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少年的房子故事
三聯·城市
關注美好生活
美好的房子
通過不同居住樣本反應城市現狀,通過不同人物故事探索生活的無限可能。和我們一起,去看看別人的生活。如果它讓你喜歡自己和生活多一點,那正是我們試圖追尋和呈現的。
編者手記:
今晚的故事來自【三聯.城市】欄目一位海外讀者的投稿,這是一位曾經上山下鄉的老知青,想要講述的他們那一代人的故事,「經過嚴冬的人才深知春天的溫暖」,應該讓更多的年輕人知道。他住過窯洞、墳洞和帳篷;經歷過單位的單身宿舍,體會過「周末夫妻」生活,那是最早的共享房屋;後來漂洋過海來到美國生活......一段段關於不同時代在不同房子里發生的故事,有很多趣事和溫暖,也承載了一代人的成長與社會的變遷。
00
序言
結束了一天緊張的工作,拖著疲乏的身子,隨著街上的匆匆人流,奔走在回家的路上。有時,我會有意無意地看看路邊家家戶戶的窗戶。那些窗戶透過五顏六色的窗帘灑出來柔和的燈光,忽隱忽現地閃動著人影,不斷飄出各家飯菜誘人的香味,斷斷續續傳出美妙悅耳的音樂或引人入勝的評書......
(攝影:謝亮)
我會想,每扇窗戶裡面都是一個溫暖的家。俗話說,安居才能樂業。家庭的幸福與安居有著密切的聯繫。而我們這代人和安居的房子有著不同一般的故事。
01
知青插隊時的窯洞生活
我十六七歲就離開了家,到陝北農村插隊當農民,住進了那裡窯洞。窯洞,是我離開城市裡的家住進的第一種房子。這窯洞可是世界上罕見的住處。在垂直的土崖上橫向掏個兩三米高,上圓下方的土洞;再在下面的地上刨出土炕和灶台,鋪上石板;然後在洞口安上木頭門框和窗戶,糊上窗戶紙,就是個可以住人的新窯洞了。黃土高原的人們世世代代以窯洞為家,而它有著冬暖夏涼,經濟實惠的好處。
▲ 與房東老大娘(前排左3)和隊幹部(後排左三)在石窯前的合影(本文作者:老大娘右側知青)|攝於1970年:我們下鄉時才17歲,根本不會做飯,更別提用柴火灶了,是房東老大娘手把手教我們怎樣用柴火,怎樣做熟飯。
我們住的是一孔舊窯洞。住進去的時候是白雪皚皚的寒冬臘月,漫天大雪,寒風呼嘯。按照雙層玻璃能保暖的道理,我們用報紙糊了兩層窗戶紙。雖然木門一指多寬的縫呼呼地透著寒風,但我們心裡總感覺暖和了一點點兒。窯洞的牆上和屋頂都被煙熏得漆黑。洞深處的牆角是數個能塞進拳頭的老鼠洞。可惜當年我們自己都在餓肚子,但凡能吃的東西,一概搶先入了我們的肚子。那些來找食的老鼠只能吱吱地叫著發幾句牢騷,飢腸轆轆地空手而歸。
▲ 延長縣阿青村插隊時土窯洞前留影 | 攝於1973年:大家在一所土窯洞前留影,當時窯洞的窗戶上糊了兩層報紙以保暖,由於報紙透光差,於是我們在報紙上掏了小洞。(圖中左起第三個人的右肩上,便是一個掏開的小洞。)
由於我們的村莊是在塬上,需要到二里多深的溝里找水井取生活用水。每天村裡提供的水只勉強夠我們飲用和做飯,自然是無法洗臉刷牙,更不用說洗衣服了。時日一長,跳蚤虱子就上了身。這些可恨的跳蚤和虱子,它們可不嫌棄我們身上的汗水和泥土,在我們身上咬出一串串大包來,個個奇癢無比。我們每天被農活累得疲憊不堪,上炕就倒頭大睡,在睡夢中還得不停地用手抓撓身上的那些包。
▲ 村史館裡的展品:當年在村子裡生活時,驢馱水的架子和水桶
▲ 村史館裡的展品:當時老鄉的衣服和鞋都是自己從棉花開始紡線,織布做衣裳,用舊布納鞋底做鞋。
