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家專輯——醉里橫笛(紫砂壺)

中國陶都網

讀壺筆記

去歲以來,玩壺之途,漸覺趣味淡然哉非不好也,佳物少見,感覺鈍化,奈何……枯坐對壺,偶有所感,靈光一閃,可為笑談,只此而已是以為之記,片言斷語,視為自說自話可也:

觀壺如人,謹慎平衡之君子固美,使日日見之,則亦使人生厭,所以看些別樣的作品,如交東方朔、陳摶老之流,讀《滑稽列傳》、《笑林廣記》之篇……是真人生快事也!二、花貨窮於細節,窮極似物,以至不見泥刀痕迹,「看不出是泥巴做的」,不叫藝術品。三、「紫砂是陶器,不是金屬器,不能以壁薄為誇。」原以為原創意見,近來才知道顧老也說過,慚愧!四、在某種程度上,近代的紫砂創作,要是沒有顧景舟,會不會更好呢?我不敢說,但可以想……五、我傷感,因為令人開心的「作品」越來越少見到了,因為「市場」不喜歡。六、中國紫砂,盤子小,名氣大,存量少,好操作,在藝術品市場上用來做小盤股操作挺好的。可惜,庄稼人不爭氣,大莊家不肯來。所以,搞成這個樣子……七、紫砂作品的藝術性和市場定位取得一致,「由懂的人來玩」,從而促進創作的發展。這樣美好的「良性循環」,我們基本上只能----寄希望於未來的資本家第三代。八、將砂藝術品和工藝美術品分開,是紫砂作為「藝術」發展的必然,但顯然不是「紫砂藝術」當前可以達到的必然。九、理解「細緻、工整、光潔」易,理解「粗拙、放鬆、自然」很難,遺憾的是,前者都跟工藝美術聯繫,後面才靠點藝術的譜。十、不知道為什麼,最近我非常為陳鳴遠、陳光明、蔣彥亭、裴石民……他們這些位感到遺憾。 十一、老壺不一定就好,很多也是商品;新壺不一定不好,可惜更多是商品。十二、不要試圖說服人家什麼是好的紫砂,很多人是不能夠懂,而更多人是不願意懂。十三、一般來說,去**「性價比」吧,藝術品不是按大品小品出水好壞定價的,而那麼貴的實用品你還弄出「性價比」來也沒什麼道理。十四、最近看來,很多民國乃至更早老古壺上的商業刻繪,也很可憎!十五、不指望開博物館的情況下,好好泡茶,好好養壺,好好調心,是王道。

壺品、人品和玩品

玩紫砂,玩到後面,可以從一把壺看出一個作者的心靈從顧景舟的壺,看到他文氣秀俊的風神,品格上講求人際關係的均衡,有古君子之風……從何道洪的壺,看到他剛毅雄沉的氣勢,待人上喜以個人好惡為基礎,有古猛將之氣……從呂堯臣的壺,看到他機巧百端的算計,善於從不同角度上突出自我,有古權奸之技……從高振宇的壺,看到他清高圓滿的品性,文人化的家學和文化的積澱,有古名士之味……

……網上看貼子,看到後來,也可以從一個人的作為看出他的品性你,敢說你不是個貳臣的料子?到處煽風點火,惟恐天下不亂,離間壺友,敗壞風氣,哪裡少過你去?你,敢說你不是個淫賤的胚子?有奶便是娘來,臭腳捧到極至,指鹿為馬,顛倒黑白,哪裡缺過君來?你,敢說你不是個動亂的餘孽?動輒大棒揮舞,猶喜朋比為奸,黨同伐異,臭味相投,就是你的嘴臉!你,敢說你不是個斯文的敗類?評壺不在點上,論器三紙無驢,自封高手,以訛傳訛,就是你的罪過!難以只手,障盡眾目,袞袞諸君,對號入座冷汗莫流,回頭是岸,砂壺無妄,品惡才錯……

論紫砂美的幾種形式(選摘)

有詩曰:紫珏觸膚總生涼,沃湯浴泉色愈張不厭其精做百態,卧玩東閣對流黃。

紫泥為器,百代之工,各有心法,而至於近代,工藝細至之風漸成主流矣!當代紫砂作品,以文巧細膩為最高審美標準之風,當自顧氏景洲翁始。翁「百代壺公」之名赫赫,門徒擁躉之眾濟濟。使後來之工手,學必宗其型;民間之好者,談必依其論;當代之藏家,納必法其宗;所以精工細作之流風,其所謂「得其時」也乎?砂器其為玩物者,精工細作,工極藝生,此亦一道也!一器工之至,則明針滑潤如少女之肌骨,線條嫩美如新發之柔荑;通轉無滯,可以妙會於七巧玲瓏之心;推牆掛底,孰幾通徹於九轉營徊之腸;其美自不待言!何況放之與當今社會之層面,更於作者有盡心製作工底深厚之讚譽,於玩家可以有「無功勞有苦勞」之交代,何樂而不為哉?!於當今商品社會,更可有利於作品之整齊劃一,有利於商家之推薦操作,有利於玩家之掌握炫耀。嘻,是真新時代紫砂的「三個有利於」也!然,觀器日久,始知「精」此一道,於作者,於時風,實可追求之,而不可沉溺之!君不見歷代帝王,生裙釵之陣,長閹宦之手,食天下之精饌,飲至潔之泉醴,而何人可成真隱士、大丈夫乎?!使瘦萍翁復生,觀當下甜俗秀氣之眾家作品,亦定心會贊成白石翁「學我者生,似我者死」之說也!

買壺藏壺的人要有「求索心、感恩心、平常心」

物價飛漲,市相紛亂,憐我囊空,望而神傷好壺難覓,終日倉惶,陶都熱鬧,罵娘嚷嚷做壺賣壺,要講良心,壺友作論,有氣要放一體兩面,買賣文章,說點反話,於爾榷商做壺、賣壺講良心,對,買壺藏壺要怎樣?

