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功須要真基礎
趙堡李氏太極拳一路,名曰「大功架」,或叫做「基架」,有其獨特的風格特點。 一、結合內丹的修練 太極拳的丹功修鍊法,歷代宗師都非常重視,但從不輕易傳授,因為它是貫串整個太極拳技能的結晶。如果一味追求效果,而沒有正確的內煉方法,以及如何人手的技能,不一定有好的結果。《太極拳擇要》中雲:「武事其要一二語,心法原源不在多。能得其要一語而終,不得其要必散無窮。」其意思很明顯,真正的關鍵就幾句話,看你能否理解,如何掌握其要領。 其實太極拳的真正修為,就是內丹行功修鍊的過程。學太極拳一開始就要嚴遵師傳,首先是「修形」,是太極拳的基礎。本門李氏一路大功架整套拳架的要求是非常嚴謹的,必須由老師手把手教。 練好太極拳的丹功修真,以及功理功法來指導和對照自己的拳架,不斷地強化其規範,強化技術,才能從根本上起到質的升華。本門李氏一路大功架,有許多要求和特點,但與其它太極拳功架相差甚遠。這是大功架的內功修鍊特點,也是為更好地達到勁道的暢通,內氣之奔瀉,外之易筋,內易骨髓,通經合道,息息歸丹。 二、以襠帶手的技法 本門李氏一路大功架,從練架一開始,就是訓練腰胯的運襠。什麼叫運襠?就是由襠胯來指揮帶動肢體的運動,然後由襠胯與丹田結合,是一個非常好的修身、養丹、鍊氣的健身方法。運襠技法對趙堡太極拳來講,是一個相當重要的關鍵。不懂得腰胯的運襠,很難說是真正的趙堡太極拳。 運襠是內勁質量的升華。太極拳活與不活,全在於襠的運作。它指揮著全身的四大節、八小節,也就是上中下三節,胯為三節中之根節,也是上、中、下三節中根節之根節。襠活,氣機自然暢通;襠不活,動作必然遲澀。杜元化在《太極拳正宗》中,已經把腰胯列入相當重要的地位,它把二胯比作是太極拳的天機,他指出:「二胯為天機,貴在松活」。所謂「天機」者,玄機關竅之意。凡動作變化全憑於此,不得此中奧秘,難以練成真正的太極功夫。猶如發電機齒輪箱中的主軸,隨著軸承的滾動旋轉,隨之大大小小的齒輪為之運轉,一動全動,無有不動;一靜全靜,無有不靜。 除了提綱挈領的整個肢體動作之外,更重要的是牽動丹田的運作,是循經氣運的動力,也是內勁的根基。不管是內修外練都離不開襠胯的運調,這樣才算領悟了太極拳的真諦。 三、半陰半陽的手法 一般太極拳的手法是陰手起陽手落。比如白鶴亮翅,一開始都是以兩掌心向里或向上,謂之陰掌(也即是未用過之手)。隨著轉圈,當動作結束時,兩掌心已經轉向外或向下的按式,謂之陽掌(也就是用過之手)。它是從陰手轉向陽手,也就是從未用至已用完的手勢,一陰一陽,一化一發,不管哪種流派都是這種打法。而李氏第一套的大功架打法,非常特別,第一它是強化了襠胯的訓練;第二是出手以陰掌為主,也即是掌心朝里或朝上的陰掌,它是以陰手起旋至以陰陽手為結束。在白鶴亮翅里的大功架打法,是以陰陽掌的手法起勢,轉一圈時還是陰陽手為結束。 什麼叫陰陽手?實際上是半陰半陽手。手心既不朝上,也不朝下。不管是豎掌或是垂掌,右手掌心朝左,左手掌心朝右,成為陰陽手,或叫陰陽掌。也就是半陰半陽的手,又叫做亦陰亦陽手,兩手頗似兩把刀。所以整套大功架不用陽掌,也即是用過之手。這種手形的方法在技擊上是將發未發,將用未用。但是用一反掌就可以打人,只是平時不用,處於戒備狀態,也就是可打可不打。 在養生內練角度來看,它是更有利於氣血的暢通,更有利於循經修內功。所以在練大功架時具有一種舒暢感,在練其它套路時,就缺乏這種感覺。所以這套一路大功架極適於保健和內功的修鍊,不可小視之。 四、非弓 趙堡太極拳的步法很多,主要有弓箭步、馬步、丁字步、仆步等。無論哪一種太極拳,其主要的步法都是弓步,又曰弓箭步。所謂弓箭步,即要求一腿伸直,一腿弓起,直腿要伸直而略懸虛,弓腿的膝要上下弓直,要求成垂直狀,非但不能左右偏斜,而邑不得弓過頭或不足(不到位)。弓步的一足就是重心實點,如右腳弓步,則重心在右面,有的拳架有右七左三之分,即所謂三七開。馬步則猶如騎馬式,兩足分開,重心在兩腿之中間。在趙堡太極拳中是很少運用的,只是在變換動作時的過渡步法。 弓箭步在趙堡太極拳中是運用最多的一種步法。它的主要特點是穩實,發勁有力,如金剛搗碓、懶扎衣、單鞭等都是採用弓步。但是在李氏一路大功架中都不用弓箭步,而它常用的一種步法叫做弓馬步,也即是非弓非馬步。它是弓步與馬步之間的一種步法,諸如弓右腿時,左腿並不伸直。它是左腿彎曲,胭中(委中穴)懸虛,也就是弓步與馬步之間的差別縮小,假如弓箭步以左右三比七之分,那麼弓馬步只有四比六之分,甚至更少一點的。