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欠下巨額壞賬,讓老百姓來接盤?

來源:整理自鳳凰財經(finance_ifeng)、Wind資訊(windzxsh)、首席經濟學家論壇、貿易金融(trade_finance)、SIIFC國際論壇、澎湃新聞、首席經濟學家論壇

一季度中國經濟的良好表現讓全世界鬆了一口氣。可是仍有一些人質疑中國,這一次,他們將目光轉向「債務」問題。

銀監會發布的2016年一季度數據顯示,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和不良貸款率呈雙雙上升的態勢,銀行業資產質量面臨較大壓力。

在中國,隨著經濟放緩,銀行利潤停滯不前,壞賬飆升。尤其是隨著政府清理「殭屍企業」的大幕拉開,銀行的資產品質將進一步惡化。

據外媒報道,中國正加大清理銀行壞賬力度,由國家主導的一個「債轉股」計劃從3月初的大約1200億美元飆升至4月底的2200多億美元,不到兩個月整整增加了1000億美元。增幅之大,暗藏著銀行不可預知的壞賬危機。

這還不夠,中國的壞賬「原子彈」在銀行貸款總額中佔比已高達20%。政府可能不得不向銀行體系注入10.6萬億元人民幣的新資本,這相當於15.6%的國內生產總值(GDP)。這個壞賬率之高,令人驚嘆。

那先來普及下什麼是銀行壞賬?

銀行壞賬是指,由於市場經濟的極大不確定性,銀行無法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極小的應收款項。欠賬時間超過三年的都可以確認為壞賬。銀行的壞賬分為兩類,一種是借款人惡意逃避還款,一種是因為資金短缺,短期無力償還。而「殭屍企業」還不了的債務佔了很大的比重。

為什麼會產生壞賬堆積呢?目前中國的市場經濟主體有的不是真正的自負盈虧,比如很多國企欠了銀行的錢,最後經營不善沒錢還,這可怎麼處理?有的是債轉股。如果能及時債轉股了,也許可以避免破產,但從何談起自負盈虧,長期循環下去,殭屍企業不清理,經濟如何激發活力?

最終需要政府來收拾這爛攤子。

政府使出的第一招是:「壞賬債務」轉化為「債券」

早在2015年,中國已批准了高達4萬億元人民幣(合6120億美元)「債務」轉「債券」。這意味著,國有銀行把發放給地方政府關聯企業的短期貸款,置換成期限長得多的債券。

這也將銀行的貸款壞賬轉化為了債券,延長了企業還債時間。這個計劃被譽為一項成功創新,因為它化解了地方政府受到的債務壓力。

政府使出的第二招是:「債券」轉「股票」

通過債轉股來大量削減不良資產。這種方法在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初的拉美債務危機中很流行。它可能爭取到一些時間,但並非解決之道。

這個大招就是銀行「債轉股」,那些堆積在銀行里快要發酵的長期債券(本來是由銀行的壞賬轉化而來的),一下子就能轉化成股票出售,這有兩個深意:

1、脅迫銀行成為那些無力償還貸款的企業的利益相關者,將在今年進一步拖累銀行利潤。

2、再一次巧妙地將債務風險轉移到股市上,最終還是會由廣大股民買單。

無論是債務轉債券還是債轉股,這些只是政府應對壞賬的兩條戰線。

政府還有第三個大招,地方版「壞賬銀行」設立。

據報道,在過去的半年內,23家地方版「壞賬銀行」已進入處置不良資產尤其是金融不良資產的市場中。

那麼,什麼是 「壞賬銀行」嗎?了解下壞賬銀行的前世今生吧。

壞賬銀行,即資產管理公司,是一個專門處理不良資產的股份公司,可收購和消化銀行機構龐大不良資產(問題資產和有毒資產),可以自由買賣資產,發行債券。簡單而言,壞賬銀行就是「先低價收購一堆爛瓜,再挑出好瓜賣掉」,類似於「腎透析」。

壞賬銀行與1980年代美國救助儲蓄協會時成立的美國處置信託公司和中國1998年成立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剝離國有銀行不良資產的做法相似,即政府以一定的價格從商業銀行收購不良資產,然後進行整合最後以一定價格出售。

例如:上世紀90年代,中國四大銀行將2100億美元壞賬剝離給壞賬銀行,然後在本世紀頭十年中後期上市融資640億美元。

「壞賬銀行」從「國家隊」到「地方版」

此前,中國已有華融、長城、東方和信達四大國有資產管理公司。1999年,亞洲金融風暴中,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決定將工、農、中、建四大銀行的1.4萬億元的巨款壞賬果斷剝離。