或云:我等花血汗錢,做愛好者,自然是天生的「上帝」,「上帝」永遠是無過錯的。所謂受人錢財,替人辦事,你丫做壺賣壺的收了錢,就得老老實實替俺們做實在事,否則……良心大大的壞了!話說的看上去有些道理,至少也是個話糙理不糙,但是用句經濟學術語來說,這種想法只能叫做:「做純粹環境下的假設」而已,一方面市場經濟初級階段,這種寄希望於供方主體的自律行為沒有可行性;另一方面,對於古玩和藝術品這一特殊行業,「自律」意味著超額利潤的喪失。當前的紫砂愛好者求之於供方各個環節都自律,讓您閉著眼睛不學習就「一分錢一分貨」的給您拿上「良心」,客觀上看,個人認為是緣木求魚,沒有可能性。那麼?怎麼辦,壺貴、壺假、壺忽悠、還有些討厭的傢伙說這樣的喪氣話。還叫不叫俺們玩壺了!!是的,面對這一局面,從一個過來人的角度,我有幾個套路大家選擇下好咯:一、不玩了,管你大彬鳴遠,大師高工……還是化料倒模、商品拉胚……老子不玩了!成天用一蓋碗,茶葉本色體現還更清晰呢;或者乾脆來一豪邁的,捧一搪瓷大缸,倍有政治波普藝術的感覺!牛!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見到壺網咱就刷屏,見到壺店咱就繞彎,JS其耐我何?說句實在話,如果你只是想投機來個低進高出,又懶得去鑽研苦求,趕緊著上岸,保證以後不會後悔。二、玩,憑啥咱不玩!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俺就心態好,俺不打挺也不想知道誰做的好誰做的孬,也別告訴俺誰是做壺高手誰手裡有好東西,俺就守著俺的小小瓦缶,看我的雲捲雲舒。

三、 玩,咱是俗人難逃貪嗔痴仨字兒,咱們就喜歡奢侈就喜歡這麼一件好東西,光潔滋潤泥色如玉器勢舒展細工精到神追古人妙不可言……咱們有消費能力,咱們可以在能力許可的範圍追求自己的愛好和精神愉悅。咱們買不起老顧買老何,買不起老何買老周,買不起老周還有……做壺的別唬弄我,誰代工誰套模誰吵作誰自己的東西不認帳咱一概門清;賣壺的別忽悠俺,說職稱說工藝說譜系說風格說泥料說張家長李家短陶人逸事JS糗事俺毫不含糊;多看書,常上網,沒事咱找行家聊天,閑了我跟作者侃侃……互聯網時代了,什麼信息找不著?關鍵是,咱得找啊!三條道,都不錯,還有四條、五條,自有源法,各自參禪,都好都好……常來這網晃的,不是愛壺的就是想指著它吃飯的,對從業的已經有朋友提要求了,挺橫,我也覺得沒關係,想吃這口飯就別做湯里的老鼠屎。那麼「愛壺」的呢?「求索心」,講的嘴都起泡了,自己一啥都不明白,指著人家一分錢一分貨給您拿家來,玄,求人不如求己,才能開開心心玩壺。少聽人說什麼買壺不為增值為玩的昏話,哪個層面的好東西都增值都有人求,包括商品,買成一「萬壺*」「億壺*」的全砸手裡沒人搭理,怎麼也不算一好玩家;「感恩心」,掙錢買壺不容易,做壺的容易?全丁山幾萬人做壺,為什麼要買還買不到的就那麼幾位?要想人前顯貴,就得人後受罪,這話放哪裡都不錯。賣壺的容易?那點資金,要不壓壺壓普洱,得多掙十倍;要不買壺買房子,增值還每月能收錢;要不收壺收股票,怎麼的還多一流動性……真誠面對買家,好好做把好壺,掙取合理利潤,我代表愛好者們對這樣的作者商家道個辛苦先!「平常心」,買壺是玩的,賣不出去咱自個兒泡茶玩,春天咱用花貨,夏天咱用方貨,秋天咱用筋囊,冬天咱用光素……求得是一樂呵。別今天買了明天就狠不的賣出去,自己買了的漲價就開心,自己沒買的漲價就罵娘。心態不好,不但自己玩傷心,傳到網站上大家還跟這兒鬧心。平常心是佛,瓦缶也快活,哈!亂說了一氣,不是要幫誰,完全是為了聊聊而已,聽得進去的姑妄聽之……

天真、圓滿、古味、拙趣--高振宇紫砂藝術芻議(提綱稿)

紫砂是一種迷人的玩物,人文和工藝的內涵非常豐富,如何理解某個作者的藝術風格?如何從精神層面理解作者?是很多紫砂愛好者樂於探討和思索的問題。下面,讓我們試著用研討和解剖的心態,對一位我個人非常喜歡的作者--高振宇先生的紫砂藝術,做一個簡單的探討。完全是個人見解,請作者和方家原諒。

個人風格的確立首先,什麼是藝術風格?要了解所謂作者的風格的重要性,就是脫離於紫砂傳統型制之外的具有個人風格的表徵,比如裴輔導的古味巧思,顧輔導的文秀均衡,何老師的剛猛雄壯……都是從個人性格中來,體現並改變了傳統體例,從而使個人風格得以型成和豐富,這也是砂壺超越工藝品而成其為藝術品的基本要素所在。你可以不喜歡,但不能一味以自身口味否定。(這在很多新丁對何老師壺的理解上體現的特別明顯)。同樣可以從紫砂歷史中得到證明,我們回首古代砂壺的圖譜,沒有風格的作者,往往都會凐滅在歷史的煙塵之中,只有豪如大亨、精如鳴遠、文如曼生……才真正會成為先賢的遺韻,流傳到今天並震撼我們。所以「風格」的樹立,是關係到「匠」還是「藝」的驚險一躍,對於一個對自身藝術創作有要求的作者,是非常重要的! 回到我們討論的個體問題,要評論小高老師的作品,先要熟悉和了解他的風格。當代的陶手,特別是這幾年熱潮中的陶手,我們能看出個人風格的,幾稀!高正是其中一個,我總結他的風格是:天真、圓滿、古味、拙趣。這與陶瓷藝術中許多基本的藝術觀點是相通的,也和其一直順利的生存求學狀態和個人知識構成有關係,但,其風格已經確立是肯定的,其藝術探索也是有目共睹,這在當代陶手中也是少見的。不客氣的說,當下大家追逐的那幾位很熱的「名家」,有的把學其師做到了極至,但仍然不能脫出藩籬;有的追求工藝的極端,但仍然有趣味不佳的弊端;有的將陶藝的探索凌駕於紫砂的本質,過於脫離茶器源流的傳統……個人的風格確立,或不明顯,或有可商榷處。更有許多當下確實比較努力的新人,還在以某款做的盡量象老輩某某為得意,實在更是差的遠甚。 大亨掇球壺,署「東渡歸裡後作」款,是高振宇老先生在日本完成了陶瓷藝術專業的學習後,回到顧景舟大師身邊從事紫砂創作時期的作品。此作品比例均衡合度,氣韻飽滿酣熟,嘴、身、把的弧線的過度銜接優美,充分體現了作者對傳統很好的沿襲和掌握。特別需要提出的是,就是在這個守在顧老身邊創作的作品中,我們依然可以看到他自己的影子──圓滿豐腴的身筒,粗細變化較小的把,都是「高」味而非「顧」味,在師公的偉岸身影之下,依然可以保持自己的思考,實在是難得。筆者個人感覺,高自己所保有的圓滿大氣的風格,實在相較顧老的秀美文氣,更接近「大亨」的氣質內核,這也是這個作品能夠打動人的一個原因所在。

紫砂點將錄(選摘)

陽羨溪頭,異哉泥石,富貴之土,五彩星弛。茗器之用,利茶助思,精魂所附,亦潤亦滋。代有佳器,名工摶之,大匠之工,一丸千錙。名隨器傳,為世所知,是以為記,尚饗於斯!

