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得自閉症?
我們通常意義上的自閉症,其實更為嚴格的醫學術語是孤獨症。關於孤獨症有無數個為什麼。為什麼會得孤獨症?發病率有沒有提高?有沒有提早診斷的方法?二胎健康的比例有多高?這一切都亟待研究人員去探索。
1990年,一名志願者在北京星星雨兒童孤獨症康復中心幫助孤獨症兒童 孤獨症更流行了嗎?
10月的一個周六,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杜亞松出特需門診,一天看了40多個孩子,至少7個被診斷為孤獨症。「雖然平時的門診自孤獨症斷率沒有那麼高,但發病率在增加是個不爭的事實。」他說。
20世紀90年代初他讀博士期間,孤獨症的就診率很低,一兩個月見不到一個病例。家長們不知道什麼是孤獨症,有些人認為是發育問題,兒科醫生也很難把握。據杜亞松回憶,他所在的醫院診斷出第一例孤獨症是1989年,就診患者增加也就是近幾年的事情。
從20世紀90年代孤獨症患者數量在西方出現井噴之後,「孤獨症成為流行病」的說法越來越普遍。2013年,美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CDC)認定全美8歲兒童每68人中就有一例孤獨症患者。數字讓公眾深感憂慮,而學界則引發了一場爭議,到底現狀如何?有人評論道:「簡直就像20世紀90年代突然個個都是多動症一樣,現在又個個都是孤獨症。」
「最主要的原因是孤獨症的概念發生了變化。」杜亞松說,「以往,多動症的孩子被認為是調皮搗蛋,家長不帶去醫院治療,留在家裡教育、訓斥、打罵。學校或是把這些孩子當作問題兒童教育,或是拒絕入學,上特殊學校。孤獨症的孩子也一樣,人們認為他們精神發育遲滯,智力有問題,走的完全是另一條路。」
在他看來,隨著人們對孤獨症認識的增加,許多以往沒有確診為孤獨症或確診為其他疾病的人現在都被認為是孤獨症了。大部分研究孤獨症及其流行狀況的專家都持相似的觀點:造成孤獨症患者人數爆髮式增長的最大因素是不斷改變的孤獨症的定義,對疾病越來越多的關注,以及就診的孩子年齡變小等等。
那麼,孤獨症的發病率究竟是多少呢?目前,人們普遍認為,孤獨症的全球發病率在1%左右。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牽頭進行了我國的孤獨症流行病學調查研究,涉及8個城市12萬6~12歲的兒童,結果可能會在明年底出來。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兒童保健科主任徐秀認為:「中國的發病率可能比1%少一點,但也少不了多少。」
在她眼裡,這樣的調查數據會比實際數據低一點。「越是有問題的孩子,越是找不到。他不去普通學校,也不去特殊學校,他在家裡,如果居住地不確定的話,根本就找不到。所以我認為,1%左右的發病率是相對可靠的。」
這些原因能解釋所有孤獨症發病率增加的問題嗎?美國加州帕羅奧圖兒童健康委員會的精神病專家格林·埃利奧特(Glen Elliott)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診斷標準和門診接觸原因解釋了60%的增長,還有40%是無法解釋的,而且在不同的國家原因很可能不同。
至於其他原因,學界承認的一小部分因素和父母平均年齡的增加有關,至於父親、母親的年齡誰對孩子影響更大,不同研究有不同答案。此外,還有一個很長的清單,比如汽車排放尾氣、引產、傳染病、重金屬甚至轉基因食品等等,到目前為止都沒有確切的證據表明它們和孤獨症有關。
孤獨症的病因「為什麼我的孩子會得孤獨症?有沒有辦法早一點診斷?有了一個孤獨症孩子還能不能生二胎?」研究孤獨症以來,夏昆被問到最多的是這些問題。他是中南大學的教授,是國家973計劃「兒童孤獨症的遺傳基礎及其致病的機制研究」項目的首席科學家。
歷史上關於孤獨症的成因有很多種,「目前看來,遺傳因素在孤獨症的病因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環境因素對孤獨症發病風險的影響還不是很明朗。」夏昆說。
針對孤獨症孩子父母的研究發現,一些患者的變異是由父母遺傳給他們的,但父母並沒有被診斷過孤獨症。夏昆分析這中間存在幾方面的原因:一是父母之前存在一些臨床上的表現,但沒有達到診斷標準,或者沒有被發現;二是當父母雙方的變異都累積到孩子身上時,孩子增大了發病風險導致發病。當然這裡面還可能有環境因素和新發變異的作用。