四大國有資產管理公司是此類債務的主要買家,2011年至2014年間,它們的資產總額從3450億元人民幣(合530億美元)飆升到1.73萬億元人民幣(合2680億美元)。其中大部分集中在鋼鐵、煤炭、房地產等行業,這些行業在中國經濟放緩中首當其衝。由於很大一部分債務是按面值購買,這些交易在清理四大銀行資產負債表的同時,也給四大資產管理公司留下了毫無懸念的虧損。

由於地方政府的地方債劇增,僅僅靠四大資產公司的「國家隊」收購債務已不夠用了,地方版「壞賬銀行」迎來設立高潮。這樣做可以加速核銷銀行壞賬,有效緩解銀行信貸壓力,解決本地區資產質量問題。

由於政策限制,地方資產管理公司主要做不良資產的「重組和清收」而非「轉讓」。所以這些「壞賬銀行」背後的股東包括地方國企、當地民企和四大資產管理公司。

政府的第四個大招:重啟不良貸款證券化市場

8年前,中國監管機構在全球金融危機爆發時曾關閉了這個市場。但就在5月19日,中國銀行、招商銀行推出了不良貸款證券化產品,宣告時隔8年後不良資產證券化正式重啟。外媒預計,中國今年將發行500億元人民幣的不良資產證券。

有分析指出,通過將銀行不良資產轉換一種形式,或許能拖延危機爆發的時間。

令人擔憂的不止如此,有分析指出 「影子金融」(泛指規避監管的銀行之外的放貸)加劇了壞賬問題。據估計,中國的影子貸款總額在去年底達到大約40萬億元人民幣,為GDP的59%左右。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並非不良貸款,但其不透明性意味著很難評估其風險,或對其進行監管。

儘管政府使出各種大招來消化銀行的壞賬,大家似乎也都做起了不良資產處置的大生意,壞賬變成了一筆好生意。但是中國處置不良資產的回報率有多少?這個問題應該引起監管部門的警惕。

因為很多不是以不良資產公司、資產管理公司的名義做,都是各種投資公司。如果信息披露不夠,金融機構之間可以互相買來買去,但是絕對不能輸送給老百姓。現在P2P已經有很多教訓了,政府更應該嚴防把風險輸送給老百姓,不能給老百姓一個明確的固定預期收益率,忽悠老百姓。

一旦債務問題如果要引爆,將會從不良貸款開始,首先銀行不能每次都靠政府出錢來江湖救急,銀行更應該及早規避不良貸款風險;其次,從政府監督角度來說,對老百姓負責,是監管機構不能動搖的底線。

附——不良資產證券化:偷偷把風險輸送給老百姓

來源:SIIFC國際論壇、澎湃新聞、首席經濟學家論壇

5月19日,中國銀行、招商銀行推出了不良貸款證券化產品,宣告時隔8年後不良資產證券化正式重啟。與此同時,全國20多個省份也成立地方資產管理公司,開始參與壞賬生意。從微觀金融角度看,大家似乎都做起了不良資產處置的大生意,壞賬變成了一筆好生意。

對此,國務院參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名譽所長,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主席夏斌在5月22日潑了點冷水。

夏斌指出,中國的上一輪不良資產處置,發生在2002年、2003年,當時恰逢中國新一輪經濟超級繁榮的起點,所有做不良資產生意的人都賺的盆滿缽肥。但是,現在這一輪金融機構不良資產爆發以及不良資產處置,面臨的大環境已完全不同。

夏斌指出,過去曾經超級繁榮的代價要在今天及以後一段時間慢慢消化。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我們有些資產價值必然下跌。那個時候的同類的不良資產處置的回報率在今天就很難得以實現。

他指出,這些不良資產到底回報多少?我認為這個問題應該引起監管部門現在的注意,因為很多不是以不良資產公司、資產管理公司的名義做,都是各種投資公司。如果信息披露不夠,金融機構你們互相買來買去,絕對不能輸送給老百姓。現在P2P已經有很多很多教訓。嚴防把風險輸送給老百姓,我們不能以經驗出發,犯經驗主義的錯誤,給老百姓一個明確的實為固定的預期收益率,忽悠老百姓。同一個金融產品,在不同的歷史周期可能是不一樣的,這點在監管部門應該嚴加關注。

夏斌是在5月22日舉行的「SIIFC國際論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功能升級與科創中心建設論壇」上發表此觀點的。「SIIFC國際論壇」是由上海財經大學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研究院發起召開的年度品牌論壇。

以下為夏斌演講全文:

今天講「金融創新和經濟穩定」,談一點幾個觀點。創新是一個微觀企業發展的動力,同時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進步的動力,我們37年的改革開放,中國之所以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其實歸結到最後一點,就是不斷的制度變革,不斷的制度創新,而在這個其中,沒有金融制度的不斷創新,同樣也不可能有中國經濟如此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我們從原來大一統的中國人民銀行的存、放、匯基本業務發展到今天,中國的金融如此眼花繚亂的各種金融產品,如此多的銀行和非銀行的金融機構,如此具體複雜的監管調控制度與政策,正是這一切催生伴隨了中國經濟規模,達到了世界第二。

在這幾年,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GDP增長的貢獻率超過了美國,2015年達到25%左右,美國降到22%左右。今年和明年,中國的貢獻率可能進一步的提高,成為全球GDP新的增長中堅。同時,眾所周知,從人類經濟史,特別是五百年的市場經濟活動的歷史來看,各種形式的金融活動,是由基本的經濟活動所催生的,有效的金融制度在促進資源有效配置的同時,我們也看到由於金融具有天生不穩定性的特性,當然在這點上,可能展開學術討論。

我認為,由於金融具有天生的不穩定性的特徵,弄的不好,金融往往會發揮相反的副作用,給資本主義的發展或者說市場經濟的發展帶來繁榮衰退的周期性特徵,而且從幾百年來看,一個周期接著一個周期,儘管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們看到每個周期的時間可能不一樣,經濟周期有各種各樣的劃分法。

金融搞得不好,就給市場經濟,或者給幾百年來的資本主義經濟不停的帶來周期。資本主義又是一部金融危機史,這是每個經濟工作者應該了解的基本歷史事實。

今天從金融創新和經濟穩定的關係角度,講金融創新,從三個角度看:

第一,從金融創新的內容看,我認為在中國仍然延續著37年來的三個創新的基本內容,我們在人民銀行,長期在人民銀行工作,起草文件一直圍繞這三點把握,第一,金融產品的創新;第二金融組織架構的創新;第三是金融調控與監管制度的創新。

三者什麼關係?由金融內在不穩定特性所決定,產品的創新和機構的創新必須由金融監管的創新相適應,否則這種創新是不利於經濟的穩定。目前中國的理財市場和P2P的亂象,我認為不幸被我在2014年發言所言中。今天來看,相對於互聯網金融產品的創新,金融調控監管制度創新迫在眉睫,這對穩定經濟而言更為重要。

第二,從金融產品本身的創新的階段性來看,不同的階段,可能同一個產品的創新,其意義或者其效益是不一樣的。

微觀金融機構的創新,金融產品目的很清楚,就是賺錢,無非是利潤動機。目前,面對中國經濟下行中的銀行不良資產增多的壓力,我們很多市場人士,都在考慮成立資產管理公司。現在有四大資產管理公司,中央政府同意有關地方政府成立了很多,20家地方性的資產管理公司,民間市場沒有叫資產管理公司,都有的在從事資產管理公司的業務。因為有些法規並不健全,有些沒有違規,按照現行有關制度做沒有違規。

大家都在考慮成立資產管理公司,把不良資產打包處理,而且往往在尋找資本,股權投資的時候,往往是大談2002-2003年四大行改革處置不良資產的經驗。今天我想說,那個時候的金融技術,金融技巧可以學,但是,一定要清醒,在不同的經濟周期階段,做銀行不良資產管理的事其效果往往不一樣的。2002年左右,正是中國經濟超級繁榮這個周期的開始年,還擔心萬一貸款放不出去,03年的「非典」上半年一結束,一下子達到一萬億,由此開始中國經濟這輪高速增長。到2007年達到14.2%的GDP的增長,然後,08年美國危機,09年我們四萬億,10年經濟慢慢開始一直下行。

我們那時候在處置不良資產的時候,是這輪超級繁榮,今天看很清楚——「三去、一降、一補」是我們付出的代價。超級繁榮這個周期的開始年,一個爛尾樓在浦東幾千萬可以拿下來,通過一點銀行的正常貸款或者「關係貸款」,一裝修,一下子現在幾十個億。大家都感覺到,不良資產的處置是能賺好多的錢。在經濟繁榮時期和泡沫形成時期,是能大賺利潤。

今天,中國的GDP兩位數的高增長已經是一去不復返,經濟下行的壓力,以及中國經濟將進入常態的中高速增長,過去曾經超級繁榮的代價要在今天及以後一段時間慢慢消化。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我們有些資產價值必然下跌。那個時候的同類的不良資產處置的回報率在今天就很難得以實現。

