲逸事,瓶花特難解,解之者億不得一」。插花一詞是今時的稱法,在古代則多稱為瓶花、瓶供。古人不滿足於折枝花的直接傳情,漸將室外花木引入室內,營造空間的生機與逸趣。器皿插花正是古人審美觀念轉變的反映。

  傳統插花,是我國重要的古典藝術之一。其始於六朝盛行於唐宋。《南史》晉安王子懋傳記載:「有獻蓮花供佛者,眾僧以銅罌盛水澤其莖,欲華不萎。」這是最早有文字記載的器皿插花活動,既是佛前供花,其他方面不論是宮廷擺飾或文人鑒賞力的表現,都巧妙地運用了花藝之美,這使得藝術風氣發展為之大盛。  瓶花一束 意境悠遠  宋元以降,焚香、烹茶、插花、掛畫,被文人雅士並舉為生活四藝,是稍有素養者不可或缺的。明代張謙德曾在其《瓶花譜》序中寫道:「幽棲逸事,瓶花特難解,解之者億不得一」。插花一詞是今時的稱法,在古代則多稱為瓶花、瓶供。古人不滿足於折枝花的直接傳情,漸將室外花木引入室內,營造空間的生機與逸趣。器皿插花正是古人審美觀念轉變的反映。

  崇尚自然、源於自然而高於自然則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藝術尤其是造型創作的共同指導思想,重形尚意,追求以形傳神、形神兼備、情景交融而深邃的意境美則是其創作的最高目標。作為中華優秀古老文化一部分的傳統插花藝術,它在許多方面都很好地把握並體現了中國傳統美學的這些精髓,並不斷發揚光大。  傳統插花追求空間之美,一條線能表現出最大的空間時最美(平遠、深遠、高遠),而且此三遠形成之線以曲線最為優美。花則作為素材基礎,契合事物與時機,以強調自然生命與空間意義之整體性,表達作者美的意念。  以花怡情 文人雅集  文人插花則別有情趣,插花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也是雅集中的主要活動。  歐陽修《洛陽牡丹記》有載:洛陽之俗,大抵好花;春時,城中無貴賤皆插花,雖負擔者亦然。  《夢梁錄》則這樣記錄當時的市井:插四時花、掛名人畫、裝點門面。  《墨庄漫錄》中記載:西京(洛陽)牡丹聞名天下,花盛時,太守作萬花會。宴集之所,以花為屏障,至梁棟柱拱,以筒儲水,簪花釘掛,舉目皆花。  詩情花意 幽棲逸事  在浩如煙海的古代詩歌中,涉及插花內容的詩句獨放異彩。如蘇轍《戲題菊花》:「春初種菊助盤蔬,秋晚開放插滿壺。」劉禹錫《贊枸把》「翠黛葉生籠石翁,殷紅子熟照銅瓶。」朱淑貞《示犀》)「一枝談貯書窗下,人與花心各自香。」《芥子園畫譜》有題畫詩云:「出家除夕無他事,插了梅花便過年。」由此可見,古時插花之風盛行,不插梅花,年也是過不得的。 古代詠插花詩不僅反映了詩人熱愛花木的情趣,亦可看出詩人熟穩花道的技藝,賦「心象」於花技的文思。

  許多文人士流為避現實多退隱於山水之間時,寄情于山水花草之間,以表心意。如周敦頤的學生程顥詩云:「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對花開花落等景象敏感多思。  宋朝有一首詠海棠的詩:「海棠脈脈要詩催,日暮紫錦無數開」,意思是說海棠半舒半卷,脈脈含情,非要詩人吟出好詩來,否則就不肯開放。  借用花木抒發人的意志、願望之時, 以花枝展情韻, 表現花品花格, 令人在擊節讚歎之餘, 心馳神往。古人看花是有分別的,飲酒對自然生長的花,飲茶對瓶中插花,在寄情花木中, 每朵花、每片葉都蘊涵著深長的意味。

推薦閱讀:

傳統吉祥剪紙
在生活中教育,教育中生活 ——記講座「傳統文化中的育人思想」
傳統對聯2
傳統釣非常非常全面的釣魚餌料
學拳筆記:傳統陳式太極拳一路招式講解筆記

TAG:傳統 | 文人 | 插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