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現這種狀況別不當回事兒,這些心理問題更成問題!
吳薇 製圖
網路成癮 預防比治療更重要
現在的孩子誰還沒有個手機?很難想像一個初中生沒有自己的手機,而不少小學高年級的孩子就已經天天捧著手機了,甚至還有一些小學低年級的孩子也和父母「鬥智斗勇」,爭取更多的玩手機時間。如果是單純的玩玩手機,家長還能接受。但如果孩子玩手機、玩電腦已經到了上癮的程度,恐怕就需要醫療干預了。
18歲的男孩小明(化名)就是一個讓家長發愁的孩子。他酷愛上網,已經達到了徹夜上網不知疲倦的程度。像絕大多數離不開電腦的孩子一樣,小明也屬於妥妥的「宅男」,他很少和別人交流,基本上處於社交「零溝通」狀態。不愛說話就算了,偏偏他還不好好吃飯,「沒胃口」是他經常說的一句話。他最喜歡喝可樂,上網時的「最佳拍檔」就是可樂,有一瓶可樂他就能堅持上網一整夜。
最近,他因為情緒不好、愛發脾氣、不上學被家長帶到醫院就診。父母先是帶著他到家鄉的一家三甲醫院看病,後來被診斷為抑鬱。過了兩個月,他又到去一家機構進行封閉式訓練和康復,被診斷為中度焦慮、中度抑鬱。此後,他又到北京一家大醫院住院治療28天戒除網癮。住院28天後,小明出院回到家鄉,但「網癮」依然難以控制。小明的爸爸媽媽說,早在孩子小學四年級,家裡就給他買了台電腦,主要是為了讓孩子學習電腦知識。後來,小明喜歡上網路遊戲,開始時父母限制他每天玩1個小時,不過由於父母工作太忙,和小明的交流時間比較少,陪伴他最多的就是電腦。慢慢的,小明玩遊戲時間不斷加長。等小明上了初一,父母已經管不了他了,如果不讓他玩遊戲,小明就會以絕食來抗議。
北京醫童康心理診所主任醫師王錦霞告訴記者,有調查顯示,目前青少年兒童網民的「觸網年齡」普遍提前。超過一半的青少年觸網年齡在6至10歲,接近半數的青少年每天上網時長都可以控制在兩小時以內,而接近四分之一的青少年每天上網時長達到2至4小時。隨著移動數據網路的普及,青少年帶著手持移動設備,更容易接觸網路,而且上網地點主要集中在家庭。現在很多孩子在家裡有自己獨立的房間,關上房門,可以在不被監督的情況下長時間的使用手機瀏覽網上的內容。未成年人自制能力弱,長時間盯著手機屏幕,會將孩子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和限制在手機屏幕上,隨著使用時間的延長,孩子會出現頭暈甚至分不清虛擬和現實的關係,會將遊戲中的很多內容跟現實生活混淆,甚至會導致孩子出現幻覺,嚴重的會將自己的思維「融入」到虛擬世界中。
王錦霞說,國內外很多研究證明,上網的第一年是特別容易成癮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一定要控制上網的時間,一般來說每周上網時間在20小時以上容易成癮。家庭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環境,家長不能因為自己忙,忽視了和孩子的溝通與交流。家長要言傳身教,以身作則,減少使用網路和手機的時間。同時,家長也要幫助孩子明確上網遊戲、聊天等的動機和目的,讓孩子知道電腦和手機只是學習的工具,與孩子一起控制好上網的時間和地點,清楚網路虛擬性的特點和網上遊戲、聊天的雙刃性,一起制定使用電腦和手機的計劃,網路成癮還是可以預防的。
注意力缺陷 不治療難以自愈
歡歡正在上四年級,是班主任眼中的「問題少年」。但歡歡的問題家長覺得也不是品質問題,他善良甚至還很天真。不過在課堂上,各個學科的老師都拿他沒辦法,上課時他總是小動作不斷,有時候敲桌子,有時候自己搖椅子,有時候搖前排同學的椅子。老師提醒他之後,他就改成咬鉛筆、切橡皮、撕紙片……趁著老師不注意,他還會拽前邊女同學的馬尾辮。上課時他東張西望、心不在焉;做作業時,邊做邊玩,磨磨蹭蹭。
「你要說他笨吧,我覺得他的智商真的沒問題。」歡歡媽說,孩子的考試成績就是不理想,一直「穩居」班級的倒數第二。歡歡的爸爸媽媽都畢業於名校,對於這個孩子,他們一度曾經表示特別不能理解:「我們怎麼養了這樣的孩子?」中級心理治療師熊闊旅說,對於這樣的問題兒童,家長還真不能「急於求成」,不要一下子對孩子過於嚴格要求,也不要在孩子拖拉磨蹭的時候對著孩子大喊大叫發脾氣。
到底怎麼做才能讓「問題孩子」少一點問題?對此,熊闊旅建議家長應該對「活動力過多」的兒童正面引導,幫助他們把過多的精力釋放出來。「讓孩子參加多種體育活動,如跑步、打球、游泳等。」家長也可以通過一些方式培養孩子,讓他能夠集中注意力。比如可以從看書、聽故事做起,逐漸延長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時間;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將注意力缺陷的孩子安排在教室的第一排,方便老師的監督和指導。
