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利用外資戰略應適時調整 摘要:本文分析了20多年來我國利用外資的現狀,並用近幾年我國的經濟發展增長數字證明了外資對我國經濟產生的巨大貢獻。而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升級,本文認為應適時調整利用外資戰略,並提出了具體建議。 20多年來,中國利用外資成績斐然。隨著中國經濟結構的升級,中國已經告別"資金短缺時代",應該改變盲目"招商引資"做法,適時調整利用外資戰略。 一、20來多年中國利用外資現狀 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利用外資成績顯著。從統計數據看,近10年來,無論國際經濟環境如何變化,全球FDI總流量怎樣波動,中國的FDI一直穩步增長。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佔GDP近33%,是美國的3倍、日本的18倍。 截至2005年,中國累計吸收外國直接投資(FDI)高達6224.26億美元,遠遠超過其他國家。2005年實際利用外資突破600億美元,2006年中國FDI為700億美元。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2007年1月數據,中國是發展中國家中最大的FDI接受國,僅次於美國、英國、法國,位居全球第四。近年外商投資來源逐漸呈現出多元化格局。雖以亞洲為主,但歐洲、美洲的投資增長迅速。香港、台灣地區和日本、韓國、美國、英屬維爾京群島等六個地區外商投資企業總戶數占實有總戶數的78.8%。與此同時,今後中國外商間接投資每年將達數百億美元。商務部數據顯示,截至2004年末,港澳台地區的投資是中國實際利用外資的主要資金來源,占我國實際利用外資直接投資的51%,而美國、日本、英國和德國在我國直接投資的比重為20.8%。 從利用外資的地區差異看,1985~1999年,東部發達地區與西部落後地區之間GDP增長率的差異,約有90%由外商投資引起。目前東部地區依然是外商直接投資的重點地區,但從2004年始,西部地區吸引外資的比重逐步上升,外商投資逐漸向西部轉移。2005年,外國投資人購買外商投資企業中方股份呈高速增長,第二產業尤為迅猛,主要集中在廣東、江蘇兩省。截至2005年底,外國投資人購買外商投資企業中方股份7255戶,佔全國外商投資企業實有總戶數的2.8%,主要集中於製造業、房地產業。種種跡象表明,外商已控制了我國一部分骨幹行業和關鍵領域的市場,尤其是新興產業,外資企業已佔據絕對優勢。目前轎車行業中三資企業佔68%的份額;電梯行業中三資企業佔70%;彩色顯像管行業中三資企業佔65%;機床行業中62%的份額為外商佔有。 二、 外國直接投資對中國經濟貢獻巨大 1990~2005年,中國GDP年均增長9.8%,其中約1.9%的增長源於利用外資。與中國GDP高速增長同步,外國直接投資也迅速增長,由1984年的14.19億美元增至2005年的603.30億美元,其對中國經濟的貢獻率平均超過10%。 近6年來,外商投資企業對中國解決就業呈現正效應。FDI存量每增加1%,則帶來0.002%和0.062%的就業效應,外資的引入解決了約2300萬人的就業問題。 外商投資經濟還是我國不可缺少的稅收來源,2002年「三資企業」上繳稅收已佔中國財政收入的17%,外商投資經濟工商稅收占工商稅收總額的20.5%,成為國內工商稅收中增長最快的稅源。 1970年前,中國的三次產業佔GDP的比重次序為「一二三」。隨著第二產業迅速發展,1984年第二產業產值比重超過第一產業,變為「二一三」。1985至今,第三產業得到較大發展,中國轉變為"二三一"的產業結構。 20多年來,外商投資主要集中於第二產業,1990年代後至今逐漸多地投向第三產業。截至2004年底,FDI在中國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比重分別為1.94%、68.27%和29.79%。外資在三次產業的流向與中國產業結構演進相一致。20年前,中國的大多數外資投資於自然資源和製造業領域。如今,服務業已超過製造業成為中國FDI最重要的領域。1988年服務業吸引FDI的存量佔FDI總量44%,1997年這一比例升至48.5%,到2000年該比例達51%,而製造業和第一產業該數據則分別為40%和低於10%。外資對中國工業總產值的貢獻甚大。1998年外資企業佔中國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24.74%,2005年這一數字增至31.74%。1998年~2005年,中國平均每100元工業總產值中就有28.96元是三資企業創造的。而在資本和技術密集型行業,該比例更高。外商投資對中國對外貿易貢獻巨大。2005年,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總額8317.26億美元,出口4442.1億美元,進口3875.16億美元,順差566.94億美元,比2004年增長303.54%。