對某些沒有家族史的人來說,罹患孤獨症的原因是因為卵子或精子在受精時產生了基因突變,這些突變會對神經系統的發育和功能產生巨大影響,有一部分在胎兒大腦發育的前幾周就會產生影響,其他的則在孩子出生後發揮影響。有些基因影響突觸的功能,有的則影響基因在細胞內的組合方式。研究者們普遍認同這樣一個觀點:發育過程中,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發生的極其微小的基因差錯,可以導致孤獨症的標誌性癥狀:社交困難和反覆刻板的思想和行為。
「最近幾個國際上比較大的研究,包括我們自己的研究結果來看,在孤獨症發生的過程中間,新發的變異作用非常重要。」夏昆說。
2011年4月23日,美國「孤獨症之聲」前主席馬克(後排左一)在加州帕薩迪納玫瑰碗體育場和孤獨症患者及家人合影
基因一直在變異和進化,總是有新的突變產生。但是人體自身存在一定的修復機制,我們的DNA之所以能年復一年地保持完整,歸功於一系列分子修復機制的存在,研究出這個機制的科學家被授予2015年的諾貝爾化學獎。「變異是肯定存在的,修復也是肯定存在的,但不是所有的變異都能被修復,有一部分不能被修復的變異就保存下來了。」夏昆說。
到目前為止,人們已經明確了超過100個孤獨症易感基因。中科院上海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孤獨症遺傳機制的研究員仇子龍表示:「我們很難明確地指出,哪些基因是導致孤獨症的主要因素。」
在過去的10年中,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導致孤獨症的遺傳原因具有異質性。「在這個病人身上發現了遺傳因素的改變,但是很難在其他病人身上找到相同的或者相似的變化,即使是兄弟姐妹同時患有孤獨症,導致他們患病的因素也可能不同。」仇子龍說。研究孤獨症的遺傳學家認為,孤獨症孩子就像雪花,片片不同。
未來的診斷
「很多人問我有沒有早期診斷的方法,我們希望在儘可能找到遺傳變異的基礎之上,通過大人群、大樣本的分析,以及計算機數學模型和網路的構建,形成一個預測模型,從而發現會不會存在某種程度的整合,比如某兩個基因結合在一起的致病風險會達到50%或者60%。」在夏昆的設想里,如果有一天建立了預測網路,就可以從新生兒中中發現高風險的患者,對他們進行早期干預,降低最後的發病率。
如今,對孤獨症早發現、早干預已經成為共識。「非常重要的切入點就是年齡。在1歲的時候干預和在5歲的時候干預,對孩子的影響差異很大。人的大腦具有可塑性,儘管受到損傷,但是年齡越小環境對大腦的可塑性就越大。干預會對患者的大腦進行重塑,從而補償先天缺陷。」徐秀說。
孤獨症的干預時間,3歲是一個分界點。「孤獨症往往在1歲到2歲之間出現明顯癥狀,如果能第一時間改變家庭養育環境、進行康復訓練,都會對孩子提供很大的幫助。」
即便夏昆設想中的預測網路尚未出現,上海市已經從2013年開始對18個月大的幼兒進行社會行為和溝通能力的篩查,目前已推廣到1/3的區縣。篩查中有問題的孩子再轉接到上一級醫生診斷,以確定發育落後是環境、教養不當而導致,還是發育性疾病而導致。「對於上海來說,兒童孤獨症的診斷年齡在提前。」徐秀說。
仇子龍認為,找到致病基因對日後的治療有用。「如果能確定基因影響大腦的具體區域,就可以對大腦進行干預,還有可能會出現一些促進神經發育的藥物。」他還設想,如果提前知道是什麼突變導致的孤獨症,對於家裡已經有一個孤獨症孩子的父母來說,可以通過試管嬰兒技術選擇一個沒有突變的胚胎,再也不用提心弔膽第二個寶寶會不會重蹈覆轍。
目前,如果有一個孤獨症的孩子的家長想生二胎,需要到醫院做遺傳學檢測,看看是不是攜帶了與孤獨症發生風險高度相關的變異,變異來自父親還是母親,或者是新發的。如果攜帶了變異的話,遺傳檢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給他提供指導意義,但不能作為診斷;如果沒有,再生一個是孤獨症孩子的概率不會很大。「最新的研究報道,第一個孩子是孤獨症,第二個孩子還是孤獨症的概率是5%到百分之二三十。」徐秀說。
但疾病就是這樣,百分之幾是群體中的概率,對某個個體來說,它要麼是0要麼是1。如果試管嬰兒技術能夠篩選出一個健康的胚胎,會給無數家庭帶來希望。「對此我很樂觀,或許不久就能實現。」仇子龍說。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推薦閱讀:
※孤獨症兒童語言能力康復訓練生活小支招
※自閉症不放棄就還有希望
※王姬首談自閉症兒子:為了他我天天都是卡通人物(圖) | www.wenxuecity.com
※自閉症孩子社交行為,從家庭訓練開始~
※視覺策略—自閉症兒童行為調控的利器
TAG:自閉症 |