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應站在「傳統精華」的高度上

  在大力倡導新課改的今天,一提及傳統教學方式便有人持反對態度。特別是在公開課的評價上,有人認為,只要是用傳統教學法講的課就是失敗的課,全盤予以否定。其實,這種對傳統教學方式一棍子打死的方式是片面的。我們今天的教育教學不是憑空而生,它是在歷史上成功的教育教學經驗的土壤上創生的,是繼承傳統教學的精華並進一步發展而來的。一些傳統的教法在當今的語文課堂中仍能熠熠生輝。

  啟發式教學法在我國自古有之。孟子曾用比喻闡述啟發式教學法:「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意思是說,君子教導別人,就像射手拉滿了弓,卻不發箭,作出躍躍欲試的姿勢,這樣,才能啟發和誘導學生,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當代著名教育家霍懋征對啟發式教學也情有獨鍾,她指出,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察言觀色,善於聽取學生的發言,當學生想知而不知,想說而又說不出時,教師及時點撥,學生才會恍然大悟,這就叫啟發。由此可知,從古至今,啟發式一直是為師者欣賞的理想教學方法之一。

  當前,討論式、辯論式教學法已成為教師日常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法。其實,《論語》中提到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起予者,商也」等都有此意,就是說教學應注重創建民主和諧的氛圍,讓學生在討論與切磋中學習。宋代的「會講」,類似今天的學術討論會,那時進行學術交流和爭論是極其普遍的現象。今天我們課堂上的小組交流討論與合作學習,多數也是屬於辯論式的學習方式。

  現在一些學校採用的集中識字、識寫分開的教學法,也是在吸收傳統語文教學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我國古代學生初入蒙館,識字、寫字是分開進行的,先識字,後寫字,互不掣肘。識、寫分開符合漢字的特點和語言發展的規律,也與學生的年齡特點、接受知識的能力相吻合,這種傳統語文教學的成功經驗,也可以為我們今天的教學所借鑒。

  我國歷史上的教育家無一不重視多讀多背。「多讀」不僅指讀書的數量多,讀書的遍數多,而且提倡採用多種方法讀書。朱熹提倡「熟讀精思」,倡導「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王明陽則要求學生反覆「背書誦書」、「誦書講書」,把書讀得「精熟」。而「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等名言也無不在強調多讀多背的重要性。實踐證明,多讀、多背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積累知識與提高語言能力的有效方法。

  我國傳統語文教學的經驗極其豐富,對傳統教學經驗正確的態度應是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棄傳統之糟粕,取傳統之精華。只有站在「傳統精華」的高度上,才能探索出新的語文教學之路。(作者朱傳義,單位系黑龍江省寧安市卧龍學校)

  《中國教育報》2013年12月11日第10版

推薦閱讀:

中國傳統法治思想反思與中國政治文明建設(一)——兼談法治與人治、禮治、德治、民治、黨治
【惜居】中國傳統傢具之民間傢具 堅固耐用 裝飾適度率真質樸
【盛飾華服】各國傳統美服,你喜歡哪一個?
青蓮詩社:郭慶澄【傳統詩詞】專輯

TAG:傳統 | 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