為了對付這些可惡的小東西,我們可沒少想主意。虱子喜歡藏在貼身衣服的縫隙里,一咬就是一串包。它們既多又難捉。我們就把衣服一天正著穿,一天反過來穿。那虱子要吸血就得從衣服外面爬過來,先把它們累得半死,才能咬到我們的肉。至於跳蚤,個子小得只有芝麻粒大,咬了人就跑,隔老遠一個大包。稍有動靜,它們就會逃走。於是,我們在睡覺前先到離炕很遠的地方,把衣服脫下,使勁抖一抖,跳蚤就會嚇得跳開,我們則趕緊跑回炕上。跳蚤要想咬我們,必須找對方向,再遠遠地費勁兒蹦過來。至於對付潛伏在炕上的虱子跳蚤,我們在炕席下面灑了一層六六粉,把它們嗆得無法停留。雖然知道六六粉對身體有危害,可是為了睡好覺,只好兩害相權取其輕,將就算了。
02
陝北的地下墳洞
在一個冬天,我被生產隊派去修路,做民工。由於工地駐地是個小山村,一下子來了大批民工,凡是能住人的窯洞都擠滿人了。我和另一個同伴抗著行李半天找不到住的地方,沒有辦法,只好住進了一個墳洞。不知是不是由於生前住窯洞,陝北的墳洞是在墳地里垂直挖個深坑,在坑洞的底部橫向掏個半人高的墳洞,棺材平放在橫向的墳洞里。當然,我們那時住的是個新墳洞,沒有棺材做伴。在墳坑的壁上掏出腳窩,便於上下;然後在棺材洞的壁上挖出個小平台,擺上小油燈;借著油燈搖閃而微弱的燈光,曲著身子鋪開行李,就成了我們溫暖的住處。
住在地下的墳洞里,即安靜又暖和。每天早上爬上去,從墳地走去工地上工,晚上就提著馬燈,摸黑回到墳地下的墳洞里睡覺,我們覺得住在墳洞里的確是別有情趣。不過,有一天早上我們爬出墳洞去上工,晨霧繚繞看不清楚,把一個在墳地附近拾糞的老鄉嚇得不清,他以為我們是地下的祖宗顯靈了呢。
▲ 部分知青回村在同一座石窯前與村裡老鄉合影 | 攝於2018年
03
帳篷:可以隨處移動的家
後來,到了油田的勘探隊,住的房子五花八門,有帳篷,有活動板房,有老鄉的窯洞,還有人住過新蓋的豬圈。在北方的黃土高原,帳篷是我們經常住的地方。到了一處營地,找塊平地或自己平出一塊地方,支起帳篷,就安了家。住帳篷有個其他房子都沒有的好處,就是在天氣好,太陽高照的時候,可以把帳篷頂揭開,晒晒帳篷里的地,並且躺在床上就可以日光浴了。每當這個時候,我就想起小時候聽到一個財主為難長工,讓長工曬屋裡的地的故事。
幾年後,我們勘探隊到了南方的魚米之鄉,那裡寸土寸金,根本就沒有地方可以搭帳篷。於是,我們就在運貨的大木船上搭起了席棚子,那就是我們的房子。做飯的伙房,燒水的鍋爐房都上了船,除此之外還有儀器船,鑽井船,炸藥船。幾十艘搭上各種各樣席棚子的船用纜繩綁成一排,遠遠看去,十分有當年三國時期赤壁之戰時曹操水軍的架勢。
這種房子的特點是搬家方便。我們勘探是沿著測線走南闖北,大木船隊就跟著我們,每天搬個地方。勘探到哪裡,大木船載著的家就撐到那裡附近的河流里。方便到是方便了,每天出工收工都走不了多遠。但難處是收工時,沒幾個人知道新的住處在哪兒。天已經黑了,只見田野里閃爍著星星點點的手電筒光和忽高忽低的呼喚聲,那是疲憊的石油工人們在尋找回家的路呢。
04
單身宿舍和筒子樓
回到北京,我就住進了工作單位的單身宿舍。當時的宿舍是板房,冬冷夏熱。不過總比原來搞勘探時東奔西跑,經常搬家,風餐露宿要好得多。
俗話說,男大當婚,女大當嫁,不知不覺就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可結婚成家,沒有房子住,這在當時是個頭疼的事。那時候沒有商品房,就是有,靠當年的低工資也是買不起的。房子全靠所在單位分配,那時候僧多粥少,人多房少,要是按排隊等分房,可真是得等到猴年馬月了。