紫砂之為茗器,美之矣!而古今之大匠名工,工拙各逞,奇技異巧,皆領風騷。筆者痴迷於此有年,對此間人名典故,耳聞目閱,心仰神追,遂以華夏之習俗,於紫砂界之燦爛星河,取今古之最耀眼星宿,以自身之拙見,湊成天罡地支共一百零八之數,暗合施、羅二公水滸將帥之名,曰「點將錄」。此體例,先有清舒位之《乾嘉詩壇點將錄》、《光宣詩壇點將錄》等之先發,後有陳傳席先生之《畫壇點將錄》之高標,小子此文,實為遊戲文章,不懼目光淺薄,於此網路之上,搏廣大同好一笑而已;或有詩云:等閑文章遊戲事,砂壺藝壇戲話之。誰雲作者痴行樂,紫甌一缶論茗時。紫砂界舊頭領一員(不計於正將之內) 傳為明代製作紫砂高手,約成化弘治年間人,供春之師,生卒不詳,佚其姓名。明?周高起《陽羨茗壺系?創始》曰:「金砂寺僧,久而逸其名矣。聞之陶家云:僧閑靜有致,習與陶缸甕者處,搏其細土,加以徴練,捏築為胎,規而圓之,刳使中空,踵傳口、柄、蓋、的,附陶穴燒成,人遂傳用」,從上文可知,金砂僧的「砂壺」,很可能還不是純粹的紫砂製品,而是陶土之細者,類似於精加工的細陶器。且與普通日用陶器共燒,缸釉灰氛不可避免,又因為沒有固定的工具,所以如果還有傳世,也應該是類似陶壺一類的作品,在工藝性上應該與近代紫砂有所區別。因其早而無考,聲明遠播,且為所知紫砂陶人之祖,故點為「紫砂界舊頭領,托塔李天王晁蓋」。 天魁星呼保義宋江 供春 供春,也做龔春,明代正德、嘉靖年間制陶名手,生卒不詳。供初為四川參政吳仕家童,隨吳仕在金沙寺讀書期間,偷學了金沙寺僧的制壺技術。明?周高起《陽羨茗壺系?正始》記載,他的制壺步驟為:「淘細土摶胚,茶匙穴中,指掠內外,指螺紋隱起可按,苔必累按,顧腹半尚現節腠,視以辨真」,細緻的描述了供春做壺的步驟和鑒別方法。但是,周在文中也指出,供春的壺當時就出現了仿品(時大彬所仿),並且他還根據大彬的仿品刻款確認了供春(而不是龔春)的名字。供春壺歷史記載的款式有:「樹癭」、「龍蛋」、「印方」等,存世品有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藏「樹癭壺」和香港茶具博物館「六瓣圓囊壺」。但必須指出的是,由於供春壺歷代皆有仿品(如黃玉麟和顧景舟都仿過),所以對於此存世二壺,理論界大都表示懷疑,並認為可以基本確定為後世名家仿品。也許,「供春」二字,在紫砂界的象徵意義遠大於對作品的追問與考證了。因為他是最早成名的紫砂大家,且具有神一般的精神領袖意義,故點為「天魁星呼保義宋江」。 天罡星玉麒麟盧俊義 時大彬 明代嘉靖、崇禎間著名陶人,號少山,時鵬之子,生卒不詳。大彬壺的特色,就是雅穆有威,精氣充盈。他是紫砂歷史上第一個全面改良和發展者,對泥料配置、制壺工藝、造型創新、落款刻繪方面都有開創性的貢獻,並基本奠定了後世紫砂壺具的基本審美和工藝要求標準。他嘗試調製泥料,開創小壺製作,試製各種新款,提高刻繪水準……可以說是一個全才。當今存世他的作品有兩種風格,一種是以幾件出土器為代表的大型壺品,泥質比較粗,型體碩大,部分有缸釉;一種是以幾家博物館藏品為代表的小壺作品,泥質細膩精純,型體小巧,匣燒無釉淚。對兩者的評判,學術界存在兩種看法,一派根據同時期紫砂出土器特點,認為受工藝發展限制,出土器較可靠,而小壺類為後世(特別是民國上海部分專業仿手)仿製;另一派則認為大彬有後世之名,工藝水平應該不會停留在出土大壺的水平,而應該是在中年遊歷婁東後變法為細工小壺,所以精品多集中在此時期的小壺。本人多次近觀了這幾件藏品,竊認為泥料、工藝等差異確實很大,不似一個時期所為,故比較贊同前論。雖如此,時於紫砂之貢獻,誰人可以蓋之?以實績論之,尤在供春之上,故點為「天罡星玉麒麟盧俊義」

紫砂六記

一、緣說紫砂者,五色富貴之土也,生之陽羨,成之妙手,圓不一式,方非一相,為光貨則型有度而合矩,為花器則奪天地之巧工.似玉而可實用,如瓷但不遠人.含光而不現,有韻而悠遠,一器在手,真可悟君子合光同塵,被羯懷玉之意也!

吾性恬淡山野之人,素不愛金玉鋪陳之貴,明珠萬斛之豪.獨喜據明窗淨几間,對滿院黃花,邀酒朋詩侶,飲三杯苦茶而已.佳茗相對,焉能無佳器以盛之?紫砂之器,是以為吾之所愛也!紫砂之美,在何處也?曰泥,曰工,曰型,曰款,世人皆知之,以吾之見,還需加一項曰"品",人而無品,不知其可;器之無品,等而下陳.君不見世間人人曰曼生,君不見紅塵談壺必顧老,何也?價昂?工細?泥特?非也!曼生化金石之型,警世之辭於壺,非壺器特優也,實品類超群矣!是以壺已不壺,成文化之名器也!顧老以文人之心,化個人之特點為光器,秀麗,均衡,文雅,工緻,所以成一代名師也.使之無文?安能得悟?安能行遠?今之工手,多以匠人自得,持一技之能,自以為他人之所不能,便如井底之蛙,終日荒嬉,洋洋不之天地之大也!悲夫!