說得更清楚一點,如果弓的是右腿,那麼他的左腿是半馬步狀,或者高馬步位。 這種步法的特點,從技法上來講,更有利於實戰的靈變,它是虛實轉換特別快的一種步法。如果對方走成三七分的弓箭步,他弓的是右弓步。那麼你突然進攻它的右腿,右腿就無法迅起回擊。如果我們採用的弓馬步,照例是弓右步,那麼我的左足雖是虛步,但是我們慣用足趾抓地,再說虛實比例不大。如果對方踢我右腿,我即能迅捷挑起,毫無遲澀之慮。 這裡我們並非反對弓箭步,弓步有弓步的特點,否則為什麼有這麼多的太極拳種採用弓步呢?這裡我要補充的是,弓馬步在我們的一路大功架里,是一種特殊的風格和特點。我們在練拳走架時,每一個架式的動作,要求「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即每個動作將結束時,弓馬步更有利於氣沉丹田,以及經氣的鼓盪。筆者在弓步與弓馬步之間,作過內煉的反覆體悟,確實弓馬步更利於行功修真,也是李氏太極拳一路大功架的特點之一。 五、指掌要求 通常太極拳的手形和掌法,要求舒指微曲,任其自然狀態,掌心勞宮穴微微內收。而在我們李作智一系的功架拳路,則在善用舒指的情況下,要求指尖微向後展。尤其重要的是大拇指的指尖必須向外展,同時它的第一、第二關節部一般都有向外突㈩的習慣。 但李氏太極拳對此有不同的要求。它的關節必須向內凹進,同時大拇指內後的魚際向掌心靠近。從整個手掌的掌形來看,勞宮(掌心)有些內凹,成為手心窩。這種手形有什麼好處呢?太極拳是理論的拳,也是氣功的拳,大拇指的兩個關節內陷,使其不向外凸,這樣就容易經氣達於指梢。大拇指內側為手太陰肺經之脈絡,肺經乃統一身之氣。所以在練拳架時,尤其在動作的過程中,即將結束成為定架時,掌心微微向外鼓一下,大拇指與四指頭亦向外展,這是一種行氣的方法,也就是所謂的氣達四梢。 在對手形要求中,必須做到神馳。所謂神馳,就是以心意為師,手為旗,令發而旗行。在運用中必須做到沉肩垂肘,順腕展指。這些要領都非常重要。 俗語說「樹高千丈,葉落歸根」,本門李氏太極拳認為,兩足猶如樹木的根盤,它牢牢地紮根於泥土裡,其枝、其莖、其葉的茂盛,全賴於有力的根盤。要求每一個步法,都必須做到「落地生根」。諸如右腳起步,左腳五趾抓地。弓左步時,右腳五趾抓地,左右轉換虛實,足趾也隨著緊松抓放。這在其它太極拳的拳種中,很少有人提及,也很少重視這方面的修鍊,也缺乏相關的理論知識。 在一足起步落地時,五趾緊緊抓地。抓地的一腳,其湧泉穴要求懸虛,形成一個足心窩,也就是腳心內凹。五趾抓地尤以足大拇趾用力為主,足心表現為一凹一平,一張一弛的起伏感。本門老師認為,凡腳一落地,足趾必須扒地,這樣才能做到兩腳「依地而根生」。所以在王宗岳的拳經里這樣寫道:「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在腰,形於手指。」 在跟老師學練拳架時,老師嚴格要求足趾抓地。時間長了,筆者慢慢地感覺到兩腳似落地生根,有一種足下有勁、有根的體會。平時我們試著與人抗衡,諸如一人從我前面向我走來,我則面對著走去,兩人互不相讓,則對方站立不穩,自動後退了。甚至試過幾個人排隊前進,我一人迎面走去(但不能用手去推對方),結果數人盡後退。這說明我的腳上有勁,落地生根,當然這僅僅表現在技擊上的一些作用,更重要的則是配合內丹的修鍊功夫。 足趾輕輕抓地,以足大拇趾為主,五趾用暗勁扒地。足大拇趾的大敦穴是足厥陰肝之脈絡,肝經乃統一身之血。在其足厥陰的循經中,其中有一支由下至上,至額部與督脈合於泥丸宮內;而另一支脈絡,則從肝臟穿過橫膈膜上注於肺,經中府雲門沿手臂內側前緣達手大拇指少商穴,足厥陰肝經與手太陰肺經通聯,手太陰肺經主統一身之氣,氣血貫通,也是循經修太極的重要部分。 筆者教功多年,不管哪一種功法,或者是樁功、導引氣功等等,如果是站樁,配合腹式呼吸,或用一般的呼吸導引,其氣機則在胸腹部運行比較多,如果吸氣時,採用足趾抓地,而其氣則由海底輪(會陰)驟起,兩者用不同方法,其效果也決然不同,練功時間長了,形神放鬆而自然合一。由於足趾抓地,而足底湧泉也會有明顯的氣感,氣從地下升起,由三陰經而達三陽經。會陰發熱跳動,大小周天因循為用。 |
推薦閱讀:
※八字基礎學習——天干相衝
※父母質是形成好家風的基礎,好家風身教勝於言傳
※婚姻是現實的,感情是基礎,但不是僅有感情就可以過日子
※自駕游基礎知識(中)
※棒針基礎學習大全
TAG: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