而歲月不饒人呀,我們不顧一切地結了婚,在擁擠的父母家裡擠了一晚,第二天就出門去度蜜月了。回來以後,我們就各自回到自己的單身宿舍,只有周末的時候才能想辦法相聚。想什麼辦法呢,就是向那些有房而周末出門不在家的人借房。每當周六的晚上,我們就用自行車馱著行李,背著裝有洗漱用具的書包,提著暖水瓶,到別人家去夫妻團聚。儘管經常換人家,儘管是在別人的房子里,但新婚相聚還是甜蜜的。
過了幾年,我們終於分到了自己的房子。那是一間在筒子樓里十二平米的房子。筒子樓以前是學校的單身宿舍,長長的走廊兩邊是一間間的宿舍,故稱為筒子樓。當時我們高興壞了,立即借了機器,把房間四壁仔仔細細地粉刷了一遍,把玻璃窗擦得鋥亮。在筒子樓里,每四家共用一間廚房,一家炒菜,四家聞香。太太們互相交流廚藝,分享美味,也免不了給自己的先生樹立榜樣,看看別人家的先生家務怎麼做得那麼好。在筒子樓里,串門是家常便飯,孩子們更是玩了東家去西家,鄰里關係格外親近。
在筒子樓的樓道兩側堆滿了各種亂七八糟的東西,有屋裡放不下的箱子或傢具;有廚房裡擠不下的碗櫥;有小孩的玩具車;有把自行車當寶貝而搬上樓的車;樓道里來往的人白天走路都要小心腳下。到了晚上,樓道里只剩遠處一盞昏暗的燈,很難看清樓道里的路。我經常夜裡加班回來,進了筒子樓,就如進了「地雷陣」,樓道里黑燈瞎火,我腳下磕磕碰碰,一路慢慢地向自己的家摸索前行,經常磕著這兒,碰到那兒,發出乒乒乓乓的聲響,擾了鄰里,嘴裡只好不停地道歉。
05
初到美國生活
再後來,我拎著兩個箱子到美國留學。腰包里只有少得可憐的美元,當然租不起昂貴的學生宿舍,也不能住條件好但價錢貴的公寓。心裡想著家裡還在筒子樓里住著,省點兒錢將來給家裡添些電器。另外,自己孤身一人飄洋過海,舉目無親,總得準備點兒應急的錢吧。於是,我先是在一位朋友住處進門的走廊里湊合了幾天,然後就般進了在黑人區的房子。
我的住處租金極其便宜,傢具雖然破舊但齊全;廚房儘管簡陋,可爐灶炊具湊合能用;即使沒有公共交通,然而學校就在走路一小時的地方;更重要的是房屋的租金還包括了水電和煤氣,波士頓的冬天又長又冷,取暖的煤氣費可是一筆很大的開銷呢。
黑人區里的房子千好萬好,就是不安全。窗戶一天到晚拉著兩層窗帘,屋裡總得開著燈。門上有三把大鎖,房東一再叮囑,進門後要立即把門上的鎖都鎖好。在夜裡我經常能聽到槍聲,就像國內過春節時放鞭炮的響聲那樣。
由於沒有公共交通,要去學校,需要在黑人區里步行三十多分鐘,然後才到了比較正常的街區。我每天提心弔膽地奔走在往返學校的路上,時刻注意著周圍是否有危險的跡象,心裡緊張地盤算著如何對付可能出現的意外。只要稍微感覺到有一點不對頭,我就會快步躲開,或掉頭走其他的路,緊急的時候乾脆拔腿就跑。反正咱們是來美國留學的,可千萬不能把命擱在這兒,就是傷到哪兒也不划算呀。俗話說,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在黑人區里住的時候,碰到醉鬼妓女是家常便飯,攔路搶劫偶爾也會遇到,甚至人坐在家中,還有搶匪用斧子劈門而入。好在我都是能逃則逃,能躲就躲,實在沒辦法了,只好花錢免災。儘管經歷了數次危險,還是命大加幸運,人身沒有受到傷害。
一旦手裡有幾個活錢了,我立即搬出了黑人區。新房子是五個留學生合租的一間公寓。客廳,飯堂里都拉上帘子住了人。大家共用廚房廁所。我覺得又像是回到了筒子樓。有時飢腸轆轆地從學校回來,希望能儘快做口熱飯填飽肚子,可廚房裡正趕上飯點兒,大家都要做飯吃,我只好耐心等待;有時趕上內急而廁所又被別人占著,的確是很難受。不過,再不方便,也總比住在黑人區里整日提心弔膽,人身不安全強多了。