進出口總額、出口、進口和順差佔全國的比重分別為58.48%、58.3%、58.7%和55.65%。外資企業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中國商品的出口結構。目前中國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中,90%以上由外資企業出口,2005年外商獨資企業出口佔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67.4%。中國高、中端技術產品的出口競爭力隨之快速提升。 2000年後,跨國公司已經超過國有企業成為中國技術引進的主體。90年代後,跨國公司對中國的投資偏向於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外資對中國的技術升級效應明顯。外資企業引進技術佔全國引進技術總額的比例逐漸提高,2000年該比例已高達40%。2003年FDI在進口設備、自動化生產線和計算機方面是內資企業的5.87倍、1.42倍和1.95倍。由於外資進入中國汽車行業,該產業與國際技術的差距縮短了10年。隨著FDI進入機械產業,國內相關企業大部分自1970年代直接進入90年代初水平,而技術升級效應最明顯的是電子產業。由於跨國公司的研發能力和效率都大大高於我國企業,外資企業的技術擴散,減少了國內自主研發的費用。同時,幾乎所有較大規模的跨國公司在華投資企業,對高級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都採取送往公司總部或全球性培訓中心培訓,實際上開發了中國的人力資本。 三、 利用外資的爭論及對策 目前,對於外資,國內學者有三大爭論:首先是一些學者批評利用外資主要是"讓渡國內市場",與"外資企業技術轉移不對稱"。我們認為,外商投資是中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途徑。今後應摒棄被動地、無選擇的"招商引資",地方政府應把完善市場經濟制度和投資環境作為核心工作。其次,有學者質疑:1990年代中後期至今,國內資金出現贏餘、外匯也有較多剩餘,是否必要大量利用外資?我們認為,內資與外資並不能完全替代,原因有二:國內儲蓄轉化為投資不足;一些巨型項目的國內融資渠道不暢;而外資與內資並非水火不相容,可以多方面"雙贏"。第三,有人擔心,由於外資已在某些行業佔主導地位,可能影響國家經濟安全。商務部編製的《商務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將逐漸終結外資"超國民待遇"。今後,應關注跨國併購所引發的國家經濟安全問題,儘快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彌補法規法律體系上的缺陷。重點要防範頻繁的資本外逃,防止投機資本的操作和遊資的非正規流動。我們認為,中國利用FDI的方式需要做適當調整。 具體的建議有: 一、東部地區應以利用FDI開展一般貿易方式的高新技術產品製造業和服務業為主,而中西部地區則以利用加工貿易方式的勞動力密集型產品製造業為主。勞動密集型外商投資企業向中西部地區投資的,可考慮重新給予優惠政策。 二、應鼓勵國內有條件的企業通過直接投資、借殼等方式到海外上市或通過國際金融市場發行債券進行融資。重點扶植有條件有實力的企業到海外投資。在關注生產性投入設備和原材料等進口的同時,適當考慮引進某些中高檔消費品,刺激國內市場消費。 三、對於內資、外資應一視同仁。應逐步開放資本市場,促進外資以多種形式投資國有企業的改造,參與不良資產的處理。完善產權交易制度,為外資參與國內企業的跨國兼并、重組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同時應鼓勵國內金融機構多種渠道投資。 四、由於跨國公司投資主要以跨國併購為主,中國今後堅持以直接投資和長期借貸資本為主的外資結構。同時培育、完善和開放中國的資本市場,有限度地向合格的外國機構投資者開放國內股票市場,允許外資併購某些競爭性行業企業的股權,積極研究中外合資、外資企業在國內上市的可行性。 五、中國應進一步推進服務領域對外開放,引導外商投資於一些薄弱的第三產業。必要時可給予跨國外包企業一定的扶持政策。加快出台新的外資產業投資指南,重點鼓勵外資投向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位造業。(來源: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王洛林荊林波 編輯:張淑蘭) |
|
推薦閱讀:
※中國量刑規範化之十年檢討與展望
※1年輸光4千億 中國人賭博最愛去哪兒
※清四僧:髡殘畫選 蒼翠凌天圖(百幅中國名畫)
※繡花鞋裡的中國味
※川普當總統後第一個電話竟打給這個國家,對中國極其不利!!
TAG:中國 | 戰略 | 利用 | 外資 | 調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