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科研精英》報告解讀
每年都有超過900萬科學家和學者在學術期刊上發表其科研成果,據估計,這會產生超過200萬篇論文。
面對數量巨大的科研和學術成果,量化每一篇論文的價值無疑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目標。儘管如此,科學界、出版商、科研管理者和其他相關人員還是希望能夠實現此目標,而不只是通過誰的薪水最高、實驗室最大或辦公室書架上的獎盃最多來判斷其論文的價值。
幫助達成上述目標的一個策略是專註於科研論文本身,具體而言是了解論文在幫助、啟發或質疑其他科研人員方面所產生的影響力。論文被同行所認可,則會脫穎而 出,因為其他科研人員在其後續工作中明確地予以註解或引用。某篇論文被其他科研人員頻繁地引用,可視為該篇論文的重要性以量化的形式得以證明。
沿著這個邏輯,我們要做得就是找出那些發表了被多次引用的受到同行所認可的論文的作者。
這種方法體現在湯森路透《2015年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科研精英》的最新報告中,該報告涵蓋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主要學科領域,揭示了過去十年間各學科領域中 發表了大量「高被引論文」的科研人員。報告還包括專門介紹全球「熱門科研人員」的章節,這些科研人員在過去兩年中發表的論文的被引次數呈快速增加之勢。
被引頻次排名位於全球前1%的論文《2015年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科研精英》年度報告展現了湯森路透「高被引科學家」網站(highlycited.com)的數據,其中涉及的論文發表量和引文數據來自Web of Science學術研究平台中: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ESI,基本科學指標 )資料庫。在Web of Science具有的多種特性和衡量指標,ESI用於跟蹤22個學科領域中,近十年內發表於各學科領域的被引頻次排名位於全球前1%的論文(即「高被引論文」)。近期,湯森路透的分析師對2003-2013年間發表的各學科領域的超過12萬篇論文進行了評估。
湯森路透分析師確定了每個ESI領域中發表了多篇論文的作者姓名(根據論文發表的期刊,每篇論文僅歸屬於一個學科領域。論文發表於諸如《科學》和《自然》等 包含多學科領域的期刊上,其學科領域的歸屬基於演算法分析,根據該論文引用的主要文獻以及隨後引用該論文的期刊來確定。例如,發表於《科學》雜誌上的某篇論 文,其引用最多的是免疫學領域的論文,然後又被發表於免疫學領域期刊上的論文引用,則該論文屬於免疫學領域)。
確定了論文所屬學科領域後,這些「高被引論文」的作者,根據其在21個ESI學科領域中(除去ESI資料庫22個學科領域中的多學科領域)的「高被引論文」數量,被列入各個學科領域。2015年全球「高被引科學家」榜單共甄選出了超過3,100位科研人員。
規模問題ESI涵蓋的學科領域的規模存在很大差異。亦即,一些學科領域中其期刊數量、論文作者和發表的論文數多於其他學科領域,因而有更多的「高被引論文」產生。例如,臨床醫學是ESI中最大的學科領域,佔ESI資料庫全部內容的約12%,而經濟學和商學則只佔2%多一點。
決定每個學科領域有多少作者的閾值已考慮到每個ESI學科領域的相對規模(以「高被引論文」總數為衡量標準)。另外還包括許多不同的閾值,用於確定需要發表多少篇「高被引論文」才能使作者有資格進入名單。
圖1反映了21個ESI學科領域中前10個學科領域在規模上的差異和相應的「高被引科學家」的產出,顯示了各領域中「高被引科學家」的數量。如前所述,臨床醫學明顯佔據主導地位。
圖1:「高被引科學家」數量排名前10的學科領域
(信息來源:湯森路透Web of Science/ESI)
國家表現在2015年榜單上的3,126位「高被引科學家」中,有1548位科研人員來自美國的研究機構,約佔總人數的50%,位居其後的英國與美國相比有一定差距。德國和中國有不錯的表現,其中來自中國大陸的科學家有107位。圖2顯示了2015年全球「高被引科學家」按國家細分的情況。
圖2:「高被引科學家」數量排名前10的國家
(信息來源:湯森路透Web of Science/ESI)
研究機構同樣,機構的規模也是一個影響因素。有些研究機構彙集了多位「高被引科學家」,比如大型的高校系統或具有許多分支機構的國立科研機構。「高被引科學家」人數 最多的美國加州大學系統(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ystem, USA)就是個列子,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US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和中國科學院(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也是如此。
但也有一些規模較小的機構,如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分校(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Louis)以及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的博德研究所(Broad Institute of MIT and Harvard),由於其科研人員貢獻了多篇在基因組學領域的「高被引論文」,所以這兩個機構有二十多位「高被引科學家」入選榜單。
基於引文的分析統計「高被引論文」的數量,只是多種基於引文數據來評估科研人員影響力的衡量方法之一。另一種方法是通過比較「篇均被引次數」(以所在領域的基線為標準)來 衡量「相對影響力」。單一方法在範圍和結果的覆蓋面上都不甚理想,任何方法也都有可能排除一些具有造詣、值得入選但恰好不滿足當前衡量標準的科研人員。
用於甄選「高被引科學家」的衡量指標也有其優點,就是可反映處於學術生涯早期或中期的科研人員的最新貢獻,因為它並不依賴「論文被引次數」的總量。「總被引次數」有利於那些發表的論文的引文數據是經過多年累計的作者。
當今「最熱門的科研人員」《2015年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科研精英》報告不僅甄選出了「高被引科學家」及其在十年之久的時間內發表的具有顯著重要性的論文,還精選出了另外一小部分科研人員,他們最近的科研工作產出了多篇被稱為「熱點論文」的成果。這些論文在2012-2014年間發表,並在發表後立即就被其他科研人員引用,其引文數量的增長速度顯著地超過了同期刊同時期發表的同類論文。
這些論文的作者共有19位,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已被證明立即引起了同行的興趣並受到認可,他們來自基因組學、公共衛生學和可再生能源研究等領域。
這19位「熱點論文」的作者以及更多關於此報告的詳細信息,敬請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
推薦閱讀:
※苦惱如何讓自己的科研獲得資助?這場沙龍或許可以幫你
※學術上的講故事是怎樣一個過程?
※作為臨床小醫生,如何開啟科研之路?
※如何看待摩托羅拉宣布起訴海能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