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中風的特效穴位介紹:

頸1穴,風池穴下方進髮際壓痛處。

頸2穴,肩井穴前下2橫指,三角肌內

頸3穴,右委中。

頸4穴,右足三里下3寸。

頸5穴,大椎與肩胛骨上交連線中點。

頸6穴,鎖骨關節下緣壓痛處。

頸7穴,後正中線旁開1.3寸,後髮際下1橫指壓痛處。

頸8穴,屋翳穴旁開一橫指壓痛處。

頸9穴,3~7胸錐棘突間的壓痛處。

頸10穴,陽陵泉。

中風可分為缺血性與出血性兩大類。缺血性中風包括腦血栓、腦栓塞、腦血管痙攣;出血性中風包括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等。中風多數發生在中老年人當中。在發病前患者常有頭暈、身體乏力、手腳麻痹等癥狀,或者有多年的頸椎病、高血壓病等  缺血性中風患者在發病時常有突然昏倒或口吐泡沫、口眼歪斜、肢體抽搐或軟癱,日後出現一側手腳癱瘓——即偏癱癥狀。手法概念;手法就是用手按特定的部位使產生的力達到治病目的,持久點壓有一定力度,均勻柔和從而達到滲透的目的。按摩治療中風具有雙向調節作用,可解除頸腦血管痙攣和降低顱內壓等等

  經絡是內氣的通道,本身無特定的作用,隨內氣的變化作用發生變化。

  穴的作用相當於一個閥門,隔離不同部分之間的氣血,保證內氣的流向不發生變化。

  如引內氣由手入腳,腳部會積累內氣,血液,同時血壓升高,而手部則血壓降低。如果沒有穴的控制,此時腳部的氣血會自動流向手部,進而失去對氣息的控制。而守住穴位後,氣血則不會發 等

穴位注射配合針灸治療中風後遺症40例療效觀察

http://hi.baidu.com/tuofengcangbao/blog/item/6f6f4fadc4c6fb014b36d6a9.html

田雲來 王建 李瑩

  筆者自1994~1997年用穴位注射配合針灸治療40例中風後遺症,取得了較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一般資料

  本組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40歲以下者3例,41~50歲者9例,51~60歲者12例,61~70歲者14例,71歲以上者2例;腦溢血患者17例,腦血栓形成者20例,腦外傷者3例。

治療方法

  穴位注射治療:①偏癱初期交替用5%γ-氨酪酸1.5ml,三磷酸腺苷10~20mg,注入患側風池穴,每日1次;②偏癱後期取風池穴,用維生素B1100mg,煙醯胺50mg,混合後注入,每日1次。  針灸治療:取手足陽明經穴為主,輔以太陽、少陽經穴。上肢取肩 、曲池、合谷、手三里、外關、肩貞;指握無力配後溪;抬肩無力配大椎、會;手指麻木不仁加八邪。下肢取環跳、脾關、伏兔、陽陵泉、足三里、豐隆、懸鐘、解溪、崑崙;足趾無力配太溪、八風;口眼歪斜取手足陽明經穴和足厥陰經穴,遠道取穴和近鄰取穴結合,如地倉、頰車、合谷、內庭、下關、顴、翳風、太沖;言語不清取啞門、廉泉、通里、合谷、內關、太沖。治療時分別臟腑虛實、病程長短、證候輕重施提插或捻轉補瀉手法。急性期常用瀉法,恢復期及後遺症期常用平補平瀉或補法。針刺患側有時可透穴深刺,以增強療效。留針時間30~60min,可配用電針治療儀,使用脈衝電流刺激以代替手捻,頻率200次/分以上。10~14次為1個療程,每個療程後休息3~5日再繼續下1療程。

治療效果

  療效標準:痊癒:自覺癥狀消除,語言清晰,患肢活動自如,動作準確有力,能獨自步行。顯效:自覺癥狀好轉,癱瘓肢體明顯恢復,能步行,體征大部分消失。好轉:癱瘓肢體運動有力,神經癥狀和體征好轉,但仍不能下地行走及生活自理。無效:治療前後癥狀及體征無明顯改變。  本組經治療痊癒19例,顯效12例,好轉7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5%。

典型病例

  劉某,男,63歲,患者於1997年8月26日因暈厥,經檢查診為高血壓病、腦血栓形成,中醫診為中風。治療後好轉出院,但仍有右側偏癱,行走不便,面赤口歪,語言不利。診見脈弦緊而澀,舌絳少苔。系肝風內動,痰涎壅盛,氣滯血瘀,經絡受阻所致。予上法治療一個療程後,癥狀明顯改善,繼續治療2個療程後,言語清晰,步履復常,行動自如而愈。

體會

  穴位注射與針刺配合,可通過辨證論治,選准穴位,掌握手法而使其信息和能量得到傳遞,從而起到擴張局部血管、改善微循環、調和經脈、疏通氣血,使正氣逐漸恢復的目的,身癱語蹇、口角流涎、吞咽困難等癥狀隨之好轉。


推薦閱讀:

中風急性期的急救
中風癱瘓的產生與先兆,如何治療及預防?
2017/12/27【中風】中風癥狀早發現
5個癥狀提示小中風,多數人不在意,最後真的中風了!
第二章腦中風、中風後遺症

TAG:治療 | 介紹 | 穴位 | 中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