玩紫多年,常有所感,今日試為六記,與諸方家議論之,行外之言,博一笑也! 佛說因緣果報,必有前因。作為嗜茶之人,紫砂作為一種與茶文化結合緊密的實用工藝品,實在是不可不知,不可不愛。泡了很多年茶,買了很多年壺,每有心得,則喜不自勝;每吃一」葯「,就痛定總結;時間長了,非但不厭,反而成癮。由新而老,由亂玩而研究,由聽人說道到冷靜思考,還是有所得的,在這裡亂說一些,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批評。紫砂的魅力,紫砂的特色,到底是什麼?在市場上,在網路里,我們聽了太多以訛傳訛的"故事",有人說泡上茶有"紫氣"的,有人說能劃著火柴的,更有甚者,前段日子正喝著茶,還聽人說紫砂壺的鑒別要放腳底下踩,踩不破才"真紫砂"的!!……異端邪說,偽科學橫行.到了現在我最怕的,就是有壺友鄭重其事的拿出"珍貴原礦綠泥、黑泥「,或者假」到代陳鳴遠、陳曼生「……紫砂的美,被鞋油一樣黑,化料一樣毒的市場掩蓋銷磨,實在是令我們這樣的」愛紫之人「有一種心痛的感受。如何選一把好壺,此貼我們先從新壺著手,來一起探討研究一下吧…

經常在網上閑逛,每天發上來的壺也真是不少。朋友多的,圖拍的漂亮的,大家喊一聲好;實在看不上看不清的,就說一聲「泡茶不錯」。「泡茶不錯」是什麼概念?是說壺的實用性嗎?還是敷衍的說法?紫砂壺泡茶有什麼優勢?什麼樣的壺泡什麼茶好?……吾生性駑鈍,唯獨愛認個死理兒。說到泡茶的效果和匹配問題,很多茶人都做過研究,對於這種定量分析的方法,日本和台灣的茶人已經做了很多的研究,台灣有些茶人甚至從什麼器型、多大容量適合什麼樣的茶葉,怎麼置茶,如何沖水的問題都做了量化的表格……到最後只好自己建窯捏壺用來滿足自己的需要。所以我不太同意有的朋友把「泡茶不錯」作為壺不上眼的託詞。作為一個追求茶中樂趣的人(我相信上三醉的朋友都是有這樣的追求的),對器具的選擇,決定了您是在」喝「茶還是在」品「茶,決定了您對」品茶「這一文化符號性很重,很強調儀式性的活動的理解程度。所以,滿座嘉賓或者孑然獨座沖泡一壺好茶時,案上放著不適當的茶具是很煞風景的!紫砂與茶的匹配,已經有很多老師說過了,既然是「雜談」,又時常還有朋友在問起,我們也就不妨再啰嗦一下:白茶、綠茶:是最不適合用紫砂沖泡的,綠茶的色型不太適合用紫砂器皿沖泡,最宜者還是白瓷蓋碗和玻璃器皿,如果一定要用紫砂,推薦虛扁、扁鼓等大口淺身筒的器型,不要悶泡,以避免產生熟湯氣。烏龍茶:適合用朱泥小壺沖泡,朱泥一般目數較高,密度大,對高香型茶品的香味吸附損失少。黑茶:適合用紫泥、段泥中大品壺沖泡,身筒高一些更好。紫泥、段泥泥質較為疏鬆,利於吸附黑茶類不好的倉味雜味,其交換作用也可以使茶湯的味道更好,身筒高更有悶泡的作用。但熟普由於湯色過濃,容易造成段泥吐黑,應該在試養後再持續泡養。紅茶:適合紫泥、段泥大品壺沖泡,最宜提梁。想像一下,一把提梁,在冬夜泡上溫暖的紅茶,或者再加入一兩朵清香的菊米,該是怎樣的溫情啊……例外的是試茶,還是用瓷器吧,感受更加敏銳直接。 二、泥說 紫砂之為茶器,譽滿天下,有明以來,時人趨之若鶩,茶客珍而寶之,為何?材質本身的優勢勿庸質疑。數中國幾大名陶,建水、欽州、石灣……工藝各有千秋,但摶而為茶器,往往無法與宜興紫砂相比。傳說中異僧所授之「五色之土」,更為這種特殊的陶土平添幾分神秘,更加具有魅力。但是也因為這種神秘性,多年來造成關於紫砂泥料的「故事」泛濫,謬論橫行,有必要從科學的角度來做一個客觀的分析。紫砂陶土,成分有些什麼?已經有專業機構做過詳細的定量分析,氧化硅,養化鋁,鐵質氧化物,石英質……與其他陶土關鍵的不同在化學層面上是含鐵量較高,在物理層面上是分子層面上的排列特性:所含各類成分的團狀體構造,造成團內和團間的雙重氣孔結構。鐵含量高等化學特性造成泥料顏色變化的多樣性;特殊物理特性造成泥料透氣性強,可塑性高、收縮比小的特點,使泥料利茶、可塑。窯燒變形小;這些都非常有利於作為工藝品,特別是茶具類的工藝品的製作的原料……說了這麼多物理化學,似乎得於道而失之趣味,但是禮崩樂壞的末法時代中,要尋找一點真相,不用上這樣的科學考據工夫,恐怕上當難免。那麼,了解這些,便於我們揭穿哪些紫砂的歪理邪說,鑒別哪些市場的「李逵」「李鬼」呢?試舉例幾種紫砂」偽科學「:

1、 綠泥、黑泥有」原礦「:紫砂有綠泥、黑泥原礦嗎?有多少遊客朋友、甚至做茶具的朋友,到宜興去歡歡喜喜的買回綠油油的一堆」真原礦「壺來?」紫砂是」五色土「哦,綠色的泥巴最貴哦「很多不良從業者就是這麼跟您介紹的吧?然而稍有基本化學常識的人都知道,什麼成分的氧化物呈綠色,氧化銅,養化鈷……所以瓷器的綠藍色用氧化銅,紫砂的」綠泥「用氧化鈷,很正常的啊。而原礦紫砂泥料里會天然含有這些成分嗎?沒有!那麼用硅、用鐵……您給我燒出綠色來看看?!同理,紫泥再深也是」黑「不了的,黑料不加氧化錳之類,就只有封窯」捂黑「處理,(也就是用加強炭的附著來加色,說通俗了,就是加煙給他」熏黑「),除此之外,我也想不出別的辦法變出」黑料「來。所以說,再有JS給您說他有綠泥、黑泥」原礦「,您就儘管把他的信用給」槍斃「了好了,欺負咱文化人沒數理化知識啊,哈…………說到這裡,就順便把選擇綠、黑料的事情說了吧:紫砂是工藝品,為了表現物象之美,材質之美,綠泥、黑泥不是不能用,其實好的高溫氧化物也應該比較穩定,析出量也應該不大。特別是」花貨「類品種和一些特殊的型,用別的泥料還真沒法做(模擬類花貨的枝葉,不做綠的行嗎?還有顧老的君玉壺,您想像一下用別的顏色,不好看!)。但是紫砂同時也是實用器,選擇茶具時我們也要有所注意,比如:盡量選擇原礦泥料作品作為日常用茶具;如喜歡用模擬類花貨壺可選擇身筒部分用原礦料,綠泥做化妝土或者流把貼塑的品種;如實在喜歡的綠泥作品選擇呈基泥好,鈷料好的品種(泥色灰綠、暗綠,泥質較細膩,如不能很好鑒別,一定級別以上正規廠內工藝師的用料應該會有所保障)。飲茶快事,健康重要哦。 2、鬼見愁的朱泥和喝不壞的化料不得不承認,玩壺這麼多年,如果有一類泥料依然讓我鬱悶無比無所適從的,那就是「朱泥」。從台灣愛好者編撰的比較系統的「朱泥三書」到各類似是而非只鱗片爪的資料圖錄,從研究化學物理的定性定量分析到各位工藝師朋友的口頭講述,從可以做太空倉隔熱層的「故事」到「大紅袍」「*氏朱泥」……的泛濫。一個真實的「朱泥」,恐怕是離我們玩壺的朋友漸行漸遠了……首先要聲明一下,本人只是一個紫砂愛好者,這裡的很多方家都是我亦師亦友的學習對象。但是對於朱泥這個東西,我還是要根據自己的感覺做一個坐井觀天的分析吧。翻遍所有的權威紫砂書籍,」朱泥「礦脈始終沒有被記載過,《紫砂辭典》把紅泥和朱泥作為一種泥料來對待,很多工藝師也根本不承認朱泥作為一類泥料的存在。我們可以比較負責的推測,拋開真古朱泥壺和極少仿古高手中以特殊選料和燒制方法製作的朱泥不論(正宗古朱泥壺或高仿古朱泥壺價格昂貴,一般愛好者幾乎可以「忽略」),平時我們一般愛好者遇到的,就是紅泥泥料經過很高目數的粉碎後的作品而已,而且,由於礦料的依然相對稀少和目數太高造成的製作難度加大,能夠找到一把來路正確,不添鐵紅粉和玻璃水的朱泥壺(既純石黃泥製品,燒成後未經泡養應該呈黃紅色,且越泡越紅),已經要非常感謝從業人員的辛苦和您所接觸壺商朋友的信用了,而且此類作品價格也不會太低。而對於市場上那些價格低廉,敲上去聲音清脆,未經泡養就「紅艷欲滴」的作品(甚至還有什麼」黑朱泥「天!),作為真正想玩好一點泥料的朋友,基本就可以一眼否定之!價格低廉,不符合成本因素;聲音太尖利,朱泥顆粒小所以緻密音高,但一定不至於象玻璃的;不泡而紅,就更不用解釋了……(友情提示:看到很多壺友用壺蓋敲擊壺身「聽音」,此行為是非常外行和被玩壺者不齒的,因為傷壺!正確方式應該是用壺蓋輕磨口沿,聽音就可,又不是買樂器,哈),讓他們說」故事「去吧!換一個角度思考,對於買了」加料朱泥「的朋友,您也不要太擔心有傷身體的哦,鐵紅粉、玻璃水,分析一下就知道對身沒大壞處,您就權當買了一玻璃壺泡茶吧……不就是不能欣賞養壺的樂趣和失去陶土的透氣助茶的功能而已嘛,可以自我阿Q精神解嘲的:」至少便宜而不勞神,哈!「唉,資源枯竭的社會裡,一方面要學會自我安慰,另一方面還是希望大家能夠都找到一兩把好的茶壺,納福(壺)迎祥哦…… 3、談論泥料的幾大擰巴和選擇好泥的簡易程序。紫砂亂紛紛,愛者欲斷魂,街談兼巷議,能聽有幾人?紫砂是上天賜與茶人的恩物,而在這樣眾亂紛呈的時代,透過各種心機各懷的媒介,難免也會有各種言論和概念上的昏亂,人一上當受騙多,就容易風聲鶴嚦,強認死理,其實這樣對於玩好壺、喝好茶也是不利的。 列舉幾種關於泥料最擰巴的、網路上也出現最多的觀點,各位方家不要對號入座才好: 1、談化色變。這年頭,做網路壺評家最容易,見到綠的黑的,以添加化料為理由,一律一棒打死就是。其實事物也是要一分為二的,首先,我們一定要看到市場上充斥的那些顏色鮮艷,綠的讓人心發慌的東西,是一定要避免多用的……古代人可以瘋走行散,癮君子可以冒死吃河豚,對於這種既不利茶又無欣賞性的化料,還是對它們敬而遠之的好。但是,另一方面,在紫砂泥料金字塔的尖端,確實也有一些很好的」化料「!顧老做君玉的綠泥,施小馬做珏提的黑料……都是泥料中多麼美的上品啊!我非聖賢,對於這樣的好泥,我是願意做吃河豚的人的!用科學的觀點看,金屬氧化物是否析出,或者析出是否能控制在對人體可以接受的量內,取決與基礎泥料對氧化物的固定能力和氧化物本身的穩定性。如果上面兩點都做好了,這類泥料對人體的危害應該是可控的。所以,對任何事物都要做這樣的理性分析,盲信盲從和主觀武斷都是不利於我們開心享受紫砂之美的。2、底料迷思。天青泥沒有了,趙莊小紅泥不見了,原生老段難找了……大家就都「底槽青」好了,既顯得珍貴,又不太容易招罵。底料真的那麼多嗎?隨便翻看一下紫砂類的網站,幾乎快到無站不「底」的程度咯。誠然,帶石英質「雞眼」的底料原礦是還可以找到不少,但是真就到了什麼商品壺低檔壺都可以用「底料」的程度了嗎?存疑。我看這裡面就象「大紅袍」茶葉一樣,有原樹的,有原書無性繁殖的,有拼配調味的,更有壓跟沒譜亂往上靠的……一個道理的吧。我認為您要說自己是原礦底料,至少也得具備泥色紫絳深沉、泥質潤澤易泡養、石英質亮點均勻自然的特點吧……否則,就太侮辱「底料」咯3、名目泛濫。紫、紅、本山,這是紫砂的三原色,因為礦料差異和窯溫高低,顏色會有深淺;因為泥料拼調和化料添加,色彩會有不同……大家愛紫砂,大家來取名,從古代到今,因為大家的熱愛和文人雅士的參與,各種紫砂料的名稱層出不窮,「天青」不是青的,「本山綠」不是綠的……名字的美好帶給了我們無窮的想像,但也給JS們造成了很大的說故事空間,透過本質看泥料,不管名字變幾重,對於玩好紫砂,這很重要……怎麼選好泥料?就新壺而言:未泡養前泥料宜灰黯,不宜賊亮火氣;壺面明針後宜顆粒感豐富,不宜過於漿重;陶性宜細膩而有砂質,不宜過粗或過黏;泡養中宜變化快,不宜無變化;宜有吸水性呈亞光漫反射面,不宜不吸水成鏡面反射……………如渠飲水,冷暖自知,這種感悟和驚喜的過程也許就是紫砂給我們的感動所在吧!! 