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定價機制水落石出 中資銀行何去何從
隨著新的黃金定價機制水落石出,黃金市場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新的機制在透明化和可監管方面的優勢,雖然一時間還沒有體現出來,不過幾家歡笑幾家愁的局面卻已成定局。
成功佔據黃金定價權增補席位的高盛和瑞銀自然是最大的贏家,而之前入圍呼聲頗高的中資機構最終卻沒有謀得一席之地,因此不可避免地要被歸於失意者的陣營。
其實就在短短一個多月之前,倫敦金銀市場協會行政總裁魯斯·克羅韋爾還公開表示,有關方面對新的定價機制的反響非常積極,這將帶來更加多元化的參與機構,其中包括中資銀行進入這一領域。
克羅韋爾的話立即被解讀成有中資銀行收到了加入「黃金定價俱樂部」的邀請函,似乎有中國代表最後入圍,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
然而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當答案揭曉時,無論是收購了在大宗商品圈子裡頗有實力的標準銀行的中國工商銀行,還是在倫敦已經有80多年歷史的中國銀行,亦或是近期勢頭迅猛,拿下英國人民幣清算行資質的中國建設銀行。雖然它們都是倫敦金銀市場協會的普通會員,並參與黃金交易業務,但最終都沒能拿到定價行的名額。
其實,如果進一步探究的話,人們會發現中資銀行沒能獲得最終的定價席位並不算蹊蹺。因為,在新定價機制的形成過程中,中資銀行其實始終沒有進入到核心圈子裡。
去年11月7日,在倫敦金銀市場協會宣布選定洲際交易所來管理金價時,克羅韋爾提到有11家機構有意角逐新機制中定價行的席位。這11家機構都參加了去年10月份倫敦金銀市場協會召集的關於新定價機制探討的閉門會議,也參加了去年11月初倫敦金銀市場協會的委員會會議。
克羅韋爾也提到:「中資銀行還需要花一些時間來確定規劃,找准位置。」這意味著從一開始,中資銀行就不在深度參與定價改革的11家機構之列。去年11月中旬,倫敦金銀市場協會在秘魯首都利馬舉行了為期兩天的會議,但從與會人員的名單看,三家中資銀行也均沒有代表參加那次會議。
在倫敦金銀市場協會舉行的一系列會議里,與會者大多是來自市場協會、交易所以及金融機構和監管機構位高權重的人物,他們一次次討論規划出了改革的路線圖。無論是老牌的滙豐銀行還是新晉的瑞銀,都派出代表參與其中,而中資銀行一直沒能進入這個圈子裡。因此,到最後中資銀行被排除在名單之外也就容易理解了。
當然,在目前的新定價機制中沒有中資銀行的身影,也並不意味著中資銀行就已經被完全排除到這個圈子之外。因為,目前選定的6家定價行只是初期的定價行,而定價席位在未來有繼續擴容的可能。比如去年8月份,倫敦金銀市場協會引領白銀市場率先進入電子基準價格的新時代,這種改變也被看作是黃金定價機制改革的先導。最初加入白銀定價機制的銀行只有滙豐銀行、瑞銀、三井貴金屬和加拿大豐業銀行4家,而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摩根大通和多倫多道明銀行也相繼進入圈內。
如果比照白銀定價席位的擴張,雖然中資銀行在爭取黃金新定價機制最初定價行席位的過程中功虧一簣,但未來繼續加入的路並沒有完全被堵死。
推薦閱讀:
※樓盤定價方法
※為了切實掌握匯率定價權
※中行獲准參與LBMA黃金定價 為首家中資機構
※虛擬運營商「低價資費」落空 定價受批發價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