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罵孩子會產生不良影響
07-09
自古以來家長對孩子最拿手的傳統教育方法就是打。「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罵是禍害」「樹不修不成料,兒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這都是歷 史上相傳的教子經驗。孩子犯了錯,一些脾氣暴躁的家長在恨鐵不成鋼的惱火下,失去理智地對孩子進行打罵,想以此來促使孩子改正錯誤。然而,打罵這種粗暴的教育方法,不但不能達到家長的教育目的,而且會使孩子形成說謊、冷漠、孤僻、仇視、攻擊等心理問題,而這,往往會成為日後不良行為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的根 源,也會造成孩子離家出走、上吊自殺等終生遺憾事情的發生。一、粗暴教育,百害而無一益。1、使孩子形成畸形性格。鄧穎超曾經說過:「打罵孩子,使孩子一時表面服從,心裡反感,甚至也學著對待別人。用這種方法不但不能把孩子教育好,反損傷了孩子的自尊心,養成自卑、膽小、孤僻、撒謊等不正常的性格。」家長打罵孩子,其目的是想使孩子克服缺點、糾正錯誤,幫助他們分清是非,明確努力的方向。但是,打罵本身並沒有指明什 么樣的行為是正確的、應該的,起不了教育作用,隨之而來的卻常常是兒童的消極情緒。在父母的打罵下,性格倔強的孩子容易產生抵抗意識,產生對父母 的對立、怨恨情緒,也容易在家長的影響下變得性情暴躁,行為粗野,對同學和夥伴也常以拳腳相向;性格怯弱的孩子則會產生恐懼心理,在父母面前唯唯諾諾,膽小怕事,沒有主見,只有服從;而靈活的孩子常用欺騙、說謊的辦法來逃避父母的訓斥、責打。2、造成嚴重的親子隔閡。孩子挨打的時候,沒有心裡舒坦的。皮肉之苦,使他們產生怨恨、逆反、畏懼等心理。打的結果,使家長失去了在家庭中的威信,使孩子覺得父母不可親,對父母疏遠、冷漠,甚至看不起、仇視家長,懷疑自己是否父母親生。有一個學生第一次給父親寫信時,這樣寫道:「記得小時候,我曾把您當做一位朋友,一位夥伴,一 位慈父。可這在我的成長中卻是如夢一般。您那陰雲般的怒臉和厲聲的怒喝,使我幾次產生輕生之念。我暗恨自己,您為什麼是我的父親,而我又偏是您的兒子呢?……我真希望沒有您這樣的父親才好。」這位同學的信,說出了經常遭受粗暴教育的孩子的心聲,不能不引起以打施教的家長的深思。由於家長的打罵,這些孩 子不可能對父母說心理話,久而久之,他們也就不相信人間有真情了。孩子體會不到家庭的親情和溫暖,就會到社會上尋求寄託,這時,就很容易被一些不法分子教唆利用,而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一位法院的同志對5年來審結的176名少年罪犯的調查表明:因離家出走走上犯罪道路的4人,因受壞人利用,被脅迫走上犯罪 道路的14人,因逃避家長的粗暴教育,有家不想歸,卻與社會上不法之徒混得火熱,走上犯罪道路的4人。二、粗暴教育的原因。那麼,這些家長在什麼情況下會對孩子施加打罵這樣的粗暴教育呢?有一位老師做了一次調查,發現父母打罵孩子的原因基本上有兩種情況。1、對孩子的期望太高,要求過於嚴厲。最普遍的原因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太高,要求過於嚴厲,特別是學習方面。這些家長很重視孩子的學習,希望孩子每次都能取得好成績。當看到孩子的成績很差,下降了或達不到自己的要求時,感到孩子辜負了自己的期望,一時想不通,便對孩子進行責罵,嚴重的甚至痛打一頓。有個學生在周記中寫道:「有一個單元我的語文 測驗考了90分,但媽媽還是把我責罵了一頓,我真不知道要考多少分她才滿意。」可見這學生的家長對孩子的學習要求是多麼的高。還有的父母容不得孩子有什麼錯誤,當孩子做錯了事時,也不給他進行分析,代之的是訓斥或責打。有個學生在周記是這樣寫的:「你們知道嗎?我媽媽就像一個暴君,每天對我不是打就是罵, 就算做錯的只是很小的事情,也會對我痛罵一頓,甚至趕我出門,所以我才對她那反感。」其實,孩子有什麼可能不做錯事呢?難道做父母的從小就沒有做錯事嗎?2、家長的脾氣暴躁,對待孩子感情用事。家長打罵孩子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家長的脾氣暴躁,容易激動,對待孩子感情用事。心情好時什麼事都好商量,甚至對孩子的錯誤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了了之。可一旦心情不好,孩子就倒霉了。本來心裡有氣,再看見孩子有錯,情緒一時難以控制,肯定少不了一頓責罵。有的家長由於工作生活有些不順心,情緒失衡,就容易被 激惹,拿孩子撒火。例如有的夫妻鬧矛盾時,就打孩子。更有的家長,在外面受了氣回來,把孩子當成出氣筒,隨意地打罵。有個學生曾經在周記里向老師訴說: 「每當我看見其他同學高興地和爸爸一起時,我就更加恨我爸爸,因為他經常無緣無故地打我、罵我,特別是他打麻將輸了時候,我得躲進房間把門反鎖才能躲過一 劫。有時候我真想自己睡醒後手裡有一把槍,那樣,我就可以擺脫這種痛苦的日子了。」