三、工論 有品茗之好者?能不愛佳器乎?時壺建盞,玉碾銀匙,茶席茗戰,此樂何及?!玩器之樂,考據之趣,正如清人吳大椿所說:人不為無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也!所以真正欲知壺懂壺愛壺者,是必然是要鑽研之、探討之、求正之的!玩壺多年,見過而所謂玩壺說壺之人多矣:有昏昏噩噩,不懂壺卻號稱靠感覺玩壺的;有不求甚解,不知壺而憑著黨同伐異談壺的;更有甚者,為了一己私利而四處為人做嫁為虎做倀開壇亂講的……亂象紛呈,亂了好壺的譜,寒了壺民的心,失了紫砂的魂!這一切都非常讓我輩愛壺人痛心。下面,就腆著臉,跟各位方家一起再從另一個方面探討下什麼是一件好紫砂作品的問題吧:一壺之價,泥料幾何?做為一種手工藝品,在壺價騰貴,雞犬升天的今天,泥料的價格在一把壺成本中的比例更是可憐。這樣高的附加值,首先就來自工藝品的」工「字,看一把壺在工藝層面的的好壞,我看主要在」三工「上,既」用工、飾工、火工「,一壺在手,泡茶不適用,裝飾簡陋不當、窯溫燒成不對,都是不能在工藝層面算做有所交代的。首先,壺之為器,存在之基礎在乎」用「,出去個別的逸品老壺和建立在陶藝理論基礎上的作品外,任何不利於」用「的毛病都決定了一把壺的價值:蓋,氣孔大小是否合適?蓋口壺口吻合度如何?壓蓋,是否有」天壓地「的處理?如截蓋,是否能保證與身筒整體線條統一?嘴,嘴型是否適合水流曲線?內壁是否光滑通暢?出水眼是否適合所泡茶品?把,是否利於把持?的子,是否拿取穩當?足,擺放是否穩當?整體,流口和蓋口的位置是否合適?明針是否到位?壺內是否修牆刮底?是全手工還是半模具?或者乾脆是模子壺?方器線條是否流暢順直?圓器身筒是否渾圓流暢?筋紋線條是否上下通暢?蓋子可否通轉?…………愛壺學壺啊,每一天都有事干,每把壺都有看點,每次看都有新見解……真是美好的感覺。 泥好堪成器,飾工美方成。紫砂作為實用性與觀賞性相結合的一種工藝品,裝飾的工藝是成其為美器的基礎!紫砂的審美有其獨特與其他工藝美術品的不同之處,由於其材質的特殊性和用途的實用性,決定了素胎器的本身就可以從泥質、形式、工藝水平各方面取得審美愉悅,本人也將在文中一一給予介紹討論。但是,因為紫砂壺自誕生起就與文人墨客的審美和參與密不可分,並有了那麼多令人心弛神往的名作。談起紫砂,又怎麼能忽略它各種各樣的裝飾技法和刻繪手段呢?這一章節里,我們先忽略一下裝飾紋樣和內容,也先不談刻繪的意境的故事(都放到後面說),更忍住不說壺型和刻繪搭配的學問(好難忍,哈哈),先就裝飾的技法和刻繪的方法給大家一個提綱式的說明,讓大家以後選壺時多說幾句讓JS不敢造次的「行話」好了:紫砂器的裝飾手法經過明清兩季的變革,技法上有捏、塑、貼、雕、堆、鏤、琢、鑲、包、粉、噴、模印、彩繪、髹漆、泥繪、拋光、調砂等等很多種,其中很多的各有其盛行的時期和風格特點,很多技法甚至已經失傳或者很少在運用,熟悉這些,既可以作為古壺鑒定和收藏的依據,也可以作為我們挑選新壺的借鑒和參考。用實用主義的觀點,要選把好壺,您就要知道什麼樣雕塑工藝是好的?什麼樣鏤雕的工藝是難的?印版和泥繪怎麼區別,絞泥和鑲泥和泥繪怎麼區別,誰的難度更大?壺上金光閃閃的是鑲嵌金絲還是泥金?壺表光亮亮的是拋光所至還是根本就是化料的原因?………………太多重要的點,不了解一點,真的就會變成JS倒俎下的魚肉,劣質壺品可憐的受害者,更別說很好的玩賞紫玉金砂了!提起紫砂的刻繪,我要說的就更多了,每當我看到某「工藝師」亂七八糟全無筆法惡俗無比的滿刻老虎,每當看到朋友拿出某「大家」刀法粗劣毫不切茶字體蹦缺的「沖刀」……再聽說他們因在這些代工壺上隨便亂搞就賣出的價錢,我就有種狠不得花錢買一把砸在某個罈子上向花了血汗錢的愛好者們提醒一下的衝動!紫砂的陶刻是有規律、有傳承、有尊嚴的,從大彬起,自己不會刻,也要找個會刻的人好好刻個款,「大彬壺之刻「類褚河南」」,多高的評價啊!到了曼生、調鼎、子冶、伯年……那些他們刻繪名器都成了紫砂的傳說。到了近代,松溪、淦亭、北岩、少亭、石泉、樂人、一粟、石羽……紫砂陶刻的名家也是輩出於世的。紫砂陶要怎麼刻?豎、劃、撇、踢、捺的五點要求;正刀法、單刀側入法、輕刀法、澀刀法、伏刀法、留刀法、遲刀法、舞刀法等十多種刀法;作為要對壺的審美品位和觀賞感覺有提升,而不是毀了它的「刻繪」,都是要有所交代的!如果您覺得這些方法都太繁瑣而難於了解,簡單點就是:選壺的時候,他的刻繪一定不能太滿,不能沒有筆劃粗細變化,不能字體粗俗,不能不切壺切茶,不能過於追求所謂「刻碑」效果而損壞壺表的紫砂泥料美感……壺這麼貴,難道我們愛壺人這點要求還不合理嗎!哈哈。 陶之所成,土摶之,水和之,木規之,金琢之,而最終成就者,火也!五行齊備而適當者,不成佳器者幾希!火予紫砂之精魂,成紫砂之型用,定紫砂之觀感,不可不慎哉。如《陽羨茗壺系》所述:「過火則老,老不美觀;欠火則稀,(禾犀)砂土氣」。澄泥煉泥,幾多難苦;摶器裝飾,多日辛勞;及器之將成,則在入火之一舉也,火工之神奇,可不慎乎?試言之:火之工,燒制前,在於在燒制前要做好壺本身的功夫,確保設計壺型和工藝水平的體現。泥料伸縮比考慮欠周,則口蓋容易或鬆寬或不平;接縫脂泥填敷不慎,則介面可能或窯裂或暗傷;沒有注意撐扶措施,則提梁作品易歪斜不正;甚至明針或修牆刮底時的小問題,都會使燒出的作品出現暗裂和紋路。所以火的力量,能使工藝上的小小疏漏變成一場災難,使多日的心血付諸東流,所以準備宜仔細慎重。燒制中,在於燒制溫度的把握,針對泥料各自的特點選擇適當的窯溫。火的化學性質分氧化焰、還原焰、中性焰;火的顏色則按溫度為暗紅、桃紅、鮮紅、黃、淺黃、白,無焰白等焰色。焰性不同、溫度不同,同樣的泥料的多表現出的燒結度差異和顏色差別都大相徑庭。如果按一般工藝標準來說,紅泥1150度,朱泥1200度左右,紫泥1230左右,段泥則更高,按料施焰到位,則質量基本可以得到保證。但是這也是一般意義上使陶性達到最大發揮的理論溫度,根據泥料的性質,攙砂的多少,裝飾的方法,各家各戶又是各有心法,各有經驗。如此紛繁複雜,那麼什麼是燒的好的標準呢?筆者認為:燒成品一定要能體現泥料的最好特性,除個別仿老器(需要對當時龍窯特殊效果進行模仿)外,一定要在泡養後體現溫潤、透氣、易養的優良效果,泥料既不能有因為溫度太低造成的鬆散感(用國家標準,就是氣孔率不能大於0.5%),也不能有因為燒過了產生的氣泡玻璃化。