美國租房基本都是不提供傢具的。窮學生更是得自己想辦法。我搬進去的第一件事是想辦法從街上撿個別人家扔的床墊子,抬回住處後,用毛巾蘸著開水擦擦,就算消了毒。儘管又舊又臟,可總比睡在地上好多了。為了能學習,還得有桌椅呀。我轉悠了好幾條街,也沒見有扔出來的桌椅。好不容易看到街道上擺著把椅子,剛拿起來要走,就被人喊住,原來是附近住戶用它來佔停車位的。沒辦法,從街角揀了個鐵皮箱子,拆掉裡面的隔板,擦洗乾淨,橫躺下來,就當桌子用吧。那時候,我們這些留學生的傢具甚至電視都是七拼八湊從街上揀來的。
到了漫長的冬天,大雪紛飛,寒風呼嘯。我們住的公寓是靠燒燃油取暖的,儘管把屋裡的溫度調得很低,可幾百美元的燃油一個多星期就燒完了。我們幾個人合計了一下,算了算帳,最後大家一致決定,為了節省開支,把屋子的暖氣停掉。大家八仙過海,各想高招。白天,有躲在圖書館的,有進商業中心的,我和其他人整天貓在學校的教室里。到了半夜,大家先後回到住處,哆哆嗦嗦地儘快洗漱完畢,鑽進上面蓋滿衣物的被窩去睡大覺。
在這樣的條件下,我們完成了學業,拿到了學位,紛紛走進了美國研究院或大公司。
06
美國的家
隨著工作時間的增加,我們的經濟條件有了巨大的變化。和許多朋友一樣,我們搬進了條件好的社區,也擁有了自己的房子。當然,在選擇房子的時候,還是先找學區圖,只在好學區里居住。我們這代人,插了隊,經過難,又在美國洋插隊了一遍。可得讓我們的孩子能受到高質量的教育,有好的生活。我周圍的朋友和同學,無論是在國內國外,每家都有自己的房子,嶄新的傢具顯示著舒適的生活條件,不少人還有了多套房子。
▲ 作者目前在美國的家
有時閑暇的時候,我坐在家裡,看著周圍的一切,回想著以前住窯洞,睡帳篷,每個星期發愁到哪兒借房子,彷彿是在做夢一樣。這是我們那時候做夢也想不到,再大膽幻想也不敢想的事情,而這周圍的一切又都是真實的。每當和朋友們談起這些經歷,我們都感慨大家趕上了好時代,成為歷史的見證人。房子的故事是我們親身經歷的一部分,朋友們覺得應該讓孩子們有機會知道這些故事,他們才會更加了解今天的幸福。經過嚴冬的人才深知春天的溫暖;餓過肚子的人才更珍惜每天的美食。每當回想起過去住過的房子,我們都感慨,這幾十年的變化實在是太大了。好好珍惜,好好享受吧。
▲ 廚房裡擺放的蘭花和門上貼的福字,都是海外遊子對祖國的思念
—你與房子的故事—
是什麼讓一幢房子變成了一個家?
有哪些令你難忘的故事在這所房子里發生?
【三聯.城市】——「美好的房子」欄目
向你發起邀請:
聊聊你的房子你的生活。
和我們一起,探索美好生活的無限可能。
特此約稿,並歡迎留言、互動,
講述你的房子、你的故事。
作者/供圖:Frank 亮水珠
欄目策劃:三聯.CREATIVE
欄目負責人:牛牛
微信編輯/插畫:李木李
音樂推薦:謝亮
如果你的房子有故事,請於我們聯繫:
liuhua@lifeweek.com.cn
郵件請註明:(投稿)【三聯.城市】美好的房子
合作聯繫:010-84681038
【三聯.城市】「美好的房子」相關文章:
我房子里聲音的精靈
自由,無法無家
老爸的房子
三聯·城市
推薦閱讀:
※如何規避中國的高房價?
※為什麼現在的樓盤都是廳很大,卧室很小?
※房子風水不好易散財 3步教你如何買到旺運房
※房子內部風水格局禁忌化解解法(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