這孩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相信大家都很清楚了。可見,對待孩子感情用事,經常打罵,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會造成多大的障礙。開始時孩子可能會懾於父母的權威而服從,時間一長,就會變為不理不睬,甚至反抗、犟嘴,對父母不 尊重。到了這個地步,父母再怎麼教育,孩子都不會聽家長的話了。三、控制情緒,正確教育。1、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提出合理要求。要 使教育獲得成功,就要全面了解孩子身心發展的實際水平,遵循孩子生理和心理的發展規律。無論是讓孩子學做一定的家務勞動,還是讓孩子學習某些文化知識,都 要從孩子實際身心發展出發,遵循從易到難的順序進行,忽視了這一點就難以獲得應有的效果。在教育中,有的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急於求成,只從主觀願望出發,把孩子看成小大人,要求孩子這樣那樣,過高的要求致使孩子難以接受,就會逐漸產生厭倦情緒。而對此,家長卻一味埋怨孩子不理解家長苦心,甚至施 加打罵這樣的粗暴教育,這樣做的結果就像拔苗助長一樣,不僅不奏效,往往事與願違。所以,只有從孩子的實際水平出發,循序漸進地啟發教育孩子,才能達到教育目的。2、家長要控制情緒,平衡心態。當孩子犯了錯誤或做出一些令家長難以接受的行為時,有些家長一時過於激動,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打斷甚至不聽孩子的解釋,就對孩子採取訓斥或粗暴的打罵。的確,孩子在父母的大吼大叫下,或許會表現得聽話、服從,但這樣的手段會使你逐漸無法控制局面。初期會讓孩子的受到驚嚇,影響穩定的情緒和心理發育。 逐漸就會使孩子有錯也不向家長說,採取隱瞞、撒謊等方法來逃避家長的斥罵,久而久之也會像家長一樣以同樣的手段對待別人。而且家長打孩子是教育無能的表現,會把自己最氣憤、最薄弱的環節暴露給孩子,孩子就知道了怎樣能使家長暴怒,那他想氣家長的時候就會如此做。所以,不輕易憤怒的家長才是最有威嚴的家 長,因為孩子沒有摸到家長的底呀!孩子是不可能不犯錯誤的,但也不可能永遠是錯的,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在不斷學習,不斷成熟,會有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儘管它往往會有些片面。家長不要把孩子當成成人,以大人的要求來要求孩子。當發現孩子犯了錯時,要保持冷靜,先反省一下是否自己教育方法上的問題。如果是孩子的問題,應該從分析問題,講清 楚問題的後果等方法讓孩子認識自己的錯誤,當然可以進行適當的批評。在和孩子的談話中,如果孩子的意見和自己有衝突時,千萬不要失去控制大吼大 叫,應該冷靜地分析一下孩子的意見是否正確。如果正確的要給予支持,如果是錯誤的,家長應該在商討的氣氛中給孩子分析,切記不要一味地否定孩子的意見,不然會使孩子養成沉默寡言的孤僻性格。所以,家長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分析孩子的觀點和看法,那樣就會對孩子多些理解,也可以幫助孩子更 好地完善他的行為和觀念,並理解你的幫助和指令是為他著想。另外,家長還應該注意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消極的情緒,那樣會使孩子處在一種不和諧和家庭環境中,受到家長的消極情緒影響而導致情緒上也發生變化。3、要學會「冷處理」家長打、罵孩子往往是自己急了的時候,因此要學會「冷處理」,所謂「冷處理」就是在自己著急、上火、生氣時不要教育孩子,自己先消消氣,等心情平靜了再教育孩子。而當孩子也處於生氣、激動的時候,也不適宜進行教育,應該等孩子平靜下來再進行教育。這樣才能防止粗暴型教育,冷靜地、客觀地處理問題。有一個三年級的學生放學回到家興高采烈地告訴媽媽:放學時老師叫他們幾個值日生掃地,結果他們幾個一窩蜂地跑了,把老師氣得要命。看著孩子那因為高興而通紅的臉蛋,這位媽媽只說了「是嗎」就沒有再說什麼。到了晚飯後,看到孩子平靜下來,這位媽媽才坐下來,讓孩子說說這事對不對。這學生這時想起來自己也的 確做得不對,就向媽媽認錯。媽媽看到孩子認錯了,心裡很高興,又問他要怎麼做。孩子想了想對媽媽說:要向老師認錯,保證做一個愛勞動的好孩子。看到孩子既承認了錯誤,又懂得如何改正,媽媽表揚了孩子:「你這樣做就對了。」在這個例子中,如果媽媽一開始就批評教育他,或者責罵他,可能不但收不到教育效果,還 有可能使孩子以後不和媽媽說學校的事情,因為當時孩子處於興奮狀態,根本沒有意識自己做錯了事。所以,對待孩子的錯誤,家長要善於進行「冷處理」。原創:早教楊老師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男性不良生活習慣與健康隱患
※如何減少藥品不良反應
※警惕:中成藥「新復方大青葉片」不良反應高發!
※不良睡姿易導致腰背痛,你睡對了嗎?
※如何面對自己的不良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