特別要提出來講的是段泥,一定不能有因窯溫不夠引起的吐黑,如果有則可以通過進窯復燒來彌補……玩物之道,格物致知,慢慢摸索,仔細尋覓,只要真的有對茶和紫砂的喜愛之心,您就一定能美器在手,得享佳茗…… 混跡網路多日,常見網上袞袞著君,上一壺,則索求其價值,問訊其做工,議論其泥料,於是乎好事之人,爭吵不休,以其昏昏,使人噩噩。問者畢竟不得其解,看客亦難有是非之公論……周而復始,竟有終年如是者。吾每閱如是貼,常扼腕長嘆,徒呼奈何!玩物如求學,覓寶如淘金。酈珠隨侯,能於奸商估客處獲之乎?真知高論,可於市井酒肆得之乎?如是簡單之理,可不信乎?所以如只是求一壺助茗戰之用,則可按自身審美求一器可也;若真愛此道,而又花費不悋求之,則實在應該做足功課,熟悉相關標準和要求,方可為之也。茗器之用,利茶助思;紫砂之工,觸手可知。一器存世之價值,為各項因素之綜合,而工藝之道,能無標準存乎?較之泥之紛亂、型之微妙、品之深奧,作工之高低是最有標準性可言者。愛壺學壺者,不從此易道下手,反求之別徑,宜乎?此閑話,止於此好了。另,前幾日有友人言吾此節未談手工與模具之事,此題目早有壺友喬兄於歲初曾發宏文論之,言之詳盡,圖文並茂,頗讓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之憾也。其實所謂"全手工"之概念,也有日益妖魔化只之傾向。何為"全"手工?供春為器,尚用一勺;顧老高標,也有"君玉"(史料記載,供春制壺,以工具掏為之,想來近乎"勺"狀;顧老君玉壺,是合模產品)。如"全"則為無物可以為用之意,則何人可以為一器焉?筆者看法:我們愛壺者所要堅決反對並抵制的,是用合模壓製法批量製作,又不對購買者給予說明,而謀求超額利潤的行為。如果可以把模具大批量製品限制在合理的價格區間,讓消費能力有限的喝茶之人都能用上真且好的紫砂,則善莫大焉!而就號稱工藝品甚至藝術品的作品而言,在手工要求上就實在不能如此敷衍了,我們當然希望每個工藝師都從尊重紫砂藝術高度出發,盡量在自己的作品中體現紫砂的手工魅力。但在這樣的狂亂喧囂之世,也實在不得不用最低的標準來要求我們所購藏的藏品。什麼是最低標準呢?按品種論之,光貨和方貨,一定要力求手工的製作,全器採用手工成型;筋紋器的製作可以使用一定的輔助成型工具幫助成型;細花貨和局部裝飾性的花塑也可以使用一些壓花花塑工具來製作。這樣都應該是無損其手工的意義的,但也是從業人員應該恪守的底限。工藝啊,工藝,天賜富貴五色之土,久負紫玉金砂之名,多享厚利高名之盛,丁山為器者,能不慎重乎?! 四、談型 連日晴雨無定處,乍暖還寒品茗時。國內承平既久,以茶為嗜者亦日眾,近日京師一行,尋訪茶肆壺店多處,感慨尤深。一日尋壺之閑,與一美國茶友論及茶事壺道,初吾以其西人,頗不以為意。而此君從自身審美認識出發,論國內名茶,談紫砂諸品,竟屢有新意,多有為我國人中號愛壺喜茶者所不能道者。別後甚為感概:西人之愛茶者,遠來異鄉,言談不便,但以格物之情,熱愛之心,遍尋芳茗而品,細研紫甌而論,始有今日之見地。常見各論壇之上,有極言好茶者,有購之取利者,甚至有圖此而為生計者。有幾人真捨得放下心來,做如此仔細研究之功夫哉?題外之話,亂言無忌吧。紫砂之為器,論花樣精巧,鏤刻百端,不及牙刻砝鋃之工;論五色絢爛,美艷光澤,不及五彩青花之屬;論筆墨風流,寸紙寸金,不及書畫版本之類……然自有明以來,文人騷客,茗士佳人,愛之寶之,價比金玉,何故也?泥色之美,養壺之趣外,形體造型之美感是一大因素也!紫砂的造型藝術有今天的規模,能形成圓非一式,方不一相,光器花貨,變幻萬端的局面,首先是善於從個兄弟藝術門類中吸取形體的意念,如吸收了瓷器中的僧帽、多穆;其次是善於從自然的萬物中吸取和提高,如自然中來的花貨各品和筋紋多式;最後是歷代工匠大師的提高和演變,如石瓢演變後之分:子冶瓢、景洲瓢、漢棠瓢……紫砂本身的易成型、窯燒變化穩定的特性使的多少代的工手們可以根據自身對美的感悟來演繹紫砂形體之美。那麼,什麼樣的形體是紫砂製品特別是紫砂壺應具有的美的標準呢?此問題對如何品鑒一把好壺,如何改變玩家中對紫砂造型研究的無序和混亂狀態是非常重要的。一把壺在手,一張照片在眼前,該怎麼評價他的造型?好,好在哪裡?型走了,走在何處?此一章節,試為各位方家議論之。豐為蓮子扁成鼓,三角石瓢四邊爐。一器方圓自有度,莫把「馮馬」亂糊塗。 1、忠於原著的法度森嚴紫砂為器,歷有名品存焉,要探究紫砂的形體之美,是不可能繞過這些歷史上的高峰的。大彬的三足、鳴遠的花器、大亨的掇球、壽珍的仿古……燦若星晨的名作為紫砂的傳統造型定下了基本的規範。我們看一件作品型上掌握的好不好,首先就是要以這些名作作為基點,一條線條一條線條的考證,一個平面一個平面的分析。以最難做的仿古、掇球、石瓢三式樣為例。一個工手,號稱自己壺做的不錯,號稱是」工藝師「、」高級工藝師「,先不要跟我們說什麼自己的創新,也不要跟我說什麼性價比的胡話,你能不能把形體與名作基本一致的一個作品交出來?能不能在形體模仿上做到參差彷彿?能不能達到做一個高仿品的能力?這是衡量一個工手手下工夫的基本問題。學過臨貼的朋友都知道,不管你號稱自己是多麼好的書法家,你的書法有多麼的的名氣,你臨的哪家的貼。你能把這些法書臨摹到什麼程度,是我們承認你作品實力的根據,否則,以「野怪亂黑」、張牙舞爪的塗鴉墨**,你說你是大家,我還說我是抽象呢!有什麼可以服眾的地方?現在的丁山,號稱創新的多了,自封」大師「的多了,獎項頭銜大把的多了……好,再有JS跟您說某某水平高,某某是」大師「,請他在以上三個型里做一把看看,可能他會說這型」大師「不做啦,這不是」大師「的創做作品啦,這樣的作品沒有價值啦……儘管唾棄他好了,讓他們做的那些**壺欺騙別人去!在此同時,我也真的想提醒一下上這個論壇的愛壺的朋友們,你們對這幾個考驗功力的老型真的了解多少?以子冶石瓢為例,首先我們要選擇一個最好的、能夠代表這一壺型的標準器。什麼是子冶石瓢形體上最好的標準器呢?會有朋友說,當然是瞿子冶的咯。這恰恰說明你很外行,楊彭年做的石瓢以名士瞿子冶刻繪而得此美名,但從存世的楊作品的形體、工藝上來說,卻一直沒有達到此型的高峰。這不是我後生小子胡說的,是顧老在他的幾次訪談中多次提到的,所以顧對子冶的形體和工藝做了進一步固定和發揮,身筒的高度、線條、飽滿度,流和把的交代呼應,的子內外弧線的處理,蓋沿的處理的連接,把的力度和接法……一一調整,所以子冶石瓢在形體上的最佳標準器應該是顧老的作品,他個人的文人氣質和有節風骨,也很適合這一壺型。定下來這一標準器後,讓我們把自己手頭那些看起來很不錯的瓢拿出來,同一角度和顧老的比一比,看看缺點在哪裡,改變成功與否,您就會真正了解這一壺型的美好之處和應有美感了。同理,我們也可以來推掇球,來推仿古……這一節後面我會附一張圖,看了以後,大家再一起看看經典的形體為什麼是這樣法度森嚴而不可動搖了吧!

