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蔬一飯,皆是生活,一碗一勺,藏著故鄉
秀色蘊於險峰之頂瑰寶必藏於艱險之地對於中國人來說,故鄉最濃厚的情懷和記憶,莫過於那片故鄉的土地。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而故鄉的土地,承載著他們整個童年的悲歡,其形態,其滋味,印刻在他們的心中,即便日後相隔萬里,可是,一旦聞到熟悉的飯菜的香氣,就能夠回想起故鄉的那塊土地。
而對於20世紀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人來說,位處於黑龍江北部的那塊遼闊的土地,就是他們的整個青春與回憶。1那塊土地,俗稱北大荒。戰國時代的《山海經》,曾這樣描寫「大荒北經」:「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肅慎氏之國。」
肅慎氏女真遺迹但是,北大荒並非自古以來就荒涼無人開墾,曾經擊敗遼與北宋的女真人就在北大荒生存發達,只是歷史變故之下,清王朝為鞏固祖先的龍脈,嚴禁漢人進入東北地區,黑龍江北部才逐漸變成了北大荒。然而,北大荒真的是寸草不生之地嗎?
並非如此。北大荒不僅不是寸草不生之地,甚至還是極其肥沃的糧倉。可以說,北大荒的先天條件是極其優越的,不然也不會有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一場浩浩蕩蕩的百萬知青開墾北大荒運動。而那場知青運動,真正的改變了北大荒荒無人煙的歷史。2談起那場知青運動,我想到了許多名人,如今身為全國政協委員的濮存昕、相聲表演藝術家姜昆、中國影視編劇、作家梁曉聲、曾任央視一姐敬一丹等名人,都是當年開墾北大荒的知青之一。
他們對開墾北大荒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同時,北大荒也成為了他們命運的轉折。至少對於央視一姐敬一丹來說,北大荒是她命運轉折的地方。
敬一丹六歲照1972年,敬一丹登上了前往北大荒的末班車,17歲的她被分配到黑龍江省通河縣清河鎮一個叫清河林業局的地方,負責運木材和種菜等一些雜活。由於生性樂觀,敬一丹倒不覺得運木材和種菜的生活辛苦,但是由於糧食短缺,糧票供應不足,餓肚子的情況倒是經常發生。
但是那個年代,一切都要憑票供應,即便手中握有糧票的敬一丹,也是儘力把糧票攢起來留給兩個弟弟,自己選擇去吃一些野菜來飽肚,偶爾也會蹭一下別人的飯,但是這一蹭不要緊,還蹭出了幾個日後非常要好的朋友。很快,林場要新建一個廣播站,誰能做廣播員呢?敬一丹沒主動報名,但是她的朋友說,「小敬在初中就挺喜歡播音的,讓她上一定行的」。就這樣,原本準備走法學之路的敬一丹被朋友推到了播音員的位置,雖說是一件意外之事,但是敬一丹仍然盡善盡美的去把這些事做好,於是,林場廣播站就被敬一丹承包了。
由於敬一丹在林場廣播站表現較好,就被調到了局廣播站,這對於敬一丹來說,已經是那個荒蕪的時代極大的恩寵了,然而命運從來只偏愛歷經過磨難的人,不久之後,北京廣播學院來到這裡招生,敬一丹成功入選,從此之後便開始了央視之路。這便是央視一姐敬一丹的故事。每當敬一丹回想起北大荒的無限風光之時,也會忍不住連連讚歎道「太美了……」
的確,北大荒的風光,是極美的。從地理位置來講,北大荒地處平原,一望無際,橫跨11個經度,縱貫10個緯度,總面積5.53萬平方公里,面積之大為國內翹楚。
從水文環境上講,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三條水脈在此處幽然相會,不僅地表江河縱橫,地下水儲量亦非常可觀,同時空氣清幽,大氣降水充盈。從土壤上講,是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土質肥沃,有機質含量大都在5%到8%之間,有的地區高達10%以上。富含多種礦物質元素,適合作物生長。
先天條件如此優越的北大荒,自然風光必然極佳。而北大荒最著名的善糧農場,正如同作家聶紺弩所寫的一樣「秀色蘊於險峰之頂,瑰寶必藏於艱險之地。」善糧農場,遠離工業區,地處自然環境保護區,其大米生長周期長於市面一般大米的生長周期,一年一季稻,緩慢生長,充分吸收天地精華;含有豐富的有機質含量,水稻天然養分足,長勢壯,其米香氣濃郁、光澤透亮、口感軟糯。
善糧大米超高的品質,來自於超乎想像的科技水平:採用統一配種、採購農資、組織規劃,形成了「平台+基地+農戶」的標準化管理模式。在採購上,實行了顛覆性的直采模式,用戶通過精選米庫小程序,提前拍下種植訂單,優先鎖定當季新米,大米成熟後,按照每月一次的配送方式,現磨現發,新鮮到家。
還可以利用手機在線溯源,了解大米的生長情況,實時監控訂單狀態,可以說是很貼心了。不是每一粒大米都來自善糧農場,不是每一個農場都建在自然環境優越的北大荒自然環境保護區。3俗話說,所有的鄉愁,都來自於家鄉的食物與土地。對於百萬知青來說,北大荒大米的味道,就是他們家鄉的味道。
但是因為那個年代物資供應緊張,日常的一切消費幾乎都要憑「票」,糧食、布匹定量供應,糧票就成為了必不可少的吃飯憑證,光有鈔票沒有糧票,只能餓的嗷嗷叫卻吃不上半口飯。沒有鈔票人們還可以走親訪友,但沒有糧票那可是寸步難行。我們的爺爺、姥爺等,大多都是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因此糧票在他們心中,可能比金錢還要重要。
《糧票換米》畫家霍冬梅「看著這些糧票,我就回憶起了那個吃什麼、用什麼都要憑票的年代。」今年已經60多歲的四川糧票大王蔣俊,歷經20年,收藏了300多個品種的糧票,數目多達63000張。「計劃經濟時代,國家發行糧票是保證城鎮居民生活的一種手段,看著這些糧票,我經常會憶起那些青春歲月。」蔣俊老人說。四川糧票大王蔣俊收集糧票之路在2004年的春晚小品《糧票的故事》中,爺爺沒事就愛對孫子講述關於糧票的故事,小的時候孫子不理解,為什麼爺爺總是對糧票念念不忘?等到爺爺離開人世之後,他才意識到,原來爺爺講述的不是糧票的故事,而是他自己的故事。我身邊的許多老人,都會收藏上一兩張那個時代的糧票,一有空就給孩子們講糧票的故事,還會把糧票拿出來讓我們看,告訴我們要珍惜現在。
別看它只是一張小小的糧票,實際上它在無聲的歲月變遷之中,蘊藏著政治、經濟、歷史、文化、藝術的深廣內涵。你呢?你的爺爺是否也收藏著那些古舊的糧票、布票?而在那些糧票、布票背後,藏著怎樣的一段往事呢?如果你的家中還珍藏著那個時代的糧票,布票,就在評論區說說你與糧票、布票的故事吧。我們將選出點贊最高的十名讀者,贈送善糧大米試吃裝~讓爺爺們,品嘗到來自家鄉的味道。
推薦閱讀:
※今夜,為故鄉祈禱
※156.2011年11月22日到革命老區勐臘縣易武鄉是普洱茶的故鄉調研
※夢回故鄉,天涯遊子情,今生依夢著
※故鄉的那片桃園|槐蔭風情
※日久他鄉成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