對此,我們的微觀金融企業要明白這個道理,宏觀監管機構要清醒的關注,關注什麼?第一,金融機構不良資產的轉讓,出售一定要堅持嚴格的市場評估原則,絕對不能政府干預。第二,對於將不良資產打包,搭配其他的金融產品,金融機構以理財的方式,信託的方式或者同一市場上銷售給老百姓更要嚴格,更要密切關注,加強監管。對金融產品的結構特徵,要有充分的信息披露,要嚴防少部分金融機構把風險偷偷輸送給老百姓。很多買來以後,通過理財,然後再搭配一點投資。其實金融機構心裡是明白的,對老百姓信息披露了沒有?這些不良資產到底回報多少?我認為這個問題應該引起監管部門現在的注意,因為很多不是以不良資產公司、資產管理公司的名義做,都是各種投資公司。如果信息披露不夠,金融機構你們互相買來買去,絕對不能輸送給老百姓。現在P2P已經有很多很多教訓。嚴防把風險輸送給老百姓,我們不能以經驗出發,犯經驗主義的錯誤,給老百姓一個明確的實為固定的預期收益率,忽悠老百姓。同一個金融產品,在不同的歷史周期可能是不一樣的,這點在監管部門應該嚴加關注。

從金融產品大環境看,一定的金融產品創新必須有金融監管制度的相配合,相應的金融監管制度是服務於一個國家經濟穩定和發展。當前的中國經濟,正處於增長與防風險的平衡糾結中,系統性風險如何不引爆,還有穩定增長,在這樣的糾結平衡中間,微觀金融創新無非是想加大信用,或者是規避監管創造利潤,都是理性思考。宏觀金融的調控創新,無非是通過匯率與資本管理制度的變化,來把中國經濟和中國金融融入全球經濟化,引入全球配資資源的機制和因素。宏觀金融創新目的是什麼?融入全球化。因此無論是微觀還是宏觀的金融創新,必須看到這兩類創新的內容。從中國改革的大方向看,毫無意義是正確的,也是我們三十多年來,不斷所追求的。但是在中國經濟發展不同歷史階段,其追求的力度和制度的安排,不講環境條件,面對當前穩增長和防風險的平衡糾結,我們緊的貨幣政策不適用,但是大水漫灌式的貨幣政策同樣也不適用。現在更多的是點貸,結構性的金融政策,採取這樣的政策,是無奈的選擇。這時候的金融產品的創新,應該是配合點貸結構性的金融政策,還是在鑽政策的空子,計劃在大水漫灌之下,救殭屍企業,擴大槓桿和過剩的產能,這是辨別好創新還是壞創新的重要分水嶺。

同樣在金融開放問題上,宏觀調控制度的創新,面對國內已經存在還沒有完全消化的系統性風險壓力,我們的匯率和資本管理制度的創新,是有利於防範系統性風險的爆發?有利於國內的經濟穩定?還是去引爆系統性風險的爆發,方便投機資金的衝擊國內經濟?這是區別宏觀調控創新,好創新還是壞創新的重要分水嶺。去年8·11匯改和股市大動蕩已經我們要明白,辨別一切好與壞絕對不能從教科書抽象的理論邏輯出發,我們可以學教科書、發達國家制度的優勢,也可以學新興國家轉軌,在發展中間進入高收入過程中的金融自由化,金融創新的經驗。但是不管學什麼,都必須從中國的現實實際出發,必須從一個國家處於世界市場體系不同的地位,一個國家經濟發展不同的歷史階段出發。比如說我們黨的文件講了市場起決定性的作用,市場本身是有比較成熟的市場,有不太成熟的市場,市場是有很多很多市場主體所形成的,我們的市場主體有的是真自負盈虧,有的是假自負盈虧。如果是真的自負盈虧,不管什麼類型的企業,欠錢不還,債權人可以到法院告你破產。

我們現在,很多國企大企業欠多少錢,沒還,怎麼處理?有的是債轉股。我的意思是都及時的債轉股了,這樣可以避免破產保護。

我們市場主體有的不是真正的自負盈虧,不是欠一塊錢可以被人告到法庭,宣告破產或者破產保護。現在有多少企業欠下巨額債務,照常可以不還。從何談起自負盈虧,又從何談起市場經濟。面對假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實際純市場金融產品,它的運行結果能不扭曲?市場能起決定性的作用嗎?這是我想說的第三點。

我們講金融創新,我們一定看大環境,看大背景,教科書上講的到底是對的,純而又純的金融學原理,面對現實的國情,現實的實際,現實轉軌中間我們在慢慢化解風險的歷史背景,應該怎麼創新?如何監管?今天就從三個觀點展開,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民生銀行女行長30億騙局背後的金融真相
手把手教你薅銀行的羊毛 讓你賺翻天
信用卡的8個貓膩,銀行打死都不會告訴你!
月入三萬,無法貸款買房!這個小舉動,可能讓銀行再不借錢給你
央行:取消銀行本行行內存取現、轉賬業務異地手續費

TAG:銀行 | 壞賬 | 老百姓 | 接盤 | 百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