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國畫的傳承與創新 劉武宏
淺談中國畫的傳承與創新
中國畫是一種古老的具有很大傳承性的藝術,各個朝代的文人和畫家無不在上學古人的基礎上形成自己風格並有所繼承發展。中國畫的創新在古代表現為對繪畫語言本體的發展,如宋元時期的繪畫是中國古代繪畫發展的巔峰,正因為宋元時期的文人畫家對中國筆墨技法的完美演繹以及所生髮出的幽深的意境。而中國畫的創新最為劇烈的則表現為近代西方美術對中國傳統繪畫的強烈衝擊下,中國繪畫在汲取西方繪畫的營養後對自身的發展。研究中國畫的傳承與創新需把中國畫放在特定的社會環境和文化背景之下。由儒、道、禪三大哲學思想基石構成的中國古代美學,在審美理想上是以和諧為美的。儒學提倡人際社會倫理的和諧;道家美學崇尚心靈與大自然的和諧;禪學美學則以實現人生入世與出世的和諧為明心見性之本。儒家哲學的事功化傾向給了藝術創作以社會實踐活力,庄禪哲學的超然性品質又保證了藝術的功利追求能維持在傳統審美的心境之中。因此,中國文化的價值觀是極其穩定的,反映在繪畫上,是古典的理想美、和諧美。雖然歷代文人畫家的繪畫語言選擇不同,其繪畫風貌也截然不同,但整體上看,其內蘊的民族美學精神是一脈相承的。他們只是從不同的角度來抒發自己的審美體驗,其核心仍然是中國古典文化。
中國畫:在傳承與創新中求索
目前在國畫創作領域,中國畫理所當然地應該是以中華民族自身的文化體系為旨歸的。儘管中國畫在發展過程中對畫家繪畫才能、筆墨技巧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但是其精神內涵和美學標準卻一直與中國傳統文化血脈相通,更是中國畫的根基所在。中國文化素養不是一種表面文章,而應完全融化到其日常創作中去,不管是科班出身還是江湖畫手,如果在中國文化素養方面有所缺失,都是會失去中國畫靈魂的。沒有了中國文化脊樑的支撐,真可謂有筆墨為零,沒有筆墨也等於零。雖然美術創作不及文學作品更能揭示社會的矛盾和複雜性,但藝術品作為一種圖像,卻可以反映出每個時代的精神面貌,供學者們從不同角度來審視中國的鄉村與城市,這是它獨特的價值所在。經典作品一定源於生活,只有深入生活、體驗生活、了解民情,用來源於生活中的真實感受創作出的作品,才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中國畫不能固步自封,我們要凸顯的是具有人類藝術發展方向的中國畫,是讓世界上所有民族的人看到以後,覺得中國畫不僅有中國自己的民族特色,還有人類未探索的很多東西可以去吸收。 畫家們藉助實用的繪畫材料和高超俊逸的繪畫技巧,控制了畫面的空間關係,刻畫細膩入理,運筆不疾不緩,空靈飄逸,在有意無意間以虛畫實,以變求靜,用力似力非力,如斷若續,變化萬端。在簡約疏淡中傳達了被自然山水滋養後的時空留戀。和唐詩宋詞一樣,他們以最樸素溫和的神態表現了遠離塵囂後,在大自然中,安寧時間的愜意和依戀。
黃土地的表現形式與筆墨技法
中國西部神奇、神秘、神聖、地域遼闊,人傑地靈。
古都西安位於中國的中心,是西部大開發的橋頭堡。我就生於這塊人文景觀星羅棋布,文化底蘊凝沉厚重的土地上,然而我卻長期工作執教於高原。五十多年的藝術積累,對黃土地的山川上溝岔,石牆土窯,父老鄉親有著天然的不可割捨的濃厚情感,每每看到那裡的生活場景,手中的畫筆就劇烈的顫抖,涌動的情感便在筆端傾瀉而出,恣意揮灑,浩浩蕩蕩。
我的作品大度樸實·氣勢磅礴·鄉土氣息濃厚,地域特徵鮮明,其畫風獨特,表現手法巧妙,吸取南派之秀·北派之雄,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藝術風貌。在理論和藝術實踐中採納『中西結合,南北結合,古今結合,注重寫實的原則。在繼承借古開今的傳統上講求筆墨語言的概括性與形式美。色調上賦予冷暖·黑白,布局風格上虛與實中取實就虛,密與疏中取密在大與小中取大舍小,拙與巧中以拙筆顯長,沉與揚時取沉但不犟氣,構圖嚴謹,透視中局部用焦點法·通幅用散點法,把傳統繪畫中的「平遠·高遠·深遠」融匯在自己的作品之中。為能更具體表現黃土地的厚重鬆軟的質感,探索出一套勾·皴·點·面·線染法,把一望無際·莽莽蒼蒼的黃土高原·層巒疊嶂,氣勢磅礴,彩墨淋漓,在我的畫筆下,充分體現出自然造化之魂魄雄偉之美·博大幽深之美·中華大地之美。
黃河裹挾著歲月奔騰,劈山穿石,浪濤滾滾,轟然直下,惠澤萬方,沉澱著文化,締造著歷史。在歷史的對岸,畫家以飽蘸深墨揮灑,左右勾皴,縱橫馳騁,勾勒著山川·描繪著河流,述說著心語,演繹著人生。
我以功底紮實·用筆厚重·結構嚴謹·色彩凝鍊而著稱。其作品處處閃現藝術的靈光,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推薦閱讀:
※馬斯克如何做到閱讀量是你的60倍?
※海爾式大躍進:組織創新的陷阱
※中國赴美讀研申請創新高
※論學習、創新與教育
※智慧旅遊建設重在創新和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