說到這,」創新「的問題又會被提出了,既然最好的子冶瓢是顧老的,顧老可以創新,我們也可以啊,那麼最好的為什麼不是」張三大師「、」李四大師「的改版呢?一件工藝品的形式美感,是基本的原則可言,既整體的平衡感、各部分線條的均衡、視覺上的統一性……這些都是有美學層面上的根據可言的,而不是任何一個人按照自己的性格感覺就可以顛覆。還是以子冶瓢而言,有的工藝師把身筒起的很高,身筒的弧線非常硬直、蓋沿轉折非常鋒利,那麼,請問子冶原型所具有的肉中有骨,勁道內蘊的特色還在嗎?有比如前兩年某網站曾經爭論過某大師做的一把」大亨掇「,壺是很漂亮的壺,但加入個人風格的圓潤、性感、嫵媚奇巧之氣後,大亨氣度端莊、平穩莊嚴的氣勢又哪裡還在呢?所以,這類對老形體的創新,是見仁見智的,但如果您要做,也是」某家子冶「」某家大亨「而已,是不能列如這一經典形體的考量標準的。當然,我們討論的這些作品,還是有真正意義的、含有自身風格的作品,市面上那些一創新為名,掩蓋自己手頭拙劣的」作品「 ,就不在討論之列了。 而關於脫離傳統原型,在工藝和技術上的創新作品,我們也會後貼作另文探討。 2、千姿百態的創新成就作為一種兼顧實用與陳設性的工藝品,對形體變化的追求是紫砂工藝成熟發展的原動力之一。我們對歷代名工的記憶與了解,往往都是與他們所創造的某個造型相聯繫的。脫離了一個為大眾所喜愛並得以傳世的器型與個人的獨特風格,在浩如煙海的工手之中成為名家,是何其艱難的一件事情。所以,任何一個有想法,有追求的陶工,都會用心做一點「新東西」,在作品中實踐自己的工藝理想。紫砂形體是繁複的,演進也很迅速,有關資料記載,到1966年,投入商品生產的紫砂器型已經達105種,而到了1990年,投入商品生產的器型則至少有504種之多。這裡面,不乏可以作為歷史名作傳世的名品:景洲+高庄的提璧,蔣蓉的多品花貨,寅仙的曲壺,海庚的集玉、抱月、伏虎,昌鴻夫婦的竹簡,紹培的高風亮節……都成為了可以寫入紫砂歷史的名作。但是到了禮崩樂壞、人心浮燥的今天,有多少工手打著「創新」的幌子,作出一些媚俗妖艷的作品來。確往往也有人喝彩。歸根到底,當今玩壺愛壺之人,提高審美品味和對中國歷史文化的理解能力至關重要! 筆者認為,形體上一個可以算成功的創新,至少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一、審美觀感上的均衡美觀;壺為實用,制而無用,是陶藝也!二、紫沙材質的良好表現;花色艷俗,久養無用,非所宜也!三、紫砂的傳統工藝手法要得到保持;模具壓制,澆模塗泥,無從欣賞!四、要緊密結合茶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概念;奇型怪獸,硬角支楞,令人厭憎!四者全,則佳器之基礎有八分哉!再得名工摶制,名人題詠,逸事相傳,是真名器成也!

推薦閱讀:

橫笛月下痴心醉,落幕繁華似過往
橫笛詩風吹墨雨,瀟瀟一曲滿西樓!七絕
橫笛詩風吹墨雨,瀟瀟一曲滿西樓(七絕)

TAG:橫笛 | 紫砂壺 | 紫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