孩子在集中注意力方面有點滴進步,家長都要及時地表揚、鼓勵。此外,還有要培養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當孩子出現注意力缺陷及多動的情況,如果通過一些調整比較難改變,建議還是要尋求專科醫生的幫助,必要時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藥物治療。「有的家長認為隨著年齡的增長,注意力缺陷的問題會逐漸消失。但是根據最近的研究顯示,有30%至70%的孩子,這種情況會持續到成人期。」注意力多動缺陷也是早發現早治療,預後更加理想,「早治療早受益」。
社交障礙 要找對原因想辦法
在學校里,總有些孩子特別活潑外向開朗,也有些孩子內向謹慎。豆豆已經上了中學,但父親對他特別不滿意,「見人就躲閃。」
如果一個孩子不愛與別人交往,有可能是性格內向,也有可能是社交焦慮障礙。精神分析心理治療師、心理科副主任醫師黃建軍介紹,社交焦慮障礙又被稱為社交恐懼症,主要表現為與人交往時自卑、不愛說話、膽小怕人、不合群、迴避與人交流、沒朋友、跟家長也不交流,嚴重的甚至害怕見生人。引發孩子的情緒障礙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個人、家庭以及學校的影響。
黃建軍說,社交障礙主要與個人的性格有關。「性格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自身的心理健康。」有的孩子平時性格內向、自卑、敏感,常常會拒絕與他人交往。這是因為自卑的人總以別人為參照,在潛意識中找出種種理由,證明自己的無知無能;自卑者往往放大自己的缺點,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因此悲觀失望,怕別人看不起自己從而封閉自己,不與人交往。個人性格的形成有先天因素影響,也有後天經歷的影響。
當然,孩子出現社交焦慮障礙也有家庭因素。通常來說,這樣的家庭中父母往往對孩子要求很高,強調服從又不太注重孩子的想法。「都是為人父母,他們總是會發現孩子的缺點,不會發現孩子的優點,更缺乏親子直接的交流。」這樣的教育方式容易使孩子恐懼權威,同時會出現自我否定和壓抑,繼而造成膽小、不敢見陌生人的情況。另一方面,家庭功能不健全也是造成孩子社交能力較弱的原因。
有些家庭不和,有些孩子父母離異,有些孩子從小生活在單親家庭……家庭功能本來就不健全,家庭成員之間再缺乏情感上的交流和溝通,孩子就會慢慢害怕交流,對他人不信任,對生活沒有信心。
從學校的角度分析,如果老師和教學管理者過於強調文化課的考試而不重視學生心理能力的提升,不注重人際關係的培養,相當一部分孩子的社交能力就會偏弱。個別老師對學生的不理解、不信任、不耐心,處理問題不公正,諷刺、挖苦等不尊重學生的做法和態度,也會給學生造成心理傷害,使師生關係緊張,甚至使學生產生對抗心理。
如果孩子出現以上社交焦慮的情況,作為家長和老師要正確引導孩子,要盡量發現孩子的優勢,避免強調缺點。黃建軍說,社交焦慮障礙需要學生、學校、家長三方相結合,一起來消除或改善影響學生人際關係不良的因素,增強孩子的自知能力和成熟水平,提高他們人際交往的能力。
比如和學校教育方式有關的,應爭取有關教師的積極配合;和家庭有關的,老師認為有必要時,要約見家長或家訪,給家長以必要的指導或教育,爭取家長配合,改變家庭環境,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如果需要,還可以進行心理治療,由學校心理輔導教師或專業的心理老師,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同時也需要家長一起配合。父母要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多鼓勵、誇獎,樹立孩子的自信心,讓其多參加業餘活動;父母的陪伴也很重要,休息時間多陪陪孩子,了解孩子的內心想法,盡量避免與孩子分離的時間過長。
推薦閱讀:
※當我們在想脫單的時候,我們在想什麼?
※總是為別人考慮的性格,是不是不好?
※如何看待有些人認為「別人口中夾雜英文專業術語就是裝逼」的理論?
※怎樣讓自己變得聰明並且看清事情的另一面?
※女孩子真的在意自己胸小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